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臨床症狀分析,各種輔助檢查(x線片、mri、ct等)明確頸椎病的類型以後,結合病人的具體情況,便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方案。
頸椎病的手術總體上可以分為前方入路和後方入路兩類。
前方入路主要解決由頸椎間盤突出或脫出引起的脊髓型頸椎病。手術方法是將椎間盤由前方摘(刮)除,同時在這個間隙進行植骨融合,以保持頸椎的穩定性。前路手術的範圍可以由摘除一個間盤到摘除兩個或三個椎間盤。節段較多的植骨融合以後如不十分穩定,可以再用鋼板固定,便可能早期活動。前路手術的適應證主要為脊髓型頸椎病病人。造成頸椎管狹窄的原因是由前方單一或2~3個間盤突出引起的,後方黃韌帶和骨性壓迫並不是主要病因。
頸椎病手術後方入路的操作方法有幾種:廣泛頸椎板切除減壓已不被使用,因為會過多地破壞頸椎的穩定性,造成鵝頸畸形,或術後形成的瘢痕會造成新的壓迫。目前常用的是椎板的「單開門」或「雙開門」頸椎管擴大成形術。「單開門」手術是指在椎板的一端切斷,另一端只切斷椎板的外層骨板,以未被切斷端為軸,將椎板向後掀起,在切開端骨端分離1.0~1.5厘米,使椎管擴大。「雙開門」是以兩側椎板根部基底為軸,正中將棘突分離,向兩側掀起,在棘突間植骨固定來擴大椎管。後路手術的適應證主要是脊髓型,頸椎管狹窄主要由後方黃韌帶或骨性壓迫引起,或是三個節段以上多節段前方壓迫。另外後路手術也可以解決部分周圍性頸椎病病人的症狀。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頸椎病的手術治療方法有哪些[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