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初炎同志自任公平鎮赤坭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努力學習宣傳並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帶領全村黨員幹部群眾發展經濟、奔小康,在發展本村農業,改變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素質和改善村級經濟狀況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嚴於律己,努力樹立黨員形象。作為村黨支部書記,他有一顆赤誠的奉獻精神,頑強地追求著自己的事業。在日常生活中,他堅持不斷地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自己的工作,用黨的一系列理論來豐富自己的政治頭腦,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在工作上,他愛崗敬業,務實重干,每做一件事都要深入到群眾當中去,調查研究,吃透實情,力求實事求是。同時,還注重自身學習與本村發展有一定聯繫的科學文化知識,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二、抓好班子,努力提升工作合力。村黨支部有沒有戰鬥力,村幹部在群眾心裡有沒有威信,關鍵在於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團結,在處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開、公正、公平。張初炎同志自從當村幹部起就深刻認識到團結的重要性,始終堅持以大局為重,尤其是走上村黨支部書記後,他更是把團結作凝聚力量的前提,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盡力維護班子的團結,遇事都會徵求每個支委成員以及群眾代表的意見和看法,不搞一言堂域個人說了算,對於村內重大事項的決策,和群眾關心的重大事情,堅持做到辦事公正,處事公平,要事公開,在他的倡導下,村裡實行了村務、財務、黨務三公開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閡和疑慮,贏得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三、努力奔波,努力辦好村民實事。由於赤坭村地處公平鎮北部,距離鎮政府所在地10多公里,位置偏遠交通不便,這一直困擾著村民的出行,更不要說致富了。為讓村民們能夠走上乾淨的水泥路,擁有整潔的居住環境,張初炎下定決心,開展生態文明村建設。為了籌集建設資金,這些年他積極奔走,每天找領導,跑單位,用他的信心和熱情感動了包村單位和各級領導,爭取到上級支持,在近幾年陸續爭取到資金完成村通鎮公路和3個自然村村道硬底化共計13.3公里;籌資25萬元新建村部辦公樓;籌資100多萬元分別修建了自來水管網、水泥面村町1650平方米、池塘砌石780多立方米、整治排污管道1800多米、綠化村道0.8公里。這些民心工程的陸續建成,既凝聚了民心,形成了共建家園的良好氛,又為村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打造了通道平台。
四、艱苦創業,努力幫群眾脫貧致富。路通了,居住環境改善了,接下來就是如何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問題。對此,張初炎同志帶領村黨支部一班人認真進行調查研究,理清了發展思路。一方面在幫扶單位的大力幫扶下,積極發動村民發展家禽天然養殖,同時,因地制宜,積極發動村民水產養殖25畝,草藥種植100多畝,優質水果種植100多畝,種桑養蠶近千畝;另一方面通過舉辦培訓班,幫助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公平鎮服裝、餐飲業等進行就業,切實為村民拓寬了增收渠道。特別是去年以來,在張初炎同志和村黨支部一班人的帶領下,在上級相關幫扶單位的大力幫助下,赤坭村已幫助8戶困難戶脫貧,脫貧率達到40%。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村支書先進事跡材料 9篇[朗讀]
現年48歲的李永軍是滄源自治縣勐省鎮和平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自2007年上任以來,他心繫群眾,舍小家顧大家,帶領全體黨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短短几年間,和平村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莊變美了,村民富裕了,李永軍一次又一次被村民選為村委會主任,成為群眾信任貼心的致富帶頭人。
