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範。讀了《毛澤東思想概論》,使我對毛澤東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把中國長期革命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思想。
1982年黨的十二大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基礎上,對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內涵做出了科學的界定,指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與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堅決地抵制了那種完全不顧中國實際的共產國際推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堅決地抵制了我們黨內的教條主義錯誤,制定了一條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開闢了以農村為根據地,從農村包圍城市並奪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從而把中國革命從主要由教條主義導致的絕境中解救出來,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奪取了全國政權,實現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
毛澤東同志又領導我們党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制定了一條關於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總路線。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的巨大飛躍。我們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從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出發,實行的是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實現了馬克思和列寧曾經設想過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對個體農業,我們遵循了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關於合作社的理論,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創造了從互助組到初級合作社到高級合作社的過渡形式。對於個體手工業的改造,也採取了類似的方法。
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同志對「史達林模式」的弊端有所覺察,提出鑒於蘇聯的經驗教訓,「要引以為戒」、「少走彎路」,接著又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包括把工作重點轉到經濟建設和技術革命上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不能照抄外國的經驗和模式,要從中國「一窮二白」農業大國的國情出發,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係,如確立以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為序的發展方針,要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中合乎科學的東西,但要堅決抵制和批判外國資產階級的一切腐敗制度和思想作風;發展商品經濟,利用價值規律;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擴大國家的民主生活。
共產黨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等等。這些重要思想雖然在以後的實踐中沒有很好地堅持,但確實是珍貴的理論財富,也為以後產生鄧小平理論提供重要的思想來源。
馬克思主義作為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世界觀和指導思想,具有與時俱進的特殊品格,它決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決不是終極的真理,而是發展的學說。因此,馬克思主義一方面指導著各國的革命和建設,另一方面它又在指導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得到發展。列寧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俄國的革命實際相結合,領導俄國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我們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科學理論也要與時俱進。我們對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態度,就是堅持與發展毛澤東思想。借鑑當代人類的有益成果,在理論上不斷擴展新視野,做出新概括。
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偉大實踐中,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同樣是我們的歷史責任。在新的時期,發展毛澤東思想,就是要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不斷總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經驗,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論中國共產學歷史讀後感500字[朗讀]
你是誰,你將成為誰或已經成為了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決定。
我們生活中做出的大大小小的決定就這樣塑造著我們的生活,在多數情況下我們生活的質量就取決於我們決策的質量。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但是良好的決策能力更關注於我們做決定時所使用的手段,而不是決策的最終結果。我們無法控制結果,只能控制促成那些結果的過程。
良好決策的基礎是理性。理性就要求我們不能夠憑藉自己的感覺或者經驗來做決策。
理性決策有六個步驟:
1識別和確定問題。
2確認決策標準。
3評估標準。
4制定備選方案。
5評估每一個備選方案。
6選擇得分最高的方案。
最好的狀態當然是只要有可能就運用理性的決策過程。而且,如果我們是面對非常重大的會改變命運的事件時,為了理性決策去花費一些時間和心思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理性決策的流程非常清晰,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很難做出真正的理性決策。首先,我們很難確定我們的問題到底是什麼。你先決策要求決策者全面理解問題的所在,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問題一般都很複雜,而且問題出現的起因和結果都不明朗,我們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錯誤的問題上,或者混淆了問題的表象和本質。次之,評估標準以及備選方案也很難確定。我們傾向於把注意力集中在看的見的和明顯的食物上,而且我們的偏見和個人喜好也會限制我們歸納出完整的評估標準及備選方案,更不用說客觀的,對於標準及備選方案進行排序和評估了?
