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于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河南省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陝西省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幡」。農曆七月十五又稱「麻谷節」,相傳在神農時代,我國就有人從事生產了,但那時的農作物只有麻子和穀子,所以在七月中旬麻谷成熟之際,會請求神靈保佑多打糧。漸漸地,祭祀麻谷成為重視、發展生產的象徵。
在這果熟之時,人們用新麥磨面,仿麻谷之形,捏出胖乎乎的麻穀神,將其拴於莊稼地里,進行祭祀。這是捏麵人的最初來源。也有傳說在很久以前,民間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瘟災,那瘟神在人間打算要人間一半人的'命才肯罷休。真武祖師為了救人,化身一婦人到民間教人們捏吃面人消災,瘟神在人間見到一片人吃人的慘狀,信以為真就不再傷害人了。人們才得以擺脫這場瘟災。此後每到七月十五,人們使用此象徵性死亡來消解生命的災難。
神木面花作為豐收和慶祝豐收的象徵,包含著人們對土地的期望和對莊稼的祈禱,包含著對於天災人禍的深刻體驗,它不只體現了祭祀神靈和祖先,趨逐鬼魂,護佑兒孫和親朋的美好祈願,更成為這片土地上廣大婦女展示才藝的一項重要精神活動,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中元節作文:中西鬼節對比[朗讀]
七月十五中元節,人稱鬼節。
其實,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門大開的日子。民俗相信,在這一段時間會有許多的孤魂徘徊在陽間。
中元節,是華人很重視的一個日子,每一年的中元節都會有許許多多普渡祭拜的盛會舉行。
這個鬼節也是眾多的華人節日中規模最大,花錢最多的一個節日。
中元節,也是佛教的「盂蘭節」。有關盂蘭節民間一直是流傳著目蓮救母的故事。話說,目蓮的母親劉青捷被打入地獄。
目蓮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親墮入惡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嚨很小,不能進食,餓得很辛苦。他見狀,拿了飯要喂母親,可是飯一進口,就燒成灰炭。
目蓮感到悲痛極了,要求釋迦解救。釋迦告訴他說: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羅列百味,供奉眾僧,才能解他母親倒懸之苦。
終於,他幫助了他的母親脫離倒懸之苦。後人因此應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華人社會在這一個月會開始供拜,有些地方則會舉行普渡大拜拜。盂蘭盛會是華人除了農曆新年,第二大的節日。
七月鬼節,你不難在街頭巷尾的空地上、廟宇看到設壇祭拜。一些較大的祭拜,會供拜鬼王。鬼王也稱普渡王,傳說是觀音大士的化身。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祭拜方式。私普,是個人家裡祭拜。街普是個別擇日祭拜。市普則是以市場為主體的大普渡。
七月三十日鬼門關,一個月的中元就這樣結束。
其實,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門大開的日子。民俗相信,在這一段時間會有許多的孤魂徘徊在陽間。
中元節,是華人很重視的一個日子,每一年的中元節都會有許許多多普渡祭拜的盛會舉行。
這個鬼節也是眾多的華人節日中規模最大,花錢最多的一個節日。
中元節,也是佛教的「盂蘭節」。有關盂蘭節民間一直是流傳著目蓮救母的故事。話說,目蓮的母親劉青捷被打入地獄。
目蓮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親墮入惡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嚨很小,不能進食,餓得很辛苦。他見狀,拿了飯要喂母親,可是飯一進口,就燒成灰炭。
目蓮感到悲痛極了,要求釋迦解救。釋迦告訴他說: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羅列百味,供奉眾僧,才能解他母親倒懸之苦。
終於,他幫助了他的母親脫離倒懸之苦。後人因此應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華人社會在這一個月會開始供拜,有些地方則會舉行普渡大拜拜。盂蘭盛會是華人除了農曆新年,第二大的節日。
七月鬼節,你不難在街頭巷尾的空地上、廟宇看到設壇祭拜。一些較大的祭拜,會供拜鬼王。鬼王也稱普渡王,傳說是觀音大士的化身。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祭拜方式。私普,是個人家裡祭拜。街普是個別擇日祭拜。市普則是以市場為主體的大普渡。
七月三十日鬼門關,一個月的中元就這樣結束。
老師說七月半也叫「鬼節」、「中元節」,是人們祭祖祭拜先人的一個節日,也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七月半是在七月十五,可是我很懷疑老師的話,因為我家的中元節是從七月初九開始的。
在七月初的時候,我們家就會開始為七月半鬼節做準備——寫包。我老是記不住該怎麼稱呼逝世的姥姥、爺爺他們,這時候媽媽就會耐心地教我。說在寫包的時候,稱姥姥為曾祖,稱爺爺為祖考,結尾為老大人,若是女性,則結尾稱呼為老孺人。寫了包之後就是數紙錢裝包、封包?
