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醫療,是指醫生違背醫學規範和倫理準則,脫離病情實際需求,實施不恰當、不規範、不道德的醫療行為,包括過度檢查、過度治療、過度用藥等。
過度醫療的影響:
1、 抗菌藥物濫用。
抗生素濫用,直接導致了「超級耐藥菌」的出現。研究顯示,據衛生部統計,中國68.9%的住院病人使用抗菌藥物,平均100個患者1天消耗80.1人份的抗菌藥物,是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全球平均值的一倍多。
2、 醫保費用浪費和流失。
過度醫療導致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浪費和流失。人民網曾報道稱,中國醫療保險中的「六非」行為(非合理用藥、非合理檢查、非合理收費、非合理醫藥定價、非參保對象享受醫保待遇、非離退休人員享受離退休待遇)一直較為嚴重,據估算,醫療機構濫開藥、濫檢查等現象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在20%至30%,如再加上藥品回扣、藥品虛高定價、亂收費等現象,醫保基金浪費和流失比例不低於50%。
3、 過度耗費優質醫療資源。
在解決多數普通疾病上,過度地耗費了極其緊缺而寶貴的優質醫療資源。最後造成的後果是,本來就緊缺的優質醫療資源供應更加緊張,加大了真正有高層次醫療需求的疑難重病者看病的成本與死亡風險。從這個角度而言,「找專家看感冒」也是另一種過度醫療。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過度醫療 是什麼意思?有哪些重大的危害[朗讀]
過度醫療一方面損害了廣大患者利益,給身心處於痛苦中的病人增加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少數醫務人員的「丑劣行為」嚴重敗壞了整個醫務界形象,連累了那些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兢兢業業為患者服務的醫務工作者。過度醫療已經成為社會焦點問題,必須大力加以糾正。
對看病貴難題的求解從來沒有停止過。比如,對付大處方,主管部門嚴格控制醫院業務收入中的藥費所占比例,因為看病貴主要是藥貴。比如,圍剿大檢查,主管部門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保證大型儀器設備使用的陽性率,否則就要給予處理。還有,嚴查收費行為。
以上種種措施,都是治標之策,關鍵是要在正在進行的醫改中,取消過度醫療得以產生的體制基礎。
1、 政府出台一系列相應的醫療行業和醫學領域的法律法規,做到解決問題有章可循和依法辦事 加強法律監督,提高醫患雙方的法律意識,堅決打擊一切違法和有違社會道德的不良行為,嚴把新聞輿論的正確導向,杜絕非法醫托、藥托和虛假醫藥廣告,規範醫藥生產和流通市場,讓整個醫療行業逐步走上一個健康的發展路子。此外,政府還要加大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投資,大力支持醫療行業的改革,減少醫療糾紛。
2、 加強全員教育,提高全民認識 首先,加強對廣大群眾的健康知識教育和法律知識教育,讓廣大老百姓懂得必備的醫療知識和醫學知識,不要盲目崇醫、信醫,不要受虛假廣告和醫托、藥托的迷惑,要懂得如何愛護和挽回自己的健康,樹立正確的健康觀。讓廣大群眾掌握相應的法律知識,懂得用法律來維護自身利益,敢於拿起法律的武器來與不良的醫療、醫學行為做鬥爭;其次,對廣大醫務工作者和醫藥經營者要加強業務素質、職業道德、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法制教育。醫務人員依法行醫,法是以國家的名義對社會和人民的承諾,是國家誠信的最低線,誠信是法的靈魂。即使在「法治」發揮作用的領域也需要誠信道德規範的引導和調節,道德教育有利於推動法治的實現。所以,通過誠信道德教育,培養醫務人員的信用觀念和意識,使誠信道德深入人心。在人道主義旗幟下,醫生對病人負責任,完成醫生職業的道德義務,為病人的健康服務。只要醫生盡職盡責,盡到自己的努力,即或有失誤,病人和家屬也會理解的。要求他們加強學習、提高認識、不斷提高自身道德素質和業務知識,加強行業自律,多與患者溝通,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發展觀。這樣醫患關係才會和諧,「看病難、看病貴」僵局才可能破解。
3 、下大力氣對整個醫療市場進行改革,從根本上杜絕過度醫療 促進醫療衛生體制、醫藥流通體制、醫療保險制度的「三醫聯動」改革,建立切實可行的醫療補償機制,改變醫院逐利的醫療行為,劃分出真正意義上的營利與非營利性醫院,確定不同等級醫院的醫療服務範圍。衛生部領導曾多次強調,一方面要打破醫療服務基本由公立機構壟斷的局面,積極吸引社會資金髮展醫療衛生事業;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辦好公立醫療機構,減少其對醫療收費的依賴。
