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怎麼滅亡的原因
《過秦論》中認為秦國滅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意思是:因為不施行仁義而攻守的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
此文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教訓,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鑑,是一組見解深刻而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文章。
《過秦論》先講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幾世秦王的苦心經營等。行文中採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鋪陳式的描寫方法,富有氣勢;之後則寫陳涉雖然本身力量微小,卻能使強大的秦國覆滅,在對比中得出秦亡在於「仁義不施」的結論。
秦國滅亡的三大原因
轟轟烈烈的秦王朝在陳勝、吳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聲中滅亡了,秦始皇所設想的萬世基業在他死後不到幾年的時間裡土崩瓦解。
有人可能不禁要問:一種新制度下建立起來的龐大帝國何以如此脆弱?答案其實很簡單:制度並不能包攬一切。易中天在書中總結秦亡的原因是「失之在政,不在於制」(他引用了柳宗元《封建論》中的觀點)。
秦順應了歷史潮流,卻沒有滿足人民需求,在整個制度的運作上充滿了血腥暴力,於是秦亡了;而漢僅僅是把「硬打壓」變成「軟控制」,整個局面竟為之一變,出現了文景之治。
秦國滅亡主要原因
有人說:「秦朝是因為秦始皇的暴政導致天下老百姓怨聲載道,最終一發不可收拾導致滅亡。」也有人說:「秦朝的滅亡,完全是因為二世胡亥的昏聵無能所導致。」那麼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如果秦始皇再多活幾年,秦朝的命運是否會被改寫。
真正的秦始皇
西漢文學家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其主題與第一種觀點一致,認為主要原因還是秦朝統治者「仁義不施」,這也是大多數正史文獻所相符合的觀點。
然而真相併非如此,秦始皇13歲即王位,22歲平叛亂、加冕親政,39歲統一中國進而稱帝,其治國之道以法家思想為主體,雜家思想為輔助。在中國歷史上建立起第一個大系統的封建王朝,是我華夏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如此一個大有為的君主豈能是一個不施仁義,葬送秦國百年基業的無道昏君。
周朝末年,天下群雄並起,華夏四分五裂。諸侯為爭奪天下戰亂不息,黎民百姓生靈塗炭,而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統一天下,結束了數百年的戰亂紛爭,人民才能夠在和平天下安居樂業。
全新的進步和發展。
北部派大軍30萬抵禦外侮,修建長城,使我中原大地免受遊牧部落鐵騎踐踏,老百姓的生命有了保障,糧食有了收成。數次巡遊天下,探索治國大道,設立郡縣制,進一步擴大了中央權力,讓沿襲了數百上千的分封制度土崩瓦解,國家變得更加穩定和繁榮。而這一點,秦始皇破壞的是老百姓的利益嗎?不是,是奴隸制貴族的利益。
修建靈渠,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制度,熔鑄六國兵器,化為民用,讓一個前所未有的遼闊國家方方面面連結成一個整體,這些在六國貴族的眼中是破壞和毀滅。而對於整個天下來說,這是進步和開拓。
始皇崩,天下崩
秦始皇在世的時候,有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治理天下,鎮壓六國殘餘勢力,秦朝的發展得以一日千里,秦朝的老百姓可以安居樂業,每一次變革都離不開重重阻隔和不斷適應,但卻被借題發揮,當作殘暴無道,說這些話的無非就是被消滅種種特權的奴隸主貴族。
但秦始皇駕崩,沒有了大一統君主的鎮壓,六國餘黨得以借題發揮,乘機作亂,再加上秦二世的昏聵無能,最終讓秦朝滅亡在了六國舊貴族的刀劍之下。試問:秦始皇如果多活一二十年,太子的位置更加鞏固,天下人也適應了新的和平環境和更進步的社會理念後,秦國還能滅亡嗎?六國貴族還敢乘機作亂嗎?答案只有兩個字:不能。這大概就是歷史的遺憾吧。
秦國怎麼滅亡的原因是
秦朝滅亡和公子扶蘇並沒有直接關係,主要原因還是秦二世和趙高實行苛政才導致秦王朝迅速走向覆滅,而且公子扶蘇還是沙丘政變的受害者,因此秦朝滅亡和公子扶蘇沒有直接聯繫,也就不存在什麼責任。不過公子扶蘇作為秦朝王族公子,宗室大臣,未能識破趙高、胡亥等人密謀作亂,間接導致了秦王朝的迅速滅亡,也不能說毫無一點責任。
接下來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扶蘇被貶上郡和沙丘政變的經過。
表面來看,公子扶蘇是沒有責任的,畢竟他是受害者。
