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四愛國運動。
1919年爆發的以一批先進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五四運動的爆發,標誌著一場新的偉大的反帝反封建鬥爭的開始,並由此引起了一場廣泛的深層次的馬克思主義傳播運動。
2、黨的早期組織。
1920年8月,中國的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在上海成立。此後,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濟南等地也相繼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
3、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開幕,最後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13人,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山東代表是王盡美、鄧恩銘。
4、黨的第一部章程。
1922年7月召開的黨的二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是黨成立後制定的第一部黨章。
5、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
從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形成第一次高潮,前後持續時間達13個月之久,爆發的罷工鬥爭達100餘次,參加罷工的工人達30萬人以上。
6、第一次國共合作。
黨的三大決定採取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方式實現國共合作;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7、五卅運動。
中國人民以上海工人為主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於1925年5月30日發動的反帝愛國的革命群眾運動。五卅運動的爆發,標誌著大革命高潮的到來。
8、南昌起義。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及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領黨掌握或影響下的北伐軍2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9、八七會議。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會議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著重批評了大革命後期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立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
10、秋收起義。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等領導發動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11、廣州起義。
1927年12月11日,張太雷和葉挺、葉劍英等領導發動了廣州起義。
1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創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3、井岡山會師。
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農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會師後,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五軍主力來到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師。
14、古田會議。
1929年12月下旬,紅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在福建上杭縣古田召開,即古田會議。會議初步解決了在黨員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情況下如何從加強黨的思想建設著手,保持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性質的問題,以及在農村進行戰爭的環境中,如何將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建設成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
15、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1930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葉坪村舉行,宣告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選舉毛澤東任主席。
16、九一八事變。
也稱柳條湖事件,是1931年日本駐中國東北的關東軍發動的武裝進攻瀋陽的嚴重事件。九一八事變後的4個多月內,整個東北淪為日本的占領地。
17、紅軍長征。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瑞金一帶出發,開始長征。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今吳旗),實現了戰略大轉移。1936年10月,紅四、紅二方面軍分別同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靜寧將台堡會師,勝利結束了長征。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
18、長征精神。
1996年10月,江澤民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大會上,高度概括了長征精神的內涵:一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二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三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四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五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
19、遵義會議。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這次會議,在極端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開始走向成熟。
20、一二九運動。
1935年12月9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由北平學聯組織的大規模抗日愛國運動。抗日救亡鬥爭迅速發展成為全國規模的群眾運動,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21、瓦窯堡會議。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陝西安定縣(今子長)瓦窯堡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策略。
22、西安事變。
也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在西安附近的臨潼扣留了蔣介石,並向全國發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通電。中共中央以中華民族利益的大局為重,確定了用和平方式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根據這一方針,在周恩來與張學良、楊虎城的共同努力下,蔣介石被迫作出「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等六項承諾。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從此,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國內和平初步實現。
23、盧溝橋事變。
又稱七七事變,是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為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策劃的一個嚴重事件。盧溝橋事變標誌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和中國全國性抗日戰爭的開始。
24、第二次國共合作。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次日,蔣介石發表談話,事實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國共合作宣言和蔣介石談話的發表,標誌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
25、洛川會議。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馮家村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洛川會議是在全國抗戰剛剛爆發的歷史轉折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26、平型關大捷。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主力在晉東北平型關附近伏擊日軍,殲敵1000餘人,是華北戰場上中國軍隊主動尋殲日軍的第一個大勝仗。
27、《論持久戰》。
1938年5月,毛澤東集中全黨智慧寫的一篇重要的軍事理論著作。《論持久戰》科學地預見到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深刻闡述了黨關於抗日戰爭的指導方針和爭取抗戰勝利的正確道路,是黨指導抗日戰爭的綱領性文獻。
28、大生產運動。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了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發出「自己動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克服困難」的偉大號召,解放區軍民開展了大規模的群眾性生產運動。
29、延安精神。
2002年4月,江澤民在陝西考察時,高度概括了延安精神的內涵: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
30、三大法寶。
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和黨的建設。
31、百團大戰。
1940年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的破襲作戰。這次戰役持續3個半月,八路軍參戰部隊有105個團20餘萬人,共作戰1824次,斃傷日偽軍2.5萬餘人,俘敵1.8萬餘人,是抗戰時期八路軍發動的規模最大、參戰人數最多的一次戰役。
32、延安整風運動。
中國共產黨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在全黨範圍內開展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教育運動。主要任務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方針是「懲前毖後,治病救人」。
