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實權,當然是九門提督更大。但在人們的印象中,好像兵部尚書的地位更高,這其實是因為兵部尚書早期權力的確很大,但後來慢慢被架空了。藉此機會,我儘量全面地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兩個職位的由來,以及其之間的對比。
兵部尚書是怎麼來的?
先說一下「尚書」。「尚書」這個官職很早就有了,大約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秦朝建立之後,宮中不僅有「尚書」,還有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稱「六尚」,都是屬於很低級的官員。「尚書」的主要職責是在殿中發布文書,和權力二字根本不沾邊。
事情的轉機突然出現在漢武帝時期。大家都知道,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想將權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裡,不允許別人分享。但漢朝的制度是沿用了秦朝的官制,採用的是三公九卿制,所以丞相的權力非常大,漢武帝當然就很不滿意,於是進行了改革。
怎麼改呢?漢武帝除了正常的上朝議事之外,又設立了內朝,也叫中朝,而參與內朝議事的人,則都是由皇帝挑選出來的,並不以職位高低為標準。而這幫人參與朝廷大事,總得有個名目吧,於是漢武帝就任命這些人為尚書,意思大約相當於皇帝身邊的高級秘書。在漢武帝的親自加持下,尚書因系近臣,地位漸高,成為實際上的中央決策者?
東漢時更進一步,漢光武帝劉秀成立了「尚書台」,成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為尚書令,下設兩個副職叫做左右僕射,再往下就是六個分管的尚書。從此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只有尚書才能參與朝廷機密大事,就算是執政重臣,也必須加一個「錄尚書事」的官銜才能參與機密政事。
到了三國時期,曹丕篡漢稱帝之後,他覺得尚書們的權力又太大了,於是提拔身邊的另一個服務職位「侍中」參與機密,以分掉尚書們手中的權力,這就是中書省的前身。這樣,中央就有了兩個最高行政權力機構。同樣在皇帝的親自加持下,中書省的權力慢慢大過了尚書台。而到了西晉時,晉武帝又因為同樣的原因,設立了門下省,這樣中央有了三個最高行政權力機構,並且門下省的權力又慢慢超過了中書省。儘管「長江後浪推前浪」,但在名義上尚書台還是最高的。
三國之後,就是兩晉南北朝,這是一段長達數百年的亂世,期間建立了無數的小政權,各個政權的制度不盡相同,但總的趨勢卻是尚書台漸漸式微,而門下省、中書省則漸漸壯大。
隋文帝楊堅代周建隋後,實行了新的官制,叫做三省六部制,所謂三省,就是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中書省為全國政務中樞,門下省負責審查詔令,有封駁之權,而尚書省就負責具體執行。但一個帝國的事務何其繁複,執行起來難度很大,於是尚書省根據分工不同,下設了六個部門,即所謂的「六部」。
「六部」,即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六部的最高長官稱為尚書,吏部的最高長官就叫吏部尚書,兵部的最高長官就叫兵部尚書。但這裡的「尚書」和兩漢時的「尚書」可就不是一回事了。不少朋友在看史書時,經常會將兩者搞混,所以在此作詳細說明。
兵部尚書的地位
從兵部尚書的由來,我們可以看到,兵部尚書其實是尚書省的一個下設部門,那麼自然歸尚書省的長官管理。尚書省的最高長官成為尚書令,這個職位由於太過重要,所以一般由皇子兼任,比如隋文帝時的尚書令是楊廣,唐高祖時的尚書令是李世民,這兩位後來都做了皇帝。唐太宗之後,乾脆就不設尚書令了,而是以尚書省的副職——左右僕射為最高長官,尚書左僕射統吏戶禮三部,尚書右僕射統兵刑工三部。
