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葉聖陶的遊記[朗讀]
今年暑假,我和媽媽到洞庭湖有遊玩。我們一來到洞庭湖就被氣勢磅礴和綺麗迷人的風景深深的迷住了。洞庭湖古稱「雲夢澤」,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兩省,它北連長江、南接湘、資、沅、酆四水,號稱「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見其風光之綺麗迷人。洞庭湖浩瀚迂迴,山巒突兀,其最大的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漁帆點點,蘆葉青青,水天一色,鷗鷺翔飛。洞庭湖的氣勢雄偉磅礴,洞庭湖的月色柔和瑰麗。即使是在陰晦沉霞的天氣,也給人別致、譎秘的感覺,激起人們的遊興。碧波萬頃的洞庭湖不愧為「天下第一水」。泛舟湖間,心曠神怡,其樂無窮。從此處遠眺洞庭,但見湘江滔滔北去,長江滾滾東逝,水鳥翱翔,百舸爭流,水天一色,景色甚是雄偉壯觀。劉海戲金蟾、東方朔盜飲仙酒、舜帝二妃萬里尋夫的民間傳說正是源於此地……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風景秀麗。它是洞庭湖上的一個孤島,島上有72個大小山峰,這裡每天有渡輪來往航程大約一小時。遊覽群山需要用一天時間,早上去,下午返。既去了君山,又可暢遊洞庭湖,真是一舉兩得。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傳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淚滴在竹上,變成斑竹。後來兩妃死於山上,後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為了紀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了。現有古蹟二妃墓、湘妃廟、柳毅井、飛來鍾等。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斑竹、羅漢竹、方竹、實心竹、紫竹、毛竹等。這裡每年都舉辦盛大的龍舟節、荷花節和水上運動。洞庭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其物產極為豐富。湖中的特產有河蚌、黃鱔、洞庭蟹、財魚等珍貴的河鮮,還有君山名茶、羅漢竹、方竹、實竹、紫竹、斑竹、毛竹等竹類產品,種類亦很繁多。君山在洞庭湖中,是一個面積不到100公頃的小島。原名洞府山,它浮在洞庭湖中,就像一個白銀盤裡的青螺.傳說「洞庭山浮在水上,其下有金堂白間,玉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砌于山頂。」後因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葬於此,屈原在《九歌》中稱之為湘君和湘夫人,故後人將此山改名為君山.洞庭湖不管是湖水,還是山光,都一樣非常美麗.如果你,那一定要去洞庭湖看一看哦。
1912年中學後,因家境清貧即開始當小學教師並從事文學創作。五四運動前參加了李大釗、魯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與沈雁冰、鄭振鐸等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為人生」的文學觀,並與朱自清等人創辦了中國新文壇上第一個詩刊《詩》。他發表了許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的作品,出版了童話集《稻草人》以及小說集《隔膜》、《火災》等。1923年,葉聖陶進入商務印書館,開始從事編輯出版工作,並主編《小說月報》等雜誌,同時繼續文學創作,發表了長篇小說《倪煥之》和大量短篇小說。
四月二十三日,我從上海回蘇州,王劍三兄要到蘇州玩兒,和我同走。蘇州實在很少可以玩兒的地方,有些地方他前一回到蘇州已經去過了,我只陪他看了可園,滄浪亭,文廟,植園以及顧家的怡園,又在吳苑吃了茶,因為他要嘗嘗蘇州的趣味。二十五日,我們就離開蘇州,往太湖中的洞庭西山。
洞庭西山周圍一百二十里,山峰重疊。我們的目的地是南面沿湖的石公山。最近看到報上的廣告,石公山開了旅館,我們才決定到那裡去。如果沒有旅館,又沒有住在山上的熟人,那就食宿都成向題,洞庭西山是去不成的。
上午八點,我們出胥門,到蘇福路長途汽車站候車。蘇福路從蘇州到光福,是商辦的,現在還沒有全線通車,只能到木瀆。八點三刻,汽車到站,開行半點鐘就到了木瀆,票價兩毛。經過了市街,開往洞庭東山的裕商小汽輪正將開行,我們買西山鎮夏鄉的票,每張五毛。輪行半點鐘出胥口,進太湖。以前在無錫黿頭渚,在鄧尉還元閣,只是望望太湖罷了,現在可親身在太湖的波面,左右看望,混黃的湖波似乎儘量在那裡漲起來,遠處水接著天,間或界著一線的遠岸或是斷斷續續的遠樹。睛光照著遠近的島嶼,淡藍,深翠,嫩綠,色彩不一,眼界中就不覺得單調,寂寞。
十二點一刻到達西山鎮夏鄉,我們跟著一批西山人登岸。這裡有碼頭,不像先前經過的站頭,登岸得用船擺渡。碼頭上有人力車,我們不認識去石公山的路,就坐上人力車,每輛六毛。和車夫閒談,才知道西山只有十輛人力車,一般人往來難得坐的。車在山徑中前進,兩旁儘是桑樹茶樹和果木,滿眼的蒼翠,不常遇見行人,真像到了世外。果木是柿、橘、梅、楊梅、枇杷。梅花開的時候,這裡該比鄧尉還要出色。楊梅干枝高大,屈伸有姿態,最多畫意。下了幾回車,翻過了幾座不很高的嶺,路就圍在山腰間,我們差不多可以撫摩左邊山坡上那些樹木的頂枝。樹木以外就是湖面,行到枝葉茂密的地方,湖面給遮沒了,但是一會兒又露出來了。
