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到1978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消滅了一切剝削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為中國人民富起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探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不斷中國化的歷史,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基礎。深入回顧總結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奮鬥歷程,對於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與發展,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具有重要意義,是新時代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現實要求和客觀需要。
學習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史,關鍵是要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通過學習進一步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真學才能真懂,真懂才能真信,真信才能真用。要積極主動地學,而不是「用時翻書」;要全面系統地學,而不是尋章摘句;要帶著問題學,而不是死記硬背。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黨的歷史了解得多了,自然會增強對黨的歸屬感。要善於透過歷史進程把握歷史規律,通過學習進一步把握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進一步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更加理性地看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遇到的困難,不因現實不完美而對未來失去信心,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旗幟下,腳踏實地地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努力奮鬥,做到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堅定地相信黨、擁護黨、依靠黨、捍衛黨。
學習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史,重點是學習和把握黨的執政規律。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在長期領導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也走過不少彎路,有過慘痛的教訓。我們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黨艱辛探索和偉大實踐的必然結論。
學習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史,根本目的在於以史鑑今、以史促今。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學習的效果要用實踐的成果來檢驗。要把學習黨史的心得體會,轉化為發揮共產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實際行動,轉化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前進的實際行動。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黨創造了偉大的業績,形成和傳承了許多優良的傳統和作風,主要包括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以及謙虛謹慎、艱苦奮鬥、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等等。這些優良傳統和作風是我們黨區別於其它政黨的顯著標誌,是黨的「傳家寶」和政治優勢所在,要認真學習和領會這些優良傳統和作風的形成過程、歷史意義,仔細思考這些優良傳統和作風的現實意義及如何去繼承和發揚,立足本職工作,找准實踐的切入點,努力發揚光大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並不斷為其注入新的時代內涵。我們要繼續傳承我黨寶貴精神財富,在工作中求真務實、團結協作、開拓進取,以更大的成績慶祝黨的百歲華誕。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學習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歷史心得體會9篇[朗讀]
按照黨史,我認真學習了《中國共產黨簡史》,通過系統的學習,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歷史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和體會,進一步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強大力量,更加強化了黨性覺悟。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是從1949年到1978年,30年的時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中國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主要包括3個階段:
從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們黨用了7年時間完成了這一過渡,在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並逐步使我國從一個原來貧窮落後的國家,發展成為初步繁榮的社會主義國家,用自己的實踐證實了馬克思關於落後國家可以跨越資本主義邁向社會主義的論斷,並以自己的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的這一思想。
從1956年到1966年,是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10年。這一時期,我們党進行了艱苦的探索,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曲折中前進,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當然因為犯了左傾錯誤,對社會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從1966年到1978年,是「文化大革命」時期,黨、國家和人民遭受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1977到1978年的兩年時間,逐步過渡到正常的社會主義建設。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窮二白的舊中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國家,現在想來是相當的艱辛和不易。尤其是面對外部環境惡劣,在沒有任何先例和成功經驗可以借鑑的情況下,在探索中前進。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也取得了獨創性理論成果和重大成就,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有效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安全,人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變化。我覺得有三個方面,特別不容易:
一是黨的幹部隊伍建設。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幹部制度建設。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開啟了黨員幹部的制度建設,這是黨的發展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在上海地區的試點,探索出了幹部制度建設的可以推廣的模式與方法。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體系中,對於幹部制度有論述,列寧首次提出了幹部制度體系。黨的領導人將馬克思主義的幹部制度與中國革命實際結合,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幹部標準、幹部路線和幹部管理方法。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初期,幹部制度化建設是意識形態、政治組織、政治運動等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意識形態是制度化建設的基礎,而制度建設又強化著意識形態的鞏固。幹部的制度化建設是歷史之鑑也是時代的需要。新時代,我們要持續的推動幹部隊伍建設,就要更加重視幹部制度與意識形態、組織建設的相互作用。
二是國家的經濟建設。建國初期,經濟瀕臨崩潰,戰爭尚未完全停息,基礎設施破壞嚴重,農業產量低下,工業上也沒有成熟的體系,很多工業品都需要依賴國外市場,真的可謂是一窮二白、百廢待興。我們的老一輩革命家,根據當時的發展狀況,觀察形勢、分析問題,運用全局思維來解決中的複雜難題、處理各種關係,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支持下,圍繞黨和國家的宏觀戰略認識和把握全局,穩定物價、統一財經、實行統購統銷、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推動了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這就是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從紅船到北京,這種精神品質一直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接力奮進。歷史已經把接力棒交到了我們的手裡,身為新時代的黨員,我們要把首創精神持續的發揚光大,在工作中勇於創新,破解難題,不斷推動工作。
