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於國際關係中的道德問題,不同理論流派的學者觀點迥異,同一理論流派內部也存在分歧。通過語義學對道德的分析,可以看出國際關係中的道德問題,並非牽涉「有」、「無」的「道德存在」問題,而是如何看待與應用的「道德選擇」問題。各個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問題上的共識與分歧,反映出國際關係中道德的實在性與道德選擇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關鍵詞:國際關係道德國際倫理氣候變化。
關於國際關係中的道德問題,「無」與「有」是學界爭論通常的焦點。一種頗為流行的分析方式是把「非道德」(amoral,或譯無涉道德或超道德)標籤貼在現實主義身上,將其與「道德主義」作為對峙的兩端加以比較,哈里斯(ownharries)採取的就是這種方法[1],國內學者石斌也認為,以「非道德」著稱的現實主義與法理-道德主義雙峰對峙,是影響最大的兩大國際倫理傳統[2]。在注重科學方法和價值中立的美國,也有很多學者把理性主義同道德主義對立起來,作為不可調和的矛盾[3]。更多的中國學者則強調國際關係中道德的複雜性與倫理傳統的多樣性,並認為應對此採取更加靈活和寬容的態度[4]。
本文首先列舉有關國際關係中道德問題的流行觀點,然後從語義學角度即道德概念的內涵與作為這一概念外延的國際關係中的道德入手,對上述爭論進行分析,認為國際關係中的道德問題,並非牽涉「有」、「無」的「道德存在」問題,而是如何看待與應用的「道德選擇」問題。第三部分將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為案例,簡要說明這一觀點。文章的結論是:道德選擇,從根本上講只有觀點分歧而不存在絕對的是非對錯,只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或者「優中取優」而非絕對的善惡比較。
1.爭論的觀點
在談到國際關係中道德時,不同理論流派的學者觀點迥異,同一理論流派內部也存在分歧,但大概有六種觀點,可以被學界普遍接受。下面簡要列出的觀點,前四種通常被視為包含在現實主義框架之內,後兩者可以被歸納為理想主義的論點。
最極端的立場可以定義為「非道德主義」。這一立場認為,在國際政治中根本沒有道德的位置,國家考慮道德義務非但不必要,甚至很危險,這還意味著「不道德」的行為有時也是必要的[5];「在國家外交政策中沒有道德可言」,「外交政策與國際政治本質上是非道德的活動」[6]。
第二種觀點則主張「道德相對」論。該觀點懷疑道德原則的普世性,或者雖不贊成道德相對論,但仍然認為具有普世性質的道德原則較之國內政治領域極為有限,也殊少約束力。例如卡爾認為:「這些所謂的絕對和普世原則根本就不是原則,它們只不過是在特定時期、根據對國家利益的特定解讀而制定的國家政策的下意識反應而已」[7]。凱南則指出:「不能認為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對任何地方的人都必定正確有效」[8]。
另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是「國家理由」。它強調「個人道德」與「國家道德」的區別,把國家作為道德訴求的對象,使國家人格化,並賦予國家利益以道德內涵[9];認為國家本身乃價值之源泉,而非實現其他目的的必要手段。國家本身就是道德力量和高層次的善[10]。從這一觀點看,「不戰而屈人之兵」並非是從「不打仗」或「不殺人」的道德觀念出發,而是出於成本-收益分析的國家利益需要。
較溫和的觀點可以稱之為「有限道德」。該觀點認為國家及其政治代理人可以充當有限道義角色,但必須有利於增進國家利益,或者至少以不損害國家利益為度[11]。
第五種觀點是「形勢倫理」(situationalethics)或非完美主義。從堅持道德原則出發,該觀點既講求實際、又堅持道德倫理的適當指導作用,並且按照具體情況來具體判斷政治中的道德倫理問題,具體決定道德倫理態度。
最後一種立場可以被稱作理想主義或道德主義。「堅持在任何情況下任何政治手段都必須符合根本的道德倫理」[12]。「應用於個人道德的共同原則――同情、慷慨、寬恕、仁慈、容忍――同樣適用於國與國之間的相互關係」[13]。康德締造永久和平的思想就是以普世道德作為基礎,受其影響發展至今的「民主和平論」,也是把民主視為可以推廣至全球的一種價值取向。
在圖1中,非道德主義與道德主義各執一端,被認為是不可調和的兩大派別,是國際關係中道德問題爭論的焦點。在其間的廣闊範圍內,存在著各種溫和的、偏左或偏右的派別。為了不被繁雜的標籤所迷惑,從語義學角度開始釐清國際關係的道德概念,是有必要的。
2.道德與國際關係中的道德:概念內涵與外延
道德(morality),在《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englishdictionary)中的解釋有三,a.道德是關於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和可以接受的以及哪些是錯誤的一種信念;b.道德是被某一社會或特殊人群所普遍接受的有關人行為的原則和價值體系;c.道德指某行為正確或可以接受的程度。
從這一定義中我們可以概括出道德概念的三種內涵:第一,道德是一種信念,此信念認為凡事或行為有是非對錯之分,有善惡美醜之別,人們必須以道德的眼光看待事物和行為,必須在各種價值判斷中做出選擇。第二,道德是信念的體系,當一個群體(無論個人還是社會)中出現被大家廣為接受的某種或某些信念時,就形成普世或一定程度上普世的道德觀。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群體與道德認同互為條件:群體中的互動既形成又調整個體的道德信念,道德認同又為群體的維繫提供基礎。第三,道德是評價標準,個人或群體根據自己的道德觀或普世道德觀對某一社會行為作以評價。從歷史唯物論看,不同的社會存在決定了不同個人或群體的評價標準必然不同,從辯證唯物論看,同一個人或群體在不同時間和環境下,其評價標準也可能不同。
我們再把這一概念延展到國際關係領域。根據道德的內涵,我們可以這樣延展出這樣的道德定義,國際關係中的道德是:a.關於國際行為的是非與可否接受的信念;b.一些國家或國際社會所普遍接受的原則和價值體系;c.對國際行為作出的道德評價。
首先,凡是承認國際行為是可以評價的,即是承認國際關係中有道德存在。從這一點說,即使是「非道德主義」,也是有道德觀的,實際亦是如此。馬基雅維利在否定君主該受道德約束的同時,同時就是積極地對君主(國家)行為進行道德評價,只不過他對國家道德評價的標準與個人道德不同而已。同時,他也不曾忘記普世道德觀的影響力,他認為「仁慈、守信、誠實、人道、虔誠」等品質,君主沒有必要具備,但卻「很有必要顯得具備」[14],為什麼要「顯得具備」?顯然是因為人們都認同這些品質,認為其是好的,是對的,是應該具備的事情。上文列出的所有觀點實際上都是不同程度地承認行為有是非對錯之分。「道德相對論」懷疑的是道德原則的普世性,但並不否認有道德;「國家理由」所強調的「國家利益」本身就是一項道德原則,相信只要堅持「國家理由」就是好的,是正確的事情;「有限道德」及「形勢倫理」原則也肯定了道德的存在。總之,同個人行為相比,在國際關係領域,國家行為也是有是非對錯之分的?
