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今天下午觀看全國大學生「同上『四史』思政大課」的網絡直播,我認識到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是我們黨和國家、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我需要不斷深化「四史」學習教育,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我們要深刻地體會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更進一步明白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在建黨百年之際,作為一名研究生我更應該夯實自己的理論基礎,堅定理想信念,努力成為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的黑大學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關於四史的心得體會[朗讀]
中華文明源近流長,而廉政文化也在先秦百家爭鳴的時代應運而生,可以說是有政權的產生便有了廉政的呼喚。《周禮》中就有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就是說一個官員必須具善良、能幹、敬業、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而這六個方面均以「廉」為冠,「廉則興,貪則衰」成為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一個治國之道。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鑒史問廉》通過西晉的亡國、大唐的興盛、大宋的京華夢,包拯、狄仁傑、海瑞、于成龍等清官的名垂千古以及中國人綿延數干年「青天情節」,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闡釋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價值追求。
為官者克己修身,重德重禮向來是民心所向,是文人士大夫幾千年來塑造的廉潔、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義的價取向。這不禁讓入深思,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各樣的誘惑環繞在我們幹部的周圍,我們幹部一定要做到「清正」,守住自己的節操,用「廉」來武裝自己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行為,成為為人處世的依據。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鑒史問廉》通過西晉的亡國、大唐的興盛、大宋的京華夢,包拯、狄仁傑、海瑞、于成龍等清官的名垂千古以及中國人綿延數干年「青天情節」,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闡釋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價值追求。
為官者克己修身,重德重禮向來是民心所向,是文人士大夫幾千年來塑造的廉潔、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義的價取向。這不禁讓入深思,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各樣的誘惑環繞在我們幹部的周圍,我們幹部一定要做到「清正」,守住自己的節操,用「廉」來武裝自己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行為,成為為人處世的依據。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學習歷史,善於借鑑和運用歷史經驗治國理政。黨史、新中國史是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探索史、奮鬥史、創業史。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而黨史、新中國史是這一教科書中最重要的內容。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能讓黨員、幹部從黨發展壯大的歷史、新中國砥礪奮進的歷史中汲取養分和智慧。
通過學習黨史和新中國史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要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必須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通過學習黨史和新中國史深刻把握黨的建設的經驗和規律。只有深入了解我們黨_年的奮鬥史、新中國70年的發展史,才能弄清楚黨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弄清楚艱苦卓絕是什麼、是怎麼來的,深刻把握黨的建設的經驗和規律,做到常懷憂黨之心、為黨之責、強黨之志。通過學習黨史和新中國史增強為民族復興不懈奮鬥的精神動力。學習黨史、新中國史,追尋黨的歷史上一代代革命先輩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的勇氣、決心和意志,感悟他們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優良作風,就能不斷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的精神動力。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無論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在建設時期亦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期,我黨始終為人民群眾的利益和幸福生活而不懈奮鬥,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奮鬥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
學習「四史」,能更深入的了解革命先烈當年偉大的理想信念、體會革命先烈用意志和鮮血鑄就的革命精神,通過革命傳統教育,能讓年輕一代人民公僕對自己的肩負的使命有更直觀的認識,繼而提升黨員幹部的黨性修養,更好地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
