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堅決糾正各種不正之風,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強調,持之以恆正風肅紀,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郡縣治,天下安。縣域政治生態是全黨政治生態的基礎,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必須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把全面從嚴治黨覆蓋到「最後一公里」。
為找准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著力點,四川省紀委在分析研判各縣(市、區)管黨治黨情況的基礎上,深入部分縣(市、區)訪談黨員幹部、開展問卷調查、進村入戶走訪,著力把脈縣域政治生態現狀與未來,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縣域政治生態明顯好轉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大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加快重塑縣域政治生態,迎來了鼓舞人心的積極變化。
一是「爛樹」、「病樹」、「歪樹」大幅減少,縣域「森林」煥發新的生機。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縣(市、區)黨委、紀委管黨治黨責任意識普遍增強,大力拔「爛樹」、治「病樹」、正「歪樹」,全省縣(市、區)共查處人數由2019年的9801人,上升到2019年的23564人,清除了一大批政治生態「污染源」。
二是腐敗存量持續消減,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並鞏固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打虎」「拍蠅」力度強勁,全省基層紀律審查立案數由2019年的9252件上升到2019年的17393件,全省檢舉控告類信訪舉報數從2019年的63461件(次)下降到2019年的35255件(次),表明紀律震懾在增強、突出問題在減少。
三是社會評價群眾滿意度指數一路走高,全面從嚴治黨贏得幹部群眾一致好評。黨風廉政建設社會評價群眾滿意度指數由2019年的82.75%逐年上升至2019年的85.87%,特別是領導幹部清廉自律等與政治生態關聯度較高的指標,均同比上升。
四是黨風政風呈現「四多四少」積極變化,黨內正氣上升、社會風氣上揚態勢明顯。在政治生活上,清朗關係多了,親緣政治少了;在紀律作風上,知敬畏的多了,壞規矩的少了;在選人用人上,重實績的多了,跑關係的少了;在幹事創業上,講實幹的多了,搞空談的少了。
全面凈化縣域政治生態任重道遠
從調研情況看,縣域政治生態中的頑症痼疾還沒有徹底根治,一些新的問題又浮出水面,制約政治生態的根本好轉。
凈化縣域政治生態的政治責任落實不平衡。一是有的「關鍵少數」沒有抓好「關鍵責任」。調研中,個別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對經濟發展說得頭頭是道,對管黨治黨則無話可談;一些班子成員對分管領域的管黨治黨不清不楚。個別領導幹部對基層站所幹部的違紀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導致一個領域政治生態持續惡化。二是基層落實「兩個責任」「說得多、做得少」的問題較突出。近年來,全省因主體責任落實不力被問責的1437名黨員幹部中,鄉科級及以下占86.8%。三是基層紀檢機關「三轉」出現「回頭轉」,有的縣紀委參與與主業無關的工作。四是個別黨組織和黨員的政治引領作用發揮不充分。有的單位落實「三會一課」存在形式主義,一些地方只顧「富口袋」、忘了「富腦袋」。