十二點三刻,我們到了石公飯店。這是節烈祠的房子,五間帶廂房,我們選定靠西的一間地板房,有三張床鋪,價兩元。節烈祠供奉全西山的節烈婦女,門前一座很大的石牌坊,密密麻麻刻著她們的姓氏。隔壁石公寺,石公山歸該寺管領。除開一祠一寺,石公山再沒有房屋,惟有樹木和山石而已。這裡的山石特別玲瓏,從前人有評石三字訣叫做「皺,瘦,透」,用來品評這裡的山石,大部分可以適用。人家園林中有了幾塊太湖石,遊人就徘徊不忍去,這裡卻滿山的太湖石,而且是生著根的,而且有高和寬都達幾十丈的,真可以稱大觀了。
飯店裡只有我們兩個客,飯菜沒有預備,僅能做一碗開陽蛋湯。一會兒茶房高興地跑來說,從漁人手裡買到了一尾鯽魚,而且晚飯的菜也有了,一小籃活蝦,一尾很大的鯽魚。問可有酒,有的。本山自製,也叫竹葉青。打一斤來嘗嘗,味道很清,只嫌薄些。
吃罷午飯,我們出飯店,向左邊走,大約百步,到夕光洞。洞中有倒掛的大石,俗名倒掛塔。洞左右壁上刻著明朝人王鰲所寫的壽字,筆力雄健。再走百多步,石壁綿延很寬廣,題著「聯雲幛」三個篆字。高頭又有「縹緲雲聯」四字,清道光間人羅綺的手筆。從這裡向下列岸灘,大石平鋪,湖波激盪,發出汩汩的聲音。對面青青的一帶是洞庭東山,看來似乎不很遠,但是相距十八里呢。這裡叫做明月浦,月明的時候來這裡坐坐,確是不錯。我們照了相,回要山上,從所謂一線天的裂縫中爬到山頂。轉向南往下走,到來鶴亭。下望節烈祠和石公寺的房屋,整齊,小巧,好像展覽會中的建築模型。再往下有翠屏軒。出石公寺向右,經過節烈祠門首,到歸雲洞。洞中供奉山石雕成的觀音像,比人高兩尺光景,氣度很不壞,可惜裝了金,看不出雕鑿的手法。石公全山面積一百八十多畝,高七十多丈,不過一座小山罷了,可是山石好,樹木多,就見得丘壑幽深,引人入勝。
回飯店休息了一會兒,我們雇一條漁船,看石公南岸的灘面。灘石下面都有空隙,波濤衝進去,作鴻洞的聲響,大約和石鐘山同一道理。漁人問還想到哪裡去,我們指著南面的三山說,如果來得及回來,我們想到那邊去。漁人於是張起風帆來。橫風,船身向右側,船舷下水聲嘩嘩嘩。不到四十分鐘,就到了三山的岸灘。那裡很少大石,全是磨洗得沒了稜角的碎石片。據說山上很有些殷實的人家,他們備有槍械自衛,子彈埋在岸灘的蘆葦叢中,臨時取用,只他們自己有數。我們因為時光已晚,來不及到鄉村裡去,只在岸灘照了幾張照片,就迎著落日回船。一個帶著三弦的算命先生要往西山去,請求附載,我們答應了。這時候太陽已近地平線,黃水染上淡紅,使人起蒼茫之感。湖面漸漸升起煙霧,風力比先前有勁,也是橫風,船身向左側,船舷下水聲嘩嘩嘩,更見爽利。漁人沒事,請算命先生給他的兩個男孩子算命。聽說兩個都生了根,大的一個還有貴人星助命,漁人夫妻兩個安慰地笑了。船到石公山,天已全黑。坐船共三小時,付錢一塊二毛。飯店裡特地為我們點了汽油燈,喝竹葉青,吃鯽魚和蝦仁,還有咸芥菜,味道和白馬湖出品不相上下。九時息燈就寢。聽湖上波濤聲,好似風過松林,不久就入夢。
二十六日早上六時起身。東南風很大,出門望湖面,皺而暗,隨處湧起白浪花。吃過早餐,昨天約定的人力車來了,就離開飯店,食宿小帳共計六塊多錢。沿昨天來此的原路,我們向鎮夏鄉而去。淡淡的陽光漸漸透出來,風吹樹木,滿眼是舞動的新綠。路旁遇見採茶婦女,身上各掛一隻篾簍,滿盛采來的茶芽。據說這是今年第二回採摘,一年裡頭,不過採摘四五回罷了。在鎮夏鄉寄了信,走不多路,到林屋洞,洞口題「天下第九洞天」六個大字。據說這個洞像房屋那樣有三進,第一進人可以直立,第二三進比較低,須得曲身而行。再往裡去,直通到湖廣。凡有山洞處,往往有類似的傳說,當然不足憑信。再走四五里,到成金煤礦,遇見一個姓周的工頭,嶧縣人,和劍三是大同鄉,承他告訴我們煤礦的大概,這煤礦本來用土法開採,所出煙煤質地很好,運到近處去銷售,每噸價六七塊錢,比遠來的煤便宜得多,現在這個礦歸利民礦業公司經營,占地一萬七千畝。目前正在開鑿兩口井,一口深十六丈,又一口深三十丈,彼此相通。一個月以後開鑿成功,就可以用機器採煤了。他又說,西山上除開這裡,礦產還很多呢。他四十三歲,和我同年,跑過許多地方,乾了二十來年的煤礦,沒上過礦業學校全憑實際得來的經驗,談吐很爽直,見劍三是同鄉,殷勤的情意流露在眉目間。劍三給他照了個相,讓他站在他親自開鑿的井旁邊。回到鎮夏鄉正十一點。付人力車價,每輛一塊二毛半。在麵館吃了面,買了本山的碧螺春茶葉,上小茶樓喝了兩杯茶,向附近的山徑散步了一會兒,這才挨到午後兩點半。裕商小汽輪靠著碼頭,我們冒著狂風鑽進艙里,行到湖心,顛簸搖盪,仿佛在海洋里。全船的客人不由得閉目垂頭,現出睏乏的神態。
四月二十三日,我從上海回蘇州,王劍三兄要到蘇州玩兒,和我同走。蘇州實在很少可以玩兒的地方,有些地方他前一回到蘇州已經去過了,我只陪他看了可園,滄浪亭,文廟,植園以及顧家的怡園,又在吳苑吃了茶,因為他要嘗嘗蘇州的趣味。二十五日,我們就離開蘇州,往太湖中的洞庭西山。
洞庭西山周圍一百二十里,山峰重疊。我們的目的地是南面沿湖的石公山。最近看到報上的廣告,石公山開了旅館,我們才決定到那裡去。如果沒有旅館,又沒有住在山上的熟人,那就食宿都成向題,洞庭西山是去不成的。
上午八點,我們出胥門,到蘇福路長途汽車站候車。蘇福路從蘇州到光福,是商辦的,現在還沒有全線通車,只能到木瀆。八點三刻,汽車到站,開行半點鐘就到了木瀆,票價兩毛。經過了市街,開往洞庭東山的裕商小汽輪正將開行,我們買西山鎮夏鄉的票,每張五毛。輪行半點鐘出胥口,進太湖。以前在無錫黿頭渚,在鄧尉還元閣,只是望望太湖罷了,現在可親身在太湖的波面,左右看望,混黃的湖波似乎儘量在那裡漲起來,遠處水接著天,間或界著一線的遠岸或是斷斷續續的遠樹。睛光照著遠近的島嶼,淡藍,深翠,嫩綠,色彩不一,眼界中就不覺得單調,寂寞。