通過學習黨史和新中國史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要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必須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通過學習黨史和新中國史深刻把握黨的建設的經驗和規律。只有深入了解我們黨_年的奮鬥史、新中國70年的發展史,才能弄清楚黨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弄清楚艱苦卓絕是什麼、是怎麼來的,深刻把握黨的建設的經驗和規律,做到常懷憂黨之心、為黨之責、強黨之志。通過學習黨史和新中國史增強為民族復興不懈奮鬥的精神動力。學習黨史、新中國史,追尋黨的歷史上一代代革命先輩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的勇氣、決心和意志,感悟他們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優良作風,就能不斷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的精神動力。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無論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在建設時期亦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期,我黨始終為人民群眾的利益和幸福生活而不懈奮鬥,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奮鬥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
學習「四史」,能更深入的了解革命先烈當年偉大的理想信念、體會革命先烈用意志和鮮血鑄就的革命精神,通過革命傳統教育,能讓年輕一代人民公僕對自己的肩負的使命有更直觀的認識,繼而提升黨員幹部的黨性修養,更好地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以史為鏡可以不斷深化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從而永葆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和戰鬥力,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和浩然正氣。
用歷史的思維知史愛黨。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這一開天闢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成敗興亡的關鍵,更是有效防止歷史周期率在中國的重演的關鍵。廣大黨員幹部要用歷史的思維知史愛黨,推動作風建設深入開展,「開刀」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必須深挖根源,找准「病灶」,始終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進一步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要始終自覺接受黨組織的嚴格教育、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格監督,以黨性修養正心,以黨員義務正行,以實際行動彰顯人格力量,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做到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
用歷史的眼光知史愛國。愛國始終紮根在億萬同胞的血肉里,深藏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里,愛國不是一句口號,更是一種情懷和擔當。5000多年來,因為有著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中華民族經受住了無數難以想像的風險和考驗。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有作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獨特精神著稱於世。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是對黨員的第一位的要求,廣大黨員幹部要用歷史的眼光知史愛國,要結合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人民群眾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讓愛國主義精神在人民群眾心中牢牢紮根,讓人民群眾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讓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用歷史的擔當知史愛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重溫黨和人民共同走過的光輝歷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必須順應世界大勢,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必須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條最基本的經驗。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廣大黨員幹部要用歷史的擔當知史愛民,要深刻認識我們黨的執政使命和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於以人民為中心,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從人民中找到根基,從人民中匯聚力量,從人民中尋找智慧,著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增強歷史意識,掌握歷史思維,具備歷史眼光,才能堅定對黨的歷史和新中國社會主義歷史的自信,進而堅定對黨和黨所領導的事業的自信,進而涵養中華民族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進而永遠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跳出歷史周期律,領導人民不斷前進,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用歷史的思維知史愛黨。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這一開天闢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成敗興亡的關鍵,更是有效防止歷史周期率在中國的重演的關鍵。廣大黨員幹部要用歷史的思維知史愛黨,推動作風建設深入開展,「開刀」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必須深挖根源,找准「病灶」,始終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進一步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要始終自覺接受黨組織的嚴格教育、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格監督,以黨性修養正心,以黨員義務正行,以實際行動彰顯人格力量,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做到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
