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年「七一」是中國共產黨100歲生日。1921至2021——見證了中華民族歷史命運深刻改變的偉大轉折,鐫刻下黨帶領人民堅定邁向復興的豐功偉績。
是我們的黨,在風起雲湧之時,不因流血而後退,化作指路的明燈,照亮著中國前進的道路,也是我們的黨,變作航行的舵手,帶領我們向幸福生活航行。
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從星火燎原到四海映紅,從舉步維艱到步履輕盈,從落後挨打 到矗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軌跡,一點點被印刻成民族印跡,一點點被鑄造成中華靈魂。歷史的塵煙,掩蓋不住世紀的風雨,踏平坎坷成大道,穿越煙雲譜華章,在現代中國曆譜寫下了永恆的悲愴與不朽的豪情!以星星之火燎原大地,將希望的種子撒向人間。從為人民服務到踐行群眾路線——這,便是我們的黨堅韌的求索過程。
中華民族近代百年來跌宕起伏的命運變遷深刻昭示:只有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中國才能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踐行群眾路線,才會得到群眾的擁護。踐行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是黨的性質的體現,也是黨興旺發達的根本保證。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密切聯繫群眾、改進幹部作風、匯聚群眾智慧力量的現實需要。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人民群眾的辛勤奉獻。這就決定了我們幹事業必須一切依靠人民群眾,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群眾的利益是無小事的。
歷史選擇了黨的領導下的中國道路,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意味著中國所行走的是一條前無古人的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是一條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路,是一條充滿夢想的道路,是一條符合群眾路線的陽光大道。
我們堅持群眾路線,應當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有效的組織動員群眾的主動參與,更要注意工作成果,讓人民群眾共同分享。只有這樣,群眾路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群眾路線始終是我們黨牢牢抓住並充分運用的重要法寶,也是我們黨能夠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重要秘訣。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正確選擇。
謝謝大家。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學習黨史專題黨課講課稿[朗讀]
按照農牧業局黨總支「兩學一做」學習安排,今天由我來跟大家共同學習和交流,主題是「重溫黨的歷史,堅定理想信念」。下面我就學習黨史談點認識和體會,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今年是建黨97周年,重溫中國共產黨走過的波瀾壯闊的歷程,對於我們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堅定理想信念,提高幹事創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什麼要重溫黨的歷史呢?因為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加強黨史的學習和研究,從黨走過的風雲激盪的歷史中、從黨開創和不斷推進的偉大事業中,才能使我們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今天的黨課我主要從四個方面來進行分享:一是重溫黨的歷史,激發愛國熱情;二是著眼未來發展,建設美好願景;三是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黨員意識;四是提高愛黨護黨責任和幹事創業能力。
一、重溫黨的歷史,激發愛國熱情
學習研究黨史,回顧我們走過的道路,我們深刻認識到: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在世界史的大格局中學習和認識黨史,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歷史,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隨著封建集權越來越強,到了清朝雍正時期達到了極致,封建制度已走向腐朽沒落。而此時的歐洲,經過文藝復興運動,西班牙、英國等國家政治上已完成君主立憲,成為了現代國家;經濟上已完成工業革命,走殖民道路。中國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落後就要挨打,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狀態,西方列強不斷發動戰爭,逼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可以說戰亂頻發,民生凋敝,喪權辱國,中華民族處於危難之中。為了拯救國家和民族,一大批仁人志士們進行了奮勇的鬥爭,如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也進行了一系列改良運動,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君主立憲。但不論是革命鬥爭還是改良運動,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沒有完成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歷史重任。歸根到底,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一個先進的、用科學理論武裝的政黨來領導。
因此,要救國,就必須找新的出路。在這樣大背景下,中國爆發了新文化運動,以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的《青年》雜誌為標誌,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化,提倡新思想、反對舊思想,首次提出以科學與民主為目標。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1919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從組織上思想上作了準備。1920年上海的陳獨秀和xx的李大釗「南陳北李、相約建黨」。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通過了黨的綱領,把黨的名稱正式確定為中國共產黨,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中共中央局,陳獨秀為中共中央局書記。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一件巨大事變。自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後,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一個用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從此擔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重任,帶領中國人民走出苦難、走向輝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所以我們要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和推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個階段有幾個重要事件:「八一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選擇在南昌發動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創建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人民軍隊;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建立革命根據地。「遵義會議」——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貴州遵義召開遵義會議,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重要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全面抗戰」——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是在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下的全面抗戰時期,抗戰最終取得了勝利。「解放戰爭」——1945年至1949年4月,中國共產黨經歷遼瀋、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取得勝利,10月1日新中國成立。
第二件大事是創造性地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國以後,中國共產黨著力恢復工業生產、建立國營經濟、收回海關控制權、打擊投機倒把行為,大力發展生產力,並重點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並大力發展政治、經濟、交通、教育、科技、外交等方面。但與此同時,在經濟建設的規模和速度上,犯了急於求成的錯誤;階級鬥爭擴大化導致頻繁的政治運動,並釀成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全國各族人民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都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共產黨開展了第三件大事,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革命,開創、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撥亂反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施改革開放;鄧小平同志在南巡時指示「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到了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也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再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都是中國共產黨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提出的發展方向和探索。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不久,蒙古族青年烏蘭夫、吉雅泰、奎壁、多松年等蒙古族青年在xx蒙藏學校學習,其中烏蘭夫同志接受了李大釗等共產黨人的幫助,接受了進步思想,經受了革命鍛鍊,於1925年9月成為一名中共黨員。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親自率領蒙古族抗日部隊,參加了歸綏保衛戰。1941年奉中共中央的指示回到延安,參加了1942年延安整風,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抗戰勝利後,中央派他回到內蒙古地區,擔負起民族解放和民族自治的內蒙古革命。1945年,「單刀赴會」解決了「內蒙古共和國臨時政府」分裂祖國的陰謀。這期間,內蒙古東部成立了「東蒙古自治政府」。烏蘭夫同志積極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成功說服一些人放棄「高度自治」、「獨立自治」的錯誤主張,1946年4月,主持召開了內蒙古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四三會議」,解決了內蒙古東西部實行統一自治區的問題。全面內戰爆發後,烏蘭夫同志創建了錫察草原根據地。之後,在中央東北局的領導下,於1947年5月1日,在王爺廟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烏蘭夫同志當選為自治政府主席。為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為解放戰爭和共和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可見,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我們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不斷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把黨和人民97年的和經驗,當做時刻不能忘、時刻不能丟的立身之本,成為我們愛黨護黨的決心和動力。
二、著眼未來發展,建設美好願景
回顧歷史、立足現實、展望未來。之前說過「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在中國共產黨發展到今天,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怎麼走?目標在哪?方向在哪?這就說到了我們今天的第二部分內容:著眼未來發展,建設美好願景。開放之後,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戰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目標已提前實現。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黨提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然後再奮鬥三十年,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重申這兩個百年目標,是要強調,此時此刻,我們正處在近代以來中國歷史上最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重要時刻,我們要加強自信!我們既倍加自豪,又對黨和人民確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堅定,又對黨肩負的歷史責任倍加清醒。也可以說,這兩個百年目標必將成為我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兩個里程碑?
三、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黨員意識
黨員意識是共產黨員對黨的性質、宗旨、歷史使命,以及黨的綱領和任務的自覺認識,是黨員政治覺悟和黨性的集中體現。習近平同志指出:「全黨同志要強化黨的意識,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做到忠誠於組織,任何時候都與黨同心同德。」通過學習黨史,使我們進一步堅定了為黨忠誠、為民服務的決心,也對我們今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學黨史、懂黨史、講黨史是黨員幹部的基本要求,是必修課,是分內事。黨員幹部知道我們黨艱辛而輝煌的歷史,就能準確自己角色定位,找准前進方向,增強黨員意識,這樣才能形成高度自覺,經得起金錢、權力、美色的考驗,拒腐防敗和抵禦風險。革命戰爭年代,有困難、風險,黨員總是衝鋒在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種精神。熟悉黨的歷史,就能夠使我們時時、處處明白自己是誰,從而嚴格遵守落實黨章要求,否則就有可能會犯錯誤、甚至走上邪路。學習研究黨的歷史,就能夠時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黨員,要帶頭遵紀守法,帶頭艱苦奮鬥,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二是要增進對黨的感情。只有對黨艱苦卓絕的奮鬥歷史真知、真懂,才能對黨有真感情,才能對黨的事業有真熱愛,才能自覺做一名合格黨員。我們學習黨史,就要銘記歷史,增強看齊意識,自覺學習革命先烈為國家民族奮鬥不息、敢於奉獻和犧牲一切的精神,在工作和生活帶著感情和責任,懷著對黨的感恩之心,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把個人的理想融入到黨的偉大事業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三是要強化責任擔當。黨員意識,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先進性意識。黨員意識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危難關頭,挺身而出。
四、進一步提高愛黨護黨的責任感和幹事創業能力
清代著名思想家龔自珍說,「滅人治國,必先去其史」,面對當前複雜的形勢,常補精神之「鈣」、築牢思想之基,在大事大非面前保持清醒頭腦,有著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習近平同志也指出,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回顧近代以來的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時期,各種主義和思潮都進行過嘗試,資本主義道路沒有走通,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民粹主義、工團主義等也都「你方唱罷我登場」,但都沒能解決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引導中國人民走出了漫漫長夜、建立了新中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快速發展起來。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因此,面對「亂花濺欲迷人眼」的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我們要始終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增強政治上的定力,進一步增強愛黨護黨的責任感。始終保持對人民的敬畏、對先輩先烈的敬畏、對黨賦予我們責任的敬畏,自覺維護黨的歷史,維護我們的領袖人物,堅持做到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護黨?