李永軍深知村子要發展,村民要致富,發展產業是關鍵。為此,他鼓勵每位黨員以身作則,積極發展甘蔗產業,並要求每名黨員每年種植30畝甘蔗。目前,全村種植面積達10674畝,產量6萬噸,產值6425萬元。為解決甘蔗運輸問題,通過籌資60萬元組建和平村運輸隊;他還積極對上對外協調,實施土地整理、建設用地復墾等工程,規範原有的村集體土地,使村集體土地面積增加1000多畝,總面積達2600畝,並通過承包方式交予農戶,增加村集體收入,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為調動組幹部的積極性,激發大家幹事創業的熱情,村「兩委」通過採用「四議兩公開」辦法,經全村95%的村民同意,在每個榨季從全村甘蔗產量中按照每噸1元的比例收取費用,作為組幹部補貼,27名組幹部經過考核均可獲得補貼3600元,有效解決村組幹部的待遇問題,2015年,對250畝村集體用地進行招商引資,由村「兩委」統一管理,每年可獲利4萬元。通過盤活村集體經濟,2007年村「兩委」負債11萬元,目前已積累存款190餘萬元。
李永軍一直將村上的人飲問題記掛於心,通過實地考察,李永軍帶著村幹部到市、縣相關部門彙報,爭取建設資金110萬元。並充分動員全村群眾,積極投工投勞,每天每組出10人,加上村組幹部共105人,由李永軍帶隊,鑽山溝,宿野地,克服生活、施工的種種困難,歷時4個月全面完成和平村人畜飲水工程。目前該工程惠及全村9個村民小組718戶2536人,從根本上解決了和平村的人畜飲水問題。
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李永軍通過種植甘蔗率先致富,成了村裡的致富榜樣,先富裕起來的李永軍沒有忘記家鄉父老,他常說,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他先後扶持5戶農戶發展甘蔗種植,如今,這5戶農戶的年收入也都在3萬元以上。
2012年8月,李永軍因長期勞累,突發急性胰腺炎。病癒回到家中,妻子勸他別乾了,李永軍說:「我是群眾選上來的,就要服務好群眾。」李永軍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幾年來,為忙村裡的事務,他家裡的農活全靠妻子一個人,因勞力不足,自家的甘蔗減產60多噸,他自己也放棄了運輸業務,每年經濟損失近8萬元。但面對這些李永軍只是淡淡地說,群眾把我推選為村幹部,是對我的信任和期望,犧牲點自家的利益沒有什麼,再說好多村幹部不都和我一樣嗎,希望的就是在任期里盡力為群眾多辦實事?
在李永軍的帶領下,和平村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群眾收入穩步增加。如今的和平村,一片片高優蔗園,一條條硬板路,一幢幢新民居,處處洋溢著文明和諧新農村的溫馨氣息。2015年,和平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144元,高出全鎮人均收入近1000元。李永軍也先後獲得各項殊榮:2008年被省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09年被市委評為「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2009年獲滄源自治縣十大農村致富能手;2010年被市委評為「共產黨員抗旱先鋒行動」優秀共產黨員;2013年獲得「臨滄市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李永軍深知村子要發展,村民要致富,發展產業是關鍵。為此,他鼓勵每位黨員以身作則,積極發展甘蔗產業,並要求每名黨員每年種植30畝甘蔗。目前,全村種植面積達10674畝,產量6萬噸,產值6425萬元。為解決甘蔗運輸問題,通過籌資60萬元組建和平村運輸隊;他還積極對上對外協調,實施土地整理、建設用地復墾等工程,規範原有的村集體土地,使村集體土地面積增加1000多畝,總面積達2600畝,並通過承包方式交予農戶,增加村集體收入,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為調動組幹部的積極性,激發大家幹事創業的熱情,村「兩委」通過採用「四議兩公開」辦法,經全村95%的村民同意,在每個榨季從全村甘蔗產量中按照每噸1元的比例收取費用,作為組幹部補貼,27名組幹部經過考核均可獲得補貼3600元,有效解決村組幹部的待遇問題,2015年,對250畝村集體用地進行招商引資,由村「兩委」統一管理,每年可獲利4萬元。通過盤活村集體經濟,2007年村「兩委」負債11萬元,目前已積累存款190餘萬元。
李永軍一直將村上的人飲問題記掛於心,通過實地考察,李永軍帶著村幹部到市、縣相關部門彙報,爭取建設資金110萬元。並充分動員全村群眾,積極投工投勞,每天每組出10人,加上村組幹部共105人,由李永軍帶隊,鑽山溝,宿野地,克服生活、施工的種種困難,歷時4個月全面完成和平村人畜飲水工程。目前該工程惠及全村9個村民小組718戶2536人,從根本上解決了和平村的人畜飲水問題。
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李永軍通過種植甘蔗率先致富,成了村裡的致富榜樣,先富裕起來的李永軍沒有忘記家鄉父老,他常說,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他先後扶持5戶農戶發展甘蔗種植,如今,這5戶農戶的年收入也都在3萬元以上。
2012年8月,李永軍因長期勞累,突發急性胰腺炎。病癒回到家中,妻子勸他別乾了,李永軍說:「我是群眾選上來的,就要服務好群眾。」李永軍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幾年來,為忙村裡的事務,他家裡的農活全靠妻子一個人,因勞力不足,自家的甘蔗減產60多噸,他自己也放棄了運輸業務,每年經濟損失近8萬元。但面對這些李永軍只是淡淡地說,群眾把我推選為村幹部,是對我的信任和期望,犧牲點自家的利益沒有什麼,再說好多村幹部不都和我一樣嗎,希望的就是在任期里盡力為群眾多辦實事?
