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黨史增強四個自信以史鑑今,立黨治國,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中組部、中宣部、黨史研究室、教育部四部門聯合發出發文,要求組織學習《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這對於加強黨的建設,繼承黨的優良傳統,建設學習型政黨,提高執政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曾強調指出,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既然是必修課,那麼不僅要必修,而且還必須把黨史這門課修好。學習黨史銘記黨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因此,筆者認為,學習黨史應牢牢抓住學習的方法和目的。
學習什麼?此次中組部、中宣部等四部門發出通知,要求組織學習《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而該書全面展示了9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進行的努力與探索,所經歷的苦難與曲折、所取得的勝利與輝煌。我們要學習的正是黨的這種鍥而不捨、不懈努力的精神,強大的自我糾錯、自我凈化、自我總?
結、獨立探索、獨立創新能力,以及對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完善和豐富。
怎麼學習?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靈魂,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也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學習黨史,應堅持實事求是,在學習中力求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重視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學習和運用,以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待黨的歷史。應堅持同深入學習貫徹黨章黨規相結合,牢固樹立黨章意識,自覺提升黨性修養,嚴守黨的紀律;同深入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相結合,全面深刻認識和理解「五大發展理念」、「四個全面」戰略部署以及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同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相結合,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面向未來,面對挑戰,不忘初心?
學習目的?學習黨史,深刻了解黨90多年來的奮鬥歷程,將艱苦卓絕的奮鬥精神轉化為推進改革創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不竭動力。學習黨史,牢記黨成立90多年來的光榮傳統,大力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聚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黨史記錄了黨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欲知道者,必先為史。」在學習黨史中領悟和踐行黨的創新理論,剖析中國社會發展特點,明晰發展規律,自覺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敢於擔當履職,有所作為。學習黨史,明晰90多年來黨帶領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從成就中,更加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增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走富民發展之路、優化發展之路、創新發展之路、綠色發展之路。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2021黨史學習教育發言材料[朗讀]
同志們:
大家好。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黨課主題是《中國共產黨黨史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一時期的時間跨度為1919年至1949年。
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科學概念,從理論和的結合上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任務、性質、動力和前途等問題,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論述,並把新民主主義革命概括為「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48年,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總政策,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這裡既然講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有必要再解釋一下這個「新」的含義。所謂「新」,是相對於17-18世紀歐美國家發生的資產階級領導的,旨在推翻封建專制主義壓迫,確立資產階級統治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總的來說所謂「新」主要含義指: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新的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新的革命理想(社會主義)。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並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的結束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開始。
按照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的客觀發展模式,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介紹,將從其發生的歷史背景、革命歷程、偉大意義三方面來展開,其中,對第二部分革命歷程四個時期階段的介紹是本次分享內容的重點。
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東方大國,曾經創造出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對人類的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然而,從1840年西方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逐漸喪失獨立的地位,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為反對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和本國的封建統治,中國人民進行了一系列不屈不撓的鬥爭,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五四運動正是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爆發的。
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隨著封建社會內部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的不斷入侵,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軌道,使社會性質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變化:獨立的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的中國,封建的中國逐步變成半封建的中國。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是隨著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和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逐步形成的。
一方面,帝國主義列強通過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帝國主義列強通過武裝入侵和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割占和強行租借土地,劃分勢力範圍,駐紮軍隊及干涉行政和司法等,使中國喪失了許多主權和政治上完全獨立的地位。同時,通過索取戰爭賠款、控制海關稅收、傾銷商品及壟斷財政金融等手段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使中國逐漸喪失經濟上的獨立而不得不依賴和受制於帝國主義列強。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決不是為了給中華民族帶來文明和發展,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而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另一方面,帝國主義的侵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解體,客觀上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一定條件,但並沒有使中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國家。這是因為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依舊保持著,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據著明顯的優勢。又因為中國民族資本有先天的不足,民族資本中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占了很大部分,工業的比重不高,它所經營的,主要是輕工業,缺乏重工業的基礎,不能構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在技術和設備等方面,不得不依賴於外國資本和本國官僚資本。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勢力、官僚資本相勾結,利用其政治、經濟特權和其他方面的優勢,極力阻止和排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外國資本、本國官僚資本和封建勢力的多重壓迫,不僅沒有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個社會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完全的封建社會,也沒有發展成資本主義社會,而是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
