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來、鄧穎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是我們尊重、崇拜的領袖,極富人格魅力。為了弘揚和傳承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偉大精神,2018年12月15日,我院教育黨支部一行二十餘人來到位於天津的周鄧紀念館參觀,緬懷他們的豐功偉績和英雄事跡,學習他們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
兩位偉人的青年時代是在天津度過的,他們在這裡一起組織革命社團,傳播革命思想,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他們對天津有著特殊的情感,甚至分別留下遺囑,將骨灰撒向海河。
我們走進主館,瞻仰著兩位偉人的漢白玉雕像《情滿江山》,一種崇高的敬仰與緬懷之情油然而生。走進生平廳,周總理少年俊朗的身影躍然眼前,耳畔再次響起了那激動人心的誓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早在建黨之初,周總理夫婦就已投身到拯救中國的革命之中,周恩來領導了南昌起義,參與指揮長征,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協助指揮解放戰爭,為籌建新中國付出巨大的努力。周恩來在共和國總理的崗位上工作了26年,為新中國建設事業和政權鞏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創造了有利於國家建設的國際環境,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生平廳中展出了周恩來、鄧穎超夫婦在中國從沉睡到甦醒再崛起的各個時期做出的偉大貢獻。同時陳列了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珍貴歷史文獻、文物。我們仔細觀摩一張張風雨歲月中的照片,聆聽講解員充滿深情的講述,默默記下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再一次燃起心中對總理夫婦由衷的敬意。展廳出口的熒幕上顯示著舉國上下哀悼周恩來、鄧穎超同志的情景,不由記起小學時學的《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文章,心中感慨萬千。
通過這次觀展,使我們得到了心靈上的升華。周鄧夫婦一生艱苦樸素,無私無畏,求真務實,在任何情況下都將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他們的行為和精神影響著著芸芸眾生,他們那些超越生命過程之上的永恆的精神和功績,熠熠生輝。作為積水潭醫院教育黨支部的成員,更應立足本職,踏實工作,為中華富強繁榮而讀書,堅定理想,不忘初心,為協助醫院的進一步發展,為祖國的醫療事業進步貢獻力量。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參觀黨史紀念館心得體會[朗讀]
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物業公司黨總支組織全體黨員參觀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黨員教育基地——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
在參觀過程中,全體黨員同志齊集在三大會址廣場,站在鮮艷的黨旗下莊嚴重溫了入黨誓詞,這是我們心中神聖的告白、鄭重的承諾,一定要將入黨誓詞謹記於心、落實於行。
中共三大紀念館主要由中共三大會址遺址廣場、中共中央機關舊址——春園、中共三大歷史陳列館和民居5號樓組成。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恤孤院路3號舉行,同年4月黨中央遷駐廣州春園辦公。黨的早期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蔡和森、瞿秋白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等出席大會,大會主要解決了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問題,決定在保持中國共產黨政治上、組織上、思想上獨立性的前提下,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共同開展國民革命運動,以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中共三大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對大革命高潮的到來產生了決定性作用的統一戰線方針政策,經過反覆實踐與發展,成為中國共產黨點解勝強敵、奪取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
其次,正確解決了建黨初期黨內在國共合作問題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統一了全黨的認識,正式確定了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與國民党進行黨內合作的策略方針,黨能夠團結一切可能聯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黨的三大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孫中山先生對國民党進行了改組,又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召開了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由此可見,無論是偉大的革命,還是細緻到某一項單一工作,我們都要密切聯繫群眾,團結每一個員工,發揮好各人所長和主觀能動,讓團隊中的每一員都充滿蓬勃的戰鬥力,才是我們今後工作不斷取得成功的根本法寶。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全黨同志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本職工作崗位上,我要發揮好區域總的引領和帶頭作用,以勤懇敬業的精神感染他人,帶領著廣大員工不斷頑強拼博,為實現從化區域各項工作指標任務努力衝刺。