用歷史的眼光知史愛國。愛國始終紮根在億萬同胞的血肉里,深藏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里,愛國不是一句口號,更是一種情懷和擔當。5000多年來,因為有著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中華民族經受住了無數難以想像的風險和考驗。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有作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獨特精神著稱於世。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是對黨員的第一位的要求,廣大黨員幹部要用歷史的眼光知史愛國,要結合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人民群眾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讓愛國主義精神在人民群眾心中牢牢紮根,讓人民群眾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讓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用歷史的擔當知史愛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重溫黨和人民共同走過的光輝歷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必須順應世界大勢,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必須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條最基本的經驗。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廣大黨員幹部要用歷史的擔當知史愛民,要深刻認識我們黨的執政使命和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於以人民為中心,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從人民中找到根基,從人民中匯聚力量,從人民中尋找智慧,著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增強歷史意識,掌握歷史思維,具備歷史眼光,才能堅定對黨的歷史和新中國社會主義歷史的自信,進而堅定對黨和黨所領導的事業的自信,進而涵養中華民族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進而永遠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跳出歷史周期律,領導人民不斷前進,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強邊防,從東北陸續抽調滿、錫伯、索倫等族官兵駐防新疆。經過世代繁衍,這些民族也成為新疆當地少數民族之一。
1840年鴉片戰爭後,大清帝國國力開始衰弱,位於天山西麓的浩罕王國派大將阿古柏率大軍侵入新疆,清朝時任陝甘總督的左宗棠力主收復西北失地。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事務。1876年,左宗棠的西征大軍收復天山北部大片地區。次年(1877年)又越過天山南下,一舉收復南疆。天山南北再次回到中國版圖。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並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寓意「故土新歸」,這就是今天「新疆」這一名稱的由來。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掀開了新疆歷史發展的新篇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新疆,國民經濟是以農牧業為主體的自然經濟,工業十分落後,沒有一寸鐵路,沒有像樣的工廠和礦山,一些地方糧荒不斷,人民生活貧困不堪。五十年來,新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2001年,新疆國內生產總值達1485.48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52年的166元提高到2001年的7913元。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到2001年,農業機械總動力、農用化肥施用量、農村用電量、全疆總播種面積,比1955年擴大1倍;糧食、棉花、甜菜總產量比1955年分別增長4.4倍、61.5倍和4550.2倍。2001年,牲畜年末存欄4603.78萬頭,比1955年增長1.8倍。新疆已成為全國最大商品棉、啤酒花和番茄醬生產基地,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和甜菜糖生產基地。
工業實力迅速增強。新中國成立初,新疆僅有工業企業363個,年產值0.98億元。2001年,全區已有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6287個,工業增加值為450億元;原油、原煤、棉紗、發電量分別比1955年增長590.78倍、42.68倍、80.8倍和358.3倍;機製糖41.98萬噸、鋼131.83萬噸、水泥981.29萬噸、化肥72.9萬噸。形成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導力量,包括石油、石油化工、鋼鐵、煤炭、電力、紡織、建材、化工、醫藥、輕工、食品等資源工業為主體的門類基本齊全,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工業體系。
交通運輸業突飛猛進。新中國成立前的新疆,人們遠行、運物主要藉助畜力,現代交通基本空白。1962年底蘭新鐵路的建成結束了新疆沒有鐵路的歷史;1984年全長476公里的南疆鐵路吐魯番至庫爾勒西段建成通車,1990年全長460公里從烏魯木齊至阿拉山口的蘭新鐵路西線順利建成通車,貫通第二亞歐大陸橋;1994年蘭新鐵路複線建成通車,1999年全長975公里的南疆鐵路庫爾勒西至喀什段建成通車;到2001年,正線營運里程已達3010.4公里。1949年新疆只有幾條簡易公路,通車裡程僅3361公里,到2001年底,全區公路通車裡程已達8.09萬公里;穿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沙漠公路,是世界上首次在流動性大沙漠上修築的長距離等級公路;
