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陸遊。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大意
古人在學習上不遺餘力,年輕時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不夠完善,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自實踐。
解析此詩是陸遊送給兒子陸聿的,此時的陸聿21歲。詩人意圖非常明顯,旨在激勵兒子不要片面滿足於書本知識,而應在實踐中夯實和進一步獲得升華。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每日一詩,古詩注釋、大意及欣賞[朗讀]
《塞下曲》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注釋塞下曲:古時邊塞的一種軍歌。月黑:沒有月光。單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領。這裡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遁:逃走。將:率領。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逐:追趕。滿:沾滿。
大意
死寂之夜,烏雲遮月,天邊大雁驚飛,單于的軍隊想要趁著夜色悄悄潛逃。正想要帶領輕騎兵一路追趕,大雪紛紛揚揚落滿了身上的弓刀。
創作背景
作者寫下這首詩的時候人生和仕途都極為不順。朱泚之亂過後,咸寧王渾瑊出鎮河中,提拔盧綸為元帥府判官。在軍營中,盧綸看到的都是雄渾肅穆的邊塞景象,接觸到的都是粗獷豪邁的將士,故而創作了這首邊塞詩。
作者簡介
盧綸(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士,遇亂不第;唐代宗朝又應舉,屢試不第。大曆六年,經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後由宰相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為陝州戶曹、河南密縣令。之後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唐德宗朝,復為昭應縣令,出任河中元帥渾瑊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盧戶部詩集》。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注釋塞下曲:古時邊塞的一種軍歌。月黑:沒有月光。單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領。這裡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遁:逃走。將:率領。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逐:追趕。滿:沾滿。
大意
死寂之夜,烏雲遮月,天邊大雁驚飛,單于的軍隊想要趁著夜色悄悄潛逃。正想要帶領輕騎兵一路追趕,大雪紛紛揚揚落滿了身上的弓刀。
創作背景
作者寫下這首詩的時候人生和仕途都極為不順。朱泚之亂過後,咸寧王渾瑊出鎮河中,提拔盧綸為元帥府判官。在軍營中,盧綸看到的都是雄渾肅穆的邊塞景象,接觸到的都是粗獷豪邁的將士,故而創作了這首邊塞詩。
作者簡介
盧綸(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士,遇亂不第;唐代宗朝又應舉,屢試不第。大曆六年,經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後由宰相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為陝州戶曹、河南密縣令。之後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唐德宗朝,復為昭應縣令,出任河中元帥渾瑊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盧戶部詩集》。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五代〕李煜。
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注釋
子夜歌:此詞調又名《菩薩蠻》、《花問意》、《梅花句》、《晚雲烘日》等。此詞於《尊前集》、《詞綜》等本中均作《子夜》,無「歌」字。何能:怎能。何:什麼時候。免:免去,免除,消除。銷魂:同「消魂」,謂靈魂離開肉體,這裡用來形容哀愁到極點,好像魂魄離開了形體。獨我:只有我。何限:即無限。重歸:《南唐書·後主書》注中作「初歸」。全句意思是說,夢中又回到了故國。覺來:醒來。覺:睡醒。垂:流而不落之態。誰與:同誰。長記:永遠牢記。秋晴:晴朗的秋天。這裡指過去秋遊歡情的景象。望:遠望,眺望。還如:仍然好像。還:仍然。
大意
人生的愁恨怎能免得了?只有我傷心不已悲情無限!我夢見自己重回故國,一覺醒來雙淚垂落。有誰與我同登高樓?我永遠記得一個晴朗的秋天,在高樓眺望。往事已經成空,就仿佛在夢中一般。
佳句淺賞
「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以此作結,突顯全詞的意境。故國不可見,即便可見也已物是人非,故鄉不可回,前塵往事只能在夢中追憶。詞人在夢裡也不願意清醒,也不願意接受「往事成空」的現實。
作者簡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江蘇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五代〕李煜。
