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口生冷寒涼,不喝冷飲,你或許知道。那麼熱水是不是要多喝呢?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多喝熱水。真的對麼?不一定。
物無美惡,過則成災。平時吃飯吃菜喝粥,這裡面的水分已經足夠,喝熱水,只能是輔助。如果本身陽虛濕盛,那就更要注意不能多喝水。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比寒更難治。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萬病之源。
水喝多了,陽氣不足,化不開,就是廢水,需要排出體外。往體外排水,也要消耗陽氣。陽氣足的,把水排出去,還好。陽氣不足的,水排不出去,堆積在體內,就成了濕邪。
水濕困阻,猶如烏雲遮天,陽氣不到的地方,就會得病。
不管是水,還是食物,只要是人體化不開的,都是垃圾,需要排出體外。只有真的缺水了,才需要補充水分。但補充了水分,不一定人體就不缺水(津液)。
原因是水必須經過陽氣溫煦才能變成對人體有用的津液。下面這個公式,請大家牢記:水+陽氣=津液。
只補水,沒有陽氣,那麼水還是水,不會變成津液,也不能被人體利用,還需要消耗陽氣排出體外,排不出就會得病。
很多人感覺渴,但喝再多水,還是渴。原因何在。
渴是因為缺津液,人就感覺渴。喝水還是渴,不是因為缺水,而是缺陽氣,陽氣不足,水無法生成津液,於是越喝越渴。因為喝進了更多的水,這些水只會更加傷害陽氣,讓陽氣更加虛弱,那麼津液就更少,就會更渴。
養生就是養陽氣。很多人認為一天八杯水是養生,實則是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害生。
真的渴了,喝一些水,觀察一下會不會解渴,如果不能解渴,那說明不是喝水少的問題,很有可能是陽虛了。
這個時候要做的是少點喝水,吃飯吃菜喝粥就夠了。少喝水一段時間,或許你會發現,嘴唇沒那麼乾了,口舌也生津了,原因是水少了,陽氣就上來了,有了陽氣,再加上本來就多餘的水,就能生成津液了。
前些日子診一人,經常感到口乾,心悸心慌,後背疼。胃部也有痞滿感,還愛出汗。我問對方是否喜歡喝水,回答確實是,而且每天喝好多水。
《傷寒雜病論》里指出,痛飲超負荷的水,停在胸膈間不代謝,極易引起心慌,而且後背會有巴掌大的區域怕涼、肌肉緊張。
我處以附子理中湯合五苓散加減,叮囑千萬不要喝太多水。用藥後患者複診反饋,症狀大減,說自從控制了飲水習慣,各方面都好了很多。
當然了中醫讓你不讓你多喝,你也不能不喝,少喝,這樣身體還是會出問題的,還是那句話,物無善美,過則為災。
- 健康問答
- 答案列表
為什麼中醫很少讓人去多喝水[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