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持續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引導幹部職工在學習中更好的踐行初心使命,5月13日,市商務局開展「改革開放新時期歷史」專題學習及交流研討。
讀原文,悟原理。學習中,領學人帶領大家詳細的學習了改革開放新時期歷史的政治背景和形成過程,重點闡述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和歷史經驗,大家深刻領悟到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革開放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還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最後,黨員幹部以「改革開放新時期歷史」為主題,並結合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歷史進行了交流研討,大家積極發言,對「兩個不能否定」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進行了深度交流,在互學互動中補充理論知識、豐富知識儲備、深化理論成果。
通過此次學習研討,全體幹部職工對改革開放新時期歷史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提高了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和政治執行力,大家一致表示,要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在學思踐悟中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更優質的政治思想水平推動商務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專題發言稿[朗讀]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通過學習歷史,我們可以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通過專題學習改革開放新時期歷史,深刻領會到發展的道路上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我們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因為,我們所走過的道路是前人所沒有走過的,是需要我們開創的暫新的事業。在這條路上,我們也會走彎路。但是,走彎路是為了更好地走好以後的路。在那個歷史時期的共產黨人努力進行探索,打破條條框框,解放思想,勇於進行改革,為國家今日的繁榮昌盛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作為後來的我們,要深入學習這段歷史,從中汲取精神財富,要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建設偉大祖國,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978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的這場"新的偉大革命」,書寫了我們國家這40年繁榮發展的壯麗史詩,激盪起我們民族生機勃勃的復興的氣象。
40年來,我們從「真理標準的討論」出發,改革開放始終是響徹神州大地的時代呼聲。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精神一脈相承;從沿海到內陸,從打開國門到全方位開放,從加入世貿組織到興建「一帶一路」,開放的步伐一往無前。今日,我們國家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大行濟體,我們國家須於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此刻指出,改革開放是「活力之源」「重要法寶",是「必由之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今日,改革開放依然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最鮮明的旗幟,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是億萬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作為新一代青年我也要努力支持改革開放,為自我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
40年的改革開放,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今日,我也充分認識這偉大的成就,這深刻珍貴的啟示,堅定「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要努力把改革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更穩。
1978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的這場"新的偉大革命」,書寫了我們國家這40年繁榮發展的壯麗史詩,激盪起我們民族生機勃勃的復興的氣象。
40年來,我們從「真理標準的討論」出發,改革開放始終是響徹神州大地的時代呼聲。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精神一脈相承;從沿海到內陸,從打開國門到全方位開放,從加入世貿組織到興建「一帶一路」,開放的步伐一往無前。今日,我們國家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大行濟體,我們國家須於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此刻指出,改革開放是「活力之源」「重要法寶",是「必由之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今日,改革開放依然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最鮮明的旗幟,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是億萬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作為新一代青年我也要努力支持改革開放,為自我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
40年的改革開放,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今日,我也充分認識這偉大的成就,這深刻珍貴的啟示,堅定「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要努力把改革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更穩。
根據黨史學習教育方案的要求,今天我們舉辦學習「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歷史專題研討會,目的就是要深刻領會這段歷史所蘊涵的偉大意義,深刻領會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功績,感悟其歷史的巨大影響力和推動力,進一步凝聚共識,激發力量,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夯實堅定的思想基礎。下面,本人結合學習情況,談談三個方面的體會。
一、高舉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在貫徹新發展理念中「學史明理」。
197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這是一次撥亂反正的會議,是一次扭轉乾坤的會議,是一次劃時代的會議,它是歷史的轉折點,它是「中國夢」的「覺醒鍾」,它是「復興號」的「航標燈」。這次會議衝破「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果斷結束「以階級鬥爭為綱」,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宏偉大幕在中華大地上徐徐拉開。
改革開放,是一次偉大的決策,是一個偉大的覺醒。實踐證明,40多年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法寶,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當中寫下了彪炳史冊的偉大功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沿著改革開放之路,接力奮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奇蹟,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飛躍,將「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提升到了一個新的起點、新的高度。
在開啟「十四五」新征程上,我們要高舉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用新發展理念科學引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隨著「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全面開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瓶頸問題、短板問題日益凸顯,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釋放發展新動能、不斷開闢發展新空間尤為重要。要總結好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發揮好黨的創新理論,與時俱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朝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奮勇前進。
