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中班這麼久了,很多孩子都有變化,為此班長也特地從每一組選出了小組長,經過兩個月的歷練,每一組的小組長都有了不同的進步,比如愛幫助其他小朋友了,但同時我也看到了一些我不太願意看到的情況,比如隨處使用自己小組長的身份,並且排斥不喜歡的人。這些情況本不是選小組長的目的,可是不知不覺間有的小組長就扭曲了老師選組長的目的。
我們班的曹小寧小朋友一直都是一個性格能力都很強的小朋友,她很聰明,能很輕鬆的聽懂老師的話,並能按要求的完成任務。雖然她的能力強,可是她的主意也不少,只要她不想聽老師的話她就按自己的想法做,比如升到中班後遇到不愛吃的,班裡沒有小朋友自己倒飯,都會跟老師商量商量,可以少吃點,這個要求從小班的時候大家都能按要求做,唯獨她會偷偷自己倒掉,每次被發現了都是先不承認,非得等著大家都說是她倒的她才承認,誰說出來是她,她都會非常不高興的說:「你怎麼那麼討厭啊!」有的時候還會動手打人。以前出現過這種情況,也給她講過道理,為什麼不能倒飯,不想吃可以跟老師商量,她也表示過理解,可是自從開學到現在兩個月了,這種情況還是會發生,我就特別想不明白到底是為什麼呢?所以這次她又倒飯了我就很生氣,並且從新給她添了回去,很不客氣的跟她說必須吃完。其實我這麼生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她經常的這種行為已經影響了周邊的小朋友,尤其是新來的小朋友,一不想吃就自己倒掉,結果就會看見中間盤裡又是菜又是飯的滿滿一大盤子,有一次說他們,還都特有理的跟我說,曹小寧也倒了,你怎麼不說她呀!聽到孩子們這麼一說,我就會轉過頭對小寧說,「你看看這就是你做的榜樣,大家都學著你浪費糧食,你覺得你這個小組長當著稱職麼?」她也不說話,只是自己嘟囔著「我就是不愛吃,這不好吃。」那次聽到她這麼說之後我就想到了自己,我平時也有不愛吃的東西,也有飯做的不好吃就少吃的情況,我連自己都不能說服,又怎麼去勸導她的?!她很明白浪費糧食這個行為不對,可是她這個年紀就是比較愛根據自我的喜好來抉擇,她似乎也沒什麼錯,所以那次就不了了之了。這次我就想著道理你都懂可你就是成心不跟我商量,那我也不商量了。添回去之後她還在彆扭,我也沒繼續跟她說話,後來很多小朋友都吃完了,她就跟我商量能不能少吃一點,我依然沒理她,最後在橘子老師的鼓勵下,終於都吃完了?
後來經過這次我就在想,對於這種很聰明的孩子道理是要講,但也不能講太多,講的次數多了她可能就聽著煩了,畢竟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還沒那麼好,還是比較喜歡隨自己的喜好來做事情,所以有的時候班裡的老師就要配合好,軟硬兼施,可能會更好。經過這件事後,每次遇到小寧不愛吃的她就跟我商量我能少吃一點麼?或者能把小的都吃了麼?只要她說了,我都會給她挑出來一部分,她自己有的時候也跟我說「你就挑出來4個大的就行,剩下的我能吃。」為此我還特地表揚了她一下。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關於學前班教育隨筆[朗讀]
小組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採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與方略。由於其實效顯著,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小組合作學習是在班級授課制背景下的一種教學方式,即在承認課堂教學為基本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教師以學生學習小組為重要的教學組織手段,通過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達到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的目的。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在傳統集體教學師生單維交流中,教師壟斷了整體課堂的信息源而學生處於十分被動的局面,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發揮。
之前,我對小組合作學習比較陌生,直到去年在貴陽參加培訓學習,在苗苗學校看了那裡的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感受合作學習濃烈的學習氣氛後,才真正認識這種新的教學方法,並深深為之吸引。之後,我就有點按捺不住了,回來就急著要實踐一下,看看我們這裡的學生對合作學習的反應怎樣。
今天,我要學生嘗試著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來進行學習。之前,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平時上課解決問題大多都是請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來解答,或者乾脆把答案直接告訴給他們。這樣一來,學習成績差的大部分學生都只是循規蹈矩地坐在下面不假思索機械地聽,對他們根本不取什麼效果?
