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云:"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台經,供著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與農曆四月初五、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並稱中國傳統三大鬼節。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是道教的說法。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據《修行記》記載:「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節是道教與中國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二者能夠相應,主要是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
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福納吉、祭祖拜神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三元日成為民俗節日。
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等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每年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因為懼厲的心理,民眾於日常生活中復合儒、佛、道三教,將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稱為鬼節,稱農曆7月為「鬼月」。
佛教傳入後,佛教中也有一種追薦祖先的超度儀式,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盆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且佛教也是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超度法會,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節習俗。
每逢七月,民間必定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還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彩,設壇酬神。「普度」儀式是中元節中最最重要的環節,大致可分為街普、市普、廟普等,以街坊為主的`普度稱為「街普」,以市場為主的普度稱為「市普」,由廟宇住持的普度稱為「廟普」。普度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門前擺放供桌,陳設祭品,還會在屋檐下掛紙燈。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所以簡稱「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時候,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請出,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時,要選擇斷黑之後,一般是一家之長及家中男丁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衣物,稱燒「包衣」,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迴轉「陰曹地府」。
現在,中元節的祭祖儀式已經簡化,大部分地區都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開始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也已經簡化了,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北京中元節習俗集合5篇[朗讀]
老師說7月半也被稱為鬼節中元節,是人們崇拜祖先的節日,也是家庭團聚的日子。7月半是7月15日。但是,我懷疑老師的話。因為我家的中元節是從7月初9日開始的。
在七月初的時候,我們家就會開始為七月半鬼節做準備——寫包。我老是記不住該怎麼稱呼逝世的姥姥、爺爺他們,這時候媽媽就會耐心地教我。寫包的時候,祖母被稱為曾祖,祖父被稱為祖先的考試,最後被稱為長子,女性被稱為老子?
寫完了。
之後就是數紙錢裝包、封包。
在七月初九的早上,我家會開始做其他準備。如,將八仙桌擦乾淨,倒乾淨香爐裡面的沙子和香灰,買好過節用的紙錢、紙箱,和祭拜用的瓜果等。
在傍晚時分,我家會將八仙桌擺在堂屋的正中間,香爐倒上一些沙子擺在桌面的上方處。而在桌子的左右和下方處則分別擺上一條長凳。在桌子正對大門的那一方,會在桌子腿上方系上一面方正的步,我們如果要燒紙錢,就要從布的.兩側遞到桌子下的盆子中。
等到準備完畢,吃過晚飯、洗過澡我們家就會由爸爸帶頭引著我們去外邊「接客」。爸爸的手上會拿著幾支香燭、一些紙錢,一邊走,一邊嘴裡念念有詞,似乎是說「xxx接您回來看看」之類的……。
等走到一定距離後就會開始在地上或小土堆上插上香燭,然後點鞭炮。鞭炮點過後,我們就要鞠躬拜祖。
回到家,吃些瓜果,這第一天接客就算完成了。而這個夜晚,八仙桌香爐里的香不能斷,要一直燃到第二天。
第二天,則是接待來過節的親戚和「送客」。這一天,在八仙桌上要擺上小茶杯,不時地祭上熱茶水。在祭過之後,我們要喝完茶水。而且,在這期間,我們不能碰到長凳。
在中午,我們家一貫的習俗是吃麵條,媽媽做的麵條很好吃,尤其是臊子,特別香。就連不愛吃面的我,在這一天都會把碗里的面吃光光。
到了下午四點時候,媽媽就會開始做晚飯;而等到四點半或五點的時候,親戚們就會派幾個人帶著各家寫好的包或紙箱,帶到接客插香燭的地方開始燒包。
之後就是等待先人將八仙桌上所祭上的飯菜「吃完」,接著我們則撤掉桌腿上系的布,撤掉香爐,圍著八仙桌開始吃飯。飯畢,親戚會回家去為他們家的中元節做準備,而我們家則會再次擺上香燭,祭上瓜果,等到祭完,這個中元節才算是過去了。
在七月初的時候,我們家就會開始為七月半鬼節做準備——寫包。我老是記不住該怎麼稱呼逝世的姥姥、爺爺他們,這時候媽媽就會耐心地教我。寫包的時候,祖母被稱為曾祖,祖父被稱為祖先的考試,最後被稱為長子,女性被稱為老子?