二、高擎改革開放的偉大火炬,在把握新發展階段中「學史增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總書記用「四個偉大」高度概括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意義。的確,經歷實踐的檢驗,這「四個偉大」歷久彌珍、歷久彌新!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願望、勇敢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決心和信心。
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高擎改革開放的偉大火炬,堅定「四個自信」,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用黨的創新理論引領各項事業的發展。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一,也是新起點上的一個階段。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但機遇大於挑戰。面對新階段的新挑戰,我們要踐行「兩個維護」,站穩政治立場,以此次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堅定跟黨走的信心,提升政治判斷力,增強政治領悟力,提高政治執行力,自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實人」、「忠誠人」。在學習中把牢政治方向,在實踐中錘鍊政治品格,在奮鬥中堅定政治自信,以實際行動踐行對黨忠誠。
三、高揚改革開放的偉大精神,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學史力行」。
改革開放40年,締造了實事求是的偉大真理,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偉大奇蹟,鑄就了改革開放的偉大精神,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改革開放精神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偉力。學習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歷史,就是要弘揚改革開放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黨中央、省委、市委的決策部署上來,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勇於開拓、革故鼎新、迎難而上、砥礪前行。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是一部當代史,我們都是親歷者、參與者和見證者。隨著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改革開放史的意義將不斷彰顯。我們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強信心和勇氣,強化擔當和作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理念,將實際行動落實到「我為群眾辦實事」當中。以人民利益為重、以人民期盼為念,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終站穩群眾立場,將群眾的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真正將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是我們奮力前行的精神動力,也是我們開啟新征程的精神滋養。弘揚改革開放的偉大精神,就是要在新時代爭當開路先鋒,敢闖敢試,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就是要在新時代發揮示範引領、攻堅克難的作用,闖關奪隘,劈波斬浪。我們要發揚光大改革開放精神,堅持改革開放精神指引,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負重託,奮進新征程,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一、高舉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在貫徹新發展理念中「學史明理」。
197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這是一次撥亂反正的會議,是一次扭轉乾坤的會議,是一次劃時代的會議,它是歷史的轉折點,它是「中國夢」的「覺醒鍾」,它是「復興號」的「航標燈」。這次會議衝破「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果斷結束「以階級鬥爭為綱」,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宏偉大幕在中華大地上徐徐拉開。
改革開放,是一次偉大的決策,是一個偉大的覺醒。實踐證明,40多年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法寶,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當中寫下了彪炳史冊的偉大功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沿著改革開放之路,接力奮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奇蹟,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飛躍,將「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提升到了一個新的起點、新的高度。
在開啟「十四五」新征程上,我們要高舉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用新發展理念科學引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隨著「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全面開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瓶頸問題、短板問題日益凸顯,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釋放發展新動能、不斷開闢發展新空間尤為重要。要總結好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發揮好黨的創新理論,與時俱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朝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奮勇前進。
二、高擎改革開放的偉大火炬,在把握新發展階段中「學史增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總書記用「四個偉大」高度概括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意義。的確,經歷實踐的檢驗,這「四個偉大」歷久彌珍、歷久彌新!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願望、勇敢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決心和信心。
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高擎改革開放的偉大火炬,堅定「四個自信」,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用黨的創新理論引領各項事業的發展。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一,也是新起點上的一個階段。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但機遇大於挑戰。面對新階段的新挑戰,我們要踐行「兩個維護」,站穩政治立場,以此次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堅定跟黨走的信心,提升政治判斷力,增強政治領悟力,提高政治執行力,自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實人」、「忠誠人」。在學習中把牢政治方向,在實踐中錘鍊政治品格,在奮鬥中堅定政治自信,以實際行動踐行對黨忠誠。
三、高揚改革開放的偉大精神,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學史力行」。