其次,國際關係中的普世道德。國內道德規範依據的是國內大多數人的認同,因而成為社會所普遍接受的價值取向,而如果存在國際道德規範,它所依據的也應該是國際社會大多數行為體的認同。那麼實際上存在這樣的道德規範嗎?哈里斯在其文章中列舉「國家道德」觀點時講道,「國家存在本質上是為了提高和保護自身及國民的利益,它的道德必須與那個目標協調一致。」「實施外交政策的人其首要責任不是闡釋自己的道德觀點或偏好,而是要確保其服務對象的利益。」「一個政治領袖的責任就是他的人民的福利、國家健康發展,而非純潔他自己的靈魂,這兩者並不必然一致」。「道德主義」立場則與其有本質不同,「國家行為沒有什麼不好判斷的,因為應用於個人的道德判斷標準同樣適用於國家」[15]。可見,他們列舉的或闡釋的都只是某一部分群體的價值體系,而非「普世」的被大多數所認同的價值體系。從這一方面考察國際關係中的道德,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儘管國際上存在著由一些國家、甚至大多數國家認同而形成的道德原則和價值體系,但嚴格意義上的普世道德,在國際關係領域中尚不存在。不僅如此,不同國家對不同道德原則和價值體系的認同,還有可能相互衝突,更為嚴重的是,這種基於認同導致的衝突,遠比基於利益所導致的衝突更難和解。比如「人權高於主權」與「不干涉內政」這兩種道德觀念產生的衝突,還有以宗教認同為基礎的種族衝突等等。第二,並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性:隨著人類交往的日益密切,國家供給個人道德認同的能力逐漸削弱,逐漸受到更為廣大的群體(國際社會或世界社會)的挑戰,這個更廣大群體有機會為更廣泛的人群提供道德認同,而更廣泛的道德認同又將會為真正的普世道德觀念的形成創造條件,人類就有可能建築一個道德的「巴別塔」?
再次,國際關係中的道德評價,是國際關係主體按照自己的道德標準對國際行為做出價值上的判斷。這種評價是主觀行為,不同國家做出的判斷會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國家在不同時期也會有所不同。比如同樣是持「國家理由」觀,但對國家利益的定義和國家需要的價值取向,可能在不同的時期有很大差異,那麼國家在對國際行為的評價也會相應變化(如美國在不同時期對待阿富汗政府和伊拉克政府行為的評價)。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採取不附加條件、不干涉其內政的政策,這在中國和非洲等大多數國家看來,是正確的、道德的國際行為,然而讓歐美等已開發國家來評判,就是不正確的、不符合國際道德的行為。道德評價上的主觀性,不僅存在見仁見智的層次,甚至會導致嚴重分歧、對立與對抗。
綜上所述,從其涵義的第一個方面來看,國際關係中道德的存在是毋庸質疑的,然而,關於道德認同即普世道德的存在,以及道德評價方面,由於國際關係的國家中心特性以及道德標準的主觀化等原因,存在各種相互競爭甚至衝突的觀點也有合理性。因此,關於國際關係中的道德爭論,不是簡單的存在或不存在問題,而是更加複雜的「道德選擇」問題。正如湯普森(kenneththompson)而言,這「並非是對與錯之間的爭論,而是對與對(rightsandrights)之間的爭論,而這就使問題的解決變得無比複雜[16]。
不能否認的是,國際關係中的道德,其存在的痕跡總是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道德與價值、經濟與利益、政治與權力常常作為國際行為的多種屬性混雜一起,很難區分。當小布希宣布對伊拉克的戰爭時,很多人認為他是為了石油,也有人認為這是美國全球爭霸的重要一步,而小布希公開的理由之一,則是「自由」。國際關係和價值判斷的複雜性,使得人們很難對一種國際行為做一定論。比如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問題上的各國分歧,很多學者都從國家利益等非道德角度入手研究,當事國家的所作所為,也讓人感覺在此問題上很難找到道德解釋的立足之地。本文接下來將簡要分析這一問題,對國際關係道德的實在性加以說明,並應用上文所列六種觀點對該問題加以解釋。
3.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中看國際關係中的道德
人類對氣候變化和減排問題的關注,源於溫室效應理論,而該理論在近200年前便已經由法國科學家提了出來,1908年,瑞典科學家阿蘭紐斯出版專著,首次提出人類活動將會極大影響地球氣候,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比重將在未來幾個世紀增加到引人注目的程度[17]。但此後半個多世紀,人們對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仍然採取「可接受」的態度,甚至給予「道德」的評價[18]。
相比之下,減排在當今世界幾乎成為一種普世道德,就連一向對此無所作為的美國也於2008年4月17日發起第三次「主要經濟體能源安全與氣候變化會議」並提出在2025年前使本國溫室氣體排放不再增加的目標。
儘管國際上對減排問題幾乎形成共識,但是誰在其中承擔怎樣的責任卻沒有定論。原因很簡單:各個國際行為體都有自己難以割捨的利益。此時的「國際道德」讓位給國家利益。歐盟在世界排量中的份額總共只占15%並且從趨勢上還將減少,而門檻國家所占份額自然會有所增加。也就是說,誰也不能躲避開這個全球責任」。這種共同責任,建立在「形勢倫理」的基礎之上,因為歐盟的排放量本身就比較少(15%),加上今後新能源的使用,減排對歐盟國家自身利益的影響並不算大,提出「共同責任」,既不削弱自身利益,又堅持了道德倫理,這是歐盟國家積極倡導減排的原因之一。
中國等一些發展中國家對此則採取了「有限道德」的態度。提出「算總帳」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算總帳」基於排放時間和總量的計算,要求已開發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區別對待,已開發國家要率先減排,同時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這樣的原則,是在保護髮展中國家利益的基礎上履行道德責任1。
各個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問題上的共識與分歧,反映出國際關係中道德的實在性與道德選擇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在共同的道德壓力下,不同的國家根據各自的價值判斷、觀念與原則,在「責任」、「義務」與「利益」間作出不同的道德選擇,它們的國際行為從根本上講只有觀點分歧而不存在絕對的是非對錯,只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或者「優中取優」而非絕對的善惡比較。減排問題上是如此,其他的國際行為亦是如此。
參考文獻:
[1]ownharries,「power,morality,andforeignpolicy」,orbis,fall,2005,pp.599-612。
[2]石斌:《「非道德」政治論的道德訴求――現實主義國際關係倫理思想淺析》,載於《歐洲》2002年第1期,第1-11頁。
[3]fredm.frohock,「rationality,morality,andimpossibilitytheorems」,the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vol.74,no.2,1980,pp.373-384,andviktorj.vanbergandrogerd.congleton,「rationality,morality,andexit」,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vol.86,no.2,1992,pp.418-431。
[4]何懷宏:《國際倫理的特殊性和必要性》,載於《國際政治研究》2007年第3期,第5-7頁;時殷弘:《民族倫理傳統與中國的倫理觀》,載於《國際政治研究》2007年第3期,第19-20頁。
[5][意]尼科洛・馬基雅維里:《君主論》,潘漢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73-75頁。
[6]ownharries,「power,morality,andforeignpolicy」,p.600。
[7][英]愛德華・卡爾:《20年危機(1919-1939):國際關係研究導論》,秦亞青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版。
[8]georgef.kennan,g.(1954).realitiesofamericanforeignpolicy,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54,p.47。
[9]楚樹龍,耿秦主編:《世界,美國和中國:新世紀國際關係和國際戰略理論探索》,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頁。
[10]jackdonnelly,「twentieth-centuryrealsim」,interrynardinanddavidr.mapel,eds.,traditionsofinternationalethic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2,pp.85-111。
[11]石斌:《「非道德」政治論的道德訴求――現實主義國際關係倫理思想淺析》,第2頁。
[12]時殷弘:《歷史?道德?利益?觀念――關於國際關係理論思想的談話》,載於《歐洲研究》2003年第5期,第143-149頁。
[13]ownharries,「power,morality,andforeignpolicy」,p.600。
[14]馬基雅維里:《君主論》,第74頁,第84-85頁。
[15]ownharries,「power,morality,andforeignpolicy」,p.601-605。