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注釋
子夜歌:此詞調又名《菩薩蠻》、《花問意》、《梅花句》、《晚雲烘日》等。此詞於《尊前集》、《詞綜》等本中均作《子夜》,無「歌」字。何能:怎能。何:什麼時候。免:免去,免除,消除。銷魂:同「消魂」,謂靈魂離開肉體,這裡用來形容哀愁到極點,好像魂魄離開了形體。獨我:只有我。何限:即無限。重歸:《南唐書·後主書》注中作「初歸」。全句意思是說,夢中又回到了故國。覺來:醒來。覺:睡醒。垂:流而不落之態。誰與:同誰。長記:永遠牢記。秋晴:晴朗的秋天。這裡指過去秋遊歡情的景象。望:遠望,眺望。還如:仍然好像。還:仍然。
大意
人生的愁恨怎能免得了?只有我傷心不已悲情無限!我夢見自己重回故國,一覺醒來雙淚垂落。有誰與我同登高樓?我永遠記得一個晴朗的秋天,在高樓眺望。往事已經成空,就仿佛在夢中一般。
佳句淺賞
「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以此作結,突顯全詞的意境。故國不可見,即便可見也已物是人非,故鄉不可回,前塵往事只能在夢中追憶。詞人在夢裡也不願意清醒,也不願意接受「往事成空」的現實。
作者簡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江蘇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瀑布》
〔唐〕施肩吾。
豁開青冥顛,瀉出萬丈泉。
如裁一條素,白日懸秋天。
注釋
豁(huō):裂開。青冥:青色的天空。顛:頂。素:白色的生絹。
大意
瀑布如青天之頂裂開一個豁口,泉水從萬丈高空傾瀉而下。又如剪裁一條素絹,在麗日朗照下,從秋高氣爽的藍天上飄然下懸。
詩作賞析
作者運用豐富的想像,巧妙的比喻,鮮明的映襯,把落差極大的高山飛瀑生動地描繪了出來。當你到江西廬山、貴州黃果樹、河南雲台山……去觀賞那裡的瀑布時,這美麗的詩句一定會啟迪你的思想,增添你的逸興,使你驚嘆大自然的造化之功而流連忘返。
作者簡介
施肩吾(780-861),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進士,唐睦州分水縣桐峴鄉(賢德鄉)人,字希聖,號東齋,入道後稱棲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區第一位狀元(杭州孔子文化紀念館語),他集詩人、道學家、台灣第一個民間開拓者於一身的歷史人物。
〔唐〕施肩吾。
豁開青冥顛,瀉出萬丈泉。
如裁一條素,白日懸秋天。
注釋
豁(huō):裂開。青冥:青色的天空。顛:頂。素:白色的生絹。
大意
瀑布如青天之頂裂開一個豁口,泉水從萬丈高空傾瀉而下。又如剪裁一條素絹,在麗日朗照下,從秋高氣爽的藍天上飄然下懸。
詩作賞析
作者運用豐富的想像,巧妙的比喻,鮮明的映襯,把落差極大的高山飛瀑生動地描繪了出來。當你到江西廬山、貴州黃果樹、河南雲台山……去觀賞那裡的瀑布時,這美麗的詩句一定會啟迪你的思想,增添你的逸興,使你驚嘆大自然的造化之功而流連忘返。
作者簡介
施肩吾(780-861),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進士,唐睦州分水縣桐峴鄉(賢德鄉)人,字希聖,號東齋,入道後稱棲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區第一位狀元(杭州孔子文化紀念館語),他集詩人、道學家、台灣第一個民間開拓者於一身的歷史人物。
《耶溪泛舟》
〔唐〕孟浩然。
落景余清輝,輕橈弄溪渚。
泓澄愛水物,臨泛何容與。
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
相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
注釋
耶溪:即若耶溪,出若耶山,北流入運河。溪旁有浣紗石古蹟,傳說西施曾浣紗於此。落景:落日的光輝。橈(ráo):船槳。渚(zhǔ):水中的小島。泓澄:水深澄澈。容與:從容移動,徘徊動盪。脈脈(mò):互相凝視。
大意
落日散發著它剩餘的光線,輕搖木槳在若耶溪中划船。碧水清清水中的生物多可愛,清溪泛舟是怎樣的從容悠閒。白頭老翁端坐於岸邊垂釣,新妝的少女臨水清洗衣衫。彼此對望著好像曾經相識,卻只能脈脈相視無緣攀談。
創作背景
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冬,詩人在長安求仕未成,沮喪地離開長安,在江浙一帶漫遊。一日,他泛舟耶溪,傍晚,在溪邊看到了垂釣的老翁,浣紗的村女,他們生活得自然、和樂,無憂無慮,深深觸動了詩人之心。因此,寫了這首《耶溪泛舟》,以表達他從大自然中汲取生活歡樂的愉悅心情。
〔唐〕孟浩然。
落景余清輝,輕橈弄溪渚。
泓澄愛水物,臨泛何容與。
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
相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
注釋
耶溪:即若耶溪,出若耶山,北流入運河。溪旁有浣紗石古蹟,傳說西施曾浣紗於此。落景:落日的光輝。橈(ráo):船槳。渚(zhǔ):水中的小島。泓澄:水深澄澈。容與:從容移動,徘徊動盪。脈脈(mò):互相凝視。
大意
落日散發著它剩餘的光線,輕搖木槳在若耶溪中划船。碧水清清水中的生物多可愛,清溪泛舟是怎樣的從容悠閒。白頭老翁端坐於岸邊垂釣,新妝的少女臨水清洗衣衫。彼此對望著好像曾經相識,卻只能脈脈相視無緣攀談。
創作背景
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冬,詩人在長安求仕未成,沮喪地離開長安,在江浙一帶漫遊。一日,他泛舟耶溪,傍晚,在溪邊看到了垂釣的老翁,浣紗的村女,他們生活得自然、和樂,無憂無慮,深深觸動了詩人之心。因此,寫了這首《耶溪泛舟》,以表達他從大自然中汲取生活歡樂的愉悅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