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出台新政策,是不會徵求民眾意見的。即便徵求,也是表面功夫。因為在統治者眼裡,民眾是臣服的一方,別看天天嘴上說民為本,其實心裡從來沒把民當人。
他們希望天下都是順民,誰有不同意見,就是「鬧」,必須迅速壓制。而大部分民,不到活不下去是不會造反的,這就讓統治者形成錯覺,總以為還沒到底。所以,專制政體下,要麼不動,要麼改朝換代。
近代以後,真正觸及到「人」的層面,要遲至清末的底層思想啟蒙,到新文化運動形成一定規模,但很不充分。當時的時代主題是國家迅速富強,一切不能在短時間內讓中國迅速富強的,都會被拋棄。這種激進情緒,從甲午戰爭輸給日本以後就異常濃烈,使得救國方向一直在轉,向東向西又向北,一路學習一路追趕。
他們希望天下都是順民,誰有不同意見,就是「鬧」,必須迅速壓制。而大部分民,不到活不下去是不會造反的,這就讓統治者形成錯覺,總以為還沒到底。所以,專制政體下,要麼不動,要麼改朝換代。
近代以後,真正觸及到「人」的層面,要遲至清末的底層思想啟蒙,到新文化運動形成一定規模,但很不充分。當時的時代主題是國家迅速富強,一切不能在短時間內讓中國迅速富強的,都會被拋棄。這種激進情緒,從甲午戰爭輸給日本以後就異常濃烈,使得救國方向一直在轉,向東向西又向北,一路學習一路追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