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氣:贏在和氣,毀於脾氣,成在大氣
莊子有云:「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氣,是人的生命狀態,是靈魂散發出來的能量。
它不僅影響著身體,更左右著一生的運勢。
換言之,生命的質量,取決於「氣」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控制生活的節奏,做到:待人和氣,遇事性柔,處世大氣!
1、待人添和氣
《周易》有云:「和氣致祥,乖氣致戾。」
和氣能夠帶來好運氣,不和則會招致禍患。
和氣,是一種人生智慧,它彰顯著一個人的寬厚與仁慈。
明代官員楊翥(zhu),一生踐行「睦乃四鄰」
鄰居罵「楊家人偷了雞」,他說:「隨他,此處不只我們一家姓楊。」
鄰居將積水排到楊家院子,他說:「無妨,下雨時候少,晴天時候多。
更讓人稱道的,是賣驢一事。
楊翥喜歡以驢代步。
一天深夜,楊翥被驢叫聲驚醒。煩躁中,他想到:隔壁的嬰兒,被驚嚇後豈非更難受。
第二天,他再三詢問。鄰居說:「自出生起就深受其擾,寢食難安。」
楊翥不斷道歉,回家後立即賣了驢,從此步行出門。
凡此種種,鄰居們都頗為感動。
有一年,有賊人密謀搶劫楊家。鄰居們不顧危險,竟主動輪流幫楊家守夜,使其免去了災難。
《菜根譚》有云:「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惟和氣熱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
人與大自然同出一轍,溫暖則生,寒涼而亡。
若行事和氣有禮,常常能贏得信賴與支持。
漢代劉備,在徐庶被迫前往曹營時,不謀害,不翻臉,反而恭恭敬敬地送了一程又一程。
自此,徐庶不但推薦了諸葛亮,還從不為曹操獻出一計一策。
清代曾國藩,面對準備逃跑的湘軍,不但予以釋放,還另支三月的薪水,並表示:再投軍,不追究。
自此,士兵們感恩戴德,再不叛逃。
孟子有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待人和氣,並不是沒有脾氣,而是寧讓三分,避免無謂的糾紛與爭執。
生活不易,多一點和氣,少一點戾氣,自能和則兩利,萬事皆興。
2、 遇事磨脾氣
《莊子.庚桑楚》中說:「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
順境時,莫過喜;逆境時,莫發怒。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是不被情緒所牽制。
只因,發脾氣是人的本能。控制得好,能掌控人生;把控不住,會成為輸家。
漢朝周亞夫,曾平定「七國之亂」,為漢景帝倚重,卻死得相當憋屈。
究其根本,就毀在脾氣上。
景帝想封外戚為侯,他用祖訓怒懟;景帝想封匈奴人為侯,他果斷拒絕;景帝想改立太子,他強烈反對。
有一次,周亞夫應詔進宮用餐,可席上有酒、有肉、有碗碟,卻沒有筷子。
周亞夫很生氣,拚命使眼色讓侍從拿筷子。
景帝見狀,很不滿地說:「眼前這一切,你還不滿足嗎?」
周亞夫頓悟,卻只是敷衍地伏地謝罪,而景帝剛說了個 「起」,他就立刻起身,負氣離席。
景帝大怒。
最後,周亞夫以莫須有的「謀反罪」被捕,絕食5天而亡。
古人云:「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平氣和者百福自集。」
管不住脾氣的人,福氣和運氣也會被趕走,反之,若能修一副好脾氣,卻總有貴人相助。
西楚霸王項羽,將門出身,善打仗,但為人暴躁剛愎自用,以致手下無人可用而兵敗自刎。
而競爭者劉邦,一介草民,卻知進退、能容人,最終在張良、韓信、蕭何等賢能輔佐下,硬生生打出了一個大漢王朝。
《論語別裁》中說:「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大脾氣。」
脾氣,是每個人一生的修行。
急事大事,慢慢說,不衝動;小事瑣事,笑著說,不動怒。
伴侶之間,有商有量;親子之間,放低音量;朋友之間,先讓他說……。
一句話總結:真正有本事的人,都能控制自己的脾氣,做到:遇事不慌,做事不亂,事有所成。
3、處世養大氣