改革開放40年,締造了實事求是的偉大真理,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偉大奇蹟,鑄就了改革開放的偉大精神,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改革開放精神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偉力。學習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歷史,就是要弘揚改革開放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黨中央、省委、市委的決策部署上來,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勇於開拓、革故鼎新、迎難而上、砥礪前行。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是一部當代史,我們都是親歷者、參與者和見證者。隨著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改革開放史的意義將不斷彰顯。我們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強信心和勇氣,強化擔當和作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理念,將實際行動落實到「我為群眾辦實事」當中。以人民利益為重、以人民期盼為念,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終站穩群眾立場,將群眾的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真正將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是我們奮力前行的精神動力,也是我們開啟新征程的精神滋養。弘揚改革開放的偉大精神,就是要在新時代爭當開路先鋒,敢闖敢試,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就是要在新時代發揮示範引領、攻堅克難的作用,闖關奪隘,劈波斬浪。我們要發揚光大改革開放精神,堅持改革開放精神指引,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負重託,奮進新征程,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根據黨史學習教育方案的要求,今天我們舉辦學習「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歷史專題研討會,目的就是要深刻領會這段歷史所蘊涵的偉大意義,深刻領會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功績,感悟其歷史的巨大影響力和推動力,進一步凝聚共識,激發力量,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夯實堅定的思想基礎。下面,本人結合學習情況,談談三個方面的體會。
一、高舉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在貫徹新發展理念中「學史明理」
197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這是一次撥亂反正的會議,是一次扭轉乾坤的會議,是一次劃時代的會議,它是歷史的轉折點,它是「中國夢」的「覺醒鍾」,它是「復興號」的「航標燈」。這次會議衝破「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果斷結束「以階級鬥爭為綱」,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宏偉大幕在中華大地上徐徐拉開。
改革開放,是一次偉大的決策,是一個偉大的覺醒。證明,40多年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法寶,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當中寫下了彪炳史冊的偉大功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沿著開放之路,接力奮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奇蹟,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飛躍,將「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提升到了一個新的起點、新的高度。
在開啟「十四五」新征程上,我們要高舉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用新發展理念科學引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隨著「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全面開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瓶頸問題、短板問題日益凸顯,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釋放發展新動能、不斷開闢發展新空間尤為重要。要總結好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發揮好黨的創新理論,與時俱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朝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奮勇前進。
二、高擎改革開放的偉大火炬,在把握新發展階段中「學史增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總書記用「四個偉大」高度概括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意義。的確,經歷實踐的檢驗,這「四個偉大」歷久彌珍、歷久彌新!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願望、勇敢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決心和信心。
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高擎改革開放的偉大火炬,堅定「四個自信」,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用黨的創新理論引領各項事業的發展。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一,也是新起點上的一個階段。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但機遇大於挑戰。面對新階段的新挑戰,我們要踐行「兩個維護」,站穩政治立場,以此次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堅定跟黨走的信心,提升政治判斷力,增強政治領悟力,提高政治執行力,自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實人」、「忠誠人」。在學習中把牢政治方向,在實踐中錘鍊政治品格,在奮鬥中堅定政治自信,以實際行動踐行對黨忠誠。
三、高揚改革開放的偉大精神,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學史力行」
改革開放40年,締造了實事求是的偉大真理,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偉大奇蹟,鑄就了改革開放的偉大精神,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改革開放精神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偉力。學習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歷史,就是要弘揚改革開放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黨中央、省委、市委的決策部署上來,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勇於開拓、革故鼎新、迎難而上、砥礪前行。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是一部當代史,我們都是親歷者、參與者和見證者。隨著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改革開放史的意義將不斷彰顯。我們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強信心和勇氣,強化擔當和作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理念,將實際行動落實到「我為群眾辦實事」當中。以人民利益為重、以人民期盼為念,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終站穩群眾立場,將群眾的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真正將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是我們奮力前行的精神動力,也是我們開啟新征程的精神滋養。弘揚改革開放的偉大精神,就是要在新時代爭當開路先鋒,敢闖敢試,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就是要在新時代發揮示範引領、攻堅克難的作用,闖關奪隘,劈波斬浪。我們要發揚光大改革開放精神,堅持改革開放精神指引,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負重託,奮進新征程,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一、高舉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在貫徹新發展理念中「學史明理」
197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這是一次撥亂反正的會議,是一次扭轉乾坤的會議,是一次劃時代的會議,它是歷史的轉折點,它是「中國夢」的「覺醒鍾」,它是「復興號」的「航標燈」。這次會議衝破「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果斷結束「以階級鬥爭為綱」,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宏偉大幕在中華大地上徐徐拉開。
