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新課程改革已經進入我們的工作,通過近年天來的培訓、實踐我對小學品德課在關注學生素質發展和如何實現培養目標方面取得了共識。但是,在涉及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內容、組織形式、實施步驟、評價方式等課堂教學具體操作過程中,我們的一線教師卻不斷遇到各種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戰,矛盾的焦點主要表現為--新課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轉化為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實踐。
根據我們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踐,新課程背景下的品德課教學整體上進步顯著,成績突出,但局部問題逐漸顯露,特別是大多數的兼職教師,在精力和時間上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如何深化新課程改革,怎樣改進自己的教學,提高德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現象進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來主義」,課堂教學生死搬硬套
新的《道德與法治》課給德育課程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帶來了新氣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比較典型的是在課堂教學實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現如下:
1、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倡導活動化教學,注重相互溝通、與生活的聯繫以及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種他人田,荒自家園」的現象卻屢見不鮮。在探討某一個話題時,把很多時間花在唱歌、跳舞、繪畫、遊戲上,一節課下來,學生興奮過度,課堂倒是熱熱鬧鬧,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和體會方面的收穫卻令人懷疑。筆者認為,課堂活動不等於課堂活力,學生參與活動的多少並不是活動化教學的精髓,道德與法治課也不應是完全的「唱遊」課、「遊戲」課、「美術」課、「舞蹈」課。我國第八次新課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學科的課程設置,就在於學科之間有相對的獨立性,每一門學科有自己的教學任務。
2、通過培訓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種示範,如果「照葫蘆畫瓢」,原封不動地搬到自己的課堂上,失去了原來特定環境下的幽默與風趣。品德課十分強調回歸兒童的生活,教學一定要結合不同環境、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學生實際。教學的活力來自於每位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和依據自己的真實體驗對課堂教學的重構與創新。
二、刻意追求「師生民主」,主體主導主次不分
新課程強調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體現師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師為了展示師生民主氣氛,走向了極端,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視。
1、課堂上教師主導作用不突出。教師該講的不敢多講,甚至對學生違反課堂紀律視而不見,惟恐侵犯了屬於學生的自由空間。有的學生上課自由過了頭,坐沒坐相,站沒站相,想看就看,想讀就讀,想說就說,必要的課堂紀律維護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被忽視了。
2、課堂上教師以問代講,「雙向交流」太多太濫。有的教師整節課上反反覆復用一些類似「是這樣的嗎」?「是不是」、「對不對」的簡單問題發問不止,缺少信息溝通,學生翻翻教材就能異口同聲、準確地響亮回答。課堂上一問一答,學生似乎忙得不亦樂乎,但思維卻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機械重複,心靈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師生互動頻繁,實則教師用提問方式滿堂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直到學生認同教師事先預設好的答案,師生並沒有真正互動起來。
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以生為本」。課堂上學生不應當是客人,惟師獨尊不可取,惟生獨尊同樣不可取,兩者都是畸形的師生關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必要的課堂紀律作保證,那麼學生尊重他人、尊重集體的素養如何培養?缺少自我約束力的學生,難以養成刻苦認真、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難以成大器。教師在轉變教育觀念的同時,不應當步入「精講少講」的誤區。該講的就理直氣壯地講。課堂上,教師不敢講、泛泛講、過多講,都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學習」,形式多於內容。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不能簡單形式化。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為了體現新課程標準精神,把合作學習變成了一種機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適,每節課到採用分組討論方式,打上「合作學習」旗號。
合作學習無疑有助於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視自我的團隊精神的培養。但是,教學中如果合作學習目的不明確,過程設計簡單,時機把握不好,無論什麼問題都採用分組討論的合作學習方式,導致學生能獨立完成時也合作,能夠自主時卻不讓學生獨立,有探究慾望時卻讓小組優秀者代替其他成員的意見,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覺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協作,合作學習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這種形式多於內容的合作學習究竟對學生有益還是有害?因此,並非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要用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不分青紅皂白地搞合作學習,必然有害無益?