33、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舉行。大會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確立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
34、三大作風。
毛澤東在黨的七大報告中,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作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
35、中國抗日戰爭勝利。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36、重慶談判。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抵達重慶,同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談判從8月29日開始,到10月10日結束。國共雙方簽署了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37、全面內戰爆發。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隊以圍攻鄂豫邊宣化店為中心的中原解放區為起點,向解放區展開大規模的進攻。全面內戰由此爆發。
38、《中國土地法大綱》。
1947年10月10日正式頒布。它是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共產黨公開頒布的第一個關於土地制度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39、遼瀋戰役。
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在林彪、羅榮桓指揮下,發起遼瀋戰役。這次戰役歷時52天,殲敵47.2萬人。
40、淮海戰役。
1948年11月6日,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在以鄧小平為書記的總前委的統一指揮下,發起淮海戰役。這次戰役歷時66天,殲敵55.5萬人。
41、平津戰役。
1948年11月29日,人民解放軍在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組成的平津前線總前委領導下,發起平津戰役。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這次戰役歷時64天,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餘人。
42、黨的七屆二中全會。
1949年3月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全會著重討論了黨的工作重心的戰略轉移,即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問題。
43、「兩個務必」。
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中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要求:「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4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決定國都定於北平,並改名北京;採用公元紀年;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國旗為五星紅旗。
45、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正式確立。
46、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毛澤東莊嚴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47、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
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並於5月1日頒布實施。
48、土地改革運動。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從1950年冬季開始,一場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在新解放區農村廣泛展開。到1953年春,中國大陸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都完成了土地改革。
49、抗美援朝戰爭。
中國人民志願軍為援助朝鮮人民抵抗美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保衛中國安全而進行的正義戰爭。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赴前線,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1953年7月27日,交戰雙方簽訂了停戰協定。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國內經濟恢復和民主改革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50、「三反」 運動。
1951年12月至1952年10月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中開展的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反對官僚主義的運動。
51、「五反」運動。
1952年1月至10月在私營工商業中開展的反對行賄、反對偷稅漏稅、反對偷工減料、反對盜騙國家財產、反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運動。
5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53、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5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這項制度早在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就有明確規定。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是民族區域自治走向法律化、制度化的第一步。
55、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3年由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是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56、過渡時期總路線。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57、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我國的建立。
根據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精神,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有系統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
58、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3年到1957年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等主持制定的,「一五」計劃建設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
59、《論十大關係》。
1956年4月毛澤東《論十大關係》的講話,是中國共產黨比較系統地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始。這十大關係是: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係,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係,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係,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係,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係,黨和非黨的關係,革命和反革命的關係,是非關係,中國和外國的關係。
60、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大會明確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儘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61、黨執政後的第一部黨章。
黨的八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是黨執政後的第一部黨章。
62、《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系統闡述了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以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63、雷鋒精神。
雷鋒,1940年出生,湖南省望城縣人,瀋陽軍區工程兵某部戰士。1962年8月15日,在執行任務時不幸因公殉職。1963年3月5日,毛澤東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周恩來在題詞中對雷鋒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向雷鋒同志學習: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志。」。
64、焦裕祿精神。
焦裕祿,1922年出生,山東淄博人,河南省蘭考縣委書記。1964年5月被肝癌奪去生命。1967年2月7日,新華社播髮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人民日報》社論號召廣大黨員幹部,學習他不為名、不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為革命,一心為人民,完全徹底地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
65、大寨精神。
1964年毛澤東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之後,周恩來把大寨精神概括為:政治挂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
66、大慶精神。
1964年,毛澤東發出了「工業學大慶」的號召。1990年,江澤民高度概括了「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
67、「兩彈一星」。
新中國國防尖端科學技術的代表成果。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飛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我國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68、王傑精神。
王傑,1942年出生,山東金鄉縣人,濟南軍區駐江蘇徐州某部戰士。1965年7月在一次訓練中為掩護民兵而英勇犧牲。王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他在生前的豪邁誓言:「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對王傑及「兩不怕」精神給予高度讚揚。
