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教學一向是初二的教學重點,它不同於小學時的淺嘗輒止,只為教學生對課文信息的進行梳理,而更側重於以文本為依託,教會學生舉一反三的去學習說明文這一文體的相關知識,以便更清楚地閱讀相關文體。但只為達成目標而不講究方法,很容易造成課堂的滿堂灌和乏味,而缺少本該有的語文味兒。也許是意識到這個問題,部編教材刪改了之前說明文單元的一些課文,例如重複的建築說明文《故宮博物院》、偏美學的《橋之美》和《屏》,取而代之的是《夢回繁華》和《蟬》。其中《蟬》照應了課後名著導讀的《昆蟲記》,更能學以致用。而《夢回繁華》更以其極具藝術性的題目吸引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二中的孫俞芳老師,在國培示範課上,孫老師說課時就提到了自己被這一題目所吸引,想要讓學生真正感悟「繁華」的初心。
因此在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上,孫老師一改傳統說明文的教學模式,在注意文體特點的同時,還能注重文本意識。一堂課一直以「繁華」為主線,緊扣「繁華」二字,讓學生「找繁華」「探繁華」「現繁華」「拓繁華」,環節緊湊,繁華似錦。平易近人的談話,開門見山,直接發問:是否文不符題?可從哪些地方找到「繁華」?乾脆凝練。但這一環節的開展也需要學生對課文有充分的預習,才能迅速找到「繁華」。起初學生有些矜持,所找到的內容大多是含有「繁華」二字。但在老師的層層指導下,他們開始會在紛繁的文字里,概括出繁華,歸納了「經濟繁華」、「內容繁華」、「技藝繁華」三點,以達到找「繁華」的目的。這一環節的設計,一開始就迅速增強了學生的文本意識,並鍛鍊了學生快速梳理信息的能力,同時還明確了說明對象,可謂一石三鳥,但光找到,只是熱身運動,對文本有個整體感知,並不是最終目的。「探繁華」才是重頭戲,「探繁華」分為探說明對象的特徵和探說明方法兩個方面。說明文中往往是說明方法體現說明特徵,而了解了說明對象的特徵才算是對說明對象有了理性的認識。《夢回繁華》的說明對象雖然很容易明確,但提到的內容頗多,說明對象的特徵並沒有像《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中有主旨句那樣具體可查,而需要自己在閱讀中做總結。這對於才系統的學習說明文的學生來說,是有些困難的。但幸好在說明文方法的運用上,文字明晰曉暢。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的說明方法相關知識,學以致用,反推說明對象的特徵。這無疑成了教學重點。
雖然這是一篇自讀課文,但直接放手,學生還是有點茫然無措。因此孫老師根據一位學生回答的情況,整理出示例,讓學生回答有所抓手,有據可依。學生「探繁華」的效率也有所提升了,這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繁華」階段更是精彩,以內容繁華為主體加以解讀,找出了很多四字詞語,並讓學生根據畫作片段,選擇一組四字詞語,複述再現文本。這樣的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清明上河圖的內容認識,更鍛鍊學生消化文本後的口語表達能力。口語表達一向是說明文教學忽略的課程標準所提及的要求。儘管開始時,學生還並未完全消化,複述表達也不盡人意,但這種環節無疑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任何文體的教學都要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根據這一原則,孫老師還設計了「拓繁華」這一環節,即讓學生換位思考,設計考題,這既是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又起到回顧課堂的作用,讓學生能夠一課一得。
耐得住寂寞,方能守得住繁華,願你擁有青春的繁華,展現了孫老師對語文教學的熱情,也表達了她對學生的無限期望。這是課內到課外的延伸。若此處再結合時代背景重申「夢回繁華」背後的意義或結合《國家寶藏》節目中「千里江山圖」的鑑賞,我想也許課堂的深度和高度會更加豐富。其實語文教學何嘗不是一場寂寞的孤旅,但因為有了一位又一位老師靜心的思考與虛心的研討,才有了這一堂又一堂繁華的語文課,感謝孫老師的「繁華似錦」,教會我們說明文的教學除了教會學生知識之外,更要鍛鍊學的能力,嚴格遵循課程標準的指導,設計符合學生的學情要求的教學活動,做到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因此在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上,孫老師一改傳統說明文的教學模式,在注意文體特點的同時,還能注重文本意識。一堂課一直以「繁華」為主線,緊扣「繁華」二字,讓學生「找繁華」「探繁華」「現繁華」「拓繁華」,環節緊湊,繁華似錦。平易近人的談話,開門見山,直接發問:是否文不符題?可從哪些地方找到「繁華」?乾脆凝練。但這一環節的開展也需要學生對課文有充分的預習,才能迅速找到「繁華」。起初學生有些矜持,所找到的內容大多是含有「繁華」二字。但在老師的層層指導下,他們開始會在紛繁的文字里,概括出繁華,歸納了「經濟繁華」、「內容繁華」、「技藝繁華」三點,以達到找「繁華」的目的。這一環節的設計,一開始就迅速增強了學生的文本意識,並鍛鍊了學生快速梳理信息的能力,同時還明確了說明對象,可謂一石三鳥,但光找到,只是熱身運動,對文本有個整體感知,並不是最終目的。「探繁華」才是重頭戲,「探繁華」分為探說明對象的特徵和探說明方法兩個方面。說明文中往往是說明方法體現說明特徵,而了解了說明對象的特徵才算是對說明對象有了理性的認識。《夢回繁華》的說明對象雖然很容易明確,但提到的內容頗多,說明對象的特徵並沒有像《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中有主旨句那樣具體可查,而需要自己在閱讀中做總結。這對於才系統的學習說明文的學生來說,是有些困難的。但幸好在說明文方法的運用上,文字明晰曉暢。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的說明方法相關知識,學以致用,反推說明對象的特徵。這無疑成了教學重點。
雖然這是一篇自讀課文,但直接放手,學生還是有點茫然無措。因此孫老師根據一位學生回答的情況,整理出示例,讓學生回答有所抓手,有據可依。學生「探繁華」的效率也有所提升了,這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繁華」階段更是精彩,以內容繁華為主體加以解讀,找出了很多四字詞語,並讓學生根據畫作片段,選擇一組四字詞語,複述再現文本。這樣的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清明上河圖的內容認識,更鍛鍊學生消化文本後的口語表達能力。口語表達一向是說明文教學忽略的課程標準所提及的要求。儘管開始時,學生還並未完全消化,複述表達也不盡人意,但這種環節無疑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任何文體的教學都要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根據這一原則,孫老師還設計了「拓繁華」這一環節,即讓學生換位思考,設計考題,這既是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又起到回顧課堂的作用,讓學生能夠一課一得。
耐得住寂寞,方能守得住繁華,願你擁有青春的繁華,展現了孫老師對語文教學的熱情,也表達了她對學生的無限期望。這是課內到課外的延伸。若此處再結合時代背景重申「夢回繁華」背後的意義或結合《國家寶藏》節目中「千里江山圖」的鑑賞,我想也許課堂的深度和高度會更加豐富。其實語文教學何嘗不是一場寂寞的孤旅,但因為有了一位又一位老師靜心的思考與虛心的研討,才有了這一堂又一堂繁華的語文課,感謝孫老師的「繁華似錦」,教會我們說明文的教學除了教會學生知識之外,更要鍛鍊學的能力,嚴格遵循課程標準的指導,設計符合學生的學情要求的教學活動,做到師生互動,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