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子扶蘇因勸諫其父秦始皇坑術士一事,導致秦始皇大怒,被下令前往上郡擔任監軍一職,監督守衛北疆的三十萬大軍,並協助大將蒙恬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侵擾中原。
兩年後,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生病,之後病情越發嚴重,最終在沙丘平台病逝。不過秦始皇在病重後,曾專門給長子扶蘇留下一道趕回咸陽治喪的遺詔,雖然沒有名言冊立公子扶蘇為太子,但只要扶蘇能趕回咸陽,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度,扶蘇繼承帝位是板上釘釘。
但秦始皇身邊的近侍趙高和公子扶蘇向來不合,擔心其繼位後會影響到他的個人地位,而秦始皇諸位公子中,只有少子胡亥和趙高最為親近,因為趙高是秦始皇點名指給胡亥的老師,於是趙高逐漸有了擁立公子胡亥稱帝的想法,並為之付諸行動。
恰好秦始皇病逝後,丞相李斯立即封鎖了消息,只有趙高、胡亥、李斯和幾位近侍知道秦始皇去世,趙高便說動公子胡亥和丞相李斯一起密謀政變。三人經過商議,毀掉了秦始皇留給長子扶蘇的遺詔,並篡改詔書,以「不忠不孝」為由賜死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再偽造一道矯詔,冊立胡亥為大秦太子。
等扶蘇自盡的消息傳回後,趙高等人便趕回咸陽,宣布秦始皇的死訊,並宣告矯詔,太子胡亥繼承帝位,成為了秦王朝的二世皇帝。之後趙高獨攬大權,實行苛政,最終激起民變,導致大秦王朝在短短三年內迅速走向覆滅。
在秦王朝滅亡之前,公子扶蘇早在沙丘政變時遇害,以此來看的話,公子扶蘇是沒有責任的。
首先秦始皇去世後,丞相李斯就立即封鎖了消息,就連隨同巡遊的文武百官都不知道大秦王朝首任皇帝秦始皇已經去世,而公子扶蘇遠在上郡,更不可能知道父親病逝的消息,也不知道公子胡亥、中車府令趙高、丞相李斯三人的密謀。因此公子扶蘇還和往常一樣,在上郡盡職盡責地監督守衛北疆的三十萬大軍,並協助大將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等胡亥親信作為傳詔使者突然抵達上郡後,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再做謀劃已經來不及,也無法挽回什麼。原因有兩點:一是使者抵達上郡後,就立即解除了蒙恬的兵權,移交給副將王離(王翦之孫);二是傳詔使者是胡亥親信,前來的目的就是為了置公子扶蘇於死地。
趙高等人既然敢派使者賜死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說明他們已經謀劃好了一切,失去了兵權的扶蘇和蒙恬就如同待宰的羔羊,而且使者也不可能獨自一人前往上郡,身邊必然還會有胡亥的其他親信護衛保護,並協助除掉帝位的第一競爭者公子扶蘇,以及扶蘇的幫手將軍蒙恬。
因此公子扶蘇和將軍蒙恬根本毫無還手之力,他們是必死無疑。除非兩人事先有所防範,在大帳周圍埋伏親信護衛,以應對突髮狀況,只有這樣才能化解必死之局。但公子扶蘇和將軍蒙恬的主要心思都放在了抵禦匈奴和修築長城上,對來自朝廷內部的危機並未察覺,也沒有做什麼防範。
之後兩人先後遇害,接著秦二世給予趙高生殺大權,開始殘害其他兄弟姐妹和反對他的大臣,比如公子將閭、公子高、上卿蒙毅、右丞相馮去疾,御史大夫馮劫等人都接連遇害。
從事實來看,公子扶蘇早已遇害,而且也不是監國太子,是沒有責任的。
按責任劃分,趙高作為沙丘政變的始作俑者,其次又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罪魁禍首,應當是第一責任人。胡亥首為人子,又為臣子,竟然同意趙高密謀篡位,是為不忠不孝,稱帝之後又縱容趙高結黨營私,禍亂朝政,毀壞江山社稷,為第二責任人。
丞相李斯為第三責任人,首先他作為大秦丞相,位高權重,屬於秦始皇的託孤重臣,但他卻和趙高同流合污,沒有按照秦始皇遺詔擁立長子扶蘇。其次沒有李斯的幫助,沙丘政變也不可能成功,將丞相李斯劃分為第三責任人,一點都不冤枉他。
第四責任人是大秦王朝首任皇帝秦始皇,他在位三十七年,稱帝也有十二年,在春秋鼎盛時期不冊立太子也還能說得過去,但他在平原津病重後,依然不冊立太子,穩固江山社稷,非要到大限之時才頒布遺詔,還只告訴了趙高,這才讓趙高有了可乘之機,從而發動了沙丘政變。
其次秦始皇在位時,他的統治已經在逐漸崩潰,因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並沒有採取休養生息之策,還進行多次大規模的戰爭,又完成了巨大的國防建設和土木建築,比如長城、靈渠、阿房宮等,當時全國有近一半壯年男子不是在服兵役,就是在服勞役,導致百姓怨聲載道,盡失人心,大大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基礎,因此秦始皇也是秦王朝滅亡的主要責任人。
秦始皇長子扶蘇是第五責任人,雖說他是被弟弟胡亥和佞臣趙高密謀逼死,多少有點冤枉,但他作為王族公子,宗室大臣,還能不懂得朝堂政治的兇險嗎!在春秋戰國時期這種例子比比皆是,晉獻公之子申生都已被立為太子,最後還不是因為儲君爭鬥死於陷害,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公子扶蘇之死並不算冤。