在參觀過程中,全體黨員同志齊集在三大會址廣場,站在鮮艷的黨旗下莊嚴重溫了入黨誓詞,這是我們心中神聖的告白、鄭重的承諾,一定要將入黨誓詞謹記於心、落實於行。
中共三大紀念館主要由中共三大會址遺址廣場、中共中央機關舊址——春園、中共三大歷史陳列館和民居5號樓組成。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恤孤院路3號舉行,同年4月黨中央遷駐廣州春園辦公。黨的早期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蔡和森、瞿秋白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等出席大會,大會主要解決了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問題,決定在保持中國共產黨政治上、組織上、思想上獨立性的前提下,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共同開展國民革命運動,以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中共三大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對大革命高潮的到來產生了決定性作用的統一戰線方針政策,經過反覆實踐與發展,成為中國共產黨點解勝強敵、奪取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
其次,正確解決了建黨初期黨內在國共合作問題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統一了全黨的認識,正式確定了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與國民党進行黨內合作的策略方針,黨能夠團結一切可能聯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黨的三大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孫中山先生對國民党進行了改組,又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召開了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由此可見,無論是偉大的革命,還是細緻到某一項單一工作,我們都要密切聯繫群眾,團結每一個員工,發揮好各人所長和主觀能動,讓團隊中的每一員都充滿蓬勃的戰鬥力,才是我們今後工作不斷取得成功的根本法寶。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全黨同志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本職工作崗位上,我要發揮好區域總的引領和帶頭作用,以勤懇敬業的精神感染他人,帶領著廣大員工不斷頑強拼博,為實現從化區域各項工作指標任務努力衝刺。
上周末,支部組織全體黨員參觀了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表達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參觀後,我感受很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當下,黨史學習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我作為一名黨員幹部,要將這段英雄史詩、這份赤子情懷、這股團結精神銘記心中,傳承好、發揚好湘江戰役偉大精神,奮力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湘江戰役書寫了不畏艱險、勇於鬥爭的英雄史詩。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中最慘烈、最關鍵的一仗。經此一役,中央紅軍從8.6萬人銳減至3萬餘人,其慘烈程度著實令人痛心。面對數倍於己的國民黨軍,無數革命先烈不畏犧牲、前赴後繼、捨生忘死,才最終殺出一條血路,撕開了重兵設防的封鎖線。湘江戰役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英雄史詩,無數革命先烈將紅色火種播撒在中華大地。這樣一種「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革命精神,更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廣大黨員幹部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不畏艱險、勇於鬥爭的精神品質,在任何困難和挑戰面前,都要迎難。
而上、敢打敢拼,化挫折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展現出新時代黨員幹部敢於擔當、勇於作為的新面貌。
湘江戰役涵養了對黨忠誠、聽黨指揮的赤子情懷。「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豐碑。」在湘江戰役,當接到中革軍委「保證我野戰軍全部突過封鎖線」的命令後,全軍將士即使面臨生死危急,仍然在「誓死保衛黨中央」的鏗鏘誓言下,絕對服從命令,從而確保黨中央順利突破湘江。在艱苦卓絕的環境面前,在數倍於己的敵人面前,因為心中有對黨的絕對忠誠,才最終扭轉了戰鬥局面,粉碎了蔣介石欲將紅軍置於死地的罪惡企圖。穿越百年黨史,這份赤子情懷更顯得彌足珍貴。廣大黨員幹部要始終把對黨忠誠擺在首位,堅定政治信仰,堅持黨的領導,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和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湘江戰役彰顯了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從灌陽新圩阻擊戰,到光華鋪阻擊戰,再到覺山鋪阻擊戰,無數革命先烈以血肉之軀築起銅牆鐵壁。湘江戰役彰顯了同衷共濟、眾志成城的熱血軍魂,譜寫軍民一心、團結互助的「魚水情」。在廣西興安縣流傳著這樣一段佳話:年近百歲的瑤族老奶奶趙良英,是紅軍長征湘江。