因此,在學習中,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本學科的興趣和求知慾,引導學生去認識生活,適應社會。真正有效的教學,必須能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從而影響他們的心靈。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道德與法治教學論文8篇[朗讀]
【摘要】加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要求教師要認真分析這門學科的基本目標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實際以及學生的困惑,有效地解決實際教學效果低的問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充分地體現出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讓學生的內在主動性被調動起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實際案例創新。
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主要面向初中階段的學生開展一系列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內容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對學生的思想情況進行了解,結合社會中的一些熱點案例開展好教學工作,加強教學反思,設計出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啟發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開展體驗式教學。要讓學生逐漸地適應公民的身份,並且正確理解道德和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價值,以及掌握道德規則和法律規範的必要性。因此,初中教師需要緊扣道德與法治教學大綱,將生活化案例穿插到教學中,讓學生從生活化教學模式中吸收更多的養分。通過提高教師的課堂授課效率,從而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更深層次的認識,使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案例,有效地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促進學生提高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於道德和法律現象,只有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學生才能夠更加有效的理解,教師要避免只是理論的灌輸講授,而是要結合實例讓學生真正有所思考,將生活中的一些鮮活的實例融入到課堂中,這樣引發學生關注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興趣,促進了學生的理解,也能夠有助於學生在以後的生活實際中自如地運用這些內容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所以,在課堂上圍繞主題進行講解和拓展式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都可以自然地將生活中的內容融入到教學中。為了更有效地啟發學生的內在主動性,讓學生以一種學習主人的身份參與進來,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們提前準備一些資料,或者在課上通過討論和分享,讓大家都能關注到這一主題,相互交流,從中得到更多的啟發。
二、教師要準確理解教材,將教學內容融入到創新的方式之中。
教材是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的基本的框架,教師要首先認真研究所用的教材,把握其中的精髓,將其中的理念總結出來,這樣才能保持更加清晰的邏輯來組織好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工作,讓學生真正能夠理解這門課程的內容,並且從思想上做到認同,在行動上做到遵守。在現實生活中,對於一些道德和法律現象,學生感到很困惑,這時如果能夠結合教材中清晰的理論化框架,學生對於很多複雜的道德和法律現象就能抽絲剝繭般地理出一個頭緒,就能夠讓他們更加理性地面對種種社會現象。所以,教師首先要研讀教材,對於教材有一個精準的把握,這樣才能在後續的教學中更加有效地使用教材。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我們的教材在內容和編排的方式上也有了很多的調整,這些調整都體現出了更加先進的教學理念,「把學生作為學習主人」的這一思想有效地落實到了教材的編寫之中。所以,教師要注重多讓學生思考,多讓學生體驗,要充分地認識到只有讓學生有了自身的體會,他們才能真正理解相應的學科知識,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為。
三、教師要善於創新,強化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渠道。
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的教師,要不斷地提高對自身的專業要求,促進教學能力的提高。在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思想靈活,形式多樣,要讓學生合理地認識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現象,學以致用。在生活中,學生會接觸到很多相關的信息,他們對於很多的主題內容都有自己的見解或者疑惑。所以,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要多從學生的角度進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並且緊隨著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安排教學內容,拓展教學的具體範圍和形式。教師在創新教學方式上,也要從課上逐漸地向課下延伸,從線下向線上延伸,因為在現在這樣一個信息互聯時代,教師必須要緊跟時代的發展,利用好新媒體技術,創新教學模式。在道德與法制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拓展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圍繞著他們關切的問題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安排,從而更加有效地提升教育效果。教師自身也要提高的水平,要用創新的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收集學生的信息,解答學生的疑惑,全方位地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總之,要有效地開展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的教學,教師要特別注重學生,不僅要懂得基礎的道德規範和法律法規,也要讓學生知行統一,用課上所學更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讓學生做一名對社會有價值、有貢獻、遵紀守法的好公民,並且通過道德與法制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更加理性地去分析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幫助他們做出理性的選擇和決策,提高他們的社會成熟度。
參考文獻:
[1]梁江濤.道德與法治,引領青少年走進生態文明[j].環境教育,2016,(05):38。
[2]余凈植.道德法治論——在道德與法律的互動意義上[j].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02):85。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實際案例創新。
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主要面向初中階段的學生開展一系列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內容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對學生的思想情況進行了解,結合社會中的一些熱點案例開展好教學工作,加強教學反思,設計出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啟發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開展體驗式教學。要讓學生逐漸地適應公民的身份,並且正確理解道德和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價值,以及掌握道德規則和法律規範的必要性。因此,初中教師需要緊扣道德與法治教學大綱,將生活化案例穿插到教學中,讓學生從生活化教學模式中吸收更多的養分。通過提高教師的課堂授課效率,從而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更深層次的認識,使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案例,有效地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促進學生提高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於道德和法律現象,只有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學生才能夠更加有效的理解,教師要避免只是理論的灌輸講授,而是要結合實例讓學生真正有所思考,將生活中的一些鮮活的實例融入到課堂中,這樣引發學生關注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興趣,促進了學生的理解,也能夠有助於學生在以後的生活實際中自如地運用這些內容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所以,在課堂上圍繞主題進行講解和拓展式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都可以自然地將生活中的內容融入到教學中。為了更有效地啟發學生的內在主動性,讓學生以一種學習主人的身份參與進來,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們提前準備一些資料,或者在課上通過討論和分享,讓大家都能關注到這一主題,相互交流,從中得到更多的啟發。
