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傳播疾病是指獻血者患有某些感染性疾病,通過供血將存在於血液中的病原體傳播給受血者而發病。由於我國是一個「肝炎大國」,患乙型病毒性肝炎及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即體內存在B肝病毒,但並不致病)占全國人口的10%左右,因此,通過輸血傳播B型肝炎的可能性是充分存在的。另一種肝炎病毒為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體,通過輸血傳播是其幾乎惟一的傳播途徑。據有關輸血傳播病毒性肝炎的危險性估計,B型肝炎為每20萬個單位輸血中有一次,C型肝炎為每10萬個單位輸血中有一次。經輸血傳播的肝炎大部分在輸血後1~3個月後發病。
隨著愛滋病的蔓延,經輸血傳播的愛滋病也明顯增多,其危險性尚無確切估計的數據。我國已經屢有報道經輸血傳播的愛滋病病例。
其他少見的經輸血傳播的病毒性疾病有巨細胞病毒感染,尤其多見於嬰幼兒,因其免疫系統尚未成熟,一旦發生感染臨床經過兇險,死亡率高。其他經輸血傳播的疾病有梅毒及瘧疾,如采血及貯血不嚴格遵照無菌要求執行,輸入被細菌污染的血液可引起敗血症,後果十分嚴重。
為堅決阻斷輸血傳播疾病,在獻血員供血前必須嚴格檢測乙型及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標誌物、愛滋病抗體、梅毒反應素及肝功能等指標,同時要仔細詢問病史及進行全身體格檢查,合格者才可獻血。即使如此,個別帶微量病毒的獻血員難以檢出,故目前仍有少數受血者在輸血後發生相關的疾病。
隨著愛滋病的蔓延,經輸血傳播的愛滋病也明顯增多,其危險性尚無確切估計的數據。我國已經屢有報道經輸血傳播的愛滋病病例。
其他少見的經輸血傳播的病毒性疾病有巨細胞病毒感染,尤其多見於嬰幼兒,因其免疫系統尚未成熟,一旦發生感染臨床經過兇險,死亡率高。其他經輸血傳播的疾病有梅毒及瘧疾,如采血及貯血不嚴格遵照無菌要求執行,輸入被細菌污染的血液可引起敗血症,後果十分嚴重。
為堅決阻斷輸血傳播疾病,在獻血員供血前必須嚴格檢測乙型及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標誌物、愛滋病抗體、梅毒反應素及肝功能等指標,同時要仔細詢問病史及進行全身體格檢查,合格者才可獻血。即使如此,個別帶微量病毒的獻血員難以檢出,故目前仍有少數受血者在輸血後發生相關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