[16]kennethw.thompson,「moralvaluesandinternationalpolitics」,politicalsciencequarterly,vol.88,no.3,1973,pp.368-374。
[17]徐再榮:《從科學到政治:全球變暖問題的歷史演變》,《史學月刊》2003年第4期,第115頁。
[18]阿蘭紐斯還期待著由二氧化碳比重增加帶來的全球變暖會給人類帶來更加豐富的作物,並為迅速增加的人類造福,見徐再榮:前引文,第115頁。
注釋:
1.秦大河:《氣候變化的事實、影響及我國的對策》,載於《外交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正確認識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形勢心得6篇[朗讀]
摘要:兩岸關係一直是中國人民的熱點話題,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關心時事,認識兩岸關係的動態,抓住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有利時機,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向更廣範圍、更大規模、更高層次邁進,這是在新起點上加快推進兩岸關係的重要任務,這也是每個中國公民應該盡到的義務。
關鍵詞:兩岸關係歷史問題交流台灣問題新形勢。
一、歷史視野中的兩岸關係
自1949年台灣問題形成以來,大陸方面始終把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中國的發展從此進入歷史新時期。《告台灣同胞書》就是在這個重要歷史背景下發表的。30年來,大陸方面為促進台灣問題的解決,提出了一系列對台方針政策。鄧小平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變化,從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和國家發展戰略全局出發,在毛澤東、周恩來關於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思想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為確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江澤民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豐富和發展了對台方針政策。黨的十六大以來,大陸方面就對台工作作出重大決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主張新舉措,賦予對台方針政策新的內涵。反分裂國家法的制定和實施,把大陸方面關於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法律化,表達了大陸方面堅持和平統一的一貫立場和最大誠意,同時表明了全中國人民堅決反對「台獨」、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堅定決心。
二、兩岸經濟關係新進展
《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以來,在兩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發生重大變化。1987年底,兩岸同胞長期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兩岸經濟合作蓬勃發展,形成互補互利的格局。1992年,兩岸達成「九二共識」,雙方在此基礎上舉行首次「汪辜會談」。2005年,國共兩黨領導人實現歷史性會談,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2008年3月,台灣局勢發生積極變化,兩岸關係迎來難得歷史機遇。2008年5月以來,本著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精神,兩岸協商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得到恢復並取得重要成果,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邁出歷史性步伐。雙方妥善處理一系列問題,保持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勢頭,推動兩岸關係展現出和平發展的前景。今天,兩岸同胞往來之頻繁、經濟聯繫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躍、共同利益之廣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國人民維護台海和平、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事業日益贏得國際社會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國普遍承認一個中國的格局不斷鞏固和發展。
三、兩岸文化交流有新突破
打破不必要的人為障礙、樊籬,推動教育、文化、社會各方面交流合作是為彼此促進、彼此激勵提供保障。
2011年4月24日,大陸著名高等學府清華大學與頗有淵源的台灣新竹清華大學共迎百年校慶。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兩個清華大學開始越來越緊密地交流互動,這是整個兩岸高校交流互動的縮影或者說文化交流的一個面向。兩岸清華大學這樣的高校教育合作,以及台灣開放大陸學生就讀等文化合作為增進兩岸相互了解,深化兩岸高等教育合作,甚至對於提升國家民族的競爭力都有很大幫助。
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脊樑,是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和共同財富,也構成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文化基礎的核心內容。維護和增強這個核心,最主要的就是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將有力地增強兩岸同胞共有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提供兩岸關係發展的文化動力和民意支持。
在兩岸經濟合作已經取得豐碩成果、兩岸各界大交流已經形成新局面的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感知到通過文化交流去提升兩岸同胞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的特別重要性。兩岸同胞都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是中華文化的傳人;進而認為大陸和台灣是自己共同的家園,要守護好、建設好這個家園;再進而認為自己負有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的責任,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這樣就能夠消除許多誤解和不必要的疑慮,進一步彼此理解、信賴和關懷,進一步交流合作、互利雙贏;也就能夠超越政治歧見,在發展中去解決各種問題,不斷拓寬兩岸關係前進的道路。
四、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協調發展是保障
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要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協調發展。一個文明社會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共同進步的社會。兩岸關係發展也應當是經濟和文化協調發展的過程。
兩岸關係發展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要創造很好的經濟、社會、文化條件來推動兩岸政治問題的解決。兩岸已有共識,敏感、高層次政治問題暫時先擱置,給兩岸老百姓尤其是兩岸青年比較好的、寬鬆自由、共同發展的空間。在共同發展的時空環境背景下,兩岸相互促進,相互了解,為達成兩岸問題最終政治解決的共識創造較好條件。
五、啟示與展望
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形勢啟示我們,要將兩岸和平發展向和平統一方向引導,除了擱置爭議之外,我們還需站在爭取台灣民心的戰略高度,在經濟、文化、社會交流等方面不斷細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線圖。胡錦濤六點意見立足現實、著眼長遠,提出了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戰略要求,體現了解決兩岸關係重大問題的新思路、新觀念、新主張,也體現了破解難題、打開僵局的政治智慧。貫徹落實胡錦濤六點意見已經成為大陸對台工作的主軸。今後要進一步重視讓台灣民眾特別是基層民眾廣泛參與兩岸經濟社會合作進程,注意保障台灣同胞的切身利益,促進兩岸更好地共同發展。另一方面,我們要繼續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只有踏踏實實地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我們才能有效地構建基礎堅實、支撐有力、內涵豐富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增強兩岸同胞對中華民族和統一國家的認同,為兩岸最終和平統一創造條件並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細數兩岸名校淵源台多名知名校友傾力兩岸關係[n],中新網,2011-04-24。