三是時代精神的塑造。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湧現出來的雷鋒、焦裕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鐵人」王進喜「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大慶精神,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科學家的兩彈一星精神等,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工業化設備落後人們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一個時代的精神,是一個時代的標杆,也是一代人的核心價值觀。我們要發揚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將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落實到日常工作中。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是從1949年到1978年,30年的時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中國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主要包括3個階段:
從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們黨用了7年時間完成了這一過渡,在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並逐步使我國從一個原來貧窮落後的國家,發展成為初步繁榮的社會主義國家,用自己的實踐證實了馬克思關於落後國家可以跨越資本主義邁向社會主義的論斷,並以自己的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的這一思想。
從1956年到1966年,是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10年。這一時期,我們党進行了艱苦的探索,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曲折中前進,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當然因為犯了左傾錯誤,對社會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從1966年到1978年,是「文化大革命」時期,黨、國家和人民遭受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1977到1978年的兩年時間,逐步過渡到正常的社會主義建設。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窮二白的舊中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國家,現在想來是相當的艱辛和不易。尤其是面對外部環境惡劣,在沒有任何先例和成功經驗可以借鑑的情況下,在探索中前進。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也取得了獨創性理論成果和重大成就,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有效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安全,人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變化。我覺得有三個方面,特別不容易:
一是黨的幹部隊伍建設。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幹部制度建設。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開啟了黨員幹部的制度建設,這是黨的發展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在上海地區的試點,探索出了幹部制度建設的可以推廣的模式與方法。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體系中,對於幹部制度有論述,列寧首次提出了幹部制度體系。黨的領導人將馬克思主義的幹部制度與中國革命實際結合,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幹部標準、幹部路線和幹部管理方法。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初期,幹部制度化建設是意識形態、政治組織、政治運動等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意識形態是制度化建設的基礎,而制度建設又強化著意識形態的鞏固。幹部的制度化建設是歷史之鑑也是時代的需要。新時代,我們要持續的推動幹部隊伍建設,就要更加重視幹部制度與意識形態、組織建設的相互作用。
二是國家的經濟建設。建國初期,經濟瀕臨崩潰,戰爭尚未完全停息,基礎設施破壞嚴重,農業產量低下,工業上也沒有成熟的體系,很多工業品都需要依賴國外市場,真的可謂是一窮二白、百廢待興。我們的老一輩革命家,根據當時的發展狀況,觀察形勢、分析問題,運用全局思維來解決中的複雜難題、處理各種關係,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支持下,圍繞黨和國家的宏觀戰略認識和把握全局,穩定物價、統一財經、實行統購統銷、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推動了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這就是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從紅船到北京,這種精神品質一直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接力奮進。歷史已經把接力棒交到了我們的手裡,身為新時代的黨員,我們要把首創精神持續的發揚光大,在工作中勇於創新,破解難題,不斷推動工作。
三是時代精神的塑造。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湧現出來的雷鋒、焦裕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鐵人」王進喜「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大慶精神,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科學家的兩彈一星精神等,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工業化設備落後人們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一個時代的精神,是一個時代的標杆,也是一代人的核心價值觀。我們要發揚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將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落實到日常工作中。
今天學習了《中國共產黨簡史》第五章的內容,在和同志們的討論學習中,我深刻感受到新中國成立的不易,革命的勝利經歷了無數的風雨,無數的革命前輩灑熱血換來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70年前,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九個月捨生忘死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今年10月2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回顧觀看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後,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古往今來,有無數像志願軍戰士那樣的人,在祖國危難時刻不懼艱險,挺身而出。
我們要學習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是他們用寶貴的生命,視死如歸的精神換來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朝鮮犧牲的十幾萬名烈士,他們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歷史,更不能忘記戰爭中犧牲的先烈,我被他們的愛國之心感動著,我以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我以生在這個偉大的國度而自豪。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正義的勝利,是和平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
戰爭讓生命變得如此脆弱,而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期而至,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人生的短暫和命運的無常。但是在每一次面臨挑戰危機,我們都能看到橄欖綠、天使白、守護藍、志願紅,這是疫情中最溫暖的顏色。他們攜手,替我們負重前行,用責任和擔當,把安全留給大家。