新疆民航現已新建擴建了11座機場,開通了烏魯木齊至阿拉木圖、塔什干、莫斯科、伊斯蘭瑪巴德的國際航線,至香港的包機航線和跨省(區)航線及自治區區內航線92條,形成了以烏魯木齊為中心,連接國內外65個大中城市和區內12個地、州、市的空運網,通航里程已達16.18萬公里。旅遊業蓬勃興起。2001年,新疆接待國際旅遊人數27.3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9856萬美元;國內旅遊人數達到839.3萬人次,旅遊收入71.8億元。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2001年與1949年相比,全區小學由1335所增加到6221所,中學由9所增加到1929所,中等專業學校由11所增加到99所,普通高校由1所增加到21所,高校在校學生數由0.04萬人增加到11萬人,實現九年義務教育的縣(市、區)已達65個;全區受教育人口比例顯著增大,青壯年文盲率已降至2%以下。
衛生事業快速發展。1949年,新疆只有54個醫療機構、696張病床,每萬人只有1.6張病床、0.19名醫生,2001年,已有各類衛生機構7309個,其中各類醫院1357所,三級以上醫院11所,病床位7.1萬張,平均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35.1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9.7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衛生技術人員3.36萬人,每千人擁有的醫生數、每千農業人口擁有鄉鎮衛生院床位數、鄉鎮衛生人員數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200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10.44元,實現溫飽有餘;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0278元,城鎮居民已經整體上實現小康。
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宗教信仰自由,截至2000年底,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制定地方性法規119件,法規性決議、決定71件,批准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規31件,單行條例3件;自治區政府制定的行政規章173件。少數民族使用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自治區政府於1988年和1993年相繼頒布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語言使用管理暫行規定》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語言文字工作條例》,進一步從法律上保障了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無論在司法、行政、教育等領域還是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都得到廣泛使用。新疆人民廣播電台用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等五種語言廣播,新疆電視台有維吾爾、漢、哈薩克等三種語言的頻道節目,維吾爾、漢、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古、錫伯等各民族都有本民族文字的報紙和書刊。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受到充分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尊重和保護。新疆少數民族群眾大多信仰宗教,有的民族群眾性信仰某種宗教,如維吾爾、哈薩克、回等民族群眾性信仰伊斯蘭教,蒙古、錫伯、達斡爾等民族群眾性信仰佛教。各民族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得到充分的尊重,正常的宗教活動都受到法律的保護。新疆現有宗教活動場所2.4萬餘座,其中伊斯蘭教清真寺23753座;宗教教職人員2.68萬人,其中伊斯蘭教教職人員2.65萬人。政府每年還撥專款用於維修重點寺院教堂,僅1999年中央政府就撥款760萬元人民幣用於重修烏魯木齊的洋行大寺、伊寧拜圖拉清真寺、和田加麥大寺。
國家對新疆發展的戰略支持。加大在新疆的固定資產投資。中央政府制定實施的十個「五年計劃」中,始終把新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農業基礎發展項目、現代工業體系建設項目等列為國家重點項目,出台一系列優惠和特殊的政策,保障計劃的順利實施。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建設,1950年至200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5015.15億元,其中中央投資2662.23億元,占同期全社會投資的53.1%;累計建成投產項目9萬多個,其中包括178個大中型項目和一大批對新疆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為支持新疆經濟的持續增長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給新疆以巨大財力支持。據初步統計,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的1955年到2000年,中央政府給新疆的財政補助累計達877.41億元。通過石油天然氣開發造福新疆。中央政府逐年加大了新疆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的投資力度,1995年為181.96億元,2000年為292.23億元。已經開工建設的以新疆為主要氣源的「西氣東輸」工程,計劃投資額達1200多億元。制定優惠政策,促進新疆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央政府在經濟發展及各項政策上給予新疆以傾斜。頒布實施沿邊開放戰略的有關法規提出搞好新疆的糧棉生產基地建設,建設「三北」(東北、華北和西北)防護林以及防沙治沙工程;執行扶持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建設邊境公路,完善配套邊境口岸公路設施;加快塔里木河生態和水資源綜合治理,優先在新疆安排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行規範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財政支持,提高國家政策性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外國政府貸款的比重。2001年,中央政府在《關於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實施意見的通知》中,規定和提出了十八個方面的68條具體優惠政策。