此外系統性的傾向、偏見和誤差也會伺機潛入我們的決策過程。為了減少付出,避免權衡一些困難的因素,我們極大的依賴經驗、衝動、直覺以及更方便的抽籤。①我們經常不提前計劃。我們的反應會激起一時的衝動。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無法保持一致,並會偏離追尋目標的直接路徑。②我們中大部分人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過於自信,這會導致我們很少分析自己的可選項,以及對自己做出最佳決策的能力過於樂觀。③太依賴與以往的經驗。經驗在教給我們很多東西的同時也在限制我們的思維。④我們普遍吸取教訓的能力很差。我們的記憶更傾向於讓我們重新演繹過去來維持和增強自己的自尊,而不是尊重過去的事實,這讓我們經常忽視問題。
幸運的是,並不是必須要做出最佳決策我們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大多數時候我們只需要找到令我們滿意的選項就行了,而不需要找到最佳的選項。而且在實際生活中正確的或者說最優的選擇經常很明顯,很多時候多種決策也都會造成最優或者接近最優的結果,更何況我們很多人其實對差不多好的結果就很滿意。不幸的是滿意的選項並不一定是好的選項,如果在做決策的過程中,我們走了捷徑,或者說我們過於容易滿足,我們就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
我們生活中做出的大大小小的決定就這樣塑造著我們的生活,在多數情況下我們生活的質量就取決於我們決策的質量。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但是良好的決策能力更關注於我們做決定時所使用的手段,而不是決策的最終結果。我們無法控制結果,只能控制促成那些結果的過程。
良好決策的基礎是理性。理性就要求我們不能夠憑藉自己的感覺或者經驗來做決策。
理性決策有六個步驟:
1識別和確定問題。
2確認決策標準。
3評估標準。
4制定備選方案。
5評估每一個備選方案。
6選擇得分最高的方案。
最好的狀態當然是只要有可能就運用理性的決策過程。而且,如果我們是面對非常重大的會改變命運的事件時,為了理性決策去花費一些時間和心思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理性決策的流程非常清晰,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很難做出真正的理性決策。首先,我們很難確定我們的問題到底是什麼。你先決策要求決策者全面理解問題的所在,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問題一般都很複雜,而且問題出現的起因和結果都不明朗,我們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錯誤的問題上,或者混淆了問題的表象和本質。次之,評估標準以及備選方案也很難確定。我們傾向於把注意力集中在看的見的和明顯的食物上,而且我們的偏見和個人喜好也會限制我們歸納出完整的評估標準及備選方案,更不用說客觀的,對於標準及備選方案進行排序和評估了?
此外系統性的傾向、偏見和誤差也會伺機潛入我們的決策過程。為了減少付出,避免權衡一些困難的因素,我們極大的依賴經驗、衝動、直覺以及更方便的抽籤。①我們經常不提前計劃。我們的反應會激起一時的衝動。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無法保持一致,並會偏離追尋目標的直接路徑。②我們中大部分人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過於自信,這會導致我們很少分析自己的可選項,以及對自己做出最佳決策的能力過於樂觀。③太依賴與以往的經驗。經驗在教給我們很多東西的同時也在限制我們的思維。④我們普遍吸取教訓的能力很差。我們的記憶更傾向於讓我們重新演繹過去來維持和增強自己的自尊,而不是尊重過去的事實,這讓我們經常忽視問題。
幸運的是,並不是必須要做出最佳決策我們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大多數時候我們只需要找到令我們滿意的選項就行了,而不需要找到最佳的選項。而且在實際生活中正確的或者說最優的選擇經常很明顯,很多時候多種決策也都會造成最優或者接近最優的結果,更何況我們很多人其實對差不多好的結果就很滿意。不幸的是滿意的選項並不一定是好的選項,如果在做決策的過程中,我們走了捷徑,或者說我們過於容易滿足,我們就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
本書明確了位置和方向後,結構的大小取決於採取行動的方式,結構大的人追求的是重複的成功和可重複的進步,結構小的人滿足於自己做什麼的快速美麗。作者弟弟對成功原因的解釋原因的解釋:除了有較高的起點外,主要是每次進步都成為下一次進步的基點,而不是每次重新開始?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本書的內容,就是結構,用10個詞概括獲得大結構的方法,就是位置、方向、方法、步伐和節奏。