今天上的是二年級積累運用八中的認識生字這個章節。由於大部分生字學生還不認識,但基礎好的同學基本上都能讀出來;即便不能讀出來,也能藉助拼音把它拼出來。按照平時我的做法就是大家齊讀幾遍,然後再教幾遍就完事了。這次我不再這麼做,先要能讀的學生先讀一遍,然後再要不肯舉手的學生來讀,了解一下他們掌握生字的學習情況,再根據全班學生掌握生字的不同程度按照優差生搭配組合的方法進行分組。把全班共分成了六個小組,每組推選一個組長。然後提出學習要求,要求每組中會讀的學生必須教會本組中的其他同學。如果到時間仍學不會的,要扣小組的分,還要罰組長唱一首歌。這樣一來,全班炸開了鍋,大家都對這種新鮮的學習方法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組長深知責任重大,馬上召集本組同學在一起學習,一個一個地教、認讀。我相機對學習困難的小組給予幫助、指導,要他們每個人都記住一個字,記住了,再去教其他的同學。
全班同學都學得非常認真,沒有誰在做小動作。時間到的時候,我抽每個小組的同學進行認讀,以前不肯舉手的學生都舉手了,以前從來沒有回答問題的學生也讀對了。我便及時對他們進行表揚,給每個小組都加了分,學生們高興極了。這就是合作學習的魅力,效果真的是非常的好。
之前,我對小組合作學習比較陌生,直到去年在貴陽參加培訓學習,在苗苗學校看了那裡的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感受合作學習濃烈的學習氣氛後,才真正認識這種新的教學方法,並深深為之吸引。之後,我就有點按捺不住了,回來就急著要實踐一下,看看我們這裡的學生對合作學習的反應怎樣。
今天,我要學生嘗試著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來進行學習。之前,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平時上課解決問題大多都是請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來解答,或者乾脆把答案直接告訴給他們。這樣一來,學習成績差的大部分學生都只是循規蹈矩地坐在下面不假思索機械地聽,對他們根本不取什麼效果?
今天上的是二年級積累運用八中的認識生字這個章節。由於大部分生字學生還不認識,但基礎好的同學基本上都能讀出來;即便不能讀出來,也能藉助拼音把它拼出來。按照平時我的做法就是大家齊讀幾遍,然後再教幾遍就完事了。這次我不再這麼做,先要能讀的學生先讀一遍,然後再要不肯舉手的學生來讀,了解一下他們掌握生字的學習情況,再根據全班學生掌握生字的不同程度按照優差生搭配組合的方法進行分組。把全班共分成了六個小組,每組推選一個組長。然後提出學習要求,要求每組中會讀的學生必須教會本組中的其他同學。如果到時間仍學不會的,要扣小組的分,還要罰組長唱一首歌。這樣一來,全班炸開了鍋,大家都對這種新鮮的學習方法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組長深知責任重大,馬上召集本組同學在一起學習,一個一個地教、認讀。我相機對學習困難的小組給予幫助、指導,要他們每個人都記住一個字,記住了,再去教其他的同學。
全班同學都學得非常認真,沒有誰在做小動作。時間到的時候,我抽每個小組的同學進行認讀,以前不肯舉手的學生都舉手了,以前從來沒有回答問題的學生也讀對了。我便及時對他們進行表揚,給每個小組都加了分,學生們高興極了。這就是合作學習的魅力,效果真的是非常的好。
新課標明確提出:「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於音樂藝術之中」。音樂教育含有豐富的德育內容,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是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展開的,音樂教材中還教育學生愛家鄉、愛學習、愛勞動、愛科學,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繼承革命傳統,尊敬師長和團結友愛等,從多種角度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音樂教學通過生動的音樂形象,在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德育於美育之中,不斷發展學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我在教學實踐中把德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陶冶學生的情操和道德修養,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德育滲透在歌曲教學中
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歌曲以優美的旋律,豐富的演唱形式來觸動學生的情感,震撼學生的心靈。課堂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還要讓學生在歌唱中去認識人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教師應緊緊抓住音樂形象,通過歌曲的演唱、表演、創編等音樂活動,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自然的情感。