戰役的見證者,更是紅軍墓的守陵人。她幫助紅軍磨米、燒開水,找吃的、借用的,對傷病員,她不僅幫熬草藥治病,還一口一口地喂受傷紅軍。可以說,湘江戰役彰顯了黨領導下的紅軍和人民血肉相連、生死相依的軍民情、魚水情。翻開新時代的篇章,這種團結互助精神,都是我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廣大黨員幹部要將這段崢嶸歲月銘記心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發揚「一面旗、一盤棋、一股繩」的團結合作精神,共同開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局面。
當下,黨史學習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我作為一名黨員幹部,要將這段英雄史詩、這份赤子情懷、這股團結精神銘記心中,傳承好、發揚好湘江戰役偉大精神,奮力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湘江戰役書寫了不畏艱險、勇於鬥爭的英雄史詩。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中最慘烈、最關鍵的一仗。經此一役,中央紅軍從8.6萬人銳減至3萬餘人,其慘烈程度著實令人痛心。面對數倍於己的國民黨軍,無數革命先烈不畏犧牲、前赴後繼、捨生忘死,才最終殺出一條血路,撕開了重兵設防的封鎖線。湘江戰役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英雄史詩,無數革命先烈將紅色火種播撒在中華大地。這樣一種「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革命精神,更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廣大黨員幹部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不畏艱險、勇於鬥爭的精神品質,在任何困難和挑戰面前,都要迎難。
而上、敢打敢拼,化挫折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展現出新時代黨員幹部敢於擔當、勇於作為的新面貌。
湘江戰役涵養了對黨忠誠、聽黨指揮的赤子情懷。「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豐碑。」在湘江戰役,當接到中革軍委「保證我野戰軍全部突過封鎖線」的命令後,全軍將士即使面臨生死危急,仍然在「誓死保衛黨中央」的鏗鏘誓言下,絕對服從命令,從而確保黨中央順利突破湘江。在艱苦卓絕的環境面前,在數倍於己的敵人面前,因為心中有對黨的絕對忠誠,才最終扭轉了戰鬥局面,粉碎了蔣介石欲將紅軍置於死地的罪惡企圖。穿越百年黨史,這份赤子情懷更顯得彌足珍貴。廣大黨員幹部要始終把對黨忠誠擺在首位,堅定政治信仰,堅持黨的領導,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和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湘江戰役彰顯了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從灌陽新圩阻擊戰,到光華鋪阻擊戰,再到覺山鋪阻擊戰,無數革命先烈以血肉之軀築起銅牆鐵壁。湘江戰役彰顯了同衷共濟、眾志成城的熱血軍魂,譜寫軍民一心、團結互助的「魚水情」。在廣西興安縣流傳著這樣一段佳話:年近百歲的瑤族老奶奶趙良英,是紅軍長征湘江。
戰役的見證者,更是紅軍墓的守陵人。她幫助紅軍磨米、燒開水,找吃的、借用的,對傷病員,她不僅幫熬草藥治病,還一口一口地喂受傷紅軍。可以說,湘江戰役彰顯了黨領導下的紅軍和人民血肉相連、生死相依的軍民情、魚水情。翻開新時代的篇章,這種團結互助精神,都是我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廣大黨員幹部要將這段崢嶸歲月銘記心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發揚「一面旗、一盤棋、一股繩」的團結合作精神,共同開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局面。
革命烈士陵園內松柏環抱、綠蔭滿園、安靜莊嚴,宛若我們這天參觀烈士陵園的情緒————肅穆、感動。
烈士,一個讓人敬佩又感動的詞語。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似乎已經遺忘了這個詞語,完美而安逸的生活讓我們心中很少有激情。但那天的參觀,讓我們的血液再次沸騰。
幾十年來,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已深入人心,這種奉獻精神體現了中華兒女的精神風貌和革命鬥志,我們在烈士墓前鞠了躬,那不是普普通通的一鞠躬,那是充滿敬意的充滿情感的一個彎腰。我們獻了花,那是凝聚著我們無限情感的一束鮮花,或許先烈們也在看著我們,這樣一代新中國的中華兒女,如何來完成他們未完的使命。
生命的好處在於奉獻,生命更崇高的好處在於為人民付出自我的一切,乃至生命。朱瑞將軍,趙一曼,楊靖宇同志,無數叫上名的,叫不上名的都讓我們震撼了。烈士永生、浩氣長存!我曾懷疑過人的永生,但當樂觀豁達,堅定的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匯聚到一個人或一群人身上時,那便是永生。
烈士們已經離開了我們,解讀他們,只能透過一塊塊碑文,一座座墳墓。從他們附近走過,仿佛理解了人生的洗禮。此次學習升華了我們的精神世界,我們真切的感受到革命先烈們的英雄氣概,深切體驗到這天生活的來之不易。
無數的革命先烈們——您好!我們在向您們真誠的瞻仰,我們更會永遠地向您們——學習致敬。