69、「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70、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和立即把台灣當局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的第2758號決議。11月1日,五星紅旗第一次在聯合國升起。
71、中美關係正常化。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和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的發表,標誌著曾經長期尖銳對立的中美兩國從此走上實現關係正常化的道路。
72、粉碎「四人幫」。
1976年10月6日,華國鋒、葉劍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對江青、張春橋、王洪文、姚文元及其在北京的幫派骨幹實行隔離審查,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粉碎「四人幫」的勝利,結束了「文化大革命」,從危難中挽救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為黨和國家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創造了前提。
73、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1978年在鄧小平、胡耀邦等同志的領導和推動下進行的一場具有重要意義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由此,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在全國展開。
74、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會前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全會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全面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這次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75、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代表中央作了題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他指出,我們要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緊密相連,構成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基本內容。
76、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農民創造了以家庭承包為主要形式的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等生產責任制。1980年9月,中央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肯定在生產隊領導下實行的包產到戶,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從1982年到1984年,中央連續三年都以「一號文件」的形式,對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生產責任制給予充分肯定,從而使「雙包」責任制迅速在全國推行,人民公社制度隨之被廢除。
77、創建經濟特區。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深圳、珠海試辦出口特區,待取得經驗後,再考慮在汕頭、廈門設置特區。1980年5月,出口特區定名為經濟特區。1988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准海南島為海南經濟特區。1990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批准開發浦東,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
78、《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決議》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作了科學總結,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實事求是地評價了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歷史地位。
79、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1982年9月在北京舉行。鄧小平在開幕詞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
80、全面開展經濟體制改革。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適時地把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進行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
81、「八六三」計劃。
即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1986年3月提出,1987年3月開始正式組織實施。「八六三」計劃的實施,為我國在世界高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82、社會主義精神建設。
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於社會主義精神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83、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舉行。大會提出並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制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和各項改革任務。
84、「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黨的十三大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這條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被簡稱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85、「三個有利於」判斷標準。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強調了「三個有利於」判斷標準,即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86、社會主義的本質。
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87、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大會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88、加強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1994年9月,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作出了《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把黨的建設提到新的偉大工程的高度。
89、孔繁森精神。
孔繁森,山東聊城人,中共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委書記。1994年11月,不幸以身殉職。1995年5月,《人民日報》刊登了江澤民的題詞:「向孔繁森同志學習」。孔繁森的先進事跡集中體現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領導幹部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風貌,體現了共產黨員的堅強黨性,是新時期領導幹部的傑出代表。
90、「科教興國」戰略。
是中共中央從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出發,在分析世界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為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宏偉目標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199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91、香港回歸。
1984年12月中英雙方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中英兩國在香港舉權交接儀式,香港回歸祖國。
92、黨的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大會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了跨世紀發展的戰略部署。
93、抗洪精神。
1998年夏,長江、嫩江、松花江發生超歷史紀錄的特大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和福建閩江也一度發生大洪水。面對特大洪水的襲擊,全國上下萬眾一心,軍民協同作戰,展現出崇高的精神,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忍不拔、敢於勝利的偉大的抗洪精神。
94、「三講」。
1998年到2000年底,在縣級以上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幹部中深入開展的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
95、澳門回歸。
1987年1月,中葡兩國簽署《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1999年12月20日,中葡兩國在澳門舉行交接儀式,澳門回歸祖國。
96、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1年11月10日,世貿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批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定。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
97、「八個堅持、八個反對」。
2001年9月,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決定》提出了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8個方面的要求,即「八個堅持,八個反對」: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反對因循守舊、不思進取;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反對照抄照搬、本本主義;堅持密切聯繫群眾,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反對獨斷專行、軟弱渙散;堅持黨的紀律,反對自由主義;堅持清正廉潔,反對以權謀私;堅持艱苦奮鬥,反對享樂主義;堅持任人唯賢,反對用人上的不正之風。
98、黨的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舉行。大會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