寫完了。
之後就是數紙錢裝包、封包。
在七月初九的早上,我家會開始做其他準備。如,將八仙桌擦乾淨,倒乾淨香爐裡面的沙子和香灰,買好過節用的紙錢、紙箱,和祭拜用的瓜果等。
在傍晚時分,我家會將八仙桌擺在堂屋的正中間,香爐倒上一些沙子擺在桌面的上方處。而在桌子的左右和下方處則分別擺上一條長凳。在桌子正對大門的那一方,會在桌子腿上方系上一面方正的步,我們如果要燒紙錢,就要從布的.兩側遞到桌子下的盆子中。
等到準備完畢,吃過晚飯、洗過澡我們家就會由爸爸帶頭引著我們去外邊「接客」。爸爸的手上會拿著幾支香燭、一些紙錢,一邊走,一邊嘴裡念念有詞,似乎是說「xxx接您回來看看」之類的……。
等走到一定距離後就會開始在地上或小土堆上插上香燭,然後點鞭炮。鞭炮點過後,我們就要鞠躬拜祖。
回到家,吃些瓜果,這第一天接客就算完成了。而這個夜晚,八仙桌香爐里的香不能斷,要一直燃到第二天。
第二天,則是接待來過節的親戚和「送客」。這一天,在八仙桌上要擺上小茶杯,不時地祭上熱茶水。在祭過之後,我們要喝完茶水。而且,在這期間,我們不能碰到長凳。
在中午,我們家一貫的習俗是吃麵條,媽媽做的麵條很好吃,尤其是臊子,特別香。就連不愛吃面的我,在這一天都會把碗里的面吃光光。
到了下午四點時候,媽媽就會開始做晚飯;而等到四點半或五點的時候,親戚們就會派幾個人帶著各家寫好的包或紙箱,帶到接客插香燭的地方開始燒包。
之後就是等待先人將八仙桌上所祭上的飯菜「吃完」,接著我們則撤掉桌腿上系的布,撤掉香爐,圍著八仙桌開始吃飯。飯畢,親戚會回家去為他們家的中元節做準備,而我們家則會再次擺上香燭,祭上瓜果,等到祭完,這個中元節才算是過去了。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是民間傳統節日。「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時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農曆七月十四日。此時一些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農作物祭供,向祖先報告秋天的收成。因此每到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家家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1、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
2、燒街衣。
這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間風俗。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乾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麵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哦。
4、燒袱紙。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6、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7、吃鴨。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麼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在山東的獨陵縣,中元節被當地人稱為「掐嘴節」,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鄉民在中元節當天都會吃扁食(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節他們會吃「餃餅」,一種類似於春卷的食物?
8、祭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9、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10、麵塑。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包括出嫁的女兒及女婿、外孫,另過的兒子及媳婦、孫子等等),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11、入廟祈福。
準備素齋果品去寺廟,施佛及僧,誦讀地藏王經卷和咒語,報答父母恩情,為去世的先人祈福。
12、放天燈。
鬼節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燈放出去,把霉運帶走,帶的越遠越好,讓這些小鬼永遠也回不來。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於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其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這天放天燈,是為在陰間準備飛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升天的路。
1、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
2、燒街衣。
這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間風俗。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乾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麵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哦。
4、燒袱紙。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6、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7、吃鴨。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麼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在山東的獨陵縣,中元節被當地人稱為「掐嘴節」,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鄉民在中元節當天都會吃扁食(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節他們會吃「餃餅」,一種類似於春卷的食物?
