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們:我們:
根據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要求,今天我為大家提供黨史學習教育主題黨課。今年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合會負責人和無黨派代表迎來新春佳節時,中共中央決定今年在全黨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全黨不忘初心,記住使命,在新時代加強黨的建設要求,結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面回顧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的奮鬥歷程,發揚光榮傳統,堅守合作初心,加強自身建設。根據中央要求,我們立即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黨員、幹部教育訓練的重點任務,引導各級黨員幹部在回顧和溫暖黨的輝煌歷史中不忘初心,記住使命走新時代的長征路。其次,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我希望圍繞為什麼學什麼怎麼學三個方面與大家交流學習黨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為參考?
一、為什麼要學黨史,也就是開展黨史教育的重要性。2013年6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必修課。這門課不僅要修,還要修。歷史總是向前發展,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以歷史為目的,更好地前進。一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全黨不忘初心,記住使命的必然要求。學習黨的歷史,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地承擔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在九十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過程中,無論是弱還是強,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都不改變初心,志向不變,團結帶領人們經歷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面對曲折,勇於修正錯誤,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克服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悍的歷史人類奇蹟,寫了吞噬山河的壯麗史詩。從客觀現實看,全面了解黨走過的奮鬥歷程,精準把握黨的歷史發展,對我們進一步深刻認識初心使命,更加堅定理想信念至關重要。二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有利於以史為鑑,更好地前進。認真學習黨史,澄清歷史脈絡,認清歷史事實,回顧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眺望前進的路,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共產黨是經歷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考驗,在異常複雜的環境中團結帶領我國各族人民創造偉大奇蹟的黨。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人民公僕、時代先驅、民族脊樑,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命脈,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幸福。只有深刻理解黨的歷史,深刻理解黨的先進政治屬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純潔的政治質量,深刻理解黨的政治使命和根本宗旨,才能深刻記住很多黨員幹部的初心使命,始終保持冷靜的頭腦,永遠在路上。三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有利於認真實踐,不負使命。中國共產黨成立近百年來,無論是革命、建設還是改革,無論是順利還是曲折,我們黨總是在奮鬥中克服困難曲折,在奮鬥中創造未來的千千萬共產黨員也在不懈的奮鬥中守護著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史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求幸福,為民族謀求復興的奮鬥史。要從黨史中激發責任心,發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優良傳統,為民族大我負責,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鬥。要從黨史中激發負責人的心,深刻認識世代的負責人,立足於新的道路新的使命,連接時代的接力棒,走現代人的長征路。要從黨史中激發人民的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為人民,發展依賴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貫徹新的發展理念,構築新的發展結構,推進高質量的發展,與人民的高質量生活緊密結合?
二、學習黨史學什麼是開展黨史教育的主要內容。2013年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設80周年慶祝大會和2013年春季學期入學典禮上的講話,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起源,吸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正確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這對正確認識黨情、國情是非常必要的,也需要創造未來。因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一是深刻理解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實行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科學應對,積極求變,堅持目標,勇敢前進,走新時代的長征路。翻閱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歷史,是為中國人民謀求幸福、為中華民族謀求復興的奮鬥史,是為民服務的奮鬥史。從嘉興南湖承載革命火種的小船到斬波領航復興偉業的中國號巨輪,中國共產黨寫了14億人口大國的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我們黨、國家和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教科書。作為黨員幹部,要自覺把學習黨史作為必修課,在學習黨史、參考黨史中吸收成長營養,獲得奮進力,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人民的初心,承擔時代的責任。二是深入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同時學習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理解力、政治執行力。旗幟鮮明地講政治是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是共產黨人的根本屬性和本質特徵,是我黨取得勝利的保證。要在學好黨史中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我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反覆證明了政治上的積極性是最有利的積極性,政治上的被動性是最危險的被動性。在黨的歷史上,政治方向、政治路線出現問題時,形勢複雜,形勢困難,黨的未來命運可能出現危險局面。歷史經驗和現實面臨的任務告訴我們,全黨只有緊張政治意識這根弦,自覺地站在政治立場上,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中心的黨中央周圍,從政治高度看問題,工作,保持冷靜的政治頭腦和敏銳的政治觀察力和政治判斷力,才能真正服從大局,圍繞核心,自覺地看到。要在學好黨史中不斷提高政治理解能力。面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要求,重溫黨和人民共同走過的輝煌歷史,堅定崇高的精神信仰,獲得繼續的強大動力,吸收革命前輩的智慧,練習觀察事物的敏銳眼光,判斷時事的深刻洞察,處理人際關係的練習領導和知行合一的行動能力,是我們學習黨史的落腳點。我們要在黨史學習中堅定信仰,獲得力量,吸取智慧,在重大問題和重要環節中頭腦特別清晰,眼睛特別明亮,善於從一般事務中發現政治問題,善於從傾向性、苗頭性問題中發現政治方向,善於從複雜的矛盾關係中把握政治邏輯,堅持政治立場要在學好黨史中不斷提高政治執行力。中國共產黨成立近百年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克服困難,成長為當今世界第一大黨。回顧歷史,在中國這樣的大國,只有有崇高的信仰、嚴明的紀律、自我犧牲的精神、敢於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領導中國人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描繪了十四五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加光榮,任務更加艱巨,挑戰更加嚴峻,工作更加偉大,這就要求全黨站在歷史和現實交流的高度,堅定樹立四個意識,自覺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實現兩個維護,努力實現第二百年奮鬥目標。三是要把造福人民作為最重要的業績,堅決反對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我黨歷來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民主革命期間,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形式主義是幼稚、低級、不動腦筋的東西必須把官僚主義這個壞男人扔進糞池。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強調糾正四風不能停止,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管理,風格明顯好轉,但仍存在突出問題。這表明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仍然很重要,需要努力。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學習黨史,引導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秉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思想上徹底消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滋生的土壤。四是一體推進不腐敗、不腐敗、不腐敗、凈化政治生態、創造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堅持打虎拍蒼蠅獵狐,一體推進不腐敗、不腐敗、不腐敗、抓鐵有痕跡、踩石留印、效果顯著。在新形勢下,我們黨員幹部要把黨史作為最好的營養劑,努力修好黨史這門必修課。要知道恐懼,保持恐懼,保護底線,經常拍照,每天三省。第一次嚴格地保存白袍點墨的戒指,從政治開始,就要扣除人生的第一個按鈕。要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和實施細則,保持對腐蝕狩獵的警告,傳達嚴格的基因工資。要嚴格細緻,經常懷有堤潰蟻穴的想法,堅定的進步是組織、溫暖是家庭、消費是工資的意識,從煙、酒、茶箱開始,管理自己的手,做乾淨的人,做清白的工作?
三、學習黨史如何學習,即開展黨史教育的方法。2015年7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以唯物史觀認識和敘述歷史,以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持和深入細緻的研究分析為基礎。要堅持精準方向,掌握精準方向,精準把握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戰爭的歷史進程、主流、本質,正確評價重大事件、重要黨派、重要人物。為我們揭秘黨史教育的方法。首先,我們應該真正學習和學習。多重溫暖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裡會增加很多正能量。習近平總書記書記所說,只有多學習黨的歷史,學習黨的歷史,學習黨的歷史,才能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是什麼樣的黨,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做到,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麼只有理解和回答這些問題,才能在真正的學習和學習黨的歷史中尋找根源,保護靈魂,真正補充精神鈣,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心理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走新時代的長征道路二是要深入學習,學習新的東西。學習黨的歷史,學習新的,很難走心。我們黨是一個不斷發展、成長、奮進的黨。在這個過程中,黨的理論、黨的歷史也在不斷更新和發展,需要經常學習、反覆學習、比較學習,掌握新知識,學習新氣象。要從黨史學習中吸取成功經驗,總結失敗教訓,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掌握新的方法,走新的道路。要經常從學習中學習,經常思考,經常思考,對標初心的使命,調查自己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斷改造提高自己,使自己真正成為合格黨員。通過在黨史學習中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培養人民至上的感情,永遠保持共產黨人政治的本色。第三,要經常學習,學習現實。學習總結歷史,借鑑和運用歷史經驗,是我黨做好工作的重要途徑。面對新的形勢,迎接新的挑戰,打開新的局面,把黨的歷史作為必修課學習日常,學習現場,實際學習,結合實際學習,內化,外化,真正學習,學習,思考,學習,切實把紅色基因浸入骨髓,融入靈魂,保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真正的學習,真正的學習,真正的學習,承擔寶貴的經驗,練習?
同志們,學史者不愚蠢,知史者不慌不忙,用史者不亂。百年黨史是固根含源的營養液、自拍清醒劑,也是傳統的航標燈。今年是十四五開始的一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一年。從黨的輝煌歷史中汲取新征程的魄力,保護初心,勇敢地承擔使命,克服困難,鼓勵奮進,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智慧,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定。
戰勝一切困難,贏得一切挑戰,抓住一切機遇,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開好局、起好步。
我就講這麼多,謝謝大家。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學習黨史專題黨課講課稿[朗讀]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再過5年,將迎來黨的百年大慶。回顧百年歷史,風風雨雨,不勝感慨。一句話,黨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榮辱與共,息息相關,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人民在漫漫長夜中看到希望的曙光。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前後,中華民族正處在深重的災難之中。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列強貪得無厭,你爭我奪,竟然在中國土地上大打出手。而中國政府竟宣稱嚴守「中立」。國將不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無數仁人志士憂心忡忡,為民族的生存尋找出路。有人主張實業救國,有人主張教育救國,有人引進西方種種時髦思潮,包括法西斯主義。但是,艱苦奮鬥建立起來的幼小的民族工業,經不住洋貨、洋資本的衝擊。在畢業即失業的情況下,教育也難有所為。至於西方思潮,更是不著邊際。
中國向何處去?正在中國人民感到迷茫的時候,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新生的蘇維埃國家穩住了陣腳,開始社會主義建設。這一事件給中國人民帶來很大的震撼和啟示,各地人士紛紛成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下旬,各地代表集合在上海一家不起眼的房子裡,召開了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中國共產黨成立。
這件事震動全國,它給災難和迷惑中的中國人民帶來新的希望。好比漫漫長夜,看到東方呈現出一線曙光。早期的共產黨人不一定明白共產主義究竟有什麼含義,但他們認識到當前最重要任務是把危難中的中華民族拯救過來,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大山。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把拯救民族危亡作為己任?
還有一個人對十月革命抱有好感,那就是孫中山。由於兩次革命失敗,他正尋找新的出路。他認為,在民主革命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可以成為同盟者;而1923年中共三大也作出決定,與國民黨建立民主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1月,國民黨召開第一屆黨代會,通過了聯共、聯俄的方針,中共代表參加了會議,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會議通過了共產黨員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看起來中國共產黨有一個不錯的開端。
但是好景不常。1925年孫中山因病去世,留下一句帶有遺憾的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拋棄了孫中山的主張,在列強和江南財閥的支持下,採取突然襲擊的手段,對共產黨人進行了血腥鎮壓。無數共產黨人倒在血泊之中。生存下來的共產黨人擦乾身上的血跡,從資產階級手中接過反帝、反封建,後來又加上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大旗,繼續前進。自稱是孫中山忠實學生的蔣介石,至死也不敢放棄「革命」兩個字,但誰都清楚他要革誰的命。
歷史證明,復興中華民族的任務已經歷史地落在中國共產黨身上。
二、抗戰勝利,迎來了中華民族由衰到興的偉大轉折。
1931年,一心要侵吞中國的日本軍國主義,製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了第二次侵華戰爭。由於蔣介石不抵抗,日軍迅速奪取東北,向華北滲透。東北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奮起抗戰。1937年7月7日,侵華戰爭演變成以奪取全國為目的的全面戰爭,日本軍國主義揚言要在三個月內取得勝利。但是日本打錯了算盤,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戰爭的結局表明,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第一次取得完全的勝利。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收回了或取消了列強奪取的大部分領土或特權,百年恥辱為之一洗。這一勝利終止了民族的繼續衰落,走上了復興的道路。這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一個偉大轉折點。
抗戰勝利是如何取得的?xx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時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我是從以下三方面來理解這一作用。
第一,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抗戰的戰略方針,統一了全國思想,並且付諸了實施,取得了很好的結果。
1935年,在形勢日益緊迫的情況下,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中,提出了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策略,以後中共多次題注建立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倡議,得到了廣泛響應。在發生西安事變時,周恩來會見蔣介石,建議國共第二次合作。國共合作是抗日統一戰線的基礎,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各地方軍隊也停止了相互爭鬥,在抗戰中有良好表現。當時地方軍隊有100萬,超過中央軍的80萬,著名的台兒莊大捷,就是在李宗仁指揮、桂軍、川軍、西北軍、魯軍等地方軍隊參加下取得的。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占領了中國大片土地,國內人心浮動。軍隊中很多高級將領也意見分歧,有人說抗戰必敗,中國必亡;也有人說打幾個台兒莊戰役就可以把日軍逐出國門。蔣介石高喊「保衛大武漢」的口號,集中尚存的百萬軍隊,要與日本做最後決戰。武漢地處平原,易攻難守,誰都知道難以取勝。在關鍵時刻毛澤東於1938年寫出《論持久戰》一文,在武漢出版,迅速傳遍全國。黨中央指示周恩來在武漢會見蔣介石,說明共產黨關於打持久戰的主張。蔣介石接受了這一主張,在武漢外圍進行一定的阻擊後,有序地把軍隊撤出,把大量戰略物資運往重慶,為打持久戰做好準備。
全面抗戰開始後,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形成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兩個戰場。毛澤東為八路軍、新四軍制定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方針,以游擊戰為主要形式,放手發動群眾,以各種方式參加抗戰。軍隊所到之處首先實行「二五減租」,解除了農民群眾生存之憂,抗戰積極性高漲,形成了以八路軍、新四軍為核心,民兵隊伍協同,廣大人民支援的抗戰隊伍,開始時八路軍新四軍只有三、四萬人,在民眾支持下迅速發展,民兵隊伍最多時達二百萬。日軍陷在人民戰爭的泥潭中難以自拔。武漢失守後蔣介石曾說今後要以游擊戰為主,在衡陽設立游擊戰訓練班,還聘請葉劍英為教官。但國民黨軍隊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遭到失敗,蔣介石只好把軍隊撤回。
全國抗戰統一戰線、持久戰、人民戰爭,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抗戰的戰略方針,是克敵制勝的三件法寶。與中國不同,日本沒有從戰略高度對戰爭的全過程進行研究。它妄言三個月結束戰爭完全脫離實際。日本軍國主義過分相信主觀意志的作用,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具有非理性思維的傾向,這一特點現在還可以在日本右翼勢力中看到。很多人認為,在二戰中日本不止一次發生嚴重的戰略錯誤。日本所以失敗,戰爭的非正義性是根本原因,而戰略上的失誤是直接原因之一。
第二,在全面抗戰的大部分時間裡,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是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日軍占領武漢後感到兵力嚴重不足,已經沒有力量繼續前進。已占領的華北地區,是掠奪煤炭、鋼鐵等戰略物資的重要地方,卻受到八路軍、新四軍的騷擾。1938年10月,日軍在東京的大本營做出決定,日軍不再占領更多的地方,對華戰爭以軍事手段為主,改為以政治誘降為主。把主要兵力調到華北,清剿共產黨軍隊。日軍的調整,標誌著中國抗戰的戰略防禦階段結束,轉為戰略相持階段。