例如:《國歌》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樂曲,表現了處於三十年代國家民族深重危機下的知識分子,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衝出書齋奔赴抗日前線的主題。首先我通過多媒體讓學生了解到當時的歷史背景,加深對歌曲的理解,然後再讓學生聽歌曲,學生立刻感受到中國人民為爭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戰鬥的百折不撓、無所畏懼的精神,在表現歌曲的同時,也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樹立起時代責任感、使命感。
二、德育滲透在欣賞教學中
欣賞教學是以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感知及聯想等輔助手段使學生對作品形成一種全身心的審美體驗。教師應緊緊抓住旋律、節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的音樂形象,引導學生進入歌(樂)曲的意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樂海洋里。
例如:在欣賞歌曲《鼓浪嶼之波》時,引導學生堅定「台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信念。學生通過感受、體驗、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內容,在聆聽歌曲的同時感受到同胞雖然生在台灣卻遠離了故土,盼望台灣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盼望親人早日團聚的一片真情。這種滲透式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音樂知識,還接受了思想教育,從而培養起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為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而立志學習。
三、德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
課堂教學是德育的主渠道,德育內容應根據每堂課的教育目標展開,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滲透於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安排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強化學生的德育意識,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德育觀,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因勢利導,設境悟情,使德育內容生動活潑,讓學生在感受、體驗、表現音樂的同時,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薰陶。例如:在欣賞《義勇軍進行曲》這支慷慨激昂,用生命和鮮血凝成的戰歌時,我轉錄了天安門前升旗儀式鼓舞人心的壯觀場面,激發了學生振興中華的愛國熱情,使學生體驗到愛國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受到崇高的民族精神的薰陶。
四、德育滲透在課外活動中
德育作為一種教育過程,是永恆不變的,而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其途徑又是多種多樣的。如果說課堂教學是育人的主陣地,那麼課外活動則是育人的廣闊天地。教師可以通過合唱、合奏、舞蹈等興趣小組集體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為配合學雷鋒樹新風活動讓學生到街頭義務掃地、到敬老院幫老人洗衣服等,通過和公益活動的結合,使學生懂得怎樣去做人,要做雷鋒那樣的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這些不同形式的課外活動,寓教育內涵於藝術和活動之中,拉近了學生與社會的距離,幫助學生進一步養成「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的良好行為習慣。
德育是一項重要的育人工作,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這樣一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是音樂教師不容推辭的一項重要職責。我們應充分利用音樂獨特的藝術魅力,恰當處理好與教學的關係,結合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教育形式,讓學生在受到美的薰陶的同時,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以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完美世界。
音樂教學通過生動的音樂形象,在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德育於美育之中,不斷發展學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我在教學實踐中把德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陶冶學生的情操和道德修養,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德育滲透在歌曲教學中
