《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13個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設四個主題和內容: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強調:「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需要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共同努力,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獨善其身。」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也是文明未來發展的現實指向。古代社會人順從臣服於自然,現代社會人征服控制自然,都不是人與自然關係應有的狀態。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在新時代我們全面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展現美麗中國、美麗現代化強國的美好前景。我們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全面部署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並將其上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可以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新時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體現。人類高舉生態文明的偉大旗幟,也就是高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旗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圖景。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對新時代人與自然關係的最新理解和闡釋。一方面,這一理念蘊涵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緊迫性。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良好的生態環境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基礎性的支撐作用,人與自然也是休戚與共的共同體,人類惟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為自身以及子孫後代贏得寶貴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這一理念也蘊涵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認識和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加強法治建設,建立並實施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六個原則,是我們在新時期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人類之所以能創造文明,是因為人有認識自然規律和進行創造的能力,人可以通過實踐有意識地去改造和利用自然。人類雖然創造了文明,但人類同地球所有生靈一樣,是不能脫離自然界而存在的,「我們連同我們的血、肉、頭腦一起都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我們要始終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熱愛自然,維繫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諧關係,推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於黨和國家發展全局,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所確定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我們解決現實突出的環境問題、著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抓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調:「現在,我們就要集中優勢兵力,採取更有效的政策舉措,打好這場攻堅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就在著力解決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大力推動綠色發展,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黨的十九大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進一步作了全面部署。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強調,要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充分利用開放40年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
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不僅是黨和國家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我們加強生態環境治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抓手。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也要有足夠的耐心,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團結起來,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做好分內之事,為營造藍天、碧水、凈土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宜居環境作出自己的貢獻。
要以空氣品質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強化聯防聯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要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保障飲用水安全,基本消滅城市黑臭水體,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要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有效防範風險,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要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可以說,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已經成為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對建設美麗家園的需要是對美好生活嚮往最為直接而現實的體現。
隨著我國整體經濟實力的增強、物質生產的富足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響民生福祉的生態環境因素將會越來越突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態環境、優良的生態產品作為重要的民生福祉,其最突出的特點在於「普惠」和「公平」,因為它是大自然對所有人的慷慨饋贈。良好的生態環境對公眾來說是相對公平和容易獲得的公共資源,對於公眾來說,綠色生活的實現和美麗家園的建設正是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中自身幸福感、獲得感和滿足感不斷增加的現實體現。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強調:「現在,生態文明建設已經納入中國國家發展總體布局,建設美麗中國已經成為中國人民心嚮往之的奮鬥目標。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快車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將不斷展現在世人面前。」因此,我們在著力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中,必須將增進民眾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為最終的價值追求與歸宿,始終將解決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始終將人民群眾對於良好生態環境及生態產品的滿意程度作為最高標準,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在著力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足感。
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強調:「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可以說,建設「人與水和諧共生」的水生態文明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一個重要部分,而人水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一個重要維度。
從個體的角度來看,水是生命之源,是生命活動的基礎和新陳代謝的必需物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水是生態之基,是滋養萬物、保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礎;而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水是生產之要,是文明賴以發展和存亡的重要資源。可以說,水對於人類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人類文明在與水的共生、鬥爭中不斷發展,人水和諧,則生態和諧、文明興盛;人水失衡,則生態破壞、文明衰敗。因此,實現人與水和諧共生就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就治水興水、水環境治理等問題發表了多次論述,提出過許多新的理念,是新時代推動我國治水興水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闡釋了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治理黃河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任務,明確了進一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手段,為我們當下和今後時期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確定了方法,可以說是我們當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個現實路徑。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強調:「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需要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共同努力,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獨善其身。」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也是文明未來發展的現實指向。古代社會人順從臣服於自然,現代社會人征服控制自然,都不是人與自然關係應有的狀態。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在新時代我們全面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展現美麗中國、美麗現代化強國的美好前景。我們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全面部署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並將其上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可以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新時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體現。人類高舉生態文明的偉大旗幟,也就是高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旗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圖景。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對新時代人與自然關係的最新理解和闡釋。一方面,這一理念蘊涵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緊迫性。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良好的生態環境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基礎性的支撐作用,人與自然也是休戚與共的共同體,人類惟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為自身以及子孫後代贏得寶貴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這一理念也蘊涵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認識和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加強法治建設,建立並實施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六個原則,是我們在新時期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人類之所以能創造文明,是因為人有認識自然規律和進行創造的能力,人可以通過實踐有意識地去改造和利用自然。人類雖然創造了文明,但人類同地球所有生靈一樣,是不能脫離自然界而存在的,「我們連同我們的血、肉、頭腦一起都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我們要始終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熱愛自然,維繫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諧關係,推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於黨和國家發展全局,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所確定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我們解決現實突出的環境問題、著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抓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調:「現在,我們就要集中優勢兵力,採取更有效的政策舉措,打好這場攻堅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就在著力解決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大力推動綠色發展,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黨的十九大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進一步作了全面部署。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強調,要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充分利用開放40年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
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不僅是黨和國家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我們加強生態環境治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抓手。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也要有足夠的耐心,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團結起來,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做好分內之事,為營造藍天、碧水、凈土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宜居環境作出自己的貢獻。
要以空氣品質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強化聯防聯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要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保障飲用水安全,基本消滅城市黑臭水體,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要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有效防範風險,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要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可以說,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已經成為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對建設美麗家園的需要是對美好生活嚮往最為直接而現實的體現。
隨著我國整體經濟實力的增強、物質生產的富足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響民生福祉的生態環境因素將會越來越突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態環境、優良的生態產品作為重要的民生福祉,其最突出的特點在於「普惠」和「公平」,因為它是大自然對所有人的慷慨饋贈。良好的生態環境對公眾來說是相對公平和容易獲得的公共資源,對於公眾來說,綠色生活的實現和美麗家園的建設正是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中自身幸福感、獲得感和滿足感不斷增加的現實體現。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強調:「現在,生態文明建設已經納入中國國家發展總體布局,建設美麗中國已經成為中國人民心嚮往之的奮鬥目標。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快車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將不斷展現在世人面前。」因此,我們在著力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中,必須將增進民眾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為最終的價值追求與歸宿,始終將解決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始終將人民群眾對於良好生態環境及生態產品的滿意程度作為最高標準,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在著力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足感。
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強調:「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可以說,建設「人與水和諧共生」的水生態文明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一個重要部分,而人水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一個重要維度。
從個體的角度來看,水是生命之源,是生命活動的基礎和新陳代謝的必需物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水是生態之基,是滋養萬物、保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礎;而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水是生產之要,是文明賴以發展和存亡的重要資源。可以說,水對於人類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人類文明在與水的共生、鬥爭中不斷發展,人水和諧,則生態和諧、文明興盛;人水失衡,則生態破壞、文明衰敗。因此,實現人與水和諧共生就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就治水興水、水環境治理等問題發表了多次論述,提出過許多新的理念,是新時代推動我國治水興水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闡釋了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治理黃河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任務,明確了進一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手段,為我們當下和今後時期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確定了方法,可以說是我們當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個現實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