對於我們工作的態度,我們需要做的是每一分,每一分,結果不同。在此之前,我們必須有願望,同時控制自己的慾望,在願望的驅使下,先做自己應該做的事,然後再做自己想做的事。當然,回到社會角色,我們每個人都屬於社會,不是你完成這件事,而是做別的事,工作時有周圍因素的干擾,工作時要合理安排時間,從基礎開始,從點滴開始。
面對道路困難時,需要積極的心理理解他,可以積極的心理解決。書上說:沒有白挨打,在前進的路上,可以轉身,但是不能轉身。因為經歷過,那是幫助你前進的財富,面對飛來的刀,是接刀還是接刀,那是你的成長。對於我們來講未曾經歷或未曾堅持,感覺這是雞湯,但我們希望能夠走好自己的路,就需要我們以這樣的心態面對路上的困難。
書中所說的所作所為,那就是個人習慣問題和做事細節處理問題,最重要的個人原則問題,這方面我個人感覺很深,一個人的本性。只有有原則,你才能更好地在你需要判斷和選擇時不要猶豫。特別明顯的就是在你跟人談判的時候,你。
協一次,然後就是接二連三的妥協和退讓。這個也許在第一次談條件的時候就需要明確、說清楚,這是一個處理事情更簡單更明確的原則,但是往往在想法上,很多都不能考慮得很全面,就更要表明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最後這本書從開始只是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格局的人,然而作為有格局的人,需要認清楚自己是誰,需要明確你周圍的人和事,說話做事的時候都要有謙卑的心態和一個博大的胸懷,這些都是前提,然後需要有自己的信念,在遇到困難時可以繞道,但是一定不要回頭,當你有個好想法的時候,要相信心誠則靈,只有你看到了,才能到達,最重要的是在處理事情時需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讓自己清醒的知道自己的路。
任何人,不論起點高低,只要能認清自己的位置,找准方向,用正確的方法做事,提高進步的速度,同時把握好節奏,幾年後就會看到一個格局比今天大很多的自己,一個讓自己感到不枉此生的自己。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本書的內容,就是結構,用10個詞概括獲得大結構的方法,就是位置、方向、方法、步伐和節奏。
對於我們工作的態度,我們需要做的是每一分,每一分,結果不同。在此之前,我們必須有願望,同時控制自己的慾望,在願望的驅使下,先做自己應該做的事,然後再做自己想做的事。當然,回到社會角色,我們每個人都屬於社會,不是你完成這件事,而是做別的事,工作時有周圍因素的干擾,工作時要合理安排時間,從基礎開始,從點滴開始。
面對道路困難時,需要積極的心理理解他,可以積極的心理解決。書上說:沒有白挨打,在前進的路上,可以轉身,但是不能轉身。因為經歷過,那是幫助你前進的財富,面對飛來的刀,是接刀還是接刀,那是你的成長。對於我們來講未曾經歷或未曾堅持,感覺這是雞湯,但我們希望能夠走好自己的路,就需要我們以這樣的心態面對路上的困難。
書中所說的所作所為,那就是個人習慣問題和做事細節處理問題,最重要的個人原則問題,這方面我個人感覺很深,一個人的本性。只有有原則,你才能更好地在你需要判斷和選擇時不要猶豫。特別明顯的就是在你跟人談判的時候,你。
協一次,然後就是接二連三的妥協和退讓。這個也許在第一次談條件的時候就需要明確、說清楚,這是一個處理事情更簡單更明確的原則,但是往往在想法上,很多都不能考慮得很全面,就更要表明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最後這本書從開始只是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格局的人,然而作為有格局的人,需要認清楚自己是誰,需要明確你周圍的人和事,說話做事的時候都要有謙卑的心態和一個博大的胸懷,這些都是前提,然後需要有自己的信念,在遇到困難時可以繞道,但是一定不要回頭,當你有個好想法的時候,要相信心誠則靈,只有你看到了,才能到達,最重要的是在處理事情時需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讓自己清醒的知道自己的路。
任何人,不論起點高低,只要能認清自己的位置,找准方向,用正確的方法做事,提高進步的速度,同時把握好節奏,幾年後就會看到一個格局比今天大很多的自己,一個讓自己感到不枉此生的自己。
很早就想寫《人類簡史》的讀後感,不過那時候剛好遇上繁忙期,於是耽擱了一段時間,以至於現在我又重新快速地看了一遍。
這本書裡面有許多我從來沒想過的充滿想像力的觀點,這些有趣的觀點成為我把這本厚厚的書看下去的動力,所以我覺得這是一本不同於其他枯燥無味的專業科普書籍的科普類歷史哲學讀物。
書的架構非常的簡單,按照時間順序,用嚴謹專業的文字記錄了從有人類出現開始之後的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的歷史,其中插入一個作者自己關於人類融合趨勢的原因的探討,從金融、帝國、宗教的角度探討了這一問題,在這本書的最後,作者向所有的讀者提出了這本書最終的問題:從7萬年前的智人發展到現在,我們人類確實已經逐漸成為這個地球上的主宰,但是人類不斷的發展最終我們到底想要得到什麼?