8、祭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9、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10、麵塑。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包括出嫁的女兒及女婿、外孫,另過的兒子及媳婦、孫子等等),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11、入廟祈福。
準備素齋果品去寺廟,施佛及僧,誦讀地藏王經卷和咒語,報答父母恩情,為去世的先人祈福。
12、放天燈。
鬼節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燈放出去,把霉運帶走,帶的越遠越好,讓這些小鬼永遠也回不來。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於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其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這天放天燈,是為在陰間準備飛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節又稱七月半,中元的名字在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根據習俗,這一天,每個家庭都應該給已故的親戚一種香味,然後燒紙錢來表達後代對先人的尊敬。
離節日還有幾天,叔叔事先通知我們中元節在他們家過節。
今天正好是七月十五日元節。上午,我和父親早早到達叔叔家,禮貌地和大家打招呼後,父親帶我去了房間。
一進房間就看到一張桌子,桌子上有爺爺、太公和奶奶的肖像。照片上爺爺坐在凳子上,太公和太太頭髮白了,看起來像七十多歲,臉很慈祥。我和父親在香爐里放了香味,在肖像前跪下,離開了。
午休後什麼也沒做。我在菜園裡摘油菜花。從遠處聽到叔叔說:聽坤,來邦忙,燒貢品(紙錢)。我很快就過去了,叔叔先報告要塞火磚。下面放著柴火,打火機稍微燒了一點,那些貢品不久就燒了?
之後,我和媽媽和阿姨用桶裝起來,提到不遠的小河,倒進河裡的時候,聽到旁邊倒紙錢的人喃自語。太公,太太在這條河的某個地方等著收。
我曉得這都是迷信的東東,其實這個節日的很多活動是想告訴我們要記住先人、孝敬前輩,不要望記先人曾經對我們付出的愛。
離節日還有幾天,叔叔事先通知我們中元節在他們家過節。
今天正好是七月十五日元節。上午,我和父親早早到達叔叔家,禮貌地和大家打招呼後,父親帶我去了房間。
一進房間就看到一張桌子,桌子上有爺爺、太公和奶奶的肖像。照片上爺爺坐在凳子上,太公和太太頭髮白了,看起來像七十多歲,臉很慈祥。我和父親在香爐里放了香味,在肖像前跪下,離開了。
午休後什麼也沒做。我在菜園裡摘油菜花。從遠處聽到叔叔說:聽坤,來邦忙,燒貢品(紙錢)。我很快就過去了,叔叔先報告要塞火磚。下面放著柴火,打火機稍微燒了一點,那些貢品不久就燒了?
之後,我和媽媽和阿姨用桶裝起來,提到不遠的小河,倒進河裡的時候,聽到旁邊倒紙錢的人喃自語。太公,太太在這條河的某個地方等著收。
我曉得這都是迷信的東東,其實這個節日的很多活動是想告訴我們要記住先人、孝敬前輩,不要望記先人曾經對我們付出的愛。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節與除夕、、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在佛教中,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它不僅擁有佛教的宗教信仰,還有著我國道教的本土文化。據說,中元節這一天,在陰間的孤魂野鬼會被放出來,為了緬懷先祖,祭拜地官,在陽間的人們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祭拜這些來自陰間的祖先。
民俗專家認為,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這一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每個人都有父母,基於這種思想和對先人的感情與責任使然,中元節勢必也會不斷得到延續和傳承。
傳統民俗:古人怎麼過「鬼節」?
1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
2
燒街衣
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3
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乾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麵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哦。
4
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5
祭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6
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7
放天燈
鬼節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運帶走,帶得越遠越好。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於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其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這天放天燈,是為飛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節的飲食習俗,吃什麼有講究
1
吃鴨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麼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2
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3
吃粗茶淡飯
在山東的一些地方,中元節被當地人稱為「掐嘴節」,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
4
吃扁食
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鄉民在中元節當天都會吃扁食(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5
吃「餃餅」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節他們會吃「餃餅」,一種類似於春卷的食物。
文人筆下的中元節盛況
學者夏仁虎先生寫過一組題為「舊京秋詞」的詩,其中一首寫蓮花燈:「小隊兒童巷口邀,紅衣蠟淚夜風搖;蓮燈似我新詩稿,明日憑扔樂此宵。」詩後說明:「中元夕,里巷小兒結隊,持蓮燈以嬉。齊歌曰:『蓮花燈、蓮花燈,今日點了明日扔。』」描繪的正是我們當年過節的情景。
俞平伯先生對舊京中元節也留下了文字:「中元節夜之蓮燈不論製作精粗,次日必須扔去,雲留則不吉。……若彼時東安市場等處出售之蓮花燈,則五彩斑斕,玲瓏精巧,下垂流蘇,其價有甚穹者,亦只供一夕之玩耳,亦舊俗侈糜之一也。」俞先生又引清朝詩人查初白的詩「萬柄紅燈裹綠紗,亭亭輕蓋受風斜;滿城荷葉高錢價,不數中原洗手花。……荷葉價高以比洛陽紙貴,彼時九城光景之盛可知矣!」。
鄧雲鄉先生在《燕京鄉土記》特別描繪了中元節的蒿子燈,「青光熒熒,若磷火然。《京都風俗志》所謂『於暗處如萬點螢光,千里鬼火,亦可觀也。』」試想在黑黝黝的小四合院中,在飄著夜來香的七月之夜,廊檐下,垂花門邊,甚至在偏僻的小胡同中,這該是怎樣的情趣呢?其趣味就在「青光熒熒」上。如果在上千支光的電燈照耀下,光同白晝,便索然無味,又哪裡去覓蓮花燈、荷葉燈、蒿子燈的朦朧之美呢?
