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村集體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有了明顯提高,公益事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社會保障也已開始起步。但同時也看到,從近幾年我市309個村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看,村級經濟發展不平衡,收入增長不快,各村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認識不一,加上原先的基礎不同,這就形成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程度相差懸殊的情況。有的村集體經濟實力薄弱,使很多公益事業難以興辦,村級服務功能也難以發揮,大大削弱了基層黨支部對廣大村民的凝聚力與號召力,甚至有部分村的集體經濟還是一片空白或發展的路子不寬,又無資金的「空殼村」,這樣不但會影響「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而且將會影響幹群關係的改善,農村幹部隊伍的穩定,基層政權的鞏固。
一、當前一些村在發展村集體經濟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發展集體經濟觀念弱化,氛圍不濃。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基層幹部群眾發展集體經濟的意識逐漸淡薄,認為黨的政策是鼓勵發展個體經濟、民營經濟,發展集體經濟已經過時,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誰有本事誰致富,只要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有無集體經濟無關緊要;也有人認為現在國有企業都改制了,各級都在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再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走回頭路,不合時宜,在思想素質方面,由於保守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對村的集體經濟建設漠不關心,積極性不高,存在嚴重的「等、要、靠」思想,這些錯誤認識嚴重製約了村集體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2、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是儘管有些村的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上作了一些改進和完善,但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並未得到根本性的觸動,這種模糊的制度不僅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同時也導致村民對村集體資產的好壞不關心;二是管理難度加大,不同程度出現集體資產流失現象,使部分幹部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喪失了信心。由於集體經濟在體制上存在先天不足,導致集體資產流失比較嚴重,同時村幹部領導水平低下,思想作風不正,素質不高,管理不善等原因挫傷了幹部群眾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三是財務管理制度形同虛設,財會人員業務素質不高,而且往往只負責核算,不履行監督職能,村幹部的行為失去了監督。
3、村幹部思路不活躍,認識不足。有的村幹部只會怪沒有資源、沒有資金、沒有好政策,怨天尤人,只抱怨工作難做,幹部難當,他們對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思路未激活,「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激勵機制方面沒有形成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對發展集體經濟束手無策,領導無方,感到前途渺茫、日子難混。殊不知,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優勢可找、都有潛力可挖。
二、加快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對策與思考。
1、理清思路,努力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是大力開發集體資源。山林資源優勢明顯的村,可發揮現有的速生林等主導產業優勢,使之上規模;田地資源較豐富的村,須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引導農業規模經營,推動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形成區域特色,提高農業效益;二是做好「以地生財,築巢引鳳」工作。通過招商引資,建工業園區,大力招商引資辦廠,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進農村工業化;三是開展物業租賃等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按照科學利用的原則,發展物業管理等有償服務業?