70年前,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九個月捨生忘死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今年10月2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回顧觀看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後,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古往今來,有無數像志願軍戰士那樣的人,在祖國危難時刻不懼艱險,挺身而出。
我們要學習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是他們用寶貴的生命,視死如歸的精神換來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朝鮮犧牲的十幾萬名烈士,他們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歷史,更不能忘記戰爭中犧牲的先烈,我被他們的愛國之心感動著,我以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我以生在這個偉大的國度而自豪。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正義的勝利,是和平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
戰爭讓生命變得如此脆弱,而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期而至,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人生的短暫和命運的無常。但是在每一次面臨挑戰危機,我們都能看到橄欖綠、天使白、守護藍、志願紅,這是疫情中最溫暖的顏色。他們攜手,替我們負重前行,用責任和擔當,把安全留給大家。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實現歷史轉型、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強大思想武器,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又一次歷史飛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途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要深入學習理解,堅決貫徹落實,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勇敢前進。
黨的十九大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對我們黨的歷史、中華民族歷史具有里程碑意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實現歷史轉型、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強大思想武器,具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領導力,我們可以戰勝前進中的各種風險挑戰,努力取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新時代發生新變化,新變化需要新思想,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更好地推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在21世紀的新視野,將我黨對共產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到了新的高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明確了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具體步驟、基本策略、方法路徑。只有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才能拚命寫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壯麗篇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領先地位的宏偉奮鬥目標。
要深刻理解,全面正確實施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四個意識,按照五位一體戰略布局,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中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不忘初心,記住使命,不懈努力實現黨的歷史使命。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發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道路上做出新的貢獻。要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黨的十九大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對我們黨的歷史、中華民族歷史具有里程碑意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實現歷史轉型、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強大思想武器,具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領導力,我們可以戰勝前進中的各種風險挑戰,努力取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新時代發生新變化,新變化需要新思想,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更好地推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在21世紀的新視野,將我黨對共產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到了新的高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明確了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具體步驟、基本策略、方法路徑。只有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才能拚命寫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壯麗篇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領先地位的宏偉奮鬥目標。
要深刻理解,全面正確實施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四個意識,按照五位一體戰略布局,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中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不忘初心,記住使命,不懈努力實現黨的歷史使命。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發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道路上做出新的貢獻。要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照黨史,我認真學習了《中國共產黨簡史》,通過系統的學習,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歷史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和體會,進一步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強大力量,更加強化了黨性覺悟。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是從1949年到1978年,30年的時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中國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主要包括3個階段:
從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們黨用了7年時間完成了這一過渡,在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並逐步使我國從一個原來貧窮落後的國家,發展成為初步繁榮的社會主義國家,用自己的實踐證實了馬克思關於落後國家可以跨越資本主義邁向社會主義的論斷,並以自己的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的這一思想。
從1956年到1966年,是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10年。這一時期,我們党進行了艱苦的探索,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曲折中前進,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當然因為犯了左傾錯誤,對社會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從1966年到1978年,是「文化大革命」時期,黨、國家和人民遭受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1977到1978年的兩年時間,逐步過渡到正常的社會主義建設。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窮二白的舊中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國家,現在想來是相當的艱辛和不易。尤其是面對外部環境惡劣,在沒有任何先例和成功經驗可以借鑑的情況下,在探索中前進。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也取得了獨創性理論成果和重大成就,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有效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安全,人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變化。我覺得有三個方面,特別不容易:
一是黨的幹部隊伍建設。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幹部制度建設。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開啟了黨員幹部的制度建設,這是黨的發展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在上海地區的試點,探索出了幹部制度建設的可以推廣的模式與方法。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體系中,對於幹部制度有論述,列寧首次提出了幹部制度體系。黨的領導人將馬克思主義的幹部制度與中國革命實際結合,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幹部標準、幹部路線和幹部管理方法。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初期,幹部制度化建設是意識形態、政治組織、政治運動等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意識形態是制度化建設的基礎,而制度建設又強化著意識形態的鞏固。幹部的制度化建設是歷史之鑑也是時代的需要。新時代,我們要持續的推動幹部隊伍建設,就要更加重視幹部制度與意識形態、組織建設的相互作用。
二是國家的經濟建設。建國初期,經濟瀕臨崩潰,戰爭尚未完全停息,基礎設施破壞嚴重,農業產量低下,工業上也沒有成熟的體系,很多工業品都需要依賴國外市場,真的可謂是一窮二白、百廢待興。我們的老一輩革命家,根據當時的發展狀況,觀察形勢、分析問題,運用全局思維來解決經濟工作中的複雜難題、處理各種關係,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支持下,圍繞黨和國家的宏觀戰略認識和把握全局,穩定物價、統一財經、實行統購統銷、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推動了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這就是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從紅船到北京,這種精神品質一直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接力奮進。歷史已經把接力棒交到了我們的手裡,身為新時代的黨員,我們要把首創精神持續的發揚光大,在工作中勇於創新,破解難題,不斷推動工作。
三是時代精神的塑造。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湧現出來的雷鋒、焦裕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鐵人」王進喜「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大慶精神,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科學家的兩彈一星精神等,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工業化設備落後人們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一個時代的精神,是一個時代的標杆,也是一代人的核心價值觀。我們要發揚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將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落實到日常工作中。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是從1949年到1978年,30年的時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中國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主要包括3個階段:
從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們黨用了7年時間完成了這一過渡,在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並逐步使我國從一個原來貧窮落後的國家,發展成為初步繁榮的社會主義國家,用自己的實踐證實了馬克思關於落後國家可以跨越資本主義邁向社會主義的論斷,並以自己的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的這一思想。
從1956年到1966年,是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10年。這一時期,我們党進行了艱苦的探索,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曲折中前進,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當然因為犯了左傾錯誤,對社會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從1966年到1978年,是「文化大革命」時期,黨、國家和人民遭受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1977到1978年的兩年時間,逐步過渡到正常的社會主義建設。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窮二白的舊中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國家,現在想來是相當的艱辛和不易。尤其是面對外部環境惡劣,在沒有任何先例和成功經驗可以借鑑的情況下,在探索中前進。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也取得了獨創性理論成果和重大成就,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有效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安全,人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變化。我覺得有三個方面,特別不容易:
一是黨的幹部隊伍建設。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幹部制度建設。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開啟了黨員幹部的制度建設,這是黨的發展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在上海地區的試點,探索出了幹部制度建設的可以推廣的模式與方法。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體系中,對於幹部制度有論述,列寧首次提出了幹部制度體系。黨的領導人將馬克思主義的幹部制度與中國革命實際結合,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幹部標準、幹部路線和幹部管理方法。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初期,幹部制度化建設是意識形態、政治組織、政治運動等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意識形態是制度化建設的基礎,而制度建設又強化著意識形態的鞏固。幹部的制度化建設是歷史之鑑也是時代的需要。新時代,我們要持續的推動幹部隊伍建設,就要更加重視幹部制度與意識形態、組織建設的相互作用。
二是國家的經濟建設。建國初期,經濟瀕臨崩潰,戰爭尚未完全停息,基礎設施破壞嚴重,農業產量低下,工業上也沒有成熟的體系,很多工業品都需要依賴國外市場,真的可謂是一窮二白、百廢待興。我們的老一輩革命家,根據當時的發展狀況,觀察形勢、分析問題,運用全局思維來解決經濟工作中的複雜難題、處理各種關係,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支持下,圍繞黨和國家的宏觀戰略認識和把握全局,穩定物價、統一財經、實行統購統銷、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推動了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這就是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從紅船到北京,這種精神品質一直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接力奮進。歷史已經把接力棒交到了我們的手裡,身為新時代的黨員,我們要把首創精神持續的發揚光大,在工作中勇於創新,破解難題,不斷推動工作。
三是時代精神的塑造。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湧現出來的雷鋒、焦裕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鐵人」王進喜「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大慶精神,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科學家的兩彈一星精神等,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工業化設備落後人們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一個時代的精神,是一個時代的標杆,也是一代人的核心價值觀。我們要發揚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將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落實到日常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