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國」,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國」的代名詞。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目前所知「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1世紀西周早期成王時代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其銘文記載了成王繼承武王遺志並營建東都成周的史實,其涉及「中國」部分銘文為「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這篇銘文把「中國」指為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
在對外官方文件上首次使用「中國」自稱的是明朝,比如明太祖賜日本國書中有:「朕本中國之舊家,恥前王辱,興師振旅,掃蕩胡番。」
萬曆皇帝給豐臣秀吉的詔書中稱:「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到了清朝,自入主中原以來,統治者開始以「中國」自稱其全部統治區。1689年清朝與俄國簽訂的具有現代國際法水準的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中,首次將「中國」作為正式國號使用。
目前所知「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1世紀西周早期成王時代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其銘文記載了成王繼承武王遺志並營建東都成周的史實,其涉及「中國」部分銘文為「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這篇銘文把「中國」指為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
在對外官方文件上首次使用「中國」自稱的是明朝,比如明太祖賜日本國書中有:「朕本中國之舊家,恥前王辱,興師振旅,掃蕩胡番。」
萬曆皇帝給豐臣秀吉的詔書中稱:「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到了清朝,自入主中原以來,統治者開始以「中國」自稱其全部統治區。1689年清朝與俄國簽訂的具有現代國際法水準的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中,首次將「中國」作為正式國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