【2】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全文)[n],新華社,2011-03-16。
【3】新聞資料:兩岸經合會的來龍去脈[n],中新網,2011-02-22。
【4】《中國和平發展與兩岸關係的回顧和前瞻》,鄭必堅。
關鍵詞:兩岸關係歷史問題交流台灣問題新形勢。
一、歷史視野中的兩岸關係
自1949年台灣問題形成以來,大陸方面始終把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中國的發展從此進入歷史新時期。《告台灣同胞書》就是在這個重要歷史背景下發表的。30年來,大陸方面為促進台灣問題的解決,提出了一系列對台方針政策。鄧小平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變化,從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和國家發展戰略全局出發,在毛澤東、周恩來關於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思想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為確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江澤民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豐富和發展了對台方針政策。黨的十六大以來,大陸方面就對台工作作出重大決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主張新舉措,賦予對台方針政策新的內涵。反分裂國家法的制定和實施,把大陸方面關於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法律化,表達了大陸方面堅持和平統一的一貫立場和最大誠意,同時表明了全中國人民堅決反對「台獨」、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堅定決心。
二、兩岸經濟關係新進展
《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以來,在兩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發生重大變化。1987年底,兩岸同胞長期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兩岸經濟合作蓬勃發展,形成互補互利的格局。1992年,兩岸達成「九二共識」,雙方在此基礎上舉行首次「汪辜會談」。2005年,國共兩黨領導人實現歷史性會談,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2008年3月,台灣局勢發生積極變化,兩岸關係迎來難得歷史機遇。2008年5月以來,本著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精神,兩岸協商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得到恢復並取得重要成果,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邁出歷史性步伐。雙方妥善處理一系列問題,保持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勢頭,推動兩岸關係展現出和平發展的前景。今天,兩岸同胞往來之頻繁、經濟聯繫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躍、共同利益之廣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國人民維護台海和平、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事業日益贏得國際社會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國普遍承認一個中國的格局不斷鞏固和發展。
三、兩岸文化交流有新突破
打破不必要的人為障礙、樊籬,推動教育、文化、社會各方面交流合作是為彼此促進、彼此激勵提供保障。
2011年4月24日,大陸著名高等學府清華大學與頗有淵源的台灣新竹清華大學共迎百年校慶。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兩個清華大學開始越來越緊密地交流互動,這是整個兩岸高校交流互動的縮影或者說文化交流的一個面向。兩岸清華大學這樣的高校教育合作,以及台灣開放大陸學生就讀等文化合作為增進兩岸相互了解,深化兩岸高等教育合作,甚至對於提升國家民族的競爭力都有很大幫助。
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脊樑,是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和共同財富,也構成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文化基礎的核心內容。維護和增強這個核心,最主要的就是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將有力地增強兩岸同胞共有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提供兩岸關係發展的文化動力和民意支持。
在兩岸經濟合作已經取得豐碩成果、兩岸各界大交流已經形成新局面的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感知到通過文化交流去提升兩岸同胞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的特別重要性。兩岸同胞都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是中華文化的傳人;進而認為大陸和台灣是自己共同的家園,要守護好、建設好這個家園;再進而認為自己負有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的責任,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這樣就能夠消除許多誤解和不必要的疑慮,進一步彼此理解、信賴和關懷,進一步交流合作、互利雙贏;也就能夠超越政治歧見,在發展中去解決各種問題,不斷拓寬兩岸關係前進的道路。
四、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協調發展是保障
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要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協調發展。一個文明社會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共同進步的社會。兩岸關係發展也應當是經濟和文化協調發展的過程。
兩岸關係發展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要創造很好的經濟、社會、文化條件來推動兩岸政治問題的解決。兩岸已有共識,敏感、高層次政治問題暫時先擱置,給兩岸老百姓尤其是兩岸青年比較好的、寬鬆自由、共同發展的空間。在共同發展的時空環境背景下,兩岸相互促進,相互了解,為達成兩岸問題最終政治解決的共識創造較好條件。
五、啟示與展望
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形勢啟示我們,要將兩岸和平發展向和平統一方向引導,除了擱置爭議之外,我們還需站在爭取台灣民心的戰略高度,在經濟、文化、社會交流等方面不斷細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線圖。胡錦濤六點意見立足現實、著眼長遠,提出了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戰略要求,體現了解決兩岸關係重大問題的新思路、新觀念、新主張,也體現了破解難題、打開僵局的政治智慧。貫徹落實胡錦濤六點意見已經成為大陸對台工作的主軸。今後要進一步重視讓台灣民眾特別是基層民眾廣泛參與兩岸經濟社會合作進程,注意保障台灣同胞的切身利益,促進兩岸更好地共同發展。另一方面,我們要繼續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只有踏踏實實地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我們才能有效地構建基礎堅實、支撐有力、內涵豐富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增強兩岸同胞對中華民族和統一國家的認同,為兩岸最終和平統一創造條件並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細數兩岸名校淵源台多名知名校友傾力兩岸關係[n],中新網,2011-04-24。
【2】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全文)[n],新華社,2011-03-16。
【3】新聞資料:兩岸經合會的來龍去脈[n],中新網,2011-02-22。
【4】《中國和平發展與兩岸關係的回顧和前瞻》,鄭必堅。
一、我國已進入統一台灣進程。
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後,台灣當局非常焦慮,擔心什麼都站不住美國陣營,甚至美國第一的西方誹謗新疆強制勞動。這一切都表明,他們面越來越向前的統一進程是非常痛苦的。這也正好說明中國已經進入統一台灣的過程,兩三年前就是這樣,現在統一過程正在穩步推進。血濃於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感情和民族認同誰也改變不了勢力?