雖然盡職盡責,盡忠盡孝固然能彰顯出高尚的人格品德,但不知變通,過於迂腐卻會起到反效果,公子扶蘇為人臣、為人子,不加思索就相信「父親」的賜死詔書,就算他之前直言勸諫頂撞過其父秦始皇,但也罪不至死,而且大將蒙恬北擊匈奴有功,並且守衛邊疆十餘載,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秦始皇也不昏聵,又怎麼會輕易賜死重臣蒙恬呢!
忠孝沒有錯,但不想原因,不計後果,不衡量利弊的愚忠卻是大錯特錯,公子扶蘇自殺之前,他也不想想他是北方三十萬大軍的監軍,如果監軍和主將蒙恬同時離任,北方枕戈待旦的匈奴會不會乘機發難,公子扶蘇選擇自盡可以一了百了,但卻是不顧國家安危、天下百姓的做法。
趙將李牧都能為了國家社稷和軍民計,不聽趙孝成王命令繼續與秦軍對抗,難道李牧不知道違抗王命的後果嗎!而扶蘇作為秦始皇長子,秦朝宗室大臣,北方三十萬大軍監軍,可以說是身負重擔,但他卻置北疆安危、江山社稷於不顧,選擇自刎了結生命。雖然秦王朝的滅亡和他沒有直接關係,但他作為皇子重臣,又怎麼能沒有一點責任呢!
如果公子扶蘇能提前提防,辨別詭計,力挽狂瀾,秦王朝也不至於會迅速滅亡。看似秦王朝的滅亡和公子扶蘇沒有關係,但他作為秦始皇的長子、秦朝宗室大臣,守衛北疆三十萬大軍的監軍,肩負重任,對於秦王朝的滅亡,公子扶蘇又怎麼會沒有責任呢!
文/歷史紫陌閣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
秦國怎麼滅亡的原因100字
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秦穆公時稱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戰國初,經過百年的衰落期,魏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孝公時,任用商鞅變法,富國強兵,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兼并巴國和蜀國。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朝。前207年,面對農民起義的大潮,趙高逼殺秦二世,去秦帝號,立子嬰為秦王。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亡。
漢世宗即位後,推行推恩令、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對外開拓朝鮮、南據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奠定漢朝基本疆域;派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中原與西域各國的聯繫。西漢自漢世宗之後,皆以外戚輔政。漢昭帝即位後,霍光輔政。漢中宗時期,設置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漢高宗即位後,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西漢開始走向衰敗,又歷經漢統宗、漢哀帝、漢元宗。公元8年王莽廢除孺子嬰皇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東漢中後期太后稱制、外戚干政,幼年繼位的幼君多藉助宦官才能親政,史稱戚宦之爭,朝政日益腐敗,豪強勢力大肆兼并土地。漢桓帝、漢靈帝在位時期,昏庸無道、橫徵暴斂、賣官鬻爵,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負,公元184年爆發黃巾之亂,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將民變基本平定,卻導致地方豪強擁兵自重。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挾獻帝遷都長安,自此朝廷大權旁落,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董卓被殺死後,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覆滅,進入三國割據時期。
秦國到底是怎麼滅亡的
公元前770年,秦國建國;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從建國到滅亡共563年。
秦國(前770年-前207年),是周朝時華夏族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
始祖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以治都於秦邑(今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東北),使復嬴氏祀,號曰「秦嬴」。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2。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秦穆公時稱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戰國初,經過百年的衰落期,魏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孝公時,任用商鞅變法,富國強兵,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公元前316年兼并巴國和蜀國。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朝。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其子胡亥即位,為秦二世。秦王朝雖在歷史上擁有巨大影響,但濫用民力,統一僅十五年。前209年,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劉邦、項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