歷史是「百科全書」,我們要善於從中學習知識、經驗和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xx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指出,黨員幹部學習歷史,要落實在提高歷史文化素養上,落實在提高工作水平上,要從中汲取有益於加強修養、做好工作的智慧和營養,要加深對近現代中國國情和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總之,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的九十多年的奮鬥,不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實踐成果,而且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因此,面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重溫黨和人民共同走過的光輝歷程,就是要汲取黨史、國史中蘊藏著豐富的營養,進一步提高我們幹事創業的能力,提高為人民服務能力,最終為實現「四個全面」積極奉獻力量。
謝謝大家。
為什麼要重溫黨的歷史呢?因為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加強黨史的學習和研究,從黨走過的風雲激盪的歷史中、從黨開創和不斷推進的偉大事業中,才能使我們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今天的黨課我主要從四個方面來進行分享:一是重溫黨的歷史,激發愛國熱情;二是著眼未來發展,建設美好願景;三是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黨員意識;四是提高愛黨護黨責任和幹事創業能力。
一、重溫黨的歷史,激發愛國熱情
學習研究黨史,回顧我們走過的道路,我們深刻認識到: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在世界史的大格局中學習和認識黨史,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歷史,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隨著封建集權越來越強,到了清朝雍正時期達到了極致,封建制度已走向腐朽沒落。而此時的歐洲,經過文藝復興運動,西班牙、英國等國家政治上已完成君主立憲,成為了現代國家;經濟上已完成工業革命,走殖民道路。中國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落後就要挨打,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狀態,西方列強不斷發動戰爭,逼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可以說戰亂頻發,民生凋敝,喪權辱國,中華民族處於危難之中。為了拯救國家和民族,一大批仁人志士們進行了奮勇的鬥爭,如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也進行了一系列改良運動,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君主立憲。但不論是革命鬥爭還是改良運動,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沒有完成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歷史重任。歸根到底,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一個先進的、用科學理論武裝的政黨來領導。
因此,要救國,就必須找新的出路。在這樣大背景下,中國爆發了新文化運動,以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的《青年》雜誌為標誌,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化,提倡新思想、反對舊思想,首次提出以科學與民主為目標。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1919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從組織上思想上作了準備。1920年上海的陳獨秀和xx的李大釗「南陳北李、相約建黨」。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通過了黨的綱領,把黨的名稱正式確定為中國共產黨,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中共中央局,陳獨秀為中共中央局書記。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一件巨大事變。自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後,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一個用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從此擔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重任,帶領中國人民走出苦難、走向輝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所以我們要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和推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個階段有幾個重要事件:「八一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選擇在南昌發動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創建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人民軍隊;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建立革命根據地。「遵義會議」——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貴州遵義召開遵義會議,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重要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全面抗戰」——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是在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下的全面抗戰時期,抗戰最終取得了勝利。「解放戰爭」——1945年至1949年4月,中國共產黨經歷遼瀋、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取得勝利,10月1日新中國成立。
第二件大事是創造性地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國以後,中國共產黨著力恢復工業生產、建立國營經濟、收回海關控制權、打擊投機倒把行為,大力發展生產力,並重點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並大力發展政治、經濟、交通、教育、科技、外交等方面。但與此同時,在經濟建設的規模和速度上,犯了急於求成的錯誤;階級鬥爭擴大化導致頻繁的政治運動,並釀成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全國各族人民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都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共產黨開展了第三件大事,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革命,開創、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撥亂反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施改革開放;鄧小平同志在南巡時指示「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到了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也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再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都是中國共產黨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提出的發展方向和探索。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不久,蒙古族青年烏蘭夫、吉雅泰、奎壁、多松年等蒙古族青年在xx蒙藏學校學習,其中烏蘭夫同志接受了李大釗等共產黨人的幫助,接受了進步思想,經受了革命鍛鍊,於1925年9月成為一名中共黨員。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親自率領蒙古族抗日部隊,參加了歸綏保衛戰。1941年奉中共中央的指示回到延安,參加了1942年延安整風,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抗戰勝利後,中央派他回到內蒙古地區,擔負起民族解放和民族自治的內蒙古革命。1945年,「單刀赴會」解決了「內蒙古共和國臨時政府」分裂祖國的陰謀。這期間,內蒙古東部成立了「東蒙古自治政府」。烏蘭夫同志積極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成功說服一些人放棄「高度自治」、「獨立自治」的錯誤主張,1946年4月,主持召開了內蒙古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四三會議」,解決了內蒙古東西部實行統一自治區的問題。全面內戰爆發後,烏蘭夫同志創建了錫察草原根據地。之後,在中央東北局的領導下,於1947年5月1日,在王爺廟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烏蘭夫同志當選為自治政府主席。為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為解放戰爭和共和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可見,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我們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不斷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把黨和人民97年的和經驗,當做時刻不能忘、時刻不能丟的立身之本,成為我們愛黨護黨的決心和動力。
二、著眼未來發展,建設美好願景
回顧歷史、立足現實、展望未來。之前說過「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在中國共產黨發展到今天,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怎麼走?目標在哪?方向在哪?這就說到了我們今天的第二部分內容:著眼未來發展,建設美好願景。開放之後,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戰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目標已提前實現。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黨提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然後再奮鬥三十年,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重申這兩個百年目標,是要強調,此時此刻,我們正處在近代以來中國歷史上最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重要時刻,我們要加強自信!我們既倍加自豪,又對黨和人民確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堅定,又對黨肩負的歷史責任倍加清醒。也可以說,這兩個百年目標必將成為我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兩個里程碑?
三、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黨員意識
黨員意識是共產黨員對黨的性質、宗旨、歷史使命,以及黨的綱領和任務的自覺認識,是黨員政治覺悟和黨性的集中體現。習近平同志指出:「全黨同志要強化黨的意識,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做到忠誠於組織,任何時候都與黨同心同德。」通過學習黨史,使我們進一步堅定了為黨忠誠、為民服務的決心,也對我們今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學黨史、懂黨史、講黨史是黨員幹部的基本要求,是必修課,是分內事。黨員幹部知道我們黨艱辛而輝煌的歷史,就能準確自己角色定位,找准前進方向,增強黨員意識,這樣才能形成高度自覺,經得起金錢、權力、美色的考驗,拒腐防敗和抵禦風險。革命戰爭年代,有困難、風險,黨員總是衝鋒在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種精神。熟悉黨的歷史,就能夠使我們時時、處處明白自己是誰,從而嚴格遵守落實黨章要求,否則就有可能會犯錯誤、甚至走上邪路。學習研究黨的歷史,就能夠時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黨員,要帶頭遵紀守法,帶頭艱苦奮鬥,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二是要增進對黨的感情。只有對黨艱苦卓絕的奮鬥歷史真知、真懂,才能對黨有真感情,才能對黨的事業有真熱愛,才能自覺做一名合格黨員。我們學習黨史,就要銘記歷史,增強看齊意識,自覺學習革命先烈為國家民族奮鬥不息、敢於奉獻和犧牲一切的精神,在工作和生活帶著感情和責任,懷著對黨的感恩之心,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把個人的理想融入到黨的偉大事業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三是要強化責任擔當。黨員意識,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先進性意識。黨員意識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危難關頭,挺身而出。
四、進一步提高愛黨護黨的責任感和幹事創業能力
清代著名思想家龔自珍說,「滅人治國,必先去其史」,面對當前複雜的形勢,常補精神之「鈣」、築牢思想之基,在大事大非面前保持清醒頭腦,有著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習近平同志也指出,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回顧近代以來的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時期,各種主義和思潮都進行過嘗試,資本主義道路沒有走通,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民粹主義、工團主義等也都「你方唱罷我登場」,但都沒能解決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引導中國人民走出了漫漫長夜、建立了新中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快速發展起來。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因此,面對「亂花濺欲迷人眼」的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我們要始終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增強政治上的定力,進一步增強愛黨護黨的責任感。始終保持對人民的敬畏、對先輩先烈的敬畏、對黨賦予我們責任的敬畏,自覺維護黨的歷史,維護我們的領袖人物,堅持做到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護黨?
歷史是「百科全書」,我們要善於從中學習知識、經驗和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xx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指出,黨員幹部學習歷史,要落實在提高歷史文化素養上,落實在提高工作水平上,要從中汲取有益於加強修養、做好工作的智慧和營養,要加深對近現代中國國情和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總之,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的九十多年的奮鬥,不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實踐成果,而且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因此,面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重溫黨和人民共同走過的光輝歷程,就是要汲取黨史、國史中蘊藏著豐富的營養,進一步提高我們幹事創業的能力,提高為人民服務能力,最終為實現「四個全面」積極奉獻力量。
謝謝大家。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再過5年,將迎來黨的百年大慶。回顧百年歷史,風風雨雨,不勝感慨。一句話,黨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榮辱與共,息息相關,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人民在漫漫長夜中看到希望的曙光。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前後,中華民族正處在深重的災難之中。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列強貪得無厭,你爭我奪,竟然在中國土地上大打出手。而中國政府竟宣稱嚴守「中立」。國將不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無數仁人志士憂心忡忡,為民族的生存尋找出路。有人主張實業救國,有人主張教育救國,有人引進西方種種時髦思潮,包括法西斯主義。但是,艱苦奮鬥建立起來的幼小的民族工業,經不住洋貨、洋資本的衝擊。在即失業的情況下,教育也難有所為。至於西方思潮,更是不著邊際。
中國向何處去?正在中國人民感到迷茫的時候,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新生的蘇維埃國家穩住了陣腳,開始社會主義建設。這一事件給中國人民帶來很大的震撼和啟示,各地人士紛紛成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下旬,各地代表集合在上海一家不起眼的房子裡,召開了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中國共產黨成立。
這件事震動全國,它給災難和迷惑中的中國人民帶來新的希望。好比漫漫長夜,看到東方呈現出一線曙光。早期的共產黨人不一定明白共產主義究竟有什麼含義,但他們認識到當前最重要任務是把危難中的中華民族拯救過來,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大山。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把拯救民族危亡作為己任?
