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目的:理論聯繫實際,在學習一定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走出校門,在真正的「戰場」上,了解導遊帶團的整個過程及具體細節,了解旅遊過程中的各類注意事項,充分認識遊客的需求和心理。
實習時間:5月16日——5月17日。
實習內容:
我這次實習的地點選擇的是泰山,人們常說:「五嶽歸來不看山」,而泰山又被尊為五嶽之首。作為在泰安上學的一名學生,自然是要去登一登泰山的。
16日一早,我們便背著背包坐上了去泰山的計程車。一路上心情無比興奮,都躍躍欲試,準備在泰山上一展自己的青春風采。
泰山位於泰安市北,南鄰孔子故里曲阜,北依省會泉城濟南,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譽。泰山雄偉壯麗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於一體,既是天然的山嶽公園,又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縮影,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泰山以雄偉著稱於世。它崛起於華北大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丘陵之上,雖然在「五嶽」當中,它的海拔高度僅居第三位,但與周邊平原、丘陵的相對高度卻達1300米,所以顯得雄偉高大。
泰山具有複雜的地質構造,典型的地質遺蹟。泰山的形成,歷經了自太古代至新生代各個地質時代的演變過程。燕山運動奠定了它的基礎,喜馬拉雅山運動造就了它的雄偉。泰山由片麻岩構成,泰山岩石有25億年的歷史,是世界最古老的岩石之。
一。泰山植被茂密,種類繁多,覆蓋率達90%,呈垂直分布。從山麓拾級而上,可依次見到落葉林、闊葉針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木草叢,林帶界線分明,植物景觀各異。
泰山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約6300年前到4400年前)、泰山北麓的龍山文化(約4400年前到3900年前)遺存,表明泰山地區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從古代先民對泰山的自然崇拜開始,泰山逐步發展成為與「天」相通的祭壇。受命而王的「天子」必到泰山封禪,祭祀天地。據《史記》引《管子·封禪篇》說:「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自秦至清二千多年間,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聖祖、清高宗等十多位帝王先後到泰山封禪祭祀。道教、佛教、儒家也相繼在泰山滋生蔓長,山上山下宮觀寺廟林立,晨鐘暮鼓,香火不斷。泰山擁有岱廟、碧霞祠、普照寺、斗母宮等20多處古建築群,有秦刻石、漢衡方碑、漢張遷碑、晉孫夫人碑、北齊經石峪刻石、唐摩崖等一千四百餘處石刻。人文景觀的布局從蒿里山至岱廟、從岱廟到玉皇頂,形成「地府」、「人間」、「天堂」三重空間。
登泰山經過的第一個建築是一天門。進入一天門是「孔子登臨處」和「天階」兩座牌坊。在「孔子登臨處」牌坊的左右兩側分立著「第一山」和「登高必自」石碑。過了兩座牌坊就到了紅門宮。紅門宮因嶺南崖上有紅色石遠望若門而得名。此處以跨路樓閣「飛天閣」為中,閣內原祀觀音。東為佛寺「彌勒院」,原祀彌勒佛,西為道觀霞碧元君廟。元君廟大殿的九連菩薩是泰山現存的銅像。
紅門宮上面是萬仙樓。萬仙樓是一過街閣樓式建築,舊稱「望仙樓」,建於明萬曆年間。從紅門宮到萬仙樓的山道旁有許多刻石。如刻於清光緒12年的「萬善同歸」碑、光緒14年的「萬古流芳」碑、明嘉靖年間的刻石,最多的還是刻於晚清和民國的。其中有一塊「聖旨」無字碑,吸引了我駐足觀看。後來聽路邊的遊人說這塊碑本來是有字的,在_期間被毀掉了。
過了萬仙樓有泰山的革命烈士紀念碑,還有的「二禹」石刻,寓為風月無邊。斗母宮建於深澗絕壁之上,規模很大,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斗母宮前是經石峪,因嶺中一坡上刻有佛教《金剛經》而得名。