《道德經》有言:「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生而為人,最強大的對手,不是別人,恰恰是自己。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若能知錯能改,謂之勇氣,更謂之大氣。
漢武帝劉徹,在位55年,不但使華夏民族威名遠揚,更讓漢朝達到空前盛世。
晚年時,官員桑弘羊上書在輪台地區屯田,以備後期作戰所需。
而一生好戰的漢武帝,拒絕了。他看到了連年征戰造成的危局:國庫空虛、經濟衰退、不得民心。
進而,他頒發了千古流傳的《輪台罪己詔》:
一為悔過,因窮兵黷武和晚年的昏庸無道;二為停止征戰,實行休養生息的寬民政策。
這一舉動,被司馬光譽為:「有亡秦之失,而無亡秦之禍。」
言下之意,漢武帝的過失,不亞於秦始皇,而漢朝,卻沒有滅亡。
究其根本,在於漢武帝作為九五之尊,卻能夠放下身份,誠懇地認識錯誤,堅決地改正。
曾國藩曾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所謂格局,其實就是大氣。
它是容人的氣度。
比如,三國的曹操,大破袁紹後,繳獲了私通敵軍之人的信件,然後直接燒毀。最後,他贏得了部將的忠心相隨,問鼎三分天下。
它也是寬厚的風範。
比如,春秋的秦穆公,在心愛之馬被山民盜取分食後,反而賞好酒以防馬肉傷身。後來,在秦晉之戰中,他得益於山民相助而反敗為勝。
它更是謙卑的境界。
比如,三千年前的孔子,路遇小孩泥城磚牆擋路,卻願意繞「城」而行,後拜其為師,成為千古尊崇的孔聖人。
人生苦短,世事無常。
大氣之人,從不在事上斤斤計較,也不與人糾纏不休,如此,既繞開了衝突,又成全了自我。
一言而蔽之:欲成大器,必養大氣。
《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人的品性應像水一樣,不爭不搶卻能滋潤萬物,成就人生。
待人和氣,是一種修養,讓你在有意無意間和氣生財。
情緒穩定,是一種能耐,讓你在遊刃有餘中好運連連。
處世大氣,是一種格局,讓你在舉手投足間福澤綿長。
願餘生,相擁這樣的人生,行穩致遠,走出自己的春光明媚、鳥語花香!
莊子有云:「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氣,是人的生命狀態,是靈魂散發出來的能量。
它不僅影響著身體,更左右著一生的運勢。
換言之,生命的質量,取決於「氣」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控制生活的節奏,做到:待人和氣,遇事性柔,處世大氣!
1、待人添和氣
《周易》有云:「和氣致祥,乖氣致戾。」
和氣能夠帶來好運氣,不和則會招致禍患。
和氣,是一種人生智慧,它彰顯著一個人的寬厚與仁慈。
明代官員楊翥(zhu),一生踐行「睦乃四鄰」
鄰居罵「楊家人偷了雞」,他說:「隨他,此處不只我們一家姓楊。」
鄰居將積水排到楊家院子,他說:「無妨,下雨時候少,晴天時候多。
更讓人稱道的,是賣驢一事。
楊翥喜歡以驢代步。
一天深夜,楊翥被驢叫聲驚醒。煩躁中,他想到:隔壁的嬰兒,被驚嚇後豈非更難受。
第二天,他再三詢問。鄰居說:「自出生起就深受其擾,寢食難安。」
楊翥不斷道歉,回家後立即賣了驢,從此步行出門。
凡此種種,鄰居們都頗為感動。
有一年,有賊人密謀搶劫楊家。鄰居們不顧危險,竟主動輪流幫楊家守夜,使其免去了災難。
《菜根譚》有云:「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惟和氣熱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
人與大自然同出一轍,溫暖則生,寒涼而亡。
若行事和氣有禮,常常能贏得信賴與支持。
漢代劉備,在徐庶被迫前往曹營時,不謀害,不翻臉,反而恭恭敬敬地送了一程又一程。
自此,徐庶不但推薦了諸葛亮,還從不為曹操獻出一計一策。
清代曾國藩,面對準備逃跑的湘軍,不但予以釋放,還另支三月的薪水,並表示:再投軍,不追究。
自此,士兵們感恩戴德,再不叛逃。
孟子有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待人和氣,並不是沒有脾氣,而是寧讓三分,避免無謂的糾紛與爭執。