在李永軍的帶領下,和平村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群眾收入穩步增加。如今的和平村,一片片高優蔗園,一條條硬板路,一幢幢新民居,處處洋溢著文明和諧新農村的溫馨氣息。2015年,和平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144元,高出全鎮人均收入近1000元。李永軍也先後獲得各項殊榮:2008年被省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09年被市委評為「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2009年獲滄源自治縣十大農村致富能手;2010年被市委評為「共產黨員抗旱先鋒行動」優秀共產黨員;2013年獲得「臨滄市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他出生在xx村松窩普通農民家,父親是民辦教師,祖先們的勤奮、善良、樸素深深地影響著他。20**年村級被選為村委,20xx年被選為黨支部書記,20xx年受到上栗縣委四個給予機制的鼓勵,被錄用為鄉鎮事業編制幹部,20**年被錄用為鄉鎮公務員。本來可以向組織要求在鄉政府工作,過著舒適的日子,但他還是選擇保護這個土生土長的地方楊歧鄉xx村,為自己的家鄉做出貢獻。在村支書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帶領黨員群眾為民謀福利、為村謀發展。在平凡的工作中實現人生的追求,譜寫大愛大義的讚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入黨誓言。
一、勤奮為民,為民辦事實。
xx村位於楊歧山腳下,距縣城12公里。全村耕地面積143畝,人口1332人,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分,連像樣的水泥路都沒有,很多身強力壯的青年選擇赴外地打工。20**年,他被選為村幹部,看到這個場面,嘴裡總是說:我是xx村的兒子,我為父親的鄉下人尋求福利,我必須用自己的力量帶領村裡的兄弟姐妹們去小康。這些平凡的語言,確立了他強烈的決心——改造xx。他深知不便是制約xx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帶領黨支部確立了富裕的話,先修路的計劃。他在黨員會議上,「儘快修好通村水泥路,村級資源要走出深山,集體和村民的收入要增加」。他多次向上司尋求支持,終於贏得了硬化道路建設指標,2006年終於在蜿蜒的通村公里建設了通車。現在村裡實現了集團通道,在扶貧政策的支持下,計劃今年實現家庭通水泥路。
二、艱苦創業,帶領大眾擺脫貧困。
面向xx村。
多地少的情況,他動員村組幹部引導扶持村民從事養殖、種植和生態旅遊業,尋求適合村民發展的項目。引薦和組織村幹部、村民到周邊種養殖大戶參觀學習培訓,豐富知識,增長見識,提高了致富的信心。近年來,村民們在種養殖方面體驗到了勞動的甘甜,在村委的積極推動下,新增5戶油茶種植戶,5戶黑山羊養殖戶,2戶生豬養殖戶,3戶土鴨養殖戶,12戶土雞養殖戶。目前,為了更大力度的和鼓勵村民發展種養殖業。他和村兩委經過二個多月的的研究,制定出《xx村產業發展補助方案》,並在村民代表會議上受到了全體與會人員的讚賞。
鳳鳴湖,是xx村的飲水源,更是xx發展休閒旅遊業的主戰場。為全村人能夠喝上健康安全的純凈水。他邀請純凈水勘測組前來考察,並協助黨員鄒樹業創辦了子午山泉自來水廠。水廠的建立,不僅帶動了當地村民就業,解決了村民的飲水問題,而且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現在子午山泉的水銷往了全縣。一業帶動百業興,邱書記說,「未來幾年裡,希望村民們能夠開發出更多我們xx的特色產業,走特色發展道路,創特色發展事業,為打造幸福xx加油鼓勁」。
三、清正廉潔,孝義擔當寫人生。
公生明廉生威,公開透明,村裡人心團結,這是村級班子戰鬥力強的重要原因。為減少開支,他親自帶頭創建了黨員志願者服務隊,為人民做好事,挖溝渠,清理河道垃圾,關愛老人。譜寫出一曲為人民服務的讚歌。他為人處事、對父母、長輩總是和藹、熱情,對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擁有一顆金子般的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為群眾詮釋著誠信和孝義。
自他任以來,xx村未發生過一起惡性治安案件,未發生一起上訪事件,村莊和諧穩定。他淡泊名利,時刻加強黨性修養,以頑強的工作意志去踐行一個共產黨員的誓言,是人民的好公僕,是黨建工作的好領導,是脫貧攻堅的領頭人。
一、勤奮為民,為民辦事實。