十二點一刻到達西山鎮夏鄉,我們跟著一批西山人登岸。這裡有碼頭,不像先前經過的站頭,登岸得用船擺渡。碼頭上有人力車,我們不認識去石公山的路,就坐上人力車,每輛六毛。和車夫閒談,才知道西山只有十輛人力車,一般人往來難得坐的。車在山徑中前進,兩旁儘是桑樹茶樹和果木,滿眼的蒼翠,不常遇見行人,真像到了世外。果木是柿、橘、梅、楊梅、枇杷。梅花開的時候,這裡該比鄧尉還要出色。楊梅干枝高大,屈伸有姿態,最多畫意。下了幾回車,翻過了幾座不很高的嶺,路就圍在山腰間,我們差不多可以撫摩左邊山坡上那些樹木的頂枝。樹木以外就是湖面,行到枝葉茂密的地方,湖面給遮沒了,但是一會兒又露出來了。
十二點三刻,我們到了石公飯店。這是節烈祠的房子,五間帶廂房,我們選定靠西的一間地板房,有三張床鋪,價兩元。節烈祠供奉全西山的節烈婦女,門前一座很大的石牌坊,密密麻麻刻著她們的姓氏。隔壁石公寺,石公山歸該寺管領。除開一祠一寺,石公山再沒有房屋,惟有樹木和山石而已。這裡的山石特別玲瓏,從前人有評石三字訣叫做「皺,瘦,透」,用來品評這裡的山石,大部分可以適用。人家園林中有了幾塊太湖石,遊人就徘徊不忍去,這裡卻滿山的太湖石,而且是生著根的,而且有高和寬都達幾十丈的,真可以稱大觀了。
飯店裡只有我們兩個客,飯菜沒有預備,僅能做一碗開陽蛋湯。一會兒茶房高興地跑來說,從漁人手裡買到了一尾鯽魚,而且晚飯的菜也有了,一小籃活蝦,一尾很大的鯽魚。問可有酒,有的。本山自製,也叫竹葉青。打一斤來嘗嘗,味道很清,只嫌薄些。
吃罷午飯,我們出飯店,向左邊走,大約百步,到夕光洞。洞中有倒掛的大石,俗名倒掛塔。洞左右壁上刻著明朝人王鰲所寫的壽字,筆力雄健。再走百多步,石壁綿延很寬廣,題著「聯雲幛」三個篆字。高頭又有「縹緲雲聯」四字,清道光間人羅綺的手筆。從這裡向下列岸灘,大石平鋪,湖波激盪,發出汩汩的聲音。對面青青的一帶是洞庭東山,看來似乎不很遠,但是相距十八里呢。這裡叫做明月浦,月明的時候來這裡坐坐,確是不錯。我們照了相,回要山上,從所謂一線天的裂縫中爬到山頂。轉向南往下走,到來鶴亭。下望節烈祠和石公寺的房屋,整齊,小巧,好像展覽會中的建築模型。再往下有翠屏軒。出石公寺向右,經過節烈祠門首,到歸雲洞。洞中供奉山石雕成的觀音像,比人高兩尺光景,氣度很不壞,可惜裝了金,看不出雕鑿的手法。石公全山面積一百八十多畝,高七十多丈,不過一座小山罷了,可是山石好,樹木多,就見得丘壑幽深,引人入勝。
回飯店休息了一會兒,我們雇一條漁船,看石公南岸的灘面。灘石下面都有空隙,波濤衝進去,作鴻洞的聲響,大約和石鐘山同一道理。漁人問還想到哪裡去,我們指著南面的三山說,如果來得及回來,我們想到那邊去。漁人於是張起風帆來。橫風,船身向右側,船舷下水聲嘩嘩嘩。不到四十分鐘,就到了三山的岸灘。那裡很少大石,全是磨洗得沒了稜角的碎石片。據說山上很有些殷實的人家,他們備有槍械自衛,子彈埋在岸灘的蘆葦叢中,臨時取用,只他們自己有數。我們因為時光已晚,來不及到鄉村裡去,只在岸灘照了幾張照片,就迎著落日回船。一個帶著三弦的算命先生要往西山去,請求附載,我們答應了。這時候太陽已近地平線,黃水染上淡紅,使人起蒼茫之感。湖面漸漸升起煙霧,風力比先前有勁,也是橫風,船身向左側,船舷下水聲嘩嘩嘩,更見爽利。漁人沒事,請算命先生給他的兩個男孩子算命。聽說兩個都生了根,大的一個還有貴人星助命,漁人夫妻兩個安慰地笑了。船到石公山,天已全黑。坐船共三小時,付錢一塊二毛。飯店裡特地為我們點了汽油燈,喝竹葉青,吃鯽魚和蝦仁,還有咸芥菜,味道和白馬湖出品不相上下。九時息燈就寢。聽湖上波濤聲,好似風過松林,不久就入夢。
二十六日早上六時起身。東南風很大,出門望湖面,皺而暗,隨處湧起白浪花。吃過早餐,昨天約定的人力車來了,就離開飯店,食宿小帳共計六塊多錢。沿昨天來此的原路,我們向鎮夏鄉而去。淡淡的陽光漸漸透出來,風吹樹木,滿眼是舞動的新綠。路旁遇見採茶婦女,身上各掛一隻篾簍,滿盛采來的茶芽。據說這是今年第二回採摘,一年裡頭,不過採摘四五回罷了。在鎮夏鄉寄了信,走不多路,到林屋洞,洞口題「天下第九洞天」六個大字。據說這個洞像房屋那樣有三進,第一進人可以直立,第二三進比較低,須得曲身而行。再往裡去,直通到湖廣。凡有山洞處,往往有類似的傳說,當然不足憑信。再走四五里,到成金煤礦,遇見一個姓周的工頭,嶧縣人,和劍三是大同鄉,承他告訴我們煤礦的大概,這煤礦本來用土法開採,所出煙煤質地很好,運到近處去銷售,每噸價六七塊錢,比遠來的煤便宜得多,現在這個礦歸利民礦業公司經營,占地一萬七千畝。目前正在開鑿兩口井,一口深十六丈,又一口深三十丈,彼此相通。一個月以後開鑿成功,就可以用機器採煤了。他又說,西山上除開這裡,礦產還很多呢。他四十三歲,和我同年,跑過許多地方,乾了二十來年的煤礦,沒上過礦業學校全憑實際得來的經驗,談吐很爽直,見劍三是同鄉,殷勤的情意流露在眉目間。劍三給他照了個相,讓他站在他親自開鑿的井旁邊。回到鎮夏鄉正十一點。付人力車價,每輛一塊二毛半。在麵館吃了面,買了本山的碧螺春茶葉,上小茶樓喝了兩杯茶,向附近的山徑散步了一會兒,這才挨到午後兩點半。裕商小汽輪靠著碼頭,我們冒著狂風鑽進艙里,行到湖心,顛簸搖盪,仿佛在海洋里。全船的客人不由得閉目垂頭,現出睏乏的神態。
葉聖陶(1894.10.28-1988.2.16)現代作家、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家。原名紹鈎,字聖陶,主要筆名有葉陶、聖陶、桂山等。江蘇蘇州人。葉聖陶原名時紹鈎,生於江蘇蘇州。父親在地主家做帳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後在一個初等小學當教員。1914年被排擠出學校,閉居期間作文言小說發表在《禮拜六》等雜誌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尚公學校教國文,並為商務印書館編小學國文課本。1917年應聘到吳縣用直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1918年在《婦女雜誌》第4卷2、3號上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春宴瑣譚》。1919年參加北京大學學生組織的新潮社,並在《新潮》上發表小說和論文。更多……稻草人潘先生在難中生活崑曲三種船記游洞庭西山駕長橈夫子牛沒有秋蟲的地方藕與蓴菜客語「良辰入奇懷」兩法師牽牛花看月說書一個少年的筆記《蘇州園林》序倪煥之(長)「今天天氣好呵!」從焚書到讀書我們與紳士。