為了達到誘降的目的,日本近衛首相連續三次發表聲明,呼籲蔣介石和談,和平解決爭端。日本還邀請英美駐華大使為說客,勸說蔣介石接受和談。日本保證,不會傷害英美的在華利益。所謂和談,實際上是要中國投降,遭到蔣介石拒絕。但日本還是爭取到國民黨第二號人物汪精衛投敵。在日本用「聯合反共」為誘餌,對蔣介石進行誘降的同時,日軍把作戰兵力的60%左右調到華北,加上幾乎全部偽軍,對根據地軍民進行殘酷的掃蕩。這樣的兵力部署一直維持到戰爭結束。敵後戰場成為抗日的主戰場,八路軍、新四軍擔負起抗戰的主要責任。八路軍、新四軍尋找機會主動出擊,消滅敵人。1940年8月,八路軍、新四軍發動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出動兵力40萬,歷時四個月,以破壞交通線為主要目標,對敵人發起攻擊。這次戰役斃傷日軍xx0餘人,偽軍5000餘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0餘人;日軍投降47人,偽軍反正1845人。這是相持階段規模最大的一次戰鬥。在整個相持階段五年多的時間裡,正面戰場發生大小戰役約15次。這些戰役規模較小,時間較短,一般都是日軍首先進攻,中國軍隊回擊,日軍退回原地。除宜昌等個別地方,日軍沒有占領更多的土地,中國軍隊也沒有收回失去的領土,國民黨軍隊很少主動出擊。日軍進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震懾蔣介石,迫使他投降。正面戰場戰線呈穩定狀態。蔣介石感到對日戰場壓力減輕,也調整軍事部署,從主要對付日軍,改為主要對付共產黨,除停發軍餉武器外,指使軍隊在各地製造摩擦,使八路軍新四軍兩面受敵。
八路軍、新四軍頂住了敵人的殘酷掃蕩,不斷壯大自己,兵力已從抗戰初期的3至4萬人發展到1943年末的50萬。到1943年日偽軍龜縮在據點裡不敢出來。這時日本國內物資奇缺,沒有力量在中國戰場增加投入。1943年12月,日軍大本營決定停止對八路軍、新四軍進行大規模掃蕩,意味著戰爭已經從相持階段轉為戰略反攻階段。從1944年1月開始共產黨軍委發出局部反攻的通知,到1945年戰爭結束解放中小城市約一百座。
為了解決國內物資奇缺的問題,1944年春日本發動一次軍事行動,稱為「一號戰役」,目的是打通平漢、粵漢鐵路線和越南進入廣西的公路線。日軍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連克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等省,日軍占領貴州重鎮獨山,重慶震動。對於這次國民黨軍隊大潰敗國內同聲譴責,蔣介石也說是從未有過的恥辱。不過日軍已是強弩之末,1945年3月,國民黨軍隊開始反攻,進入8月,廣西全境收復,15日,日本投降。
國際上曾有人否定中國抗戰的意義,美國總統羅斯福說:如果沒有中國吸引著大量日軍,太平洋戰爭將是另一種情況。從上面簡單描述的過程看,不難看出共產黨及其軍隊在戰爭中的作用。
第三,在重要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沉著應對,力挽狂瀾,保證抗戰進行到底。
抗戰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充滿驚濤駭浪。在戰爭過程中,曾經發生一些嚴重事件,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導致抗戰失敗。遇到這些事件,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沉著應對,有理、有利、有節,保證抗戰的航船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1936年12月12日年末,正當日本侵華形勢十分緊張之際,發生「西安事變」。南京政府中的親日派組織大軍準備向西安進攻,新的內戰一觸即發。如果發生內戰,就為日本擴大侵略戰爭提供最好的時機。東北軍內部思想混亂,有人主張放蔣,有人主張殺蔣。15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以中共領導人名義致電南京政府,建議和平解決事端。16日,周恩來葉劍英等中共談判代表團趕到西安,向張學良、楊虎城表達中共中央的態度。為了統一思想,周恩來在東北軍中做了大量工作。22日,宋子文、宋美齡到達西安,作為蔣介石一方的談判代表參加了三方談判。談判取得了聯合抗戰等多項共識。要做到停止內戰,一致對外,關鍵是要蔣介石同意國共合作。周恩來在張學良、宋美齡陪同下與蔣介石見面,提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主張。周恩來耐心說服,終於得到蔣介石首肯。事出突然的「西安事變」得到了妥善解決。事後經過半年多的艱苦談判終於實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條件。
1939年初,汪精衛投敵。汪精衛是國民黨第二號人物,在國民黨內部有一定迷惑力。他投敵後,有 20名國民黨中央委員;65名高級文官;58名旅長、參謀長以上高級將領投降日本。有些軍隊成建制投降,偽軍最多時達到一百萬。這些高級軍政人員大都成為偽政府、偽軍的骨幹,使日軍控制區的政權得以大大加強。為了遏制這股投降風,中國共產黨做了大量工作。在汪精衛投敵前中央就致信蔣介石提出警告,沒有得到蔣重視。汪等投降後毛澤東著文,批駁漢奸理論,一針見血指出,投降派理論是「和則存,戰則亡」,而我們的理論是「戰則存,和則亡」。毛澤東還指出:,所有投降派都打著反共旗號,反共的實質就是向日本投降。由於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努力,這股投降逆流得以制止。
從1938年10月至1944年末,共五年多時間,是抗戰的相持階段,是最困難階段,也是最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得失決定了整個戰爭的成敗。在這階段,蔣介石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反共高潮,最嚴重一次是皖南事變。新四軍主力約9000人奉命向長江以北轉移,途中遭到蔣軍近十萬人伏擊。新四軍奮力抵抗,有xx餘人突圍,其餘全部犧牲或被俘,政委項英犧牲,軍長葉挺出面交涉被扣。蔣介石做了一件日本人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中共中央發出嚴正抗議,要求立即釋放葉挺,調查事件真相,嚴懲兇手,蔣介石不理,封鎖消息,禁止中共報紙《新華日報》發行。共產黨通過各種渠道揭露蔣介石破壞抗戰的行為,爭取到廣大人民的同情。蔣介石召開參政會,共產黨代表拒絕參加。在中央努力下,蘇聯政府向蔣介石提出嚴正抗議;美國表示,如果參政會上沒有共產黨代表參加,美國將停止提供財政援助。無奈下蔣介石只得在參政會上保證今後再也不會發生像皖南事變這樣的事情。出於大局考慮,根據「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共產黨沒有過多糾纏,一場威脅到統一戰線存亡的嚴重危機得以妥善解決。當事變發生時,中央軍委迅速做出決定,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劉少奇為政委,賴傳珠為參謀長,重振新四軍。經過努力,新四軍重新活躍在大江南北抗戰第一線。
在共產黨努力下,抗戰得以克服一個個艱險與危機,順利到達勝利的彼岸。
以上簡要闡述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所發揮的作用,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國民黨在抗戰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國民黨始終承擔並領導正面戰場的戰鬥,消滅的敵人數量比敵後戰場多,犧牲的人數也多。在相持階段,蔣介石拒絕了日本的誘降,堅持抗戰。在反攻階段,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場有出色表現,等等。同時,國民黨在戰爭中也有重大錯誤。「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內」錯誤方針指導下,對日軍侵略不抵抗,步步退讓,導致日本軍國主義野心不斷膨脹,錯誤估計形勢,於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相持階段蔣介石不顧民族大義,消極抗戰,積極反共,幾乎使抗日統一戰線破裂。他的軍隊抗戰意識下降,導致1944年在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總反攻的大好形勢下出現大潰退的怪事。蔣介石沒有採取必要措施阻止汪精衛叛國,也沒有阻止大批黨政高官投敵,對此蔣介石負有領導責任。總之,國民黨蔣介石在抗戰中有功也有過,既不能否定它的功績,也不能過分誇大其作用。
抗戰勝利標誌著中華民族由衰到興的偉大轉折,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事業由低潮轉向新的高潮的重要轉折。全面抗戰發生的時候,黨領導的軍隊只有四、五萬人,到抗戰結束,已經發展到百萬。儘管軍隊數量和裝備上與國民黨比仍有很大差距,但經過抗日戰爭血與火洗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不可能被蔣介石戰勝,中國革命必將走向高潮。抗日戰爭的歷史,無論在國史上還是黨史上,都是重重的一頁。雖然時間已經越過七十多年,但重溫這段歷史,吸取經驗教訓,仍有重要意義。
三、復興路上的三座里程碑。
抗戰勝利,中華民族從此走上復興道路,但並不意味著中國已經是強大的國家。儘管當時被稱為四強之一,其實當時仍舊貧窮落後,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沒有過去。
在此以後發生了復興路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三件大事,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他們是:新中國的成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和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成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在黨的領導下,中國在不長的時間裡,解放了除台灣等少數地區外的全部國土,實現了國家的真正統一,實現了各民族的大團結,為民族復興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解放後不久,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經濟建設,古老的民族,日新月異。
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沒有新中國,而沒有新中國就不會有民族復興。為什麼呢?這是所處的時代特徵和國際環境以及中國的實際情況所決定的。本來,一個發展中國家取得獨立,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它的任務是清除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影響,發展經濟,趕上已開發國家的步伐。但是中國原有的民族資本十分幼小,歷史證明,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因具軟弱性,無法實現民主革命的任務。孫中山奮鬥終生,最後發現革命尚未成功,他所主張的三民主義沒有能夠實現。蔣介石掌握政權後,既沒有實現真正的民主,也沒有給人民帶來幸福,沒有改變國家貧窮落後的局面。中國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完成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為發展經濟創造條件?
國際人士在評論中國的發展道路時,往往將它與印度相比。這兩個國家國情相近,中國在1949年10月建國,印度在1948年取得獨立,1950年1月建國。建國時兩國經濟總量相近,但按人均計算印度高於中國,印度工業化水平也高於中國。印度建立了英國式的政治體制,被學者們譽為發展中國家中民主政治制度的典範;中國則在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人們把這兩個國家當做兩種發展道路的競賽,很多人不看好中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實踐,兩國都發生很大的變化。原先印度人均gdp高於中國,1980年兩國人均gdp基本相等,xx年中國人均gdp約超出印度近一倍,xx年以後差距繼續擴大。建國前兩國人均預期壽命都是35歲,現在印度是64歲,中國是73歲,每一個中國人要比印度人多活九年。印度的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後於中國,xx年印度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還沒有超過第一產業,基本上還是一個農業國家。
印度和中國都是人口大國,都承受著人口的巨大壓力。人口問題往往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兩國都推行人口控制政策,但是公認為中國取得了成功,而印度則失敗了。為什麼呢?國外有些人歸之於印度實行民主制度,如果印度官員實行中國這樣的剛性的人口政策,他就會落選。中國所以成功,是與共產黨對人口問題的理念有關。建國初期有人提出,中國的人口極限是8億,超過此數社會就不能發展。但是人口增長快,一是因為生的多,二是因為死的少。人們可以限制生育,卻不可以限制壽命提高。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初期都有一個人口迅速增長的過程。中國建國後農民有了土地,嬰兒死亡率迅速下降,即使一個不生,8億的指標也不一定控制得住。共產黨對人口問題有自己的理念,不把人多看成是消極因素。毛澤東說,人是寶貴財富,人多好辦事;同時說人口也要計劃,不能增長過快。中國是最善於利用人口資源的國家,所以發展快,至今還是利用勞動力優勢。生產發展了,人民收入提高,人們自然會接受強硬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中國,政策得不到多數群眾擁護也是不行的。印度不發展工業,不利用人口優勢,貧困的問題解決不了,怎能對生育實行嚴格的控制呢?
此外,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確制定了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維護了團結,為民族復興創造了重要條件。這也是優於印度的因素。
另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是1953年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1950年6月,朝鮮爆發戰爭,美軍在仁川登陸,一直打到鴨綠江邊。對於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要不要出兵,是個嚴重的挑戰。政治局擴大會議長時間討論,多數人不贊成出兵。毛澤東權衡利弊,最後還是做出了艱難的選擇——出兵!我不知道毛澤東當時有多少勝算,但戰爭的結果出於全世界很多人的意外。證明毛澤東的決策是正確的、英明的。
美國說,雙方打了個平局,但是很多人認為,中國取得勝利。從現象上看,中國人把美國趕回三八線,從深層次的影響看,戰爭的結局對新中國的發展乃至世界政治格局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中國的勝利,終結了百年多來不間斷的戰亂,保證了半個多世紀的國內和平。抗美援朝勝利後,除了少數邊界衝突以外,中國人民免受國際國內戰爭之苦。這就為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實現民族復興創造了十分重要的條件。韓戰的勝利成為一種強大威懾,任何外部勢力都不敢輕易對我挑釁,也迫使美國改變策略,放棄用軍事手段推翻中國共產黨政權的目標,改為用政治手段,依靠中國內部反對勢力促使和平演變。這就使中國創造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環境。
抗美援朝的勝利,也給國內各種敵對勢力構成重大震懾,對穩定全國形勢十分有利。
其次,韓戰的勝利,改變了世界政治趨向。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高漲,美國後院到處著火。戰爭的結局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促使世界殖民體系迅速瓦解。戰爭的結局大大提高了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的威信,很多國家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使中國的國際環境得到改善。
第三,戰爭使解放軍向著現代化方向邁出重要的第一步。戰爭的第二年中國空軍就出現在戰場上。通常,訓練一個空軍駕駛員到參加戰鬥一般需要三年時間,戰爭中的中國飛行員只需要一年,而且取得不錯的戰果。中國使用的米格15型戰機是蘇聯最新型飛機,性能不比美國差,中國擊落的敵機不比美國少。美國人驚呼共產黨中國一夜之間變成空軍強國。用蘇制喀秋莎火箭武裝的火箭部隊在戰爭中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戰爭是軍隊成長最迅速的時期。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意義不僅於此。韓戰以及以後的越南戰爭的失敗,大大打擊了美國好戰分子的囂張氣焰,軍隊士氣低落,民眾反戰情緒強烈,加上財政困難,美國再也沒有力量同時與中蘇兩個國家對抗。美國做出了二戰後第一次戰略收縮的決策,主要目標是謀求與中國建立正常關係。1972年尼克森訪華,日本搶先與中國建交,西歐國家迅速跟進,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1979年中美建交,事態發展之快使人眼花繚亂。八十年代被人認為是中美兩國的蜜月時期。正是由於寬鬆的國際環境,中國成功地實現了改革開放,大量壓縮軍費開支,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1990年蘇聯解體,美國認為中國已經不重要,五角大樓、中央情報局、民間諮詢機構紛紛制定進攻中國的計劃,但是終因韓戰的餘威還在,美國沒有敢動手。
抗美援朝的影響至少維持了四十年,至今美國要發動第二次韓戰不得不考慮中國的因素。
第三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是八十年代初成功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的原因是原先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當今世界潮流。當今世界經濟的最重要特徵是全球化,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關起門來發展經濟。經濟全球化就是全世界實行統一的市場經濟,各國經濟都要融入世界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各國的目標不是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經濟體系,而是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在世界經濟中正確定位,建設有本國特色的經濟。經濟全球化也是給發展中國家重要的機遇,有些國家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建立以資源型產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有些國家根據自身特點建立以信息產業、軟體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力資源豐富,選擇以製造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製造業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很大,吸收勞動力很多,這一選擇符合國情。中國改革開放,正值已開發國家加速將現代製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過程,中國由於已經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培養了大量技術人才,發展製造業條件較好,自然成為跨國公司產業轉移的主要對象國。中國成為除美國外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國外資本和技術的進入又促進中國資本和技術的發展,因此中國很快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在發展中國家中領先。有些發展中國家利用資源等優勢,經濟發展一度很快,但因忽略了工業化,因而後勁不足。
中國以製造業為重點,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也有利於新興產業的發展。製造業本身規模巨大,是使用高新技術最多的產業。例如,大約95%的機器人在汽車製造中使用。製造業是發展其他產業的重要基礎,高鐵、核電、航天、軍事裝備等產業無不需要製造業的支持。製造業也促進了軟體業的發展。中國的登月工程已經顯示出很強的軟體能力。美國認為軍事技術遠遠領先於中國,但承認軟體能力不及中國,對中國的飛彈感到憂心忡忡。有人說笑話,說美國需要引進中國教師給學生上數學課。
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證了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也為今後最終實現民族復興大業奠定了可靠基礎、回顧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歷史,它與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緊密相連,息息相關。民族復興需要黨的領導,而共產黨只有在民族發展中才能得到自身的發展和成長。在前進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也曾經遇到很多困難,也犯過很多錯誤,有些錯誤很嚴重。但共產黨有能力克服一切困難,也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糾正錯誤。這是因為共產黨把自身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得到人民的支持。我們很高興看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經成為全黨、全國人民,廣大海外華人共同目標,並且取得很多國家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的復興,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復興。我們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任務還沒有完成。好比萬里長征,現在已經到了遵義,目標已經明確,道路已經清晰,看見了勝利的曙光。但是前方的道路仍很遙遠,存在很多艱難險阻。中國面臨著國外敵對勢力的戰爭威脅;國內經濟承受著下行的嚴重壓力;還面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艱巨任務。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任重而道遠,今後的重任將落在今天的青年們身上。
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人民在漫漫長夜中看到希望的曙光。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前後,中華民族正處在深重的災難之中。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列強貪得無厭,你爭我奪,竟然在中國土地上大打出手。而中國政府竟宣稱嚴守「中立」。國將不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無數仁人志士憂心忡忡,為民族的生存尋找出路。有人主張實業救國,有人主張教育救國,有人引進西方種種時髦思潮,包括法西斯主義。但是,艱苦奮鬥建立起來的幼小的民族工業,經不住洋貨、洋資本的衝擊。在畢業即失業的情況下,教育也難有所為。至於西方思潮,更是不著邊際。
中國向何處去?正在中國人民感到迷茫的時候,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新生的蘇維埃國家穩住了陣腳,開始社會主義建設。這一事件給中國人民帶來很大的震撼和啟示,各地人士紛紛成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下旬,各地代表集合在上海一家不起眼的房子裡,召開了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中國共產黨成立。
這件事震動全國,它給災難和迷惑中的中國人民帶來新的希望。好比漫漫長夜,看到東方呈現出一線曙光。早期的共產黨人不一定明白共產主義究竟有什麼含義,但他們認識到當前最重要任務是把危難中的中華民族拯救過來,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大山。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把拯救民族危亡作為己任?