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歌曲以優美的旋律,豐富的演唱形式來觸動學生的情感,震撼學生的心靈。課堂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還要讓學生在歌唱中去認識人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教師應緊緊抓住音樂形象,通過歌曲的演唱、表演、創編等音樂活動,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自然的情感。
例如:《國歌》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樂曲,表現了處於三十年代國家民族深重危機下的知識分子,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衝出書齋奔赴抗日前線的主題。首先我通過多媒體讓學生了解到當時的歷史背景,加深對歌曲的理解,然後再讓學生聽歌曲,學生立刻感受到中國人民為爭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戰鬥的百折不撓、無所畏懼的精神,在表現歌曲的同時,也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樹立起時代責任感、使命感。
二、德育滲透在欣賞教學中
欣賞教學是以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感知及聯想等輔助手段使學生對作品形成一種全身心的審美體驗。教師應緊緊抓住旋律、節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的音樂形象,引導學生進入歌(樂)曲的意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樂海洋里。
例如:在欣賞歌曲《鼓浪嶼之波》時,引導學生堅定「台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信念。學生通過感受、體驗、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內容,在聆聽歌曲的同時感受到同胞雖然生在台灣卻遠離了故土,盼望台灣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盼望親人早日團聚的一片真情。這種滲透式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音樂知識,還接受了思想教育,從而培養起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為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而立志學習。
三、德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
課堂教學是德育的主渠道,德育內容應根據每堂課的教育目標展開,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滲透於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安排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強化學生的德育意識,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德育觀,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因勢利導,設境悟情,使德育內容生動活潑,讓學生在感受、體驗、表現音樂的同時,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薰陶。例如:在欣賞《義勇軍進行曲》這支慷慨激昂,用生命和鮮血凝成的戰歌時,我轉錄了天安門前升旗儀式鼓舞人心的壯觀場面,激發了學生振興中華的愛國熱情,使學生體驗到愛國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受到崇高的民族精神的薰陶。
四、德育滲透在課外活動中
德育作為一種教育過程,是永恆不變的,而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其途徑又是多種多樣的。如果說課堂教學是育人的主陣地,那麼課外活動則是育人的廣闊天地。教師可以通過合唱、合奏、舞蹈等興趣小組集體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為配合學雷鋒樹新風活動讓學生到街頭義務掃地、到敬老院幫老人洗衣服等,通過和公益活動的結合,使學生懂得怎樣去做人,要做雷鋒那樣的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這些不同形式的課外活動,寓教育內涵於藝術和活動之中,拉近了學生與社會的距離,幫助學生進一步養成「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的良好行為習慣。
德育是一項重要的育人工作,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這樣一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是音樂教師不容推辭的一項重要職責。我們應充分利用音樂獨特的藝術魅力,恰當處理好與教學的關係,結合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教育形式,讓學生在受到美的薰陶的同時,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以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完美世界。