鄧先生又悵然寫道:「在北京玩過蓮花燈的人,如果客居異地,逢上這樣的節令,哪能不思念這輕盈、美麗、朦朧的蓮花燈呢?……有一年初秋在京,涼得很早,匆匆數日,已過了中元節,不禁想起幼年玩蓮花燈的事來,便寫了一首小詞《念奴嬌》云:新涼數日,又匆匆過了,中元佳節。檐下清陰清幾許,樹上月華遲發,院落居鄰,繩床小坐,意趣何幽絕。漸忘漏永,似疑鴛瓦霜潑。
中元節祭祀,這兩種方式供你選擇。
網絡祭祀
網絡祭祀,就是在網站上為死去的親友建立一個網絡墓園,每逢清明節、中元節,親友在祭奠網頁上點擊滑鼠為親友獻花、上香、點燭、獻貢品、點歌等。隨著網際網路在我國的普及以及祭奠方式的逐步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網上祭祀。只要登錄活動網站,就可向死去的親友敬獻鮮花、寫下感言,表達緬懷之情。
用新型祭祀品
可用鮮花、電子香燭等替換蠟燭、紙錢。不管是清明節還是中元節,祭祀的目的都是抒發對已故親人的思念之情,緬懷先人,在保留傳統習俗的同時,可使用新型祭祀物品開展祭祀。一方面既遵循民俗,通過節日祭奠了先人,另一方面也節約了資源、維護了環境,杜絕了火患,低碳環保,愛護家園。
傳統方式祭祖,這些安全知識必須要謹守
相信今天還是有很多人會通過焚香、燒紙錢、點蠟等活動祭祀祖先。那麼,下面這些安全提示你必須要關註:
1
在山上祭掃時,嚴禁動用明火、吸煙、燒香燭、燒紙錢、燃放鞭炮,防止山火。
2
不要在小區內草坪上、管道旁、高壓電線、汽車旁、化糞池邊、蘆葦草垛及工地、工棚附近焚燒香紙,燃放爆竹,防止因泄漏或引燃沼氣而發生爆炸。
3
祭掃如需點燭、燒紙、點香、燃放鞭炮,請清理周圍可燃物,並進行現場守護,待火完全熄滅方可離開,防止灰燼復燃或飛火引發火災。
4
大風天請避免點燭、燃香、燒紙和燃放爆竹。
5
祭掃活動中,嚴禁占用、堵塞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消防車通道。
中元節與除夕、、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在佛教中,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它不僅擁有佛教的宗教信仰,還有著我國道教的本土文化。據說,中元節這一天,在陰間的孤魂野鬼會被放出來,為了緬懷先祖,祭拜地官,在陽間的人們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祭拜這些來自陰間的祖先。
民俗專家認為,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這一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每個人都有父母,基於這種思想和對先人的感情與責任使然,中元節勢必也會不斷得到延續和傳承。
傳統民俗:古人怎麼過「鬼節」?