穿過經石峪就到了壺天閣。壺天閣取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原名「升仙閣」,後改今名,始建於明代。這裡還有一塊龐大的巨石,名「萬芴朝天」。「萬芴朝天」是一處地質遺蹟,見證了泰山的地質演變過程。
從壺天閣到中天門有很長的一段山路,中間有回馬嶺,還有藥王殿、觀音殿等建築。中天門是整個泰山山道的中點,又是泰山的天然屏障、東西兩路的匯合點,上下遊人多居於此。中天門附近還有索道可直達月觀峰。
過了中天門有一座單孔石橋,橫跨山溪,凌駕深澗,如弓似虹,名為雲步橋。橋東有石亭「酌泉亭」,是清光緒年間建的;橋北「御帳坪」,相傳宋真宗登封泰山時,曾在坪上搭帳駐驊,至今駐窩痕跡尤存。
又走了一段路,過了一座亭子,遠遠的就看見一條彎曲的石階,象是懸掛于山頂,飄蕩於谷中。這就是泰山的標誌十八盤。十八盤共計1633級,中間以升仙坊為界,南為慢十八盤和不緊不慢十八盤,北為緊十八盤。十八盤的盡頭是南天門,為城樓式建築,系元初岱廟住持道士張志純創建。門上有閣」摩天閣」,門內有小院,正院為關帝廟,今置東嶽大帝銅像。從南天門到霞碧元君祠西神門,約一華里,稱天街,天街北依懸崖,南臨深谷,象是郭沫若筆下的天上街市。
最後到了泰山極頂玉皇頂。玉皇頂是古代帝王登封泰山的地方,正殿為玉皇殿。在玉皇頂上可觀賞泰山奇觀中的「旭日東升」和「黃河玉帶」。玉皇頂上還有的唐、宋、清三朝的摩崖石刻,於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皇頂上風很大,我們在「五嶽獨尊」石刻前拍照留念後,便紛紛下山。
通過這次爬泰山,我發現,雖然泰山在我國是非常有影響力的景點,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甚至被評選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但是在發展旅遊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現總結如下:
一、是國內遊客留不住。這是由於景區內一系列錯誤的開發措施,如商業設施過多導致景區城市化等,大大降低了遊客的遊覽興致,泰山在遊客心目中的形象趨於黯淡;區內外便捷的交通設施加快了遊客在景區內的遊覽速度(據測算最短只要兩個小時左右);而泰山周邊地區又缺乏有強烈吸引力的旅遊產品,因而近年來隨著旅遊開發的深人,遊客在泰安的停留時間反而變短了。
二、是國際遊客過不來。泰山年國際遊客的數量增長緩慢,基本穩定在3一6萬人次,難有大突破,作為「五嶽之首」其國際吸引力反而不如其他名山,地位相對下降。前兩個間題可以歸結到一個根本問題,就是泰山吸引力開始衰減,需要增強其在國內外旅遊市場的號召力。
三、是品牌形象老化。泰安傳統旅遊品牌即是泰山,其品牌形象是「五嶽獨薄」和「聖山」。一方面這一形而上、威嚴的品牌形象拉大了泰山與遊客之間的心理距離,降低了泰山的親和力.導致泰山綜合吸引力的減弱;另一方面「五嶽獨尊」只是突出了泰山在五座名山中的地位,「聖山」過度強調意識形態層面,都不能涵蓋泰山博大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
四、是泰山主景區空間萎縮,遊客行為紊亂。泰山經過幾十年的開發建設,不僅沒有深拓文化內涵,拓展外在形象,在我們眼中反而變「小」了。由於旅遊開發的短視行為,景區城市化、商業化傾向十分嚴重,尤其是中天門—岱頂索道錯誤的選址,使得三層空間體系湮沒在鬧市之中,遊覽意境被沖淡,岱頂完全變成了泰安市的翻版,成了名副其實的「泰安鎮」,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老態龍鍾、滿身傷病的「老泰山」、「病泰山」形象。而快捷的現代化交通設施使景區內部完全成了通衡大道,上下極為方便。遊客從天外村廣場乘車去中天門,又從中天門乘索道至南天門,使南天門成了泰山風景區的大門,其遊覽面積只剩了岱頂,中軸線上豐富的景觀被繞過了。這直接導致遊客旅_為紊亂,遊客在風景區內旅行而不是在風景區內遊覽,來泰山成了「旅泰山」,而不是「游泰山」,「旅」、游」不分,使得遊客找不到泰山的感覺。
通過這次活動,我受益匪淺,更加深刻認識到理論需要與相結合才能更好的發揮所學。同時,面對探索到的種種問題,我們應該認真的做好記錄,並將問題帶入今後的學習中,尋找解決之路。或許未來的某一天,當我成為一名旅_業工作者的時候,能夠有機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避免這些問題,為旅_業得更快更好發展貢獻力量。
