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基本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社會基本矛盾指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社會基本矛盾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並貫穿於每一社會形態的始終。其它社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受社會基本矛盾的規定或影響。社會基本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馬克思和恩格斯運用唯物辯證法,科學地闡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理論。他們認為,在社會基本矛盾中,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是占主導地位的一對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構成生產方式。在生產發展過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始終存在著矛盾。這種矛盾在生產方式發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情況。在新的生產方式建立起來以後的一定時期,生產關係同生產力基本上是相適應的,這時候的生產關係,對於生產力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還處在量變階段,不會也不需要生產關係整個系統的根本變革。生產力是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它處在經常不斷的發展變化中;而生產關係則具有相對穩定性。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原來適應於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係,就逐漸變成不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了,矛盾便日益激化起來,必然引起生產關係的根本變革,新的生產關係就要取代陳舊的生產關係。在生產關係的根本變革實現以後,隨著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確立,生產關係同生產力的不適應又轉化為適應,從而又在新的基礎上開始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運動。這是循環往復向上發展的無限運動過程。這一運動的歷史過程,也就是生產方式的辯證否定過程,舊的生產關係要被改變,而生產力及其各種要素則被保存,並在新的生產關係推動下得到發展。
(1)人類社會是一個由許多矛盾構成的複雜矛盾體系,其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兩對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成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2)這兩對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動著矛盾的不斷解決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一方面,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決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另一方面,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又反作用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再者,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的解決,必須藉助於新的上層建築的力量,才能推動生產關係的變革和新經濟基礎的形成,從而使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使社會向前發展。
(3)這兩對基本矛盾的辯證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從較低級向較高級的社會形態發展。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最終動因。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便引起生產關係的相應變革;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變革的客觀要求,又導致上層建築的變革;新的上層建築的建立,保證了新的生產關係的形成和發展,從而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生產力和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4)這兩對基本矛盾之間從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又在變革舊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基本適合的矛盾運動,推動著社會形態向更高階段發展。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就是社會基本矛盾辯證運動推動的結果。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關於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朗讀]
(一)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容。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這兩對基本矛盾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但地位和作用並不相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更為根本的矛盾,它決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矛盾的產生和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受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矛盾的制約,它的解決有賴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矛盾的解決。在基本矛盾運動中,以至在整個社會發展中,生產方式或經濟因素起決定作用,但也不能忽視上層建築即政治和社會意識因素的巨大的能動作用。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二)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社會基本矛盾作為社會發展的跟本動力,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首先,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不能任意選擇的物質力量和歷史活動的前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進而決定其他社會關係的基本面貌,決定世界發展的歷史進程。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內容,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人類社會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中前進的。作為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基礎的物質生產存在著雙重關係,體現在生產力中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體現在生產關係中的人與人的關係。
其次,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一切歷史衝突的根源」,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當上層建築適應新的經濟基礎時,也就必然會促進經濟和社會的進步。當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狀況並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時,只有解決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才能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進而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最後,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並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在同一社會形態的發展中,社會基本矛盾通常是通過改革的方式來解決的。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對社會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種程度的解決,從而促進社會發展。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這兩對基本矛盾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但地位和作用並不相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更為根本的矛盾,它決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矛盾的產生和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受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矛盾的制約,它的解決有賴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矛盾的解決。在基本矛盾運動中,以至在整個社會發展中,生產方式或經濟因素起決定作用,但也不能忽視上層建築即政治和社會意識因素的巨大的能動作用。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二)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社會基本矛盾作為社會發展的跟本動力,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首先,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不能任意選擇的物質力量和歷史活動的前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進而決定其他社會關係的基本面貌,決定世界發展的歷史進程。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內容,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人類社會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中前進的。作為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基礎的物質生產存在著雙重關係,體現在生產力中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體現在生產關係中的人與人的關係。
其次,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一切歷史衝突的根源」,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當上層建築適應新的經濟基礎時,也就必然會促進經濟和社會的進步。當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狀況並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時,只有解決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才能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進而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最後,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並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在同一社會形態的發展中,社會基本矛盾通常是通過改革的方式來解決的。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對社會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種程度的解決,從而促進社會發展。