在七月初九的早上,我家會開始做其他準備。如,將八仙桌擦乾淨,倒乾淨香爐裡面的沙子和香灰,買好過節用的紙錢、紙箱,和祭拜用的瓜果等。在傍晚時分,我家會將八仙桌擺在堂屋的正中間,香爐倒上一些沙子擺在桌面的上方處。而在桌子的左右和下方處則分別擺上一條長凳。在桌子正對大門的那一方,會在桌子腿上方系上一面方正的步,我們如果要燒紙錢,就要從布的兩側遞到桌子下的盆子中。等到準備完畢,吃過晚飯、洗過澡我們家就會由爸爸帶頭引著我們去外邊「接客」。
爸爸的手上會拿著幾支香燭、一些紙錢,一邊走,一邊嘴裡念念有詞,似乎是說「xxx接您回來看看」之類的......等走到一定距離後就會開始在地上或小土堆上插上香燭,然後點鞭炮。鞭炮點過後,我們就要鞠躬拜祖。回到家,吃些瓜果,這第一天接客就算完成了。而這個夜晚,八仙桌香爐里的香不能斷,要一直燃到第二天。第二天,則是接待來過節的親戚和「送客」。
這一天,在八仙桌上要擺上小茶杯,不時地祭上熱茶水。在祭過之後,我們要喝完茶水。而且,在這期間,我們不能碰到長凳。
在中午,我們家一貫的習俗是吃麵條,媽媽做的麵條很好吃,尤其是臊子,特別香。就連不愛吃面的`我,在這一天都會把碗里的面吃光光。到了下午四點時候,媽媽就會開始做晚飯;而等到四點半或五點的時候,親戚們就會派幾個人帶著各家寫好的包或紙箱,帶到接客插香燭的地方開始燒包。
之後就是等待先人將八仙桌上所祭上的飯菜「吃完」,接著我們則撤掉桌腿上系的布,撤掉香爐,圍著八仙桌開始吃飯。
飯畢,親戚會回家去為他們家的中元節做準備,而我們家則會再次擺上香燭,祭上瓜果,等到祭完,這個中元節才算是過去了。
在七月初的時候,我們家就會開始為七月半鬼節做準備——寫包。我老是記不住該怎麼稱呼逝世的姥姥、爺爺他們,這時候媽媽就會耐心地教我。說在寫包的時候,稱姥姥為曾祖,稱爺爺為祖考,結尾為老大人,若是女性,則結尾稱呼為老孺人。寫了包之後就是數紙錢裝包、封包?