左右僕射,再加上中書令(中書省最高長官)、侍中(門下省最高長官),並為唐初宰相,比如房玄齡就是左僕射。但為了保持權力的平衡,唐朝又搞出了一個叫「政事堂」的機構,要進了這個機構才能和皇帝一起討論國家機密大事,而進這個機構必須加「同平章事」的官銜。剛開始尚書省的左右僕射都是要加這個官銜的,但後來就看皇帝的心情了,到了唐朝後期,也有貴為尚書省左右僕射,但卻進不了政事堂的,十分尷尬。就這樣,尚書省慢慢地不再參與決策,而只負責執行,權力大幅度縮水。
尚書省權力縮水,就意味著「六部」的權力也要縮水,本來應該交給六部辦理的具體事務,皇帝偏偏不交給他們辦,而是臨時成立一個機構,或者設立一個職位來負責此事,比如唐玄宗設立的勸農使、度支使、營田使……就是分走了本是戶部的工作。那麼,至於負責軍事的兵部,皇帝就更信不過,新設的職位更多,最嚴重的時候甚至到了「一飯而歸,竟日無事」的地步,幾乎淪為閒職。
宋朝時也有兵部尚書的職位,但宋朝的官制有個特點,那就是官名和職位是分離的,所以兵部並不管軍事,管軍事工作的機構叫做樞密院,兵部本部就只剩儀仗、武舉以及義勇弓箭手名籍。兵部尚書也不管兵部事務,具體由「判兵部事」負責,兵部尚書唯一的意義就是代表了官員能拿多少俸祿而已。
兵部尚書的春天是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丞相之後,讓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六部的權力就又大了起來,尤其是明初對外戰爭不斷,兵部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僅次於吏部。然而很快,明朝的皇帝們就對繁重的工作表示不堪重負,組建了內閣幫助處理具體事務,因此兵部的地位又有所下降。但總的來說,兵部的權力並沒有被分掉,內閣也只是做出決策而已,具體執行還是要靠兵部。
清承明制,所以清初的兵部和明朝差不多,但雍正時期,因為對青海用兵,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特別設立了軍機處,從此之後兵部甚至內閣的權力,都被軍機處架空,兵部又淪為一個純粹的執行機構了。到了光緒年間,徹底裁撤了兵部,分為海軍部和陸軍部。
兵部尚書的權力
兵部的權力很大,依照《大清會典》記述,兵部尚書「掌厘治戎政,簡核軍實,以整邦樞。」兵部下設的四個組織,有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個清吏司,各自解決不一樣事務管理。
武選清吏司主要負責武職官員的人事任免升遷。清朝的時候,武職官員的任免退休不是由吏部負責,而是交由兵部負責。兵部會考核武職官員在任時的功績,確立他們退休後可以享受到的相應待遇。
職方清吏司主要負責對綠營軍武職官員進行功過賞罰。如果綠營官兵出現傷亡,職方清吏司照例要進行撫恤。
車駕清吏司掌管全國的馬政和文書傳遞工作。馬匹除了對國防戰略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外,在平時的時候,主要還是用來做驛站傳遞文書等事務。
武庫清吏司主要負責掌管全國的兵籍、武器,以及選拔武舉,武舉選拔出來的人才,有機會直接送到皇帝身邊當侍衛。
兵部四個清吏司所處理的事務,全部由兵部尚書統一審批負責。不過,清朝的六部尚書都是設兩個,一個滿人,一個漢人,而漢人兵部尚書位在滿人兵部尚書之下,其權力還要大打折扣。
如此看來,兵部尚書的權力還是很大的,但是也看得出來,清朝的兵部尚書只負責和軍事有關的後勤工作,手中是沒有兵權的。那麼兵權在哪呢?在皇帝手裡!如果要調動軍隊,那麼通常的做法是皇帝下命令,地方上的將軍負責執行,而兵部只是按例發一道文書而已,只不過是一個中間環節而已,最重要的兩頭都沒兵部尚書什麼事?
那麼,為什麼大家印象中,會覺得兵部尚書的權力很大呢?這是因為,明朝的兵部尚書權力很大?