實習時間:5月16日——5月17日。
實習內容:
我這次實習的地點選擇的是泰山,人們常說:「五嶽歸來不看山」,而泰山又被尊為五嶽之首。作為在泰安上學的一名學生,自然是要去登一登泰山的。
16日一早,我們便背著背包坐上了去泰山的計程車。一路上心情無比興奮,都躍躍欲試,準備在泰山上一展自己的青春風采。
泰山位於泰安市北,南鄰孔子故里曲阜,北依省會泉城濟南,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譽。泰山雄偉壯麗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於一體,既是天然的山嶽公園,又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縮影,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泰山以雄偉著稱於世。它崛起於華北大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丘陵之上,雖然在「五嶽」當中,它的海拔高度僅居第三位,但與周邊平原、丘陵的相對高度卻達1300米,所以顯得雄偉高大。
泰山具有複雜的地質構造,典型的地質遺蹟。泰山的形成,歷經了自太古代至新生代各個地質時代的演變過程。燕山運動奠定了它的基礎,喜馬拉雅山運動造就了它的雄偉。泰山由片麻岩構成,泰山岩石有25億年的歷史,是世界最古老的岩石之。
一。泰山植被茂密,種類繁多,覆蓋率達90%,呈垂直分布。從山麓拾級而上,可依次見到落葉林、闊葉針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木草叢,林帶界線分明,植物景觀各異。
泰山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約6300年前到4400年前)、泰山北麓的龍山文化(約4400年前到3900年前)遺存,表明泰山地區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從古代先民對泰山的自然崇拜開始,泰山逐步發展成為與「天」相通的祭壇。受命而王的「天子」必到泰山封禪,祭祀天地。據《史記》引《管子·封禪篇》說:「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自秦至清二千多年間,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聖祖、清高宗等十多位帝王先後到泰山封禪祭祀。道教、佛教、儒家也相繼在泰山滋生蔓長,山上山下宮觀寺廟林立,晨鐘暮鼓,香火不斷。泰山擁有岱廟、碧霞祠、普照寺、斗母宮等20多處古建築群,有秦刻石、漢衡方碑、漢張遷碑、晉孫夫人碑、北齊經石峪刻石、唐摩崖等一千四百餘處石刻。人文景觀的布局從蒿里山至岱廟、從岱廟到玉皇頂,形成「地府」、「人間」、「天堂」三重空間。
登泰山經過的第一個建築是一天門。進入一天門是「孔子登臨處」和「天階」兩座牌坊。在「孔子登臨處」牌坊的左右兩側分立著「第一山」和「登高必自」石碑。過了兩座牌坊就到了紅門宮。紅門宮因嶺南崖上有紅色石遠望若門而得名。此處以跨路樓閣「飛天閣」為中,閣內原祀觀音。東為佛寺「彌勒院」,原祀彌勒佛,西為道觀霞碧元君廟。元君廟大殿的九連菩薩是泰山現存的銅像。
紅門宮上面是萬仙樓。萬仙樓是一過街閣樓式建築,舊稱「望仙樓」,建於明萬曆年間。從紅門宮到萬仙樓的山道旁有許多刻石。如刻於清光緒12年的「萬善同歸」碑、光緒14年的「萬古流芳」碑、明嘉靖年間的刻石,最多的還是刻於晚清和民國的。其中有一塊「聖旨」無字碑,吸引了我駐足觀看。後來聽路邊的遊人說這塊碑本來是有字的,在_期間被毀掉了。
過了萬仙樓有泰山的革命烈士紀念碑,還有的「二禹」石刻,寓為風月無邊。斗母宮建於深澗絕壁之上,規模很大,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斗母宮前是經石峪,因嶺中一坡上刻有佛教《金剛經》而得名。
穿過經石峪就到了壺天閣。壺天閣取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原名「升仙閣」,後改今名,始建於明代。這裡還有一塊龐大的巨石,名「萬芴朝天」。「萬芴朝天」是一處地質遺蹟,見證了泰山的地質演變過程。