二、統一台灣的積極因素。
1、中美國力平衡不久將來會有反轉。
兩岸無法統一的本質是中美實力存在差距,近年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中高速增長,在全球主要國家中排名第一,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權衡統一時機和所付出的代價;美國遏制的影響正在減少,因此中美國力平衡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反轉。
2、歐美聯合、日本蠢蠢欲動催化國內統一。
以日本為例,安倍最大的目的是修憲,國內需要民眾支持,國際需要美國支持。
3、台灣當局玩火。
美台簽署了海岸警衛隊工作組的理解備忘錄,其直接結果是觸發了反分裂國家法。
三、如何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祖國統一。
1.堅定的理想信念。
充滿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充滿了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堅定,充滿了革命理想高於天的豪邁感情。
2、真摯的人民感情。
人民至上論,人民幸福論。
3.高度的文化自信。
傳承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自覺自信、發揚黨的優良傳統自覺、保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覺、對我們正在做的事情自覺、對黨和國家事業前景的自覺自信。
4、勇敢的負責精神。
民族命運、人民幸福、黨治黨、美好世界。
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後,台灣當局非常焦慮,擔心什麼都站不住美國陣營,甚至美國第一的西方誹謗新疆強制勞動。這一切都表明,他們面越來越向前的統一進程是非常痛苦的。這也正好說明中國已經進入統一台灣的過程,兩三年前就是這樣,現在統一過程正在穩步推進。血濃於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感情和民族認同誰也改變不了勢力?
二、統一台灣的積極因素。
1、中美國力平衡不久將來會有反轉。
兩岸無法統一的本質是中美實力存在差距,近年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中高速增長,在全球主要國家中排名第一,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權衡統一時機和所付出的代價;美國遏制的影響正在減少,因此中美國力平衡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反轉。
2、歐美聯合、日本蠢蠢欲動催化國內統一。
以日本為例,安倍最大的目的是修憲,國內需要民眾支持,國際需要美國支持。
3、台灣當局玩火。
美台簽署了海岸警衛隊工作組的理解備忘錄,其直接結果是觸發了反分裂國家法。
三、如何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祖國統一。
1.堅定的理想信念。
充滿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充滿了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堅定,充滿了革命理想高於天的豪邁感情。
2、真摯的人民感情。
人民至上論,人民幸福論。
3.高度的文化自信。
傳承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自覺自信、發揚黨的優良傳統自覺、保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覺、對我們正在做的事情自覺、對黨和國家事業前景的自覺自信。
4、勇敢的負責精神。
民族命運、人民幸福、黨治黨、美好世界。
探索兩岸關係。
摘要:兩岸關係一直是中國人民的熱門話題。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關心時事,了解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抓住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有利時機,推動兩岸溝通合作向更廣泛、更大、更高層次的發展。這是加快兩岸關係新起點的重要任務,也是每個中國公民應該履行的義務。
關鍵詞:兩岸關係、歷史問題、交流、台灣問題、新形勢。
一、歷史視野中的兩岸關係。
自1949年台灣問題形成以來,內地方一直以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將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實施改革開放的歷史決策,中國的發展進入了歷史新時期。《告訴台灣同胞書》是在這個重要的歷史背景下發表的。30年來,內地方為促進解決台灣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對台方針政策。鄧先生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從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國家發展戰略全局出發,在毛澤東、周恩來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思想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為確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做出了歷史貢獻。江澤民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豐富發展了對台政策。黨的十六大以來,內地方對台工作做出了重大決策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張新的措施,給台政策帶來了新的內涵。反裂國家法的制定和實施,將大陸方面關於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合法化,在表達大陸方面堅持和平統一的一貫立場和最大誠意的同時,全中國人民堅決反對台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共同意志和決心。
二、兩岸經濟關係的新進展。
自《告訴台灣同胞書》發布以來,在兩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1987年底,兩岸同胞長期隔離狀態被打破,兩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兩岸經濟合作蓬勃發展,形成互補互利的結構。1992年,兩岸達成了九二共識,雙方在此基礎上首次舉行了王辜會談。2005年,國共兩黨領導人實現了歷史會談,實現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2008年3月,台灣形勢發生了積極變化,兩岸關係迎來了罕見的歷史機遇。自2008年5月以來,基於建立互信、擱置爭議、尋求同存異象、共同創造雙贏的精神,兩岸協商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並取得重要成果,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邁出歷史步伐。雙方妥善處理一系列問題,保持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勢頭,推動兩岸關係展現和平發展前景。今天,兩岸同胞往來頻繁,經濟聯繫密切,文化交流活躍,共同利益廣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國人民維護台海和平,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事業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國承認中國結構不斷鞏固和發展。
三、兩岸文化交流有新突破。
打破不必要的人為障礙、壁壘,推進教育、文化、社會各方面的交流合作,為相互促進、相互激勵提供保障。
2011年4月24日,大陸著名高等學府清華大學和非常有關係的台灣新竹清華大學迎來了百年校慶。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兩所清華大學開始越來越緊密地交流,這是兩岸大學交流的縮影和文化交流的方向。兩岸清華大學這樣的高中教育合作,以及台灣開放大陸的學生學習等文化合作,增進兩岸的相互理解,深化兩岸的高等教育合作,對提高國家民族競爭力有很大幫助。
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脊樑,是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和共同財富,也構成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文化底蘊的核心內容。維護和強化這個核心,最重要的是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強化兩岸同胞共享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提供兩岸關係發展的文化動力和民意支持。
在兩岸經濟合作取得豐碩成果,兩岸各界大交流形成新局面的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感受到通過文化交流提高兩岸同胞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的特別重要性。兩岸同胞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大陸和台灣認為是自己的共同家庭,必須保護和建設這個家庭,然後認為自己有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的責任,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消除很多誤解和不必要的疑問。
四、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協調發展是保障。