葉聖陶《稻草人》童話集中的所有作品。
我來回答。
1、主要內容童話《稻草人》以稻草人的眼目,觀照慘痛的世情:可憐的農婦、可憐的漁婦、可憐的自殺者、可憐的鯽魚等等。然而對於人世間的悲劇,稻草人什麼都挽救不了、改變不了。最終,在內疚感與無力感之間糾結的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間」,與悲劇同眠。2、作品簡析《稻草人》讓孩子們看到了20年代工農大眾的苦難命運,其創作風格長期成為中國兒童文學創作的主導風格。葉聖陶的童話具有充滿詩意的童話意境、通俗易懂的童話語言、民族化的風格。作者從童話題材到通話內容都極具有民族化的特色,在童話題材主題的挖掘上,《稻草人》中體現了鮮明的民族色彩。在敘事模式上則是三段式和部分的反覆。文中通過老婦人、漁家女、弱女子三者的不幸遭遇映射出社會底層人民普遍的辛酸困苦。3、作者簡介葉聖陶,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1894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蘇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
葉聖陶有什麼著名作品?
我來回答。
稻草人潘先生在難中生活崑曲三種船記游洞庭西山駕長橈夫子牛沒有秋蟲的地方藕與蓴菜客語「良辰入奇懷」兩法師牽牛花看月說書一個少年的筆記《蘇州園林》序倪煥之(長)「今天天氣好呵!」從焚書到讀書我們與紳士。
葉聖陶的作品有哪些。
我來回答。
蘇教版初二年級下學期第四單元第21課,有刪改;語文出版社初一年級第17課、主筆或主編,有刪改。)童話代表作《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種子》《玫瑰和金魚》《月亮姑娘的親事》《含羞草》《快樂的人》《芳兒的夢》任職報紙、雜誌葉聖陶曾在以下報紙、雜誌作過編輯作品列表《春宴瑣譚》第一部白話小說1918稻草人《雪朝》(與朱自清等人合蓍)(詩)1922《隔膜》(小說集)1922《稻草人》(小說,早年童話集)1923《火災》(小說集)1923《線下》(短篇小說)1925《倪煥之》(長篇小說)1928《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話)1931《文心》(教育)(與夏丏尊合著)1934《未厭居習作》(散文)1935《聖陶短篇小說集》(短篇小說集)1936《葉紹鈞選集》(文選)1936《略讀指導舉隅》(教育)(與朱自清合著)1946《兒童文學研究》1947《精讀指導舉隅》(教育)1948《寫作雜談》(教育)1951《荷花》(現已收入三年級下冊(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3課(人教版)語文書課文)《葉聖陶童話選》(童話)1956葉聖陶童話選《葉聖陶出版文集》(文選)1958《抗爭》(短篇小說)1959《夜》1959《平常的故事》1959《微波》1959《篋存集》(詩)1960《潘先生在難中》(短篇小說)1964《葉聖陶散文》(散文)1983《我與四川》(散文和詩)1984《文章講話》(與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文話七十二講》(教育)(與夏丏尊合著)1999《藕與蓴菜》(短篇小說)(現已收入七年級語文第一冊課本第八課)1997《爬山虎的腳》(現已收入語文四年級上冊(人教版)課本第六課)《一個少年的筆記》(包括《詩的材料》《三棵老銀杏》《爬山虎的腳》)(現已收入語文八年級上冊(鄂教版)課本第十八課)《記金華的雙龍洞》(現已收入六年級下冊(蘇教版)課文和四年級下冊第3課(人教版)課文)《蘇州園林》(現已收入人教版初二年級下學期第三單元第13課。
葉聖陶《稻草人》童話集中的所有作品。
我來回答。
1、主要內容童話《稻草人》以稻草人的眼目,觀照慘痛的世情:可憐的農婦、可憐的漁婦、可憐的自殺者、可憐的鯽魚等等。然而對於人世間的悲劇,稻草人什麼都挽救不了、改變不了。最終,在內疚感與無力感之間糾結的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間」,與悲劇同眠。2、作品簡析《稻草人》讓孩子們看到了20年代工農大眾的苦難命運,其創作風格長期成為中國兒童文學創作的主導風格。葉聖陶的童話具有充滿詩意的童話意境、通俗易懂的童話語言、民族化的風格。作者從童話題材到通話內容都極具有民族化的特色,在童話題材主題的挖掘上,《稻草人》中體現了鮮明的民族色彩。在敘事模式上則是三段式和部分的反覆。文中通過老婦人、漁家女、弱女子三者的不幸遭遇映射出社會底層人民普遍的辛酸困苦。3、作者簡介葉聖陶,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1894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蘇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
葉聖陶有什麼著名作品?