但隨著辛亥革命的失敗和北洋軍閥專制統治對人民困苦的加劇,一些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開始重新思索救國圖存之路,而且世界形勢的新變化也為中國革命創造了轉變的客觀條件。概括起來,可以歸結為以下四個發麵:一是國際環境,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成為人類歷史上的劃時代事件,俄國十月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由此世界進入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這就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國際環境,具備了轉變的時代條件;二是經濟條件,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西方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忙於在歐洲戰場廝殺無暇顧及中國,且歐戰各國需從中國進口原材料和農產品等因素的影響,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進入「黃金時期」;三是政治條件,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及歐戰結束後的外資企業的增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也隨之壯大,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產業工人已達200萬人左右,成為一支日益重要的新興社會力量,到五四運動後期,中國工人階級已經以獨立的姿態正式登上政治舞台,開始形成為一支強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會力量,成為了運動的主力軍;四是思想條件,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促使民主主義思想深入人心,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以廣泛傳播,尤其是五四運動的爆發與發展,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在運動中,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從此,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走上同工人相結合的道路,把馬克思主義傳播到工人中去,使中國具備了成立共產黨組織的思想和幹部條件。
縱觀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19年至1927年,被成為大革命時期;第二階段為1927年至1937年,被成為土地革命時期;第三階段為1937年至1945年,被成為抗日戰爭時期;第四階段為1945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被稱為解放戰爭時期。
五四運動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帷幕,在國內、國際革命形勢的發展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新民主主義革命擁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此後,中國共產黨不斷發起工人暴動,反抗北洋政府統治。左邊這幅有些模糊的照片展示的是,作為中國工人運動第一個高潮起點的香港海員罷工,海員和市民歡慶罷工勝利的場景。這場罷工是1922年1月在香港舉行的,起因是海員要求增加工資,在克服港英當局種種阻撓和破壞下,罷工堅持了56天,迫使港英當局取消封閉海員工會的命令,答應為海員增加15%-30%的工資。這次勝利,增強了工人階級的鬥爭勇氣和信心,推動了全國工人運動的發展。右邊這幅圖描述的是京漢鐵路工人罷工遭到鎮壓的場景,1923年2月4日,在長達2000餘公里的京漢鐵路上,3萬名工人在3小時內有條不紊地舉行了總同盟罷工。3天後,在帝國主義勢力的支持下,吳佩孚調動軍警在京漢鐵路沿線血腥鎮壓罷工工人,前後犧牲者52人,受傷者300餘人,被捕入獄者40餘人,被開除而流亡者1000餘人,史稱二七慘案。這次慘案發生後,各地工會組織除廣東、湖南外都遭封閉,工人情緒一時趨於消沉,至此,持續13個月的中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在此期間全國發生大小罷工100餘次,參加人數30萬以上。
從京漢鐵路大罷工失敗的事實中中國共產黨人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工人階級雖然有堅強的革命性,但人數畢竟少,如果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黨就不可能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正是從這種情況出發,中國共產黨決定採取積極的步驟聯合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推動國共合作的建立。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由孫中山主持在廣州舉行。在這次會議上對三民主義作出順應時代潮流的新解釋,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這一階段是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國共合作的進行,特別是大革命高潮的到來、北伐戰爭的勝利和工農運動的高漲,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黨的思想、組織和制度等各方面的建設都有相當的進展。據1927年3月統計,黨員人數從1923年的四百餘人迅速達到了近六萬人,同時在全國除新疆、青海、貴州、西藏、台灣外,都建立了黨的組織或有了黨的活動。
隨著1926年11月北伐軍在江西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利,面對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羽翼已經豐滿的蔣介石的反共面目越來越公開地暴露出來,國共合作開始面臨深刻的危機。終於在1927年,在國民黨右派的破壞和中共內部右傾錯誤思想的影響下,接連出現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國民大革命宣告失敗。
回顧整個大革命時期,應當說在初期和中期,黨的路線基本上是正確的,黨員群眾和黨的幹部的積極性是非常高的,因此獲得巨大的勝利。但是,一場偉大的革命很難在發動第一次衝擊時就贏得最後的勝利。大革命的失敗,從客觀方面講,是由於反革命力量強大,是由於資產階級發生嚴重動搖、統一戰線出現劇烈分化,是由於蔣介石集團、汪精衛集團在帝國主義勢力和地主階級、買辦資產階級拉攏和支持下,先後投入了反革命營壘。從主觀方面來說,這時的黨還處在幼年時期,缺乏應付如此複雜環境的政治經驗,缺乏對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深刻認識,還不善於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結合起來。由此導致中國共產黨的中央領導機關在大革命的後期犯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放棄了無產階級對於農民群眾、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武裝力量的領導權,使革命遭到失敗。
大革命失敗後的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的領導下,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領黨所掌握和影響下的軍隊兩萬多人,在南昌城頭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之後的秋收起義,確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從進攻大城市轉到向農村進軍,這是中國人民革命發展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繼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後,中國共產黨又於1927年12月11日發動了廣州起義。廣州起義是對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的又一次英勇反擊,但由於敵我力量對比懸殊,起義三天後即告失敗,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和許多革命者英勇犧牲。經過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以及同時期在各地舉行的一系列起義,党進入了創建紅軍的新時期,其到農村中發動和武裝農民,實行土地革命,建立農村根據地的基本政策也更為明確。
但當時的黨還處於幼年階段,時任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和許多共產黨人對中國政局的複雜性和中國革命的長期性缺乏認識,致使左傾錯誤思想在黨內滋生、發酵、並最終造成嚴重後果,直接表現為第五次反圍剿在王明左傾錯誤路線影響下失敗,迫使工農紅軍進入艱難的戰略轉移,開啟了歷時兩年的偉大長征。險境中,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黔北重鎮遵義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有關的轉折點。會議集中全力解決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尖銳批評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實行單純防禦、在戰略轉移中實行逃跑主義的錯誤。開始確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從而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此外,在這一時期,日本侵略者始終虎視眈眈不停步地向中國進攻,在1931年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了中國東北,並不斷向南推進。面對外敵入侵,中國共產黨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戰;而國民黨為了穩固政權,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國土淪陷。直到1936年,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中共中央在弄清情況後,以中華民族利益的大局為重,派周恩來前往西安,與張學良、楊虎城共同努力,經過談判,迫使蔣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的承諾,使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國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之後,中國共產黨還採取了一系列舉措動員全黨和全國人民鞏固和平,爭取民主,推動歷史潮流向著實行團結抗日、共御外侮的階段發展。