熏對那些集體閒置的土地、林場、漁塘、房產等實行租賃經營,積極實施項目開發,興辦各類集體經營項目,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合水鎮高河村在這方面已經取得較好的經驗,他們充分發揮本村交通便捷,地理條件優越等優勢,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高河村集體經濟原來比較薄弱,兩年前年收入僅1.9萬元,針對這一情況,駐村工作組和村兩委幹部千方百計想辦法,切實把壯大村集體經濟,儘快脫貧作為重要工作來抓。為改變高河村集體經濟薄弱的現狀,近年來,駐村工作組和村黨組織根據本村實際,採取多種行之有效的途徑,使村級集體經濟步入良性發展階段,促進了村集體經濟較快發展,主要包括:(1)大力招商引資辦廠,現在高河村高流河工業園區發展規劃總面積是2500畝,首期開發1250畝,已完成征地300畝,目前已有4家企業先後落戶高河工業園區。其中有投資1200萬元的豪庭家俱有限公司、投資2000萬元的雲板業有限公司、投資1600萬元的志廣鋼業有限公司,還有投資1500萬元的順聯肉類加工廠項目。(2)發揮高河千年古墟的效應,每年農曆五月初四成集日的高流河圩,其富有神奇色彩的傳說招惹萬人趕集,中外遊客慕名而來,觀光購物,打造以高河的風姜雞、艾頭雞湯等主要飲食品牌,擬建高流河飲食服務一條街,村委會建飲食商鋪12個單元間,以出租形式發包給商人,把高流河地帶建設成為一個具有文化品位,以飲食、休閒、商品流通於一體的繁榮集市,以全力打響高流河旅遊品牌,使高流河墟成為全市旅遊文化產業的一面旗幟。(3)利用閒置的房屋、地皮,以集體所有的山林、水體、河灘等通過租賃、改造等形式,實行業主經營,集體一次性或分年度收取土地租金,盤活資產,提高利用率,增加集體收入。高河村通過市建設局掛點的「十百千萬」幹部穿針引線,立足本村豐富的蠶桑資源,多方爭取資金建了高河蠶繭收購站,該項目不僅方便了周邊群眾賣蠶繭,而且為村集體帶來1.9萬元/年的收入。現又通過工作組和村委會向上級政府爭取資金,在離舊村委會不遠的地方興建一幢新辦公樓,新辦公樓已經啟用,將村委會舊辦公樓出租,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2.8萬元,目前高河村主要的集體經濟收入有:魚塘、山地、廠地、花卉場、舊辦公樓、蠶繭站等出租項目,預計2007年村集體經濟增加到7.2萬元。
2、大膽創新管理機制,形成良好發展局面。切實加強村級事務監督管理,把工作的側重點放在完善和落實各項制度上?熏嚴格村級各項管理制度,促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對一些發展項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項,須提交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成立村民議事會,全體村民參加,使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實處,加強農村財務管理,規範財務制度,嚴防挪用集體資金,建立議事機制,提出並公開討論村事務,提交村黨支部研究決定,同時,監督村集體資產運營情況。大力宣傳新形勢下帶頭髮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先進典型,形成良好創業氛圍,共同營造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寬鬆環境,以項目促發展,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3、選准村級領導班子和幹部,強化培訓提高。一是注重德才兼備和群眾公認的原則,真正選把有能力、有本事,會幹事,肯幹事,能幹成事的村幹部,二是注重優化班子結構,注重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齡、知識、優化村領導班子的群體結構,實現村領導班子的最優搭配,達到知識互補、性格相容,提高領導班子的整體水平和駕馭全局的能力。三是開展系統性培訓,培訓對象要覆蓋村幹部、村黨員和全體村民,並根據不同對象量身定製培訓內容,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培訓內容要涵蓋思想政治、政策法律、手藝技能等,並根據不同對象的需求確定內容,增強培訓的有效性。培訓主體可邀請黨政領導、農業部門的技術人員作培訓,地點可在村委會、田間地頭等,增強培訓的吸引力。
總之,村集體要「有錢辦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這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有解決了「有錢辦事」問題,才能調動幹部積極性,達到「有人管事」的要求;「有章理事」是制度保證,確保村集體經濟及各項工作健康發展,三者互為一體,缺一不可。其中,「有錢辦事」是實現「三個有」目標的前提和基礎。我們要把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增強農村發展後勁,推動「三農」工作健康發展置於農村工作的首位,統一思想認識,增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緊迫感和自覺性。通過紮實有效的抓發展、抓創新,不斷增強「造血」功能,從根本上改變村集體經濟發展乏力的現狀。
123,所有制經濟。
