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不讓鬚眉」,就是女子不輸男兒的意思。「鬚眉」,是指男子。古代男子有鬍鬚,也有較粗的眉毛,所以用鬚眉來代指男子。至於「巾幗」,則用來指女性。
不過,「巾幗」到底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主要有兩個答案。其一,認為巾幗是古代女子的頭巾,用來覆蓋在頭髮上面;其二,認為巾幗是一種假的髮髻。接下來,我詳細說說這兩個答案。
巾幗是頭巾。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到,「幗,婦人首飾」,近代文物學家孫機,也認為「巾幗就是覆發的頭巾」
其實在先秦時期,巾幗就是用來覆蓋頭髮的裝飾品,不限性別,男女可用。
使用的時候,從額頭上部髮際線開始,圍著兩側頭髮,到腦袋後面甚至脖子都要蓋住,兩側有帶子可以系在腦後並固定。有些巾幗形狀如同寬大的帽子,裡面有金屬絲套或者削薄的竹片,紮成不同的樣式,外面再裹著長巾。
巾幗的材料有很多,平民的話可以用粗布麻布製作;貴族則可以用上好的絲綢、綾羅,再好的話則可以在上面加一些金銀珠寶等裝飾品。
一些出土文物中還能看到巾幗,比如收藏於河北博物院的漢代長信宮燈,手持宮燈的宮女,頭上就戴著巾幗。
仔細看正面,宮女個頭髮際線以上部分,就是巾幗。如果看側面的話,能發現巾幗是覆蓋在頭髮上,套住整個腦袋,而且後面一直覆蓋了腦後,垂到肩膀後面。不過,由於宮女有髮髻,在後腦右半邊,所以巾幗只垂在後腦左側。
漢代還有一件婦女哺乳俑,是一位母親在給孩子哺乳的模樣。正在哺乳的婦女,其頭上也戴著巾幗。仔細看也會發現,巾幗正蓋著髮際線位置,而且樣式高大,如同寬大的帽子一般。
在吉林省集安市長川村,出土過高句麗墓葬,墓葬年代約在5世紀末。墓道前室四壁繪狩獵、歌舞、角牴、百戲等圖案,出現了一百多名女性,這些女性的服飾,帽子等很清晰,其中就有人戴巾幗。
從臨摹圖可以看出來,小圖29、30和31的女性,頭上也戴著巾幗。不過,29和30女性巾幗不清晰,圖31巾幗則非常清楚,巾幗前方、左側和後面有長簪,富餘部分的布還被挑了起來,掛在後面的簪子上。
從圖中也能發現,高句麗的服飾明顯受到漢人影響。
巾幗是假髮髻。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巾幗是古代女子的一種假的髮髻。這種巾幗用金屬或者藤條、木材等製成各種髮髻的式樣,外面以黑色繒帛裹著,再將珠寶點綴在上面,有的還插上步搖、金簪等首飾。用這樣的假髮髻,代替假髮戴在頭上。
簡單來說,就像今天演員的假頭套。
為什麼要做假的髮髻戴頭上呢?當然還是為了美?