99、「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
100、「五個統籌」。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黨史的簡單概括14篇[朗讀]
1、中國共產黨的生日:1921年7月1日。
一大: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舉行。出席代表12人,代表黨員50多人。會議在最後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舉行。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這份15條約700字的簡短綱領,確定了黨的名稱、奮鬥目標、基本政策、提出了發展黨員、建立地方和中央機構等組織制度,兼有黨綱和黨章的內容,是黨的第一個正式文獻。
二大: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南成都路輔德里號召開。大會根據世界革命形勢和中國政治經濟狀況,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大會宣言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政黨,它的目的是要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鬥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剷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這是黨的最終奮鬥目標,是黨的最高綱領。為了實現黨的最高綱領,大會提出在目前歷史條件下的最低綱領,這就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中共二大正確地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鬥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
2、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簡稱「長征」,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根據地向陝北根據地進行的戰略大轉移。1934年10月開始,1936年10月結束,歷時兩年,行程二萬五千里。中國工農紅軍,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用兩年時間,長驅二萬五千里,縱橫十一個省,衝破國民黨重兵的追堵,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險阻,戰勝黨內分裂的危機,勝利地完成了長征。紅軍的長征,是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它的勝利,標誌著中國革命新局面的開始。
3、遵義會議: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明確地回答了紅軍的戰略戰術方面的是非問題,指出了博古、李德軍事。指揮上的錯誤;同時改組了黨中央領導,特別是軍事領導,解決了當時黨內所面臨最迫切的軍事問題,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這次會議,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從此,中國共產黨能夠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領導下,克服重重困難,一步步地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它標誌著中共產黨在政治上開始走向成熟。遵義會議後,紅軍重整旗鼓,振奮精神,在中央軍委指揮下,展開了機動靈活的運動戰。
4、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鄧小平同志的領導下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支持下,衝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明確指出必須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全會高度評價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做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是從這次全會開始的。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全會揭開序幕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開闢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全會前後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誌,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已經和正在隨著實踐的發展越來越充分地顯示出來,並將貫穿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部進程。
5、十四大: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92年10月12~18日在北京舉行。大會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決定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大會還通過了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寫進黨章。大會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做出了科學的概括和評價,確立了這一理論在全黨黨的指導地位,這一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的各項工作的根本指導方針。這次代表大會還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6、十五大: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97年9月12~18日在北京舉行。黨的十五大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大會著重闡述了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指出,在當代中國,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不動搖,就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不動搖。大會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強調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大會還指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並載入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7、十六大: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1月8~15日在北京舉行。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十六大的靈魂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的精髓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黨的十六大是我們黨在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也是我們黨在開始實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的新形勢下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會。江澤民同志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深刻闡明了我們黨在新世紀堅持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實現什麼目標等重大問題,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全面部署,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世紀新階段繼續奮勇前進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
8,十七大:10月在北京召開的黨的十七大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十七大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其中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黨的十七大主題中具有核心地位的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旗幟。十七大在理論層面全面深化和豐富了科學發展觀,又通過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等制度化安排,使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成為執政黨的不二選擇,這為中國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證。
黨的十七大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總結了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回顧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對全面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做出戰略部署,是指導我們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動員令和進軍號。
在中央召開的「兩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八榮八恥」,即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在我們的社會主義里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尤其是青年人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八榮八恥」涵蓋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容,不僅可以改善社會風氣,體現價值觀導向而且對經濟發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每一個中國人尤其是我們青年人都必須時刻將「八榮八恥」銘記於心。