還有一個人對十月革命抱有好感,那就是孫中山。由於兩次革命失敗,他正尋找新的出路。他認為,在民主革命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可以成為同盟者;而1923年中共三大也作出決定,與國民黨建立民主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1月,國民黨召開第一屆黨代會,通過了聯共、聯俄的方針,中共代表參加了會議,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會議通過了共產黨員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看起來中國共產黨有一個不錯的開端。
但是好景不常。1925年孫中山因病去世,留下一句帶有遺憾的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拋棄了孫中山的主張,在列強和江南財閥的支持下,採取突然襲擊的手段,對共產黨人進行了血腥鎮壓。無數共產黨人倒在血泊之中。生存下來的共產黨人擦乾身上的血跡,從資產階級手中接過反帝、反封建,後來又加上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大旗,繼續前進。自稱是孫中山忠實學生的蔣介石,至死也不敢放棄「革命」兩個字,但誰都清楚他要革誰的命。
歷史證明,復興中華民族的任務已經歷史地落在中國共產黨身上。
二、抗戰勝利,迎來了中華民族由衰到興的偉大轉折。
1931年,一心要侵吞中國的日本軍國主義,製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了第二次侵華戰爭。由於蔣介石不抵抗,日軍迅速奪取東北,向華北滲透。東北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奮起抗戰。1937年7月7日,侵華戰爭演變成以奪取全國為目的的全面戰爭,日本軍國主義揚言要在三個月內取得勝利。但是日本打錯了算盤,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戰爭的結局表明,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第一次取得完全的勝利。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收回了或取消了列強奪取的大部分領土或特權,百年恥辱為之一洗。這一勝利終止了民族的繼續衰落,走上了復興的道路。這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一個偉大轉折點。
抗戰勝利是如何取得的?xx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時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我是從以下三方面來理解這一作用。
第一,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抗戰的戰略方針,統一了全國思想,並且付諸了實施,取得了很好的結果。
1935年,在形勢日益緊迫的情況下,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中,提出了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策略,以後中共多次題注建立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倡議,得到了廣泛響應。在發生西安事變時,周恩來會見蔣介石,建議國共第二次合作。國共合作是抗日統一戰線的基礎,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各地方軍隊也停止了相互爭鬥,在抗戰中有良好表現。當時地方軍隊有100萬,超過中央軍的80萬,著名的台兒莊大捷,就是在李宗仁指揮、桂軍、川軍、西北軍、魯軍等地方軍隊參加下取得的。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占領了中國大片土地,國內人心浮動。軍隊中很多高級將領也意見分歧,有人說抗戰必敗,中國必亡;也有人說打幾個台兒莊戰役就可以把日軍逐出國門。蔣介石高喊「保衛大武漢」的口號,集中尚存的百萬軍隊,要與日本做最後決戰。武漢地處平原,易攻難守,誰都知道難以取勝。在關鍵時刻毛澤東於1938年寫出《論持久戰》一文,在武漢出版,迅速傳遍全國。黨中央指示周恩來在武漢會見蔣介石,說明共產黨關於打持久戰的主張。蔣介石接受了這一主張,在武漢外圍進行一定的阻擊後,有序地把軍隊撤出,把大量戰略物資運往重慶,為打持久戰做好準備。
全面抗戰開始後,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形成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兩個戰場。毛澤東為八路軍、新四軍制定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方針,以游擊戰為主要形式,放手發動群眾,以各種方式參加抗戰。軍隊所到之處首先實行「二五減租」,解除了農民群眾生存之憂,抗戰積極性高漲,形成了以八路軍、新四軍為核心,民兵隊伍協同,廣大人民支援的抗戰隊伍,開始時八路軍新四軍只有三、四萬人,在民眾支持下迅速發展,民兵隊伍最多時達二百萬。日軍陷在人民戰爭的泥潭中難以自拔。武漢失守後蔣介石曾說今後要以游擊戰為主,在衡陽設立游擊戰訓練班,還聘請葉劍英為教官。但國民黨軍隊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遭到失敗,蔣介石只好把軍隊撤回。
全國抗戰統一戰線、持久戰、人民戰爭,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抗戰的戰略方針,是克敵制勝的三件法寶。與中國不同,日本沒有從戰略高度對戰爭的全過程進行研究。它妄言三個月結束戰爭完全脫離實際。日本軍國主義過分相信主觀意志的作用,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具有非理性思維的傾向,這一特點現在還可以在日本右翼勢力中看到。很多人認為,在二戰中日本不止一次發生嚴重的戰略錯誤。日本所以失敗,戰爭的非正義性是根本原因,而戰略上的失誤是直接原因之一。
第二,在全面抗戰的大部分時間裡,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是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日軍占領武漢後感到兵力嚴重不足,已經沒有力量繼續前進。已占領的華北地區,是掠奪煤炭、鋼鐵等戰略物資的重要地方,卻受到八路軍、新四軍的騷擾。1938年10月,日軍在東京的大本營做出決定,日軍不再占領更多的地方,對華戰爭以軍事手段為主,改為以政治誘降為主。把主要兵力調到華北,清剿共產黨軍隊。日軍的調整,標誌著中國抗戰的戰略防禦階段結束,轉為戰略相持階段。
為了達到誘降的目的,日本近衛首相連續三次發表聲明,呼籲蔣介石和談,和平解決爭端。日本還邀請英美駐華大使為說客,勸說蔣介石接受和談。日本保證,不會傷害英美的在華利益。所謂和談,實際上是要中國投降,遭到蔣介石拒絕。但日本還是爭取到國民黨第二號人物汪精衛投敵。在日本用「聯合反共」為誘餌,對蔣介石進行誘降的同時,日軍把作戰兵力的60%左右調到華北,加上幾乎全部偽軍,對根據地軍民進行殘酷的掃蕩。這樣的兵力部署一直維持到戰爭結束。敵後戰場成為抗日的主戰場,八路軍、新四軍擔負起抗戰的主要責任。八路軍、新四軍尋找機會主動出擊,消滅敵人。1940年8月,八路軍、新四軍發動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出動兵力40萬,歷時四個月,以破壞交通線為主要目標,對敵人發起攻擊。這次戰役斃傷日軍xx0餘人,偽軍5000餘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0餘人;日軍投降47人,偽軍反正1845人。這是相持階段規模最大的一次戰鬥。在整個相持階段五年多的時間裡,正面戰場發生大小戰役約15次。這些戰役規模較小,時間較短,一般都是日軍首先進攻,中國軍隊回擊,日軍退回原地。除宜昌等個別地方,日軍沒有占領更多的土地,中國軍隊也沒有收回失去的領土,國民黨軍隊很少主動出擊。日軍進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震懾蔣介石,迫使他投降。正面戰場戰線呈穩定狀態。蔣介石感到對日戰場壓力減輕,也調整軍事部署,從主要對付日軍,改為主要對付共產黨,除停發軍餉武器外,指使軍隊在各地製造摩擦,使八路軍新四軍兩面受敵。
八路軍、新四軍頂住了敵人的殘酷掃蕩,不斷壯大自己,兵力已從抗戰初期的3至4萬人發展到1943年末的50萬。到1943年日偽軍龜縮在據點裡不敢出來。這時日本國內物資奇缺,沒有力量在中國戰場增加投入。1943年12月,日軍大本營決定停止對八路軍、新四軍進行大規模掃蕩,意味著戰爭已經從相持階段轉為戰略反攻階段。從1944年1月開始共產黨軍委發出局部反攻的通知,到1945年戰爭結束解放中小城市約一百座。
為了解決國內物資奇缺的問題,1944年春日本發動一次軍事行動,稱為「一號戰役」,目的是打通平漢、粵漢鐵路線和越南進入廣西的公路線。日軍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連克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等省,日軍占領貴州重鎮獨山,重慶震動。對於這次國民黨軍隊大潰敗國內同聲譴責,蔣介石也說是從未有過的恥辱。不過日軍已是強弩之末,1945年3月,國民黨軍隊開始反攻,進入8月,廣西全境收復,15日,日本投降。
國際上曾有人否定中國抗戰的意義,美國總統羅斯福說:如果沒有中國吸引著大量日軍,太平洋戰爭將是另一種情況。從上面簡單描述的過程看,不難看出共產黨及其軍隊在戰爭中的作用。
第三,在重要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沉著應對,力挽狂瀾,保證抗戰進行到底。
抗戰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充滿驚濤駭浪。在戰爭過程中,曾經發生一些嚴重事件,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導致抗戰失敗。遇到這些事件,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沉著應對,有理、有利、有節,保證抗戰的航船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1936年12月12日年末,正當日本侵華形勢十分緊張之際,發生「西安事變」。南京政府中的親日派組織大軍準備向西安進攻,新的內戰一觸即發。如果發生內戰,就為日本擴大侵略戰爭提供最好的時機。東北軍內部思想混亂,有人主張放蔣,有人主張殺蔣。15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以中共領導人名義致電南京政府,建議和平解決事端。16日,周恩來葉劍英等中共談判代表團趕到西安,向張學良、楊虎城表達中共中央的態度。為了統一思想,周恩來在東北軍中做了大量工作。22日,宋子文、宋美齡到達西安,作為蔣介石一方的談判代表參加了三方談判。談判取得了聯合抗戰等多項共識。要做到停止內戰,一致對外,關鍵是要蔣介石同意國共合作。周恩來在張學良、宋美齡陪同下與蔣介石見面,提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主張。周恩來耐心說服,終於得到蔣介石首肯。事出突然的「西安事變」得到了妥善解決。事後經過半年多的艱苦談判終於實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條件。
1939年初,汪精衛投敵。汪精衛是國民黨第二號人物,在國民黨內部有一定迷惑力。他投敵後,有 20名國民黨中央委員;65名高級文官;58名旅長、參謀長以上高級將領投降日本。有些軍隊成建制投降,偽軍最多時達到一百萬。這些高級軍政人員大都成為偽政府、偽軍的骨幹,使日軍控制區的政權得以大大加強。為了遏制這股投降風,中國共產黨做了大量工作。在汪精衛投敵前中央就致信蔣介石提出警告,沒有得到蔣重視。汪等投降後毛澤東著文,批駁漢奸理論,一針見血指出,投降派理論是「和則存,戰則亡」,而我們的理論是「戰則存,和則亡」。毛澤東還指出:,所有投降派都打著反共旗號,反共的實質就是向日本投降。由於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努力,這股投降逆流得以制止。
從1938年10月至1944年末,共五年多時間,是抗戰的相持階段,是最困難階段,也是最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得失決定了整個戰爭的成敗。在這階段,蔣介石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反共高潮,最嚴重一次是皖南事變。新四軍主力約9000人奉命向長江以北轉移,途中遭到蔣軍近十萬人伏擊。新四軍奮力抵抗,有xx餘人突圍,其餘全部犧牲或被俘,政委項英犧牲,軍長葉挺出面交涉被扣。蔣介石做了一件日本人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中共中央發出嚴正抗議,要求立即釋放葉挺,調查事件真相,嚴懲兇手,蔣介石不理,封鎖消息,禁止中共報紙《新華日報》發行。共產黨通過各種渠道揭露蔣介石破壞抗戰的行為,爭取到廣大人民的同情。蔣介石召開參政會,共產黨代表拒絕參加。在中央努力下,蘇聯政府向蔣介石提出嚴正抗議;美國表示,如果參政會上沒有共產黨代表參加,美國將停止提供財政援助。無奈下蔣介石只得在參政會上保證今後再也不會發生像皖南事變這樣的事情。出於大局考慮,根據「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共產黨沒有過多糾纏,一場威脅到統一戰線存亡的嚴重危機得以妥善解決。當事變發生時,中央軍委迅速做出決定,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劉少奇為政委,賴傳珠為參謀長,重振新四軍。經過努力,新四軍重新活躍在大江南北抗戰第一線。
在共產黨努力下,抗戰得以克服一個個艱險與危機,順利到達勝利的彼岸。
以上簡要闡述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所發揮的作用,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國民黨在抗戰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國民黨始終承擔並領導正面戰場的戰鬥,消滅的敵人數量比敵後戰場多,犧牲的人數也多。在相持階段,蔣介石拒絕了日本的誘降,堅持抗戰。在反攻階段,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場有出色表現,等等。同時,國民黨在戰爭中也有重大錯誤。「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內」錯誤方針指導下,對日軍侵略不抵抗,步步退讓,導致日本軍國主義野心不斷膨脹,錯誤估計形勢,於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相持階段蔣介石不顧民族大義,消極抗戰,積極反共,幾乎使抗日統一戰線破裂。他的軍隊抗戰意識下降,導致1944年在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總反攻的大好形勢下出現大潰退的怪事。蔣介石沒有採取必要措施阻止汪精衛叛國,也沒有阻止大批黨政高官投敵,對此蔣介石負有領導責任。總之,國民黨蔣介石在抗戰中有功也有過,既不能否定它的功績,也不能過分誇大其作用。
抗戰勝利標誌著中華民族由衰到興的偉大轉折,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事業由低潮轉向新的高潮的重要轉折。全面抗戰發生的時候,黨領導的軍隊只有四、五萬人,到抗戰結束,已經發展到百萬。儘管軍隊數量和裝備上與國民黨比仍有很大差距,但經過抗日戰爭血與火洗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不可能被蔣介石戰勝,中國革命必將走向高潮。抗日戰爭的歷史,無論在國史上還是黨史上,都是重重的一頁。雖然時間已經越過七十多年,但重溫這段歷史,吸取經驗教訓,仍有重要意義。
三、復興路上的三座里程碑。
抗戰勝利,中華民族從此走上復興道路,但並不意味著中國已經是強大的國家。儘管當時被稱為四強之一,其實當時仍舊貧窮落後,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沒有過去。
在此以後發生了復興路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三件大事,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他們是:新中國的成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和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成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在黨的領導下,中國在不長的時間裡,解放了除台灣等少數地區外的全部國土,實現了國家的真正統一,實現了各民族的大團結,為民族復興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解放後不久,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經濟建設,古老的民族,日新月異。
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沒有新中國,而沒有新中國就不會有民族復興。為什麼呢?這是所處的時代特徵和國際環境以及中國的實際情況所決定的。本來,一個發展中國家取得獨立,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它的任務是清除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影響,發展經濟,趕上已開發國家的步伐。但是中國原有的民族資本十分幼小,歷史證明,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因具軟弱性,無法實現民主革命的任務。孫中山奮鬥終生,最後發現革命尚未成功,他所主張的三民主義沒有能夠實現。蔣介石掌握政權後,既沒有實現真正的民主,也沒有給人民帶來幸福,沒有改變國家貧窮落後的局面。中國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完成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為發展經濟創造條件?
