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筆下的春雨之好,在於它知時應節,當發乃發,滋潤萬物。語文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也當「知時應勢,捕捉顯性素材,潤澤學生的心田」。
語文教學應文道結合,文以載道,這早已為大家所認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首先應該對教材中現成的、顯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予以充分的開發利用,防止過分偏重語文形式,一味追求「知識點」而將教材中現成的愛國主義素材棄置不顧。
語文學科不同於數、理、化、生,它總是帶有一定的政治傾向,寄寓一定的褒貶愛憎。其中不乏主張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歌頌革命,頌揚廉潔為民,以死事國,忠貞不渝的內容。對於課文中一些十分明顯的愛國主義內容,我們應該及時、充分的利用,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例如:《雨中登泰山》中讚美祖國好山好水的傾向十分鮮明,我們可以用作者極盡筆墨描繪的由山崗煙雲、飛泉瀑布、古祠翠柏所構成的奇偉景觀去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麗河山和悠久傳統的情感。
又如:教學《<指南錄>後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早為同學熟知,我們可以藉助文天祥在困難當頭時挺身出使元營以及身受羈糜、冒九死一生逃歸永嘉的史實,把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撤播在學生的心田,鼓舞學生,為國奉獻一切。
充分利用教材中顯性的愛國主義素材去感染、薰陶學生的心靈,是語文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理應達到的境界。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淺談語文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 四重境界[朗讀]
春風伴隨著和風悄悄乘夜而來,細細而下,只求潤物不求人知。它富於特色,貴在「潛」字,妙在「無聲」。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應潛移默化,在不知不覺中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決不是生搬硬套,牽強附會貼標籤,也不是離開課文另搞一套,文不載道。否則,學生聽之無味,上得苦惱。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內蘊,借題發揮,因勢利導,「於無產處」引起共鳴同識,才。
[1] [2] [3]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決不是生搬硬套,牽強附會貼標籤,也不是離開課文另搞一套,文不載道。否則,學生聽之無味,上得苦惱。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內蘊,借題發揮,因勢利導,「於無產處」引起共鳴同識,才。
[1] [2] [3]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