9、十八大: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於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舉行。胡錦濤代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的報告。報告明確回答了我們黨在改革發展關鍵階段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麼樣的目標繼續前進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兩個「五位一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建設總體布局: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兩個百年奮鬥目標」:一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二是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八個堅持」。①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②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③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④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⑤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⑥必須堅持促進社會和諧,⑦必須堅持和平發展,⑧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三個自信」:道德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四化同步」: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兩個翻番」: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到今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新目標。
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三個倡導」: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貧窮,要合作不要對抗,推動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四個意識」:憂患意識、創新意識、宗旨意識、使命意識。
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做到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加強「四個監督」: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
10、十八屆三次會議: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全會充分肯定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評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5年來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
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了重要講話。
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習近平就《決定(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全會充分肯定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以為,面對十分複雜的國際形式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中央政治局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一中、二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著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沉著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紮實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推動發展成果更多的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開局。
11、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簡稱十八屆四中全會)定於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法治中國的建設繪就了新的藍圖。這是中國法治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必將推動中國法治跨越到更高的水平和層次。從全會發布的公報來看,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著眼於「全面」二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涵蓋了黨、國家、社會生活以及軍隊建設的各個領域,實現了法治的「全覆蓋」。
闡明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要性和根本意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於實現我們黨確立的偉大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根本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唯有依靠法治,才能凝聚中國共識和力量,弘揚中國精神,共建法治之中國,復興中華之文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於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根本意義。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證明,唯有依靠法治,才能突破利益固化之藩籬,攻克深層複雜之難題,確保改革有序進行,通過良法善政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全體人民最大福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於實現黨自身建設的目標——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長期執政具有根本意義。唯有依靠法治,以法治作為執政之根本遵循,樹立法治思維,掌握法治方式,才能夯實執政基礎,鞏固執政地位。
提出了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強調指出了堅持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的一致性。
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
一大: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舉行。出席代表12人,代表黨員50多人。會議在最後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舉行。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這份15條約700字的簡短綱領,確定了黨的名稱、奮鬥目標、基本政策、提出了發展黨員、建立地方和中央機構等組織制度,兼有黨綱和黨章的內容,是黨的第一個正式文獻。
二大: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南成都路輔德里號召開。大會根據世界革命形勢和中國政治經濟狀況,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大會宣言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政黨,它的目的是要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鬥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剷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這是黨的最終奮鬥目標,是黨的最高綱領。為了實現黨的最高綱領,大會提出在目前歷史條件下的最低綱領,這就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中共二大正確地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鬥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
2、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簡稱「長征」,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根據地向陝北根據地進行的戰略大轉移。1934年10月開始,1936年10月結束,歷時兩年,行程二萬五千里。中國工農紅軍,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用兩年時間,長驅二萬五千里,縱橫十一個省,衝破國民黨重兵的追堵,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險阻,戰勝黨內分裂的危機,勝利地完成了長征。紅軍的長征,是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它的勝利,標誌著中國革命新局面的開始。
3、遵義會議: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明確地回答了紅軍的戰略戰術方面的是非問題,指出了博古、李德軍事。指揮上的錯誤;同時改組了黨中央領導,特別是軍事領導,解決了當時黨內所面臨最迫切的軍事問題,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這次會議,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從此,中國共產黨能夠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領導下,克服重重困難,一步步地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它標誌著中共產黨在政治上開始走向成熟。遵義會議後,紅軍重整旗鼓,振奮精神,在中央軍委指揮下,展開了機動靈活的運動戰。
4、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鄧小平同志的領導下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支持下,衝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明確指出必須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全會高度評價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做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是從這次全會開始的。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全會揭開序幕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開闢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全會前後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誌,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已經和正在隨著實踐的發展越來越充分地顯示出來,並將貫穿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部進程。