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戰時期。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代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維護了國家的主權獨立,極大地提高了國際地位。中國在此後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應當說,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全國各族人民經過極其艱苦的鬥爭,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取得的。中國人民的巨大民族覺醒、空前民族團結和英勇民族抗爭,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偉大的抗日戰爭喚起了全民族的危機意識和使命意識。同時,抗日戰爭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中一個重要的階段。經過抗日戰爭,中國人民不僅打敗了日本侵略者,而且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和新中國的創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人民熱切希望實現和平、民主,建設新中國。中國共產黨反映人民的要求,為爭取和平民主進行了種種努力。1945年8月28日,國共進行重慶談判,毛澤東不顧個人安危,偕同周恩來、王若飛,在國民黨政府代表張治中、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陪同下,從延安乘專機親赴重慶,在當時成為轟動國內外的大事,使許多人進一步認清中國共產黨謀求和平的真誠願望,受到輿論的熱烈讚譽。這次談判歷時43天。1945年10月10日,雙方正式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儘管談判結果——國民黨承認和平團結的方針只是口頭上的,但卻使我黨獲得了政治上的主動,一旦內戰爆發,國民黨就在全國和全世介面前輸了理。另外,這次會談和達成的協議,還有力地推動了國民黨統治區的民主運動。這是人民力量的一個勝利。
從1945年9月到1946年6月,國民黨當局在美國政府的支持和援助下完成了戰爭的準備部署後,即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協議,悍然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全面內戰爆發。戰爭初期的形勢對於人民革命力量來說非常嚴峻。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的對比,國民黨都占有明顯優勢。1946年7月,國民黨軍隊的總兵力約430萬人,其中正規軍約200萬人;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只有約127萬人,其中野戰軍61萬人。雙方總兵力的對比為3.4:1。國民黨軍隊擁有裝備較好的陸海空軍;人民解放軍不僅沒有海軍和空軍,而且裝備基本上是繳自日、偽軍的步兵武器,僅有少數火炮。國民黨政府統治著約占全國76%的面積、3.39億人口的地區,控制著幾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絕大部分鐵路交通線,擁有全國大部分近代工業和人力、物力資源;解放區的土地面積只約占全國的24%,人口約1.36億,近代工業很少,基本上依靠傳統的農業經濟。
因此從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的一年稍多一點的時間裡,人民軍隊處於戰略防禦階段。憑藉著「為著粉碎蔣介石的進攻,必須和人民群眾親密合作,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爭取的人」的政治方針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軍事原則,在前八個月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後四個月努力打破了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
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經過人民解放軍一年的作戰,戰爭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三路大軍挺進中原的戰略行動,促成了人民解放軍全國規模戰略進攻的總形勢。1948年秋,人民解放戰爭進入奪取全國性勝利的決定階段,中共中央抓住戰略決戰的有利時機,連續組織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針對東北、華東、華北戰場的不同情況制定出各具特點的作戰方針,使三大戰役之間和各戰役的各個階段之間有機地聯繫起來,一環扣一環、一個勝利接一個勝利地向前發展,有力地保證了這場偉大的戰略決戰的勝利。
隨著渡江戰役的勝利,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占領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續22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除台灣、西藏以及港澳以外的全部大陸領土都獲得了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
重新回望這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可以說它的發生和勝利並非偶然,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和雄厚的群眾基礎,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首先,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從此,勞動人民成了新中國的主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標誌著中國社會進入了新的時期。
其次,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對世界歷史的發展也發生了巨大的影響。是繼十月革命勝利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衝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使帝國主義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擊,從而大大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中國從帝國主義統治的後方基地變成了反帝鬥爭的前哨陣地,大大增強了世界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的力量。中國革命的勝利,大大激勵了許多類似中國這樣遭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剝削壓迫的國家的人民,增強了他們鬥爭的信心和決心;它對國際局勢的發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鬥爭也具有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最後,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勝利。自鴉片戰爭以來,無數志士仁人前赴後繼為國家的獨立和富強而奮鬥,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下,中國人民才順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舊中國的統治。由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被公認為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毛澤東同志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思想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在總結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所形成的這些基本結論,成為中國人民的巨大精神財富。
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可以概括為以下四條:
一是正確的方向。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是由於她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正確方向。這是黨的一條最基本的經驗。自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近80年的時間內,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從來都是沒有停止過的。但是,中國人民沒有什麼思想武器來抵禦帝國主義,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後,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為傳播起來,中國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社會革命論。它的生命力正是在於它是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在於它能夠在實踐中為人們認識真理開闢道路。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採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獨立自主地來思考和解決中國的問題,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從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為中國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聞樂見的民族風格和民族形式。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深深地紮下根來,並被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轉化為對中國社會進行革命改造的偉大的物質力量。可以說,沒有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就不會有中國革命的勝利?