生活不易,多一點和氣,少一點戾氣,自能和則兩利,萬事皆興。
2、 遇事磨脾氣
《莊子.庚桑楚》中說:「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
順境時,莫過喜;逆境時,莫發怒。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是不被情緒所牽制。
只因,發脾氣是人的本能。控制得好,能掌控人生;把控不住,會成為輸家。
漢朝周亞夫,曾平定「七國之亂」,為漢景帝倚重,卻死得相當憋屈。
究其根本,就毀在脾氣上。
景帝想封外戚為侯,他用祖訓怒懟;景帝想封匈奴人為侯,他果斷拒絕;景帝想改立太子,他強烈反對。
有一次,周亞夫應詔進宮用餐,可席上有酒、有肉、有碗碟,卻沒有筷子。
周亞夫很生氣,拚命使眼色讓侍從拿筷子。
景帝見狀,很不滿地說:「眼前這一切,你還不滿足嗎?」
周亞夫頓悟,卻只是敷衍地伏地謝罪,而景帝剛說了個 「起」,他就立刻起身,負氣離席。
景帝大怒。
最後,周亞夫以莫須有的「謀反罪」被捕,絕食5天而亡。
古人云:「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平氣和者百福自集。」
管不住脾氣的人,福氣和運氣也會被趕走,反之,若能修一副好脾氣,卻總有貴人相助。
西楚霸王項羽,將門出身,善打仗,但為人暴躁剛愎自用,以致手下無人可用而兵敗自刎。
而競爭者劉邦,一介草民,卻知進退、能容人,最終在張良、韓信、蕭何等賢能輔佐下,硬生生打出了一個大漢王朝。
《論語別裁》中說:「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大脾氣。」
脾氣,是每個人一生的修行。
急事大事,慢慢說,不衝動;小事瑣事,笑著說,不動怒。
伴侶之間,有商有量;親子之間,放低音量;朋友之間,先讓他說……。
一句話總結:真正有本事的人,都能控制自己的脾氣,做到:遇事不慌,做事不亂,事有所成。
3、處世養大氣
《道德經》有言:「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生而為人,最強大的對手,不是別人,恰恰是自己。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若能知錯能改,謂之勇氣,更謂之大氣。
漢武帝劉徹,在位55年,不但使華夏民族威名遠揚,更讓漢朝達到空前盛世。
晚年時,官員桑弘羊上書在輪台地區屯田,以備後期作戰所需。
而一生好戰的漢武帝,拒絕了。他看到了連年征戰造成的危局:國庫空虛、經濟衰退、不得民心。
進而,他頒發了千古流傳的《輪台罪己詔》:
一為悔過,因窮兵黷武和晚年的昏庸無道;二為停止征戰,實行休養生息的寬民政策。
這一舉動,被司馬光譽為:「有亡秦之失,而無亡秦之禍。」
言下之意,漢武帝的過失,不亞於秦始皇,而漢朝,卻沒有滅亡。
究其根本,在於漢武帝作為九五之尊,卻能夠放下身份,誠懇地認識錯誤,堅決地改正。
曾國藩曾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所謂格局,其實就是大氣。
它是容人的氣度。
比如,三國的曹操,大破袁紹後,繳獲了私通敵軍之人的信件,然後直接燒毀。最後,他贏得了部將的忠心相隨,問鼎三分天下。
它也是寬厚的風範。
比如,春秋的秦穆公,在心愛之馬被山民盜取分食後,反而賞好酒以防馬肉傷身。後來,在秦晉之戰中,他得益於山民相助而反敗為勝。
它更是謙卑的境界。
比如,三千年前的孔子,路遇小孩泥城磚牆擋路,卻願意繞「城」而行,後拜其為師,成為千古尊崇的孔聖人。
人生苦短,世事無常。
大氣之人,從不在事上斤斤計較,也不與人糾纏不休,如此,既繞開了衝突,又成全了自我。
一言而蔽之:欲成大器,必養大氣。
《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人的品性應像水一樣,不爭不搶卻能滋潤萬物,成就人生。
待人和氣,是一種修養,讓你在有意無意間和氣生財。
情緒穩定,是一種能耐,讓你在遊刃有餘中好運連連。
處世大氣,是一種格局,讓你在舉手投足間福澤綿長。
願餘生,相擁這樣的人生,行穩致遠,走出自己的春光明媚、鳥語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