改革開放,是一次偉大的決策,是一個偉大的覺醒。證明,40多年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法寶,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當中寫下了彪炳史冊的偉大功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沿著開放之路,接力奮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奇蹟,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飛躍,將「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提升到了一個新的起點、新的高度。
在開啟「十四五」新征程上,我們要高舉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用新發展理念科學引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隨著「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全面開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瓶頸問題、短板問題日益凸顯,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釋放發展新動能、不斷開闢發展新空間尤為重要。要總結好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發揮好黨的創新理論,與時俱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朝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奮勇前進。
二、高擎改革開放的偉大火炬,在把握新發展階段中「學史增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總書記用「四個偉大」高度概括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意義。的確,經歷實踐的檢驗,這「四個偉大」歷久彌珍、歷久彌新!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願望、勇敢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決心和信心。
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高擎改革開放的偉大火炬,堅定「四個自信」,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用黨的創新理論引領各項事業的發展。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一,也是新起點上的一個階段。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但機遇大於挑戰。面對新階段的新挑戰,我們要踐行「兩個維護」,站穩政治立場,以此次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堅定跟黨走的信心,提升政治判斷力,增強政治領悟力,提高政治執行力,自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實人」、「忠誠人」。在學習中把牢政治方向,在實踐中錘鍊政治品格,在奮鬥中堅定政治自信,以實際行動踐行對黨忠誠。
三、高揚改革開放的偉大精神,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學史力行」
改革開放40年,締造了實事求是的偉大真理,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偉大奇蹟,鑄就了改革開放的偉大精神,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改革開放精神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偉力。學習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歷史,就是要弘揚改革開放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黨中央、省委、市委的決策部署上來,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勇於開拓、革故鼎新、迎難而上、砥礪前行。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是一部當代史,我們都是親歷者、參與者和見證者。隨著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改革開放史的意義將不斷彰顯。我們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強信心和勇氣,強化擔當和作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理念,將實際行動落實到「我為群眾辦實事」當中。以人民利益為重、以人民期盼為念,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終站穩群眾立場,將群眾的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真正將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是我們奮力前行的精神動力,也是我們開啟新征程的精神滋養。弘揚改革開放的偉大精神,就是要在新時代爭當開路先鋒,敢闖敢試,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就是要在新時代發揮示範引領、攻堅克難的作用,闖關奪隘,劈波斬浪。我們要發揚光大改革開放精神,堅持改革開放精神指引,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負重託,奮進新征程,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1992年2月下旬,作家陳忠實在廣播中突然聽到關於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的消息,幾乎就在那一刻他斷然決定把自己寫了四年的書稿——《白鹿原》拿出發表。陳忠實在後來的自述中寫道:「我至今還記得其中的兩句,『思想要再解放一點』,『膽子要再大一點』。我的心有一種被撞擊的感覺,竟然有按捺不住想要歡呼的慾望。我對這兩句語錄的敏感以及它的不可估量的偉大意義,幾乎是切身的直接的感應。」。
正是在那年的1月至2月間,88歲高齡的鄧小平先後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談話。南方談話猶如一股強勁的東風,吹散了人們思想上的迷霧,成為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
1984年1月,20歲的測量技術員陸建新正在為臨近封頂階段的深圳國貿大廈忙碌工作。他注意到,有一群人正從路口對面的大樓頂層朝工地眺望。陸建新並不知道在對面樓上視察的老人是鄧小平,更想不到8年之後,鄧小平會登上這棟象徵著「深圳速度」的大樓並發表了重要談話。
當時,為堅定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決心,鄧小平來到深圳視察,並為特區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8年後,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緊要關頭,鄧小平又一次踏上了深圳的土地。
1992年1月20日,鄧小平登上國貿大廈頂層旋轉餐廳。在俯瞰深圳市區景觀後,他肯定了深圳在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取得的成績。他指出,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在深圳期間,鄧小平還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
時隔近30年,隨行採訪的深圳特區報原總編輯陳錫添依然記得,當鄧小平離開旋轉餐廳來到國貿大廈樓下時,前來一睹他風采的群眾站滿了大廳,掌聲響徹國貿大廈。他深受感染,在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中寫道:「小平同志來到深圳,使深圳進一步湧起改革開放的春潮。小平同志在這裡發表的許多重要談話,對深圳的改革開放和建設,對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都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改革開放精神到今天仍是一脈相承的,讓我覺得深圳發展的後勁很足,前途無限。」陸建新說。光明日報深圳記者站原站長易運文同樣感受到了南方談話後深圳日新月異的變化,他說:「大家對特區的未來、中國的未來更加充滿信心,改革開放帶來的發展活力在深圳充分迸發出來。」。
思想更解放一點,步子更快一點
1992年2月7日,鄧小平來到南方談話的最後一站——上海,走上主塔橫樑上鑲嵌著他親筆題名的南浦大橋。這座蜿蜒如巨龍般的橋樑跨過黃浦江,連接浦西與浦東,不僅實現了上海人「一橋飛架浦江」的夢想,更推開了浦東開發開放的大門。橋下奔流不息的江水,見證過1920年在此踏上救國之路航船的鄧小平,也見證了數十年後掀開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大幕的歷史瞬間。
1991年2月,在上海聽取浦東開發規劃彙報時,鄧小平就曾表示,要克服一個怕字,要有勇氣。什麼事情總要有人試第一個,才能開拓新路。試第一個就要準備失敗,失敗也不要緊。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在一年後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再次強調:「上海要樹立『後來居上』的指導思想,可以充分利用後發優勢,發展起點更高一點,搞得更好一點,更現代化一點。」?