全國其他省區市大力支持新疆。幾十年來,各省區市向新疆提供了大量的技術和人才支援。在新疆工業企業發展落後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把東南沿海較發達地區的一些企業、工廠全部搬遷至新疆,從內地調進工程技術人員充實到新疆初建的骨幹企業中去,並選送一大批少數民族工人到內地先進企業進修實習,在很短的時間內在新疆培養起一支工程技術骨幹隊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新疆與內地各兄弟省區市的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人才的互相流動日益興起和擴大,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以「物流」、「人才流」為特徵,以優勢互補為原則的新的支援新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形式已迅速發展起來;尤其是近年來,根據中央政府的要求,北京、上海、廣東、山東、浙江等20多個較發達的省市對口支援新疆的各地州市,取得了明顯成效。
回顧一段段歷史,細數一個個數字,新疆的命運,各民族人民的幸福,無不與祖國的興衰息息相關,國家強盛,則新疆安泰,人民康樂,自由、民主、宗教、民族,這一個個音符,只有融入到祖國發展、強大,屹立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篇章中,才會變成動聽的協奏曲。
新疆的潛力是巨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景是美好的。我們相信,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央和自治區各級政府的支持和領導下,通過艱苦努力,一定會把新疆建設得更加美麗富強。
1840年鴉片戰爭後,大清帝國國力開始衰弱,位於天山西麓的浩罕王國派大將阿古柏率大軍侵入新疆,清朝時任陝甘總督的左宗棠力主收復西北失地。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事務。1876年,左宗棠的西征大軍收復天山北部大片地區。次年(1877年)又越過天山南下,一舉收復南疆。天山南北再次回到中國版圖。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並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寓意「故土新歸」,這就是今天「新疆」這一名稱的由來。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掀開了新疆歷史發展的新篇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新疆,國民經濟是以農牧業為主體的自然經濟,工業十分落後,沒有一寸鐵路,沒有像樣的工廠和礦山,一些地方糧荒不斷,人民生活貧困不堪。五十年來,新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2001年,新疆國內生產總值達1485.48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52年的166元提高到2001年的7913元。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到2001年,農業機械總動力、農用化肥施用量、農村用電量、全疆總播種面積,比1955年擴大1倍;糧食、棉花、甜菜總產量比1955年分別增長4.4倍、61.5倍和4550.2倍。2001年,牲畜年末存欄4603.78萬頭,比1955年增長1.8倍。新疆已成為全國最大商品棉、啤酒花和番茄醬生產基地,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和甜菜糖生產基地。
工業實力迅速增強。新中國成立初,新疆僅有工業企業363個,年產值0.98億元。2001年,全區已有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6287個,工業增加值為450億元;原油、原煤、棉紗、發電量分別比1955年增長590.78倍、42.68倍、80.8倍和358.3倍;機製糖41.98萬噸、鋼131.83萬噸、水泥981.29萬噸、化肥72.9萬噸。形成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導力量,包括石油、石油化工、鋼鐵、煤炭、電力、紡織、建材、化工、醫藥、輕工、食品等資源工業為主體的門類基本齊全,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工業體系。
交通運輸業突飛猛進。新中國成立前的新疆,人們遠行、運物主要藉助畜力,現代交通基本空白。1962年底蘭新鐵路的建成結束了新疆沒有鐵路的歷史;1984年全長476公里的南疆鐵路吐魯番至庫爾勒西段建成通車,1990年全長460公里從烏魯木齊至阿拉山口的蘭新鐵路西線順利建成通車,貫通第二亞歐大陸橋;1994年蘭新鐵路複線建成通車,1999年全長975公里的南疆鐵路庫爾勒西至喀什段建成通車;到2001年,正線營運里程已達3010.4公里。1949年新疆只有幾條簡易公路,通車裡程僅3361公里,到2001年底,全區公路通車裡程已達8.09萬公里;穿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沙漠公路,是世界上首次在流動性大沙漠上修築的長距離等級公路;
新疆民航現已新建擴建了11座機場,開通了烏魯木齊至阿拉木圖、塔什干、莫斯科、伊斯蘭瑪巴德的國際航線,至香港的包機航線和跨省(區)航線及自治區區內航線92條,形成了以烏魯木齊為中心,連接國內外65個大中城市和區內12個地、州、市的空運網,通航里程已達16.18萬公里。旅遊業蓬勃興起。2001年,新疆接待國際旅遊人數27.3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9856萬美元;國內旅遊人數達到839.3萬人次,旅遊收入71.8億元。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2001年與1949年相比,全區小學由1335所增加到6221所,中學由9所增加到1929所,中等專業學校由11所增加到99所,普通高校由1所增加到21所,高校在校學生數由0.04萬人增加到11萬人,實現九年義務教育的縣(市、區)已達65個;全區受教育人口比例顯著增大,青壯年文盲率已降至2%以下。
衛生事業快速發展。1949年,新疆只有54個醫療機構、696張病床,每萬人只有1.6張病床、0.19名醫生,2001年,已有各類衛生機構7309個,其中各類醫院1357所,三級以上醫院11所,病床位7.1萬張,平均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35.1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9.7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衛生技術人員3.36萬人,每千人擁有的醫生數、每千農業人口擁有鄉鎮衛生院床位數、鄉鎮衛生人員數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200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10.44元,實現溫飽有餘;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0278元,城鎮居民已經整體上實現小康。