剛剛入園的孩子被老師帶進了圖書館,大家散坐在地毯上,接受人生第一課。老師的背後是一排排擺滿了書的書架。「孩子們,我來給大家講個故事好不好?」「好!」老師從身後的書架上抽出一本書,講了一個童話故事。老師講完故事後對孩子們說:「孩子們,這個故事就在這本書中,這本書是一個作家寫的。你們長大了,也一樣能寫這樣的書。」老師停頓了一下,問:「有哪位小朋友也能來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呢?」一位小朋友馬上站起身講起來:「我有一個爸爸,還有一個媽媽,還有……」稚嫩的童聲在室內迴蕩。老師用一張上好的紙,很認真地把這位小朋友講的「故事」記錄下來。「下面,我請一位小朋友來為這個『故事』配個*圖。」一位小朋友主動站了起來,走上前,在紙上畫了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又畫了一個「我」。老師認真地伸出雙手把它接了過來,附在剛才記錄的「故事」的後面,然後取出一張精美的封皮紙,把它們裝訂在了一起。老師在封面上寫上了作者和*圖者的姓名,並寫上「出版日期」。最後,老師把這本「書」高高舉起:「大家瞧,這是兩位小朋友『寫』的第一本書。孩子們,你們看到了,寫書並不難。雖說你們現在年齡還小,只能『寫』這樣的小書,但我相信等你們長大了,學會很多知識以後一定能寫出大書,成為偉大的作家。」。
其實,簡單也是教育藝術。這節「作文課」因其「簡單」,才格外富有感染力,讓孩子初次品嘗就喜歡上了學習。我以為,越是高超的教育藝術越是簡單的。無論是活動氣氛的營造,還是具體過程的展開,抑或材料的準備,都毋需刻意,簡單才顯自然。這其中,關鍵在於教師要能巧妙、合理地利用「簡易的環境」,讓教育在這「純凈如水」的滋潤中獲得效果。
活動過程的簡單,一是行動的「簡約」,教師「惜言如金」「惜力似銀」,只在必須說和必須做的時候才給予必要的幫助。教師要充分提供機會、平台,鼓勵孩子動口動手,不要怕孩子說得不流利,做得不準確。二是程序的「簡約」,環節應「格外清晰」,轉折少一些,節奏緩一些,以照顧到孩子的差異,充分展示教學過程的細膩和精緻,讓每個孩子都尋找到自己喜歡的「美味」。
此外,對於成功的體驗也應是簡樸的。一是讓參與者成為成功者,就像本案例,聽故事的、講故事的、畫*圖的,每一個孩子都可以獲取不同程度的成功。二是讓努力者成為成功者,讓努力者多一些體驗、多一些收穫。
簡單也是好的教育。與其讓過於花哨的形式、過於繁瑣的過程、過於迷茫的模式捆綁住孩子,不如充分利用好身邊的「簡單資源」,讓教育呈現出美好、溫馨的形象,煥發出迷人的光*。
其實,簡單也是教育藝術。這節「作文課」因其「簡單」,才格外富有感染力,讓孩子初次品嘗就喜歡上了學習。我以為,越是高超的教育藝術越是簡單的。無論是活動氣氛的營造,還是具體過程的展開,抑或材料的準備,都毋需刻意,簡單才顯自然。這其中,關鍵在於教師要能巧妙、合理地利用「簡易的環境」,讓教育在這「純凈如水」的滋潤中獲得效果。
活動過程的簡單,一是行動的「簡約」,教師「惜言如金」「惜力似銀」,只在必須說和必須做的時候才給予必要的幫助。教師要充分提供機會、平台,鼓勵孩子動口動手,不要怕孩子說得不流利,做得不準確。二是程序的「簡約」,環節應「格外清晰」,轉折少一些,節奏緩一些,以照顧到孩子的差異,充分展示教學過程的細膩和精緻,讓每個孩子都尋找到自己喜歡的「美味」。
此外,對於成功的體驗也應是簡樸的。一是讓參與者成為成功者,就像本案例,聽故事的、講故事的、畫*圖的,每一個孩子都可以獲取不同程度的成功。二是讓努力者成為成功者,讓努力者多一些體驗、多一些收穫。
簡單也是好的教育。與其讓過於花哨的形式、過於繁瑣的過程、過於迷茫的模式捆綁住孩子,不如充分利用好身邊的「簡單資源」,讓教育呈現出美好、溫馨的形象,煥發出迷人的光*。
說明文教學一向是初二的教學重點,它不同於小學時的淺嘗輒止,只為教學生對課文信息的進行梳理,而更側重於以文本為依託,教會學生舉一反三的去學習說明文這一文體的相關知識,以便更清楚地閱讀相關文體。但只為達成目標而不講究方法,很容易造成課堂的滿堂灌和乏味,而缺少本該有的語文味兒。也許是意識到這個問題,部編教材刪改了之前說明文單元的一些課文,例如重複的建築說明文《故宮博物院》、偏美學的《橋之美》和《屏》,取而代之的是《夢回繁華》和《蟬》。其中《蟬》照應了課後名著導讀的《昆蟲記》,更能學以致用。而《夢回繁華》更以其極具藝術性的題目吸引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二中的孫俞芳老師,在國培示範課上,孫老師說課時就提到了自己被這一題目所吸引,想要讓學生真正感悟「繁華」的初心。
因此在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上,孫老師一改傳統說明文的教學模式,在注意文體特點的同時,還能注重文本意識。一堂課一直以「繁華」為主線,緊扣「繁華」二字,讓學生「找繁華」「探繁華」「現繁華」「拓繁華」,環節緊湊,繁華似錦。平易近人的談話,開門見山,直接發問:是否文不符題?可從哪些地方找到「繁華」?乾脆凝練。但這一環節的開展也需要學生對課文有充分的預習,才能迅速找到「繁華」。起初學生有些矜持,所找到的內容大多是含有「繁華」二字。但在老師的層層指導下,他們開始會在紛繁的文字里,概括出繁華,歸納了「經濟繁華」、「內容繁華」、「技藝繁華」三點,以達到找「繁華」的目的。這一環節的設計,一開始就迅速增強了學生的文本意識,並鍛鍊了學生快速梳理信息的能力,同時還明確了說明對象,可謂一石三鳥,但光找到,只是熱身運動,對文本有個整體感知,並不是最終目的。「探繁華」才是重頭戲,「探繁華」分為探說明對象的特徵和探說明方法兩個方面。說明文中往往是說明方法體現說明特徵,而了解了說明對象的特徵才算是對說明對象有了理性的認識。《夢回繁華》的說明對象雖然很容易明確,但提到的內容頗多,說明對象的特徵並沒有像《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中有主旨句那樣具體可查,而需要自己在閱讀中做總結。這對於才系統的學習說明文的學生來說,是有些困難的。但幸好在說明文方法的運用上,文字明晰曉暢。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的說明方法相關知識,學以致用,反推說明對象的特徵。這無疑成了教學重點。