為了進一步打破姓「資」姓「社」的思想束縛,1992年2月,鄧小平在視察上海貝嶺微電子製造有限公司時,指著一台正在工作的機器意味深長地說:「這台設備原來姓『資』,因為是資本主義國家生產的,現在它姓『社』,因為在為社會主義服務。」鄧小平指出,判斷姓「資」還是姓「社」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深圳大學經濟學院鍾堅教授認為,南方談話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進行了深刻總結,同時也對長期束縛和困擾人們思想的重大認識問題進行了回答,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闡述,提出了如何更好地捍衛社會主義的生存權、發展權和改革開放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指明了方向。南方談話是繼鄧小平1978年倡導和支持的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以來,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
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
深圳蓮花山公園,草木繁茂。2012年12月,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首次離京考察便來到這裡,向佇立在蓮花山頂的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在前海,習近平發出了改革開放再出發的號召。他強調:「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8年後,昔日前海的灘涂之上已是高樓林立,一片生機勃勃景象。今年10月14日,深圳前海國際會議中心燈光璀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在這裡隆重舉行。已是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華南大區總工程師的陸建新作為深圳代表發言。北京銀泰中心、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廣州珠江新城西塔、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在無數個城市地標建設中留下過足印的他感慨地說:「現在回過頭來看,不承想自己竟然參與了一份偉大的事業、見證了一個時代的奇蹟。」。
實踐證明中國不僅趕上了時代,並且創造了時代的奇蹟。1992年鄧小平提出「廣東要上幾個台階,力爭用20年的時間趕上亞洲『四小龍』」的期許已經實現。今年,廣東經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全年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地區生產總值達11萬億元,總量連續32年位居全國第一。同時,深圳推出《深圳市今年優化營商環境改革重點任務清單》,涉及14個重點領域,提出210項具體改革舉措,持續為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增添動力。
如今,從外灘東望浦東,曾經的「爛泥渡」已成為舉世矚目的金融中心。上海始終牢記鄧小平同志「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的囑託,不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面向世界、擴大開放。在浦東這片土地上,誕生了第一個金融貿易區、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第一家外商獨資貿易公司等一系列「全國第一」。同時,浦東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以來,累計有328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複製推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珠三角、長三角一體化不斷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新增長極」加快形成,長江經濟帶持續發力;上海自貿區、海南自貿區、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全面鋪開;從「一帶一路」成為廣受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到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不斷創新和深化的改革開放實踐,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徵、最壯麗的氣象。
黃浦江邊,波濤奔流;前海石前,春潮湧動。船到中流浪更急,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唯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確保改革開放的航船沿著正確航向破浪前行;人到半山路更陡,唯有將改革進行到底,才能一步步登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光輝之巔。
正是在那年的1月至2月間,88歲高齡的鄧小平先後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談話。南方談話猶如一股強勁的東風,吹散了人們思想上的迷霧,成為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
1984年1月,20歲的測量技術員陸建新正在為臨近封頂階段的深圳國貿大廈忙碌工作。他注意到,有一群人正從路口對面的大樓頂層朝工地眺望。陸建新並不知道在對面樓上視察的老人是鄧小平,更想不到8年之後,鄧小平會登上這棟象徵著「深圳速度」的大樓並發表了重要談話。
當時,為堅定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決心,鄧小平來到深圳視察,並為特區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8年後,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緊要關頭,鄧小平又一次踏上了深圳的土地。
1992年1月20日,鄧小平登上國貿大廈頂層旋轉餐廳。在俯瞰深圳市區景觀後,他肯定了深圳在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取得的成績。他指出,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在深圳期間,鄧小平還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