二是正確的領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新中國。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像中國共產黨這樣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在革命、建設、的各個歷史時期,時刻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的先進政黨的堅強領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指明了鬥爭的目標,在長期鬥爭的實踐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勝利的道路,並且把被人視為「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團結和凝聚成萬眾一心的任何反動勢力也沒有可能戰勝的偉大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儘管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也經歷過重重的挫折,走了許多彎路,但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人民依據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所得出的一個科學的結論,是他們基於自己的切身體會所確認的偉大真理。
三是廣泛統一戰線。建立一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革命對象是極其殘暴和兇惡的,同時,無產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占人口的少數,最廣大的人民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中間階級。因此,無產階級如果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爭取和聯合廣大的中間階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信這一點,並且堅持了在革命統一戰線中以無產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原則,從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下,把全國各族和各階層人民緊密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歷盡千辛萬苦,戰勝了許多艱難險阻,最終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這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另外一條重要的經驗。
四是中國革命發展的歷史必然。在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曾經實驗過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但是,它們最終都失敗了。事實證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就是因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資產階級民主,以人民共和國代替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正如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鬥爭28年來的經驗時,所指出的:「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我們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專政這個武器,團結全國除了反動派以外的一切人,穩步地走到目的地」。這是對中國共產黨近百年來革命鬥爭經驗的深刻總結。
以上就是本次黨課的全部內容,感謝大家的聆聽。
大家好。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黨課主題是《中國共產黨黨史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一時期的時間跨度為1919年至1949年。
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科學概念,從理論和的結合上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任務、性質、動力和前途等問題,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論述,並把新民主主義革命概括為「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48年,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總政策,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這裡既然講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有必要再解釋一下這個「新」的含義。所謂「新」,是相對於17-18世紀歐美國家發生的資產階級領導的,旨在推翻封建專制主義壓迫,確立資產階級統治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總的來說所謂「新」主要含義指: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新的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新的革命理想(社會主義)。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並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的結束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開始。
按照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的客觀發展模式,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介紹,將從其發生的歷史背景、革命歷程、偉大意義三方面來展開,其中,對第二部分革命歷程四個時期階段的介紹是本次分享內容的重點。
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東方大國,曾經創造出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對人類的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然而,從1840年西方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逐漸喪失獨立的地位,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為反對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和本國的封建統治,中國人民進行了一系列不屈不撓的鬥爭,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五四運動正是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爆發的。
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隨著封建社會內部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的不斷入侵,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軌道,使社會性質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變化:獨立的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的中國,封建的中國逐步變成半封建的中國。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是隨著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和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逐步形成的。
一方面,帝國主義列強通過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帝國主義列強通過武裝入侵和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割占和強行租借土地,劃分勢力範圍,駐紮軍隊及干涉行政和司法等,使中國喪失了許多主權和政治上完全獨立的地位。同時,通過索取戰爭賠款、控制海關稅收、傾銷商品及壟斷財政金融等手段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使中國逐漸喪失經濟上的獨立而不得不依賴和受制於帝國主義列強。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決不是為了給中華民族帶來文明和發展,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而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另一方面,帝國主義的侵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解體,客觀上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一定條件,但並沒有使中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國家。這是因為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依舊保持著,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據著明顯的優勢。又因為中國民族資本有先天的不足,民族資本中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占了很大部分,工業的比重不高,它所經營的,主要是輕工業,缺乏重工業的基礎,不能構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在技術和設備等方面,不得不依賴於外國資本和本國官僚資本。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勢力、官僚資本相勾結,利用其政治、經濟特權和其他方面的優勢,極力阻止和排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外國資本、本國官僚資本和封建勢力的多重壓迫,不僅沒有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個社會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完全的封建社會,也沒有發展成資本主義社會,而是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