我來回答。
稻草人潘先生在難中生活崑曲三種船記游洞庭西山駕長橈夫子牛沒有秋蟲的地方藕與蓴菜客語「良辰入奇懷」兩法師牽牛花看月說書一個少年的筆記《蘇州園林》序倪煥之(長)「今天天氣好呵!」從焚書到讀書我們與紳士。
葉聖陶的作品有哪些。
我來回答。
蘇教版初二年級下學期第四單元第21課,有刪改;語文出版社初一年級第17課、主筆或主編,有刪改。)童話代表作《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種子》《玫瑰和金魚》《月亮姑娘的親事》《含羞草》《快樂的人》《芳兒的夢》任職報紙、雜誌葉聖陶曾在以下報紙、雜誌作過編輯作品列表《春宴瑣譚》第一部白話小說1918稻草人《雪朝》(與朱自清等人合蓍)(詩)1922《隔膜》(小說集)1922《稻草人》(小說,早年童話集)1923《火災》(小說集)1923《線下》(短篇小說)1925《倪煥之》(長篇小說)1928《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話)1931《文心》(教育)(與夏丏尊合著)1934《未厭居習作》(散文)1935《聖陶短篇小說集》(短篇小說集)1936《葉紹鈞選集》(文選)1936《略讀指導舉隅》(教育)(與朱自清合著)1946《兒童文學研究》1947《精讀指導舉隅》(教育)1948《寫作雜談》(教育)1951《荷花》(現已收入三年級下冊(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3課(人教版)語文書課文)《葉聖陶童話選》(童話)1956葉聖陶童話選《葉聖陶出版文集》(文選)1958《抗爭》(短篇小說)1959《夜》1959《平常的故事》1959《微波》1959《篋存集》(詩)1960《潘先生在難中》(短篇小說)1964《葉聖陶散文》(散文)1983《我與四川》(散文和詩)1984《文章講話》(與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文話七十二講》(教育)(與夏丏尊合著)1999《藕與蓴菜》(短篇小說)(現已收入七年級語文第一冊課本第八課)1997《爬山虎的腳》(現已收入語文四年級上冊(人教版)課本第六課)《一個少年的筆記》(包括《詩的材料》《三棵老銀杏》《爬山虎的腳》)(現已收入語文八年級上冊(鄂教版)課本第十八課)《記金華的雙龍洞》(現已收入六年級下冊(蘇教版)課文和四年級下冊第3課(人教版)課文)《蘇州園林》(現已收入人教版初二年級下學期第三單元第13課。
遊了三個湖
這回到南方去,遊了三個湖。在南京,游玄武湖,到了無錫,當然要望望太湖,到了杭州,不用說,四天的盤桓離不了西湖。我跟這三個湖都不是初相識,跟西湖尤其熟,可是這回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寫不成名副其實的遊記,只能隨便談一點兒。
首先要說的,玄武湖和西湖都疏浚了。西湖的疏浚工程,做的五年的計劃,今年4月初開頭,聽說要爭取三年完成,每天挖泥船軋軋軋地響著,連在鏈條上的兜兒一兜兜地把長遠沉在湖底里的黑泥挖起。玄武湖要疏浚,為的是恢復湖面的面積,湖面原先讓淤泥和湖草占去太多了。湖面寬了,遊人划船才覺得舒暢,望出去心裡也開朗,又可以增多魚產。湖水寬廣,魚自然長得多了。西湖要疏浚,主要為的是調節杭州城的氣候。杭州城到夏天,熱得相當厲害,西湖的水深了,多蓄一點兒熱,岸上就可以少熱一點兒。這些個都是顧到居民的利益。顧到居民的利益,在從前,哪兒有這回事?只有現在的政權,人民自己的政權,才當做頭等重要的事兒,在不妨礙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前提之下,非儘可能辦不可。聽說,玄武湖平均挖深半米以上,西湖準備平均挖深一米。
其次要說的,三個湖上都建立了療養院——工人療養院或者機關幹部療養院。玄武湖的翠洲有一所工人療養院,太湖、西湖邊上到底有幾所療養院,我也說不清。我只訪問了太湖邊中犢山的工人療養院。在從前,賣力氣淌汗水的工人哪有療養的份兒?害了病還不是咬緊牙關帶病做活,直到真箇掙扎不了,跟工作、生命一齊分手?至於休養,那更是做夢也想不到的事兒,休養等於放下手裡的活閒著,放下手裡的活閒著,不是連吃不飽肚子的一口飯也沒有著落了嗎?只有現在這時代,人民當了家,知道珍愛創造種種財富的夥伴,才要他們療養,而且在風景挺好、氣候挺適宜的所在給他們建立療養院。以前人有句詩道,「天下名山僧占多」。咱們可以套用這一句的意思說,目前雖然還沒做到,往後一定會做到,凡是風景挺好、氣候挺適宜的所在,療養院全得占。僧占名山該不該,固然是個問題,療養院占好所在,那可絕對地該。
又其次要說的,在這三個湖邊上走走,到處都顯得整潔。花草栽得整齊,樹木經過修剪,大道小道全掃得千乾淨凈,在最容易忽略的犄角里或者屋背後也沒有一點兒垃圾。這不只是三個湖邊這樣,可以說哪兒都一樣。北京的中山公園、北海公園不是這樣嗎?撇開園林、風景區不說,咱們所到的地方雖然不一定栽花草,種樹木,不是也都乾乾淨淨,叫你剝個橘子吃也不好意思把橘皮隨便往地上扔嗎?就一方面看,整潔是普遍現象,不足為奇。就另一方面看,可就大大值得注意。做到那樣整潔決不是少數幾個人的事兒。固然,管事的人如栽花的,修樹的,掃地的,他們的勤勞不能缺少,整潔是他們的功績。可是,保持他們的功績,不讓他們的功績一會兒改了樣,那就大家有份,凡是在那裡、到那裡的人都有份。你栽得整齊,我隨便亂踩,不就改了樣嗎?你掃得乾淨,我嗑瓜子亂吐瓜子皮,不就改了樣嗎?必須大家不那麼亂,才能保持經常的整潔。解放以屬於移風易俗的事項很不少,我想,這該是其中的一項。回想過去時代,凡是遊覽地方、公共場所,往往一片凌亂,一團骯髒,那種情形永遠過去了,咱們從「愛護公共財物」的公德出發,已經養成了到哪兒都保持整潔的習慣。
現在談談這回遊覽的印象。
出玄武門,走了一段堤岸,在岸左邊上小划子。那是上午九點光景,一帶城牆受著晴光,在湖面和藍天之間劃一道界限。我忽然想起四十多年前頭一次游西湖,那時候杭州靠西湖的城牆還沒拆,在西湖里朝東看,正像在玄武湖裡朝西看一樣,一帶城牆分開湖和天。當初築城牆當然為的防禦,可是就靠城的湖說,城牆好比園林里的迴廊,起掩蔽的作用。迴廊那一邊的種種好景致,亭台樓館,花塢假山,遊人全看過了,從迴廊的月洞門走出,瞧見前面別有一番境界,禁不住喊一聲「妙」,遊興益發旺盛起。再就迴廊這一邊說,把這一邊、那一邊的景致合在一塊兒看也許太繁複了,有一道迴廊隔著,讓一部分景致留在想像之中,才見得繁簡適當,可以從容應接。這是園林里修迴廊的妙用。湖邊的城牆幾乎跟迴廊完全相仿。所以西湖邊的城牆要是不拆,遊人無論從湖上看東岸或是從城裡出看湖上,就會感覺另外一種味道,跟現在感覺的大不相同。我也不是說西湖邊的城牆拆壞了。湖濱一併排是第一公園至第六公園,公園東面隔著馬路,一帶相當齊整的市房,這看起雖然繁複些兒,可是照構圖的道理說,還成個整體,不致流於瑣碎,因而並不傷美。再說,成個整體也就起迴廊的作用。然而玄武湖邊的城牆,要是有人主張把它拆了,我就不贊成。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那城牆的線條,那城牆的色澤,跟玄武湖的湖光、紫金山復舟山的山色配合在一起,非常調和,看挺舒服,換個樣兒就不夠味兒了?