我之所以說這本書不同於其他的歷史書,是因為《人類簡史》是從人類辛福感的角度去看人類發展史,我們是否因為時代的前進、科學的進步而比以前更幸福。
解決歷史問題最好的現代方法就是大數據分析,我們可以通過統計每一年各種疾病的人數年齡,去判斷人類的發展是否使得健康更有保障,然而到底統計什麼樣的數據可以體現出幸福感呢?
這個問題留待科學家們去研究解答,幸福感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所以我甚至把這本書列入哲學的範疇。
書里有提出許多我認為是存在爭議的觀點,比如到底是我們馴服了水稻還是水稻馴服了我們、正義只是我們人類自己的主觀意識,對於大自然來說不存在正義、羅伯特•奧本海默才是人類和平的英雄。
對於這些觀點我不置可否,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確實引發了我的思考。讀完整本書,我有一個感覺,人類也許有一天真的能成神,但是在成神之前,請明確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保持謙遜,善待這個世界也善待自己。最後引用比爾布萊森的話:幾萬億個游離的的原子以某種方式聚集在一起,又以複雜的方式創造了你。所以我們與萬物融為一體?
總之這本書可讀性特別高,強烈推薦。了解人類發展的前世今生。沒有寫總結,就是因為一切總結都顯得很蒼白。做了很多標註,值得細細品讀。
這本書裡面有許多我從來沒想過的充滿想像力的觀點,這些有趣的觀點成為我把這本厚厚的書看下去的動力,所以我覺得這是一本不同於其他枯燥無味的專業科普書籍的科普類歷史哲學讀物。
書的架構非常的簡單,按照時間順序,用嚴謹專業的文字記錄了從有人類出現開始之後的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的歷史,其中插入一個作者自己關於人類融合趨勢的原因的探討,從金融、帝國、宗教的角度探討了這一問題,在這本書的最後,作者向所有的讀者提出了這本書最終的問題:從7萬年前的智人發展到現在,我們人類確實已經逐漸成為這個地球上的主宰,但是人類不斷的發展最終我們到底想要得到什麼?
我之所以說這本書不同於其他的歷史書,是因為《人類簡史》是從人類辛福感的角度去看人類發展史,我們是否因為時代的前進、科學的進步而比以前更幸福。
解決歷史問題最好的現代方法就是大數據分析,我們可以通過統計每一年各種疾病的人數年齡,去判斷人類的發展是否使得健康更有保障,然而到底統計什麼樣的數據可以體現出幸福感呢?
這個問題留待科學家們去研究解答,幸福感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所以我甚至把這本書列入哲學的範疇。
書里有提出許多我認為是存在爭議的觀點,比如到底是我們馴服了水稻還是水稻馴服了我們、正義只是我們人類自己的主觀意識,對於大自然來說不存在正義、羅伯特•奧本海默才是人類和平的英雄。
對於這些觀點我不置可否,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確實引發了我的思考。讀完整本書,我有一個感覺,人類也許有一天真的能成神,但是在成神之前,請明確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保持謙遜,善待這個世界也善待自己。最後引用比爾布萊森的話:幾萬億個游離的的原子以某種方式聚集在一起,又以複雜的方式創造了你。所以我們與萬物融為一體?
總之這本書可讀性特別高,強烈推薦。了解人類發展的前世今生。沒有寫總結,就是因為一切總結都顯得很蒼白。做了很多標註,值得細細品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