縣域政治生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發生轉移,從是不是風清氣正轉向了是不是積極向好。基層幹部普遍認為,幹事創業積極性總體上升,但為官不為的現象仍然存在,成為制約政治生態積極向好的重要問題。一是在任務重、責任大情況下,有的基層黨員幹部擔當意識、奉獻意識不足,激勵拼搏奮鬥的手段還不夠有效。二是一些幹部怕犯錯擔責,雖然基層感受到了幹事創業中容錯糾錯的強烈信號,但這些幹部仍然存在「分管越多、問責越多;創新越多、錯得越多」的顧慮。三是鄉(鎮)一些年齡偏大的幹部存在混日子想法,一些年輕幹部「不願到基層、不願在基層」,鄉(鎮)幹部普遍存在人員緊張的現狀。
縣域政治生態反覆污染的風險較大。雖然縣域政治生態發生了積極變化,但縣域內熟人社會、親緣關係、人文風俗沒有變,一些問題的表現形式沒有變。一是一把手違紀對政治生態破壞力巨大。縣委書記廉潔,政治生態就會風清氣正;縣委書記出問題,政治生態必出問題。二是工程建設、土地礦權出讓、政府採購、國有產權轉讓和大額資金管理使用等領域,交通、農林、扶貧及政法等行業依然是腐敗高發易發的聚集區。三是「微腐敗」量大面廣,不收斂不收手問題依然突出。2019年以來,全省查處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同比增長77.98%。四是違規收受禮品禮金、大操大辦婚喪喜慶、違規發放津補貼或福利、違規配備使用公務用車這四類「老問題」較多。基層幹部群眾普遍反映形式主義積弊較深,檢查多、會議多、文件多。五是選人用人的「潛規則」仍有市場,「老鄉圈」「校友圈」「戰友圈」等圈子文化客觀存在,「遇事找關係」等民眾心理比較常見。
幹群關係還沒有走出「塔西佗陷阱」,基層幹部為民服務形象距離群眾期待仍有差距。一是一些群眾信「上」不信「下」。2019年,各級紀檢機關接受信訪舉報同比下降,但群眾到省級部門上訪同比上升。二是縣鄉紀檢機關的監督權威性認可度不夠高。比如就巡察工作而言,有的群眾對巡察組不信任,認為巡察就是走過場;有的幹部對巡察組不信任,認為都是熟人,害怕向巡察組反映了問題,巡察幹部轉身就告知了被反映人。三是群眾感情、群眾觀念需增強。有的幹部怕群眾、躲群眾,不願意與群眾接觸,既怕言行失當被錄音錄像,又怕群眾要求無法解決。
全力推動縣域政治生態根本好轉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凈化政治生態,只有縣域政治生態凈化了,全省政治生態才會徹底凈化。必須把縣域政治生態建設作為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載體,堅持問題導向,以更加科學、更加嚴密、更加有效的思路舉措,推動縣域政治生態根本好轉。
加強對縣域政治生態的動態研判。推行幹部廉政檔案制度,定期對全省各縣(市、區)開展政治生態分析研判,分類、分區域把握「樹木」與「森林」情況。以提升和優化黨風廉政建設社會評價為支撐,結合「網際網路+」「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建立科學量化的縣域政治生態評價體系。
注重幹部激勵和選人用人雙重保障。督促有關部門規範省、市、縣三級績效獎,合理確定各地績效獎水平。建立基層幹部工資福利正面清單,支持基層運用容錯糾錯機制。進一步鮮明選人用人導向,嚴格落實機關與基層幹部的雙向交流、定期輪崗。
強化政治生態「護林員」責任。抓緊抓牢縣委書記這一「關鍵少數」,嚴格縣委書記述責述廉,督促縣委書記主動抓、深入抓政治生態建設。向社會公布縣(市、區)黨風廉政建設社會評價情況,把作風轉變、黨風廉政、群眾滿意等作為出具「黨風廉政意見」的重要依據。全面落實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部署,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加大巡視巡察上下聯動力度,建立市(州)範圍內的巡察組長、巡察人員庫,探索運用交叉巡察方式,最大限度杜絕「關係網」,增強幹部群眾信任度。
打好基層正風反腐「殲滅戰」。保持正風反腐高壓態勢,久久為功消存量,堅定不移遏制增量。開展工程建設領域專項整治,深化招投標體制機制改革,健全投資項目公示制。開展會風文風「回頭看」,進一步整合省、市、縣三級督查檢查事項,以上率下杜絕形式主義。探索建立與村民自治選舉相協調的村幹部退出機制、農村黨員違紀懲戒機制,把紀律震懾傳遞到末梢。
推動縣域政治文化建設脫虛向實。塑造向上向善的縣域人文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清除圈子文化、腐敗亞文化等腐朽文化。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剷除權錢交易、官商勾結的根基。
