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人的婚禮。鄉村與城市有點不同。
新娘出嫁,一定要哭,叫「哭嫁」,有「不哭不發,越哭越發」之說。舊時哭嫁的內容有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哭唱惜別、懷念之情等等。哭的人主要是新娘的母親,還有家族中的女眷以及生活中的女伴等。如今,女孩出嫁哭還是哭的,大都不哭唱了,大概只是表達一下對娘家的惜別之意而已了。
提親的日子,男方必須備有一桌酒席,如果女孩有祖父母健在的話要準備兩席,叫「告祖席」。「告祖席」隨花轎同來,進門後,置堂屋的神龕前,按規矩擺好,點燃香燭祭祖。然後收好,等待三天後新郎新娘回門時招待親朋。如今,一般祭祖後,又馬上端到廚房重新燒熱,當場就招待男方來接親的及其他賀嫁的親友了。
現在,鄉村的婚禮,大多沿襲以前的樣子,又有一些改變。如「會親」一般改在「正酒」的席間,新郎新娘一邊安席,也一邊行見面禮。城市的婚禮就簡單多了。接親隊伍將新娘接來後。先到新房舉行入洞房儀式,有的自家沒有神龕的,也同時舉行拜堂儀式。然後,都到酒店舉行宴會,一般開宴時間在12點18分或28分。有專門的司儀主持儀式。儀式的內容一般是拜天地,拜雙方父母親,雙方對拜,還有雙方單位領導講話,媒人講話,雙方父母代表講話,親友祝賀等。有的還配以歌舞,最後一個節目一般是逗趣公公,有了新名目叫做「燒火大遊行」,基本沿襲鬧洞房時將男方父親塗鍋底灰、戴高帽、肩火叉棍一套。讓婚禮在捧腹大笑中進入高潮。
花轎迎親是千百年來,益陽湖鄉人民最時興的婚俗。
益陽的花轎迎親,披紅挂彩,喜慶吉祥。由四名轎夫合抬的,稱之為「四抬花轎」;由八名轎夫合抬的,稱之為「八抬大轎」。用花轎迎親,一是表示對婦女和女家的尊重,二是顯示迎親禮節的隆重。所以新婚的姑娘,都希望自己能坐上花轎進婆家,以提高自己的身價。
花轎迎親,一般動用三頂轎。第一頂為高賓轎,坐的是新娘的弟妹,任務是開路;第二頂是花轎,是新娘子的專用轎;第三頂為送親轎,是新娘母親坐的。高賓轎和送親轎外表為綠色,表示平安如意。新娘轎為大紅色,表示吉慶吉祥。花轎後面,懸掛由篩、鏡、劍組成的特殊圖案,它是避邪降妖的吉祥物,據說竹篩可以驅鬼,明鏡可以照妖,寶劍可以斬魔,保護新娘一路平安到婆家。
新娘上轎前,要在自家堂屋舉行告祖儀式,擺上男家送來的一席酒菜,叩頭告別祖宗,後由父母為出嫁的女兒,披上紅頭蓋,扶送女兒上轎。
新娘上轎坐定,父親要將轎門關好上鎖,或貼上封條。這是洞庭湖鄉的一種古俗遺風,據說當年,祝英台被迫坐上花轎去馬家,由於轎門沒有上鎖加封,花轎路過梁山伯墳前,祝英台執意要求下轎哭墳,眼見黃土一堆,祝英台肝膽欲裂,便一頭撞死在墓碑上,雷鳴電閃,墳裂石崩,兩人化作一對彩碟,飛向彩虹高架的天空。馬家的喜事變成了喪事,落個人財兩空。為了不讓歷史上的梁祝悲劇在人間重演,從此,民間便留下「新娘入轎必須上鎖加封」的規矩。
花轎走在途中,轎夫們照例要上演「歪花轎」的傳統節目。四個轎夫把花轎弄得左右搖晃,弄得新娘在轎內坐立不穩。這既是古老的民俗,又是轎夫的滑稽劇,他們說:經得住「歪」的新娘,才能經得起生活的風吹浪打;受得住「 晃」的新娘,才會對愛情堅忠不二。新娘要想在路上少受點「歪」和「晃」,送親娘子要向轎夫們多拋點香煙和紅包,請轎夫們高抬貴手,給予優待。
花轎進男家在堂屋裡落轎下地。因為堂屋是湖鄉農家神聖的殿堂,它是過去供奉「天地君親師位」的地方,是接待嘉賓貴客的客廳,新娘到男家堂屋才下轎,就是承認新娘是堂堂正正的貴客。益陽男子把妻子稱為堂客就是源於此處。
新郎新娘拜天地,這是湖鄉婚禮中最隆重的一道儀式。儀式也在堂屋裡舉行,紅燭高照,鼓樂齊鳴,小倆口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夫妻對拜之後,就成了堂堂正正的夫妻。從此,迎來的新娘,就正式成了「堂客」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湖南益陽結婚風俗有哪些?有哪些獨特的風俗[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