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要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和諧發展。文明社會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共同進步的社會。兩岸關係的發展也應該是經濟和文化協調發展的過程。
兩岸關係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創造良好的經濟、社會、文化條件,促進兩岸政治問題的解決。兩岸已有共識,敏感、高層次的政治問題暫時擱置,給兩岸人民特別是兩岸青年帶來良好、寬鬆、自由、共同發展的空間。在共同發展的時空環境背景下,兩岸相互促進,相互理解,為達成兩岸問題最終政治解決的共識創造良好條件。
五、啟示和展望。
現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形勢要啟發我們,把兩岸和平發展引向和平統一方面,不僅要放置爭論,還要站在贏得台灣民心的戰略高度,在經濟、戰略文化、社會交流等方面不斷細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線圖。胡錦濤六點意見立足於現實,著眼於長遠,提出建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戰略要求,體現了解決兩岸關係重大問題的新思路、新觀念、新主張,也體現了解決問題、開放僵局的政治智慧。貫徹執行胡錦濤的六點意見已成為大陸對台工作的主軸。今後,要進一步重視台灣人民,特別是基層人民廣泛參與兩岸經濟社會合作進程,保障台灣同胞的切身利益,促進兩岸更好地共同發展。另一方面,我們要繼續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只有踏踏實實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我們才能有效構建基礎紮實、支持有力、內涵豐富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加強兩岸同胞對中華民族和統一國家的贊同,為兩岸最終和平統一創造條件,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細數兩岸名校淵源台的眾多著名出身者致力於兩岸關係[n],中新網,2011-04-24。
【2】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綱要(全文)[n],新華社,2011-03-16。
【3】新聞資料:兩岸經協會的來龍脈[n],中新網,2011-02-22。
【4】《中國和平發展與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鄭必堅。
摘要:兩岸關係一直是中國人民的熱門話題。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關心時事,了解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抓住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有利時機,推動兩岸溝通合作向更廣泛、更大、更高層次的發展。這是加快兩岸關係新起點的重要任務,也是每個中國公民應該履行的義務。
關鍵詞:兩岸關係、歷史問題、交流、台灣問題、新形勢。
一、歷史視野中的兩岸關係。
自1949年台灣問題形成以來,內地方一直以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將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實施改革開放的歷史決策,中國的發展進入了歷史新時期。《告訴台灣同胞書》是在這個重要的歷史背景下發表的。30年來,內地方為促進解決台灣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對台方針政策。鄧先生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從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國家發展戰略全局出發,在毛澤東、周恩來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思想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為確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做出了歷史貢獻。江澤民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豐富發展了對台政策。黨的十六大以來,內地方對台工作做出了重大決策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張新的措施,給台政策帶來了新的內涵。反裂國家法的制定和實施,將大陸方面關於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合法化,在表達大陸方面堅持和平統一的一貫立場和最大誠意的同時,全中國人民堅決反對台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共同意志和決心。
二、兩岸經濟關係的新進展。
自《告訴台灣同胞書》發布以來,在兩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1987年底,兩岸同胞長期隔離狀態被打破,兩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兩岸經濟合作蓬勃發展,形成互補互利的結構。1992年,兩岸達成了九二共識,雙方在此基礎上首次舉行了王辜會談。2005年,國共兩黨領導人實現了歷史會談,實現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2008年3月,台灣形勢發生了積極變化,兩岸關係迎來了罕見的歷史機遇。自2008年5月以來,基於建立互信、擱置爭議、尋求同存異象、共同創造雙贏的精神,兩岸協商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並取得重要成果,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邁出歷史步伐。雙方妥善處理一系列問題,保持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勢頭,推動兩岸關係展現和平發展前景。今天,兩岸同胞往來頻繁,經濟聯繫密切,文化交流活躍,共同利益廣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國人民維護台海和平,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事業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國承認中國結構不斷鞏固和發展。
三、兩岸文化交流有新突破。
打破不必要的人為障礙、壁壘,推進教育、文化、社會各方面的交流合作,為相互促進、相互激勵提供保障。
2011年4月24日,大陸著名高等學府清華大學和非常有關係的台灣新竹清華大學迎來了百年校慶。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兩所清華大學開始越來越緊密地交流,這是兩岸大學交流的縮影和文化交流的方向。兩岸清華大學這樣的高中教育合作,以及台灣開放大陸的學生學習等文化合作,增進兩岸的相互理解,深化兩岸的高等教育合作,對提高國家民族競爭力有很大幫助。
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脊樑,是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和共同財富,也構成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文化底蘊的核心內容。維護和強化這個核心,最重要的是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強化兩岸同胞共享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提供兩岸關係發展的文化動力和民意支持。
在兩岸經濟合作取得豐碩成果,兩岸各界大交流形成新局面的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感受到通過文化交流提高兩岸同胞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的特別重要性。兩岸同胞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大陸和台灣認為是自己的共同家庭,必須保護和建設這個家庭,然後認為自己有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的責任,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消除很多誤解和不必要的疑問。
四、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協調發展是保障。
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要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和諧發展。文明社會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共同進步的社會。兩岸關係的發展也應該是經濟和文化協調發展的過程。
兩岸關係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創造良好的經濟、社會、文化條件,促進兩岸政治問題的解決。兩岸已有共識,敏感、高層次的政治問題暫時擱置,給兩岸人民特別是兩岸青年帶來良好、寬鬆、自由、共同發展的空間。在共同發展的時空環境背景下,兩岸相互促進,相互理解,為達成兩岸問題最終政治解決的共識創造良好條件。
五、啟示和展望。