二、教師要準確理解教材,將教學內容融入到創新的方式之中。
教材是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的基本的框架,教師要首先認真研究所用的教材,把握其中的精髓,將其中的理念總結出來,這樣才能保持更加清晰的邏輯來組織好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工作,讓學生真正能夠理解這門課程的內容,並且從思想上做到認同,在行動上做到遵守。在現實生活中,對於一些道德和法律現象,學生感到很困惑,這時如果能夠結合教材中清晰的理論化框架,學生對於很多複雜的道德和法律現象就能抽絲剝繭般地理出一個頭緒,就能夠讓他們更加理性地面對種種社會現象。所以,教師首先要研讀教材,對於教材有一個精準的把握,這樣才能在後續的教學中更加有效地使用教材。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我們的教材在內容和編排的方式上也有了很多的調整,這些調整都體現出了更加先進的教學理念,「把學生作為學習主人」的這一思想有效地落實到了教材的編寫之中。所以,教師要注重多讓學生思考,多讓學生體驗,要充分地認識到只有讓學生有了自身的體會,他們才能真正理解相應的學科知識,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為。
三、教師要善於創新,強化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渠道。
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的教師,要不斷地提高對自身的專業要求,促進教學能力的提高。在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思想靈活,形式多樣,要讓學生合理地認識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現象,學以致用。在生活中,學生會接觸到很多相關的信息,他們對於很多的主題內容都有自己的見解或者疑惑。所以,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要多從學生的角度進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並且緊隨著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安排教學內容,拓展教學的具體範圍和形式。教師在創新教學方式上,也要從課上逐漸地向課下延伸,從線下向線上延伸,因為在現在這樣一個信息互聯時代,教師必須要緊跟時代的發展,利用好新媒體技術,創新教學模式。在道德與法制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拓展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圍繞著他們關切的問題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安排,從而更加有效地提升教育效果。教師自身也要提高的水平,要用創新的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收集學生的信息,解答學生的疑惑,全方位地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總之,要有效地開展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的教學,教師要特別注重學生,不僅要懂得基礎的道德規範和法律法規,也要讓學生知行統一,用課上所學更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讓學生做一名對社會有價值、有貢獻、遵紀守法的好公民,並且通過道德與法制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更加理性地去分析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幫助他們做出理性的選擇和決策,提高他們的社會成熟度。
參考文獻:
[1]梁江濤.道德與法治,引領青少年走進生態文明[j].環境教育,2016,(05):38。
[2]余凈植.道德法治論——在道德與法律的互動意義上[j].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02):85。
小學是學生進入學校學習的關鍵性階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學生接受怎樣的教育,就會成為怎樣的人。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能夠提升學生的品德,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多方面發展。在新形勢下,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小學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進行了新的認識,從基本學情出發,確定教學策略,以此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1.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有效學習。
教會學生學習要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之後就會提升學習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轉變教學的觀念,讓學生能夠更有效地去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是必要的,這也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讓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和學習方法,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有效的學習思維。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觀念,也需要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和學習時間,打破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知識總體上難度係數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學生能夠理解,並且參與到其中就能夠對知識進行總結,也能夠得到較好的效果。針對學生比較熟悉的問題,需要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還需要不斷地提升學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讓學生能夠跳出以前的漩渦。[1]。
2.從學生出發,優化教學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知識有效傳播的效率,就要認真地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地創新已有的教學模式,不斷地對學習過程進行優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2]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知識的積累是非常必要的,學生參與其中才能夠激發出更多的探究慾望,才能不斷地產生對學習的新鮮感,不斷地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教學的留白在最近幾年的小學教學過程中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已經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廣和使用,並且也取得了相應的效果。在課堂上教師並不是一味向學生灌輸學習的內容,而是要給學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時間,以此讓學生對知識有更多的探究性認識,提升探究能力,以達到學以致用,這也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此種教學設計在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中能夠讓教學質量得到較大的提升,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不斷地突出特定的思維和習慣,找出更加科學的答案,由此提升學生的和研究能力。[3]。
3.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營造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
