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如果是考中了舉人就意味著他基本上實現了讀書做官的願望。為什麼這麼說呢?這還要從古代的教育科舉文化說起?
「舉人」一詞最早得名於漢代的察舉制度,只有被舉薦者才稱為舉人。之後,舉人的含金量,也是因朝代的變化而變化。
宋代,把鄉試考中者稱為舉人。但宋代舉人的含金量並不高,考中舉人者,只是有了參加京城會式的機會,但卻無做官的機會。而且舉人的資格也只是一次性的。如果是在接下來的會試中沒有被錄取,那下次參加科舉時,考生還要重新參加鄉試,再次取得舉人資格才可參加會試。
明清時代,舉人的含金量就比宋代高了。進退也都比較從容了。進,可接著參加京城的會試,甚至是殿試,向進士出身衝刺,並且舉人的資格終身有效,一次不中,可以下次直接參加會試,只到考中為至。退,舉人已經有了做官的資格,如果是不再參加會試的舉人,一旦朝廷有了相應的官位空缺,舉人就可隨時頂上。
舉人所擔任的職位,一般都是知縣、候補知縣,或者是教諭、訓導等縣級教教長官,但也有個別政績突出的可升任知府。可以說,舉人是明清兩代低級官員的主要來源。
「舉人」一詞最早得名於漢代的察舉制度,只有被舉薦者才稱為舉人。之後,舉人的含金量,也是因朝代的變化而變化。
宋代,把鄉試考中者稱為舉人。但宋代舉人的含金量並不高,考中舉人者,只是有了參加京城會式的機會,但卻無做官的機會。而且舉人的資格也只是一次性的。如果是在接下來的會試中沒有被錄取,那下次參加科舉時,考生還要重新參加鄉試,再次取得舉人資格才可參加會試。
明清時代,舉人的含金量就比宋代高了。進退也都比較從容了。進,可接著參加京城的會試,甚至是殿試,向進士出身衝刺,並且舉人的資格終身有效,一次不中,可以下次直接參加會試,只到考中為至。退,舉人已經有了做官的資格,如果是不再參加會試的舉人,一旦朝廷有了相應的官位空缺,舉人就可隨時頂上。
舉人所擔任的職位,一般都是知縣、候補知縣,或者是教諭、訓導等縣級教教長官,但也有個別政績突出的可升任知府。可以說,舉人是明清兩代低級官員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