從壺天閣到中天門有很長的一段山路,中間有回馬嶺,還有藥王殿、觀音殿等建築。中天門是整個泰山山道的中點,又是泰山的天然屏障、東西兩路的匯合點,上下遊人多居於此。中天門附近還有索道可直達月觀峰。
過了中天門有一座單孔石橋,橫跨山溪,凌駕深澗,如弓似虹,名為雲步橋。橋東有石亭「酌泉亭」,是清光緒年間建的;橋北「御帳坪」,相傳宋真宗登封泰山時,曾在坪上搭帳駐驊,至今駐窩痕跡尤存。
又走了一段路,過了一座亭子,遠遠的就看見一條彎曲的石階,象是懸掛于山頂,飄蕩於谷中。這就是泰山的標誌十八盤。十八盤共計1633級,中間以升仙坊為界,南為慢十八盤和不緊不慢十八盤,北為緊十八盤。十八盤的盡頭是南天門,為城樓式建築,系元初岱廟住持道士張志純創建。門上有閣」摩天閣」,門內有小院,正院為關帝廟,今置東嶽大帝銅像。從南天門到霞碧元君祠西神門,約一華里,稱天街,天街北依懸崖,南臨深谷,象是郭沫若筆下的天上街市。
最後到了泰山極頂玉皇頂。玉皇頂是古代帝王登封泰山的地方,正殿為玉皇殿。在玉皇頂上可觀賞泰山奇觀中的「旭日東升」和「黃河玉帶」。玉皇頂上還有的唐、宋、清三朝的摩崖石刻,於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皇頂上風很大,我們在「五嶽獨尊」石刻前拍照留念後,便紛紛下山。
通過這次爬泰山,我發現,雖然泰山在我國是非常有影響力的景點,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甚至被評選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但是在發展旅遊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現總結如下:
一、是國內遊客留不住。這是由於景區內一系列錯誤的開發措施,如商業設施過多導致景區城市化等,大大降低了遊客的遊覽興致,泰山在遊客心目中的形象趨於黯淡;區內外便捷的交通設施加快了遊客在景區內的遊覽速度(據測算最短只要兩個小時左右);而泰山周邊地區又缺乏有強烈吸引力的旅遊產品,因而近年來隨著旅遊開發的深人,遊客在泰安的停留時間反而變短了。
二、是國際遊客過不來。泰山年國際遊客的數量增長緩慢,基本穩定在3一6萬人次,難有大突破,作為「五嶽之首」其國際吸引力反而不如其他名山,地位相對下降。前兩個間題可以歸結到一個根本問題,就是泰山吸引力開始衰減,需要增強其在國內外旅遊市場的號召力。
三、是品牌形象老化。泰安傳統旅遊品牌即是泰山,其品牌形象是「五嶽獨薄」和「聖山」。一方面這一形而上、威嚴的品牌形象拉大了泰山與遊客之間的心理距離,降低了泰山的親和力.導致泰山綜合吸引力的減弱;另一方面「五嶽獨尊」只是突出了泰山在五座名山中的地位,「聖山」過度強調意識形態層面,都不能涵蓋泰山博大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
四、是泰山主景區空間萎縮,遊客行為紊亂。泰山經過幾十年的開發建設,不僅沒有深拓文化內涵,拓展外在形象,在我們眼中反而變「小」了。由於旅遊開發的短視行為,景區城市化、商業化傾向十分嚴重,尤其是中天門—岱頂索道錯誤的選址,使得三層空間體系湮沒在鬧市之中,遊覽意境被沖淡,岱頂完全變成了泰安市的翻版,成了名副其實的「泰安鎮」,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老態龍鍾、滿身傷病的「老泰山」、「病泰山」形象。而快捷的現代化交通設施使景區內部完全成了通衡大道,上下極為方便。遊客從天外村廣場乘車去中天門,又從中天門乘索道至南天門,使南天門成了泰山風景區的大門,其遊覽面積只剩了岱頂,中軸線上豐富的景觀被繞過了。這直接導致遊客旅_為紊亂,遊客在風景區內旅行而不是在風景區內遊覽,來泰山成了「旅泰山」,而不是「游泰山」,「旅」、游」不分,使得遊客找不到泰山的感覺。
通過這次活動,我受益匪淺,更加深刻認識到理論需要與相結合才能更好的發揮所學。同時,面對探索到的種種問題,我們應該認真的做好記錄,並將問題帶入今後的學習中,尋找解決之路。或許未來的某一天,當我成為一名旅_業工作者的時候,能夠有機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避免這些問題,為旅_業得更快更好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