雖然這是一篇自讀課文,但直接放手,學生還是有點茫然無措。因此孫老師根據一位學生回答的情況,整理出示例,讓學生回答有所抓手,有據可依。學生「探繁華」的效率也有所提升了,這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繁華」階段更是精彩,以內容繁華為主體加以解讀,找出了很多四字詞語,並讓學生根據畫作片段,選擇一組四字詞語,複述再現文本。這樣的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清明上河圖的內容認識,更鍛鍊學生消化文本後的口語表達能力。口語表達一向是說明文教學忽略的課程標準所提及的要求。儘管開始時,學生還並未完全消化,複述表達也不盡人意,但這種環節無疑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任何文體的教學都要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根據這一原則,孫老師還設計了「拓繁華」這一環節,即讓學生換位思考,設計考題,這既是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又起到回顧課堂的作用,讓學生能夠一課一得。
耐得住寂寞,方能守得住繁華,願你擁有青春的繁華,展現了孫老師對語文教學的熱情,也表達了她對學生的無限期望。這是課內到課外的延伸。若此處再結合時代背景重申「夢回繁華」背後的意義或結合《國家寶藏》節目中「千里江山圖」的鑑賞,我想也許課堂的深度和高度會更加豐富。其實語文教學何嘗不是一場寂寞的孤旅,但因為有了一位又一位老師靜心的思考與虛心的研討,才有了這一堂又一堂繁華的語文課,感謝孫老師的「繁華似錦」,教會我們說明文的教學除了教會學生知識之外,更要鍛鍊學的能力,嚴格遵循課程標準的指導,設計符合學生的學情要求的教學活動,做到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因此在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上,孫老師一改傳統說明文的教學模式,在注意文體特點的同時,還能注重文本意識。一堂課一直以「繁華」為主線,緊扣「繁華」二字,讓學生「找繁華」「探繁華」「現繁華」「拓繁華」,環節緊湊,繁華似錦。平易近人的談話,開門見山,直接發問:是否文不符題?可從哪些地方找到「繁華」?乾脆凝練。但這一環節的開展也需要學生對課文有充分的預習,才能迅速找到「繁華」。起初學生有些矜持,所找到的內容大多是含有「繁華」二字。但在老師的層層指導下,他們開始會在紛繁的文字里,概括出繁華,歸納了「經濟繁華」、「內容繁華」、「技藝繁華」三點,以達到找「繁華」的目的。這一環節的設計,一開始就迅速增強了學生的文本意識,並鍛鍊了學生快速梳理信息的能力,同時還明確了說明對象,可謂一石三鳥,但光找到,只是熱身運動,對文本有個整體感知,並不是最終目的。「探繁華」才是重頭戲,「探繁華」分為探說明對象的特徵和探說明方法兩個方面。說明文中往往是說明方法體現說明特徵,而了解了說明對象的特徵才算是對說明對象有了理性的認識。《夢回繁華》的說明對象雖然很容易明確,但提到的內容頗多,說明對象的特徵並沒有像《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中有主旨句那樣具體可查,而需要自己在閱讀中做總結。這對於才系統的學習說明文的學生來說,是有些困難的。但幸好在說明文方法的運用上,文字明晰曉暢。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的說明方法相關知識,學以致用,反推說明對象的特徵。這無疑成了教學重點。
雖然這是一篇自讀課文,但直接放手,學生還是有點茫然無措。因此孫老師根據一位學生回答的情況,整理出示例,讓學生回答有所抓手,有據可依。學生「探繁華」的效率也有所提升了,這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繁華」階段更是精彩,以內容繁華為主體加以解讀,找出了很多四字詞語,並讓學生根據畫作片段,選擇一組四字詞語,複述再現文本。這樣的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清明上河圖的內容認識,更鍛鍊學生消化文本後的口語表達能力。口語表達一向是說明文教學忽略的課程標準所提及的要求。儘管開始時,學生還並未完全消化,複述表達也不盡人意,但這種環節無疑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任何文體的教學都要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根據這一原則,孫老師還設計了「拓繁華」這一環節,即讓學生換位思考,設計考題,這既是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又起到回顧課堂的作用,讓學生能夠一課一得。
耐得住寂寞,方能守得住繁華,願你擁有青春的繁華,展現了孫老師對語文教學的熱情,也表達了她對學生的無限期望。這是課內到課外的延伸。若此處再結合時代背景重申「夢回繁華」背後的意義或結合《國家寶藏》節目中「千里江山圖」的鑑賞,我想也許課堂的深度和高度會更加豐富。其實語文教學何嘗不是一場寂寞的孤旅,但因為有了一位又一位老師靜心的思考與虛心的研討,才有了這一堂又一堂繁華的語文課,感謝孫老師的「繁華似錦」,教會我們說明文的教學除了教會學生知識之外,更要鍛鍊學的能力,嚴格遵循課程標準的指導,設計符合學生的學情要求的教學活動,做到師生互動,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