還有一個人對十月革命抱有好感,那就是孫中山。由於兩次革命失敗,他正尋找新的出路。他認為,在民主革命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可以成為同盟者;而1923年中共三大也作出決定,與國民黨建立民主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1月,國民黨召開第一屆黨代會,通過了聯共、聯俄的方針,中共代表參加了會議,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會議通過了共產黨員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看起來中國共產黨有一個不錯的開端。
但是好景不常。1925年孫中山因病去世,留下一句帶有遺憾的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拋棄了孫中山的主張,在列強和江南財閥的支持下,採取突然襲擊的手段,對共產黨人進行了血腥鎮壓。無數共產黨人倒在血泊之中。生存下來的共產黨人擦乾身上的血跡,從資產階級手中接過反帝、反封建,後來又加上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大旗,繼續前進。自稱是孫中山忠實學生的蔣介石,至死也不敢放棄「革命」兩個字,但誰都清楚他要革誰的命。
歷史證明,復興中華民族的任務已經歷史地落在中國共產黨身上。
二、抗戰勝利,迎來了中華民族由衰到興的偉大轉折。
1931年,一心要侵吞中國的日本軍國主義,製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了第二次侵華戰爭。由於蔣介石不抵抗,日軍迅速奪取東北,向華北滲透。東北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奮起抗戰。1937年7月7日,侵華戰爭演變成以奪取全國為目的的全面戰爭,日本軍國主義揚言要在三個月內取得勝利。但是日本打錯了算盤,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戰爭的結局表明,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第一次取得完全的勝利。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收回了或取消了列強奪取的大部分領土或特權,百年恥辱為之一洗。這一勝利終止了民族的繼續衰落,走上了復興的道路。這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一個偉大轉折點。
抗戰勝利是如何取得的?xx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時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我是從以下三方面來理解這一作用。
第一,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抗戰的戰略方針,統一了全國思想,並且付諸了實施,取得了很好的結果。
1935年,在形勢日益緊迫的情況下,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中,提出了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策略,以後中共多次題注建立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倡議,得到了廣泛響應。在發生西安事變時,周恩來會見蔣介石,建議國共第二次合作。國共合作是抗日統一戰線的基礎,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各地方軍隊也停止了相互爭鬥,在抗戰中有良好表現。當時地方軍隊有100萬,超過中央軍的80萬,著名的台兒莊大捷,就是在李宗仁指揮、桂軍、川軍、西北軍、魯軍等地方軍隊參加下取得的。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占領了中國大片土地,國內人心浮動。軍隊中很多高級將領也意見分歧,有人說抗戰必敗,中國必亡;也有人說打幾個台兒莊戰役就可以把日軍逐出國門。蔣介石高喊「保衛大武漢」的口號,集中尚存的百萬軍隊,要與日本做最後決戰。武漢地處平原,易攻難守,誰都知道難以取勝。在關鍵時刻毛澤東於1938年寫出《論持久戰》一文,在武漢出版,迅速傳遍全國。黨中央指示周恩來在武漢會見蔣介石,說明共產黨關於打持久戰的主張。蔣介石接受了這一主張,在武漢外圍進行一定的阻擊後,有序地把軍隊撤出,把大量戰略物資運往重慶,為打持久戰做好準備。
全面抗戰開始後,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形成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兩個戰場。毛澤東為八路軍、新四軍制定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方針,以游擊戰為主要形式,放手發動群眾,以各種方式參加抗戰。軍隊所到之處首先實行「二五減租」,解除了農民群眾生存之憂,抗戰積極性高漲,形成了以八路軍、新四軍為核心,民兵隊伍協同,廣大人民支援的抗戰隊伍,開始時八路軍新四軍只有三、四萬人,在民眾支持下迅速發展,民兵隊伍最多時達二百萬。日軍陷在人民戰爭的泥潭中難以自拔。武漢失守後蔣介石曾說今後要以游擊戰為主,在衡陽設立游擊戰訓練班,還聘請葉劍英為教官。但國民黨軍隊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遭到失敗,蔣介石只好把軍隊撤回。
全國抗戰統一戰線、持久戰、人民戰爭,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抗戰的戰略方針,是克敵制勝的三件法寶。與中國不同,日本沒有從戰略高度對戰爭的全過程進行研究。它妄言三個月結束戰爭完全脫離實際。日本軍國主義過分相信主觀意志的作用,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具有非理性思維的傾向,這一特點現在還可以在日本右翼勢力中看到。很多人認為,在二戰中日本不止一次發生嚴重的戰略錯誤。日本所以失敗,戰爭的非正義性是根本原因,而戰略上的失誤是直接原因之一。
第二,在全面抗戰的大部分時間裡,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是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日軍占領武漢後感到兵力嚴重不足,已經沒有力量繼續前進。已占領的華北地區,是掠奪煤炭、鋼鐵等戰略物資的重要地方,卻受到八路軍、新四軍的騷擾。1938年10月,日軍在東京的大本營做出決定,日軍不再占領更多的地方,對華戰爭以軍事手段為主,改為以政治誘降為主。把主要兵力調到華北,清剿共產黨軍隊。日軍的調整,標誌著中國抗戰的戰略防禦階段結束,轉為戰略相持階段。
為了達到誘降的目的,日本近衛首相連續三次發表聲明,呼籲蔣介石和談,和平解決爭端。日本還邀請英美駐華大使為說客,勸說蔣介石接受和談。日本保證,不會傷害英美的在華利益。所謂和談,實際上是要中國投降,遭到蔣介石拒絕。但日本還是爭取到國民黨第二號人物汪精衛投敵。在日本用「聯合反共」為誘餌,對蔣介石進行誘降的同時,日軍把作戰兵力的60%左右調到華北,加上幾乎全部偽軍,對根據地軍民進行殘酷的掃蕩。這樣的兵力部署一直維持到戰爭結束。敵後戰場成為抗日的主戰場,八路軍、新四軍擔負起抗戰的主要責任。八路軍、新四軍尋找機會主動出擊,消滅敵人。1940年8月,八路軍、新四軍發動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出動兵力40萬,歷時四個月,以破壞交通線為主要目標,對敵人發起攻擊。這次戰役斃傷日軍xx0餘人,偽軍5000餘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0餘人;日軍投降47人,偽軍反正1845人。這是相持階段規模最大的一次戰鬥。在整個相持階段五年多的時間裡,正面戰場發生大小戰役約15次。這些戰役規模較小,時間較短,一般都是日軍首先進攻,中國軍隊回擊,日軍退回原地。除宜昌等個別地方,日軍沒有占領更多的土地,中國軍隊也沒有收回失去的領土,國民黨軍隊很少主動出擊。日軍進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震懾蔣介石,迫使他投降。正面戰場戰線呈穩定狀態。蔣介石感到對日戰場壓力減輕,也調整軍事部署,從主要對付日軍,改為主要對付共產黨,除停發軍餉武器外,指使軍隊在各地製造摩擦,使八路軍新四軍兩面受敵。
八路軍、新四軍頂住了敵人的殘酷掃蕩,不斷壯大自己,兵力已從抗戰初期的3至4萬人發展到1943年末的50萬。到1943年日偽軍龜縮在據點裡不敢出來。這時日本國內物資奇缺,沒有力量在中國戰場增加投入。1943年12月,日軍大本營決定停止對八路軍、新四軍進行大規模掃蕩,意味著戰爭已經從相持階段轉為戰略反攻階段。從1944年1月開始共產黨軍委發出局部反攻的通知,到1945年戰爭結束解放中小城市約一百座。
為了解決國內物資奇缺的問題,1944年春日本發動一次軍事行動,稱為「一號戰役」,目的是打通平漢、粵漢鐵路線和越南進入廣西的公路線。日軍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連克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等省,日軍占領貴州重鎮獨山,重慶震動。對於這次國民黨軍隊大潰敗國內同聲譴責,蔣介石也說是從未有過的恥辱。不過日軍已是強弩之末,1945年3月,國民黨軍隊開始反攻,進入8月,廣西全境收復,15日,日本投降。
國際上曾有人否定中國抗戰的意義,美國總統羅斯福說:如果沒有中國吸引著大量日軍,太平洋戰爭將是另一種情況。從上面簡單描述的過程看,不難看出共產黨及其軍隊在戰爭中的作用。
第三,在重要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沉著應對,力挽狂瀾,保證抗戰進行到底。
抗戰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充滿驚濤駭浪。在戰爭過程中,曾經發生一些嚴重事件,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導致抗戰失敗。遇到這些事件,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沉著應對,有理、有利、有節,保證抗戰的航船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1936年12月12日年末,正當日本侵華形勢十分緊張之際,發生「西安事變」。南京政府中的親日派組織大軍準備向西安進攻,新的內戰一觸即發。如果發生內戰,就為日本擴大侵略戰爭提供最好的時機。東北軍內部思想混亂,有人主張放蔣,有人主張殺蔣。15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以中共領導人名義致電南京政府,建議和平解決事端。16日,周恩來葉劍英等中共談判代表團趕到西安,向張學良、楊虎城表達中共中央的態度。為了統一思想,周恩來在東北軍中做了大量工作。22日,宋子文、宋美齡到達西安,作為蔣介石一方的談判代表參加了三方談判。談判取得了聯合抗戰等多項共識。要做到停止內戰,一致對外,關鍵是要蔣介石同意國共合作。周恩來在張學良、宋美齡陪同下與蔣介石見面,提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主張。周恩來耐心說服,終於得到蔣介石首肯。事出突然的「西安事變」得到了妥善解決。事後經過半年多的艱苦談判終於實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條件。
1939年初,汪精衛投敵。汪精衛是國民黨第二號人物,在國民黨內部有一定迷惑力。他投敵後,有 20名國民黨中央委員;65名高級文官;58名旅長、參謀長以上高級將領投降日本。有些軍隊成建制投降,偽軍最多時達到一百萬。這些高級軍政人員大都成為偽政府、偽軍的骨幹,使日軍控制區的政權得以大大加強。為了遏制這股投降風,中國共產黨做了大量工作。在汪精衛投敵前中央就致信蔣介石提出警告,沒有得到蔣重視。汪等投降後毛澤東著文,批駁漢奸理論,一針見血指出,投降派理論是「和則存,戰則亡」,而我們的理論是「戰則存,和則亡」。毛澤東還指出:,所有投降派都打著反共旗號,反共的實質就是向日本投降。由於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努力,這股投降逆流得以制止。
從1938年10月至1944年末,共五年多時間,是抗戰的相持階段,是最困難階段,也是最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得失決定了整個戰爭的成敗。在這階段,蔣介石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反共高潮,最嚴重一次是皖南事變。新四軍主力約9000人奉命向長江以北轉移,途中遭到蔣軍近十萬人伏擊。新四軍奮力抵抗,有xx餘人突圍,其餘全部犧牲或被俘,政委項英犧牲,軍長葉挺出面交涉被扣。蔣介石做了一件日本人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中共中央發出嚴正抗議,要求立即釋放葉挺,調查事件真相,嚴懲兇手,蔣介石不理,封鎖消息,禁止中共報紙《新華日報》發行。共產黨通過各種渠道揭露蔣介石破壞抗戰的行為,爭取到廣大人民的同情。蔣介石召開參政會,共產黨代表拒絕參加。在中央努力下,蘇聯政府向蔣介石提出嚴正抗議;美國表示,如果參政會上沒有共產黨代表參加,美國將停止提供財政援助。無奈下蔣介石只得在參政會上保證今後再也不會發生像皖南事變這樣的事情。出於大局考慮,根據「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共產黨沒有過多糾纏,一場威脅到統一戰線存亡的嚴重危機得以妥善解決。當事變發生時,中央軍委迅速做出決定,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劉少奇為政委,賴傳珠為參謀長,重振新四軍。經過努力,新四軍重新活躍在大江南北抗戰第一線。
在共產黨努力下,抗戰得以克服一個個艱險與危機,順利到達勝利的彼岸。
以上簡要闡述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所發揮的作用,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國民黨在抗戰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國民黨始終承擔並領導正面戰場的戰鬥,消滅的敵人數量比敵後戰場多,犧牲的人數也多。在相持階段,蔣介石拒絕了日本的誘降,堅持抗戰。在反攻階段,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場有出色表現,等等。同時,國民黨在戰爭中也有重大錯誤。「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內」錯誤方針指導下,對日軍侵略不抵抗,步步退讓,導致日本軍國主義野心不斷膨脹,錯誤估計形勢,於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相持階段蔣介石不顧民族大義,消極抗戰,積極反共,幾乎使抗日統一戰線破裂。他的軍隊抗戰意識下降,導致1944年在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總反攻的大好形勢下出現大潰退的怪事。蔣介石沒有採取必要措施阻止汪精衛叛國,也沒有阻止大批黨政高官投敵,對此蔣介石負有領導責任。總之,國民黨蔣介石在抗戰中有功也有過,既不能否定它的功績,也不能過分誇大其作用。
抗戰勝利標誌著中華民族由衰到興的偉大轉折,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事業由低潮轉向新的高潮的重要轉折。全面抗戰發生的時候,黨領導的軍隊只有四、五萬人,到抗戰結束,已經發展到百萬。儘管軍隊數量和裝備上與國民黨比仍有很大差距,但經過抗日戰爭血與火洗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不可能被蔣介石戰勝,中國革命必將走向高潮。抗日戰爭的歷史,無論在國史上還是黨史上,都是重重的一頁。雖然時間已經越過七十多年,但重溫這段歷史,吸取經驗教訓,仍有重要意義。
三、復興路上的三座里程碑。
抗戰勝利,中華民族從此走上復興道路,但並不意味著中國已經是強大的國家。儘管當時被稱為四強之一,其實當時仍舊貧窮落後,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沒有過去。
在此以後發生了復興路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三件大事,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他們是:新中國的成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和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成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在黨的領導下,中國在不長的時間裡,解放了除台灣等少數地區外的全部國土,實現了國家的真正統一,實現了各民族的大團結,為民族復興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解放後不久,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經濟建設,古老的民族,日新月異。
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沒有新中國,而沒有新中國就不會有民族復興。為什麼呢?這是所處的時代特徵和國際環境以及中國的實際情況所決定的。本來,一個發展中國家取得獨立,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它的任務是清除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影響,發展經濟,趕上已開發國家的步伐。但是中國原有的民族資本十分幼小,歷史證明,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因具軟弱性,無法實現民主革命的任務。孫中山奮鬥終生,最後發現革命尚未成功,他所主張的三民主義沒有能夠實現。蔣介石掌握政權後,既沒有實現真正的民主,也沒有給人民帶來幸福,沒有改變國家貧窮落後的局面。中國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完成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為發展經濟創造條件?
國際人士在評論中國的發展道路時,往往將它與印度相比。這兩個國家國情相近,中國在1949年10月建國,印度在1948年取得獨立,1950年1月建國。建國時兩國經濟總量相近,但按人均計算印度高於中國,印度工業化水平也高於中國。印度建立了英國式的政治體制,被學者們譽為發展中國家中民主政治制度的典範;中國則在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人們把這兩個國家當做兩種發展道路的競賽,很多人不看好中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實踐,兩國都發生很大的變化。原先印度人均gdp高於中國,1980年兩國人均gdp基本相等,xx年中國人均gdp約超出印度近一倍,xx年以後差距繼續擴大。建國前兩國人均預期壽命都是35歲,現在印度是64歲,中國是73歲,每一個中國人要比印度人多活九年。印度的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後於中國,xx年印度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還沒有超過第一產業,基本上還是一個農業國家。
印度和中國都是人口大國,都承受著人口的巨大壓力。人口問題往往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兩國都推行人口控制政策,但是公認為中國取得了成功,而印度則失敗了。為什麼呢?國外有些人歸之於印度實行民主制度,如果印度官員實行中國這樣的剛性的人口政策,他就會落選。中國所以成功,是與共產黨對人口問題的理念有關。建國初期有人提出,中國的人口極限是8億,超過此數社會就不能發展。但是人口增長快,一是因為生的多,二是因為死的少。人們可以限制生育,卻不可以限制壽命提高。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初期都有一個人口迅速增長的過程。中國建國後農民有了土地,嬰兒死亡率迅速下降,即使一個不生,8億的指標也不一定控制得住。共產黨對人口問題有自己的理念,不把人多看成是消極因素。毛澤東說,人是寶貴財富,人多好辦事;同時說人口也要計劃,不能增長過快。中國是最善於利用人口資源的國家,所以發展快,至今還是利用勞動力優勢。生產發展了,人民收入提高,人們自然會接受強硬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中國,政策得不到多數群眾擁護也是不行的。印度不發展工業,不利用人口優勢,貧困的問題解決不了,怎能對生育實行嚴格的控制呢?
此外,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確制定了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維護了團結,為民族復興創造了重要條件。這也是優於印度的因素。
另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是1953年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1950年6月,朝鮮爆發戰爭,美軍在仁川登陸,一直打到鴨綠江邊。對於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要不要出兵,是個嚴重的挑戰。政治局擴大會議長時間討論,多數人不贊成出兵。毛澤東權衡利弊,最後還是做出了艱難的選擇——出兵!我不知道毛澤東當時有多少勝算,但戰爭的結果出於全世界很多人的意外。證明毛澤東的決策是正確的、英明的。
美國說,雙方打了個平局,但是很多人認為,中國取得勝利。從現象上看,中國人把美國趕回三八線,從深層次的影響看,戰爭的結局對新中國的發展乃至世界政治格局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中國的勝利,終結了百年多來不間斷的戰亂,保證了半個多世紀的國內和平。抗美援朝勝利後,除了少數邊界衝突以外,中國人民免受國際國內戰爭之苦。這就為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實現民族復興創造了十分重要的條件。韓戰的勝利成為一種強大威懾,任何外部勢力都不敢輕易對我挑釁,也迫使美國改變策略,放棄用軍事手段推翻中國共產黨政權的目標,改為用政治手段,依靠中國內部反對勢力促使和平演變。這就使中國創造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環境。
抗美援朝的勝利,也給國內各種敵對勢力構成重大震懾,對穩定全國形勢十分有利。
其次,韓戰的勝利,改變了世界政治趨向。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高漲,美國後院到處著火。戰爭的結局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促使世界殖民體系迅速瓦解。戰爭的結局大大提高了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的威信,很多國家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使中國的國際環境得到改善。
第三,戰爭使解放軍向著現代化方向邁出重要的第一步。戰爭的第二年中國空軍就出現在戰場上。通常,訓練一個空軍駕駛員到參加戰鬥一般需要三年時間,戰爭中的中國飛行員只需要一年,而且取得不錯的戰果。中國使用的米格15型戰機是蘇聯最新型飛機,性能不比美國差,中國擊落的敵機不比美國少。美國人驚呼共產黨中國一夜之間變成空軍強國。用蘇制喀秋莎火箭武裝的火箭部隊在戰爭中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戰爭是軍隊成長最迅速的時期。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意義不僅於此。韓戰以及以後的越南戰爭的失敗,大大打擊了美國好戰分子的囂張氣焰,軍隊士氣低落,民眾反戰情緒強烈,加上財政困難,美國再也沒有力量同時與中蘇兩個國家對抗。美國做出了二戰後第一次戰略收縮的決策,主要目標是謀求與中國建立正常關係。1972年尼克森訪華,日本搶先與中國建交,西歐國家迅速跟進,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1979年中美建交,事態發展之快使人眼花繚亂。八十年代被人認為是中美兩國的蜜月時期。正是由於寬鬆的國際環境,中國成功地實現了改革開放,大量壓縮軍費開支,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1990年蘇聯解體,美國認為中國已經不重要,五角大樓、中央情報局、民間諮詢機構紛紛制定進攻中國的計劃,但是終因韓戰的餘威還在,美國沒有敢動手。
抗美援朝的影響至少維持了四十年,至今美國要發動第二次韓戰不得不考慮中國的因素。
第三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是八十年代初成功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的原因是原先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當今世界潮流。當今世界經濟的最重要特徵是全球化,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關起門來發展經濟。經濟全球化就是全世界實行統一的市場經濟,各國經濟都要融入世界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各國的目標不是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經濟體系,而是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在世界經濟中正確定位,建設有本國特色的經濟。經濟全球化也是給發展中國家重要的機遇,有些國家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建立以資源型產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有些國家根據自身特點建立以信息產業、軟體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力資源豐富,選擇以製造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製造業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很大,吸收勞動力很多,這一選擇符合國情。中國改革開放,正值已開發國家加速將現代製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過程,中國由於已經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培養了大量技術人才,發展製造業條件較好,自然成為跨國公司產業轉移的主要對象國。中國成為除美國外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國外資本和技術的進入又促進中國資本和技術的發展,因此中國很快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在發展中國家中領先。有些發展中國家利用資源等優勢,經濟發展一度很快,但因忽略了工業化,因而後勁不足。
中國以製造業為重點,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也有利於新興產業的發展。製造業本身規模巨大,是使用高新技術最多的產業。例如,大約95%的機器人在汽車製造中使用。製造業是發展其他產業的重要基礎,高鐵、核電、航天、軍事裝備等產業無不需要製造業的支持。製造業也促進了軟體業的發展。中國的登月工程已經顯示出很強的軟體能力。美國認為軍事技術遠遠領先於中國,但承認軟體能力不及中國,對中國的飛彈感到憂心忡忡。有人說笑話,說美國需要引進中國教師給學生上數學課。
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證了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也為今後最終實現民族復興大業奠定了可靠基礎、回顧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歷史,它與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緊密相連,息息相關。民族復興需要黨的領導,而共產黨只有在民族發展中才能得到自身的發展和成長。在前進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也曾經遇到很多困難,也犯過很多錯誤,有些錯誤很嚴重。但共產黨有能力克服一切困難,也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糾正錯誤。這是因為共產黨把自身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得到人民的支持。我們很高興看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經成為全黨、全國人民,廣大海外華人共同目標,並且取得很多國家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的復興,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復興。我們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任務還沒有完成。好比萬里長征,現在已經到了遵義,目標已經明確,道路已經清晰,看見了勝利的曙光。但是前方的道路仍很遙遠,存在很多艱難險阻。中國面臨著國外敵對勢力的戰爭威脅;國內經濟承受著下行的嚴重壓力;還面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艱巨任務。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任重而道遠,今後的重任將落在今天的青年們身上。
同志們:
按照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的有關要求,今天由我為大家上一堂黨史學習教育專題黨課。大家都是知道今年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共迎新春佳節時指出,中共中央決定,今年在全黨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激勵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時代不斷加強黨的建設。要求,要結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面回顧同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的奮鬥歷程,發揚光榮傳統,堅守合作初心,加強自身建設。按照中央要求,我們及時開展了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將黨史學習教育作為黨員、幹部教育培訓重點任務,引導各級黨員幹部在回顧和重溫黨的光輝歷史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下面,結合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我圍繞「為什麼」「學什麼」「怎麼學」三個方面和大家交流學習黨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借鑑?