5、十四大: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92年10月12~18日在北京舉行。大會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決定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大會還通過了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寫進黨章。大會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做出了科學的概括和評價,確立了這一理論在全黨黨的指導地位,這一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的各項工作的根本指導方針。這次代表大會還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6、十五大: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97年9月12~18日在北京舉行。黨的十五大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大會著重闡述了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指出,在當代中國,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不動搖,就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不動搖。大會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強調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大會還指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並載入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7、十六大: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1月8~15日在北京舉行。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十六大的靈魂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的精髓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黨的十六大是我們黨在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也是我們黨在開始實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的新形勢下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會。江澤民同志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深刻闡明了我們黨在新世紀堅持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實現什麼目標等重大問題,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全面部署,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世紀新階段繼續奮勇前進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
8,十七大:10月在北京召開的黨的十七大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十七大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其中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黨的十七大主題中具有核心地位的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旗幟。十七大在理論層面全面深化和豐富了科學發展觀,又通過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等制度化安排,使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成為執政黨的不二選擇,這為中國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證。
黨的十七大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總結了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回顧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對全面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做出戰略部署,是指導我們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動員令和進軍號。
在中央召開的「兩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八榮八恥」,即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在我們的社會主義里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尤其是青年人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八榮八恥」涵蓋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容,不僅可以改善社會風氣,體現價值觀導向而且對經濟發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每一個中國人尤其是我們青年人都必須時刻將「八榮八恥」銘記於心。
9、十八大: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於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舉行。胡錦濤代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的報告。報告明確回答了我們黨在改革發展關鍵階段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麼樣的目標繼續前進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兩個「五位一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建設總體布局: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兩個百年奮鬥目標」:一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二是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八個堅持」。①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②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③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④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⑤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⑥必須堅持促進社會和諧,⑦必須堅持和平發展,⑧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三個自信」:道德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四化同步」: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兩個翻番」: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到今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新目標。
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三個倡導」: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貧窮,要合作不要對抗,推動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四個意識」:憂患意識、創新意識、宗旨意識、使命意識。
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做到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加強「四個監督」: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
10、十八屆三次會議: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全會充分肯定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評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5年來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
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了重要講話。
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習近平就《決定(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全會充分肯定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以為,面對十分複雜的國際形式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中央政治局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一中、二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著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沉著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紮實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推動發展成果更多的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開局。
11、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簡稱十八屆四中全會)定於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法治中國的建設繪就了新的藍圖。這是中國法治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必將推動中國法治跨越到更高的水平和層次。從全會發布的公報來看,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著眼於「全面」二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涵蓋了黨、國家、社會生活以及軍隊建設的各個領域,實現了法治的「全覆蓋」。