1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
2
燒街衣
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3
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乾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麵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哦。
4
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5
祭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6
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7
放天燈
鬼節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運帶走,帶得越遠越好。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於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其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這天放天燈,是為飛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節的飲食習俗,吃什麼有講究
1
吃鴨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麼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2
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3
吃粗茶淡飯
在山東的一些地方,中元節被當地人稱為「掐嘴節」,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
4
吃扁食
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鄉民在中元節當天都會吃扁食(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5
吃「餃餅」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節他們會吃「餃餅」,一種類似於春卷的食物。
文人筆下的中元節盛況
學者夏仁虎先生寫過一組題為「舊京秋詞」的詩,其中一首寫蓮花燈:「小隊兒童巷口邀,紅衣蠟淚夜風搖;蓮燈似我新詩稿,明日憑扔樂此宵。」詩後說明:「中元夕,里巷小兒結隊,持蓮燈以嬉。齊歌曰:『蓮花燈、蓮花燈,今日點了明日扔。』」描繪的正是我們當年過節的情景。
俞平伯先生對舊京中元節也留下了文字:「中元節夜之蓮燈不論製作精粗,次日必須扔去,雲留則不吉。……若彼時東安市場等處出售之蓮花燈,則五彩斑斕,玲瓏精巧,下垂流蘇,其價有甚穹者,亦只供一夕之玩耳,亦舊俗侈糜之一也。」俞先生又引清朝詩人查初白的詩「萬柄紅燈裹綠紗,亭亭輕蓋受風斜;滿城荷葉高錢價,不數中原洗手花。……荷葉價高以比洛陽紙貴,彼時九城光景之盛可知矣!」。
鄧雲鄉先生在《燕京鄉土記》特別描繪了中元節的蒿子燈,「青光熒熒,若磷火然。《京都風俗志》所謂『於暗處如萬點螢光,千里鬼火,亦可觀也。』」試想在黑黝黝的小四合院中,在飄著夜來香的七月之夜,廊檐下,垂花門邊,甚至在偏僻的小胡同中,這該是怎樣的情趣呢?其趣味就在「青光熒熒」上。如果在上千支光的電燈照耀下,光同白晝,便索然無味,又哪裡去覓蓮花燈、荷葉燈、蒿子燈的朦朧之美呢?
鄧先生又悵然寫道:「在北京玩過蓮花燈的人,如果客居異地,逢上這樣的節令,哪能不思念這輕盈、美麗、朦朧的蓮花燈呢?……有一年初秋在京,涼得很早,匆匆數日,已過了中元節,不禁想起幼年玩蓮花燈的事來,便寫了一首小詞《念奴嬌》云:新涼數日,又匆匆過了,中元佳節。檐下清陰清幾許,樹上月華遲發,院落居鄰,繩床小坐,意趣何幽絕。漸忘漏永,似疑鴛瓦霜潑。
中元節祭祀,這兩種方式供你選擇。
網絡祭祀
網絡祭祀,就是在網站上為死去的親友建立一個網絡墓園,每逢清明節、中元節,親友在祭奠網頁上點擊滑鼠為親友獻花、上香、點燭、獻貢品、點歌等。隨著網際網路在我國的普及以及祭奠方式的逐步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網上祭祀。只要登錄活動網站,就可向死去的親友敬獻鮮花、寫下感言,表達緬懷之情。
用新型祭祀品
可用鮮花、電子香燭等替換蠟燭、紙錢。不管是清明節還是中元節,祭祀的目的都是抒發對已故親人的思念之情,緬懷先人,在保留傳統習俗的同時,可使用新型祭祀物品開展祭祀。一方面既遵循民俗,通過節日祭奠了先人,另一方面也節約了資源、維護了環境,杜絕了火患,低碳環保,愛護家園。
傳統方式祭祖,這些安全知識必須要謹守
相信今天還是有很多人會通過焚香、燒紙錢、點蠟等活動祭祀祖先。那麼,下面這些安全提示你必須要關註:
1
在山上祭掃時,嚴禁動用明火、吸煙、燒香燭、燒紙錢、燃放鞭炮,防止山火。
2
不要在小區內草坪上、管道旁、高壓電線、汽車旁、化糞池邊、蘆葦草垛及工地、工棚附近焚燒香紙,燃放爆竹,防止因泄漏或引燃沼氣而發生爆炸。
3
祭掃如需點燭、燒紙、點香、燃放鞭炮,請清理周圍可燃物,並進行現場守護,待火完全熄滅方可離開,防止灰燼復燃或飛火引發火災。
4
大風天請避免點燭、燃香、燒紙和燃放爆竹。
5
祭掃活動中,嚴禁占用、堵塞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消防車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