一、「為什麼」要學習黨史,也就是開展黨史教育的重要性。2013年6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鬥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鬥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都是人民書寫的歷史。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鑑、更好前進。一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激勵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必然要求。學習黨史我們就會知道,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在九十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無論是弱小還是強大,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敢於面對曲折,勇於修正錯誤,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從客觀現實來看,全面了解黨所走過的奮鬥歷程,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對於我們進一步深刻認識初心使命,更加堅定理想信念至關重要。二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有利於以史為鑑、更好前進。認真學習黨史,釐清歷史脈絡,認清歷史事實,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能夠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共產黨是經歷革命、建設、長期考驗,在異常複雜環境中團結帶領我國各族人民創造了偉大奇蹟的黨。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人民公僕、時代先鋒、民族脊樑,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就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只有深讀深悟黨史,深刻認識我們黨先進的政治屬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純潔的政治品質,深刻認識黨的執政使命和根本宗旨,才能讓廣大黨員幹部深刻地牢記初心使命,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做到永遠在路上。三是開展黨史學習,有利於認真踐行、不負使命。中國共產黨成立近100年來,無論革命、建設還是改革,無論順利還是曲折,我們黨始終在奮鬥中克服艱難曲折,靠奮鬥創造未來;千千萬萬共產黨員也在不懈奮鬥中堅守著初心和使命。一部中共黨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奮鬥史。要從黨史中激發責任之心,發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優良傳統,為民族之大我承擔責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鬥。要從黨史中激發擔當之心,深刻認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立足新征程新使命,接好時代的「接力棒」,走好當代人的長征路。要從黨史中激發為民之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與創造人民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二、學習黨史「學什麼」,也就是開展黨史的主要內容。2013年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指出,要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這對正確認識黨情、國情十分必要,對開創未來也十分必要,因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一是要深刻感悟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咬定目標、勇往直前,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翻閱中國共產黨近100年的歷史,是一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拼搏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奮鬥史。從嘉興南湖承載革命火種的小船,到劈波斬浪領航復興偉業的「中國號」巨輪,中國共產黨譜寫了執政14億人口大國的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我們黨、國家和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教科書。作為黨員幹部,就應自覺把學習黨史作為「必修課」,在學習黨史、借鑑黨史中汲取成長營養、獲取奮進力量,不斷堅定理想信念,恪守為民初心,擔當時代重任。二是要深入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同時學習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旗幟鮮明講政治,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是共產黨人的根本屬性和本質特徵,是我們黨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保證。要在學好黨史中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反覆證明了一個道理:政治上的主動是最有利的主動,政治上的被動是最危險的被動。在黨的歷史上,政治方向、政治路線一旦出現問題,形勢就會變得複雜,局勢也會隨之艱難,黨的前途命運則可能出現危險局面。歷史經驗和現實面臨的任務告訴我們,全黨上下只有繃緊政治意識這根弦,自覺站穩政治立場,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從政治高度看問題、辦事情,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以及敏銳的政治觀察力和政治判斷力,才能真正做到服從大局、圍繞核心、自覺看齊。要在學好黨史中不斷提高政治領悟力。面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重溫黨和人民共同走過的光輝歷程,堅定崇高的精神信仰,獲取繼往開來的強大動力,汲取革命前輩的智慧,練就「觀察事物的敏銳眼光,判斷時事的深刻洞見,處理人際關係的練達胸襟以及知行合一的行動能力」,是我們學習黨史的落腳點。我們要在黨史學習中堅定信仰、獲得力量、汲取智慧,做到在重大問題和關鍵環節上頭腦特別清醒、眼睛特別明亮,善於從一般事務中發現政治問題,善於從傾向性、苗頭性問題中發現政治端倪,善於從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中把握政治邏輯,堅持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要在學好黨史中不斷提高政治執行力。中國共產黨成立近百年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攻堅克難,一路成長,成為當今世界第一大黨。回望歷史,不難發現,在中國這樣的大國,只有具備崇高信仰、嚴明紀律、自我犧牲精神、敢於且善於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才能帶領中國人民持續前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十四五」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這需要全黨站在歷史和現實交會的高度,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自覺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努力前行。三是要把造福人民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堅決反對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我們黨歷來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指出:「形式主義是一種幼稚的、低級的、不動腦子的東西」「要把官僚主義這個極壞的傢伙拋到糞缸里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強調糾正「四風」不能止步,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經過一段時期的教育治理,作風有明顯好轉,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這說明,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依然任重道遠,需要作出艱苦努力。這要求我們通過學習黨史,引導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思想上徹底消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滋生的土壤。四是要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斷凈化政治生態,營造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早在1932年的江西瑞金,中央蘇區政府就專門設置了檢舉木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堅持不懈「打虎」「拍蠅」「獵狐」,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成效顯著。在新形勢下,我們黨員幹部應把黨史作為最好的營養劑,努力修好黨史這門必修課。要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經常攬鏡自照、每日三省。要嚴在第一次,常存「白袍點墨」之戒,在從政伊始,就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嚴在關鍵處,嚴守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保持對「腐蝕」「圍獵」的警覺,把「嚴」的基因薪火相傳。要嚴在細微處,常懷「堤潰蟻穴」之思,樹牢進步靠組織、溫暖靠家庭、消費靠工資的意識,從一包煙、一瓶酒、一盒茶做起,管好自己的手,做到乾乾淨淨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三、學習黨史 「怎麼學」,也就是開展黨史教育的方法。2015年7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緻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之上。要堅持正確方向、把握正確導向,準確把握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進程、主流、本質,正確評價重大事件、重要黨派、重要人物。為我們揭示了黨史教育的方法。一是要真學、篤學。「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只有多學習黨史,學好黨史、學深黨史,才能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什麼樣的黨,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為什麼出發、走向哪裡。只有理解和回答好這些問題,在真學、篤學黨史中尋根守魂,才能真正補足精神之鈣,堅定共產主義信念,胸懷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在走好新時代長征路上行穩致遠。二是要學深、學新。學習黨史,貴在學新、難在走心。我們黨是一個不斷發展壯大、不斷成長奮進的黨。這一過程,黨的理論、黨的歷程也在不斷更新和發展,需要經常學、反覆學、比較學,掌握新知識、學出新氣象。要從黨史學習中吸取成功經驗,總結失敗教訓,不斷推陳出新,對標新要求,掌握新方法,走好新道路。要從經常學習中常學、常思、常省,對標初心使命,查一查、捋一捋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斷改造提升自己,使自己真正成為合格黨員。通過在黨史學習中豐厚知識、提升能力,厚植人民至上情懷,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三是要學常、學實。學習和總結歷史,借鑑和運用歷史經驗,是我們黨做好工作的一個重要方法。面對新形勢,迎接新挑戰,開啟新局面,就要把黨史作為「必修課」學在日常、學在實處,始終做到實實在在學、結合實際學,並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真正做到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切實把紅色基因浸入骨髓、融入靈魂,保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真學真用、真知真行中汲取寶貴經驗,練就擔當的寬肩膀,提高成事的真本領,積極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好「六保」任務,以劈波斬浪的勇氣、迎難而上的銳氣、向難而行的膽氣,不辱使命擔當,不負偉大夢想,書寫新時代新征程壯美華章?
同志們,學史者不愚,知史者不慌,用史者不亂。百年黨史,既是固根涵源的營養液、攬鏡自照的清醒劑,更是鑑往知來的航標燈。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從黨的光輝歷史中汲取闊步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堅守初心、勇擔使命,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智慧,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就一定能戰勝一切困難,贏得一切挑戰,抓住一切機遇,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開好局、起好步。
我就講這麼多,謝謝大家。
按照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的有關要求,今天由我為大家上一堂黨史學習教育專題黨課。大家都是知道今年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共迎新春佳節時指出,中共中央決定,今年在全黨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激勵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時代不斷加強黨的建設。要求,要結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面回顧同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的奮鬥歷程,發揚光榮傳統,堅守合作初心,加強自身建設。按照中央要求,我們及時開展了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將黨史學習教育作為黨員、幹部教育培訓重點任務,引導各級黨員幹部在回顧和重溫黨的光輝歷史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下面,結合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我圍繞「為什麼」「學什麼」「怎麼學」三個方面和大家交流學習黨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借鑑?
一、「為什麼」要學習黨史,也就是開展黨史教育的重要性。2013年6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鬥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鬥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都是人民書寫的歷史。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鑑、更好前進。一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激勵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必然要求。學習黨史我們就會知道,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在九十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無論是弱小還是強大,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敢於面對曲折,勇於修正錯誤,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從客觀現實來看,全面了解黨所走過的奮鬥歷程,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對於我們進一步深刻認識初心使命,更加堅定理想信念至關重要。二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有利於以史為鑑、更好前進。認真學習黨史,釐清歷史脈絡,認清歷史事實,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能夠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共產黨是經歷革命、建設、長期考驗,在異常複雜環境中團結帶領我國各族人民創造了偉大奇蹟的黨。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人民公僕、時代先鋒、民族脊樑,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就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只有深讀深悟黨史,深刻認識我們黨先進的政治屬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純潔的政治品質,深刻認識黨的執政使命和根本宗旨,才能讓廣大黨員幹部深刻地牢記初心使命,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做到永遠在路上。三是開展黨史學習,有利於認真踐行、不負使命。中國共產黨成立近100年來,無論革命、建設還是改革,無論順利還是曲折,我們黨始終在奮鬥中克服艱難曲折,靠奮鬥創造未來;千千萬萬共產黨員也在不懈奮鬥中堅守著初心和使命。一部中共黨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奮鬥史。要從黨史中激發責任之心,發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優良傳統,為民族之大我承擔責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鬥。要從黨史中激發擔當之心,深刻認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立足新征程新使命,接好時代的「接力棒」,走好當代人的長征路。要從黨史中激發為民之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與創造人民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二、學習黨史「學什麼」,也就是開展黨史的主要內容。2013年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指出,要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這對正確認識黨情、國情十分必要,對開創未來也十分必要,因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一是要深刻感悟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咬定目標、勇往直前,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翻閱中國共產黨近100年的歷史,是一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拼搏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奮鬥史。從嘉興南湖承載革命火種的小船,到劈波斬浪領航復興偉業的「中國號」巨輪,中國共產黨譜寫了執政14億人口大國的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我們黨、國家和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教科書。作為黨員幹部,就應自覺把學習黨史作為「必修課」,在學習黨史、借鑑黨史中汲取成長營養、獲取奮進力量,不斷堅定理想信念,恪守為民初心,擔當時代重任。二是要深入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同時學習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旗幟鮮明講政治,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是共產黨人的根本屬性和本質特徵,是我們黨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保證。要在學好黨史中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反覆證明了一個道理:政治上的主動是最有利的主動,政治上的被動是最危險的被動。在黨的歷史上,政治方向、政治路線一旦出現問題,形勢就會變得複雜,局勢也會隨之艱難,黨的前途命運則可能出現危險局面。歷史經驗和現實面臨的任務告訴我們,全黨上下只有繃緊政治意識這根弦,自覺站穩政治立場,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從政治高度看問題、辦事情,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以及敏銳的政治觀察力和政治判斷力,才能真正做到服從大局、圍繞核心、自覺看齊。要在學好黨史中不斷提高政治領悟力。面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重溫黨和人民共同走過的光輝歷程,堅定崇高的精神信仰,獲取繼往開來的強大動力,汲取革命前輩的智慧,練就「觀察事物的敏銳眼光,判斷時事的深刻洞見,處理人際關係的練達胸襟以及知行合一的行動能力」,是我們學習黨史的落腳點。我們要在黨史學習中堅定信仰、獲得力量、汲取智慧,做到在重大問題和關鍵環節上頭腦特別清醒、眼睛特別明亮,善於從一般事務中發現政治問題,善於從傾向性、苗頭性問題中發現政治端倪,善於從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中把握政治邏輯,堅持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要在學好黨史中不斷提高政治執行力。中國共產黨成立近百年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攻堅克難,一路成長,成為當今世界第一大黨。回望歷史,不難發現,在中國這樣的大國,只有具備崇高信仰、嚴明紀律、自我犧牲精神、敢於且善於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才能帶領中國人民持續前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十四五」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這需要全黨站在歷史和現實交會的高度,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自覺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努力前行。三是要把造福人民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堅決反對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我們黨歷來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指出:「形式主義是一種幼稚的、低級的、不動腦子的東西」「要把官僚主義這個極壞的傢伙拋到糞缸里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強調糾正「四風」不能止步,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經過一段時期的教育治理,作風有明顯好轉,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這說明,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依然任重道遠,需要作出艱苦努力。這要求我們通過學習黨史,引導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思想上徹底消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滋生的土壤。四是要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斷凈化政治生態,營造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早在1932年的江西瑞金,中央蘇區政府就專門設置了檢舉木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堅持不懈「打虎」「拍蠅」「獵狐」,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成效顯著。在新形勢下,我們黨員幹部應把黨史作為最好的營養劑,努力修好黨史這門必修課。要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經常攬鏡自照、每日三省。要嚴在第一次,常存「白袍點墨」之戒,在從政伊始,就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嚴在關鍵處,嚴守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保持對「腐蝕」「圍獵」的警覺,把「嚴」的基因薪火相傳。要嚴在細微處,常懷「堤潰蟻穴」之思,樹牢進步靠組織、溫暖靠家庭、消費靠工資的意識,從一包煙、一瓶酒、一盒茶做起,管好自己的手,做到乾乾淨淨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三、學習黨史 「怎麼學」,也就是開展黨史教育的方法。2015年7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緻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之上。要堅持正確方向、把握正確導向,準確把握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進程、主流、本質,正確評價重大事件、重要黨派、重要人物。為我們揭示了黨史教育的方法。一是要真學、篤學。「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只有多學習黨史,學好黨史、學深黨史,才能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什麼樣的黨,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為什麼出發、走向哪裡。只有理解和回答好這些問題,在真學、篤學黨史中尋根守魂,才能真正補足精神之鈣,堅定共產主義信念,胸懷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在走好新時代長征路上行穩致遠。二是要學深、學新。學習黨史,貴在學新、難在走心。我們黨是一個不斷發展壯大、不斷成長奮進的黨。這一過程,黨的理論、黨的歷程也在不斷更新和發展,需要經常學、反覆學、比較學,掌握新知識、學出新氣象。要從黨史學習中吸取成功經驗,總結失敗教訓,不斷推陳出新,對標新要求,掌握新方法,走好新道路。要從經常學習中常學、常思、常省,對標初心使命,查一查、捋一捋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斷改造提升自己,使自己真正成為合格黨員。通過在黨史學習中豐厚知識、提升能力,厚植人民至上情懷,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三是要學常、學實。學習和總結歷史,借鑑和運用歷史經驗,是我們黨做好工作的一個重要方法。面對新形勢,迎接新挑戰,開啟新局面,就要把黨史作為「必修課」學在日常、學在實處,始終做到實實在在學、結合實際學,並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真正做到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切實把紅色基因浸入骨髓、融入靈魂,保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真學真用、真知真行中汲取寶貴經驗,練就擔當的寬肩膀,提高成事的真本領,積極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好「六保」任務,以劈波斬浪的勇氣、迎難而上的銳氣、向難而行的膽氣,不辱使命擔當,不負偉大夢想,書寫新時代新征程壯美華章?
