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是常見疾患,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人們對此病的認識更加深入,所以從解剖學方面分析頸椎病的病因就顯得更為重要。
人的頸椎共有7個,除第七頸椎外,其餘的橫突孔內均有椎動脈通過。椎動脈入顱後供應小腦、大腦後部、內耳及聽覺中樞等結構。椎動脈與鈎椎關節外側相鄰,當橫突孔變小、鈎椎關節退變增生及頸部過度屈曲時,可壓迫椎動脈造成腦部缺血而出現眩暈、視物模糊等症狀。
寰椎和樞椎之間無椎間盤,頸2以下才有椎間盤,故每個頸椎間連結結構包括椎間盤、兩側鈎椎關節和關節突關節、後縱韌帶及棘突間韌帶、項韌帶等。頸的伸屈主要在下頸段,所以當下頸椎有病變時則頸部僵硬、屈伸受限,鈎椎關節及關節炎關節磨損增生可壓迫椎動脈或神經根而引起症狀,後縱韌帶鈣化可向後壓迫脊髓而引起四肢麻木、無力,雙足踩棉花感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狀。頸椎椎管內有脊髓通過。椎管狹窄、後縱韌帶骨化及頸椎間盤向後突出均可壓迫脊髓而出現四肢感覺運動障礙及大、小便障礙。頸神經根自椎間孔穿出,第1~4頸神經組成頸叢支配頸、外耳及枕部皮膚,頸2神經後支組成枕大神經支配同側枕頂部至前額部皮膚感覺。所以上頸椎病變時累及枕大神經而出現頸後部疼痛和頭痛、枕部沉重感等症狀。頸5~8神經根組成臂叢支配上肢各結構,所以下頸椎病變為主的頸椎病表現為肩痛、手指麻木及部分肌萎縮。交感神經及食管位於椎體前方,當椎體不穩或骨質增生時出現交感神經刺激症狀如上瞼下垂、視物模糊、偏頭痛、心前區疼痛等表現。巨大的頸椎前緣骨刺可刺激咽後壁及食管而引起吞咽困難或咽部異物感。另外交感神經受刺激後還可造成椎動脈舒縮障礙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
總之,頸椎骨關節韌帶結構的病理改變是引起頸椎病的基礎,不同結構受累可產生不同的症狀、體徵。從這可以看出,頸椎病極為複雜,而非單一疾患。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如何從頸椎的骨關節韌帶的結構變化分析頸椎病的發病原因[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