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一切都是物極必反,康熙做到天下第一帝,你就知道中華民族的皇帝從此不見了。鄭和把那個艦隊帶出去,那種盛景是前無古人的,你知道從此沒有了。
《易經》告訴我們物極必反,一個人不要把事情做得太過淋漓盡致。你到了登峰造極,那就知道這個行業快要消失掉了,這是《易經》告訴我們的。你看康熙做到中華第一帝的時候,就沒有皇帝了,就沒有了。
康熙你看他好,他真的很好,他做皇帝做到你挑不出毛病來,天下第一帝。但是你看他不好,他把中華的皇帝做盡了做絕了,做到最後我們不再有皇帝。都說康乾盛世,其實康熙把清朝推到頂峰,但是自康熙之後就開始由盛轉衰。
所以你把一個事情做到登峰造極,那後面就沒有人能接得住了。你看姜太公他很厲害,但是他做得太好了,後繼無人,真的後繼無人。我們常常說「十分能耐使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十分能耐都使盡,後輩兒孫不如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天道忌滿,人道忌全,日中則移,月圓則虧。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你不要總覺得說我有能力,我有智謀,我有志氣,我要怎麼怎麼樣。不要這樣,不要太過分,做強做大不如做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那個「健」不是一味地剛強,它是有彈性的,重在持久。一味求強求大,把自己推到極致,這是不符合天道的?
你看鄭和屢次下西洋,把中國的航海事業推到極致,他把艦隊帶出去那種盛況是前無古人的。但是從此之後沒有了,而且皇帝把它所有的航海資料都銷毀了。
所以一個人不要搞到極致,那是跟自己過不去,何必呢?你留一點給後人做不是更好嗎?這是給大家做參考,我們中國人不太主張說所有事情都在我身上把它做完,我們不主張這樣。
很多事情要適可而止,千萬記住《易經》的道理是亘古不變的: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做到差不多就好,你做得太過分那大家都不好受。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後步,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留一點空間出來,不要搞得逼死自己,沒有退路。你幹嘛要逼自己,那麼高亢,那麼亢進,到最後就是亢龍有悔。
所以人不要做太好,但是我們中國人告訴你不要做太好的時候,就是告訴你不要做太壞,你做到差不多就好。像這種觀念,西方人是怎麼聽他都聽不懂的,這就是《易經》的思維。中國人都是很靈活,因為我們的文化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經》告訴我們物極必反,一個人不要把事情做得太過淋漓盡致。你到了登峰造極,那就知道這個行業快要消失掉了,這是《易經》告訴我們的。你看康熙做到中華第一帝的時候,就沒有皇帝了,就沒有了。
康熙你看他好,他真的很好,他做皇帝做到你挑不出毛病來,天下第一帝。但是你看他不好,他把中華的皇帝做盡了做絕了,做到最後我們不再有皇帝。都說康乾盛世,其實康熙把清朝推到頂峰,但是自康熙之後就開始由盛轉衰。
所以你把一個事情做到登峰造極,那後面就沒有人能接得住了。你看姜太公他很厲害,但是他做得太好了,後繼無人,真的後繼無人。我們常常說「十分能耐使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十分能耐都使盡,後輩兒孫不如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天道忌滿,人道忌全,日中則移,月圓則虧。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你不要總覺得說我有能力,我有智謀,我有志氣,我要怎麼怎麼樣。不要這樣,不要太過分,做強做大不如做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那個「健」不是一味地剛強,它是有彈性的,重在持久。一味求強求大,把自己推到極致,這是不符合天道的?
你看鄭和屢次下西洋,把中國的航海事業推到極致,他把艦隊帶出去那種盛況是前無古人的。但是從此之後沒有了,而且皇帝把它所有的航海資料都銷毀了。
所以一個人不要搞到極致,那是跟自己過不去,何必呢?你留一點給後人做不是更好嗎?這是給大家做參考,我們中國人不太主張說所有事情都在我身上把它做完,我們不主張這樣。
很多事情要適可而止,千萬記住《易經》的道理是亘古不變的: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做到差不多就好,你做得太過分那大家都不好受。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後步,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留一點空間出來,不要搞得逼死自己,沒有退路。你幹嘛要逼自己,那麼高亢,那麼亢進,到最後就是亢龍有悔。
所以人不要做太好,但是我們中國人告訴你不要做太好的時候,就是告訴你不要做太壞,你做到差不多就好。像這種觀念,西方人是怎麼聽他都聽不懂的,這就是《易經》的思維。中國人都是很靈活,因為我們的文化是一陰一陽之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