闡明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要性和根本意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於實現我們黨確立的偉大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根本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唯有依靠法治,才能凝聚中國共識和力量,弘揚中國精神,共建法治之中國,復興中華之文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於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根本意義。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證明,唯有依靠法治,才能突破利益固化之藩籬,攻克深層複雜之難題,確保改革有序進行,通過良法善政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全體人民最大福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於實現黨自身建設的目標——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長期執政具有根本意義。唯有依靠法治,以法治作為執政之根本遵循,樹立法治思維,掌握法治方式,才能夯實執政基礎,鞏固執政地位。
提出了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強調指出了堅持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的一致性。
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
黨史簡介: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成立於1921年7月,1949年10月至今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在中國大陸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執政黨。
中國共產黨建立於1921年,包括建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內,迄今共開了十七次代表大會。民主革命時期開了七次代表大會,建立新中國,我們黨成為執政黨以後,已開了十次代表大會。
這十七次代表大會,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經過前七次代表大會的歷程,中國共產黨為謀求中華民族的獨立、爭取中國人民的解放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團結和領導優秀的中華兒女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壯大,在歷屆黨的代表大會上明確各階段形勢,確立指導思想,適時地做出了相應對策。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部在應對困難和成績的考驗中,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
擴展資料:歷史條件一、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做了榜樣,隨後馬克思主義為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所接受並傳播,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了很好的人民基礎,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三、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鬥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
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於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最終勝利。四、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
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五、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中國共產黨建立於1921年,包括建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內,迄今共開了十七次代表大會。民主革命時期開了七次代表大會,建立新中國,我們黨成為執政黨以後,已開了十次代表大會。
這十七次代表大會,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經過前七次代表大會的歷程,中國共產黨為謀求中華民族的獨立、爭取中國人民的解放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團結和領導優秀的中華兒女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壯大,在歷屆黨的代表大會上明確各階段形勢,確立指導思想,適時地做出了相應對策。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部在應對困難和成績的考驗中,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
擴展資料:歷史條件一、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做了榜樣,隨後馬克思主義為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所接受並傳播,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了很好的人民基礎,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三、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鬥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
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於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最終勝利。四、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
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五、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1919—1927)。
中國共產黨創建於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指明了鬥爭的目標;採取資產階級民主派沒有採取的依靠廣大群眾的革命方法,推動中國工人運動出現了第一個高潮,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影響和推動下,在國共合作的條件下,中國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的五卅運動標誌著全國範圍的革命高潮的到來,為舉行討伐北洋軍閥的革命戰爭奠定了群眾基礎。北伐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號下進行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同國民黨中的先進人士一起,在北伐軍中發揮了骨幹作用。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黨領導的工農運動迅猛發展,動搖了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在中國的統治基礎。在鬥爭的關鍵時刻,由於大資產階級的叛變和共產黨內發生陳獨秀投降主義的錯誤,這次革命遭到了失敗。
(1927—1937)。
1927年革命失敗後,面對國民黨新軍閥的殘暴統治,中國共產黨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總方針。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把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到農村,建立根據地,開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黨領導根據地人民建立革命武裝和工農政權,連續多次擊敗國民黨的軍事「圍剿」。
在革命走向復興的時刻,黨內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使黨再次受到嚴重損失。由於第五次反「圍剿」鬥爭的失敗,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長征。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糾正了黨內的「左」傾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路線的領導地位,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誌著黨從幼年走向成熟。隨後,黨領導紅軍以異乎尋常的堅強毅力,戰勝敵人的圍追堵截和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
抗日戰爭(1937-1945)。
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中國共產黨制定抗日救國的綱領,提出全面抗戰的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道路。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裝深入敵人後方,發動人民群眾,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建設抗日民主政權。根據地軍民逐步成為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黨領導敵後軍民堅決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並同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妥協逆流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中國人民經過八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並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解放戰爭(1945-1949)。