同志們,學史者不愚,知史者不慌,用史者不亂。百年黨史,既是固根涵源的營養液、攬鏡自照的清醒劑,更是鑑往知來的航標燈。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從黨的光輝歷史中汲取闊步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堅守初心、勇擔使命,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智慧,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就一定能戰勝一切困難,贏得一切挑戰,抓住一切機遇,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開好局、起好步。
我就講這麼多,謝謝大家。
同志們:
今年是今年,再有兩個多月的時間,我們就要迎來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念日。作為一名黨員幹部,以什麼樣姿態、那什麼樣的成績來為建黨100周年獻禮,是在座每名黨員幹部必須思考的內容。在我看來,黨員幹部要從黨的百年光輝歷史中堅定初心使命,必須堅持不懈加強黨性鍛鍊和修養。重點要把握以下四條:
一要講忠誠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忠」的解釋是:「忠,敬也,從心」,意思就是將心放在正中,對世間萬物懷有崇敬之心和審慎虔誠的態度,並一以貫之。對「誠」的解釋是:「誠,信也,從言」,意思就是言而有信、言而能成、言行一致。忠誠,是我國傳統文化所推崇的基本道德範疇,也是衡量人品的基本標準之一。人偏離了忠誠,就沒有資格談道德、情操、氣節、教養。在我國歷史上,秦檜、賈似道、汪精衛等因變節遺臭萬年,周召公、諸葛亮、蘇武、岳飛、文天祥等因忠誠光耀千古。
中國共產黨從來都把忠於馬克思主義、忠於人民、忠於祖國等作為自己的神聖義務和永恆品質。「對黨忠誠老實」、「永不叛黨」,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明確規定的黨員義務,也是每一個共產黨員入黨誓詞中的莊嚴承諾。中國共產黨人的忠誠,是基於馬克思主義信仰和黨性原則的政治忠誠,是對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高度熱愛的樸素情懷。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無數共產黨員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篇篇感天動地的忠誠華章。大革命時期,面對敵人的「白色恐怖」和血腥鎮壓,李大釗、蕭楚女、熊雄、李啟漢等共產黨人「斷頭流血以從之」,誓死忠於革命事業。新中國成立後,從戰場上的黃繼光、邱少雲,到新時期的好乾部孔繁森、牛玉儒,成千上萬的英雄模範,無一不是對黨滿腔赤誠。
習近平同志強調:「全黨同志要強化黨的意識,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做到忠誠於組織,任何時候都與黨同心同德。」我們要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關於絕對忠誠於黨的重要論述精神,始終做黨的忠誠衛士。具體來說:一要堅定理想信念。「只有理論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論上堅定才能有政治上堅定」。我們每位共產黨員必須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站穩政治立場,增強政治意識,提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鑑別力。要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常補精神之「鈣」,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使對黨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在思想上行動上堅如磐石、不可動搖。二要遵守黨的章程。自覺學習黨章、牢固樹立黨章意識,真正把黨章作為加強黨性修養的根本標準,時刻牢記入黨誓詞,立足本職工作,把黨章各項規定落實到行動上、落實到各項事業中,切實做到為黨分憂、為國盡責、為民奉獻。三要踐行黨的宗旨。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增強為民用權的意識和為民謀利的能力,把為民辦實事作為履職盡責的根本,把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第一標準,誠心誠意為人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四要嚴守黨的紀律。嚴守政治紀律,堅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全方位向黨中央看齊,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嚴格執行組織紀律,堅持民主集中制,做到黨章規定的「四個服從」,自覺接受組織安排和紀律約束;嚴格遵守制度,遵守公共財物管理和使用規定,堅決杜絕以權謀私、化公為私等損害黨和人民群眾利益的行為。五要維護黨的形象。要從自身做起,始終堅持為民務實清廉,堅持埋頭苦幹、艱苦奮鬥,以個人形象展示黨的良好形象。同時,要敢于堅持立場、挺起腰杆,同一切詆毀黨的形象、損害黨的聲譽、破壞黨的團結的言行做鬥爭。
二要敢擔當
敢於擔當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和優秀品格,是黨員幹部的基本素質和職責要求,是中國共產黨永葆先進性純潔性、鞏固執政地位的重要基石。擔當精神體現黨員的黨性和覺悟、胸襟和勇氣,也決定著黨員幹部職責的履行、作用的發揮、貢獻的大小。責任無處不在,擔當義不容辭。無論我們從事哪個行業、身居何種崗位,就必須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遇到事情就要擔責、負責,出了問題還要追責、問責。
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我們必須樹立寬廣眼界和博大胸襟,大力弘揚敢於擔當的作風,鍛造敢於擔當的品格。一是面對大是大非要敢於亮劍。在對待大是大非問題上,要有正確立場和鮮明態度,面對否定黨的領導、攻擊社會主義制度的錯誤觀點,要敢於表明自己的態度,給予有理有據的正面回應,絕不能沉默失語。二是面對矛盾要敢於迎難而上。敢於直面矛盾,跳進矛盾漩渦中去解決問題,在攻堅克難過程中不斷向前推進。三是面對危機要敢於挺身而出。在緊急關頭、關鍵時刻要豁得出來、頂得上去,做帶領群眾戰風險、渡難關的主心骨。遇到緊急情況,要有膽有識、果斷決策,決不能優柔寡斷、患得患失。四是面對失誤要敢於承擔責任。作為黨員幹部,攬功諉過是一大忌。一個敢於擔當的黨員幹部應當是一個敢於對失誤負責的幹部,是一個善於從失誤中汲取教訓、提升能力和修養的幹部。五是面對歪風邪氣要敢于堅決鬥爭。面對各種歪風邪氣,要敢於較真、敢抓敢管,做擋風驅邪的泰山石,以正壓邪。
敢於擔當要做到自身硬。鐵肩才能擔道義。擔當背後是品格,是境界,是能力。一要有敢於擔當的政治定力。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終生必修課,煉就思想上的金鐘罩、鐵布衫,咬定青山不放鬆。二要有敢於擔當的理論素養。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通過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提高運用科學理論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三要有敢於擔當的無私情懷。無私才能無畏,無畏才敢擔當。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於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四要有敢於擔當的浩然正氣。公生明、廉生威,廉潔自有正氣來。只有自己煉就金剛不壞之身,才能有敢於擔當、勇於擔當、善於擔當的底氣和膽氣。五要有敢於擔當的過硬本領。要下大氣力苦練內功,提升履職盡責能力。
三要肯奉獻
奉獻是共產黨員應有的胸懷和品德。這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質的要求,更是落實為人民服務的一條途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必須把無私奉獻作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人民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奉獻自己全部的光和熱。革命戰爭年代,無數共產黨員衝鋒在前,為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出生入死、不怕犧牲,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成千上萬的共產黨死在了敵人的槍口下,用鮮血和生命踐行了「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錚錚誓言。這是奉獻的最高境界。作為新時期的共產黨員,肩負的職責和使命雖然有所改變,但黨的宗旨和性質永遠不會變,奉獻既表現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也表現在日常的崗位進取和愛心播撒上。奉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不論在什麼崗位上,都能做出奉獻,只要你有一顆愛心。奉獻不是失去,不是痛苦,是愛心的流露、善意的表達,最後總收穫的是發自內心的快樂、事業的進步、人格的升華。對一個共產黨員來說,人生真正的精彩就是不斷地奉獻。奉獻的真諦,不在於你在什麼位置上奉獻,而在於讓奉獻成為一種習慣,一種人生態度和追求?
奉獻通常需要付出,有些人便認為,奉獻吃虧,甘於奉獻的人太傻。事實果真如此嗎?這裡有一則故事。約旦河有兩個分支,一個是死海,裡面沒有任何生物;一個是加利利海,水裡物種豐富,岸邊百鳥雲集,兩者為何會形成如此反差?原來約旦河流入加利利海後,又流了出來,加利利海接受了多少東西,也會給別人多少東西,所以他是活生生的。而死海只進不出,因此他才會有一片死氣沉沉的景象。只知索取不懂得付出的人,最後會疲於獲得。只有付出和回報的相互循環,才會讓人間充滿溫暖人心的力。
講回報、有條件的奉獻,是交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奉獻。認為奉獻吃虧的人,沒有吃透奉獻的真諦。英國社會學家羅斯金曾說,「為別人盡最大的力量,最終就是為自己盡最大的力量。」奉獻的過程,其實也是自我能力提升、人生價值實現的過程,這顯然是自己的事業和人生所需要的。奉獻是一種付出,更是一種收穫。理解這一點,需要一種人生的大智慧。「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作為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一定要學習百年黨史中那些為了革命、建設犧牲奉獻的英烈,從他們身上悟透其中的道理。
四要知敬畏
明代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敬畏不是簡單的害怕,而是敬重自然和社會的法則,認識到自己的有限和渺小,從而自我約束,變為一種道德自律。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心有所畏,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更要常懷敬畏之心。***同志指出,黨員幹部要「敬畏法律、敬畏組織、敬畏人民、敬畏輿論」。敬畏法律,就是要懂得職位無論多高,都要在法律範圍內行使權力,依法行政、依法決策;敬畏組織,就是要懂得自己每一個進步都離不開組織的培養,不要老覺得組織「虧欠」自己,牢騷滿腹不思進取;敬畏人民,就是要懂得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所做的一切都要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敬畏輿論,就是要懂得有職有權,就要在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嚴於律己。當幹部一要敬畏歷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經得起和歷史的檢驗;二要敬畏百姓,讓自己做的事情對得起養育我們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將來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感到後悔。
敬畏歷史,就是尊重歷史,要求幹部做人、做事要努力爭取「千載留芳」,絕不能「遺臭萬年」。有了這種對歷史的敬畏之心,就不會急功近利、不顧後果地去搞「短期行為」、「政績工程」,不會去干「發祖宗財,斷子孫路」的「一錘子買賣」,也不會去干「崽賣爺田不心痛」的蠢事,而是放眼長遠,科學發展,干一些經得起和歷史檢驗的事。古人說「政聲人去後」,意思是說看一個官員是否有所建樹、是否清正廉潔,往往並不看他在任時有多少「花架子」、「假把式」,人們對他有多少溢美之辭。因為,這有可能是假象。重要的是要在他下台之後甚至他「百年」之後,蓋棺論定,客觀評價。
敬畏百姓就是不忘人民,服務人民,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我們當幹部,到底是恭恭敬敬當公僕,還是作威作福當「老爺」?干工作到底是為人民乾的,還是給領導看的?手中的權力到底是人民賦予的,還是上頭某個「恩人」賞賜的?吃的飯、住的房、穿的衣、坐的車到底是人民給的,還是天上掉下來的?有些幹部搞顛倒了這些關係,以「精英」自詡,以「上智」自居,視百姓為「下愚」,說話口氣很大,但說的多是空話、大話、假話;辦事「魄力」很大,但辦的多是虛事、「面子事」、勞民傷財的事。對百姓所需、所急、所難之事,能推則推,能拖則拖,能哄則哄,能騙則騙,就是不下真功夫。久而久之,小事拖成大事,好辦的事拖成難辦的事,矛盾激化,釀成事端,他們又把自己應負的責任上推下卸,或怨上頭政策不力,或怨下頭「不明真相群眾」不理解。他們忘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是天,百姓是地,沒有老百姓,幹部什麼都不是?
敬畏人生就是要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人一生其實很短,掐頭去尾,真正能幹事的時間就那麼三四十年,能幹到百歲的能有幾人?古人有所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之說,摒棄其悲觀厭世的消極意思,賦予其積極意義,我們的幹部確實應該抓緊「一秋」的短暫時間,多做事,做好事。「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是岳飛的千古名句。對這些名句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特定的歷史含義,我們今天姑且不論,但其中所蘊涵的積極人生態度和奮鬥精神是不朽的。
敬畏要求我們有所不為。一般來說,「畏」是被動行為,因為黨紀國法高懸,所以「畏法度」而「不敢為」。但這只是個起碼要求,是每個公民和黨員必須做到的。「畏」還有另外一種境界,就是提升到自省高度的自律,這是基於對黨和人民的大愛。對於一名共產黨員來說,敬畏就是要有所不為,損害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事,徇私舞弊、貪污受賄、奢靡腐敗,是堅決不能幹的。清正廉潔,既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又是一個最基本的底線。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敬畏也要求我們有所作為。敬畏需要有所不為,但並不是說「一切不為」,什麼事都不用乾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你心懷敬畏之心,最終還必須「有所作為」,也就是做實事、做好事,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只有明白「有所不為」與「有所作為」的關係,才能真正理解「敬畏」二字的含義?
作為黨員,特別是黨員幹部,心存敬畏,才會「思而出乎理智,做而有所顧忌,行而不忘法紀」。無數事實證明,那些所謂「天不怕、地不怕」的黨員幹部,今天不出事,難保明天不出事;在這個地方不出問題,難保在別的地方不出問題;在這個事情上不捅婁子,難保在別的事情上不捅婁子。黨員幹部有所敬畏;既是為了所做的事業,也是為了自己的人生。
今年是今年,再有兩個多月的時間,我們就要迎來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念日。作為一名黨員幹部,以什麼樣姿態、那什麼樣的成績來為建黨100周年獻禮,是在座每名黨員幹部必須思考的內容。在我看來,黨員幹部要從黨的百年光輝歷史中堅定初心使命,必須堅持不懈加強黨性鍛鍊和修養。重點要把握以下四條:
一要講忠誠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忠」的解釋是:「忠,敬也,從心」,意思就是將心放在正中,對世間萬物懷有崇敬之心和審慎虔誠的態度,並一以貫之。對「誠」的解釋是:「誠,信也,從言」,意思就是言而有信、言而能成、言行一致。忠誠,是我國傳統文化所推崇的基本道德範疇,也是衡量人品的基本標準之一。人偏離了忠誠,就沒有資格談道德、情操、氣節、教養。在我國歷史上,秦檜、賈似道、汪精衛等因變節遺臭萬年,周召公、諸葛亮、蘇武、岳飛、文天祥等因忠誠光耀千古。
中國共產黨從來都把忠於馬克思主義、忠於人民、忠於祖國等作為自己的神聖義務和永恆品質。「對黨忠誠老實」、「永不叛黨」,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明確規定的黨員義務,也是每一個共產黨員入黨誓詞中的莊嚴承諾。中國共產黨人的忠誠,是基於馬克思主義信仰和黨性原則的政治忠誠,是對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高度熱愛的樸素情懷。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無數共產黨員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篇篇感天動地的忠誠華章。大革命時期,面對敵人的「白色恐怖」和血腥鎮壓,李大釗、蕭楚女、熊雄、李啟漢等共產黨人「斷頭流血以從之」,誓死忠於革命事業。新中國成立後,從戰場上的黃繼光、邱少雲,到新時期的好乾部孔繁森、牛玉儒,成千上萬的英雄模範,無一不是對黨滿腔赤誠。
習近平同志強調:「全黨同志要強化黨的意識,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做到忠誠於組織,任何時候都與黨同心同德。」我們要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關於絕對忠誠於黨的重要論述精神,始終做黨的忠誠衛士。具體來說:一要堅定理想信念。「只有理論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論上堅定才能有政治上堅定」。我們每位共產黨員必須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站穩政治立場,增強政治意識,提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鑑別力。要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常補精神之「鈣」,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使對黨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在思想上行動上堅如磐石、不可動搖。二要遵守黨的章程。自覺學習黨章、牢固樹立黨章意識,真正把黨章作為加強黨性修養的根本標準,時刻牢記入黨誓詞,立足本職工作,把黨章各項規定落實到行動上、落實到各項事業中,切實做到為黨分憂、為國盡責、為民奉獻。三要踐行黨的宗旨。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增強為民用權的意識和為民謀利的能力,把為民辦實事作為履職盡責的根本,把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第一標準,誠心誠意為人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四要嚴守黨的紀律。嚴守政治紀律,堅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全方位向黨中央看齊,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嚴格執行組織紀律,堅持民主集中制,做到黨章規定的「四個服從」,自覺接受組織安排和紀律約束;嚴格遵守制度,遵守公共財物管理和使用規定,堅決杜絕以權謀私、化公為私等損害黨和人民群眾利益的行為。五要維護黨的形象。要從自身做起,始終堅持為民務實清廉,堅持埋頭苦幹、艱苦奮鬥,以個人形象展示黨的良好形象。同時,要敢于堅持立場、挺起腰杆,同一切詆毀黨的形象、損害黨的聲譽、破壞黨的團結的言行做鬥爭。
二要敢擔當
敢於擔當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和優秀品格,是黨員幹部的基本素質和職責要求,是中國共產黨永葆先進性純潔性、鞏固執政地位的重要基石。擔當精神體現黨員的黨性和覺悟、胸襟和勇氣,也決定著黨員幹部職責的履行、作用的發揮、貢獻的大小。責任無處不在,擔當義不容辭。無論我們從事哪個行業、身居何種崗位,就必須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遇到事情就要擔責、負責,出了問題還要追責、問責。
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我們必須樹立寬廣眼界和博大胸襟,大力弘揚敢於擔當的作風,鍛造敢於擔當的品格。一是面對大是大非要敢於亮劍。在對待大是大非問題上,要有正確立場和鮮明態度,面對否定黨的領導、攻擊社會主義制度的錯誤觀點,要敢於表明自己的態度,給予有理有據的正面回應,絕不能沉默失語。二是面對矛盾要敢於迎難而上。敢於直面矛盾,跳進矛盾漩渦中去解決問題,在攻堅克難過程中不斷向前推進。三是面對危機要敢於挺身而出。在緊急關頭、關鍵時刻要豁得出來、頂得上去,做帶領群眾戰風險、渡難關的主心骨。遇到緊急情況,要有膽有識、果斷決策,決不能優柔寡斷、患得患失。四是面對失誤要敢於承擔責任。作為黨員幹部,攬功諉過是一大忌。一個敢於擔當的黨員幹部應當是一個敢於對失誤負責的幹部,是一個善於從失誤中汲取教訓、提升能力和修養的幹部。五是面對歪風邪氣要敢于堅決鬥爭。面對各種歪風邪氣,要敢於較真、敢抓敢管,做擋風驅邪的泰山石,以正壓邪。
敢於擔當要做到自身硬。鐵肩才能擔道義。擔當背後是品格,是境界,是能力。一要有敢於擔當的政治定力。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終生必修課,煉就思想上的金鐘罩、鐵布衫,咬定青山不放鬆。二要有敢於擔當的理論素養。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通過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提高運用科學理論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三要有敢於擔當的無私情懷。無私才能無畏,無畏才敢擔當。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於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四要有敢於擔當的浩然正氣。公生明、廉生威,廉潔自有正氣來。只有自己煉就金剛不壞之身,才能有敢於擔當、勇於擔當、善於擔當的底氣和膽氣。五要有敢於擔當的過硬本領。要下大氣力苦練內功,提升履職盡責能力。
三要肯奉獻
奉獻是共產黨員應有的胸懷和品德。這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質的要求,更是落實為人民服務的一條途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必須把無私奉獻作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人民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奉獻自己全部的光和熱。革命戰爭年代,無數共產黨員衝鋒在前,為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出生入死、不怕犧牲,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成千上萬的共產黨死在了敵人的槍口下,用鮮血和生命踐行了「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錚錚誓言。這是奉獻的最高境界。作為新時期的共產黨員,肩負的職責和使命雖然有所改變,但黨的宗旨和性質永遠不會變,奉獻既表現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也表現在日常的崗位進取和愛心播撒上。奉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不論在什麼崗位上,都能做出奉獻,只要你有一顆愛心。奉獻不是失去,不是痛苦,是愛心的流露、善意的表達,最後總收穫的是發自內心的快樂、事業的進步、人格的升華。對一個共產黨員來說,人生真正的精彩就是不斷地奉獻。奉獻的真諦,不在於你在什麼位置上奉獻,而在於讓奉獻成為一種習慣,一種人生態度和追求?