國際人士在評論中國的發展道路時,往往將它與印度相比。這兩個國家國情相近,中國在1949年10月建國,印度在1948年取得獨立,1950年1月建國。建國時兩國經濟總量相近,但按人均計算印度高於中國,印度工業化水平也高於中國。印度建立了英國式的政治體制,被學者們譽為發展中國家中民主政治制度的典範;中國則在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人們把這兩個國家當做兩種發展道路的競賽,很多人不看好中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兩國都發生很大的變化。原先印度人均gdp高於中國,1980年兩國人均gdp基本相等,xx年中國人均gdp約超出印度近一倍,xx年以後差距繼續擴大。建國前兩國人均預期壽命都是35歲,現在印度是64歲,中國是73歲,每一個中國人要比印度人多活九年。印度的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後於中國,xx年印度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還沒有超過第一產業,基本上還是一個農業國家。
印度和中國都是人口大國,都承受著人口的巨大壓力。人口問題往往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兩國都推行人口控制政策,但是公認為中國取得了成功,而印度則失敗了。為什麼呢?國外有些人歸之於印度實行民主制度,如果印度官員實行中國這樣的剛性的人口政策,他就會落選。中國所以成功,是與共產黨對人口問題的理念有關。建國初期有人提出,中國的人口極限是8億,超過此數社會就不能發展。但是人口增長快,一是因為生的多,二是因為死的少。人們可以限制生育,卻不可以限制壽命提高。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初期都有一個人口迅速增長的過程。中國建國後農民有了土地,嬰兒死亡率迅速下降,即使一個不生,8億的指標也不一定控制得住。共產黨對人口問題有自己的理念,不把人多看成是消極因素。毛澤東說,人是寶貴財富,人多好辦事;同時說人口也要計劃,不能增長過快。中國是最善於利用人口資源的國家,所以發展快,至今還是利用勞動力優勢。生產發展了,人民收入提高,人們自然會接受強硬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中國,政策得不到多數群眾擁護也是不行的。印度不發展工業,不利用人口優勢,貧困的問題解決不了,怎能對生育實行嚴格的控制呢?
此外,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確制定了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維護了團結,為民族復興創造了重要條件。這也是優於印度的因素。
另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是1953年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1950年6月,朝鮮爆發戰爭,美軍在仁川登陸,一直打到鴨綠江邊。對於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要不要出兵,是個嚴重的挑戰。政治局擴大會議長時間討論,多數人不贊成出兵。毛澤東權衡利弊,最後還是做出了艱難的選擇——出兵!我不知道毛澤東當時有多少勝算,但戰爭的結果出於全世界很多人的意外。證明毛澤東的決策是正確的、英明的。
美國說,雙方打了個平局,但是很多人認為,中國取得勝利。從現象上看,中國人把美國趕回三八線,從深層次的影響看,戰爭的結局對新中國的發展乃至世界政治格局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中國的勝利,終結了百年多來不間斷的戰亂,保證了半個多世紀的國內和平。抗美援朝勝利後,除了少數邊界衝突以外,中國人民免受國際國內戰爭之苦。這就為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實現民族復興創造了十分重要的條件。韓戰的勝利成為一種強大威懾,任何外部勢力都不敢輕易對我挑釁,也迫使美國改變策略,放棄用軍事手段推翻中國共產黨政權的目標,改為用政治手段,依靠中國內部反對勢力促使和平演變。這就使中國創造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環境。
抗美援朝的勝利,也給國內各種敵對勢力構成重大震懾,對穩定全國形勢十分有利。
其次,韓戰的勝利,改變了世界政治趨向。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高漲,美國後院到處著火。戰爭的結局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促使世界殖民體系迅速瓦解。戰爭的結局大大提高了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的威信,很多國家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使中國的國際環境得到改善。
第三,戰爭使解放軍向著現代化方向邁出重要的第一步。戰爭的第二年中國空軍就出現在戰場上。通常,訓練一個空軍駕駛員到參加戰鬥一般需要三年時間,戰爭中的中國飛行員只需要一年,而且取得不錯的戰果。中國使用的米格15型戰機是蘇聯最新型飛機,性能不比美國差,中國擊落的敵機不比美國少。美國人驚呼共產黨中國一夜之間變成空軍強國。用蘇制喀秋莎火箭武裝的火箭部隊在戰爭中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戰爭是軍隊成長最迅速的時期。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意義不僅於此。韓戰以及以後的越南戰爭的失敗,大大打擊了美國好戰分子的囂張氣焰,軍隊士氣低落,民眾反戰情緒強烈,加上財政困難,美國再也沒有力量同時與中蘇兩個國家對抗。美國做出了二戰後第一次戰略收縮的決策,主要目標是謀求與中國建立正常關係。1972年尼克森訪華,日本搶先與中國建交,西歐國家迅速跟進,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1979年中美建交,事態發展之快使人眼花繚亂。八十年代被人認為是中美兩國的蜜月時期。正是由於寬鬆的國際環境,中國成功地實現了改革開放,大量壓縮軍費開支,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1990年蘇聯解體,美國認為中國已經不重要,五角大樓、中央情報局、民間諮詢機構紛紛制定進攻中國的計劃,但是終因韓戰的餘威還在,美國沒有敢動手。
抗美援朝的影響至少維持了四十年,至今美國要發動第二次韓戰不得不考慮中國的因素。
第三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是八十年代初成功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的原因是原先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當今世界潮流。當今世界經濟的最重要特徵是全球化,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關起門來發展經濟。經濟全球化就是全世界實行統一的市場經濟,各國經濟都要融入世界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各國的目標不是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經濟體系,而是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在世界經濟中正確定位,建設有本國特色的經濟。經濟全球化也是給發展中國家重要的機遇,有些國家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建立以資源型產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有些國家根據自身特點建立以信息產業、軟體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力資源豐富,選擇以製造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製造業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很大,吸收勞動力很多,這一選擇符合國情。中國改革開放,正值已開發國家加速將現代製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過程,中國由於已經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培養了大量技術人才,發展製造業條件較好,自然成為跨國公司產業轉移的主要對象國。中國成為除美國外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國外資本和技術的進入又促進中國資本和技術的發展,因此中國很快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在發展中國家中領先。有些發展中國家利用資源等優勢,經濟發展一度很快,但因忽略了工業化,因而後勁不足。
中國以製造業為重點,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也有利於新興產業的發展。製造業本身規模巨大,是使用高新技術最多的產業。例如,大約95%的機器人在汽車製造中使用。製造業是發展其他產業的重要基礎,高鐵、核電、航天、軍事裝備等產業無不需要製造業的支持。製造業也促進了軟體業的發展。中國的登月工程已經顯示出很強的軟體能力。美國認為軍事技術遠遠領先於中國,但承認軟體能力不及中國,對中國的飛彈感到憂心忡忡。有人說笑話,說美國需要引進中國教師給學生上數學課。
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證了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也為今後最終實現民族復興大業奠定了可靠基礎、回顧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歷史,它與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緊密相連,息息相關。民族復興需要黨的領導,而共產黨只有在民族發展中才能得到自身的發展和成長。在前進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也曾經遇到很多困難,也犯過很多錯誤,有些錯誤很嚴重。但共產黨有能力克服一切困難,也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糾正錯誤。這是因為共產黨把自身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得到人民的支持。我們很高興看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經成為全黨、全國人民,廣大海外華人共同目標,並且取得很多國家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的復興,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復興。我們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任務還沒有完成。好比萬里長征,現在已經到了遵義,目標已經明確,道路已經清晰,看見了勝利的曙光。但是前方的道路仍很遙遠,存在很多艱難險阻。中國面臨著國外敵對勢力的戰爭威脅;國內經濟承受著下行的嚴重壓力;還面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艱巨任務。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任重而道遠,今後的重任將落在今天的青年們身上。
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人民在漫漫長夜中看到希望的曙光。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前後,中華民族正處在深重的災難之中。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列強貪得無厭,你爭我奪,竟然在中國土地上大打出手。而中國政府竟宣稱嚴守「中立」。國將不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無數仁人志士憂心忡忡,為民族的生存尋找出路。有人主張實業救國,有人主張教育救國,有人引進西方種種時髦思潮,包括法西斯主義。但是,艱苦奮鬥建立起來的幼小的民族工業,經不住洋貨、洋資本的衝擊。在即失業的情況下,教育也難有所為。至於西方思潮,更是不著邊際。
中國向何處去?正在中國人民感到迷茫的時候,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新生的蘇維埃國家穩住了陣腳,開始社會主義建設。這一事件給中國人民帶來很大的震撼和啟示,各地人士紛紛成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下旬,各地代表集合在上海一家不起眼的房子裡,召開了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中國共產黨成立。
這件事震動全國,它給災難和迷惑中的中國人民帶來新的希望。好比漫漫長夜,看到東方呈現出一線曙光。早期的共產黨人不一定明白共產主義究竟有什麼含義,但他們認識到當前最重要任務是把危難中的中華民族拯救過來,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大山。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把拯救民族危亡作為己任?