古代女子髮型不多,她們把頭髮盤起來,形成一個髮髻。髮髻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種垂在腦後,一種盤在頭頂。然而,並不是每個女人都能有一頭長長的、烏黑的、靚麗的秀髮,所以她們就會用到假髮來裝飾自己。
當然,這種假髮不是假的頭髮,而是真頭髮,只是不是她們頭上長出來的。
春秋時期,衛莊公在城頭看到一個大臣的妻子頭髮特別好,就叫人把她的頭髮強行剪掉,然後來做自己妻子的假髮。後來因為這個事情,衛莊公還丟掉了性命。
當然,由於假髮並不便宜,所以一般只有貴婦人才能戴得起。而貴婦們戴上假髮後,通常還要用笄、釵等固定,從笄上所綴玉飾的多少,也能判斷貴婦人的富裕程度即等級身份。
直到明清時,假髮還有,叫「發鼓」。明代張自烈的《正字通》提到:幗,婦人首飾,猶今之發鼓。清代厲荃在《事物異名錄》中,對「發鼓」的解釋,也有引用《正字通》。
其實,我個人認為,這兩種解釋都有點偏,一個偏於「巾」,一個偏於「幗」
可既然叫「巾幗」,那應該二者都有,即既有假髮又有頭巾,可能頭巾在假髮之上,也可能頭巾戴在假髮上後,再在頭巾上插著釵、笄、步搖,如此既能固定頭巾,還能起到很好的裝飾作用。
當然,這是我個人看法。
從漢代開始,巾幗逐漸成為女性的頭飾,男子不再穿戴,所以巾幗逐漸用來代指女性,並成為女性的專屬代名詞。
正因為巾幗代指女性,所以如果送給男子巾幗,就等於說他是女人,這就意味著「他不是男人」「像個娘們一樣膽小怕事」,這不是性別歧視,古代就是這樣,所以是一種很侮辱人的髒話。
歷史上,諸葛亮曾跟司馬懿多次交手,司馬懿打不過諸葛亮,「畏蜀如虎」,就一直躲著不肯和諸葛亮正面交鋒。諸葛亮為了激怒司馬懿,讓他出來戰鬥,就派人給司馬懿送了一巾幗以及女人衣服。
司馬懿並沒有被激怒,但是又打不過,只好跟天子(魏國皇帝曹叡)上表,說自己要去跟諸葛亮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況戰機只在瞬息之間,要真想打,何必專門跟皇帝說?司馬懿這麼做,無非是要給屬下看。
同樣的例子,南北朝時期也有。
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的六弟蕭宏,長相很俊美,他曾跟北魏軍隊作戰,結果因為膽小,北魏就送了巾幗給他,還說他是「蕭娘」
魏人知其不武,遺以巾幗,且歌之曰:「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合肥有韋虎。」——《資治通鑑》。
蕭宏和呂僧珍都膽小,而韋睿則勇猛善戰,所以北魏人用「蕭娘」「呂姥」來譏諷這兩人,像女人一樣膽小。
不過,「巾幗」到底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主要有兩個答案。其一,認為巾幗是古代女子的頭巾,用來覆蓋在頭髮上面;其二,認為巾幗是一種假的髮髻。接下來,我詳細說說這兩個答案。
巾幗是頭巾。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到,「幗,婦人首飾」,近代文物學家孫機,也認為「巾幗就是覆發的頭巾」
其實在先秦時期,巾幗就是用來覆蓋頭髮的裝飾品,不限性別,男女可用。
使用的時候,從額頭上部髮際線開始,圍著兩側頭髮,到腦袋後面甚至脖子都要蓋住,兩側有帶子可以系在腦後並固定。有些巾幗形狀如同寬大的帽子,裡面有金屬絲套或者削薄的竹片,紮成不同的樣式,外面再裹著長巾。
巾幗的材料有很多,平民的話可以用粗布麻布製作;貴族則可以用上好的絲綢、綾羅,再好的話則可以在上面加一些金銀珠寶等裝飾品。
一些出土文物中還能看到巾幗,比如收藏於河北博物院的漢代長信宮燈,手持宮燈的宮女,頭上就戴著巾幗。
仔細看正面,宮女個頭髮際線以上部分,就是巾幗。如果看側面的話,能發現巾幗是覆蓋在頭髮上,套住整個腦袋,而且後面一直覆蓋了腦後,垂到肩膀後面。不過,由於宮女有髮髻,在後腦右半邊,所以巾幗只垂在後腦左側。
漢代還有一件婦女哺乳俑,是一位母親在給孩子哺乳的模樣。正在哺乳的婦女,其頭上也戴著巾幗。仔細看也會發現,巾幗正蓋著髮際線位置,而且樣式高大,如同寬大的帽子一般。
在吉林省集安市長川村,出土過高句麗墓葬,墓葬年代約在5世紀末。墓道前室四壁繪狩獵、歌舞、角牴、百戲等圖案,出現了一百多名女性,這些女性的服飾,帽子等很清晰,其中就有人戴巾幗。
從臨摹圖可以看出來,小圖29、30和31的女性,頭上也戴著巾幗。不過,29和30女性巾幗不清晰,圖31巾幗則非常清楚,巾幗前方、左側和後面有長簪,富餘部分的布還被挑了起來,掛在後面的簪子上。
從圖中也能發現,高句麗的服飾明顯受到漢人影響。
巾幗是假髮髻。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巾幗是古代女子的一種假的髮髻。這種巾幗用金屬或者藤條、木材等製成各種髮髻的式樣,外面以黑色繒帛裹著,再將珠寶點綴在上面,有的還插上步搖、金簪等首飾。用這樣的假髮髻,代替假髮戴在頭上。
簡單來說,就像今天演員的假頭套。
為什麼要做假的髮髻戴頭上呢?當然還是為了美?