此外,改革醫療行業中的分配製度,重新劃分分配標準,結合各自實際制定行之有效的分配政策,進行合理的績效管理;制定規範的診斷和治療流程,提高診斷、檢查、化驗的準確性。引導醫務人員靠高超的技術和優質的服務來取得較高的報酬,因病施治、合理用藥讓病人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務;增加醫療行業的透明度,增強醫患聯繫。一切為病人著想,讓病人清清楚楚看病,高高興興回家;規範整合醫藥生產經營領域,調整醫藥生產經營結構,使之發展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
4、 要加強對醫務人員診療水平的培訓,糾正醫務人員防衛過度,過分依賴輔助檢查來保證不出問題 國家要儘快健全各種疾病的診療指南,建立醫療服務質量控制、評估的指標和管理體系。
5、 加強行政監督、醫院管理,推行處方的規範化 加強醫療機構行政監管的規範化建設。同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加強對醫院的管理,科學、客觀、準確地評價醫院,促進醫院加強內涵建設,不斷提高醫院管理水平,加強處方的規範化管理。
對看病貴難題的求解從來沒有停止過。比如,對付大處方,主管部門嚴格控制醫院業務收入中的藥費所占比例,因為看病貴主要是藥貴。比如,圍剿大檢查,主管部門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保證大型儀器設備使用的陽性率,否則就要給予處理。還有,嚴查收費行為。
以上種種措施,都是治標之策,關鍵是要在正在進行的醫改中,取消過度醫療得以產生的體制基礎。
1、 政府出台一系列相應的醫療行業和醫學領域的法律法規,做到解決問題有章可循和依法辦事 加強法律監督,提高醫患雙方的法律意識,堅決打擊一切違法和有違社會道德的不良行為,嚴把新聞輿論的正確導向,杜絕非法醫托、藥托和虛假醫藥廣告,規範醫藥生產和流通市場,讓整個醫療行業逐步走上一個健康的發展路子。此外,政府還要加大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投資,大力支持醫療行業的改革,減少醫療糾紛。
2、 加強全員教育,提高全民認識 首先,加強對廣大群眾的健康知識教育和法律知識教育,讓廣大老百姓懂得必備的醫療知識和醫學知識,不要盲目崇醫、信醫,不要受虛假廣告和醫托、藥托的迷惑,要懂得如何愛護和挽回自己的健康,樹立正確的健康觀。讓廣大群眾掌握相應的法律知識,懂得用法律來維護自身利益,敢於拿起法律的武器來與不良的醫療、醫學行為做鬥爭;其次,對廣大醫務工作者和醫藥經營者要加強業務素質、職業道德、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法制教育。醫務人員依法行醫,法是以國家的名義對社會和人民的承諾,是國家誠信的最低線,誠信是法的靈魂。即使在「法治」發揮作用的領域也需要誠信道德規範的引導和調節,道德教育有利於推動法治的實現。所以,通過誠信道德教育,培養醫務人員的信用觀念和意識,使誠信道德深入人心。在人道主義旗幟下,醫生對病人負責任,完成醫生職業的道德義務,為病人的健康服務。只要醫生盡職盡責,盡到自己的努力,即或有失誤,病人和家屬也會理解的。要求他們加強學習、提高認識、不斷提高自身道德素質和業務知識,加強行業自律,多與患者溝通,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發展觀。這樣醫患關係才會和諧,「看病難、看病貴」僵局才可能破解。
3 、下大力氣對整個醫療市場進行改革,從根本上杜絕過度醫療 促進醫療衛生體制、醫藥流通體制、醫療保險制度的「三醫聯動」改革,建立切實可行的醫療補償機制,改變醫院逐利的醫療行為,劃分出真正意義上的營利與非營利性醫院,確定不同等級醫院的醫療服務範圍。衛生部領導曾多次強調,一方面要打破醫療服務基本由公立機構壟斷的局面,積極吸引社會資金髮展醫療衛生事業;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辦好公立醫療機構,減少其對醫療收費的依賴。
此外,改革醫療行業中的分配製度,重新劃分分配標準,結合各自實際制定行之有效的分配政策,進行合理的績效管理;制定規範的診斷和治療流程,提高診斷、檢查、化驗的準確性。引導醫務人員靠高超的技術和優質的服務來取得較高的報酬,因病施治、合理用藥讓病人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務;增加醫療行業的透明度,增強醫患聯繫。一切為病人著想,讓病人清清楚楚看病,高高興興回家;規範整合醫藥生產經營領域,調整醫藥生產經營結構,使之發展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
4、 要加強對醫務人員診療水平的培訓,糾正醫務人員防衛過度,過分依賴輔助檢查來保證不出問題 國家要儘快健全各種疾病的診療指南,建立醫療服務質量控制、評估的指標和管理體系。
5、 加強行政監督、醫院管理,推行處方的規範化 加強醫療機構行政監管的規範化建設。同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加強對醫院的管理,科學、客觀、準確地評價醫院,促進醫院加強內涵建設,不斷提高醫院管理水平,加強處方的規範化管理。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