還有一個人對十月革命抱有好感,那就是孫中山。由於兩次革命失敗,他正尋找新的出路。他認為,在民主革命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可以成為同盟者;而1923年中共三大也作出決定,與國民黨建立民主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1月,國民黨召開第一屆黨代會,通過了聯共、聯俄的方針,中共代表參加了會議,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會議通過了共產黨員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看起來中國共產黨有一個不錯的開端。
但是好景不常。1925年孫中山因病去世,留下一句帶有遺憾的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拋棄了孫中山的主張,在列強和江南財閥的支持下,採取突然襲擊的手段,對共產黨人進行了血腥鎮壓。無數共產黨人倒在血泊之中。生存下來的共產黨人擦乾身上的血跡,從資產階級手中接過反帝、反封建,後來又加上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大旗,繼續前進。自稱是孫中山忠實學生的蔣介石,至死也不敢放棄「革命」兩個字,但誰都清楚他要革誰的命。
歷史證明,復興中華民族的任務已經歷史地落在中國共產黨身上。
二、抗戰勝利,迎來了中華民族由衰到興的偉大轉折。
1931年,一心要侵吞中國的日本軍國主義,製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了第二次侵華戰爭。由於蔣介石不抵抗,日軍迅速奪取東北,向華北滲透。東北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奮起抗戰。1937年7月7日,侵華戰爭演變成以奪取全國為目的的全面戰爭,日本軍國主義揚言要在三個月內取得勝利。但是日本打錯了算盤,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戰爭的結局表明,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第一次取得完全的勝利。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收回了或取消了列強奪取的大部分領土或特權,百年恥辱為之一洗。這一勝利終止了民族的繼續衰落,走上了復興的道路。這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一個偉大轉折點。
抗戰勝利是如何取得的?xx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時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我是從以下三方面來理解這一作用。
第一,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抗戰的戰略方針,統一了全國思想,並且付諸了實施,取得了很好的結果。
1935年,在形勢日益緊迫的情況下,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中,提出了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策略,以後中共多次題注建立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倡議,得到了廣泛響應。在發生西安事變時,周恩來會見蔣介石,建議國共第二次合作。國共合作是抗日統一戰線的基礎,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各地方軍隊也停止了相互爭鬥,在抗戰中有良好表現。當時地方軍隊有100萬,超過中央軍的80萬,著名的台兒莊大捷,就是在李宗仁指揮、桂軍、川軍、西北軍、魯軍等地方軍隊參加下取得的。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占領了中國大片土地,國內人心浮動。軍隊中很多高級將領也意見分歧,有人說抗戰必敗,中國必亡;也有人說打幾個台兒莊戰役就可以把日軍逐出國門。蔣介石高喊「保衛大武漢」的口號,集中尚存的百萬軍隊,要與日本做最後決戰。武漢地處平原,易攻難守,誰都知道難以取勝。在關鍵時刻毛澤東於1938年寫出《論持久戰》一文,在武漢出版,迅速傳遍全國。黨中央指示周恩來在武漢會見蔣介石,說明共產黨關於打持久戰的主張。蔣介石接受了這一主張,在武漢外圍進行一定的阻擊後,有序地把軍隊撤出,把大量戰略物資運往重慶,為打持久戰做好準備。
全面抗戰開始後,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形成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兩個戰場。毛澤東為八路軍、新四軍制定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方針,以游擊戰為主要形式,放手發動群眾,以各種方式參加抗戰。軍隊所到之處首先實行「二五減租」,解除了農民群眾生存之憂,抗戰積極性高漲,形成了以八路軍、新四軍為核心,民兵隊伍協同,廣大人民支援的抗戰隊伍,開始時八路軍新四軍只有三、四萬人,在民眾支持下迅速發展,民兵隊伍最多時達二百萬。日軍陷在人民戰爭的泥潭中難以自拔。武漢失守後蔣介石曾說今後要以游擊戰為主,在衡陽設立游擊戰訓練班,還聘請葉劍英為教官。但國民黨軍隊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遭到失敗,蔣介石只好把軍隊撤回。
全國抗戰統一戰線、持久戰、人民戰爭,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抗戰的戰略方針,是克敵制勝的三件法寶。與中國不同,日本沒有從戰略高度對戰爭的全過程進行研究。它妄言三個月結束戰爭完全脫離實際。日本軍國主義過分相信主觀意志的作用,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具有非理性思維的傾向,這一特點現在還可以在日本右翼勢力中看到。很多人認為,在二戰中日本不止一次發生嚴重的戰略錯誤。日本所以失敗,戰爭的非正義性是根本原因,而戰略上的失誤是直接原因之一。
第二,在全面抗戰的大部分時間裡,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是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日軍占領武漢後感到兵力嚴重不足,已經沒有力量繼續前進。已占領的華北地區,是掠奪煤炭、鋼鐵等戰略物資的重要地方,卻受到八路軍、新四軍的騷擾。1938年10月,日軍在東京的大本營做出決定,日軍不再占領更多的地方,對華戰爭以軍事手段為主,改為以政治誘降為主。把主要兵力調到華北,清剿共產黨軍隊。日軍的調整,標誌著中國抗戰的戰略防禦階段結束,轉為戰略相持階段。
為了達到誘降的目的,日本近衛首相連續三次發表聲明,呼籲蔣介石和談,和平解決爭端。日本還邀請英美駐華大使為說客,勸說蔣介石接受和談。日本保證,不會傷害英美的在華利益。所謂和談,實際上是要中國投降,遭到蔣介石拒絕。但日本還是爭取到國民黨第二號人物汪精衛投敵。在日本用「聯合反共」為誘餌,對蔣介石進行誘降的同時,日軍把作戰兵力的60%左右調到華北,加上幾乎全部偽軍,對根據地軍民進行殘酷的掃蕩。這樣的兵力部署一直維持到戰爭結束。敵後戰場成為抗日的主戰場,八路軍、新四軍擔負起抗戰的主要責任。八路軍、新四軍尋找機會主動出擊,消滅敵人。1940年8月,八路軍、新四軍發動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出動兵力40萬,歷時四個月,以破壞交通線為主要目標,對敵人發起攻擊。這次戰役斃傷日軍xx0餘人,偽軍5000餘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0餘人;日軍投降47人,偽軍反正1845人。這是相持階段規模最大的一次戰鬥。在整個相持階段五年多的時間裡,正面戰場發生大小戰役約15次。這些戰役規模較小,時間較短,一般都是日軍首先進攻,中國軍隊回擊,日軍退回原地。除宜昌等個別地方,日軍沒有占領更多的土地,中國軍隊也沒有收回失去的領土,國民黨軍隊很少主動出擊。日軍進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震懾蔣介石,迫使他投降。正面戰場戰線呈穩定狀態。蔣介石感到對日戰場壓力減輕,也調整軍事部署,從主要對付日軍,改為主要對付共產黨,除停發軍餉武器外,指使軍隊在各地製造摩擦,使八路軍新四軍兩面受敵。
八路軍、新四軍頂住了敵人的殘酷掃蕩,不斷壯大自己,兵力已從抗戰初期的3至4萬人發展到1943年末的50萬。到1943年日偽軍龜縮在據點裡不敢出來。這時日本國內物資奇缺,沒有力量在中國戰場增加投入。1943年12月,日軍大本營決定停止對八路軍、新四軍進行大規模掃蕩,意味著戰爭已經從相持階段轉為戰略反攻階段。從1944年1月開始共產黨軍委發出局部反攻的通知,到1945年戰爭結束解放中小城市約一百座。
為了解決國內物資奇缺的問題,1944年春日本發動一次軍事行動,稱為「一號戰役」,目的是打通平漢、粵漢鐵路線和越南進入廣西的公路線。日軍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連克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等省,日軍占領貴州重鎮獨山,重慶震動。對於這次國民黨軍隊大潰敗國內同聲譴責,蔣介石也說是從未有過的恥辱。不過日軍已是強弩之末,1945年3月,國民黨軍隊開始反攻,進入8月,廣西全境收復,15日,日本投降。
國際上曾有人否定中國抗戰的意義,美國總統羅斯福說:如果沒有中國吸引著大量日軍,太平洋戰爭將是另一種情況。從上面簡單描述的過程看,不難看出共產黨及其軍隊在戰爭中的作用。
第三,在重要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沉著應對,力挽狂瀾,保證抗戰進行到底。
抗戰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充滿驚濤駭浪。在戰爭過程中,曾經發生一些嚴重事件,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導致抗戰失敗。遇到這些事件,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沉著應對,有理、有利、有節,保證抗戰的航船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1936年12月12日年末,正當日本侵華形勢十分緊張之際,發生「西安事變」。南京政府中的親日派組織大軍準備向西安進攻,新的內戰一觸即發。如果發生內戰,就為日本擴大侵略戰爭提供最好的時機。東北軍內部思想混亂,有人主張放蔣,有人主張殺蔣。15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以中共領導人名義致電南京政府,建議和平解決事端。16日,周恩來葉劍英等中共談判代表團趕到西安,向張學良、楊虎城表達中共中央的態度。為了統一思想,周恩來在東北軍中做了大量工作。22日,宋子文、宋美齡到達西安,作為蔣介石一方的談判代表參加了三方談判。談判取得了聯合抗戰等多項共識。要做到停止內戰,一致對外,關鍵是要蔣介石同意國共合作。周恩來在張學良、宋美齡陪同下與蔣介石見面,提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主張。周恩來耐心說服,終於得到蔣介石首肯。事出突然的「西安事變」得到了妥善解決。事後經過半年多的艱苦談判終於實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條件。
1939年初,汪精衛投敵。汪精衛是國民黨第二號人物,在國民黨內部有一定迷惑力。他投敵後,有 20名國民黨中央委員;65名高級文官;58名旅長、參謀長以上高級將領投降日本。有些軍隊成建制投降,偽軍最多時達到一百萬。這些高級軍政人員大都成為偽政府、偽軍的骨幹,使日軍控制區的政權得以大大加強。為了遏制這股投降風,中國共產黨做了大量工作。在汪精衛投敵前中央就致信蔣介石提出警告,沒有得到蔣重視。汪等投降後毛澤東著文,批駁漢奸理論,一針見血指出,投降派理論是「和則存,戰則亡」,而我們的理論是「戰則存,和則亡」。毛澤東還指出:,所有投降派都打著反共旗號,反共的實質就是向日本投降。由於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努力,這股投降逆流得以制止。
從1938年10月至1944年末,共五年多時間,是抗戰的相持階段,是最困難階段,也是最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得失決定了整個戰爭的成敗。在這階段,蔣介石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反共高潮,最嚴重一次是皖南事變。新四軍主力約9000人奉命向長江以北轉移,途中遭到蔣軍近十萬人伏擊。新四軍奮力抵抗,有xx餘人突圍,其餘全部犧牲或被俘,政委項英犧牲,軍長葉挺出面交涉被扣。蔣介石做了一件日本人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中共中央發出嚴正抗議,要求立即釋放葉挺,調查事件真相,嚴懲兇手,蔣介石不理,封鎖消息,禁止中共報紙《新華日報》發行。共產黨通過各種渠道揭露蔣介石破壞抗戰的行為,爭取到廣大人民的同情。蔣介石召開參政會,共產黨代表拒絕參加。在中央努力下,蘇聯政府向蔣介石提出嚴正抗議;美國表示,如果參政會上沒有共產黨代表參加,美國將停止提供財政援助。無奈下蔣介石只得在參政會上保證今後再也不會發生像皖南事變這樣的事情。出於大局考慮,根據「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共產黨沒有過多糾纏,一場威脅到統一戰線存亡的嚴重危機得以妥善解決。當事變發生時,中央軍委迅速做出決定,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劉少奇為政委,賴傳珠為參謀長,重振新四軍。經過努力,新四軍重新活躍在大江南北抗戰第一線。
在共產黨努力下,抗戰得以克服一個個艱險與危機,順利到達勝利的彼岸。
以上簡要闡述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所發揮的作用,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國民黨在抗戰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國民黨始終承擔並領導正面戰場的戰鬥,消滅的敵人數量比敵後戰場多,犧牲的人數也多。在相持階段,蔣介石拒絕了日本的誘降,堅持抗戰。在反攻階段,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場有出色表現,等等。同時,國民黨在戰爭中也有重大錯誤。「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內」錯誤方針指導下,對日軍侵略不抵抗,步步退讓,導致日本軍國主義野心不斷膨脹,錯誤估計形勢,於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相持階段蔣介石不顧民族大義,消極抗戰,積極反共,幾乎使抗日統一戰線破裂。他的軍隊抗戰意識下降,導致1944年在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總反攻的大好形勢下出現大潰退的怪事。蔣介石沒有採取必要措施阻止汪精衛叛國,也沒有阻止大批黨政高官投敵,對此蔣介石負有領導責任。總之,國民黨蔣介石在抗戰中有功也有過,既不能否定它的功績,也不能過分誇大其作用。
抗戰勝利標誌著中華民族由衰到興的偉大轉折,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事業由低潮轉向新的高潮的重要轉折。全面抗戰發生的時候,黨領導的軍隊只有四、五萬人,到抗戰結束,已經發展到百萬。儘管軍隊數量和裝備上與國民黨比仍有很大差距,但經過抗日戰爭血與火洗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不可能被蔣介石戰勝,中國革命必將走向高潮。抗日戰爭的歷史,無論在國史上還是黨史上,都是重重的一頁。雖然時間已經越過七十多年,但重溫這段歷史,吸取經驗教訓,仍有重要意義。