現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形勢要啟發我們,把兩岸和平發展引向和平統一方面,不僅要放置爭論,還要站在贏得台灣民心的戰略高度,在經濟、戰略文化、社會交流等方面不斷細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線圖。胡錦濤六點意見立足於現實,著眼於長遠,提出建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戰略要求,體現了解決兩岸關係重大問題的新思路、新觀念、新主張,也體現了解決問題、開放僵局的政治智慧。貫徹執行胡錦濤的六點意見已成為大陸對台工作的主軸。今後,要進一步重視台灣人民,特別是基層人民廣泛參與兩岸經濟社會合作進程,保障台灣同胞的切身利益,促進兩岸更好地共同發展。另一方面,我們要繼續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只有踏踏實實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我們才能有效構建基礎紮實、支持有力、內涵豐富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加強兩岸同胞對中華民族和統一國家的贊同,為兩岸最終和平統一創造條件,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細數兩岸名校淵源台的眾多著名出身者致力於兩岸關係[n],中新網,2011-04-24。
【2】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綱要(全文)[n],新華社,2011-03-16。
【3】新聞資料:兩岸經協會的來龍脈[n],中新網,2011-02-22。
【4】《中國和平發展與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鄭必堅。
摘要。
隨著去年以來兩會諮詢和處理台灣參與國際活動問題取得一系列進展,兩岸關係後續發展的問題備受關注和討論。著名的胡六點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涉外事務等方面提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提出我們再次呼籲,根據中國原則,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為了有利於兩岸協商談判,安排彼此的交往,兩岸可以就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進行政治關係的實際探討。
關鍵詞:精準認識大陸與台灣關係形勢。
一、當前兩岸形勢。
從總體格局來看,祖國大陸緊抓反對和遏制台獨的首要任務,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保持兩岸關係基本穩定。這主要表現為:
1、祖國大陸提出的新主張、新論述,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參加兩岸經貿論壇的台灣人時,提出了和平發展應該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成為兩岸同胞共同奮鬥的目標的重要主張,進一步深化和豐富了祖國大陸建設和平穩定發展兩岸關係主張的內涵,對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繼續推進兩岸關係朝著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陸續舉辦了兩岸經貿論壇、兩岸農業合作論壇等大型系列活動。繼續發表,實行一系列惠及台灣同胞的政策措施,產生了廣泛影響。
3.進一步創造了有利於控制台獨的外部環境。祖國大陸以各種方式向國際社會宣傳對台政策主張,表明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誠意和堅決反對台獨的立場,增進了國際社會對台獨活動危險性的理解和對台獨活動的認識。國際社會承認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的結構。
二、全面落實一中原則是核心問題。
2005年胡連會標誌著大陸兩岸同屬一中的政策思想成熟,成為具體的政策,標誌著國共兩黨20年左右圍繞中國原則進行的事實上的談判終於達成了初步的一致。具體來說,一是在九二共識上放置爭論,大陸不公開否認對方的一中各表,二是在共同願景中明確記載:恢復協議後,優先討論台灣參加世界衛生組織的問題。這在兩岸最敏感的涉外問題上,向台灣人民展示了合理解決的前景,也就是說,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相互表在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取得了一致和平衡。
由此可見,近年來兩岸關係轉折進展的根本原因是大陸從胡四點到胡六點的一系列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政策調整。特別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歷史階段的確立,關係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和如何堅持中國的思想,在大陸對台工作中,鄧小平當時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明確了社會主義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樣的地位,整個對台工作的全局對未來的統一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中國原則的基本法理內涵體現了國際法的一般原則,也體現了兩岸各自憲法的基本精神。
但它的反映和規範,基本上是雙方處於漢賊不雙立,彼此以軍事政治上完全消滅對方為目標的兩岸關係狀態。事實上,自1979年大陸建立和平統一目標以來,雙方如何相互定位,如何適當定義台灣當局在國際法律上的地位問題,成為古今中外無例可循的獨特案例,國際法律上交戰集團、政府認可、繼承理論等無法有效正確處理。顯然,這個問題已經超過了簡單的法律範疇,成為法律和政治的交織,雙方都需要發揮高度的政治智慧。
理的問題。回顧4年來兩岸關係發展歷程,促成兩岸關係發生歷史性變化的關鍵因素,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的提出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是對台工作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重要成果,繼承、豐富和發展了中央對台工作大政方針。這一重要思想孕育於反「台獨」鬥爭尖銳之。
時,形成於兩岸關係實現歷史性轉折的關頭。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全面回顧了30年來在鄧小平同志確立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和江澤民同志提出的八項主張指引下兩岸關係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深刻總結了30年來對台工作的基本經驗,在中央對台工作大政方針基礎上,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首次全面系統闡述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思想和政策主張,為在歷史新起點上推動兩岸關係指明了前進方向,成為新形勢下對台工作的指導方針。隨著對台工作繼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將日益顯現出強大生命力和推動力,這是因為:首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把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聯繫起來,反映了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內在要求,體現了總攬全局的戰略思考。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其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鮮明提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論斷,強調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應當把堅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作為政治基礎,把深化交流合作、推進協商談判作為重要途徑,把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奮鬥作為強大動力,把繼續反對「台獨」分裂活動作為必要條件,科學回答了為什麼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怎樣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大問題,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反映了對兩岸關係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第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打開了奮力開拓兩岸關係的前進道路。在這一思想指引下提出的政策主張,從政治基礎、經濟合作、文化交流、人民往來、協商涉外事務和解決政治軍事問題等六個方面,指明了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努力方向,符合推進兩岸關係的實際需要,既展現了大陸方面的誠意和善意,又回應了台灣方面的合理訴求。第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突出了兩岸同胞的主人翁地位,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要靠兩岸同胞共同推動,成果要由兩岸同胞共同享有,明確了以增進兩岸同胞福祉為宗旨,體現了「以人為本、為民謀利」的基本理念。最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是我們國家和平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已經明確宣示要堅持和平發展戰略,下決心走出一條與傳統大國興衰不同的強國之路。其核心是以發展的成果增強維護和平的能力,又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問題。這一理念同樣體現在發展兩岸關係、實現和平統一的實踐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積極成果將不斷為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推進增添新的內涵?
