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兩岸關係。
摘要:兩岸關係一直是中國人民的熱門話題。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關心時事,了解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抓住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有利時機,推動兩岸溝通合作向更廣泛、更大、更高層次的發展。這是加快兩岸關係新起點的重要任務,也是每個中國公民應該履行的義務。
關鍵詞:兩岸關係、歷史問題、交流、台灣問題、新形勢。
一、歷史視野中的兩岸關係。
自1949年台灣問題形成以來,內地方一直以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將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實施改革開放的歷史決策,中國的發展進入了歷史新時期。《告訴台灣同胞書》是在這個重要的歷史背景下發表的。30年來,內地方為促進解決台灣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對台方針政策。鄧先生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從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國家發展戰略全局出發,在毛澤東、周恩來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思想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為確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做出了歷史貢獻。江澤民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豐富發展了對台政策。黨的十六大以來,內地方對台工作做出了重大決策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張新的措施,給台政策帶來了新的內涵。反裂國家法的制定和實施,將大陸方面關於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合法化,在表達大陸方面堅持和平統一的一貫立場和最大誠意的同時,全中國人民堅決反對台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共同意志和決心。
二、兩岸經濟關係的新進展。
自《告訴台灣同胞書》發布以來,在兩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1987年底,兩岸同胞長期隔離狀態被打破,兩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兩岸經濟合作蓬勃發展,形成互補互利的結構。1992年,兩岸達成了九二共識,雙方在此基礎上首次舉行了王辜會談。2005年,國共兩黨領導人實現了歷史會談,實現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2008年3月,台灣形勢發生了積極變化,兩岸關係迎來了罕見的歷史機遇。自2008年5月以來,基於建立互信、擱置爭議、尋求同存異象、共同創造雙贏的精神,兩岸協商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並取得重要成果,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邁出歷史步伐。雙方妥善處理一系列問題,保持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勢頭,推動兩岸關係展現和平發展前景。今天,兩岸同胞往來頻繁,經濟聯繫密切,文化交流活躍,共同利益廣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國人民維護台海和平,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事業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國承認中國結構不斷鞏固和發展。
三、兩岸文化交流有新突破。
打破不必要的人為障礙、壁壘,推進教育、文化、社會各方面的交流合作,為相互促進、相互激勵提供保障。
2011年4月24日,大陸著名高等學府清華大學和非常有關係的台灣新竹清華大學迎來了百年校慶。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兩所清華大學開始越來越緊密地交流,這是兩岸大學交流的縮影和文化交流的方向。兩岸清華大學這樣的高中教育合作,以及台灣開放大陸的學生學習等文化合作,增進兩岸的相互理解,深化兩岸的高等教育合作,對提高國家民族競爭力有很大幫助。
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脊樑,是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和共同財富,也構成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文化底蘊的核心內容。維護和強化這個核心,最重要的是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強化兩岸同胞共享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提供兩岸關係發展的文化動力和民意支持。
在兩岸經濟合作取得豐碩成果,兩岸各界大交流形成新局面的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感受到通過文化交流提高兩岸同胞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的特別重要性。兩岸同胞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大陸和台灣認為是自己的共同家庭,必須保護和建設這個家庭,然後認為自己有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的責任,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消除很多誤解和不必要的疑問。
四、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協調發展是保障。
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要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和諧發展。文明社會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共同進步的社會。兩岸關係的發展也應該是經濟和文化協調發展的過程。
兩岸關係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創造良好的經濟、社會、文化條件,促進兩岸政治問題的解決。兩岸已有共識,敏感、高層次的政治問題暫時擱置,給兩岸人民特別是兩岸青年帶來良好、寬鬆、自由、共同發展的空間。在共同發展的時空環境背景下,兩岸相互促進,相互理解,為達成兩岸問題最終政治解決的共識創造良好條件。
五、啟示和展望。
現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形勢要啟發我們,把兩岸和平發展引向和平統一方面,不僅要放置爭論,還要站在贏得台灣民心的戰略高度,在經濟、戰略文化、社會交流等方面不斷細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線圖。胡錦濤六點意見立足於現實,著眼於長遠,提出建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戰略要求,體現了解決兩岸關係重大問題的新思路、新觀念、新主張,也體現了解決問題、開放僵局的政治智慧。貫徹執行胡錦濤的六點意見已成為大陸對台工作的主軸。今後,要進一步重視台灣人民,特別是基層人民廣泛參與兩岸經濟社會合作進程,保障台灣同胞的切身利益,促進兩岸更好地共同發展。另一方面,我們要繼續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只有踏踏實實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我們才能有效構建基礎紮實、支持有力、內涵豐富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加強兩岸同胞對中華民族和統一國家的贊同,為兩岸最終和平統一創造條件,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細數兩岸名校淵源台的眾多著名出身者致力於兩岸關係[n],中新網,2011-04-24。
【2】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綱要(全文)[n],新華社,2011-03-16。
【3】新聞資料:兩岸經協會的來龍脈[n],中新網,2011-02-22。
【4】《中國和平發展與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鄭必堅。