三、復興路上的三座里程碑。
抗戰勝利,中華民族從此走上復興道路,但並不意味著中國已經是強大的國家。儘管當時被稱為四強之一,其實當時仍舊貧窮落後,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沒有過去。
在此以後發生了復興路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三件大事,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他們是:新中國的成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和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成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在黨的領導下,中國在不長的時間裡,解放了除台灣等少數地區外的全部國土,實現了國家的真正統一,實現了各民族的大團結,為民族復興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解放後不久,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經濟建設,古老的民族,日新月異。
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沒有新中國,而沒有新中國就不會有民族復興。為什麼呢?這是所處的時代特徵和國際環境以及中國的實際情況所決定的。本來,一個發展中國家取得獨立,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它的任務是清除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影響,發展經濟,趕上已開發國家的步伐。但是中國原有的民族資本十分幼小,歷史證明,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因具軟弱性,無法實現民主革命的任務。孫中山奮鬥終生,最後發現革命尚未成功,他所主張的三民主義沒有能夠實現。蔣介石掌握政權後,既沒有實現真正的民主,也沒有給人民帶來幸福,沒有改變國家貧窮落後的局面。中國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完成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為發展經濟創造條件?
國際人士在評論中國的發展道路時,往往將它與印度相比。這兩個國家國情相近,中國在1949年10月建國,印度在1948年取得獨立,1950年1月建國。建國時兩國經濟總量相近,但按人均計算印度高於中國,印度工業化水平也高於中國。印度建立了英國式的政治體制,被學者們譽為發展中國家中民主政治制度的典範;中國則在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人們把這兩個國家當做兩種發展道路的競賽,很多人不看好中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兩國都發生很大的變化。原先印度人均gdp高於中國,1980年兩國人均gdp基本相等,xx年中國人均gdp約超出印度近一倍,xx年以後差距繼續擴大。建國前兩國人均預期壽命都是35歲,現在印度是64歲,中國是73歲,每一個中國人要比印度人多活九年。印度的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後於中國,xx年印度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還沒有超過第一產業,基本上還是一個農業國家。
印度和中國都是人口大國,都承受著人口的巨大壓力。人口問題往往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兩國都推行人口控制政策,但是公認為中國取得了成功,而印度則失敗了。為什麼呢?國外有些人歸之於印度實行民主制度,如果印度官員實行中國這樣的剛性的人口政策,他就會落選。中國所以成功,是與共產黨對人口問題的理念有關。建國初期有人提出,中國的人口極限是8億,超過此數社會就不能發展。但是人口增長快,一是因為生的多,二是因為死的少。人們可以限制生育,卻不可以限制壽命提高。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初期都有一個人口迅速增長的過程。中國建國後農民有了土地,嬰兒死亡率迅速下降,即使一個不生,8億的指標也不一定控制得住。共產黨對人口問題有自己的理念,不把人多看成是消極因素。毛澤東說,人是寶貴財富,人多好辦事;同時說人口也要計劃,不能增長過快。中國是最善於利用人口資源的國家,所以發展快,至今還是利用勞動力優勢。生產發展了,人民收入提高,人們自然會接受強硬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中國,政策得不到多數群眾擁護也是不行的。印度不發展工業,不利用人口優勢,貧困的問題解決不了,怎能對生育實行嚴格的控制呢?
此外,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確制定了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維護了團結,為民族復興創造了重要條件。這也是優於印度的因素。
另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是1953年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1950年6月,朝鮮爆發戰爭,美軍在仁川登陸,一直打到鴨綠江邊。對於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要不要出兵,是個嚴重的挑戰。政治局擴大會議長時間討論,多數人不贊成出兵。毛澤東權衡利弊,最後還是做出了艱難的選擇——出兵!我不知道毛澤東當時有多少勝算,但戰爭的結果出於全世界很多人的意外。證明毛澤東的決策是正確的、英明的。
美國說,雙方打了個平局,但是很多人認為,中國取得勝利。從現象上看,中國人把美國趕回三八線,從深層次的影響看,戰爭的結局對新中國的發展乃至世界政治格局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中國的勝利,終結了百年多來不間斷的戰亂,保證了半個多世紀的國內和平。抗美援朝勝利後,除了少數邊界衝突以外,中國人民免受國際國內戰爭之苦。這就為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實現民族復興創造了十分重要的條件。韓戰的勝利成為一種強大威懾,任何外部勢力都不敢輕易對我挑釁,也迫使美國改變策略,放棄用軍事手段推翻中國共產黨政權的目標,改為用政治手段,依靠中國內部反對勢力促使和平演變。這就使中國創造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環境。
抗美援朝的勝利,也給國內各種敵對勢力構成重大震懾,對穩定全國形勢十分有利。
其次,韓戰的勝利,改變了世界政治趨向。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高漲,美國後院到處著火。戰爭的結局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促使世界殖民體系迅速瓦解。戰爭的結局大大提高了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的威信,很多國家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使中國的國際環境得到改善。
第三,戰爭使解放軍向著現代化方向邁出重要的第一步。戰爭的第二年中國空軍就出現在戰場上。通常,訓練一個空軍駕駛員到參加戰鬥一般需要三年時間,戰爭中的中國飛行員只需要一年,而且取得不錯的戰果。中國使用的米格15型戰機是蘇聯最新型飛機,性能不比美國差,中國擊落的敵機不比美國少。美國人驚呼共產黨中國一夜之間變成空軍強國。用蘇制喀秋莎火箭武裝的火箭部隊在戰爭中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戰爭是軍隊成長最迅速的時期。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意義不僅於此。韓戰以及以後的越南戰爭的失敗,大大打擊了美國好戰分子的囂張氣焰,軍隊士氣低落,民眾反戰情緒強烈,加上財政困難,美國再也沒有力量同時與中蘇兩個國家對抗。美國做出了二戰後第一次戰略收縮的決策,主要目標是謀求與中國建立正常關係。1972年尼克森訪華,日本搶先與中國建交,西歐國家迅速跟進,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1979年中美建交,事態發展之快使人眼花繚亂。八十年代被人認為是中美兩國的蜜月時期。正是由於寬鬆的國際環境,中國成功地實現了改革開放,大量壓縮軍費開支,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1990年蘇聯解體,美國認為中國已經不重要,五角大樓、中央情報局、民間諮詢機構紛紛制定進攻中國的計劃,但是終因韓戰的餘威還在,美國沒有敢動手。
抗美援朝的影響至少維持了四十年,至今美國要發動第二次韓戰不得不考慮中國的因素。
第三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是八十年代初成功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的原因是原先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當今世界潮流。當今世界經濟的最重要特徵是全球化,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關起門來發展經濟。經濟全球化就是全世界實行統一的市場經濟,各國經濟都要融入世界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各國的目標不是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經濟體系,而是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在世界經濟中正確定位,建設有本國特色的經濟。經濟全球化也是給發展中國家重要的機遇,有些國家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建立以資源型產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有些國家根據自身特點建立以信息產業、軟體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力資源豐富,選擇以製造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製造業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很大,吸收勞動力很多,這一選擇符合國情。中國改革開放,正值已開發國家加速將現代製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過程,中國由於已經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培養了大量技術人才,發展製造業條件較好,自然成為跨國公司產業轉移的主要對象國。中國成為除美國外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國外資本和技術的進入又促進中國資本和技術的發展,因此中國很快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在發展中國家中領先。有些發展中國家利用資源等優勢,經濟發展一度很快,但因忽略了工業化,因而後勁不足。
中國以製造業為重點,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也有利於新興產業的發展。製造業本身規模巨大,是使用高新技術最多的產業。例如,大約95%的機器人在汽車製造中使用。製造業是發展其他產業的重要基礎,高鐵、核電、航天、軍事裝備等產業無不需要製造業的支持。製造業也促進了軟體業的發展。中國的登月工程已經顯示出很強的軟體能力。美國認為軍事技術遠遠領先於中國,但承認軟體能力不及中國,對中國的飛彈感到憂心忡忡。有人說笑話,說美國需要引進中國教師給學生上數學課。
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證了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也為今後最終實現民族復興大業奠定了可靠基礎、回顧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歷史,它與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緊密相連,息息相關。民族復興需要黨的領導,而共產黨只有在民族發展中才能得到自身的發展和成長。在前進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也曾經遇到很多困難,也犯過很多錯誤,有些錯誤很嚴重。但共產黨有能力克服一切困難,也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糾正錯誤。這是因為共產黨把自身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得到人民的支持。我們很高興看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經成為全黨、全國人民,廣大海外華人共同目標,並且取得很多國家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的復興,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復興。我們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任務還沒有完成。好比萬里長征,現在已經到了遵義,目標已經明確,道路已經清晰,看見了勝利的曙光。但是前方的道路仍很遙遠,存在很多艱難險阻。中國面臨著國外敵對勢力的戰爭威脅;國內經濟承受著下行的嚴重壓力;還面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艱巨任務。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任重而道遠,今後的重任將落在今天的青年們身上。
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共迎新春佳節時指出,中共中央決定,今年在全黨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激勵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時代不斷加強黨的建設。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貴州省委和省政府後強調,要結合即將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從長征精神和遵義會議精神中深刻感悟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咬定目標、勇往直前,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回顧和重溫黨的光輝歷史,不僅能夠讓我們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偉大成就,而且能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注入強勁精神動力。下面,就如何上好黨史"必修課",我從"為什麼學""學什麼""怎麼學"三個方面和大家作一交流?