xx村位於楊歧山腳下,距縣城12公里。全村耕地面積143畝,人口1332人,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分,連像樣的水泥路都沒有,很多身強力壯的青年選擇赴外地打工。20**年,他被選為村幹部,看到這個場面,嘴裡總是說:我是xx村的兒子,我為父親的鄉下人尋求福利,我必須用自己的力量帶領村裡的兄弟姐妹們去小康。這些平凡的語言,確立了他強烈的決心——改造xx。他深知不便是制約xx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帶領黨支部確立了富裕的話,先修路的計劃。他在黨員會議上,「儘快修好通村水泥路,村級資源要走出深山,集體和村民的收入要增加」。他多次向上司尋求支持,終於贏得了硬化道路建設指標,2006年終於在蜿蜒的通村公里建設了通車。現在村裡實現了集團通道,在扶貧政策的支持下,計劃今年實現家庭通水泥路。
二、艱苦創業,帶領大眾擺脫貧困。
面向xx村。
多地少的情況,他動員村組幹部引導扶持村民從事養殖、種植和生態旅遊業,尋求適合村民發展的項目。引薦和組織村幹部、村民到周邊種養殖大戶參觀學習培訓,豐富知識,增長見識,提高了致富的信心。近年來,村民們在種養殖方面體驗到了勞動的甘甜,在村委的積極推動下,新增5戶油茶種植戶,5戶黑山羊養殖戶,2戶生豬養殖戶,3戶土鴨養殖戶,12戶土雞養殖戶。目前,為了更大力度的和鼓勵村民發展種養殖業。他和村兩委經過二個多月的的研究,制定出《xx村產業發展補助方案》,並在村民代表會議上受到了全體與會人員的讚賞。
鳳鳴湖,是xx村的飲水源,更是xx發展休閒旅遊業的主戰場。為全村人能夠喝上健康安全的純凈水。他邀請純凈水勘測組前來考察,並協助黨員鄒樹業創辦了子午山泉自來水廠。水廠的建立,不僅帶動了當地村民就業,解決了村民的飲水問題,而且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現在子午山泉的水銷往了全縣。一業帶動百業興,邱書記說,「未來幾年裡,希望村民們能夠開發出更多我們xx的特色產業,走特色發展道路,創特色發展事業,為打造幸福xx加油鼓勁」。
三、清正廉潔,孝義擔當寫人生。
公生明廉生威,公開透明,村裡人心團結,這是村級班子戰鬥力強的重要原因。為減少開支,他親自帶頭創建了黨員志願者服務隊,為人民做好事,挖溝渠,清理河道垃圾,關愛老人。譜寫出一曲為人民服務的讚歌。他為人處事、對父母、長輩總是和藹、熱情,對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擁有一顆金子般的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為群眾詮釋著誠信和孝義。
自他任以來,xx村未發生過一起惡性治安案件,未發生一起上訪事件,村莊和諧穩定。他淡泊名利,時刻加強黨性修養,以頑強的工作意志去踐行一個共產黨員的誓言,是人民的好公僕,是黨建工作的好領導,是脫貧攻堅的領頭人。
臨翔區南美鄉黨委書記梅建軍2013年6月上任,兩年多來,他以「加快拉祜山寨跨越發展,夯實基層黨建」為己任,千方百計謀求突破、幹事創業,使南美鄉出現了經濟發展、組織夯實、社會進步、民生改善、民族團結、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作為鄉黨委書記,他始終不忘發展是第一要務。2013年8月以來,圍繞精準扶貧整鄉推進,他始終堅持帶領鄉黨委班子深入村裡戶間、田間地頭,開展調查研究,徵求群眾意見,找尋南美鄉的「貧」根,精準施策。至2014年末,他帶領全鄉建設拉祜抗震民居房1012間,安裝路燈737盞;發展台灣長壽仁豌豆、滇粉重樓等「訂單農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全面推進,兩年多來,共完成各類項目投資約4億元。同時,他始終不忘自己是黨建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完成村4個標準化活動場所、基層黨組織綜合服務平台建設,啟動24個村組黨員活動室建設工作,夯實基層黨建基礎,實現了黨務政務「雙推進」。2015年末,全鄉經濟收入5541.2萬元,同比增長773.58萬元,增長16.2%;農民人均純收入5012元,同比增長1000元,增長25.2%;實現脫貧摘帽281戶,脫貧率達100%。
「我們辛苦一點沒關係,可能我們多做一點,老百姓就可以多方便一些」,在精準扶貧工作中他總是這樣說。為了幫拉祜群眾算清賬,他帶領鄉村幹部,對全鄉1012戶建房農戶進行摸底調查,進行圖表合一的登記分析。再綜合考慮經濟、需求、適用等因素,幫助群眾選定戶型;在2014年7月南美鄉南華村西山自然村山體滑坡時,他第一時間帶領鄉、村幹部將群眾急需的生活物資徒步運送到群眾手中;精準扶貧啟動後,他主動掛鈎全鄉最偏遠困難的農戶,幫助掛鈎戶理清脫貧思路。「把做好拉祜群眾脫貧致富工作作為自己的家業來經營」,這就是他為群眾辦實事、謀福利的心聲,拉祜族群眾常說:「梅書記就是尼喝斡祚摩(梅書記就是我們的領頭人)」。