這回望太湖,在無錫黿頭渚,又在黿頭渚附近的湖面上打了個轉,坐的小汽輪。黿頭渚在太湖的北邊,是突出湖面的一些岩石,布置著曲徑蹬道,迴廊荷池,叢林花圃,亭榭樓館,還有兩座小小的僧院。整個黿頭渚就是個園林,可是比一般園林自然得多,何況又有浩渺無際的太湖做它的前景。在沿湖的石上坐下,聽湖波拍岸,挺單調,可是有韻律,仿佛覺得這就是所謂靜趣。南望馬跡山,只像山水畫上用不太淡的墨水塗上的一抹。我小時候,蘇州城裡賣芋頭的往往喊「馬跡山芋艿」。抗日戰爭時期,馬跡山是游擊隊的根據地。向說太湖七十二峰,據說實際不止此數。多數山峰比馬跡山更淡,像是畫家蘸著淡墨水在紙面上帶這麼一筆而已。至於我從前到過的滿山果園的東山,石勢雄奇的西山,都在湖的南半部,全不見一絲影兒。太湖上漁民很多,可是湖面太寬闊了,漁船並不多見,只見黿頭渚的左前方停著五六隻。風輕輕地吹動桅杆上的繩索,此外別無動靜。大概這不是適宜打魚的時候。太陽漸漸升高,照得湖面一片銀亮。碧藍的天空中飄著幾朵若有若無的薄雲。要是天氣不好,風急浪涌,就會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色。從前人描寫洞庭湖、鄱陽湖,往往就不同的氣候、時令著筆,反映出外界現象跟主觀情緒的關係。畫家也一樣,風雨晦明,雲霞出沒,都要研究那光和影的變化,憑畫筆描繪下,從這裡頭就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在太湖邊作較長時期的流連,即使不寫什麼,不畫什麼畫,精神上一定會得到若干無形的補益。可惜我也匆匆,去也匆匆,只能有兩三個鐘頭的勾留?
剛看過太湖,再看西湖,就有這麼個感覺,西湖不免小了些兒,什麼東西都挨得近了些兒。從這一邊看那一邊,岸灘,房屋,林木,全都清清楚楚,沒有太湖那種開闊浩渺的感覺。除了湖東岸沒有山,三面的山全像是直站到湖邊,又沒有襯托在背後的遠山。於是了個總的印象:西湖仿佛是盆景。換句話說,有點兒小擺設的味道。這不是給西湖下貶辭,只是直說這回的感覺罷了。而且盆景也不壞,只要布局得宜。再說,從稍微遠一點兒的地點看全局,才覺得像個盆景,要是身在湖上或是湖邊的某一個所在,咱們就成了盆景里的小泥人兒,也就沒有像個盆景的感覺了?
湖上那些舊遊之地都去看看,像學生溫習舊課似的。最感覺舒坦的是蘇堤。堤岸正在加寬,拿挖起的泥壅一點兒在那兒,鞏固沿岸的樹根。樹栽成四行,每邊兩行,是柳樹、槐樹、法國梧桐之類,中間一條寬闊的馬路。妙在四行樹接葉交柯,把蘇堤籠成一條綠蔭掩蓋的巷子,掩蓋而絕不叫人覺得氣悶,外湖和里湖從錯落有致的枝葉間望去,似乎時時在變換樣兒。在這條綠蔭的巷子裡騎自行車該是一種愉快。散步當然也挺合適,不論是獨個兒、少數幾個人還是成群結隊。以前好多回經過蘇堤,似乎都不如這一回,這一回所以覺得好,就在乎樹補齊了而且長大了。
靈隱也去了。四十多年前頭一回到靈隱就覺得那裡可愛,以後每到一回杭州總得去靈隱,一直保持著對那裡的好感。一進山門就望見對面的飛峰,走到峰下向右拐彎,通過春淙亭,佳境就在眼前展開。左邊是飛峰的側面,不說那些就山石雕成的佛像,就連那山石的凹凸、俯仰、向背,也似乎全是名手雕出的。石縫裡長出些高高矮矮的樹木,蒼翠,茂密,姿態不一,又給山石添上點綴。沿峰腳是一道泉流;從西往東,水大時候急急忙忙,水小時候從從容容,泉聲就有宏細疾徐的分別。道跟泉流平行。道左邊先是壑雷亭,後是冷泉亭,在亭子裡坐,抬頭可以看飛峰,低頭可以看冷泉。道右邊是靈隱寺的圍牆,淡黃顏色。道上多的是大樹,又大又高,說「參天」當然嫌誇張,可真做到了「蔭天蔽日」。暑天到那裡,不用說,頓覺清涼;就是旁的時候去,也會感覺「身在畫圖中」,自己跟周圍的環境融和一氣,挺心曠神怡的。靈隱的可愛,我以為就在這個地方。道上走走,亭子裡坐坐,看看山石,聽聽泉聲,夠了,享受了靈隱了。寺裡頭去不去,那倒無關緊要。
這回在靈隱道上大樹下走,又想起常常想起的那個意思。我想,無論什麼地方,尤其在風景區,高大的樹是寶貝。除了地理學、衛生學方面的好處而外,高大的樹又是觀賞的對象,引起人們的喜悅不比一叢牡丹、一池荷花差,有時還要勝過幾分。樹冠和枝幹的姿態,這些姿態所表現的性格,往往很耐人尋味。辨出意味的時候,咱們或者說它「如畫」,或者說它「入畫」,這等於說它差不多是美術家的創作。高大的樹不一定都「如畫」「入畫」,可是可以修剪,從審美觀點斟酌。一般大樹不比那些灌木和果樹,經過人工修剪的不多,風吹斷了枝,蟲蛀壞了干,倒是常有的事,那是自然的修剪,未必合乎審美觀點。我的意思,風景區的大樹得請美術家鑑定,哪些不用修剪,哪些應該修剪。凡是應該修剪的,動手的時候要遵從美術家的指點,惟有美術家才能就樹的本身看,就樹跟環境的照應配合看,決定怎麼樣叫它「如畫」「入畫」。我把這個意思寫在這裡,希望風景區的管理機關考慮,也希望美術家注意。我總覺得美術家為滿足人民化生活的要求,不但要在畫幅上用功,還得擴大範圍,對生活環境的布置安排也費一份心思,加入一份勞力,讓環境跟畫幅上的創作同樣地美——這裡說的修剪大樹就是其中一個項目?