秦國是滅亡的原因
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既是戰國末期最後一場諸侯兼并戰爭,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封建統一戰爭。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秦朝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秦國滅亡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
1、社會矛盾產生:秦統一後,百姓渴望社會安寧。秦朝統治者卻忘乎所以,十餘年間,不斷動用民力:築長城、修馳道、戍五嶺、造阿房宮、建驪山墓等,徵用勞力數百萬人。丁男不足,就徵發女子承擔轉輸的苦役。秦律名目繁多,誅罰苛刻,一人犯法,親戚鄰里都要連坐。秦朝統治者的橫徵暴斂已遠遠超出社會所能承受的限度。
2、社會矛盾激化:秦朝統治者是大一統的勝利者,在長期群雄角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並不完全適合統一後社會發展的需要。秦朝統治者不能審時度勢,改弦易轍,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終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騰的局面。
3、統治階級內部:秦始皇死後,少子胡亥受親信趙高的唆使,夥同城鄉里斯,篡改遺詔,奪取妄為,是為秦二世。秦二世繼位後,各地的反抗起義已風起雲湧,然而統治者仍忙於宮廷爭鬥,大肆誅殺宗室朝臣,加速了秦朝的覆滅。
秦國是怎麼樣滅亡的?
戰國時期六國衰落及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戰國七雄,最初立國時,秦國最弱,魏國、楚國、齊國都是大國,但秦國能夠屌絲逆襲最後成為霸主一統天下,是有其內在因素的。六國衰落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六國變法不徹底,魏國變法實行法治,但不是徹底的法治,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將魏國經濟,軍事推向鼎盛,成為戰國初期第一霸主,但由於依法治國不徹底,受到國君思想影響很大,魏文侯之後,李悝變法就推行不下去了。
申不害的術治變法將韓國推向了討好君主的陰謀權術之路,並不是真正的變法,齊國實行的吏治變法,其實就是實行勢治,這種變法與孟子主張的王道區別不大,但不適合於諸侯爭霸的戰爭時期;燕國的樂毅變法只是邊邊角角的修復,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重軍事但沒有強大的經濟支撐,必然不會長久。只有秦國商鞅變法最徹底,商鞅變法中很多內容,直到今天還有借鑑意義。
第二,六國的地緣政治沒有秦國好,從地理位置來看,魏國、韓國、趙國拓展空間很小,只有兼并土地,爭奪人口才能增強實力,這三個國家處於四戰之地,每次大戰都少不了他們三個國家,耽擱生產和發展,戰爭耗費國力。
齊國和楚國地緣政治也沒有秦國有優勢,秦國是唯一處於第二階梯的大國,居高臨下,四周還有高山峻岭,大河關塞與其他諸國隔離開來,進可攻打,退可守,進行發展,所以在地理位置上其他六國就輸了一分。
第三,六國也出明君,但是不連貫,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天下,與出六世明君世分不開的,這六世明君將商鞅變法一直貫徹下去,這是秦國能夠強大的關鍵;反觀其他國家,偶爾出現明君進行改革,但換了君主後政策就變了,無法像秦國那些歷時幾百年的發展。例如,魏國魏文侯之後,國力一直走下坡路,趙武靈王也是芸花一現,燕國墨守成規還出現禪讓這個笑話,齊國國君更是良莠不齊,楚國就更不用說了,實行分治制度,國君本身權力就很小。
筆者認為,六國破滅與秦國逐步強大,這與君主戰略、策略、計謀有著很大的關聯性,本身弱小的秦國,通過合縱連橫等手段牽制周邊大國,進而分解其聯盟,借力打力的事情太多了;秦國君主對人才上有獨到的眼光,商鞅,張儀,司馬錯,白起,李斯,都是秦國破格提拔,最後成為棟樑之才的。
總之,魏國人才流失嚴重,楚國固守傳統的分治度,燕國墨守成規實行王道,齊國在合縱連橫中的不作為,韓國對術治的偏執,趙國對軍事的側重,都是其衰落滅亡的原因和特點,但這些都與君主有關。
- 夫妻問答
- 答案列表
秦國怎麼滅亡的 秦國怎麼滅亡的原因[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