烈士,一個讓人敬佩又感動的詞語。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似乎已經遺忘了這個詞語,完美而安逸的生活讓我們心中很少有激情。但那天的參觀,讓我們的血液再次沸騰。
幾十年來,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已深入人心,這種奉獻精神體現了中華兒女的精神風貌和革命鬥志,我們在烈士墓前鞠了躬,那不是普普通通的一鞠躬,那是充滿敬意的充滿情感的一個彎腰。我們獻了花,那是凝聚著我們無限情感的一束鮮花,或許先烈們也在看著我們,這樣一代新中國的中華兒女,如何來完成他們未完的使命。
生命的好處在於奉獻,生命更崇高的好處在於為人民付出自我的一切,乃至生命。朱瑞將軍,趙一曼,楊靖宇同志,無數叫上名的,叫不上名的都讓我們震撼了。烈士永生、浩氣長存!我曾懷疑過人的永生,但當樂觀豁達,堅定的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匯聚到一個人或一群人身上時,那便是永生。
烈士們已經離開了我們,解讀他們,只能透過一塊塊碑文,一座座墳墓。從他們附近走過,仿佛理解了人生的洗禮。此次學習升華了我們的精神世界,我們真切的感受到革命先烈們的英雄氣概,深切體驗到這天生活的來之不易。
無數的革命先烈們——您好!我們在向您們真誠的瞻仰,我們更會永遠地向您們——學習致敬。
和平年代我們,似乎已經遺忘了這個詞語。完美而安逸的生活讓我們心中很少再有澎湃的激情,但這天的參觀,讓我們的血液又再次沸騰。
走到烈士林園,看到了十分莊嚴地大門,「x烈士林園」幾個金黃的大字,情緒也開始沉重起來。有秩序的走進烈士林園,大家都十分的安靜,低沉的情緒在醞釀,感動已不能準確的形容。在兩旁的牆上,掛滿了後人為烈士們的曾詞,「革命英雄」「國之棟樑」「獻身國家」「精忠報國」「拋頭顱灑熱血」,這些詞語數之不盡。烈士給我們的又何止是這些詞語能表達盡的呢?
革命先烈的一幕幕事跡總是浮此刻眼前:在戰火的硝煙中前仆後繼的戰士,在新中國建設中忘我工作的者,等等,我的心靈深深體會著這次參觀受到的洗滌和震撼。那些名字被刻在紀念碑上的革命先烈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光輝的一生,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縱觀他們為國家的建立和繁榮強盛而奮鬥的壯麗生涯,我深切地感到,在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的鼓舞下,我國幾代優秀的中華兒女奮力拚搏、無私奉獻,為新中國的崛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幾十年來,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已經深入人心,這種奉獻精神體現了中華兒女的精神風貌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她是「為祖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幹事業「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鬥精神;是對工作精益求精,為國家發展「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是不計名利,不計報酬,埋頭苦幹的「老黃牛」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鼓舞和激勵了整整幾代中國人。我們今後的道路已有了方向,向烈士們一樣,堅持奮鬥,永不放下,永不言敗,絕不向困難屈服,絕不被自我打到。
歸去的路上,迎著陽光的笑容依舊燦爛,又一次經過高高的紀念碑,向烈士們致敬,獻上我們最崇高的敬意,莊重的凝視他們。
或許,它在看著我們——新世紀的生,他在期盼著我們的精彩。
走到烈士林園,看到了十分莊嚴地大門,「x烈士林園」幾個金黃的大字,情緒也開始沉重起來。有秩序的走進烈士林園,大家都十分的安靜,低沉的情緒在醞釀,感動已不能準確的形容。在兩旁的牆上,掛滿了後人為烈士們的曾詞,「革命英雄」「國之棟樑」「獻身國家」「精忠報國」「拋頭顱灑熱血」,這些詞語數之不盡。烈士給我們的又何止是這些詞語能表達盡的呢?
革命先烈的一幕幕事跡總是浮此刻眼前:在戰火的硝煙中前仆後繼的戰士,在新中國建設中忘我工作的者,等等,我的心靈深深體會著這次參觀受到的洗滌和震撼。那些名字被刻在紀念碑上的革命先烈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光輝的一生,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縱觀他們為國家的建立和繁榮強盛而奮鬥的壯麗生涯,我深切地感到,在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的鼓舞下,我國幾代優秀的中華兒女奮力拚搏、無私奉獻,為新中國的崛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幾十年來,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已經深入人心,這種奉獻精神體現了中華兒女的精神風貌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她是「為祖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幹事業「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鬥精神;是對工作精益求精,為國家發展「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是不計名利,不計報酬,埋頭苦幹的「老黃牛」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鼓舞和激勵了整整幾代中國人。我們今後的道路已有了方向,向烈士們一樣,堅持奮鬥,永不放下,永不言敗,絕不向困難屈服,絕不被自我打到。
歸去的路上,迎著陽光的笑容依舊燦爛,又一次經過高高的紀念碑,向烈士們致敬,獻上我們最崇高的敬意,莊重的凝視他們。
或許,它在看著我們——新世紀的生,他在期盼著我們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