奉獻通常需要付出,有些人便認為,奉獻吃虧,甘於奉獻的人太傻。事實果真如此嗎?這裡有一則故事。約旦河有兩個分支,一個是死海,裡面沒有任何生物;一個是加利利海,水裡物種豐富,岸邊百鳥雲集,兩者為何會形成如此反差?原來約旦河流入加利利海後,又流了出來,加利利海接受了多少東西,也會給別人多少東西,所以他是活生生的。而死海只進不出,因此他才會有一片死氣沉沉的景象。只知索取不懂得付出的人,最後會疲於獲得。只有付出和回報的相互循環,才會讓人間充滿溫暖人心的力。
講回報、有條件的奉獻,是交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奉獻。認為奉獻吃虧的人,沒有吃透奉獻的真諦。英國社會學家羅斯金曾說,「為別人盡最大的力量,最終就是為自己盡最大的力量。」奉獻的過程,其實也是自我能力提升、人生價值實現的過程,這顯然是自己的事業和人生所需要的。奉獻是一種付出,更是一種收穫。理解這一點,需要一種人生的大智慧。「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作為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一定要學習百年黨史中那些為了革命、建設犧牲奉獻的英烈,從他們身上悟透其中的道理。
四要知敬畏
明代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敬畏不是簡單的害怕,而是敬重自然和社會的法則,認識到自己的有限和渺小,從而自我約束,變為一種道德自律。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心有所畏,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更要常懷敬畏之心。***同志指出,黨員幹部要「敬畏法律、敬畏組織、敬畏人民、敬畏輿論」。敬畏法律,就是要懂得職位無論多高,都要在法律範圍內行使權力,依法行政、依法決策;敬畏組織,就是要懂得自己每一個進步都離不開組織的培養,不要老覺得組織「虧欠」自己,牢騷滿腹不思進取;敬畏人民,就是要懂得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所做的一切都要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敬畏輿論,就是要懂得有職有權,就要在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嚴於律己。當幹部一要敬畏歷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經得起和歷史的檢驗;二要敬畏百姓,讓自己做的事情對得起養育我們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將來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感到後悔。
敬畏歷史,就是尊重歷史,要求幹部做人、做事要努力爭取「千載留芳」,絕不能「遺臭萬年」。有了這種對歷史的敬畏之心,就不會急功近利、不顧後果地去搞「短期行為」、「政績工程」,不會去干「發祖宗財,斷子孫路」的「一錘子買賣」,也不會去干「崽賣爺田不心痛」的蠢事,而是放眼長遠,科學發展,干一些經得起和歷史檢驗的事。古人說「政聲人去後」,意思是說看一個官員是否有所建樹、是否清正廉潔,往往並不看他在任時有多少「花架子」、「假把式」,人們對他有多少溢美之辭。因為,這有可能是假象。重要的是要在他下台之後甚至他「百年」之後,蓋棺論定,客觀評價。
敬畏百姓就是不忘人民,服務人民,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我們當幹部,到底是恭恭敬敬當公僕,還是作威作福當「老爺」?干工作到底是為人民乾的,還是給領導看的?手中的權力到底是人民賦予的,還是上頭某個「恩人」賞賜的?吃的飯、住的房、穿的衣、坐的車到底是人民給的,還是天上掉下來的?有些幹部搞顛倒了這些關係,以「精英」自詡,以「上智」自居,視百姓為「下愚」,說話口氣很大,但說的多是空話、大話、假話;辦事「魄力」很大,但辦的多是虛事、「面子事」、勞民傷財的事。對百姓所需、所急、所難之事,能推則推,能拖則拖,能哄則哄,能騙則騙,就是不下真功夫。久而久之,小事拖成大事,好辦的事拖成難辦的事,矛盾激化,釀成事端,他們又把自己應負的責任上推下卸,或怨上頭政策不力,或怨下頭「不明真相群眾」不理解。他們忘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是天,百姓是地,沒有老百姓,幹部什麼都不是?
敬畏人生就是要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人一生其實很短,掐頭去尾,真正能幹事的時間就那麼三四十年,能幹到百歲的能有幾人?古人有所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之說,摒棄其悲觀厭世的消極意思,賦予其積極意義,我們的幹部確實應該抓緊「一秋」的短暫時間,多做事,做好事。「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是岳飛的千古名句。對這些名句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特定的歷史含義,我們今天姑且不論,但其中所蘊涵的積極人生態度和奮鬥精神是不朽的。
敬畏要求我們有所不為。一般來說,「畏」是被動行為,因為黨紀國法高懸,所以「畏法度」而「不敢為」。但這只是個起碼要求,是每個公民和黨員必須做到的。「畏」還有另外一種境界,就是提升到自省高度的自律,這是基於對黨和人民的大愛。對於一名共產黨員來說,敬畏就是要有所不為,損害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事,徇私舞弊、貪污受賄、奢靡腐敗,是堅決不能幹的。清正廉潔,既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又是一個最基本的底線。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敬畏也要求我們有所作為。敬畏需要有所不為,但並不是說「一切不為」,什麼事都不用乾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你心懷敬畏之心,最終還必須「有所作為」,也就是做實事、做好事,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只有明白「有所不為」與「有所作為」的關係,才能真正理解「敬畏」二字的含義?
作為黨員,特別是黨員幹部,心存敬畏,才會「思而出乎理智,做而有所顧忌,行而不忘法紀」。無數事實證明,那些所謂「天不怕、地不怕」的黨員幹部,今天不出事,難保明天不出事;在這個地方不出問題,難保在別的地方不出問題;在這個事情上不捅婁子,難保在別的事情上不捅婁子。黨員幹部有所敬畏;既是為了所做的事業,也是為了自己的人生。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再過5年,將迎來黨的百年大慶。回顧百年歷史,風風雨雨,不勝感慨。一句話,黨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榮辱與共,息息相關,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人民在漫漫長夜中看到希望的曙光。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前後,中華民族正處在深重的災難之中。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列強貪得無厭,你爭我奪,竟然在中國土地上大打出手。而中國政府竟宣稱嚴守「中立」。國將不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無數仁人志士憂心忡忡,為民族的生存尋找出路。有人主張實業救國,有人主張教育救國,有人引進西方種種時髦思潮,包括法西斯主義。但是,艱苦奮鬥建立起來的幼小的民族工業,經不住洋貨、洋資本的衝擊。在即失業的情況下,教育也難有所為。至於西方思潮,更是不著邊際。
中國向何處去?正在中國人民感到迷茫的時候,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新生的蘇維埃國家穩住了陣腳,開始社會主義建設。這一事件給中國人民帶來很大的震撼和啟示,各地人士紛紛成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下旬,各地代表集合在上海一家不起眼的房子裡,召開了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中國共產黨成立。
這件事震動全國,它給災難和迷惑中的中國人民帶來新的希望。好比漫漫長夜,看到東方呈現出一線曙光。早期的共產黨人不一定明白共產主義究竟有什麼含義,但他們認識到當前最重要任務是把危難中的中華民族拯救過來,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大山。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把拯救民族危亡作為己任?
還有一個人對十月革命抱有好感,那就是孫中山。由於兩次革命失敗,他正尋找新的出路。他認為,在民主革命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可以成為同盟者;而1923年中共三大也作出決定,與國民黨建立民主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1月,國民黨召開第一屆黨代會,通過了聯共、聯俄的方針,中共代表參加了會議,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會議通過了共產黨員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看起來中國共產黨有一個不錯的開端。
但是好景不常。1925年孫中山因病去世,留下一句帶有遺憾的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拋棄了孫中山的主張,在列強和江南財閥的支持下,採取突然襲擊的手段,對共產黨人進行了血腥鎮壓。無數共產黨人倒在血泊之中。生存下來的共產黨人擦乾身上的血跡,從資產階級手中接過反帝、反封建,後來又加上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大旗,繼續前進。自稱是孫中山忠實學生的蔣介石,至死也不敢放棄「革命」兩個字,但誰都清楚他要革誰的命。
歷史證明,復興中華民族的任務已經歷史地落在中國共產黨身上。
二、抗戰勝利,迎來了中華民族由衰到興的偉大轉折。
1931年,一心要侵吞中國的日本軍國主義,製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了第二次侵華戰爭。由於蔣介石不抵抗,日軍迅速奪取東北,向華北滲透。東北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奮起抗戰。1937年7月7日,侵華戰爭演變成以奪取全國為目的的全面戰爭,日本軍國主義揚言要在三個月內取得勝利。但是日本打錯了算盤,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戰爭的結局表明,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第一次取得完全的勝利。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收回了或取消了列強奪取的大部分領土或特權,百年恥辱為之一洗。這一勝利終止了民族的繼續衰落,走上了復興的道路。這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一個偉大轉折點。
抗戰勝利是如何取得的?xx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時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我是從以下三方面來理解這一作用。
第一,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抗戰的戰略方針,統一了全國思想,並且付諸了實施,取得了很好的結果。
1935年,在形勢日益緊迫的情況下,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中,提出了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策略,以後中共多次題注建立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倡議,得到了廣泛響應。在發生西安事變時,周恩來會見蔣介石,建議國共第二次合作。國共合作是抗日統一戰線的基礎,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各地方軍隊也停止了相互爭鬥,在抗戰中有良好表現。當時地方軍隊有100萬,超過中央軍的80萬,著名的台兒莊大捷,就是在李宗仁指揮、桂軍、川軍、西北軍、魯軍等地方軍隊參加下取得的。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占領了中國大片土地,國內人心浮動。軍隊中很多高級將領也意見分歧,有人說抗戰必敗,中國必亡;也有人說打幾個台兒莊戰役就可以把日軍逐出國門。蔣介石高喊「保衛大武漢」的口號,集中尚存的百萬軍隊,要與日本做最後決戰。武漢地處平原,易攻難守,誰都知道難以取勝。在關鍵時刻毛澤東於1938年寫出《論持久戰》一文,在武漢出版,迅速傳遍全國。黨中央指示周恩來在武漢會見蔣介石,說明共產黨關於打持久戰的主張。蔣介石接受了這一主張,在武漢外圍進行一定的阻擊後,有序地把軍隊撤出,把大量戰略物資運往重慶,為打持久戰做好準備。
全面抗戰開始後,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形成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兩個戰場。毛澤東為八路軍、新四軍制定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方針,以游擊戰為主要形式,放手發動群眾,以各種方式參加抗戰。軍隊所到之處首先實行「二五減租」,解除了農民群眾生存之憂,抗戰積極性高漲,形成了以八路軍、新四軍為核心,民兵隊伍協同,廣大人民支援的抗戰隊伍,開始時八路軍新四軍只有三、四萬人,在民眾支持下迅速發展,民兵隊伍最多時達二百萬。日軍陷在人民戰爭的泥潭中難以自拔。武漢失守後蔣介石曾說今後要以游擊戰為主,在衡陽設立游擊戰訓練班,還聘請葉劍英為教官。但國民黨軍隊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遭到失敗,蔣介石只好把軍隊撤回。
全國抗戰統一戰線、持久戰、人民戰爭,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抗戰的戰略方針,是克敵制勝的三件法寶。與中國不同,日本沒有從戰略高度對戰爭的全過程進行研究。它妄言三個月結束戰爭完全脫離實際。日本軍國主義過分相信主觀意志的作用,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具有非理性思維的傾向,這一特點現在還可以在日本右翼勢力中看到。很多人認為,在二戰中日本不止一次發生嚴重的戰略錯誤。日本所以失敗,戰爭的非正義性是根本原因,而戰略上的失誤是直接原因之一。
第二,在全面抗戰的大部分時間裡,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是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日軍占領武漢後感到兵力嚴重不足,已經沒有力量繼續前進。已占領的華北地區,是掠奪煤炭、鋼鐵等戰略物資的重要地方,卻受到八路軍、新四軍的騷擾。1938年10月,日軍在東京的大本營做出決定,日軍不再占領更多的地方,對華戰爭以軍事手段為主,改為以政治誘降為主。把主要兵力調到華北,清剿共產黨軍隊。日軍的調整,標誌著中國抗戰的戰略防禦階段結束,轉為戰略相持階段。
為了達到誘降的目的,日本近衛首相連續三次發表聲明,呼籲蔣介石和談,和平解決爭端。日本還邀請英美駐華大使為說客,勸說蔣介石接受和談。日本保證,不會傷害英美的在華利益。所謂和談,實際上是要中國投降,遭到蔣介石拒絕。但日本還是爭取到國民黨第二號人物汪精衛投敵。在日本用「聯合反共」為誘餌,對蔣介石進行誘降的同時,日軍把作戰兵力的60%左右調到華北,加上幾乎全部偽軍,對根據地軍民進行殘酷的掃蕩。這樣的兵力部署一直維持到戰爭結束。敵後戰場成為抗日的主戰場,八路軍、新四軍擔負起抗戰的主要責任。八路軍、新四軍尋找機會主動出擊,消滅敵人。1940年8月,八路軍、新四軍發動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出動兵力40萬,歷時四個月,以破壞交通線為主要目標,對敵人發起攻擊。這次戰役斃傷日軍xx0餘人,偽軍5000餘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0餘人;日軍投降47人,偽軍反正1845人。這是相持階段規模最大的一次戰鬥。在整個相持階段五年多的時間裡,正面戰場發生大小戰役約15次。這些戰役規模較小,時間較短,一般都是日軍首先進攻,中國軍隊回擊,日軍退回原地。除宜昌等個別地方,日軍沒有占領更多的土地,中國軍隊也沒有收回失去的領土,國民黨軍隊很少主動出擊。日軍進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震懾蔣介石,迫使他投降。正面戰場戰線呈穩定狀態。蔣介石感到對日戰場壓力減輕,也調整軍事部署,從主要對付日軍,改為主要對付共產黨,除停發軍餉武器外,指使軍隊在各地製造摩擦,使八路軍新四軍兩面受敵。
八路軍、新四軍頂住了敵人的殘酷掃蕩,不斷壯大自己,兵力已從抗戰初期的3至4萬人發展到1943年末的50萬。到1943年日偽軍龜縮在據點裡不敢出來。這時日本國內物資奇缺,沒有力量在中國戰場增加投入。1943年12月,日軍大本營決定停止對八路軍、新四軍進行大規模掃蕩,意味著戰爭已經從相持階段轉為戰略反攻階段。從1944年1月開始共產黨軍委發出局部反攻的通知,到1945年戰爭結束解放中小城市約一百座。
為了解決國內物資奇缺的問題,1944年春日本發動一次軍事行動,稱為「一號戰役」,目的是打通平漢、粵漢鐵路線和越南進入廣西的公路線。日軍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連克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等省,日軍占領貴州重鎮獨山,重慶震動。對於這次國民黨軍隊大潰敗國內同聲譴責,蔣介石也說是從未有過的恥辱。不過日軍已是強弩之末,1945年3月,國民黨軍隊開始反攻,進入8月,廣西全境收復,15日,日本投降。
國際上曾有人否定中國抗戰的意義,美國總統羅斯福說:如果沒有中國吸引著大量日軍,太平洋戰爭將是另一種情況。從上面簡單描述的過程看,不難看出共產黨及其軍隊在戰爭中的作用。
第三,在重要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沉著應對,力挽狂瀾,保證抗戰進行到底。
抗戰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充滿驚濤駭浪。在戰爭過程中,曾經發生一些嚴重事件,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導致抗戰失敗。遇到這些事件,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沉著應對,有理、有利、有節,保證抗戰的航船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1936年12月12日年末,正當日本侵華形勢十分緊張之際,發生「西安事變」。南京政府中的親日派組織大軍準備向西安進攻,新的內戰一觸即發。如果發生內戰,就為日本擴大侵略戰爭提供最好的時機。東北軍內部思想混亂,有人主張放蔣,有人主張殺蔣。15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以中共領導人名義致電南京政府,建議和平解決事端。16日,周恩來葉劍英等中共談判代表團趕到西安,向張學良、楊虎城表達中共中央的態度。為了統一思想,周恩來在東北軍中做了大量工作。22日,宋子文、宋美齡到達西安,作為蔣介石一方的談判代表參加了三方談判。談判取得了聯合抗戰等多項共識。要做到停止內戰,一致對外,關鍵是要蔣介石同意國共合作。周恩來在張學良、宋美齡陪同下與蔣介石見面,提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主張。周恩來耐心說服,終於得到蔣介石首肯。事出突然的「西安事變」得到了妥善解決。事後經過半年多的艱苦談判終於實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條件。
1939年初,汪精衛投敵。汪精衛是國民黨第二號人物,在國民黨內部有一定迷惑力。他投敵後,有 20名國民黨中央委員;65名高級文官;58名旅長、參謀長以上高級將領投降日本。有些軍隊成建制投降,偽軍最多時達到一百萬。這些高級軍政人員大都成為偽政府、偽軍的骨幹,使日軍控制區的政權得以大大加強。為了遏制這股投降風,中國共產黨做了大量工作。在汪精衛投敵前中央就致信蔣介石提出警告,沒有得到蔣重視。汪等投降後毛澤東著文,批駁漢奸理論,一針見血指出,投降派理論是「和則存,戰則亡」,而我們的理論是「戰則存,和則亡」。毛澤東還指出:,所有投降派都打著反共旗號,反共的實質就是向日本投降。由於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努力,這股投降逆流得以制止。
從1938年10月至1944年末,共五年多時間,是抗戰的相持階段,是最困難階段,也是最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得失決定了整個戰爭的成敗。在這階段,蔣介石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反共高潮,最嚴重一次是皖南事變。新四軍主力約9000人奉命向長江以北轉移,途中遭到蔣軍近十萬人伏擊。新四軍奮力抵抗,有xx餘人突圍,其餘全部犧牲或被俘,政委項英犧牲,軍長葉挺出面交涉被扣。蔣介石做了一件日本人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中共中央發出嚴正抗議,要求立即釋放葉挺,調查事件真相,嚴懲兇手,蔣介石不理,封鎖消息,禁止中共報紙《新華日報》發行。共產黨通過各種渠道揭露蔣介石破壞抗戰的行為,爭取到廣大人民的同情。蔣介石召開參政會,共產黨代表拒絕參加。在中央努力下,蘇聯政府向蔣介石提出嚴正抗議;美國表示,如果參政會上沒有共產黨代表參加,美國將停止提供財政援助。無奈下蔣介石只得在參政會上保證今後再也不會發生像皖南事變這樣的事情。出於大局考慮,根據「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共產黨沒有過多糾纏,一場威脅到統一戰線存亡的嚴重危機得以妥善解決。當事變發生時,中央軍委迅速做出決定,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劉少奇為政委,賴傳珠為參謀長,重振新四軍。經過努力,新四軍重新活躍在大江南北抗戰第一線。
在共產黨努力下,抗戰得以克服一個個艱險與危機,順利到達勝利的彼岸。
以上簡要闡述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所發揮的作用,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國民黨在抗戰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國民黨始終承擔並領導正面戰場的戰鬥,消滅的敵人數量比敵後戰場多,犧牲的人數也多。在相持階段,蔣介石拒絕了日本的誘降,堅持抗戰。在反攻階段,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場有出色表現,等等。同時,國民黨在戰爭中也有重大錯誤。「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內」錯誤方針指導下,對日軍侵略不抵抗,步步退讓,導致日本軍國主義野心不斷膨脹,錯誤估計形勢,於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相持階段蔣介石不顧民族大義,消極抗戰,積極反共,幾乎使抗日統一戰線破裂。他的軍隊抗戰意識下降,導致1944年在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總反攻的大好形勢下出現大潰退的怪事。蔣介石沒有採取必要措施阻止汪精衛叛國,也沒有阻止大批黨政高官投敵,對此蔣介石負有領導責任。總之,國民黨蔣介石在抗戰中有功也有過,既不能否定它的功績,也不能過分誇大其作用。
抗戰勝利標誌著中華民族由衰到興的偉大轉折,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事業由低潮轉向新的高潮的重要轉折。全面抗戰發生的時候,黨領導的軍隊只有四、五萬人,到抗戰結束,已經發展到百萬。儘管軍隊數量和裝備上與國民黨比仍有很大差距,但經過抗日戰爭血與火洗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不可能被蔣介石戰勝,中國革命必將走向高潮。抗日戰爭的歷史,無論在國史上還是黨史上,都是重重的一頁。雖然時間已經越過七十多年,但重溫這段歷史,吸取經驗教訓,仍有重要意義。
三、復興路上的三座里程碑。
抗戰勝利,中華民族從此走上復興道路,但並不意味著中國已經是強大的國家。儘管當時被稱為四強之一,其實當時仍舊貧窮落後,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沒有過去。
在此以後發生了復興路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三件大事,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他們是:新中國的成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和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成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在黨的領導下,中國在不長的時間裡,解放了除台灣等少數地區外的全部國土,實現了國家的真正統一,實現了各民族的大團結,為民族復興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解放後不久,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經濟建設,古老的民族,日新月異。
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沒有新中國,而沒有新中國就不會有民族復興。為什麼呢?這是所處的時代特徵和國際環境以及中國的實際情況所決定的。本來,一個發展中國家取得獨立,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它的任務是清除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影響,發展經濟,趕上已開發國家的步伐。但是中國原有的民族資本十分幼小,歷史證明,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因具軟弱性,無法實現民主革命的任務。孫中山奮鬥終生,最後發現革命尚未成功,他所主張的三民主義沒有能夠實現。蔣介石掌握政權後,既沒有實現真正的民主,也沒有給人民帶來幸福,沒有改變國家貧窮落後的局面。中國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完成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為發展經濟創造條件?