農村幹部本應是農村各方面的優秀人才,是農村致富帶富領頭人。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發展及開放程度,一方面農村文化程度高的大多進入其他領域就業或創業,儘管政府想盡各種方法鼓勵支持有志人士回鄉創業,但傳統農業的發展實難為能力強的農村青年提供更大的舞台;另一方面儘管各地政府一再提高村幹部待遇,但與開放發達地區的務工收入相比,報酬還是相對偏低。因此,留在家裡任村幹部的往往存在年齡偏大、文化偏低、致富帶富能力不高等狀態,處於「出門想致富難、在家搞生產不願」的兩難境地,這些直接導致農村幹部帶領群眾發展經濟、增加收入方面思路不清、路子不明、辦法不多、步子不快,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很不相適應。因此,要想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廣大農村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必須找准破除村幹部致富帶富能力差的關鍵環節。
一是整體提高隊伍素質。要選好、用好、育好村幹部隊伍,將那些致富、帶富能力強的人才吸納到村幹部隊伍中,形成良性的人才循環和隊伍形象。同時嚴把黨員發展入口關,從思想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年齡結構和致富帶富能力方面把好關,為整體提高黨員隊伍能力和活力構建良好環境。
二是根據經濟發展水平提高村幹部報酬。報酬局限往往是導致幹部積極性不到位的重要原因,村級組織機構龐大,村財力不堪負擔,各地財政往往只撥付村級「四職」人員的報酬,其他職務幹部無報酬保障致使工作積極性相當局限。因此,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村幹部報酬很有必要。
三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內地欠發達地區,村級集體經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被弱化,村黨支部處於想辦事又無錢辦事、辦了事又無力額外支付幹部報酬的境地,村黨支部地位和威信明顯下降。通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樹立村級組織想幹事、能幹事、乾得成事的群眾威信。
四是提高發展村級公益事業意識。公益事業的敏感性和複雜性,導致在為民辦實事、辦好事方面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村民得不到實惠,對村級組織和幹部難免產生看法,黨支部的凝聚力、號召力、吸引力就會下降,工作難度勢必就會增加。要通過發展村級公益事業,提高村民信任和增進村民感情。
五是推進考核獎懲科學化進度。逗硬幹部的目標考核、選拔任用、評議審計等方面的規範化管理,使幹部才華有舞台、想法有講台。要打破干好乾壞無區別、區別不大的評價和激勵機制,對成績明顯、群眾反響好的幹部,探索完善政治上、經濟上的雙重保障激勵機制;加大對不作為和亂作為村幹部的查處機制,讓百姓從根本上信服和依靠黨組織。
大力發展經濟建設。
多年來,這個村一直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強化了措施,加大了力度,使人均收入由93年的890元,增長到5800元。村集體經濟在沒向村民攤一分錢的前提下,徹底還清了73萬元外債。十年里,為改善辦學條件投資達22萬元,新建標準化村部投資15萬元,同時公益事業支出近30萬元,取得了這樣的效果,他們的做法是:
大力組織農民發展效益農業。為了更好的使效益農業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村黨支部多次組織村民到黑龍江鐵力、寧江區民樂、榆樹市五棵樹等地參觀考察,聘請長春農大教授來村講課,指導農業生產。現在經濟作物比例由原來的30%增加到75%。養牛大戶由原來的2戶增長到23戶,全村黃牛年販運量近3000頭,成了遠近聞名的黃牛販運村,效益農業在這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組織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個體私營經濟是農村當前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村黨支部在這方面積極為村民創造條件,大力引導農民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目前,全村個體工商業戶發展到53戶,從業人員180人,實現經濟收入達83萬元。
全面強化農田水利建設。多年來乾旱證明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多年來,經村黨支部上下溝通和多方協調,打了農田大井12眼,農田小井90眼,真正做到了無雨也能種上地,無雨也能拿全苗。為農業發展奠定了必要性基礎。
實行村務公開,全面抓好減負。減負是農村穩定的一件大事,多年來,他們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全面開展村務公開等活動,理順了農村經濟關係,減輕了農民負擔,營造了良好的經濟環境。
強化村級財物管理。按照《村委會組織法》的要求,這個村成立村民理財小組,理財小組在村黨支部的指導下,對村級財物實施嚴格監管,凡村裡收入和支出必須通過理財小組審核批准後方可入帳。有效遏制了不合理支出現象的發生,同時村級取消了伙食點,制定了禁止公款打車、下飯店的一系列措施,保證村級財務的合理性。
同步發展以精神文明建設為主的各項事業。
多年來,他們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認真做好精神文明建設、教育事業、計生工作、民主法制事業、公益事業等項工作,具體體現在:
村民思想道德水平明顯提高。通過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及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系列化教育活動,全村尊老、愛老、敬老、養老形成了一股風氣,村民思想道德水平明顯提高。在村支部倡導下,十年來,黨員幹部為社會捐款15萬元,衣物90餘件,扶持貧困戶63戶。
教育事業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多年來他們始終站在戰略的高度優先發展教育,逐年增加辦學投入,逐步改善辦學條件,使該村小一舉跨入全市一類一級校行列。
計生工作形成了新局面。在計生工作中,他們始終堅持軟體、硬體一起上,管理和服務一起抓,使計生工作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面,多次代表市、縣迎接上級檢查,並贏得領導們一致好評。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千分之六下,計劃生育率達95%以上,綜合節育率85%以上。
民主法制建設得到了加強。針對群眾反映最強烈的一些熱點問題,他們依據機關政策和法律給予解答,保證了綜治工作紮實有效開展,尤其是針對村裡原來四位法輪功練習者,他們落實職責,實行包保,跟蹤教育,保證四名習練人員按時改邪歸正、無一人進京鬧事、屢教不改事情的發生。
公益事業有了較快發展。幾年來,他們先後重新規劃了村屯街道,全村安裝了程控電話428部,鋪村屯磚路402公里,實現磚路屯屯通,且與149線公路連接。明家店兩條主街路全部安上了路燈。
黨的建設進一步加強。
多年來,這個村一直注重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為全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組織保證。主要體現在:
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認真組織黨員幹部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科學發展觀,不斷增強黨員幹部的黨性觀念和執政水平,為村域經濟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注重黨員管理教育工作。通過辦黨訓班、黨員民主測試等活動,不斷加強全體黨員對黨性、黨風、黨紀的認識,對不履行黨員義務的及時與黨委聯繫,並按照規定及時進行處理,同時,對組織觀念強、有能力、有水平的年輕人,通過個人申請組織培養考核,吸收他們加入到組織中來,不斷為組織增添新的血液,保證了組織的純潔性。
注重班子建設。多年來,村黨支部與村委會能夠擺正各自的位置,密切配合,通力合作,關係融洽,尤其在名與利的問題上,他們能夠說服自己的家人、親屬及朋友,壓好里圈,不占村裡一分便宜,不給村裡找一點麻煩,保證了政令通暢,保證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全心全意為民服務。多年來,支部一班人一直把為民服務視為工作的宗旨,凡村裡的水電等其他物資,村裡分別實行專人專管,避免了財產損失。每年年初,對部分種地有困難的貧困戶,一律由村裡統一聯繫實施包保,幫助解決貸款,保證貧困戶每年都能按時種上地,這一做法已堅持十年之久,群眾拍手稱快。
一、當前一些村在發展村集體經濟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發展集體經濟觀念弱化,氛圍不濃。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基層幹部群眾發展集體經濟的意識逐漸淡薄,認為黨的政策是鼓勵發展個體經濟、民營經濟,發展集體經濟已經過時,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誰有本事誰致富,只要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有無集體經濟無關緊要;也有人認為現在國有企業都改制了,各級都在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再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走回頭路,不合時宜,在思想素質方面,由於保守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對村的集體經濟建設漠不關心,積極性不高,存在嚴重的「等、要、靠」思想,這些錯誤認識嚴重製約了村集體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2、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是儘管有些村的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上作了一些改進和完善,但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並未得到根本性的觸動,這種模糊的制度不僅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同時也導致村民對村集體資產的好壞不關心;二是管理難度加大,不同程度出現集體資產流失現象,使部分幹部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喪失了信心。由於集體經濟在體制上存在先天不足,導致集體資產流失比較嚴重,同時村幹部領導水平低下,思想作風不正,素質不高,管理不善等原因挫傷了幹部群眾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三是財務管理制度形同虛設,財會人員業務素質不高,而且往往只負責核算,不履行監督職能,村幹部的行為失去了監督。
