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九,懷中插手;三九四九,凍死豬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袒;九九八十一,莊家漢在田中立。」
倘若漫步於舊時成都的冬日街頭,也許能聽到這首大人娃娃們都耳熟能詳的《九九消寒歌》,又叫《數九歌》。在古代,沒有精準的天氣預報,人們口口相傳,發明出一種民間的計算寒天與春暖花開日期的方法,叫做「數九」,又被稱稱為「冬九九」
民諺有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根據民間的算法,數九是從二十四節氣「冬至」逢壬日開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一般來說,「三九」時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才有「三九四九,凍死豬狗」的說法。當數到九個「九天」,也就是數完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萬物生機盎然,是春耕的時候了。
因為「數九」的存在,在民間更衍生出了有趣的玩法,譬如《九九消寒圖》,就成為了舊時成都娃娃們在冬日時節的特別消遣。「成都的雕版印刷十分風行,每到冬至前後,在臥龍橋一帶大大小小的印書鋪都會在門口放上一張小桌,上售各色《九九消寒圖》,這些消寒圖都很有雅趣,設計精巧,給漫長枯寂的冬季增添了不少情趣。」民俗專家劉孝昌回憶道。
畫九:梅花九朵開 冬盡春日來。
據悉,關於「數九」的習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公元550年南北朝時期梁朝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其寫到:「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而如何計量這九九八十一日呢?追求雅趣的文人墨客,自然發明出了別具風雅的方法。
在古代,數九又可以分為「畫九」和「寫九」。明代劉侗、於奕正撰寫的古籍《帝京景物略·春場》中有載:「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說的就是,從冬至這天起,畫一枝素梅,枝上畫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個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數九天」的八十一天。其中,每朵花代表一個「九」,每瓣代表一天,每過一天就用顏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過了一個「九」,九朵染完,便是冬盡春深的日子了。
九九消寒圖(圖源網絡)。
「當年成都人時興填畫《九九消寒圖》,消寒圖頗受女娃子、小娃娃和老人們的鐘愛,別有一番情趣。」劉孝昌說到,除了以梅花為主的消寒圖,在上世紀初至五十年代的成都,流行著更為簡易的版本。
「當然娃娃們自己動手製作的《九九消寒圖》,比起《九九消寒圖》就簡單得多。小學生娃娃們找張紙用紅筆畫個大『井』字,組成九個空格,在空格上方寫五個大字『九九消寒圖』,看誰寫得好。又用毛筆銅帽子沾墨水,在井字的每一個空格內蓋上九個圈圈,九格共計八十一個圈圈,從冬至之日起娃娃們在每個格子上,用毛筆的筆蓋子沾點顏色,或紅或黑填畫圈圈。」
九九消寒圖(圖源網絡)。
寫九:亭前垂柳珍重帶春風 墨筆填字盼春來。
倘若覺得「畫工」難以拿出手,不想要「畫九」,別擔心,《九九消寒圖》還有另一種方式,那就是「寫九」。「寫九」的習俗始於清代,首先是在宮廷內實行。與畫圖相同,這種數九的方式是選取每字九畫的九個字,每劃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個九,九個字代表九九八十一天。而據劉孝昌的描述,這一習俗的興起,還與清代的道光皇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清道光年間,宣宗是一個愛舞文弄墨的皇帝,據說有一年冬至節他在一個條幅上,寫了九個字『亭前垂柳珍重帶春風』,因為每個字繁體寫來都是九筆,所以九個字一共九九八十一筆。」相傳,後來清宣宗下令把每個字都鈎成空心字貼在牆上,並從冬至起,命大學士們每天用墨筆填一筆,等《九九消寒圖》上面的每個字都填完了,就是春光明媚之時。「宮廷都這樣做,所以從京城到成都的老百姓,也都在學、填這樣的《九九消寒圖》。」
在清末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時令類》中,也能看到相關的記載:「宣宗御製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畫,其後雙鈎之,裝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圖,題『管城春色』四字於其端。」
劉孝昌講到,在舊時成都的青石橋,就有賣這幾個字的,以供老百姓填畫,是當時人們的冬至樂趣。「成都人不管是貧苦人家的娃娃,還是有錢人家的孩子,從冬至起都要填寫這幾個字,當年在天府之國盛行一時。」
時光流轉,當下已經很少看到《九九消寒圖》的身影了。如今,專業氣象預報已能相當準確地預報天氣,無須人們再以這種原始的方式記錄天氣。但在寒意料峭的冬季,於呼嘯的寒風中,在書案前提筆畫梅,或者用墨描字,別有一番獨屬於冬日的寧靜閒適之美。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數九習俗的來歷[朗讀]
「數九」又稱「冬九九」,是我國冬季一種民間節氣。「數九」從每年陽曆12月下旬初「冬至」的次日開始。
「數九」的習俗很多,以「九九歌」最為廣泛和悠久。這些歌謠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現象,生動反映九九中的天氣變化規律。就我國多數地區而言,二九過完時,天氣並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四九完時,差不多是「大寒」節氣了,所以說「三九四九,凍死母狗。」五九以後,大地漸漸回春,天氣由冷漸暖,故「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八九,單衣行走。」到了九九,已是「驚墊」節氣,所以「九九聞雷,響聲持久。」
明代出現了「畫九」的習俗。所謂的畫,實則是冬至後計算春暖日期的圖。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此外,清代還有「九九消寒詩圖」,圖中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內容從遠古時代的「三皇治世」到本朝代的「大清坐金鑾」,稱得上是一部富有雅趣的歷史「大事記」
繼「畫九」後,清代又出現了「寫九」的習俗。「寫九」的文化味也是很濃的,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或「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九字(當然是繁體),先雙鈎成幅,從頭九第一天開始填寫(類似書法練習中的「描紅」)。用粗毛筆著黑色,每字九筆,每筆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有意思的是,每天填完一筆後,還要用細毛筆著白色在筆畫上記錄當日天氣情況,所以,一行「寫九」字幅,也是九九天裡較詳細的氣象資料。
「數九」的習俗很多,以「九九歌」最為廣泛和悠久。這些歌謠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現象,生動反映九九中的天氣變化規律。就我國多數地區而言,二九過完時,天氣並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四九完時,差不多是「大寒」節氣了,所以說「三九四九,凍死母狗。」五九以後,大地漸漸回春,天氣由冷漸暖,故「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八九,單衣行走。」到了九九,已是「驚墊」節氣,所以「九九聞雷,響聲持久。」
明代出現了「畫九」的習俗。所謂的畫,實則是冬至後計算春暖日期的圖。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此外,清代還有「九九消寒詩圖」,圖中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內容從遠古時代的「三皇治世」到本朝代的「大清坐金鑾」,稱得上是一部富有雅趣的歷史「大事記」
繼「畫九」後,清代又出現了「寫九」的習俗。「寫九」的文化味也是很濃的,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或「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九字(當然是繁體),先雙鈎成幅,從頭九第一天開始填寫(類似書法練習中的「描紅」)。用粗毛筆著黑色,每字九筆,每筆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有意思的是,每天填完一筆後,還要用細毛筆著白色在筆畫上記錄當日天氣情況,所以,一行「寫九」字幅,也是九九天裡較詳細的氣象資料。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