現代化教育理念當中非常強調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需要將學生的位置明確化,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夠給學生更多的情感體驗,才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此成為全面發展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樹立起以人為本的觀念,首先需要教師轉變思想,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師生之間增加交流和互動,適當進行角色的互換。其次,適合進度和方向,在課堂上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使用多種方式營造輕鬆和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若是學生的興趣點比較低,教師就需要究其原因,對學生的表現作出更多的了解和反應,明確地擺正教師自己的位置,改變沉悶的課堂環境,進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4]在新形勢下,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學模式,不斷地革新教學思維,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學對策。要採取有效的措施去對整個教學的環境和教學的過程進行優化,提升教學的整體質量,促進學生多方面的進步。在此形式之下,面對教學的內容,面對教學的環境以及教學的目標,需要教師樹立起全新的教學理念。綜合研究各類對學生產生影響的學習要素,做好教學的準備和設計,由此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5]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夠更好地教授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過程中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吳寧.校企合作背景下思政課道德與法治一體化教學的方向與建構[j].當代職業教育,2015(8)。
[2]王燁,陽葉青.從道德與法律關係看社會治理[j].人民論壇,2014(35)。
[3]王秋波.案例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山海經(故事),2016(12)。
[4]張翠梅.公民德性的三維建構與法治秩序生成[j].學術交流,2014(11)。
[5]王智慧.「法治中國」視閾下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問題探析[j].文教資料,2015(25)。
1.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有效學習。
教會學生學習要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之後就會提升學習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轉變教學的觀念,讓學生能夠更有效地去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是必要的,這也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讓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和學習方法,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有效的學習思維。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觀念,也需要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和學習時間,打破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知識總體上難度係數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學生能夠理解,並且參與到其中就能夠對知識進行總結,也能夠得到較好的效果。針對學生比較熟悉的問題,需要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還需要不斷地提升學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讓學生能夠跳出以前的漩渦。[1]。
2.從學生出發,優化教學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知識有效傳播的效率,就要認真地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地創新已有的教學模式,不斷地對學習過程進行優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2]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知識的積累是非常必要的,學生參與其中才能夠激發出更多的探究慾望,才能不斷地產生對學習的新鮮感,不斷地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教學的留白在最近幾年的小學教學過程中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已經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廣和使用,並且也取得了相應的效果。在課堂上教師並不是一味向學生灌輸學習的內容,而是要給學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時間,以此讓學生對知識有更多的探究性認識,提升探究能力,以達到學以致用,這也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此種教學設計在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中能夠讓教學質量得到較大的提升,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不斷地突出特定的思維和習慣,找出更加科學的答案,由此提升學生的和研究能力。[3]。
3.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營造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
現代化教育理念當中非常強調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需要將學生的位置明確化,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夠給學生更多的情感體驗,才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此成為全面發展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樹立起以人為本的觀念,首先需要教師轉變思想,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師生之間增加交流和互動,適當進行角色的互換。其次,適合進度和方向,在課堂上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使用多種方式營造輕鬆和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若是學生的興趣點比較低,教師就需要究其原因,對學生的表現作出更多的了解和反應,明確地擺正教師自己的位置,改變沉悶的課堂環境,進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4]在新形勢下,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學模式,不斷地革新教學思維,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學對策。要採取有效的措施去對整個教學的環境和教學的過程進行優化,提升教學的整體質量,促進學生多方面的進步。在此形式之下,面對教學的內容,面對教學的環境以及教學的目標,需要教師樹立起全新的教學理念。綜合研究各類對學生產生影響的學習要素,做好教學的準備和設計,由此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5]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夠更好地教授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過程中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吳寧.校企合作背景下思政課道德與法治一體化教學的方向與建構[j].當代職業教育,2015(8)。
[2]王燁,陽葉青.從道德與法律關係看社會治理[j].人民論壇,2014(35)。
[3]王秋波.案例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山海經(故事),2016(12)。
[4]張翠梅.公民德性的三維建構與法治秩序生成[j].學術交流,2014(11)。
[5]王智慧.「法治中國」視閾下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問題探析[j].文教資料,2015(25)。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