摘要:兩岸關係一直是中國人民的熱門話題。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關心時事,了解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抓住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有利時機,推動兩岸溝通合作向更廣泛、更大、更高層次的發展。這是加快兩岸關係新起點的重要任務,也是每個中國公民應該履行的義務。
關鍵詞:兩岸關係、歷史問題、交流、台灣問題、新形勢。
一、歷史視野中的兩岸關係。
自1949年台灣問題形成以來,內地方一直以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將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實施改革開放的歷史決策,中國的發展進入了歷史新時期。《告訴台灣同胞書》是在這個重要的歷史背景下發表的。30年來,內地方為促進解決台灣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對台方針政策。鄧先生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從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國家發展戰略全局出發,在毛澤東、周恩來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思想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為確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做出了歷史貢獻。江澤民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豐富發展了對台政策。黨的十六大以來,內地方對台工作做出了重大決策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張新的措施,給台政策帶來了新的內涵。反裂國家法的制定和實施,將大陸方面關於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合法化,在表達大陸方面堅持和平統一的一貫立場和最大誠意的同時,全中國人民堅決反對台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共同意志和決心。
二、兩岸經濟關係的新進展。
自《告訴台灣同胞書》發布以來,在兩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1987年底,兩岸同胞長期隔離狀態被打破,兩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兩岸經濟合作蓬勃發展,形成互補互利的結構。1992年,兩岸達成了九二共識,雙方在此基礎上首次舉行了王辜會談。2005年,國共兩黨領導人實現了歷史會談,實現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2008年3月,台灣形勢發生了積極變化,兩岸關係迎來了罕見的歷史機遇。自2008年5月以來,基於建立互信、擱置爭議、尋求同存異象、共同創造雙贏的精神,兩岸協商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並取得重要成果,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邁出歷史步伐。雙方妥善處理一系列問題,保持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勢頭,推動兩岸關係展現和平發展前景。今天,兩岸同胞往來頻繁,經濟聯繫密切,文化交流活躍,共同利益廣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國人民維護台海和平,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事業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國承認中國結構不斷鞏固和發展。
三、兩岸文化交流有新突破。
打破不必要的人為障礙、壁壘,推進教育、文化、社會各方面的交流合作,為相互促進、相互激勵提供保障。
2011年4月24日,大陸著名高等學府清華大學和非常有關係的台灣新竹清華大學迎來了百年校慶。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兩所清華大學開始越來越緊密地交流,這是兩岸大學交流的縮影和文化交流的方向。兩岸清華大學這樣的高中教育合作,以及台灣開放大陸的學生學習等文化合作,增進兩岸的相互理解,深化兩岸的高等教育合作,對提高國家民族競爭力有很大幫助。
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脊樑,是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和共同財富,也構成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文化底蘊的核心內容。維護和強化這個核心,最重要的是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強化兩岸同胞共享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提供兩岸關係發展的文化動力和民意支持。
在兩岸經濟合作取得豐碩成果,兩岸各界大交流形成新局面的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感受到通過文化交流提高兩岸同胞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的特別重要性。兩岸同胞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大陸和台灣認為是自己的共同家庭,必須保護和建設這個家庭,然後認為自己有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的責任,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消除很多誤解和不必要的疑問。
四、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協調發展是保障。
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要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和諧發展。文明社會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共同進步的社會。兩岸關係的發展也應該是經濟和文化協調發展的過程。
兩岸關係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創造良好的經濟、社會、文化條件,促進兩岸政治問題的解決。兩岸已有共識,敏感、高層次的政治問題暫時擱置,給兩岸人民特別是兩岸青年帶來良好、寬鬆、自由、共同發展的空間。在共同發展的時空環境背景下,兩岸相互促進,相互理解,為達成兩岸問題最終政治解決的共識創造良好條件。
五、啟示和展望。
現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形勢要啟發我們,把兩岸和平發展引向和平統一方面,不僅要放置爭論,還要站在贏得台灣民心的戰略高度,在經濟、戰略文化、社會交流等方面不斷細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線圖。胡錦濤六點意見立足於現實,著眼於長遠,提出建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戰略要求,體現了解決兩岸關係重大問題的新思路、新觀念、新主張,也體現了解決問題、開放僵局的政治智慧。貫徹執行胡錦濤的六點意見已成為大陸對台工作的主軸。今後,要進一步重視台灣人民,特別是基層人民廣泛參與兩岸經濟社會合作進程,保障台灣同胞的切身利益,促進兩岸更好地共同發展。另一方面,我們要繼續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只有踏踏實實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我們才能有效構建基礎紮實、支持有力、內涵豐富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加強兩岸同胞對中華民族和統一國家的贊同,為兩岸最終和平統一創造條件,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細數兩岸名校淵源台的眾多著名出身者致力於兩岸關係[n],中新網,2011-04-24。
【2】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綱要(全文)[n],新華社,2011-03-16。
【3】新聞資料:兩岸經協會的來龍脈[n],中新網,2011-02-22。
【4】《中國和平發展與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鄭必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