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宗教信仰自由,截至2000年底,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制定地方性法規119件,法規性決議、決定71件,批准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規31件,單行條例3件;自治區政府制定的行政規章173件。少數民族使用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自治區政府於1988年和1993年相繼頒布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語言使用管理暫行規定》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語言文字工作條例》,進一步從法律上保障了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無論在司法、行政、教育等領域還是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都得到廣泛使用。新疆人民廣播電台用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等五種語言廣播,新疆電視台有維吾爾、漢、哈薩克等三種語言的頻道節目,維吾爾、漢、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古、錫伯等各民族都有本民族文字的報紙和書刊。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受到充分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尊重和保護。新疆少數民族群眾大多信仰宗教,有的民族群眾性信仰某種宗教,如維吾爾、哈薩克、回等民族群眾性信仰伊斯蘭教,蒙古、錫伯、達斡爾等民族群眾性信仰佛教。各民族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得到充分的尊重,正常的宗教活動都受到法律的保護。新疆現有宗教活動場所2.4萬餘座,其中伊斯蘭教清真寺23753座;宗教教職人員2.68萬人,其中伊斯蘭教教職人員2.65萬人。政府每年還撥專款用於維修重點寺院教堂,僅1999年中央政府就撥款760萬元人民幣用於重修烏魯木齊的洋行大寺、伊寧拜圖拉清真寺、和田加麥大寺。
國家對新疆發展的戰略支持。加大在新疆的固定資產投資。中央政府制定實施的十個「五年計劃」中,始終把新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農業基礎發展項目、現代工業體系建設項目等列為國家重點項目,出台一系列優惠和特殊的政策,保障計劃的順利實施。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建設,1950年至200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5015.15億元,其中中央投資2662.23億元,占同期全社會投資的53.1%;累計建成投產項目9萬多個,其中包括178個大中型項目和一大批對新疆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為支持新疆經濟的持續增長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給新疆以巨大財力支持。據初步統計,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的1955年到2000年,中央政府給新疆的財政補助累計達877.41億元。通過石油天然氣開發造福新疆。中央政府逐年加大了新疆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的投資力度,1995年為181.96億元,2000年為292.23億元。已經開工建設的以新疆為主要氣源的「西氣東輸」工程,計劃投資額達1200多億元。制定優惠政策,促進新疆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央政府在經濟發展及各項政策上給予新疆以傾斜。頒布實施沿邊開放戰略的有關法規提出搞好新疆的糧棉生產基地建設,建設「三北」(東北、華北和西北)防護林以及防沙治沙工程;執行扶持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建設邊境公路,完善配套邊境口岸公路設施;加快塔里木河生態和水資源綜合治理,優先在新疆安排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行規範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財政支持,提高國家政策性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外國政府貸款的比重。2001年,中央政府在《關於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實施意見的通知》中,規定和提出了十八個方面的68條具體優惠政策。
全國其他省區市大力支持新疆。幾十年來,各省區市向新疆提供了大量的技術和人才支援。在新疆工業企業發展落後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把東南沿海較發達地區的一些企業、工廠全部搬遷至新疆,從內地調進工程技術人員充實到新疆初建的骨幹企業中去,並選送一大批少數民族工人到內地先進企業進修實習,在很短的時間內在新疆培養起一支工程技術骨幹隊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新疆與內地各兄弟省區市的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人才的互相流動日益興起和擴大,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以「物流」、「人才流」為特徵,以優勢互補為原則的新的支援新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形式已迅速發展起來;尤其是近年來,根據中央政府的要求,北京、上海、廣東、山東、浙江等20多個較發達的省市對口支援新疆的各地州市,取得了明顯成效。
回顧一段段歷史,細數一個個數字,新疆的命運,各民族人民的幸福,無不與祖國的興衰息息相關,國家強盛,則新疆安泰,人民康樂,自由、民主、宗教、民族,這一個個音符,只有融入到祖國發展、強大,屹立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篇章中,才會變成動聽的協奏曲。
新疆的潛力是巨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景是美好的。我們相信,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央和自治區各級政府的支持和領導下,通過艱苦努力,一定會把新疆建設得更加美麗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