1946年6月底,國民黨統治集團,悍然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挫敗國民黨的軍事進攻,並轉入戰略進攻。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廣大農民踴躍支援前線。國民黨統治區掀起的以學生運動為先導的人民運動,成為配合人民解放戰爭的第二條路線。「中間路線」遭到破產,人民民主統一陣線更加鞏固和擴大。國民黨政府陷入了全民的包圍中。黨領導人民解放軍進行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消滅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立新中國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解放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全面建設(1949-1956)。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站立起來了,中國歷史從此開始了新的紀元。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治癒戰爭創傷,調整舊中國的經濟結構,使整個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迅速發展。在黨的總路線指引下,我國大規模地開展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消滅了剝削階級,建立了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為我國爾後的一切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各方面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
中國共產黨創建於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指明了鬥爭的目標;採取資產階級民主派沒有採取的依靠廣大群眾的革命方法,推動中國工人運動出現了第一個高潮,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影響和推動下,在國共合作的條件下,中國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的五卅運動標誌著全國範圍的革命高潮的到來,為舉行討伐北洋軍閥的革命戰爭奠定了群眾基礎。北伐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號下進行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同國民黨中的先進人士一起,在北伐軍中發揮了骨幹作用。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黨領導的工農運動迅猛發展,動搖了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在中國的統治基礎。在鬥爭的關鍵時刻,由於大資產階級的叛變和共產黨內發生陳獨秀投降主義的錯誤,這次革命遭到了失敗。
(1927—1937)。
1927年革命失敗後,面對國民黨新軍閥的殘暴統治,中國共產黨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總方針。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把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到農村,建立根據地,開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黨領導根據地人民建立革命武裝和工農政權,連續多次擊敗國民黨的軍事「圍剿」。
在革命走向復興的時刻,黨內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使黨再次受到嚴重損失。由於第五次反「圍剿」鬥爭的失敗,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長征。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糾正了黨內的「左」傾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路線的領導地位,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誌著黨從幼年走向成熟。隨後,黨領導紅軍以異乎尋常的堅強毅力,戰勝敵人的圍追堵截和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
抗日戰爭(1937-1945)。
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中國共產黨制定抗日救國的綱領,提出全面抗戰的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道路。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裝深入敵人後方,發動人民群眾,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建設抗日民主政權。根據地軍民逐步成為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黨領導敵後軍民堅決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並同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妥協逆流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中國人民經過八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並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解放戰爭(1945-1949)。
1946年6月底,國民黨統治集團,悍然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挫敗國民黨的軍事進攻,並轉入戰略進攻。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廣大農民踴躍支援前線。國民黨統治區掀起的以學生運動為先導的人民運動,成為配合人民解放戰爭的第二條路線。「中間路線」遭到破產,人民民主統一陣線更加鞏固和擴大。國民黨政府陷入了全民的包圍中。黨領導人民解放軍進行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消滅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立新中國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解放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全面建設(1949-1956)。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站立起來了,中國歷史從此開始了新的紀元。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治癒戰爭創傷,調整舊中國的經濟結構,使整個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迅速發展。在黨的總路線指引下,我國大規模地開展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消滅了剝削階級,建立了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為我國爾後的一切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各方面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讓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好了思想和幹部的準備。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準備。
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與者有陳獨秀、李達等,陳獨秀任書記。
1920年10月,李大釗等成立了北京共產黨的組織後,各地黨組織如星火,發展起來。
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拯救了黨,拯救了紅軍,拯救了中國革命,成為黨歷史上生死相關的轉折點。
1945年在延安召開了開,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是七大的歷史貢獻。大會將黨在長期奮鬥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概括為三種作風。也就是說,理論與實際聯繫,與大眾密切聯繫,批判和自我批判。
1949年10月1日,人民領導毛澤東莊嚴地宣布: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從那以後,中國共產黨和他們與全國人民建立的新中國開始了新的篇章。
黨史的簡要概括。
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早期組織。1920年9月1日,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的《時局的我見》一文中,曾稱我黨為社會黨,後來改名為共產黨。
最早提出中國共產黨的名字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留法打工的他,在給毛澤東寫的兩封信中,詳細研究了共產黨的問題。首先組織黨-共產黨。因為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驅隊、作戰部。
他在考察西歐各國共產黨,特別是俄羅斯共產黨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建黨程序。其中包括明目張胆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
此前後,陳獨秀在上海,李大釗、張申府在北京也通過信件討論了黨的名稱問題,決定採用共產黨作為中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名稱。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好了思想和幹部的準備。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準備。
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與者有陳獨秀、李達等,陳獨秀任書記。
1920年10月,李大釗等成立了北京共產黨的組織後,各地黨組織如星火,發展起來。
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拯救了黨,拯救了紅軍,拯救了中國革命,成為黨歷史上生死相關的轉折點。
1945年在延安召開了開,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是七大的歷史貢獻。大會將黨在長期奮鬥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概括為三種作風。也就是說,理論與實際聯繫,與大眾密切聯繫,批判和自我批判。
1949年10月1日,人民領導毛澤東莊嚴地宣布: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從那以後,中國共產黨和他們與全國人民建立的新中國開始了新的篇章。
黨史的簡要概括。
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早期組織。1920年9月1日,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的《時局的我見》一文中,曾稱我黨為社會黨,後來改名為共產黨。
最早提出中國共產黨的名字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留法打工的他,在給毛澤東寫的兩封信中,詳細研究了共產黨的問題。首先組織黨-共產黨。因為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驅隊、作戰部。
他在考察西歐各國共產黨,特別是俄羅斯共產黨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建黨程序。其中包括明目張胆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
此前後,陳獨秀在上海,李大釗、張申府在北京也通過信件討論了黨的名稱問題,決定採用共產黨作為中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