但隨著辛亥革命的失敗和北洋軍閥專制統治對人民困苦的加劇,一些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開始重新思索救國圖存之路,而且世界形勢的新變化也為中國革命創造了轉變的客觀條件。概括起來,可以歸結為以下四個發麵:一是國際環境,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成為人類歷史上的劃時代事件,俄國十月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由此世界進入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這就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國際環境,具備了轉變的時代條件;二是經濟條件,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西方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忙於在歐洲戰場廝殺無暇顧及中國,且歐戰各國需從中國進口原材料和農產品等因素的影響,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進入「黃金時期」;三是政治條件,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及歐戰結束後的外資企業的增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也隨之壯大,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產業工人已達200萬人左右,成為一支日益重要的新興社會力量,到五四運動後期,中國工人階級已經以獨立的姿態正式登上政治舞台,開始形成為一支強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會力量,成為了運動的主力軍;四是思想條件,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促使民主主義思想深入人心,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以廣泛傳播,尤其是五四運動的爆發與發展,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在運動中,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從此,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走上同工人相結合的道路,把馬克思主義傳播到工人中去,使中國具備了成立共產黨組織的思想和幹部條件。
縱觀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19年至1927年,被成為大革命時期;第二階段為1927年至1937年,被成為土地革命時期;第三階段為1937年至1945年,被成為抗日戰爭時期;第四階段為1945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被稱為解放戰爭時期。
五四運動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帷幕,在國內、國際革命形勢的發展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新民主主義革命擁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此後,中國共產黨不斷發起工人暴動,反抗北洋政府統治。左邊這幅有些模糊的照片展示的是,作為中國工人運動第一個高潮起點的香港海員罷工,海員和市民歡慶罷工勝利的場景。這場罷工是1922年1月在香港舉行的,起因是海員要求增加工資,在克服港英當局種種阻撓和破壞下,罷工堅持了56天,迫使港英當局取消封閉海員工會的命令,答應為海員增加15%-30%的工資。這次勝利,增強了工人階級的鬥爭勇氣和信心,推動了全國工人運動的發展。右邊這幅圖描述的是京漢鐵路工人罷工遭到鎮壓的場景,1923年2月4日,在長達2000餘公里的京漢鐵路上,3萬名工人在3小時內有條不紊地舉行了總同盟罷工。3天後,在帝國主義勢力的支持下,吳佩孚調動軍警在京漢鐵路沿線血腥鎮壓罷工工人,前後犧牲者52人,受傷者300餘人,被捕入獄者40餘人,被開除而流亡者1000餘人,史稱二七慘案。這次慘案發生後,各地工會組織除廣東、湖南外都遭封閉,工人情緒一時趨於消沉,至此,持續13個月的中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在此期間全國發生大小罷工100餘次,參加人數30萬以上。
從京漢鐵路大罷工失敗的事實中中國共產黨人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工人階級雖然有堅強的革命性,但人數畢竟少,如果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黨就不可能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正是從這種情況出發,中國共產黨決定採取積極的步驟聯合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推動國共合作的建立。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由孫中山主持在廣州舉行。在這次會議上對三民主義作出順應時代潮流的新解釋,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這一階段是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國共合作的進行,特別是大革命高潮的到來、北伐戰爭的勝利和工農運動的高漲,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黨的思想、組織和制度等各方面的建設都有相當的進展。據1927年3月統計,黨員人數從1923年的四百餘人迅速達到了近六萬人,同時在全國除新疆、青海、貴州、西藏、台灣外,都建立了黨的組織或有了黨的活動。
隨著1926年11月北伐軍在江西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利,面對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羽翼已經豐滿的蔣介石的反共面目越來越公開地暴露出來,國共合作開始面臨深刻的危機。終於在1927年,在國民黨右派的破壞和中共內部右傾錯誤思想的影響下,接連出現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國民大革命宣告失敗。
回顧整個大革命時期,應當說在初期和中期,黨的路線基本上是正確的,黨員群眾和黨的幹部的積極性是非常高的,因此獲得巨大的勝利。但是,一場偉大的革命很難在發動第一次衝擊時就贏得最後的勝利。大革命的失敗,從客觀方面講,是由於反革命力量強大,是由於資產階級發生嚴重動搖、統一戰線出現劇烈分化,是由於蔣介石集團、汪精衛集團在帝國主義勢力和地主階級、買辦資產階級拉攏和支持下,先後投入了反革命營壘。從主觀方面來說,這時的黨還處在幼年時期,缺乏應付如此複雜環境的政治經驗,缺乏對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深刻認識,還不善於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結合起來。由此導致中國共產黨的中央領導機關在大革命的後期犯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放棄了無產階級對於農民群眾、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武裝力量的領導權,使革命遭到失敗。
大革命失敗後的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的領導下,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領黨所掌握和影響下的軍隊兩萬多人,在南昌城頭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之後的秋收起義,確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從進攻大城市轉到向農村進軍,這是中國人民革命發展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繼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後,中國共產黨又於1927年12月11日發動了廣州起義。廣州起義是對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的又一次英勇反擊,但由於敵我力量對比懸殊,起義三天後即告失敗,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和許多革命者英勇犧牲。經過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以及同時期在各地舉行的一系列起義,党進入了創建紅軍的新時期,其到農村中發動和武裝農民,實行土地革命,建立農村根據地的基本政策也更為明確。
但當時的黨還處於幼年階段,時任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和許多共產黨人對中國政局的複雜性和中國革命的長期性缺乏認識,致使左傾錯誤思想在黨內滋生、發酵、並最終造成嚴重後果,直接表現為第五次反圍剿在王明左傾錯誤路線影響下失敗,迫使工農紅軍進入艱難的戰略轉移,開啟了歷時兩年的偉大長征。險境中,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黔北重鎮遵義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有關的轉折點。會議集中全力解決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尖銳批評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實行單純防禦、在戰略轉移中實行逃跑主義的錯誤。開始確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從而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此外,在這一時期,日本侵略者始終虎視眈眈不停步地向中國進攻,在1931年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了中國東北,並不斷向南推進。面對外敵入侵,中國共產黨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戰;而國民黨為了穩固政權,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國土淪陷。直到1936年,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中共中央在弄清情況後,以中華民族利益的大局為重,派周恩來前往西安,與張學良、楊虎城共同努力,經過談判,迫使蔣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的承諾,使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國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之後,中國共產黨還採取了一系列舉措動員全黨和全國人民鞏固和平,爭取民主,推動歷史潮流向著實行團結抗日、共御外侮的階段發展。