時隔近30年,隨行採訪的深圳特區報原總編輯陳錫添依然記得,當鄧小平離開旋轉餐廳來到國貿大廈樓下時,前來一睹他風采的群眾站滿了大廳,掌聲響徹國貿大廈。他深受感染,在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中寫道:「小平同志來到深圳,使深圳進一步湧起改革開放的春潮。小平同志在這裡發表的許多重要談話,對深圳的改革開放和建設,對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都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改革開放精神到今天仍是一脈相承的,讓我覺得深圳發展的後勁很足,前途無限。」陸建新說。光明日報深圳記者站原站長易運文同樣感受到了南方談話後深圳日新月異的變化,他說:「大家對特區的未來、中國的未來更加充滿信心,改革開放帶來的發展活力在深圳充分迸發出來。」。
思想更解放一點,步子更快一點
1992年2月7日,鄧小平來到南方談話的最後一站——上海,走上主塔橫樑上鑲嵌著他親筆題名的南浦大橋。這座蜿蜒如巨龍般的橋樑跨過黃浦江,連接浦西與浦東,不僅實現了上海人「一橋飛架浦江」的夢想,更推開了浦東開發開放的大門。橋下奔流不息的江水,見證過1920年在此踏上救國之路航船的鄧小平,也見證了數十年後掀開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大幕的歷史瞬間。
1991年2月,在上海聽取浦東開發規劃彙報時,鄧小平就曾表示,要克服一個怕字,要有勇氣。什麼事情總要有人試第一個,才能開拓新路。試第一個就要準備失敗,失敗也不要緊。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在一年後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再次強調:「上海要樹立『後來居上』的指導思想,可以充分利用後發優勢,發展起點更高一點,搞得更好一點,更現代化一點。」?
為了進一步打破姓「資」姓「社」的思想束縛,1992年2月,鄧小平在視察上海貝嶺微電子製造有限公司時,指著一台正在工作的機器意味深長地說:「這台設備原來姓『資』,因為是資本主義國家生產的,現在它姓『社』,因為在為社會主義服務。」鄧小平指出,判斷姓「資」還是姓「社」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深圳大學經濟學院鍾堅教授認為,南方談話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進行了深刻總結,同時也對長期束縛和困擾人們思想的重大認識問題進行了回答,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闡述,提出了如何更好地捍衛社會主義的生存權、發展權和改革開放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指明了方向。南方談話是繼鄧小平1978年倡導和支持的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以來,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
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
深圳蓮花山公園,草木繁茂。2012年12月,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首次離京考察便來到這裡,向佇立在蓮花山頂的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在前海,習近平發出了改革開放再出發的號召。他強調:「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8年後,昔日前海的灘涂之上已是高樓林立,一片生機勃勃景象。今年10月14日,深圳前海國際會議中心燈光璀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在這裡隆重舉行。已是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華南大區總工程師的陸建新作為深圳代表發言。北京銀泰中心、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廣州珠江新城西塔、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在無數個城市地標建設中留下過足印的他感慨地說:「現在回過頭來看,不承想自己竟然參與了一份偉大的事業、見證了一個時代的奇蹟。」。
實踐證明中國不僅趕上了時代,並且創造了時代的奇蹟。1992年鄧小平提出「廣東要上幾個台階,力爭用20年的時間趕上亞洲『四小龍』」的期許已經實現。今年,廣東經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全年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地區生產總值達11萬億元,總量連續32年位居全國第一。同時,深圳推出《深圳市今年優化營商環境改革重點任務清單》,涉及14個重點領域,提出210項具體改革舉措,持續為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增添動力。
如今,從外灘東望浦東,曾經的「爛泥渡」已成為舉世矚目的金融中心。上海始終牢記鄧小平同志「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的囑託,不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面向世界、擴大開放。在浦東這片土地上,誕生了第一個金融貿易區、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第一家外商獨資貿易公司等一系列「全國第一」。同時,浦東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以來,累計有328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複製推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珠三角、長三角一體化不斷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新增長極」加快形成,長江經濟帶持續發力;上海自貿區、海南自貿區、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全面鋪開;從「一帶一路」成為廣受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到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不斷創新和深化的改革開放實踐,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徵、最壯麗的氣象。
黃浦江邊,波濤奔流;前海石前,春潮湧動。船到中流浪更急,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唯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確保改革開放的航船沿著正確航向破浪前行;人到半山路更陡,唯有將改革進行到底,才能一步步登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光輝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