郡縣治,天下安。縣域政治生態是全黨政治生態的基礎,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必須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把全面從嚴治黨覆蓋到「最後一公里」。
為找准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著力點,四川省紀委在分析研判各縣(市、區)管黨治黨情況的基礎上,深入部分縣(市、區)訪談黨員幹部、開展問卷調查、進村入戶走訪,著力把脈縣域政治生態現狀與未來,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縣域政治生態明顯好轉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大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加快重塑縣域政治生態,迎來了鼓舞人心的積極變化。
一是「爛樹」、「病樹」、「歪樹」大幅減少,縣域「森林」煥發新的生機。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縣(市、區)黨委、紀委管黨治黨責任意識普遍增強,大力拔「爛樹」、治「病樹」、正「歪樹」,全省縣(市、區)共查處人數由2019年的9801人,上升到2019年的23564人,清除了一大批政治生態「污染源」。
二是腐敗存量持續消減,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並鞏固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打虎」「拍蠅」力度強勁,全省基層紀律審查立案數由2019年的9252件上升到2019年的17393件,全省檢舉控告類信訪舉報數從2019年的63461件(次)下降到2019年的35255件(次),表明紀律震懾在增強、突出問題在減少。
三是社會評價群眾滿意度指數一路走高,全面從嚴治黨贏得幹部群眾一致好評。黨風廉政建設社會評價群眾滿意度指數由2019年的82.75%逐年上升至2019年的85.87%,特別是領導幹部清廉自律等與政治生態關聯度較高的指標,均同比上升。
四是黨風政風呈現「四多四少」積極變化,黨內正氣上升、社會風氣上揚態勢明顯。在政治生活上,清朗關係多了,親緣政治少了;在紀律作風上,知敬畏的多了,壞規矩的少了;在選人用人上,重實績的多了,跑關係的少了;在幹事創業上,講實幹的多了,搞空談的少了。
全面凈化縣域政治生態任重道遠
從調研情況看,縣域政治生態中的頑症痼疾還沒有徹底根治,一些新的問題又浮出水面,制約政治生態的根本好轉。
凈化縣域政治生態的政治責任落實不平衡。一是有的「關鍵少數」沒有抓好「關鍵責任」。調研中,個別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對經濟發展說得頭頭是道,對管黨治黨則無話可談;一些班子成員對分管領域的管黨治黨不清不楚。個別領導幹部對基層站所幹部的違紀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導致一個領域政治生態持續惡化。二是基層落實「兩個責任」「說得多、做得少」的問題較突出。近年來,全省因主體責任落實不力被問責的1437名黨員幹部中,鄉科級及以下占86.8%。三是基層紀檢機關「三轉」出現「回頭轉」,有的縣紀委參與與主業無關的工作。四是個別黨組織和黨員的政治引領作用發揮不充分。有的單位落實「三會一課」存在形式主義,一些地方只顧「富口袋」、忘了「富腦袋」。
縣域政治生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發生轉移,從是不是風清氣正轉向了是不是積極向好。基層幹部普遍認為,幹事創業積極性總體上升,但為官不為的現象仍然存在,成為制約政治生態積極向好的重要問題。一是在任務重、責任大情況下,有的基層黨員幹部擔當意識、奉獻意識不足,激勵拼搏奮鬥的手段還不夠有效。二是一些幹部怕犯錯擔責,雖然基層感受到了幹事創業中容錯糾錯的強烈信號,但這些幹部仍然存在「分管越多、問責越多;創新越多、錯得越多」的顧慮。三是鄉(鎮)一些年齡偏大的幹部存在混日子想法,一些年輕幹部「不願到基層、不願在基層」,鄉(鎮)幹部普遍存在人員緊張的現狀。