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戰時期。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代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維護了國家的主權獨立,極大地提高了國際地位。中國在此後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應當說,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全國各族人民經過極其艱苦的鬥爭,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取得的。中國人民的巨大民族覺醒、空前民族團結和英勇民族抗爭,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偉大的抗日戰爭喚起了全民族的危機意識和使命意識。同時,抗日戰爭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中一個重要的階段。經過抗日戰爭,中國人民不僅打敗了日本侵略者,而且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和新中國的創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人民熱切希望實現和平、民主,建設新中國。中國共產黨反映人民的要求,為爭取和平民主進行了種種努力。1945年8月28日,國共進行重慶談判,毛澤東不顧個人安危,偕同周恩來、王若飛,在國民黨政府代表張治中、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陪同下,從延安乘專機親赴重慶,在當時成為轟動國內外的大事,使許多人進一步認清中國共產黨謀求和平的真誠願望,受到輿論的熱烈讚譽。這次談判歷時43天。1945年10月10日,雙方正式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儘管談判結果——國民黨承認和平團結的方針只是口頭上的,但卻使我黨獲得了政治上的主動,一旦內戰爆發,國民黨就在全國和全世介面前輸了理。另外,這次會談和達成的協議,還有力地推動了國民黨統治區的民主運動。這是人民力量的一個勝利。
從1945年9月到1946年6月,國民黨當局在美國政府的支持和援助下完成了戰爭的準備部署後,即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協議,悍然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全面內戰爆發。戰爭初期的形勢對於人民革命力量來說非常嚴峻。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的對比,國民黨都占有明顯優勢。1946年7月,國民黨軍隊的總兵力約430萬人,其中正規軍約200萬人;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只有約127萬人,其中野戰軍61萬人。雙方總兵力的對比為3.4:1。國民黨軍隊擁有裝備較好的陸海空軍;人民解放軍不僅沒有海軍和空軍,而且裝備基本上是繳自日、偽軍的步兵武器,僅有少數火炮。國民黨政府統治著約占全國76%的面積、3.39億人口的地區,控制著幾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絕大部分鐵路交通線,擁有全國大部分近代工業和人力、物力資源;解放區的土地面積只約占全國的24%,人口約1.36億,近代工業很少,基本上依靠傳統的農業經濟。
因此從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的一年稍多一點的時間裡,人民軍隊處於戰略防禦階段。憑藉著「為著粉碎蔣介石的進攻,必須和人民群眾親密合作,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爭取的人」的政治方針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軍事原則,在前八個月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後四個月努力打破了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
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經過人民解放軍一年的作戰,戰爭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三路大軍挺進中原的戰略行動,促成了人民解放軍全國規模戰略進攻的總形勢。1948年秋,人民解放戰爭進入奪取全國性勝利的決定階段,中共中央抓住戰略決戰的有利時機,連續組織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針對東北、華東、華北戰場的不同情況制定出各具特點的作戰方針,使三大戰役之間和各戰役的各個階段之間有機地聯繫起來,一環扣一環、一個勝利接一個勝利地向前發展,有力地保證了這場偉大的戰略決戰的勝利。
隨著渡江戰役的勝利,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占領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續22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除台灣、西藏以及港澳以外的全部大陸領土都獲得了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
重新回望這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可以說它的發生和勝利並非偶然,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和雄厚的群眾基礎,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首先,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從此,勞動人民成了新中國的主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標誌著中國社會進入了新的時期。
其次,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對世界歷史的發展也發生了巨大的影響。是繼十月革命勝利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衝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使帝國主義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擊,從而大大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中國從帝國主義統治的後方基地變成了反帝鬥爭的前哨陣地,大大增強了世界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的力量。中國革命的勝利,大大激勵了許多類似中國這樣遭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剝削壓迫的國家的人民,增強了他們鬥爭的信心和決心;它對國際局勢的發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鬥爭也具有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最後,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勝利。自鴉片戰爭以來,無數志士仁人前赴後繼為國家的獨立和富強而奮鬥,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下,中國人民才順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舊中國的統治。由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被公認為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毛澤東同志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思想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在總結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所形成的這些基本結論,成為中國人民的巨大精神財富。
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可以概括為以下四條:
一是正確的方向。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是由於她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正確方向。這是黨的一條最基本的經驗。自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近80年的時間內,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從來都是沒有停止過的。但是,中國人民沒有什麼思想武器來抵禦帝國主義,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後,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為傳播起來,中國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社會革命論。它的生命力正是在於它是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在於它能夠在實踐中為人們認識真理開闢道路。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採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獨立自主地來思考和解決中國的問題,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從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為中國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聞樂見的民族風格和民族形式。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深深地紮下根來,並被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轉化為對中國社會進行革命改造的偉大的物質力量。可以說,沒有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就不會有中國革命的勝利?