作為鄉黨委班子的一班之長、少數民族鄉的「領頭羊」,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講團結、顧大局,合力幹事,積極主動與班子成員溝通,化解班子內部矛盾,維護班子團結穩定。任書記以來,他準確把握新時期民族工作方針和原則,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工作主題,主動下沉,直面矛盾和問題。任職以來,據不完全統計,他接訪化解的各類矛盾糾紛達180餘件,為南美鄉和諧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他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全面落實黨風責任制。面對所謂的「人情禮節」、「禮尚往來」,人們都說他是一個「不近人情」的人。在扶貧開發整鄉推進工作中,為了做工程,很多老闆聞風而來,都想跟他套套近乎,卻都吃了閉門羹。「我們身在基層,面對面與老百姓打交道,老百姓對我們的印象是什麼樣的,我們黨在基層的印象就是什麼樣的」,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集中學習上,他這樣對其他班子成員說?
正是有這樣一個了解民情、順應民意、集中民智的領頭人,使南美鄉上下吹響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號角,譜寫出了拉祜山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篇章。
作為鄉黨委書記,他始終不忘發展是第一要務。2013年8月以來,圍繞精準扶貧整鄉推進,他始終堅持帶領鄉黨委班子深入村裡戶間、田間地頭,開展調查研究,徵求群眾意見,找尋南美鄉的「貧」根,精準施策。至2014年末,他帶領全鄉建設拉祜抗震民居房1012間,安裝路燈737盞;發展台灣長壽仁豌豆、滇粉重樓等「訂單農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全面推進,兩年多來,共完成各類項目投資約4億元。同時,他始終不忘自己是黨建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完成村4個標準化活動場所、基層黨組織綜合服務平台建設,啟動24個村組黨員活動室建設工作,夯實基層黨建基礎,實現了黨務政務「雙推進」。2015年末,全鄉經濟收入5541.2萬元,同比增長773.58萬元,增長16.2%;農民人均純收入5012元,同比增長1000元,增長25.2%;實現脫貧摘帽281戶,脫貧率達100%。
「我們辛苦一點沒關係,可能我們多做一點,老百姓就可以多方便一些」,在精準扶貧工作中他總是這樣說。為了幫拉祜群眾算清賬,他帶領鄉村幹部,對全鄉1012戶建房農戶進行摸底調查,進行圖表合一的登記分析。再綜合考慮經濟、需求、適用等因素,幫助群眾選定戶型;在2014年7月南美鄉南華村西山自然村山體滑坡時,他第一時間帶領鄉、村幹部將群眾急需的生活物資徒步運送到群眾手中;精準扶貧啟動後,他主動掛鈎全鄉最偏遠困難的農戶,幫助掛鈎戶理清脫貧思路。「把做好拉祜群眾脫貧致富工作作為自己的家業來經營」,這就是他為群眾辦實事、謀福利的心聲,拉祜族群眾常說:「梅書記就是尼喝斡祚摩(梅書記就是我們的領頭人)」。
作為鄉黨委班子的一班之長、少數民族鄉的「領頭羊」,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講團結、顧大局,合力幹事,積極主動與班子成員溝通,化解班子內部矛盾,維護班子團結穩定。任書記以來,他準確把握新時期民族工作方針和原則,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工作主題,主動下沉,直面矛盾和問題。任職以來,據不完全統計,他接訪化解的各類矛盾糾紛達180餘件,為南美鄉和諧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他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全面落實黨風責任制。面對所謂的「人情禮節」、「禮尚往來」,人們都說他是一個「不近人情」的人。在扶貧開發整鄉推進工作中,為了做工程,很多老闆聞風而來,都想跟他套套近乎,卻都吃了閉門羹。「我們身在基層,面對面與老百姓打交道,老百姓對我們的印象是什麼樣的,我們黨在基層的印象就是什麼樣的」,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集中學習上,他這樣對其他班子成員說?
正是有這樣一個了解民情、順應民意、集中民智的領頭人,使南美鄉上下吹響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號角,譜寫出了拉祜山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篇章。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