一、學習黨史,就要知道"為什麼學"
一是學好黨史,有利於深刻認識初心使命。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肩負起救國救民、實現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歷史使命。共產黨帶領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徹底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人不改初心,大膽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創造性地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立足中國國情,吸收世界先進經驗,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初心和使命像一條紅線,始終貫穿在黨和國家的全部理論和實踐之中。全面了解黨所走過的艱辛而曲折的奮鬥歷程,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對於我們深刻認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識、堅定"四個自信"至關重要。
二是學好黨史,有利於切實牢記初心使命。認真學習黨史,釐清歷史脈絡,認清歷史事實,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能夠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共產黨是經歷革命、建設、改革長期考驗,在異常複雜環境中團結帶領我國各族人民創造了偉大奇蹟的黨。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人民公僕、時代先鋒、民族脊樑,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就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只有深讀深悟黨史,深刻認識我們黨先進的政治屬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純潔的政治品質,深刻認識黨的執政使命和根本宗旨,才能讓廣大黨員幹部深刻地牢記初心使命,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做到永遠在路上。
三是學好黨史,有利於認真踐行初心使命。中國共產黨成立近100年來,無論革命、建設還是改革,無論順利還是曲折,我們黨始終在奮鬥中克服艱難曲折,靠奮鬥創造未來;千千萬萬共產黨員也在不懈奮鬥中堅守著初心和使命。一部中共黨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奮鬥史。要從黨史中激發責任之心,發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優良傳統,為民族之大我承擔責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鬥。要從黨史中激發擔當之心,深刻認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立足新征程新使命,接好時代的"接力棒",走好當代人的長征路。要從黨史中激發為民之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與創造人民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二、學習黨史,還要了解"學什麼"
一是要深刻感悟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咬定目標、勇往直前,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翻閱中國共產黨近100年的歷史,是一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拼搏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奮鬥史。從嘉興南湖承載革命火種的小船,到劈波斬浪領航復興偉業的"中國號"巨輪,中國共產黨譜寫了執政14億人口大國的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我們黨、國家和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教科書。作為黨員幹部,就應自覺把學習黨史作為"必修課",在學習黨史、借鑑黨史中汲取成長營養、獲取奮進力量,不斷堅定理想信念,恪守為民初心,擔當時代重任。
二是要深入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同時學習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旗幟鮮明講政治,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是共產黨人的根本屬性和本質特徵,是我們黨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保證。要在學好黨史中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反覆證明了一個道理∶政治上的主動是最有利的主動,政治上的被動是最危險的被動。在黨的歷史上,政治方向、政治路線一旦出現問題,形勢就會變得複雜,局勢也會隨之艱難,黨的前途命運則可能出現危險局面。歷史經驗和現實面臨的任務告訴我們,全黨上下只有繃緊政治意識這根弦,自覺站穩政治立場,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從政治高度看問題、辦事情,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以及敏銳的政治觀察力和政治判斷力,才能真正做到服從大局、圍繞核心、自覺看齊。要在學好黨史中不斷提高政治領悟力。面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重溫黨和人民共同走過的光輝歷程,堅定崇高的精神信仰,獲取繼往開來的強大動力,汲取革命前輩的智慧,練就"觀察事物的敏銳眼光,判斷時事的深刻洞見,處理人際關係的練達胸襟以及知行合一的行動能力",是我們學習黨史的落腳點。我們要在黨史學習中堅定信仰、獲得力量、汲取智慧,做到在重大問題和關鍵環節上頭腦特別清醒、眼睛特別明亮,善於從一般事務中發現政治問題,善於從傾向性、苗頭性問題中發現政治端倪,善於從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中把握政治邏輯,堅持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要在學好黨史中不斷提高政治執行力。中國共產黨成立近百年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攻堅克難,一路成長,成為當今世界第一大黨。回望歷史,不難發現,在中國這樣的大國,只有具備崇高信仰、嚴明紀律、自我犧牲精神、敢於且善於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才能帶領中國人民持續前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十四五"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這需要全黨站在歷史和現實交會的高度,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自覺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努力前行。
三是要把造福人民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堅決反對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我們黨歷來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指出∶"形式主義是一種幼稚的、低級的、不動腦子的東西""要把官僚主義這個極壞的傢伙拋到糞缸里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強調糾正"四風"不能止步,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經過一段時期的教育治理,作風有明顯好轉,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這說明,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依然任重道遠,需要作出艱苦努力。這要求我們通過學習黨史,引導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思想上徹底消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滋生的土壤。
四是要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斷凈化政治生態,營造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早在1932年的江西瑞金,中央蘇區政府就專門設置了檢舉木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堅持不懈"打虎""拍蠅""獵狐",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成效顯著。在新形勢下,我們黨員幹部應把黨史作為最好的營養劑,努力修好黨史這門必修課。要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經常攬鏡自照、每日三省。要嚴在第一次,常存"白袍點墨"之戒,在從政伊始,就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嚴在關鍵處,嚴守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保持對"腐蝕""圍獵"的警覺,把"嚴"的基因薪火相傳。要嚴在細微處,常懷"堤潰蟻穴"之思,樹牢進步靠組織、溫暖靠家庭、消費靠工資的意識,從一包煙、一瓶酒、一盒茶做起,管好自己的手,做到乾乾淨淨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三、學習黨史,更要清楚"怎麼學"
一是要真學、篤學。"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只有多學習黨史,學好黨史、學深黨史,才能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什麼樣的黨,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為什麼出發、走向哪裡。只有理解和回答好這些問題,在真學、篤學黨史中尋根守魂,才能真正補足精神之鈣,堅定共產主義信念,胸懷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在走好新時代長征路上行穩致遠?