二是正確的領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新中國。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像中國共產黨這樣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在革命、建設、的各個歷史時期,時刻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的先進政黨的堅強領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指明了鬥爭的目標,在長期鬥爭的實踐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勝利的道路,並且把被人視為「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團結和凝聚成萬眾一心的任何反動勢力也沒有可能戰勝的偉大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儘管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也經歷過重重的挫折,走了許多彎路,但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人民依據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所得出的一個科學的結論,是他們基於自己的切身體會所確認的偉大真理。
三是廣泛統一戰線。建立一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革命對象是極其殘暴和兇惡的,同時,無產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占人口的少數,最廣大的人民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中間階級。因此,無產階級如果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爭取和聯合廣大的中間階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信這一點,並且堅持了在革命統一戰線中以無產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原則,從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下,把全國各族和各階層人民緊密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歷盡千辛萬苦,戰勝了許多艱難險阻,最終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這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另外一條重要的經驗。
四是中國革命發展的歷史必然。在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曾經實驗過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但是,它們最終都失敗了。事實證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就是因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資產階級民主,以人民共和國代替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正如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鬥爭28年來的經驗時,所指出的:「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我們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專政這個武器,團結全國除了反動派以外的一切人,穩步地走到目的地」。這是對中國共產黨近百年來革命鬥爭經驗的深刻總結。
以上就是本次黨課的全部內容,感謝大家的聆聽。
學習黨史增強四個自信以史鑑今,立黨治國,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中組部、中宣部、黨史研究室、教育部四部門聯合發出發文,要求組織學習《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這對於加強黨的建設,繼承黨的優良傳統,建設學習型政黨,提高執政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曾強調指出,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既然是必修課,那麼不僅要必修,而且還必須把黨史這門課修好。學習黨史銘記黨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因此,筆者認為,學習黨史應牢牢抓住學習的方法和目的。
學習什麼?此次中組部、中宣部等四部門發出通知,要求組織學習《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而該書全面展示了9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進行的努力與探索,所經歷的苦難與曲折、所取得的勝利與輝煌。我們要學習的正是黨的這種鍥而不捨、不懈努力的精神,強大的自我糾錯、自我凈化、自我總?
結、獨立探索、獨立創新能力,以及對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完善和豐富。
怎麼學習?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靈魂,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也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學習黨史,應堅持實事求是,在學習中力求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重視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學習和運用,以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待黨的歷史。應堅持同深入學習貫徹黨章黨規相結合,牢固樹立黨章意識,自覺提升黨性修養,嚴守黨的紀律;同深入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相結合,全面深刻認識和理解「五大發展理念」、「四個全面」戰略部署以及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同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相結合,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面向未來,面對挑戰,不忘初心?
學習目的?學習黨史,深刻了解黨90多年來的奮鬥歷程,將艱苦卓絕的奮鬥精神轉化為推進改革創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不竭動力。學習黨史,牢記黨成立90多年來的光榮傳統,大力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聚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黨史記錄了黨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欲知道者,必先為史。」在學習黨史中領悟和踐行黨的創新理論,剖析中國社會發展特點,明晰發展規律,自覺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敢於擔當履職,有所作為。學習黨史,明晰90多年來黨帶領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從成就中,更加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增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自信,堅持走富民發展之路、優化發展之路、創新發展之路、綠色發展之路。
曾強調指出,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既然是必修課,那麼不僅要必修,而且還必須把黨史這門課修好。學習黨史銘記黨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因此,筆者認為,學習黨史應牢牢抓住學習的方法和目的。
學習什麼?此次中組部、中宣部等四部門發出通知,要求組織學習《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而該書全面展示了9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進行的努力與探索,所經歷的苦難與曲折、所取得的勝利與輝煌。我們要學習的正是黨的這種鍥而不捨、不懈努力的精神,強大的自我糾錯、自我凈化、自我總?
結、獨立探索、獨立創新能力,以及對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完善和豐富。
怎麼學習?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靈魂,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也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學習黨史,應堅持實事求是,在學習中力求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重視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學習和運用,以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待黨的歷史。應堅持同深入學習貫徹黨章黨規相結合,牢固樹立黨章意識,自覺提升黨性修養,嚴守黨的紀律;同深入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相結合,全面深刻認識和理解「五大發展理念」、「四個全面」戰略部署以及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同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相結合,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面向未來,面對挑戰,不忘初心?