縣域政治生態反覆污染的風險較大。雖然縣域政治生態發生了積極變化,但縣域內熟人社會、親緣關係、人文風俗沒有變,一些問題的表現形式沒有變。一是一把手違紀對政治生態破壞力巨大。縣委書記廉潔,政治生態就會風清氣正;縣委書記出問題,政治生態必出問題。二是工程建設、土地礦權出讓、政府採購、國有產權轉讓和大額資金管理使用等領域,交通、農林、扶貧及政法等行業依然是腐敗高發易發的聚集區。三是「微腐敗」量大面廣,不收斂不收手問題依然突出。2019年以來,全省查處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同比增長77.98%。四是違規收受禮品禮金、大操大辦婚喪喜慶、違規發放津補貼或福利、違規配備使用公務用車這四類「老問題」較多。基層幹部群眾普遍反映形式主義積弊較深,檢查多、會議多、文件多。五是選人用人的「潛規則」仍有市場,「老鄉圈」「校友圈」「戰友圈」等圈子文化客觀存在,「遇事找關係」等民眾心理比較常見。
幹群關係還沒有走出「塔西佗陷阱」,基層幹部為民服務形象距離群眾期待仍有差距。一是一些群眾信「上」不信「下」。2019年,各級紀檢機關接受信訪舉報同比下降,但群眾到省級部門上訪同比上升。二是縣鄉紀檢機關的監督權威性認可度不夠高。比如就巡察工作而言,有的群眾對巡察組不信任,認為巡察就是走過場;有的幹部對巡察組不信任,認為都是熟人,害怕向巡察組反映了問題,巡察幹部轉身就告知了被反映人。三是群眾感情、群眾觀念需增強。有的幹部怕群眾、躲群眾,不願意與群眾接觸,既怕言行失當被錄音錄像,又怕群眾要求無法解決。
全力推動縣域政治生態根本好轉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凈化政治生態,只有縣域政治生態凈化了,全省政治生態才會徹底凈化。必須把縣域政治生態建設作為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載體,堅持問題導向,以更加科學、更加嚴密、更加有效的思路舉措,推動縣域政治生態根本好轉。
加強對縣域政治生態的動態研判。推行幹部廉政檔案制度,定期對全省各縣(市、區)開展政治生態分析研判,分類、分區域把握「樹木」與「森林」情況。以提升和優化黨風廉政建設社會評價為支撐,結合「網際網路+」「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建立科學量化的縣域政治生態評價體系。
注重幹部激勵和選人用人雙重保障。督促有關部門規範省、市、縣三級績效獎,合理確定各地績效獎水平。建立基層幹部工資福利正面清單,支持基層運用容錯糾錯機制。進一步鮮明選人用人導向,嚴格落實機關與基層幹部的雙向交流、定期輪崗。
強化政治生態「護林員」責任。抓緊抓牢縣委書記這一「關鍵少數」,嚴格縣委書記述責述廉,督促縣委書記主動抓、深入抓政治生態建設。向社會公布縣(市、區)黨風廉政建設社會評價情況,把作風轉變、黨風廉政、群眾滿意等作為出具「黨風廉政意見」的重要依據。全面落實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部署,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加大巡視巡察上下聯動力度,建立市(州)範圍內的巡察組長、巡察人員庫,探索運用交叉巡察方式,最大限度杜絕「關係網」,增強幹部群眾信任度。
打好基層正風反腐「殲滅戰」。保持正風反腐高壓態勢,久久為功消存量,堅定不移遏制增量。開展工程建設領域專項整治,深化招投標體制機制改革,健全投資項目公示制。開展會風文風「回頭看」,進一步整合省、市、縣三級督查檢查事項,以上率下杜絕形式主義。探索建立與村民自治選舉相協調的村幹部退出機制、農村黨員違紀懲戒機制,把紀律震懾傳遞到末梢。
推動縣域政治文化建設脫虛向實。塑造向上向善的縣域人文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清除圈子文化、腐敗亞文化等腐朽文化。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剷除權錢交易、官商勾結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