按照明朝的權力分配設計方案,明朝的兵部尚書其實也是沒有兵權的,雖然可以調動軍隊,但必須要經過內閣同意才行,不過在明英宗時發生了一件大事,導致兵部尚書的地位大大提高。
大家都知道,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俘虜了,朝廷緊急立朱祁鎮唯一的弟弟朱祁鈺登基,而朱祁鈺登基之後,為了打退瓦剌,保衛京師,於是立即提拔當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為兵部尚書,並一改兵部尚書是不能直接指揮軍隊的祖制,授予于謙「提督各營軍馬」的重任,命在京的各營將領皆接受其節制。最後,于謙不負眾望,打贏了京師保衛戰。
從此之後,明朝的兵部尚書就有了兵權,成為六部之中地位最高的一個,由於類似西漢時期的大將軍、大司馬一職,所以別稱「大司馬」,地位顯赫。明朝的軍隊之中,往往有一支軍隊,比如提督團營,就是交給兵部尚書掌握的。即便到了明朝後期,兵部尚書也往往被授予另外的職務,實際上掌握兵權,至於兵部的具體事務,則一般交給兵部侍郎負責。比如明朝末年的袁崇煥、洪承疇都是手握兵權的重臣,他們都兼任著兵部尚書的職務。
所以,從歷朝歷代來看,唯有明朝的兵部尚書是有兵權的,也可以調動一部分的軍隊,權力非常大。由於大家相對對明朝的歷史比較熟悉,所以就有了兵部尚書權力很大的印象。
九門提督的是什麼職位
相比較於兵部尚書的歷史,九門提督就簡單多了,因為這個職務是清朝才設立的。
所謂「九門」,就是指北京內城的九道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和阜成門,在此代指「京城防務」。
所謂「提督」,就是管理、督管的意思,你不要把它看成名詞,而是要看成一個動詞,所以九門提督應該讀作「提督九門」,也就是「管理京師防務」。
「提督九門」,那手底下得有兵啊,清初這支軍隊為八旗的步兵營,清朝軍隊的長官叫做「統領」,所以最早的時候,這個職位官方稱呼為「步軍統領」。
康熙年間,人員增加為滿、蒙、漢軍八旗步兵和京師綠營的馬步兵,於是把原本屬於兵部的稽查城門、緝捕盜賊、申禁巡夜等職能,加到了步軍統領身上,又兼管巡捕三營事務,於是職務變成了「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
乾隆時期,又增加了兩個營,於是又變成了「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這就是「九門提督」最後的官方稱呼。
九門提督之所以地位高,是因為他手裡有一支長期保持在三萬人左右的軍隊,且人員精幹,裝備精良。按說對動輒百萬的國家軍隊來說,三萬人不多,但可別忘了,這是在京師,三萬人的軍隊足以左右京師的一切事務,甚至包括皇權的更替,雍正繼位時就是靠著九門提督隆科多的支持,才在眾多兄弟們的虎視眈眈下,順利登基。後來八阿哥胤禩搞八王議政,打算逼雍正下台,也是靠了隆科多的支持。
兵部尚書和九門提督誰的權力大
說實話,這是一個無法比較的命題,兵部尚書在清朝為從一品,九門提督也是,但兵部尚書負責的繁冗的具體事務,且沒有決策權,只有執行權,而九門提督手中有一支足以左右皇帝寶座的軍隊,地位自然要比兵部尚書高得多。
甚至到了嘉慶時期,皇帝認為九門提督權力過大,嚴重威脅到了自己的安全,所以增設了左翼、右翼總兵各一人,作為九門提督的助手,實際上是分化了九門提督手中的權力。相比之下,兵部尚書則對皇權沒有絲毫威脅,因為他完全不能調動軍隊。
但從社會地位上來說,兵部尚書依然代表著極高的榮譽,清朝地方官最大的就是總督,而總督往往會領兵部尚書銜,當然不用具體處理兵部事務,只是掛個名。但這也從側面證明,兵部尚書在名義上還是一個極高的職位,只是實權不大罷了。
然而,如果拿九門提督和明朝的兵部尚書比,那可就不行了,明朝的兵部尚書不僅地位高,而且手握重兵,實權極大,遠遠超過九門提督以及類似的職務。因為雖然明朝沒有九門提督這個職位,但有類似的官職,通常由宦官擔任,叫做內官提督九門,是沒有品級的。隨便舉幾個明朝的兵部尚書,于謙、夏言、胡宗憲、孫傳庭、史可法……哪個不大過所謂的九門提督。
綜上所述,我最後給出結論:在清朝,九門提督的實權大過兵部尚書,社會地位上略有不如,但如果和明朝的兵部尚書比,則遠遠不如。
- 歷史問答
- 答案列表
九門提督和兵部尚書誰的權力大?兵權掌握在誰手中[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