1.矛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
在前面的章節中對於概念和知識點的介紹,基本都是從哲學意義出發的。而在針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研究的本章中,知識點與現實的聯繫顯而易見地增加了。其關於「社會」概念的探討淡化了相對更具獨立性的文化,而強調了政治、經濟意義,即在不同社會制度的交替變更(包括復辟)中所發生的推動社會向前的因素。要研究這個問題,對於以下兩個已經在前章中闡釋過哲學原理的概念,我們需要在社會歷史領域重新解釋:
第一,發展。發展是事物在時間上的持續性和空間上的廣延性的交替,事物在運動形式、形態、結構、功能和關係上的更新,實質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量變引起的質變。馬克思視域中的社會發展「就是人類不斷提高自身的主體能力、不斷由必然走向自由、不斷獲得自身解放、追求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歷史活動過程」,因此馬克思也將社會歷史發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人群共同體階段,物的依賴性階段和個人全面發展階段,也就是人的價值不斷實現的階段。
從個體轉到社會歷史的宏觀維度上,社會的發展就是社會性質的變更,從原始社會階段,到奴隸制、封建制度、資本主義社會階段,再到共產主義社會階段。這其中的每一個質變之間,又還包括了經濟水平、社會管理、科教文衛等等維度的量變。
第二,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係的哲學範疇。在社會歷史領域,事物的矛盾可以是階級之間的矛盾,民族之間的矛盾,物質生產分配的矛盾,精神文化建設中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因素在社會領域也呈現出對立統一的趨勢。在講矛盾的時候我們講到過: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在矛盾鬥爭和對抗中形成力量對比的變化,在社會領域也不例外。
2.社會矛盾類型。
(1)社會基本矛盾。
本章的第一節「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當中提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關係。
這個道理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進而決定其他社會關係的基本面貌,決定世界發展的進程。生產力是社。
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會進步的根本內容,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
第二,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是「一切歷史衝突的根源」,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第三,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並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決定了社會的制度形態。高中文綜歷史考試分析題中基本遵循一條鐵則:經濟決定一切。雖然這是極為籠統的說法,但我們在分析社會歷史的過程中,確實可以發現這兩組矛盾是社會一切其他矛盾的基礎。譬如,在封建社會中,不斷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下,資產階級力量跟世襲的貴族政治之間出現了矛盾。這種原始的基本矛盾也就擴張到了其他的具體領域,比如不同階級之間的思想摩擦,政治力量與財富不成正比,在這種矛盾不斷激化至不可調和的程度,就會出現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包括了如英國不流血的光榮革命,也包括了法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無論哪種都推動了社會的變革。
(2)社會主要矛盾。
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兩者之間並不是包含關係。基本矛盾是一個凝練的概念,而「主要矛盾」是與次要矛盾相對的概念。基本矛盾在社會的不同方面和領域表現和折射為不同的具體矛盾,這些具體矛盾便會根據實際再區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如下圖,我國目前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便來自於生產發展問題中的矛盾。
在前面的章節中對於概念和知識點的介紹,基本都是從哲學意義出發的。而在針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研究的本章中,知識點與現實的聯繫顯而易見地增加了。其關於「社會」概念的探討淡化了相對更具獨立性的文化,而強調了政治、經濟意義,即在不同社會制度的交替變更(包括復辟)中所發生的推動社會向前的因素。要研究這個問題,對於以下兩個已經在前章中闡釋過哲學原理的概念,我們需要在社會歷史領域重新解釋:
第一,發展。發展是事物在時間上的持續性和空間上的廣延性的交替,事物在運動形式、形態、結構、功能和關係上的更新,實質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量變引起的質變。馬克思視域中的社會發展「就是人類不斷提高自身的主體能力、不斷由必然走向自由、不斷獲得自身解放、追求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歷史活動過程」,因此馬克思也將社會歷史發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人群共同體階段,物的依賴性階段和個人全面發展階段,也就是人的價值不斷實現的階段。
從個體轉到社會歷史的宏觀維度上,社會的發展就是社會性質的變更,從原始社會階段,到奴隸制、封建制度、資本主義社會階段,再到共產主義社會階段。這其中的每一個質變之間,又還包括了經濟水平、社會管理、科教文衛等等維度的量變。
第二,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係的哲學範疇。在社會歷史領域,事物的矛盾可以是階級之間的矛盾,民族之間的矛盾,物質生產分配的矛盾,精神文化建設中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因素在社會領域也呈現出對立統一的趨勢。在講矛盾的時候我們講到過: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在矛盾鬥爭和對抗中形成力量對比的變化,在社會領域也不例外。
2.社會矛盾類型。
(1)社會基本矛盾。
本章的第一節「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當中提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關係。
這個道理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進而決定其他社會關係的基本面貌,決定世界發展的進程。生產力是社。
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會進步的根本內容,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
第二,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是「一切歷史衝突的根源」,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第三,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並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決定了社會的制度形態。高中文綜歷史考試分析題中基本遵循一條鐵則:經濟決定一切。雖然這是極為籠統的說法,但我們在分析社會歷史的過程中,確實可以發現這兩組矛盾是社會一切其他矛盾的基礎。譬如,在封建社會中,不斷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下,資產階級力量跟世襲的貴族政治之間出現了矛盾。這種原始的基本矛盾也就擴張到了其他的具體領域,比如不同階級之間的思想摩擦,政治力量與財富不成正比,在這種矛盾不斷激化至不可調和的程度,就會出現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包括了如英國不流血的光榮革命,也包括了法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無論哪種都推動了社會的變革。
(2)社會主要矛盾。
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兩者之間並不是包含關係。基本矛盾是一個凝練的概念,而「主要矛盾」是與次要矛盾相對的概念。基本矛盾在社會的不同方面和領域表現和折射為不同的具體矛盾,這些具體矛盾便會根據實際再區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如下圖,我國目前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便來自於生產發展問題中的矛盾。
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一切社會中都存在的制約社會其他矛盾及其運動的矛盾,即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是社會生產方式的兩個方面。
它們之間的矛盾運動,是按照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進行的,即改變不適應甚至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穩定基本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並改革其具體形式。
它們之間的矛盾運動,是按照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進行的,即改變不適應甚至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穩定基本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並改革其具體形式。
第一,社會基本矛盾的含義。社會基本矛盾是指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這兩對矛盾貫穿於整個人類社會。
第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基本矛盾是兩對矛盾,三個方面,即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生產關係對於上層建築來說是經濟基礎,對於生產力而言它是生產關係。生產力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產關係發生衝突,遲早會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隨著生產關係即經濟基礎的變革,整個上層建築或快或慢地也要發生變革,社會就將由一種形態或制度發展到另一種形態或制度。由此可見,社會基本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根本動力。
第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基本矛盾是兩對矛盾,三個方面,即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生產關係對於上層建築來說是經濟基礎,對於生產力而言它是生產關係。生產力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產關係發生衝突,遲早會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隨著生產關係即經濟基礎的變革,整個上層建築或快或慢地也要發生變革,社會就將由一種形態或制度發展到另一種形態或制度。由此可見,社會基本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根本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