這回到南方去,遊了三個湖。在南京,游玄武湖,到了無錫,當然要望望太湖,到了杭州,不用說,四天的盤桓離不了西湖。我跟這三個湖都不是初相識,跟西湖尤其熟,可是這回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寫不成名副其實的遊記,只能隨便談一點兒。
首先要說的,玄武湖和西湖都疏浚了。西湖的疏浚工程,做的五年的計劃,今年4月初開頭,聽說要爭取三年完成,每天挖泥船軋軋軋地響著,連在鏈條上的兜兒一兜兜地把長遠沉在湖底里的黑泥挖起。玄武湖要疏浚,為的是恢復湖面的面積,湖面原先讓淤泥和湖草占去太多了。湖面寬了,遊人划船才覺得舒暢,望出去心裡也開朗,又可以增多魚產。湖水寬廣,魚自然長得多了。西湖要疏浚,主要為的是調節杭州城的氣候。杭州城到夏天,熱得相當厲害,西湖的水深了,多蓄一點兒熱,岸上就可以少熱一點兒。這些個都是顧到居民的利益。顧到居民的利益,在從前,哪兒有這回事?只有現在的政權,人民自己的政權,才當做頭等重要的事兒,在不妨礙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前提之下,非儘可能辦不可。聽說,玄武湖平均挖深半米以上,西湖準備平均挖深一米。
其次要說的,三個湖上都建立了療養院——工人療養院或者機關幹部療養院。玄武湖的翠洲有一所工人療養院,太湖、西湖邊上到底有幾所療養院,我也說不清。我只訪問了太湖邊中犢山的工人療養院。在從前,賣力氣淌汗水的工人哪有療養的份兒?害了病還不是咬緊牙關帶病做活,直到真箇掙扎不了,跟工作、生命一齊分手?至於休養,那更是做夢也想不到的事兒,休養等於放下手裡的活閒著,放下手裡的活閒著,不是連吃不飽肚子的一口飯也沒有著落了嗎?只有現在這時代,人民當了家,知道珍愛創造種種財富的夥伴,才要他們療養,而且在風景挺好、氣候挺適宜的所在給他們建立療養院。以前人有句詩道,「天下名山僧占多」。咱們可以套用這一句的意思說,目前雖然還沒做到,往後一定會做到,凡是風景挺好、氣候挺適宜的所在,療養院全得占。僧占名山該不該,固然是個問題,療養院占好所在,那可絕對地該。
又其次要說的,在這三個湖邊上走走,到處都顯得整潔。花草栽得整齊,樹木經過修剪,大道小道全掃得千乾淨凈,在最容易忽略的犄角里或者屋背後也沒有一點兒垃圾。這不只是三個湖邊這樣,可以說哪兒都一樣。北京的中山公園、北海公園不是這樣嗎?撇開園林、風景區不說,咱們所到的地方雖然不一定栽花草,種樹木,不是也都乾乾淨淨,叫你剝個橘子吃也不好意思把橘皮隨便往地上扔嗎?就一方面看,整潔是普遍現象,不足為奇。就另一方面看,可就大大值得注意。做到那樣整潔決不是少數幾個人的事兒。固然,管事的人如栽花的,修樹的,掃地的,他們的勤勞不能缺少,整潔是他們的功績。可是,保持他們的功績,不讓他們的功績一會兒改了樣,那就大家有份,凡是在那裡、到那裡的人都有份。你栽得整齊,我隨便亂踩,不就改了樣嗎?你掃得乾淨,我嗑瓜子亂吐瓜子皮,不就改了樣嗎?必須大家不那麼亂,才能保持經常的整潔。解放以屬於移風易俗的事項很不少,我想,這該是其中的一項。回想過去時代,凡是遊覽地方、公共場所,往往一片凌亂,一團骯髒,那種情形永遠過去了,咱們從「愛護公共財物」的公德出發,已經養成了到哪兒都保持整潔的習慣。
現在談談這回遊覽的印象。
出玄武門,走了一段堤岸,在岸左邊上小划子。那是上午九點光景,一帶城牆受著晴光,在湖面和藍天之間劃一道界限。我忽然想起四十多年前頭一次游西湖,那時候杭州靠西湖的城牆還沒拆,在西湖里朝東看,正像在玄武湖裡朝西看一樣,一帶城牆分開湖和天。當初築城牆當然為的防禦,可是就靠城的湖說,城牆好比園林里的迴廊,起掩蔽的作用。迴廊那一邊的種種好景致,亭台樓館,花塢假山,遊人全看過了,從迴廊的月洞門走出,瞧見前面別有一番境界,禁不住喊一聲「妙」,遊興益發旺盛起。再就迴廊這一邊說,把這一邊、那一邊的景致合在一塊兒看也許太繁複了,有一道迴廊隔著,讓一部分景致留在想像之中,才見得繁簡適當,可以從容應接。這是園林里修迴廊的妙用。湖邊的城牆幾乎跟迴廊完全相仿。所以西湖邊的城牆要是不拆,遊人無論從湖上看東岸或是從城裡出看湖上,就會感覺另外一種味道,跟現在感覺的大不相同。我也不是說西湖邊的城牆拆壞了。湖濱一併排是第一公園至第六公園,公園東面隔著馬路,一帶相當齊整的市房,這看起雖然繁複些兒,可是照構圖的道理說,還成個整體,不致流於瑣碎,因而並不傷美。再說,成個整體也就起迴廊的作用。然而玄武湖邊的城牆,要是有人主張把它拆了,我就不贊成。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那城牆的線條,那城牆的色澤,跟玄武湖的湖光、紫金山復舟山的山色配合在一起,非常調和,看挺舒服,換個樣兒就不夠味兒了?