3、村幹部思路不活躍,認識不足。有的村幹部只會怪沒有資源、沒有資金、沒有好政策,怨天尤人,只抱怨工作難做,幹部難當,他們對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思路未激活,「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激勵機制方面沒有形成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對發展集體經濟束手無策,領導無方,感到前途渺茫、日子難混。殊不知,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優勢可找、都有潛力可挖。
二、加快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對策與思考。
1、理清思路,努力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是大力開發集體資源。山林資源優勢明顯的村,可發揮現有的速生林等主導產業優勢,使之上規模;田地資源較豐富的村,須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引導農業規模經營,推動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形成區域特色,提高農業效益;二是做好「以地生財,築巢引鳳」工作。通過招商引資,建工業園區,大力招商引資辦廠,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進農村工業化;三是開展物業租賃等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按照科學利用的原則,發展物業管理等有償服務業?熏對那些集體閒置的土地、林場、漁塘、房產等實行租賃經營,積極實施項目開發,興辦各類集體經營項目,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合水鎮高河村在這方面已經取得較好的經驗,他們充分發揮本村交通便捷,地理條件優越等優勢,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高河村集體經濟原來比較薄弱,兩年前年收入僅1.9萬元,針對這一情況,駐村工作組和村兩委幹部千方百計想辦法,切實把壯大村集體經濟,儘快脫貧作為重要工作來抓。為改變高河村集體經濟薄弱的現狀,近年來,駐村工作組和村黨組織根據本村實際,採取多種行之有效的途徑,使村級集體經濟步入良性發展階段,促進了村集體經濟較快發展,主要包括:(1)大力招商引資辦廠,現在高河村高流河工業園區發展規劃總面積是2500畝,首期開發1250畝,已完成征地300畝,目前已有4家企業先後落戶高河工業園區。其中有投資1200萬元的豪庭家俱有限公司、投資2000萬元的雲板業有限公司、投資1600萬元的志廣鋼業有限公司,還有投資1500萬元的順聯肉類加工廠項目。(2)發揮高河千年古墟的效應,每年農曆五月初四成集日的高流河圩,其富有神奇色彩的傳說招惹萬人趕集,中外遊客慕名而來,觀光購物,打造以高河的風姜雞、艾頭雞湯等主要飲食品牌,擬建高流河飲食服務一條街,村委會建飲食商鋪12個單元間,以出租形式發包給商人,把高流河地帶建設成為一個具有文化品位,以飲食、休閒、商品流通於一體的繁榮集市,以全力打響高流河旅遊品牌,使高流河墟成為全市旅遊文化產業的一面旗幟。(3)利用閒置的房屋、地皮,以集體所有的山林、水體、河灘等通過租賃、改造等形式,實行業主經營,集體一次性或分年度收取土地租金,盤活資產,提高利用率,增加集體收入。高河村通過市建設局掛點的「十百千萬」幹部穿針引線,立足本村豐富的蠶桑資源,多方爭取資金建了高河蠶繭收購站,該項目不僅方便了周邊群眾賣蠶繭,而且為村集體帶來1.9萬元/年的收入。現又通過工作組和村委會向上級政府爭取資金,在離舊村委會不遠的地方興建一幢新辦公樓,新辦公樓已經啟用,將村委會舊辦公樓出租,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2.8萬元,目前高河村主要的集體經濟收入有:魚塘、山地、廠地、花卉場、舊辦公樓、蠶繭站等出租項目,預計2007年村集體經濟增加到7.2萬元。
2、大膽創新管理機制,形成良好發展局面。切實加強村級事務監督管理,把工作的側重點放在完善和落實各項制度上?熏嚴格村級各項管理制度,促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對一些發展項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項,須提交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成立村民議事會,全體村民參加,使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實處,加強農村財務管理,規範財務制度,嚴防挪用集體資金,建立議事機制,提出並公開討論村事務,提交村黨支部研究決定,同時,監督村集體資產運營情況。大力宣傳新形勢下帶頭髮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先進典型,形成良好創業氛圍,共同營造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寬鬆環境,以項目促發展,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3、選准村級領導班子和幹部,強化培訓提高。