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外有關心肌病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的病因探討,發病機理及藥物治療等方面。研究以多層次同時進行,既有臨床觀察,又有實驗研究,不僅從蛋白水平進行了研究,而且從基因水平也有了可喜的突破。下面我們重點介紹這兩種心肌病的研究動態。
(1)擴張型心肌病:有許多研究結果表明:自身免疫反應參與擴張型心肌病的病理改變。早在90年代初,國外有關學者就發現擴張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心肌線粒體adp/atp載體的自身抗體,這種自身抗體能結合到心肌線粒體內膜,干擾atp轉運,使胞漿atp含量減少,而線粒體內atp含量增加,胞漿-線粒體atp磷酸化電位下降,心肌細胞氧耗量增加25倍,乳酸產量增加2倍。引起心肌細胞內能量傳遞和供求平衡失調,損害心肌功能,是引起擴張型心肌病病理變化的重要因素。另外這種自身抗體引起的心肌損害具有鈣依賴性,可以通過鈣拮抗劑預防。
還有的研究從另一角度也證明:自身免疫反應參與擴張型心肌病的病理變化,國外學者machael首先在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的血清中檢測到抗心肌g-蛋白偶聯受體β1和m2受體的自身抗體。1996年阜外醫院中德實驗室和山西醫科大學先後在我國的擴張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檢測到這兩種自身抗體,而且還發現抗體滴度與心功能顯著相關。現有資料表明,這兩種受體的自身抗體對各該受體均有激動劑樣刺激作用,但刺激強度不同。有學者認為β1受體的自身抗體長期過度刺激受體的作用要強於m2受體自身抗體對受體的刺激作用,並認為β1受體自身抗體的長期過度刺激作用可能是引起心肌損害的原因之一,因而主張對dcm自身抗體陽性患者採用持續的β受體阻滯劑的治療。另外還有人主張在擴張型心肌病患者抗adp/atp載體自身抗體陽性期間採用短期的免疫抑制劑治療有較好療效,可以改善左室功能,但長期治療效果並不明顯。
目前國內外從分子生物醫學水平研究擴張型心肌病的還不多。1997年阜外醫院中德實驗室從基因水平開始對擴張型心肌病進行有關基因變異位點的初期探索,相信在有關研究人員的努力下對擴張型心肌病的研究會有所突破。
(2)肥厚型心肌病:這是一種以心肌肥厚、心肌纖維排列紊亂為特徵的特發性心肌病,大約50%以上的患者有家族史,已明確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另約50%為散發性。1990年國外學者首次報告一白種人肥厚型心肌病家系患者的致病基因位於14號染色體長臂,與心臟肌凝蛋白重鏈基因連鎖,隨後一些學者相繼在不同種族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發現心臟β肌凝蛋白重鏈基因存在多種錯義突變,並發現這些突變與心肌肥厚密切相關。
1996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瑞金醫院有關學者在中國散發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發現了一種新的β肌凝蛋白重鏈基因突變,進一步提示散發性肥厚型心肌病與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有著同樣的發病機制。對這類患者進行基因診斷,對於闡明散發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起源和發病頻率有著同樣的意義。
(1)擴張型心肌病:有許多研究結果表明:自身免疫反應參與擴張型心肌病的病理改變。早在90年代初,國外有關學者就發現擴張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心肌線粒體adp/atp載體的自身抗體,這種自身抗體能結合到心肌線粒體內膜,干擾atp轉運,使胞漿atp含量減少,而線粒體內atp含量增加,胞漿-線粒體atp磷酸化電位下降,心肌細胞氧耗量增加25倍,乳酸產量增加2倍。引起心肌細胞內能量傳遞和供求平衡失調,損害心肌功能,是引起擴張型心肌病病理變化的重要因素。另外這種自身抗體引起的心肌損害具有鈣依賴性,可以通過鈣拮抗劑預防。
還有的研究從另一角度也證明:自身免疫反應參與擴張型心肌病的病理變化,國外學者machael首先在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的血清中檢測到抗心肌g-蛋白偶聯受體β1和m2受體的自身抗體。1996年阜外醫院中德實驗室和山西醫科大學先後在我國的擴張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檢測到這兩種自身抗體,而且還發現抗體滴度與心功能顯著相關。現有資料表明,這兩種受體的自身抗體對各該受體均有激動劑樣刺激作用,但刺激強度不同。有學者認為β1受體的自身抗體長期過度刺激受體的作用要強於m2受體自身抗體對受體的刺激作用,並認為β1受體自身抗體的長期過度刺激作用可能是引起心肌損害的原因之一,因而主張對dcm自身抗體陽性患者採用持續的β受體阻滯劑的治療。另外還有人主張在擴張型心肌病患者抗adp/atp載體自身抗體陽性期間採用短期的免疫抑制劑治療有較好療效,可以改善左室功能,但長期治療效果並不明顯。
目前國內外從分子生物醫學水平研究擴張型心肌病的還不多。1997年阜外醫院中德實驗室從基因水平開始對擴張型心肌病進行有關基因變異位點的初期探索,相信在有關研究人員的努力下對擴張型心肌病的研究會有所突破。
(2)肥厚型心肌病:這是一種以心肌肥厚、心肌纖維排列紊亂為特徵的特發性心肌病,大約50%以上的患者有家族史,已明確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另約50%為散發性。1990年國外學者首次報告一白種人肥厚型心肌病家系患者的致病基因位於14號染色體長臂,與心臟肌凝蛋白重鏈基因連鎖,隨後一些學者相繼在不同種族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發現心臟β肌凝蛋白重鏈基因存在多種錯義突變,並發現這些突變與心肌肥厚密切相關。
1996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瑞金醫院有關學者在中國散發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發現了一種新的β肌凝蛋白重鏈基因突變,進一步提示散發性肥厚型心肌病與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有著同樣的發病機制。對這類患者進行基因診斷,對於闡明散發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起源和發病頻率有著同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