在七月初九的早上,我家會開始做其他準備。如,將八仙桌擦乾淨,倒乾淨香爐裡面的沙子和香灰,買好過節用的紙錢、紙箱,和祭拜用的瓜果等。在傍晚時分,我家會將八仙桌擺在堂屋的正中間,香爐倒上一些沙子擺在桌面的上方處。而在桌子的左右和下方處則分別擺上一條長凳。在桌子正對大門的那一方,會在桌子腿上方系上一面方正的步,我們如果要燒紙錢,就要從布的兩側遞到桌子下的盆子中。等到準備完畢,吃過晚飯、洗過澡我們家就會由爸爸帶頭引著我們去外邊「接客」。
爸爸的手上會拿著幾支香燭、一些紙錢,一邊走,一邊嘴裡念念有詞,似乎是說「xxx接您回來看看」之類的......等走到一定距離後就會開始在地上或小土堆上插上香燭,然後點鞭炮。鞭炮點過後,我們就要鞠躬拜祖。回到家,吃些瓜果,這第一天接客就算完成了。而這個夜晚,八仙桌香爐里的香不能斷,要一直燃到第二天。第二天,則是接待來過節的親戚和「送客」。
這一天,在八仙桌上要擺上小茶杯,不時地祭上熱茶水。在祭過之後,我們要喝完茶水。而且,在這期間,我們不能碰到長凳。
在中午,我們家一貫的習俗是吃麵條,媽媽做的麵條很好吃,尤其是臊子,特別香。就連不愛吃面的`我,在這一天都會把碗里的面吃光光。到了下午四點時候,媽媽就會開始做晚飯;而等到四點半或五點的時候,親戚們就會派幾個人帶著各家寫好的包或紙箱,帶到接客插香燭的地方開始燒包。
之後就是等待先人將八仙桌上所祭上的飯菜「吃完」,接著我們則撤掉桌腿上系的布,撤掉香爐,圍著八仙桌開始吃飯。
飯畢,親戚會回家去為他們家的中元節做準備,而我們家則會再次擺上香燭,祭上瓜果,等到祭完,這個中元節才算是過去了。
有關鬼的問題在中國傳統的語境下,總會顯得有些複雜,而在西方則要簡單得多。這一點首先就表現在時間上。從十月底到十一月初,嚴格算來也不超過兩天,鬼被放出來的時間顯然要比中國傳統觀念中的時間短不少。
而關於萬聖節中鬼的來源,可見的有這樣一種說法。古代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凱爾特人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10月31日這天回到故居地並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這也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希望。當然,活著的人自然是懼怕鬼魂奪生的,於是人們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試圖將魂靈嚇走,這之後才會把火重新燃起。同時,他們也會點燃篝火,祭祀神靈。
這樣看來,西方的鬼並不像中國的鬼那麼友善,不過好在放出來的時間很短。當然,這只是幾千年前凱爾特人對鬼的想像,另一種說法中的古羅馬人關於這一節日的想像好像並沒有那麼驚悚。
這種說法認為,在公元1世紀,占領凱爾特部落領地的羅馬人接受了萬聖節習俗,並將自己慶祝豐收的節日與萬聖節結合。他們在節日扮鬼的初衷就要簡單得多,只是為了在豐收時趕走四周遊盪的妖魔。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顯示,古西歐的愛爾蘭異教徒相信,萬聖節前夜鬼魂會聚集在人們居住的家附近並接受設宴款待。人們會在屋前院後擺放水果、食品,喂足鬼魂,讓其不至於傷害人類或掠奪收成。而後,人們會扮成鬼魂精靈,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
為了迎接萬聖節,日本東京都政府準備免費發放30萬個印有南瓜鬼臉圖的橘色垃圾袋。
如何給鬼過節:中西方鬼的待遇。
正是因為中西方不同文化下的人們對鬼的想像不同,這也就造成了鬼在兩邊過節時會享受不同的待遇。一般來說,在中國的鬼主要是接受供奉、祭祀;而西方的鬼則被人們引導離開,人們生怕「鬼上身」。
中元節節俗本就以「禮敬亡靈」為中心,食物祭品自然是少不了的。而在西方,雖然鬼在人們眼中並不「親切」,但在「鬼節」喂飽被放出來的鬼們還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為鬼供奉食物就成了中西方鬼節的相似之處。
燈,也是「鬼節」的一個重要道具。一提到萬聖節,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南瓜燈。事實上,關於南瓜燈至少有兩種說法。其一是人們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臉、點上燭火,用來驅散鬼魂;另一種說法是,南瓜燈中的燭火是鬼魂點上的,試圖騙取人們上當而跟著鬼魂走,於是活著的人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個嘲諷的臉,用以調笑鬼魂。
8月28日晚,山西,適逢中國傳統的中元節,地處黃河沿岸的山西忻州市河曲縣舉辦「河燈會」,1650盞顏色各異的河燈被放入黃河中。
而在中國的中元節,也有「河燈度孤」的習俗。中國人會在中元節這天在水面放置河燈,而這河燈一般是用木、紙、荷葉等做成荷花形狀,中間點上燈盞或者蠟燭,有的還在燈上寫明亡人的名諱,放於水中,任其漂流,為的是給亡魂照明引路,讓他們早日到達理想的彼岸。
當然,中元節和萬聖節也有各自獨特的形式。在中國,燒紙錢的習俗從古延續至今。而在西方,人們則會在當天穿上奇裝異服。