二是要學深、學新。學習黨史,貴在學新、難在走心。我們黨是一個不斷發展壯大、不斷成長奮進的黨。這一過程,黨的理論、黨的歷程也在不斷更新和發展,需要經常學、反覆學、比較學,掌握新知識、學出新氣象。要從黨史學習中吸取成功經驗,總結失敗教訓,不斷推陳出新,對標新要求,掌握新方法,走好新道路。要從經常學習中常學、常思、常省,對標初心使命,查一查、捋一捋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斷改造提升自己,使自己真正成為合格黨員。通過在黨史學習中豐厚知識、提升能力,厚植人民至上情懷,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
三是要學常、學實。學習和總結歷史,借鑑和運用歷史經驗,是我們黨做好工作的一個重要方法。面對新形勢,迎接新挑戰,開啟新局面,就要把黨史作為"必修課"學在日常、學在實處,始終做到實實在在學、結合實際學,並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真正做到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切實把紅色基因浸入骨髓、融入靈魂,保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真學真用、真知真行中汲取寶貴經驗,練就擔當的寬肩膀,提高成事的真本領,積極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好"六保"任務,以劈波斬浪的勇氣、迎難而上的銳氣、向難而行的膽氣,不辱使命擔當,不負偉大夢想,書寫新時代新征程壯美華章。
同志們,學史者不愚,知史者不慌,用史者不亂。百年黨史,既是固根涵源的營養液、攬鏡自照的清醒劑,更是鑑往知來的航標燈。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從黨的光輝歷史中汲取闊步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堅守初心、勇擔使命,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智慧,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就一定能戰勝一切困難,贏得一切挑戰,抓住一切機遇,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開好局、起好步。
一、學習黨史,就要知道"為什麼學"
一是學好黨史,有利於深刻認識初心使命。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肩負起救國救民、實現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歷史使命。共產黨帶領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徹底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人不改初心,大膽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創造性地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立足中國國情,吸收世界先進經驗,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初心和使命像一條紅線,始終貫穿在黨和國家的全部理論和實踐之中。全面了解黨所走過的艱辛而曲折的奮鬥歷程,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對於我們深刻認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識、堅定"四個自信"至關重要。
二是學好黨史,有利於切實牢記初心使命。認真學習黨史,釐清歷史脈絡,認清歷史事實,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能夠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共產黨是經歷革命、建設、改革長期考驗,在異常複雜環境中團結帶領我國各族人民創造了偉大奇蹟的黨。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人民公僕、時代先鋒、民族脊樑,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就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只有深讀深悟黨史,深刻認識我們黨先進的政治屬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純潔的政治品質,深刻認識黨的執政使命和根本宗旨,才能讓廣大黨員幹部深刻地牢記初心使命,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做到永遠在路上。
三是學好黨史,有利於認真踐行初心使命。中國共產黨成立近100年來,無論革命、建設還是改革,無論順利還是曲折,我們黨始終在奮鬥中克服艱難曲折,靠奮鬥創造未來;千千萬萬共產黨員也在不懈奮鬥中堅守著初心和使命。一部中共黨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奮鬥史。要從黨史中激發責任之心,發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優良傳統,為民族之大我承擔責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鬥。要從黨史中激發擔當之心,深刻認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立足新征程新使命,接好時代的"接力棒",走好當代人的長征路。要從黨史中激發為民之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與創造人民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二、學習黨史,還要了解"學什麼"
一是要深刻感悟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咬定目標、勇往直前,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翻閱中國共產黨近100年的歷史,是一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拼搏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奮鬥史。從嘉興南湖承載革命火種的小船,到劈波斬浪領航復興偉業的"中國號"巨輪,中國共產黨譜寫了執政14億人口大國的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我們黨、國家和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教科書。作為黨員幹部,就應自覺把學習黨史作為"必修課",在學習黨史、借鑑黨史中汲取成長營養、獲取奮進力量,不斷堅定理想信念,恪守為民初心,擔當時代重任。
二是要深入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同時學習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旗幟鮮明講政治,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是共產黨人的根本屬性和本質特徵,是我們黨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保證。要在學好黨史中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反覆證明了一個道理∶政治上的主動是最有利的主動,政治上的被動是最危險的被動。在黨的歷史上,政治方向、政治路線一旦出現問題,形勢就會變得複雜,局勢也會隨之艱難,黨的前途命運則可能出現危險局面。歷史經驗和現實面臨的任務告訴我們,全黨上下只有繃緊政治意識這根弦,自覺站穩政治立場,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從政治高度看問題、辦事情,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以及敏銳的政治觀察力和政治判斷力,才能真正做到服從大局、圍繞核心、自覺看齊。要在學好黨史中不斷提高政治領悟力。面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重溫黨和人民共同走過的光輝歷程,堅定崇高的精神信仰,獲取繼往開來的強大動力,汲取革命前輩的智慧,練就"觀察事物的敏銳眼光,判斷時事的深刻洞見,處理人際關係的練達胸襟以及知行合一的行動能力",是我們學習黨史的落腳點。我們要在黨史學習中堅定信仰、獲得力量、汲取智慧,做到在重大問題和關鍵環節上頭腦特別清醒、眼睛特別明亮,善於從一般事務中發現政治問題,善於從傾向性、苗頭性問題中發現政治端倪,善於從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中把握政治邏輯,堅持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要在學好黨史中不斷提高政治執行力。中國共產黨成立近百年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攻堅克難,一路成長,成為當今世界第一大黨。回望歷史,不難發現,在中國這樣的大國,只有具備崇高信仰、嚴明紀律、自我犧牲精神、敢於且善於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才能帶領中國人民持續前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十四五"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這需要全黨站在歷史和現實交會的高度,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自覺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努力前行。
三是要把造福人民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堅決反對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我們黨歷來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指出∶"形式主義是一種幼稚的、低級的、不動腦子的東西""要把官僚主義這個極壞的傢伙拋到糞缸里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強調糾正"四風"不能止步,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經過一段時期的教育治理,作風有明顯好轉,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這說明,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依然任重道遠,需要作出艱苦努力。這要求我們通過學習黨史,引導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思想上徹底消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滋生的土壤。
四是要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斷凈化政治生態,營造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早在1932年的江西瑞金,中央蘇區政府就專門設置了檢舉木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堅持不懈"打虎""拍蠅""獵狐",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成效顯著。在新形勢下,我們黨員幹部應把黨史作為最好的營養劑,努力修好黨史這門必修課。要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經常攬鏡自照、每日三省。要嚴在第一次,常存"白袍點墨"之戒,在從政伊始,就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嚴在關鍵處,嚴守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保持對"腐蝕""圍獵"的警覺,把"嚴"的基因薪火相傳。要嚴在細微處,常懷"堤潰蟻穴"之思,樹牢進步靠組織、溫暖靠家庭、消費靠工資的意識,從一包煙、一瓶酒、一盒茶做起,管好自己的手,做到乾乾淨淨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三、學習黨史,更要清楚"怎麼學"
一是要真學、篤學。"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只有多學習黨史,學好黨史、學深黨史,才能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什麼樣的黨,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為什麼出發、走向哪裡。只有理解和回答好這些問題,在真學、篤學黨史中尋根守魂,才能真正補足精神之鈣,堅定共產主義信念,胸懷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在走好新時代長征路上行穩致遠?
二是要學深、學新。學習黨史,貴在學新、難在走心。我們黨是一個不斷發展壯大、不斷成長奮進的黨。這一過程,黨的理論、黨的歷程也在不斷更新和發展,需要經常學、反覆學、比較學,掌握新知識、學出新氣象。要從黨史學習中吸取成功經驗,總結失敗教訓,不斷推陳出新,對標新要求,掌握新方法,走好新道路。要從經常學習中常學、常思、常省,對標初心使命,查一查、捋一捋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斷改造提升自己,使自己真正成為合格黨員。通過在黨史學習中豐厚知識、提升能力,厚植人民至上情懷,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
三是要學常、學實。學習和總結歷史,借鑑和運用歷史經驗,是我們黨做好工作的一個重要方法。面對新形勢,迎接新挑戰,開啟新局面,就要把黨史作為"必修課"學在日常、學在實處,始終做到實實在在學、結合實際學,並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真正做到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切實把紅色基因浸入骨髓、融入靈魂,保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真學真用、真知真行中汲取寶貴經驗,練就擔當的寬肩膀,提高成事的真本領,積極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好"六保"任務,以劈波斬浪的勇氣、迎難而上的銳氣、向難而行的膽氣,不辱使命擔當,不負偉大夢想,書寫新時代新征程壯美華章。
同志們,學史者不愚,知史者不慌,用史者不亂。百年黨史,既是固根涵源的營養液、攬鏡自照的清醒劑,更是鑑往知來的航標燈。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從黨的光輝歷史中汲取闊步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堅守初心、勇擔使命,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智慧,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就一定能戰勝一切困難,贏得一切挑戰,抓住一切機遇,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開好局、起好步。
大家好。
今年「七一」是中國共產黨100歲生日。1921至2021——見證了中華民族歷史命運深刻改變的偉大轉折,鐫刻下黨帶領人民堅定邁向復興的豐功偉績。
是我們的黨,在風起雲湧之時,不因流血而後退,化作指路的明燈,照亮著中國前進的道路,也是我們的黨,變作航行的舵手,帶領我們向幸福生活航行。
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從星火燎原到四海映紅,從舉步維艱到步履輕盈,從落後挨打 到矗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軌跡,一點點被印刻成民族印跡,一點點被鑄造成中華靈魂。歷史的塵煙,掩蓋不住世紀的風雨,踏平坎坷成大道,穿越煙雲譜華章,在現代中國曆譜寫下了永恆的悲愴與不朽的豪情!以星星之火燎原大地,將希望的種子撒向人間。從為人民服務到踐行群眾路線——這,便是我們的黨堅韌的求索過程。
中華民族近代百年來跌宕起伏的命運變遷深刻昭示:只有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中國才能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踐行群眾路線,才會得到群眾的擁護。踐行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是黨的性質的體現,也是黨興旺發達的根本保證。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密切聯繫群眾、改進幹部作風、匯聚群眾智慧力量的現實需要。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人民群眾的辛勤奉獻。這就決定了我們幹事業必須一切依靠人民群眾,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群眾的利益是無小事的。
歷史選擇了黨的領導下的中國道路,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意味著中國所行走的是一條前無古人的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是一條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路,是一條充滿夢想的道路,是一條符合群眾路線的陽光大道。
我們堅持群眾路線,應當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有效的組織動員群眾的主動參與,更要注意工作成果,讓人民群眾共同分享。只有這樣,群眾路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群眾路線始終是我們黨牢牢抓住並充分運用的重要法寶,也是我們黨能夠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重要秘訣。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正確選擇。
謝謝大家。
今年「七一」是中國共產黨100歲生日。1921至2021——見證了中華民族歷史命運深刻改變的偉大轉折,鐫刻下黨帶領人民堅定邁向復興的豐功偉績。
是我們的黨,在風起雲湧之時,不因流血而後退,化作指路的明燈,照亮著中國前進的道路,也是我們的黨,變作航行的舵手,帶領我們向幸福生活航行。
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從星火燎原到四海映紅,從舉步維艱到步履輕盈,從落後挨打 到矗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軌跡,一點點被印刻成民族印跡,一點點被鑄造成中華靈魂。歷史的塵煙,掩蓋不住世紀的風雨,踏平坎坷成大道,穿越煙雲譜華章,在現代中國曆譜寫下了永恆的悲愴與不朽的豪情!以星星之火燎原大地,將希望的種子撒向人間。從為人民服務到踐行群眾路線——這,便是我們的黨堅韌的求索過程。
中華民族近代百年來跌宕起伏的命運變遷深刻昭示:只有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中國才能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踐行群眾路線,才會得到群眾的擁護。踐行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是黨的性質的體現,也是黨興旺發達的根本保證。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密切聯繫群眾、改進幹部作風、匯聚群眾智慧力量的現實需要。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人民群眾的辛勤奉獻。這就決定了我們幹事業必須一切依靠人民群眾,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群眾的利益是無小事的。
歷史選擇了黨的領導下的中國道路,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意味著中國所行走的是一條前無古人的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是一條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路,是一條充滿夢想的道路,是一條符合群眾路線的陽光大道。
我們堅持群眾路線,應當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有效的組織動員群眾的主動參與,更要注意工作成果,讓人民群眾共同分享。只有這樣,群眾路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群眾路線始終是我們黨牢牢抓住並充分運用的重要法寶,也是我們黨能夠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重要秘訣。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正確選擇。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