學習目的?學習黨史,深刻了解黨90多年來的奮鬥歷程,將艱苦卓絕的奮鬥精神轉化為推進改革創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不竭動力。學習黨史,牢記黨成立90多年來的光榮傳統,大力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聚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黨史記錄了黨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欲知道者,必先為史。」在學習黨史中領悟和踐行黨的創新理論,剖析中國社會發展特點,明晰發展規律,自覺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敢於擔當履職,有所作為。學習黨史,明晰90多年來黨帶領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從成就中,更加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增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自信,堅持走富民發展之路、優化發展之路、創新發展之路、綠色發展之路。
用黨史武裝頭腦助推中國夢實現學好黨史,「防」消極思想滋生。當今處於和平建設時期,經濟發展成績顯著,致使有些黨員幹部產生驕傲自滿情緒,缺乏危機感、滋生優越感,消極思想滋生。學習黨史,體會中國共產黨歷經磨難才換來今日的輝煌,堅定時局雖不同,但思想革新不能停止。
學好黨史,「攻」破低級趣味蔓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在物質利益的誘惑下,有部分黨員幹部忘記了黨的宗旨、忘記了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忘記了無私奉獻精神。學習黨史,促使幹部結合自身實際,回顧過去,主動加強自身學習,徹底破除低級趣味滋生蔓延。
學好黨史,「守」住黨的大好河山。當今,黨的事業發展如火如荼,隊伍也不斷壯大,但這個時候更要抓緊自身建設,真正做到與群眾同甘苦、共患難,同呼吸、共命運,使億萬人民群眾成為我們黨長期執政的堅實基礎,不斷增強黨的生機和活力,守住黨的大好河山。
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要加強黨史學習,不僅要緬懷遠逝革命先烈的颯爽英姿,更要牢記黨所走過的崢嶸歲月。在學習中。
不僅要感受黨的偉大成就,重溫黨的優良傳統,學習黨的成功經驗,而且在當今黨的事業中,要發揮所能,以個人夢助力中國夢早日實現。
學好黨史,「攻」破低級趣味蔓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在物質利益的誘惑下,有部分黨員幹部忘記了黨的宗旨、忘記了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忘記了無私奉獻精神。學習黨史,促使幹部結合自身實際,回顧過去,主動加強自身學習,徹底破除低級趣味滋生蔓延。
學好黨史,「守」住黨的大好河山。當今,黨的事業發展如火如荼,隊伍也不斷壯大,但這個時候更要抓緊自身建設,真正做到與群眾同甘苦、共患難,同呼吸、共命運,使億萬人民群眾成為我們黨長期執政的堅實基礎,不斷增強黨的生機和活力,守住黨的大好河山。
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要加強黨史學習,不僅要緬懷遠逝革命先烈的颯爽英姿,更要牢記黨所走過的崢嶸歲月。在學習中。
不僅要感受黨的偉大成就,重溫黨的優良傳統,學習黨的成功經驗,而且在當今黨的事業中,要發揮所能,以個人夢助力中國夢早日實現。
學好百年黨史,激發奮進偉力學黨史,明深意。歷史是教科書,黨史是必修課。在慶祝我們黨百年華誕的重大時刻,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在全黨集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正當其時,十分必要。學習黨史,是為了用黨的奮鬥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鬥志、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通過了解黨發展壯大的來龍去脈,汲取歷史的寶貴經驗,能夠使全黨同志更加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滿懷信心再出發、再創業,創造下一個更加輝煌的一百年。
悟思想,振精神。時代是思想之母,是理論之源。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闢未來的一百年。在一百年的接續奮鬥中,黨領導人民創造了偉大歷史,鑄就了偉大精神,形成了寶貴經驗,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人類社會進步史上的偉大奇蹟。回望過往的奮鬥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
辦實事,為人民。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百年歷史的深刻啟示,最重要的一條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們黨來自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必須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要堅持「人民至上」理念,從思想觀念上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注重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努力為人民創造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生活。
開新局,謀新篇。我們黨一步步走過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本領,不斷提高應對風險、迎接挑戰、化險為夷的能力水平。要更好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必須從歷史中獲得啟迪,從歷史經驗中提煉出克敵制勝的法寶。學好黨史,就要從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出發,總結運用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成功應對風險挑戰的豐富經驗,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不斷在實踐中豐富鬥爭經驗、提升鬥爭本領,切實提高治國理政能力和水平。在「十四五」時期,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開新局、育新機、謀新篇,推動中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學好百年黨史,激發奮進偉力。全黨同志要認真學好黨史,洗滌心靈之塵、汲取奮進力量,重溫初心、叩問初心,立足實際、守正創。
新,交出無愧於黨和人民的答卷,繼續在人類的偉大時間歷史中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時間。
悟思想,振精神。時代是思想之母,是理論之源。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闢未來的一百年。在一百年的接續奮鬥中,黨領導人民創造了偉大歷史,鑄就了偉大精神,形成了寶貴經驗,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人類社會進步史上的偉大奇蹟。回望過往的奮鬥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
辦實事,為人民。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百年歷史的深刻啟示,最重要的一條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們黨來自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必須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要堅持「人民至上」理念,從思想觀念上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注重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努力為人民創造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生活。
開新局,謀新篇。我們黨一步步走過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本領,不斷提高應對風險、迎接挑戰、化險為夷的能力水平。要更好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必須從歷史中獲得啟迪,從歷史經驗中提煉出克敵制勝的法寶。學好黨史,就要從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出發,總結運用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成功應對風險挑戰的豐富經驗,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不斷在實踐中豐富鬥爭經驗、提升鬥爭本領,切實提高治國理政能力和水平。在「十四五」時期,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開新局、育新機、謀新篇,推動中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學好百年黨史,激發奮進偉力。全黨同志要認真學好黨史,洗滌心靈之塵、汲取奮進力量,重溫初心、叩問初心,立足實際、守正創。
新,交出無愧於黨和人民的答卷,繼續在人類的偉大時間歷史中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