8月28日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汪洞鄉民眾通過參加水上拔河、擂台、竹筏、拋繡、包粽子等水上娛樂節目,歡慶這一節日。
人的狂歡:鬼節中的娛樂元素。
自近代以來,中西方的鬼節都經歷了去宗教性的過程。不同的是,西方萬聖節的很多習慣被從形式上保留了下來;而中元節則逐漸被邊緣化,失去了傳統意義上的公共性。
作為西方的「鬼節」,說萬聖節這天夜裡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著實不為過。而事實上,在現代西方世界的萬聖節這天夜裡,與其說是「鬧鬼」倒不如說是「鬧人」。西方人已經把這個節日當作一場狂歡了。
當地時間10月27日,美國紐約,范科特蘭特大宅博物館展出各式各樣的手工雕刻南瓜燈。超過7000個手雕南瓜燈點亮,其中除了骷髏等經典萬聖節造型,還有火車之類的新奇角色出鏡。
現在萬聖節似乎已經沒有了當年那種驅鬼的意味,倒是更像一個孩子們的節日。20世紀初,人們會在10月31日進行面具和奇裝異服的創意大賽。而萬聖夜,孩子們會拎著空袋子,挨家挨戶一邊高喊「trickortreat」一邊討要糖果。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美國的電*還會在萬聖節期間播放以鬼節為主題的恐怖片。到了本世紀,人們還會穿上新穎服飾、舉行各種*,甚至包括同性戀者的大*。
而事實上,舊時的中元節不僅具有信仰維度上的重要意義,在世俗層面,也是一個群眾參與度很高、具有鮮明娛樂功能的節日。
2015年08月24日,隨著中元節的臨近,四川達州市主城區部分民眾紛紛來到州河兩岸燃燒祭祀物品,導致河岸煙霧裊繞、火光沖天,祭祀場景蔚為壯觀。
晚明文人張岱就曾對「西湖七月半」的盛況進行這樣的描寫:「西湖七月半……二鼓以前,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而關於萬聖節中鬼的來源,可見的有這樣一種說法。古代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凱爾特人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10月31日這天回到故居地並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這也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希望。當然,活著的人自然是懼怕鬼魂奪生的,於是人們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試圖將魂靈嚇走,這之後才會把火重新燃起。同時,他們也會點燃篝火,祭祀神靈。
這樣看來,西方的鬼並不像中國的鬼那麼友善,不過好在放出來的時間很短。當然,這只是幾千年前凱爾特人對鬼的想像,另一種說法中的古羅馬人關於這一節日的想像好像並沒有那麼驚悚。
這種說法認為,在公元1世紀,占領凱爾特部落領地的羅馬人接受了萬聖節習俗,並將自己慶祝豐收的節日與萬聖節結合。他們在節日扮鬼的初衷就要簡單得多,只是為了在豐收時趕走四周遊盪的妖魔。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顯示,古西歐的愛爾蘭異教徒相信,萬聖節前夜鬼魂會聚集在人們居住的家附近並接受設宴款待。人們會在屋前院後擺放水果、食品,喂足鬼魂,讓其不至於傷害人類或掠奪收成。而後,人們會扮成鬼魂精靈,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
為了迎接萬聖節,日本東京都政府準備免費發放30萬個印有南瓜鬼臉圖的橘色垃圾袋。
如何給鬼過節:中西方鬼的待遇。
正是因為中西方不同文化下的人們對鬼的想像不同,這也就造成了鬼在兩邊過節時會享受不同的待遇。一般來說,在中國的鬼主要是接受供奉、祭祀;而西方的鬼則被人們引導離開,人們生怕「鬼上身」。
中元節節俗本就以「禮敬亡靈」為中心,食物祭品自然是少不了的。而在西方,雖然鬼在人們眼中並不「親切」,但在「鬼節」喂飽被放出來的鬼們還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為鬼供奉食物就成了中西方鬼節的相似之處。
燈,也是「鬼節」的一個重要道具。一提到萬聖節,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南瓜燈。事實上,關於南瓜燈至少有兩種說法。其一是人們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臉、點上燭火,用來驅散鬼魂;另一種說法是,南瓜燈中的燭火是鬼魂點上的,試圖騙取人們上當而跟著鬼魂走,於是活著的人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個嘲諷的臉,用以調笑鬼魂。
8月28日晚,山西,適逢中國傳統的中元節,地處黃河沿岸的山西忻州市河曲縣舉辦「河燈會」,1650盞顏色各異的河燈被放入黃河中。
而在中國的中元節,也有「河燈度孤」的習俗。中國人會在中元節這天在水面放置河燈,而這河燈一般是用木、紙、荷葉等做成荷花形狀,中間點上燈盞或者蠟燭,有的還在燈上寫明亡人的名諱,放於水中,任其漂流,為的是給亡魂照明引路,讓他們早日到達理想的彼岸。
當然,中元節和萬聖節也有各自獨特的形式。在中國,燒紙錢的習俗從古延續至今。而在西方,人們則會在當天穿上奇裝異服。