古代女子髮型不多,她們把頭髮盤起來,形成一個髮髻。髮髻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種垂在腦後,一種盤在頭頂。然而,並不是每個女人都能有一頭長長的、烏黑的、靚麗的秀髮,所以她們就會用到假髮來裝飾自己。
當然,這種假髮不是假的頭髮,而是真頭髮,只是不是她們頭上長出來的。
春秋時期,衛莊公在城頭看到一個大臣的妻子頭髮特別好,就叫人把她的頭髮強行剪掉,然後來做自己妻子的假髮。後來因為這個事情,衛莊公還丟掉了性命。
當然,由於假髮並不便宜,所以一般只有貴婦人才能戴得起。而貴婦們戴上假髮後,通常還要用笄、釵等固定,從笄上所綴玉飾的多少,也能判斷貴婦人的富裕程度即等級身份。
直到明清時,假髮還有,叫「發鼓」。明代張自烈的《正字通》提到:幗,婦人首飾,猶今之發鼓。清代厲荃在《事物異名錄》中,對「發鼓」的解釋,也有引用《正字通》。
其實,我個人認為,這兩種解釋都有點偏,一個偏於「巾」,一個偏於「幗」
可既然叫「巾幗」,那應該二者都有,即既有假髮又有頭巾,可能頭巾在假髮之上,也可能頭巾戴在假髮上後,再在頭巾上插著釵、笄、步搖,如此既能固定頭巾,還能起到很好的裝飾作用。
當然,這是我個人看法。
從漢代開始,巾幗逐漸成為女性的頭飾,男子不再穿戴,所以巾幗逐漸用來代指女性,並成為女性的專屬代名詞。
正因為巾幗代指女性,所以如果送給男子巾幗,就等於說他是女人,這就意味著「他不是男人」「像個娘們一樣膽小怕事」,這不是性別歧視,古代就是這樣,所以是一種很侮辱人的髒話。
歷史上,諸葛亮曾跟司馬懿多次交手,司馬懿打不過諸葛亮,「畏蜀如虎」,就一直躲著不肯和諸葛亮正面交鋒。諸葛亮為了激怒司馬懿,讓他出來戰鬥,就派人給司馬懿送了一巾幗以及女人衣服。
司馬懿並沒有被激怒,但是又打不過,只好跟天子(魏國皇帝曹叡)上表,說自己要去跟諸葛亮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況戰機只在瞬息之間,要真想打,何必專門跟皇帝說?司馬懿這麼做,無非是要給屬下看。
同樣的例子,南北朝時期也有。
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的六弟蕭宏,長相很俊美,他曾跟北魏軍隊作戰,結果因為膽小,北魏就送了巾幗給他,還說他是「蕭娘」
魏人知其不武,遺以巾幗,且歌之曰:「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合肥有韋虎。」——《資治通鑑》。
蕭宏和呂僧珍都膽小,而韋睿則勇猛善戰,所以北魏人用「蕭娘」「呂姥」來譏諷這兩人,像女人一樣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