一是注重德才兼備和群眾公認的原則,真正選把有能力、有本事,會幹事,肯幹事,能幹成事的村幹部,二是注重優化班子結構,注重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齡、知識、優化村領導班子的群體結構,實現村領導班子的最優搭配,達到知識互補、性格相容,提高領導班子的整體水平和駕馭全局的能力。三是開展系統性培訓,培訓對象要覆蓋村幹部、村黨員和全體村民,並根據不同對象量身定製培訓內容,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培訓內容要涵蓋思想政治、政策法律、手藝技能等,並根據不同對象的需求確定內容,增強培訓的有效性。培訓主體可邀請黨政領導、農業部門的技術人員作培訓,地點可在村委會、田間地頭等,增強培訓的吸引力。
總之,村集體要「有錢辦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這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有解決了「有錢辦事」問題,才能調動幹部積極性,達到「有人管事」的要求;「有章理事」是制度保證,確保村集體經濟及各項工作健康發展,三者互為一體,缺一不可。其中,「有錢辦事」是實現「三個有」目標的前提和基礎。我們要把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增強農村發展後勁,推動「三農」工作健康發展置於農村工作的首位,統一思想認識,增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緊迫感和自覺性。通過紮實有效的抓發展、抓創新,不斷增強「造血」功能,從根本上改變村集體經濟發展乏力的現狀。
123,所有制經濟。
農村幹部本應是農村各方面的優秀人才,是農村致富帶富領頭人。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發展及開放程度,一方面農村文化程度高的大多進入其他領域就業或創業,儘管政府想盡各種方法鼓勵支持有志人士回鄉創業,但傳統農業的發展實難為能力強的農村青年提供更大的舞台;另一方面儘管各地政府一再提高村幹部待遇,但與開放發達地區的務工收入相比,報酬還是相對偏低。因此,留在家裡任村幹部的往往存在年齡偏大、文化偏低、致富帶富能力不高等狀態,處於「出門想致富難、在家搞生產不願」的兩難境地,這些直接導致農村幹部帶領群眾發展經濟、增加收入方面思路不清、路子不明、辦法不多、步子不快,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很不相適應。因此,要想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廣大農村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必須找准破除村幹部致富帶富能力差的關鍵環節。
一是整體提高隊伍素質。要選好、用好、育好村幹部隊伍,將那些致富、帶富能力強的人才吸納到村幹部隊伍中,形成良性的人才循環和隊伍形象。同時嚴把黨員發展入口關,從思想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年齡結構和致富帶富能力方面把好關,為整體提高黨員隊伍能力和活力構建良好環境。
二是根據經濟發展水平提高村幹部報酬。報酬局限往往是導致幹部積極性不到位的重要原因,村級組織機構龐大,村財力不堪負擔,各地財政往往只撥付村級「四職」人員的報酬,其他職務幹部無報酬保障致使工作積極性相當局限。因此,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村幹部報酬很有必要。
三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內地欠發達地區,村級集體經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被弱化,村黨支部處於想辦事又無錢辦事、辦了事又無力額外支付幹部報酬的境地,村黨支部地位和威信明顯下降。通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樹立村級組織想幹事、能幹事、乾得成事的群眾威信。
四是提高發展村級公益事業意識。公益事業的敏感性和複雜性,導致在為民辦實事、辦好事方面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村民得不到實惠,對村級組織和幹部難免產生看法,黨支部的凝聚力、號召力、吸引力就會下降,工作難度勢必就會增加。要通過發展村級公益事業,提高村民信任和增進村民感情。
五是推進考核獎懲科學化進度。逗硬幹部的目標考核、選拔任用、評議審計等方面的規範化管理,使幹部才華有舞台、想法有講台。要打破干好乾壞無區別、區別不大的評價和激勵機制,對成績明顯、群眾反響好的幹部,探索完善政治上、經濟上的雙重保障激勵機制;加大對不作為和亂作為村幹部的查處機制,讓百姓從根本上信服和依靠黨組織。
大力發展經濟建設。
多年來,這個村一直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強化了措施,加大了力度,使人均收入由93年的890元,增長到5800元。村集體經濟在沒向村民攤一分錢的前提下,徹底還清了73萬元外債。十年里,為改善辦學條件投資達22萬元,新建標準化村部投資15萬元,同時公益事業支出近30萬元,取得了這樣的效果,他們的做法是:
大力組織農民發展效益農業。為了更好的使效益農業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村黨支部多次組織村民到黑龍江鐵力、寧江區民樂、榆樹市五棵樹等地參觀考察,聘請長春農大教授來村講課,指導農業生產。現在經濟作物比例由原來的30%增加到75%。養牛大戶由原來的2戶增長到23戶,全村黃牛年販運量近3000頭,成了遠近聞名的黃牛販運村,效益農業在這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組織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個體私營經濟是農村當前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村黨支部在這方面積極為村民創造條件,大力引導農民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目前,全村個體工商業戶發展到53戶,從業人員180人,實現經濟收入達83萬元。
全面強化農田水利建設。多年來乾旱證明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多年來,經村黨支部上下溝通和多方協調,打了農田大井12眼,農田小井90眼,真正做到了無雨也能種上地,無雨也能拿全苗。為農業發展奠定了必要性基礎。
實行村務公開,全面抓好減負。減負是農村穩定的一件大事,多年來,他們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全面開展村務公開等活動,理順了農村經濟關係,減輕了農民負擔,營造了良好的經濟環境。
強化村級財物管理。按照《村委會組織法》的要求,這個村成立村民理財小組,理財小組在村黨支部的指導下,對村級財物實施嚴格監管,凡村裡收入和支出必須通過理財小組審核批准後方可入帳。有效遏制了不合理支出現象的發生,同時村級取消了伙食點,制定了禁止公款打車、下飯店的一系列措施,保證村級財務的合理性。
同步發展以精神文明建設為主的各項事業。
多年來,他們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認真做好精神文明建設、教育事業、計生工作、民主法制事業、公益事業等項工作,具體體現在:
村民思想道德水平明顯提高。通過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及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系列化教育活動,全村尊老、愛老、敬老、養老形成了一股風氣,村民思想道德水平明顯提高。在村支部倡導下,十年來,黨員幹部為社會捐款15萬元,衣物90餘件,扶持貧困戶63戶。
教育事業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多年來他們始終站在戰略的高度優先發展教育,逐年增加辦學投入,逐步改善辦學條件,使該村小一舉跨入全市一類一級校行列。
計生工作形成了新局面。在計生工作中,他們始終堅持軟體、硬體一起上,管理和服務一起抓,使計生工作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面,多次代表市、縣迎接上級檢查,並贏得領導們一致好評。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千分之六下,計劃生育率達95%以上,綜合節育率85%以上。
民主法制建設得到了加強。針對群眾反映最強烈的一些熱點問題,他們依據機關政策和法律給予解答,保證了綜治工作紮實有效開展,尤其是針對村裡原來四位法輪功練習者,他們落實職責,實行包保,跟蹤教育,保證四名習練人員按時改邪歸正、無一人進京鬧事、屢教不改事情的發生。
公益事業有了較快發展。幾年來,他們先後重新規劃了村屯街道,全村安裝了程控電話428部,鋪村屯磚路402公里,實現磚路屯屯通,且與149線公路連接。明家店兩條主街路全部安上了路燈。
黨的建設進一步加強。
多年來,這個村一直注重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為全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組織保證。主要體現在:
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認真組織黨員幹部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科學發展觀,不斷增強黨員幹部的黨性觀念和執政水平,為村域經濟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注重黨員管理教育工作。通過辦黨訓班、黨員民主測試等活動,不斷加強全體黨員對黨性、黨風、黨紀的認識,對不履行黨員義務的及時與黨委聯繫,並按照規定及時進行處理,同時,對組織觀念強、有能力、有水平的年輕人,通過個人申請組織培養考核,吸收他們加入到組織中來,不斷為組織增添新的血液,保證了組織的純潔性。
注重班子建設。多年來,村黨支部與村委會能夠擺正各自的位置,密切配合,通力合作,關係融洽,尤其在名與利的問題上,他們能夠說服自己的家人、親屬及朋友,壓好里圈,不占村裡一分便宜,不給村裡找一點麻煩,保證了政令通暢,保證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全心全意為民服務。多年來,支部一班人一直把為民服務視為工作的宗旨,凡村裡的水電等其他物資,村裡分別實行專人專管,避免了財產損失。每年年初,對部分種地有困難的貧困戶,一律由村裡統一聯繫實施包保,幫助解決貸款,保證貧困戶每年都能按時種上地,這一做法已堅持十年之久,群眾拍手稱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