8月28日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汪洞鄉民眾通過參加水上拔河、擂台、竹筏、拋繡、包粽子等水上娛樂節目,歡慶這一節日。
人的狂歡:鬼節中的娛樂元素。
自近代以來,中西方的鬼節都經歷了去宗教性的過程。不同的是,西方萬聖節的很多習慣被從形式上保留了下來;而中元節則逐漸被邊緣化,失去了傳統意義上的公共性。
作為西方的「鬼節」,說萬聖節這天夜裡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著實不為過。而事實上,在現代西方世界的萬聖節這天夜裡,與其說是「鬧鬼」倒不如說是「鬧人」。西方人已經把這個節日當作一場狂歡了。
當地時間10月27日,美國紐約,范科特蘭特大宅博物館展出各式各樣的手工雕刻南瓜燈。超過7000個手雕南瓜燈點亮,其中除了骷髏等經典萬聖節造型,還有火車之類的新奇角色出鏡。
現在萬聖節似乎已經沒有了當年那種驅鬼的意味,倒是更像一個孩子們的節日。20世紀初,人們會在10月31日進行面具和奇裝異服的創意大賽。而萬聖夜,孩子們會拎著空袋子,挨家挨戶一邊高喊「trickortreat」一邊討要糖果。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美國的電*還會在萬聖節期間播放以鬼節為主題的恐怖片。到了本世紀,人們還會穿上新穎服飾、舉行各種*,甚至包括同性戀者的大*。
而事實上,舊時的中元節不僅具有信仰維度上的重要意義,在世俗層面,也是一個群眾參與度很高、具有鮮明娛樂功能的節日。
2015年08月24日,隨著中元節的臨近,四川達州市主城區部分民眾紛紛來到州河兩岸燃燒祭祀物品,導致河岸煙霧裊繞、火光沖天,祭祀場景蔚為壯觀。
晚明文人張岱就曾對「西湖七月半」的盛況進行這樣的描寫:「西湖七月半……二鼓以前,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每逢七月,民間必定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還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彩,設壇酬神。「普度」儀式是中元節中最最重要的環節,大致可分為街普、市普、廟普等,以街坊為主的普度稱為「街普」,以市場為主的普度稱為「市普」,由廟宇住持的普度稱為「廟普」。
普度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門前擺放供桌,陳設祭品,還會在屋檐下掛紙燈。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所以簡稱「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時候,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請出,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時,要選擇斷黑之後,一般是一家之長及家中男丁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衣物,稱燒「包衣」,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迴轉「陰曹地府」。
現在,中元節的祭祖儀式已經簡化,大部分地區都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開始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也已經簡化了,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普度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門前擺放供桌,陳設祭品,還會在屋檐下掛紙燈。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所以簡稱「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時候,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請出,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時,要選擇斷黑之後,一般是一家之長及家中男丁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衣物,稱燒「包衣」,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迴轉「陰曹地府」。
現在,中元節的祭祖儀式已經簡化,大部分地區都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開始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也已經簡化了,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