三、大陸的對台政策
面對台灣局勢的複雜變化,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中明確指出:祖國大陸將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堅持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各項政策,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堅決反對「台灣法理獨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動,努力推進兩岸關係朝著和平穩定方向發展。
一是緊緊抓住反對和遏制台獨這一首要任務,堅決挫敗台灣當局通過「憲改謀求台灣法理獨立」的活動。這是關係到國家核心利益的大事。當前台灣當局罔顧台灣民意和國際社會的反對,蓄意製造事端,在分裂祖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二是突出和平發展的主題,積極引導兩岸關係發展的方向。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和平是發展的保障。維護台海和平,促進兩岸共同繁榮。
這既顯示大陸在開放三十年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族復興偉大前景的充分信心,也體現出正視現實、實事求是的客觀態度與務實精神。顯然,這賦予雙方在統一前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政治關係」上的平等性基礎。對此,筆者幾年前曾作過這樣的描述:「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不僅是指兩岸在主權上、地理上、血緣上、文化上同屬於一個中國,同時也包含現階段分別存在於兩岸的政治現實以及台灣在國際社會一定範圍內代表中國的現實」。
參考文獻:
[1] 肖楊.「陸生三法」修正案:兩岸文教交流的新機遇[j].台灣工作通訊,2010。
[2] 解德道.中日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之歷史對照[j].職業時空,2011。
[3] 林若紅.台灣高等技職教育體制對大陸高職教育的啟示[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隨著去年以來兩會諮詢和處理台灣參與國際活動問題取得一系列進展,兩岸關係後續發展的問題備受關注和討論。著名的胡六點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涉外事務等方面提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提出我們再次呼籲,根據中國原則,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為了有利於兩岸協商談判,安排彼此的交往,兩岸可以就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進行政治關係的實際探討。
關鍵詞:精準認識大陸與台灣關係形勢。
一、當前兩岸形勢。
從總體格局來看,祖國大陸緊抓反對和遏制台獨的首要任務,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保持兩岸關係基本穩定。這主要表現為:
1、祖國大陸提出的新主張、新論述,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參加兩岸經貿論壇的台灣人時,提出了和平發展應該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成為兩岸同胞共同奮鬥的目標的重要主張,進一步深化和豐富了祖國大陸建設和平穩定發展兩岸關係主張的內涵,對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繼續推進兩岸關係朝著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陸續舉辦了兩岸經貿論壇、兩岸農業合作論壇等大型系列活動。繼續發表,實行一系列惠及台灣同胞的政策措施,產生了廣泛影響。
3.進一步創造了有利於控制台獨的外部環境。祖國大陸以各種方式向國際社會宣傳對台政策主張,表明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誠意和堅決反對台獨的立場,增進了國際社會對台獨活動危險性的理解和對台獨活動的認識。國際社會承認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的結構。
二、全面落實一中原則是核心問題。
2005年胡連會標誌著大陸兩岸同屬一中的政策思想成熟,成為具體的政策,標誌著國共兩黨20年左右圍繞中國原則進行的事實上的談判終於達成了初步的一致。具體來說,一是在九二共識上放置爭論,大陸不公開否認對方的一中各表,二是在共同願景中明確記載:恢復協議後,優先討論台灣參加世界衛生組織的問題。這在兩岸最敏感的涉外問題上,向台灣人民展示了合理解決的前景,也就是說,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相互表在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取得了一致和平衡。
由此可見,近年來兩岸關係轉折進展的根本原因是大陸從胡四點到胡六點的一系列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政策調整。特別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歷史階段的確立,關係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和如何堅持中國的思想,在大陸對台工作中,鄧小平當時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明確了社會主義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樣的地位,整個對台工作的全局對未來的統一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中國原則的基本法理內涵體現了國際法的一般原則,也體現了兩岸各自憲法的基本精神。
但它的反映和規範,基本上是雙方處於漢賊不雙立,彼此以軍事政治上完全消滅對方為目標的兩岸關係狀態。事實上,自1979年大陸建立和平統一目標以來,雙方如何相互定位,如何適當定義台灣當局在國際法律上的地位問題,成為古今中外無例可循的獨特案例,國際法律上交戰集團、政府認可、繼承理論等無法有效正確處理。顯然,這個問題已經超過了簡單的法律範疇,成為法律和政治的交織,雙方都需要發揮高度的政治智慧。
理的問題。回顧4年來兩岸關係發展歷程,促成兩岸關係發生歷史性變化的關鍵因素,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的提出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是對台工作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重要成果,繼承、豐富和發展了中央對台工作大政方針。這一重要思想孕育於反「台獨」鬥爭尖銳之。
時,形成於兩岸關係實現歷史性轉折的關頭。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全面回顧了30年來在鄧小平同志確立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和江澤民同志提出的八項主張指引下兩岸關係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深刻總結了30年來對台工作的基本經驗,在中央對台工作大政方針基礎上,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首次全面系統闡述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思想和政策主張,為在歷史新起點上推動兩岸關係指明了前進方向,成為新形勢下對台工作的指導方針。隨著對台工作繼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將日益顯現出強大生命力和推動力,這是因為:首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把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聯繫起來,反映了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內在要求,體現了總攬全局的戰略思考。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其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鮮明提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論斷,強調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應當把堅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作為政治基礎,把深化交流合作、推進協商談判作為重要途徑,把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奮鬥作為強大動力,把繼續反對「台獨」分裂活動作為必要條件,科學回答了為什麼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怎樣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大問題,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反映了對兩岸關係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第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打開了奮力開拓兩岸關係的前進道路。在這一思想指引下提出的政策主張,從政治基礎、經濟合作、文化交流、人民往來、協商涉外事務和解決政治軍事問題等六個方面,指明了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努力方向,符合推進兩岸關係的實際需要,既展現了大陸方面的誠意和善意,又回應了台灣方面的合理訴求。第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突出了兩岸同胞的主人翁地位,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要靠兩岸同胞共同推動,成果要由兩岸同胞共同享有,明確了以增進兩岸同胞福祉為宗旨,體現了「以人為本、為民謀利」的基本理念。最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是我們國家和平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已經明確宣示要堅持和平發展戰略,下決心走出一條與傳統大國興衰不同的強國之路。其核心是以發展的成果增強維護和平的能力,又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問題。這一理念同樣體現在發展兩岸關係、實現和平統一的實踐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積極成果將不斷為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推進增添新的內涵?
三、大陸的對台政策
面對台灣局勢的複雜變化,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中明確指出:祖國大陸將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堅持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各項政策,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堅決反對「台灣法理獨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動,努力推進兩岸關係朝著和平穩定方向發展。
一是緊緊抓住反對和遏制台獨這一首要任務,堅決挫敗台灣當局通過「憲改謀求台灣法理獨立」的活動。這是關係到國家核心利益的大事。當前台灣當局罔顧台灣民意和國際社會的反對,蓄意製造事端,在分裂祖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二是突出和平發展的主題,積極引導兩岸關係發展的方向。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和平是發展的保障。維護台海和平,促進兩岸共同繁榮。
這既顯示大陸在開放三十年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族復興偉大前景的充分信心,也體現出正視現實、實事求是的客觀態度與務實精神。顯然,這賦予雙方在統一前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政治關係」上的平等性基礎。對此,筆者幾年前曾作過這樣的描述:「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不僅是指兩岸在主權上、地理上、血緣上、文化上同屬於一個中國,同時也包含現階段分別存在於兩岸的政治現實以及台灣在國際社會一定範圍內代表中國的現實」。
參考文獻:
[1] 肖楊.「陸生三法」修正案:兩岸文教交流的新機遇[j].台灣工作通訊,2010。
[2] 解德道.中日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之歷史對照[j].職業時空,2011。
[3] 林若紅.台灣高等技職教育體制對大陸高職教育的啟示[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