國際人士在評論中國的發展道路時,往往將它與印度相比。這兩個國家國情相近,中國在1949年10月建國,印度在1948年取得獨立,1950年1月建國。建國時兩國經濟總量相近,但按人均計算印度高於中國,印度工業化水平也高於中國。印度建立了英國式的政治體制,被學者們譽為發展中國家中民主政治制度的典範;中國則在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人們把這兩個國家當做兩種發展道路的競賽,很多人不看好中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兩國都發生很大的變化。原先印度人均gdp高於中國,1980年兩國人均gdp基本相等,xx年中國人均gdp約超出印度近一倍,xx年以後差距繼續擴大。建國前兩國人均預期壽命都是35歲,現在印度是64歲,中國是73歲,每一個中國人要比印度人多活九年。印度的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後於中國,xx年印度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還沒有超過第一產業,基本上還是一個農業國家。
印度和中國都是人口大國,都承受著人口的巨大壓力。人口問題往往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兩國都推行人口控制政策,但是公認為中國取得了成功,而印度則失敗了。為什麼呢?國外有些人歸之於印度實行民主制度,如果印度官員實行中國這樣的剛性的人口政策,他就會落選。中國所以成功,是與共產黨對人口問題的理念有關。建國初期有人提出,中國的人口極限是8億,超過此數社會就不能發展。但是人口增長快,一是因為生的多,二是因為死的少。人們可以限制生育,卻不可以限制壽命提高。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初期都有一個人口迅速增長的過程。中國建國後農民有了土地,嬰兒死亡率迅速下降,即使一個不生,8億的指標也不一定控制得住。共產黨對人口問題有自己的理念,不把人多看成是消極因素。毛澤東說,人是寶貴財富,人多好辦事;同時說人口也要計劃,不能增長過快。中國是最善於利用人口資源的國家,所以發展快,至今還是利用勞動力優勢。生產發展了,人民收入提高,人們自然會接受強硬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中國,政策得不到多數群眾擁護也是不行的。印度不發展工業,不利用人口優勢,貧困的問題解決不了,怎能對生育實行嚴格的控制呢?
此外,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確制定了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維護了團結,為民族復興創造了重要條件。這也是優於印度的因素。
另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是1953年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1950年6月,朝鮮爆發戰爭,美軍在仁川登陸,一直打到鴨綠江邊。對於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要不要出兵,是個嚴重的挑戰。政治局擴大會議長時間討論,多數人不贊成出兵。毛澤東權衡利弊,最後還是做出了艱難的選擇——出兵!我不知道毛澤東當時有多少勝算,但戰爭的結果出於全世界很多人的意外。證明毛澤東的決策是正確的、英明的。
美國說,雙方打了個平局,但是很多人認為,中國取得勝利。從現象上看,中國人把美國趕回三八線,從深層次的影響看,戰爭的結局對新中國的發展乃至世界政治格局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中國的勝利,終結了百年多來不間斷的戰亂,保證了半個多世紀的國內和平。抗美援朝勝利後,除了少數邊界衝突以外,中國人民免受國際國內戰爭之苦。這就為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實現民族復興創造了十分重要的條件。韓戰的勝利成為一種強大威懾,任何外部勢力都不敢輕易對我挑釁,也迫使美國改變策略,放棄用軍事手段推翻中國共產黨政權的目標,改為用政治手段,依靠中國內部反對勢力促使和平演變。這就使中國創造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環境。
抗美援朝的勝利,也給國內各種敵對勢力構成重大震懾,對穩定全國形勢十分有利。
其次,韓戰的勝利,改變了世界政治趨向。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高漲,美國後院到處著火。戰爭的結局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促使世界殖民體系迅速瓦解。戰爭的結局大大提高了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的威信,很多國家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使中國的國際環境得到改善。
第三,戰爭使解放軍向著現代化方向邁出重要的第一步。戰爭的第二年中國空軍就出現在戰場上。通常,訓練一個空軍駕駛員到參加戰鬥一般需要三年時間,戰爭中的中國飛行員只需要一年,而且取得不錯的戰果。中國使用的米格15型戰機是蘇聯最新型飛機,性能不比美國差,中國擊落的敵機不比美國少。美國人驚呼共產黨中國一夜之間變成空軍強國。用蘇制喀秋莎火箭武裝的火箭部隊在戰爭中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戰爭是軍隊成長最迅速的時期。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意義不僅於此。韓戰以及以後的越南戰爭的失敗,大大打擊了美國好戰分子的囂張氣焰,軍隊士氣低落,民眾反戰情緒強烈,加上財政困難,美國再也沒有力量同時與中蘇兩個國家對抗。美國做出了二戰後第一次戰略收縮的決策,主要目標是謀求與中國建立正常關係。1972年尼克森訪華,日本搶先與中國建交,西歐國家迅速跟進,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1979年中美建交,事態發展之快使人眼花繚亂。八十年代被人認為是中美兩國的蜜月時期。正是由於寬鬆的國際環境,中國成功地實現了開放,大量壓縮軍費開支,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1990年蘇聯解體,美國認為中國已經不重要,五角大樓、中央情報局、民間諮詢機構紛紛制定進攻中國的計劃,但是終因韓戰的餘威還在,美國沒有敢動手。
抗美援朝的影響至少維持了四十年,至今美國要發動第二次韓戰不得不考慮中國的因素。
第三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是八十年代初成功實行開放政策。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的原因是原先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當今世界潮流。當今世界經濟的最重要特徵是全球化,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關起門來發展經濟。經濟全球化就是全世界實行統一的市場經濟,各國經濟都要融入世界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各國的目標不是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經濟體系,而是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在世界經濟中正確定位,建設有本國特色的經濟。經濟全球化也是給發展中國家重要的機遇,有些國家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建立以資源型產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有些國家根據自身特點建立以信息產業、軟體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力資源豐富,選擇以製造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製造業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很大,吸收力很多,這一選擇符合國情。中國改革開放,正值已開發國家加速將現代製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過程,中國由於已經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培養了大量技術人才,發展製造業條件較好,自然成為跨國產業轉移的主要對象國。中國成為除美國外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國外資本和技術的進入又促進中國資本和技術的發展,因此中國很快成為世界。中國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在發展中國家中領先。有些發展中國家利用資源等優勢,經濟發展一度很快,但因忽略了工業化,因而後勁不足。
中國以製造業為重點,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也有利於新興產業的發展。製造業本身規模巨大,是使用高新技術最多的產業。例如,大約95%的機器人在汽車製造中使用。製造業是發展其他產業的重要基礎,高鐵、核電、航天、軍事裝備等產業無不需要製造業的支持。製造業也促進了軟體業的發展。中國的登月工程已經顯示出很強的軟體能力。美國認為軍事技術遠遠領先於中國,但承認軟體能力不及中國,對中國的飛彈感到憂心忡忡。有人說笑話,說美國需要引進中國給上數學課。
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證了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也為今後最終實現民族復興大業奠定了可靠基礎、回顧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歷史,它與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緊密相連,息息相關。民族復興需要黨的領導,而共產黨只有在民族發展中才能得到自身的發展和成長。在前進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也曾經遇到很多困難,也犯過很多錯誤,有些錯誤很嚴重。但共產黨有能力克服一切困難,也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糾正錯誤。這是因為共產黨把自身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得到人民的支持。我們很高興看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經成為全黨、全國人民,廣大海外華人共同目標,並且取得很多國家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的復興,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復興。我們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任務還沒有完成。好比萬里長征,現在已經到了遵義,目標已經明確,道路已經清晰,看見了勝利的曙光。但是前方的道路仍很遙遠,存在很多艱難險阻。中國面臨著國外敵對勢力的戰爭威脅;國內經濟承受著下行的嚴重壓力;還面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艱巨任務。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任重而道遠,今後的重任將落在今天的青年們身上。
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人民在漫漫長夜中看到希望的曙光。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前後,中華民族正處在深重的災難之中。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列強貪得無厭,你爭我奪,竟然在中國土地上大打出手。而中國政府竟宣稱嚴守「中立」。國將不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無數仁人志士憂心忡忡,為民族的生存尋找出路。有人主張實業救國,有人主張教育救國,有人引進西方種種時髦思潮,包括法西斯主義。但是,艱苦奮鬥建立起來的幼小的民族工業,經不住洋貨、洋資本的衝擊。在即失業的情況下,教育也難有所為。至於西方思潮,更是不著邊際。
中國向何處去?正在中國人民感到迷茫的時候,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新生的蘇維埃國家穩住了陣腳,開始社會主義建設。這一事件給中國人民帶來很大的震撼和啟示,各地人士紛紛成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下旬,各地代表集合在上海一家不起眼的房子裡,召開了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中國共產黨成立。
這件事震動全國,它給災難和迷惑中的中國人民帶來新的希望。好比漫漫長夜,看到東方呈現出一線曙光。早期的共產黨人不一定明白共產主義究竟有什麼含義,但他們認識到當前最重要任務是把危難中的中華民族拯救過來,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大山。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把拯救民族危亡作為己任?