這回望太湖,在無錫黿頭渚,又在黿頭渚附近的湖面上打了個轉,坐的小汽輪。黿頭渚在太湖的北邊,是突出湖面的一些岩石,布置著曲徑蹬道,迴廊荷池,叢林花圃,亭榭樓館,還有兩座小小的僧院。整個黿頭渚就是個園林,可是比一般園林自然得多,何況又有浩渺無際的太湖做它的前景。在沿湖的石上坐下,聽湖波拍岸,挺單調,可是有韻律,仿佛覺得這就是所謂靜趣。南望馬跡山,只像山水畫上用不太淡的墨水塗上的一抹。我小時候,蘇州城裡賣芋頭的往往喊「馬跡山芋艿」。抗日戰爭時期,馬跡山是游擊隊的根據地。向說太湖七十二峰,據說實際不止此數。多數山峰比馬跡山更淡,像是畫家蘸著淡墨水在紙面上帶這麼一筆而已。至於我從前到過的滿山果園的東山,石勢雄奇的西山,都在湖的南半部,全不見一絲影兒。太湖上漁民很多,可是湖面太寬闊了,漁船並不多見,只見黿頭渚的左前方停著五六隻。風輕輕地吹動桅杆上的繩索,此外別無動靜。大概這不是適宜打魚的時候。太陽漸漸升高,照得湖面一片銀亮。碧藍的天空中飄著幾朵若有若無的薄雲。要是天氣不好,風急浪涌,就會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色。從前人描寫洞庭湖、鄱陽湖,往往就不同的氣候、時令著筆,反映出外界現象跟主觀情緒的關係。畫家也一樣,風雨晦明,雲霞出沒,都要研究那光和影的變化,憑畫筆描繪下,從這裡頭就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在太湖邊作較長時期的流連,即使不寫什麼,不畫什麼畫,精神上一定會得到若干無形的補益。可惜我也匆匆,去也匆匆,只能有兩三個鐘頭的勾留?
剛看過太湖,再看西湖,就有這麼個感覺,西湖不免小了些兒,什麼東西都挨得近了些兒。從這一邊看那一邊,岸灘,房屋,林木,全都清清楚楚,沒有太湖那種開闊浩渺的感覺。除了湖東岸沒有山,三面的山全像是直站到湖邊,又沒有襯托在背後的遠山。於是了個總的印象:西湖仿佛是盆景。換句話說,有點兒小擺設的味道。這不是給西湖下貶辭,只是直說這回的感覺罷了。而且盆景也不壞,只要布局得宜。再說,從稍微遠一點兒的地點看全局,才覺得像個盆景,要是身在湖上或是湖邊的某一個所在,咱們就成了盆景里的小泥人兒,也就沒有像個盆景的感覺了?
湖上那些舊遊之地都去看看,像學生溫習舊課似的。最感覺舒坦的是蘇堤。堤岸正在加寬,拿挖起的泥壅一點兒在那兒,鞏固沿岸的樹根。樹栽成四行,每邊兩行,是柳樹、槐樹、法國梧桐之類,中間一條寬闊的馬路。妙在四行樹接葉交柯,把蘇堤籠成一條綠蔭掩蓋的巷子,掩蓋而絕不叫人覺得氣悶,外湖和里湖從錯落有致的枝葉間望去,似乎時時在變換樣兒。在這條綠蔭的巷子裡騎自行車該是一種愉快。散步當然也挺合適,不論是獨個兒、少數幾個人還是成群結隊。以前好多回經過蘇堤,似乎都不如這一回,這一回所以覺得好,就在乎樹補齊了而且長大了。
靈隱也去了。四十多年前頭一回到靈隱就覺得那裡可愛,以後每到一回杭州總得去靈隱,一直保持著對那裡的好感。一進山門就望見對面的飛峰,走到峰下向右拐彎,通過春淙亭,佳境就在眼前展開。左邊是飛峰的側面,不說那些就山石雕成的佛像,就連那山石的凹凸、俯仰、向背,也似乎全是名手雕出的。石縫裡長出些高高矮矮的樹木,蒼翠,茂密,姿態不一,又給山石添上點綴。沿峰腳是一道泉流;從西往東,水大時候急急忙忙,水小時候從從容容,泉聲就有宏細疾徐的分別。道跟泉流平行。道左邊先是壑雷亭,後是冷泉亭,在亭子裡坐,抬頭可以看飛峰,低頭可以看冷泉。道右邊是靈隱寺的圍牆,淡黃顏色。道上多的是大樹,又大又高,說「參天」當然嫌誇張,可真做到了「蔭天蔽日」。暑天到那裡,不用說,頓覺清涼;就是旁的時候去,也會感覺「身在畫圖中」,自己跟周圍的環境融和一氣,挺心曠神怡的。靈隱的可愛,我以為就在這個地方。道上走走,亭子裡坐坐,看看山石,聽聽泉聲,夠了,享受了靈隱了。寺裡頭去不去,那倒無關緊要。
這回在靈隱道上大樹下走,又想起常常想起的那個意思。我想,無論什麼地方,尤其在風景區,高大的樹是寶貝。除了地理學、衛生學方面的好處而外,高大的樹又是觀賞的對象,引起人們的喜悅不比一叢牡丹、一池荷花差,有時還要勝過幾分。樹冠和枝幹的姿態,這些姿態所表現的性格,往往很耐人尋味。辨出意味的時候,咱們或者說它「如畫」,或者說它「入畫」,這等於說它差不多是美術家的創作。高大的樹不一定都「如畫」「入畫」,可是可以修剪,從審美觀點斟酌。一般大樹不比那些灌木和果樹,經過人工修剪的不多,風吹斷了枝,蟲蛀壞了干,倒是常有的事,那是自然的修剪,未必合乎審美觀點。我的意思,風景區的大樹得請美術家鑑定,哪些不用修剪,哪些應該修剪。凡是應該修剪的,動手的時候要遵從美術家的指點,惟有美術家才能就樹的本身看,就樹跟環境的照應配合看,決定怎麼樣叫它「如畫」「入畫」。我把這個意思寫在這裡,希望風景區的管理機關考慮,也希望美術家注意。我總覺得美術家為滿足人民化生活的要求,不但要在畫幅上用功,還得擴大範圍,對生活環境的布置安排也費一份心思,加入一份勞力,讓環境跟畫幅上的創作同樣地美——這裡說的修剪大樹就是其中一個項目?
《記金華的兩個岩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華,游北山的雙龍洞。
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到羅店,過了羅店就漸漸入山。公路盤曲而上。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油桐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紅色,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
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那溪流就是從洞裡出來的。
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同"物"字讀音)森郁,很有氣勢。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裡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內洞一團漆黑,什麼都看不見。工人提著汽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的一塊地方,餘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麼寬廣。工人高高舉起汽油燈,逐一指點洞內的景物。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兒像?
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像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麼,也很值得觀賞?
在洞裡走了一轉,覺得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間房子那麼大,泉水靠著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裡。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里,出了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華,游北山的雙龍洞。
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到羅店,過了羅店就漸漸入山。公路盤曲而上。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油桐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紅色,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
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那溪流就是從洞裡出來的。
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同"物"字讀音)森郁,很有氣勢。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裡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內洞一團漆黑,什麼都看不見。工人提著汽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的一塊地方,餘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麼寬廣。工人高高舉起汽油燈,逐一指點洞內的景物。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兒像?
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像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麼,也很值得觀賞?
在洞裡走了一轉,覺得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間房子那麼大,泉水靠著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裡。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里,出了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