還有一個人對十月革命抱有好感,那就是孫中山。由於兩次革命失敗,他正尋找新的出路。他認為,在民主革命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可以成為同盟者;而1923年中共三大也作出決定,與國民黨建立民主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1月,國民黨召開第一屆黨代會,通過了聯共、聯俄的方針,中共代表參加了會議,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會議通過了共產黨員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看起來中國共產黨有一個不錯的開端。
但是好景不常。1925年孫中山因病去世,留下一句帶有遺憾的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拋棄了孫中山的主張,在列強和江南財閥的支持下,採取突然襲擊的手段,對共產黨人進行了血腥鎮壓。無數共產黨人倒在血泊之中。生存下來的共產黨人擦乾身上的血跡,從資產階級手中接過反帝、反封建,後來又加上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大旗,繼續前進。自稱是孫中山忠實學生的蔣介石,至死也不敢放棄「革命」兩個字,但誰都清楚他要革誰的命。
歷史證明,復興中華民族的任務已經歷史地落在中國共產黨身上。
二、抗戰勝利,迎來了中華民族由衰到興的偉大轉折。
1931年,一心要侵吞中國的日本軍國主義,製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了第二次侵華戰爭。由於蔣介石不抵抗,日軍迅速奪取東北,向華北滲透。東北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奮起抗戰。1937年7月7日,侵華戰爭演變成以奪取全國為目的的全面戰爭,日本軍國主義揚言要在三個月內取得勝利。但是日本打錯了算盤,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戰爭的結局表明,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第一次取得完全的勝利。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收回了或取消了列強奪取的大部分領土或特權,百年恥辱為之一洗。這一勝利終止了民族的繼續衰落,走上了復興的道路。這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一個偉大轉折點。
抗戰勝利是如何取得的?xx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時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我是從以下三方面來理解這一作用。
第一,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抗戰的戰略方針,統一了全國思想,並且付諸了實施,取得了很好的結果。
1935年,在形勢日益緊迫的情況下,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中,提出了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策略,以後中共多次題注建立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倡議,得到了廣泛響應。在發生西安事變時,周恩來會見蔣介石,建議國共第二次合作。國共合作是抗日統一戰線的基礎,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各地方軍隊也停止了相互爭鬥,在抗戰中有良好表現。當時地方軍隊有100萬,超過中央軍的80萬,著名的台兒莊大捷,就是在李宗仁指揮、桂軍、川軍、西北軍、魯軍等地方軍隊參加下取得的。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占領了中國大片土地,國內人心浮動。軍隊中很多高級將領也意見分歧,有人說抗戰必敗,中國必亡;也有人說打幾個台兒莊戰役就可以把日軍逐出國門。蔣介石高喊「保衛大武漢」的口號,集中尚存的百萬軍隊,要與日本做最後決戰。武漢地處平原,易攻難守,誰都知道難以取勝。在關鍵時刻毛澤東於1938年寫出《論持久戰》一文,在武漢出版,迅速傳遍全國。黨中央指示周恩來在武漢會見蔣介石,說明共產黨關於打持久戰的主張。蔣介石接受了這一主張,在武漢外圍進行一定的阻擊後,有序地把軍隊撤出,把大量戰略物資運往重慶,為打持久戰做好準備。
全面抗戰開始後,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形成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兩個戰場。毛澤東為八路軍、新四軍制定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方針,以游擊戰為主要形式,放手發動群眾,以各種方式參加抗戰。軍隊所到之處首先實行「二五減租」,解除了農民群眾生存之憂,抗戰積極性高漲,形成了以八路軍、新四軍為核心,民兵隊伍協同,廣大人民支援的抗戰隊伍,開始時八路軍新四軍只有三、四萬人,在民眾支持下迅速發展,民兵隊伍最多時達二百萬。日軍陷在人民戰爭的泥潭中難以自拔。武漢失守後蔣介石曾說今後要以游擊戰為主,在衡陽設立游擊戰訓練班,還聘請葉劍英為教官。但國民黨軍隊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遭到失敗,蔣介石只好把軍隊撤回。
全國抗戰統一戰線、持久戰、人民戰爭,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抗戰的戰略方針,是克敵制勝的三件法寶。與中國不同,日本沒有從戰略高度對戰爭的全過程進行研究。它妄言三個月結束戰爭完全脫離實際。日本軍國主義過分相信主觀意志的作用,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具有非理性思維的傾向,這一特點現在還可以在日本右翼勢力中看到。很多人認為,在二戰中日本不止一次發生嚴重的戰略錯誤。日本所以失敗,戰爭的非正義性是根本原因,而戰略上的失誤是直接原因之一。
第二,在全面抗戰的大部分時間裡,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是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日軍占領武漢後感到兵力嚴重不足,已經沒有力量繼續前進。已占領的華北地區,是掠奪煤炭、鋼鐵等戰略物資的重要地方,卻受到八路軍、新四軍的騷擾。1938年10月,日軍在東京的大本營做出決定,日軍不再占領更多的地方,對華戰爭以軍事手段為主,改為以政治誘降為主。把主要兵力調到華北,清剿共產黨軍隊。日軍的調整,標誌著中國抗戰的戰略防禦階段結束,轉為戰略相持階段。
為了達到誘降的目的,日本近衛首相連續三次發表聲明,呼籲蔣介石和談,和平解決爭端。日本還邀請英美駐華大使為說客,勸說蔣介石接受和談。日本保證,不會傷害英美的在華利益。所謂和談,實際上是要中國投降,遭到蔣介石拒絕。但日本還是爭取到國民黨第二號人物汪精衛投敵。在日本用「聯合反共」為誘餌,對蔣介石進行誘降的同時,日軍把作戰兵力的60%左右調到華北,加上幾乎全部偽軍,對根據地軍民進行殘酷的掃蕩。這樣的兵力部署一直維持到戰爭結束。敵後戰場成為抗日的主戰場,八路軍、新四軍擔負起抗戰的主要責任。八路軍、新四軍尋找機會主動出擊,消滅敵人。1940年8月,八路軍、新四軍發動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出動兵力40萬,歷時四個月,以破壞交通線為主要目標,對敵人發起攻擊。這次戰役斃傷日軍xx0餘人,偽軍5000餘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0餘人;日軍投降47人,偽軍反正1845人。這是相持階段規模最大的一次戰鬥。在整個相持階段五年多的時間裡,正面戰場發生大小戰役約15次。這些戰役規模較小,時間較短,一般都是日軍首先進攻,中國軍隊回擊,日軍退回原地。除宜昌等個別地方,日軍沒有占領更多的土地,中國軍隊也沒有收回失去的領土,國民黨軍隊很少主動出擊。日軍進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震懾蔣介石,迫使他投降。正面戰場戰線呈穩定狀態。蔣介石感到對日戰場壓力減輕,也調整軍事部署,從主要對付日軍,改為主要對付共產黨,除停發軍餉武器外,指使軍隊在各地製造摩擦,使八路軍新四軍兩面受敵。
八路軍、新四軍頂住了敵人的殘酷掃蕩,不斷壯大自己,兵力已從抗戰初期的3至4萬人發展到1943年末的50萬。到1943年日偽軍龜縮在據點裡不敢出來。這時日本國內物資奇缺,沒有力量在中國戰場增加投入。1943年12月,日軍大本營決定停止對八路軍、新四軍進行大規模掃蕩,意味著戰爭已經從相持階段轉為戰略反攻階段。從1944年1月開始共產黨軍委發出局部反攻的通知,到1945年戰爭結束解放中小城市約一百座。
為了解決國內物資奇缺的問題,1944年春日本發動一次軍事行動,稱為「一號戰役」,目的是打通平漢、粵漢鐵路線和越南進入廣西的公路線。日軍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連克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等省,日軍占領貴州重鎮獨山,重慶震動。對於這次國民黨軍隊大潰敗國內同聲譴責,蔣介石也說是從未有過的恥辱。不過日軍已是強弩之末,1945年3月,國民黨軍隊開始反攻,進入8月,廣西全境收復,15日,日本投降。
國際上曾有人否定中國抗戰的意義,美國總統羅斯福說:如果沒有中國吸引著大量日軍,太平洋戰爭將是另一種情況。從上面簡單描述的過程看,不難看出共產黨及其軍隊在戰爭中的作用。
第三,在重要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沉著應對,力挽狂瀾,保證抗戰進行到底。
抗戰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充滿驚濤駭浪。在戰爭過程中,曾經發生一些嚴重事件,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導致抗戰失敗。遇到這些事件,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沉著應對,有理、有利、有節,保證抗戰的航船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1936年12月12日年末,正當日本侵華形勢十分緊張之際,發生「西安事變」。南京政府中的親日派組織大軍準備向西安進攻,新的內戰一觸即發。如果發生內戰,就為日本擴大侵略戰爭提供最好的時機。東北軍內部思想混亂,有人主張放蔣,有人主張殺蔣。15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以中共領導人名義致電南京政府,建議和平解決事端。16日,周恩來葉劍英等中共談判代表團趕到西安,向張學良、楊虎城表達中共中央的態度。為了統一思想,周恩來在東北軍中做了大量工作。22日,宋子文、宋美齡到達西安,作為蔣介石一方的談判代表參加了三方談判。談判取得了聯合抗戰等多項共識。要做到停止內戰,一致對外,關鍵是要蔣介石同意國共合作。周恩來在張學良、宋美齡陪同下與蔣介石見面,提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主張。周恩來耐心說服,終於得到蔣介石首肯。事出突然的「西安事變」得到了妥善解決。事後經過半年多的艱苦談判終於實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條件。
1939年初,汪精衛投敵。汪精衛是國民黨第二號人物,在國民黨內部有一定迷惑力。他投敵後,有 20名國民黨中央委員;65名高級文官;58名旅長、參謀長以上高級將領投降日本。有些軍隊成建制投降,偽軍最多時達到一百萬。這些高級軍政人員大都成為偽政府、偽軍的骨幹,使日軍控制區的政權得以大大加強。為了遏制這股投降風,中國共產黨做了大量工作。在汪精衛投敵前中央就致信蔣介石提出警告,沒有得到蔣重視。汪等投降後毛澤東著文,批駁漢奸理論,一針見血指出,投降派理論是「和則存,戰則亡」,而我們的理論是「戰則存,和則亡」。毛澤東還指出:,所有投降派都打著反共旗號,反共的實質就是向日本投降。由於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努力,這股投降逆流得以制止。
從1938年10月至1944年末,共五年多時間,是抗戰的相持階段,是最困難階段,也是最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得失決定了整個戰爭的成敗。在這階段,蔣介石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反共高潮,最嚴重一次是皖南事變。新四軍主力約9000人奉命向長江以北轉移,途中遭到蔣軍近十萬人伏擊。新四軍奮力抵抗,有xx餘人突圍,其餘全部犧牲或被俘,政委項英犧牲,軍長葉挺出面交涉被扣。蔣介石做了一件日本人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中共中央發出嚴正抗議,要求立即釋放葉挺,調查事件真相,嚴懲兇手,蔣介石不理,封鎖消息,禁止中共報紙《新華日報》發行。共產黨通過各種渠道揭露蔣介石破壞抗戰的行為,爭取到廣大人民的同情。蔣介石召開參政會,共產黨代表拒絕參加。在中央努力下,蘇聯政府向蔣介石提出嚴正抗議;美國表示,如果參政會上沒有共產黨代表參加,美國將停止提供財政援助。無奈下蔣介石只得在參政會上保證今後再也不會發生像皖南事變這樣的事情。出於大局考慮,根據「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共產黨沒有過多糾纏,一場威脅到統一戰線存亡的嚴重危機得以妥善解決。當事變發生時,中央軍委迅速做出決定,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劉少奇為政委,賴傳珠為參謀長,重振新四軍。經過努力,新四軍重新活躍在大江南北抗戰第一線。
在共產黨努力下,抗戰得以克服一個個艱險與危機,順利到達勝利的彼岸。
以上簡要闡述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所發揮的作用,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國民黨在抗戰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國民黨始終承擔並領導正面戰場的戰鬥,消滅的敵人數量比敵後戰場多,犧牲的人數也多。在相持階段,蔣介石拒絕了日本的誘降,堅持抗戰。在反攻階段,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場有出色表現,等等。同時,國民黨在戰爭中也有重大錯誤。「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內」錯誤方針指導下,對日軍侵略不抵抗,步步退讓,導致日本軍國主義野心不斷膨脹,錯誤估計形勢,於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相持階段蔣介石不顧民族大義,消極抗戰,積極反共,幾乎使抗日統一戰線破裂。他的軍隊抗戰意識下降,導致1944年在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總反攻的大好形勢下出現大潰退的怪事。蔣介石沒有採取必要措施阻止汪精衛叛國,也沒有阻止大批黨政高官投敵,對此蔣介石負有領導責任。總之,國民黨蔣介石在抗戰中有功也有過,既不能否定它的功績,也不能過分誇大其作用。
抗戰勝利標誌著中華民族由衰到興的偉大轉折,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事業由低潮轉向新的高潮的重要轉折。全面抗戰發生的時候,黨領導的軍隊只有四、五萬人,到抗戰結束,已經發展到百萬。儘管軍隊數量和裝備上與國民黨比仍有很大差距,但經過抗日戰爭血與火洗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不可能被蔣介石戰勝,中國革命必將走向高潮。抗日戰爭的歷史,無論在國史上還是黨史上,都是重重的一頁。雖然時間已經越過七十多年,但重溫這段歷史,吸取經驗教訓,仍有重要意義。
三、復興路上的三座里程碑。
抗戰勝利,中華民族從此走上復興道路,但並不意味著中國已經是強大的國家。儘管當時被稱為四強之一,其實當時仍舊貧窮落後,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沒有過去。
在此以後發生了復興路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三件大事,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他們是:新中國的成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和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成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在黨的領導下,中國在不長的時間裡,解放了除台灣等少數地區外的全部國土,實現了國家的真正統一,實現了各民族的大團結,為民族復興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解放後不久,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經濟建設,古老的民族,日新月異。
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沒有新中國,而沒有新中國就不會有民族復興。為什麼呢?這是所處的時代特徵和國際環境以及中國的實際情況所決定的。本來,一個發展中國家取得獨立,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它的任務是清除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影響,發展經濟,趕上已開發國家的步伐。但是中國原有的民族資本十分幼小,歷史證明,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因具軟弱性,無法實現民主革命的任務。孫中山奮鬥終生,最後發現革命尚未成功,他所主張的三民主義沒有能夠實現。蔣介石掌握政權後,既沒有實現真正的民主,也沒有給人民帶來幸福,沒有改變國家貧窮落後的局面。中國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完成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為發展經濟創造條件?
國際人士在評論中國的發展道路時,往往將它與印度相比。這兩個國家國情相近,中國在1949年10月建國,印度在1948年取得獨立,1950年1月建國。建國時兩國經濟總量相近,但按人均計算印度高於中國,印度工業化水平也高於中國。印度建立了英國式的政治體制,被學者們譽為發展中國家中民主政治制度的典範;中國則在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人們把這兩個國家當做兩種發展道路的競賽,很多人不看好中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兩國都發生很大的變化。原先印度人均gdp高於中國,1980年兩國人均gdp基本相等,xx年中國人均gdp約超出印度近一倍,xx年以後差距繼續擴大。建國前兩國人均預期壽命都是35歲,現在印度是64歲,中國是73歲,每一個中國人要比印度人多活九年。印度的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後於中國,xx年印度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還沒有超過第一產業,基本上還是一個農業國家。
印度和中國都是人口大國,都承受著人口的巨大壓力。人口問題往往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兩國都推行人口控制政策,但是公認為中國取得了成功,而印度則失敗了。為什麼呢?國外有些人歸之於印度實行民主制度,如果印度官員實行中國這樣的剛性的人口政策,他就會落選。中國所以成功,是與共產黨對人口問題的理念有關。建國初期有人提出,中國的人口極限是8億,超過此數社會就不能發展。但是人口增長快,一是因為生的多,二是因為死的少。人們可以限制生育,卻不可以限制壽命提高。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初期都有一個人口迅速增長的過程。中國建國後農民有了土地,嬰兒死亡率迅速下降,即使一個不生,8億的指標也不一定控制得住。共產黨對人口問題有自己的理念,不把人多看成是消極因素。毛澤東說,人是寶貴財富,人多好辦事;同時說人口也要計劃,不能增長過快。中國是最善於利用人口資源的國家,所以發展快,至今還是利用勞動力優勢。生產發展了,人民收入提高,人們自然會接受強硬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中國,政策得不到多數群眾擁護也是不行的。印度不發展工業,不利用人口優勢,貧困的問題解決不了,怎能對生育實行嚴格的控制呢?
此外,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確制定了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維護了團結,為民族復興創造了重要條件。這也是優於印度的因素。
另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是1953年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1950年6月,朝鮮爆發戰爭,美軍在仁川登陸,一直打到鴨綠江邊。對於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要不要出兵,是個嚴重的挑戰。政治局擴大會議長時間討論,多數人不贊成出兵。毛澤東權衡利弊,最後還是做出了艱難的選擇——出兵!我不知道毛澤東當時有多少勝算,但戰爭的結果出於全世界很多人的意外。證明毛澤東的決策是正確的、英明的。
美國說,雙方打了個平局,但是很多人認為,中國取得勝利。從現象上看,中國人把美國趕回三八線,從深層次的影響看,戰爭的結局對新中國的發展乃至世界政治格局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中國的勝利,終結了百年多來不間斷的戰亂,保證了半個多世紀的國內和平。抗美援朝勝利後,除了少數邊界衝突以外,中國人民免受國際國內戰爭之苦。這就為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實現民族復興創造了十分重要的條件。韓戰的勝利成為一種強大威懾,任何外部勢力都不敢輕易對我挑釁,也迫使美國改變策略,放棄用軍事手段推翻中國共產黨政權的目標,改為用政治手段,依靠中國內部反對勢力促使和平演變。這就使中國創造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環境。
抗美援朝的勝利,也給國內各種敵對勢力構成重大震懾,對穩定全國形勢十分有利。
其次,韓戰的勝利,改變了世界政治趨向。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高漲,美國後院到處著火。戰爭的結局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促使世界殖民體系迅速瓦解。戰爭的結局大大提高了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的威信,很多國家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使中國的國際環境得到改善。
第三,戰爭使解放軍向著現代化方向邁出重要的第一步。戰爭的第二年中國空軍就出現在戰場上。通常,訓練一個空軍駕駛員到參加戰鬥一般需要三年時間,戰爭中的中國飛行員只需要一年,而且取得不錯的戰果。中國使用的米格15型戰機是蘇聯最新型飛機,性能不比美國差,中國擊落的敵機不比美國少。美國人驚呼共產黨中國一夜之間變成空軍強國。用蘇制喀秋莎火箭武裝的火箭部隊在戰爭中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戰爭是軍隊成長最迅速的時期。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意義不僅於此。韓戰以及以後的越南戰爭的失敗,大大打擊了美國好戰分子的囂張氣焰,軍隊士氣低落,民眾反戰情緒強烈,加上財政困難,美國再也沒有力量同時與中蘇兩個國家對抗。美國做出了二戰後第一次戰略收縮的決策,主要目標是謀求與中國建立正常關係。1972年尼克森訪華,日本搶先與中國建交,西歐國家迅速跟進,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1979年中美建交,事態發展之快使人眼花繚亂。八十年代被人認為是中美兩國的蜜月時期。正是由於寬鬆的國際環境,中國成功地實現了開放,大量壓縮軍費開支,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1990年蘇聯解體,美國認為中國已經不重要,五角大樓、中央情報局、民間諮詢機構紛紛制定進攻中國的計劃,但是終因韓戰的餘威還在,美國沒有敢動手。
抗美援朝的影響至少維持了四十年,至今美國要發動第二次韓戰不得不考慮中國的因素。
第三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是八十年代初成功實行開放政策。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的原因是原先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當今世界潮流。當今世界經濟的最重要特徵是全球化,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關起門來發展經濟。經濟全球化就是全世界實行統一的市場經濟,各國經濟都要融入世界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各國的目標不是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經濟體系,而是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在世界經濟中正確定位,建設有本國特色的經濟。經濟全球化也是給發展中國家重要的機遇,有些國家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建立以資源型產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有些國家根據自身特點建立以信息產業、軟體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力資源豐富,選擇以製造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製造業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很大,吸收力很多,這一選擇符合國情。中國改革開放,正值已開發國家加速將現代製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過程,中國由於已經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培養了大量技術人才,發展製造業條件較好,自然成為跨國產業轉移的主要對象國。中國成為除美國外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國外資本和技術的進入又促進中國資本和技術的發展,因此中國很快成為世界。中國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在發展中國家中領先。有些發展中國家利用資源等優勢,經濟發展一度很快,但因忽略了工業化,因而後勁不足。
中國以製造業為重點,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也有利於新興產業的發展。製造業本身規模巨大,是使用高新技術最多的產業。例如,大約95%的機器人在汽車製造中使用。製造業是發展其他產業的重要基礎,高鐵、核電、航天、軍事裝備等產業無不需要製造業的支持。製造業也促進了軟體業的發展。中國的登月工程已經顯示出很強的軟體能力。美國認為軍事技術遠遠領先於中國,但承認軟體能力不及中國,對中國的飛彈感到憂心忡忡。有人說笑話,說美國需要引進中國給上數學課。
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證了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也為今後最終實現民族復興大業奠定了可靠基礎、回顧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歷史,它與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緊密相連,息息相關。民族復興需要黨的領導,而共產黨只有在民族發展中才能得到自身的發展和成長。在前進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也曾經遇到很多困難,也犯過很多錯誤,有些錯誤很嚴重。但共產黨有能力克服一切困難,也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糾正錯誤。這是因為共產黨把自身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得到人民的支持。我們很高興看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經成為全黨、全國人民,廣大海外華人共同目標,並且取得很多國家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的復興,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復興。我們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任務還沒有完成。好比萬里長征,現在已經到了遵義,目標已經明確,道路已經清晰,看見了勝利的曙光。但是前方的道路仍很遙遠,存在很多艱難險阻。中國面臨著國外敵對勢力的戰爭威脅;國內經濟承受著下行的嚴重壓力;還面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艱巨任務。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任重而道遠,今後的重任將落在今天的青年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