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像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所謂想像力,就是人腦在已有表象的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能力。研究表明,人不僅能回憶過去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而且能想像出過去從未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正是由於具有想像力,人們才能不斷發現新事物、新規律,提出新概念、新理論,創造新知識、新產品,推動實踐發展和社會進步。馬克思曾把想像力稱為「十分強烈地促進人類發展的偉大天賦」。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之所以比知識更重要,是因為知識是有限的、相對固定的,而想像力則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從而成為人類知識進化的源泉和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英國科學家貝弗里奇也指出:「想像力之所以重要,不僅在於引導我們發現新的事實,而且激發我們做出新的努力,因為它使我們看到有可能產生的後果。事實和設想本身是死的東西,是想像力賦予它們生命。」。
人類歷史發展充分證明了想像力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許多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思想家、藝術家都具有豐富的想像力,許多偉大的科學理論和發明創造都萌芽於想像。例如,我國古代哲學典籍《莊子》一書中,許多深刻的哲理是通過想像力豐富的寓言來表達的。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提出「太陽中心說」前,曾想像「太陽坐在寶座上率領著它周圍的行星家族」。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在分子結構理論研究中,把原子設想為一條條頭尾相連的環形蛇,並由此提出苯分子的環狀結構理論。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法拉第想像磁一定能產生電,之後通過9年實驗,提出了電磁感應原理,並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感應發電機的雛形。而元素周期表、萬有引力、場、基因、多維空間等科學理論和科學成果,也都是豐富想像力的結晶。
二、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想像力
1.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想像力。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教師的水平,能力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社會在發展,知識在更新,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些老師會認為自己教了這麼多年的書,都是這樣的,怎麼會有問題呢?熟不知現在學生的生活環境、見識、思維方式都在不斷的變化著。如果我們教師自己不跟進現在學生的思維,不與他們同步或超前,對學生想像力就難以做出正確評價,那麼就會和學生格格不入,就難以引導學生想像,肯定阻礙學生想像力的發展。因此,要培養學生想像力,教師必須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想像力。除了不斷學習進修,還要多看兒童讀物、科幻片、動畫片等,並且課餘時間要經常與孩子一起玩,互相交流?
2.注意學生的思維特點,循序漸進。
要熟悉並掌握學生的思維特點,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做到:促進學生想像由無意向有意過渡,促進學生想像由無序向有序過渡,促進學生想像由模糊向清晰過渡,促進學生想像由片面向全面過渡,促進學生想像由易變向穩定過渡,促進學生想像由單向向多向過渡,促進學生想像由順向向順逆靈活過渡。
3.培養小學生觀察事物的習慣,發展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人的想像總是以自己頭腦中的形象為基礎的。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要從培養學生仔細的觀察力入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通過直觀教具的運用和到實際中的活動告訴學生先觀察什麼,後觀察什麼,如何確立觀察中心等等,在此基礎上,要讓學生儘可能詳細地說出觀察到的情況,只有觀察得仔細,才能想像得準確?
4.在教學中創設想像的氣氛與環境,鼓勵學生大膽想像,奠定想像的情感基礎。
只有在歡愉舒暢的自由氛圍中,學生才能夠、才敢於去盡情想像。如跟學生講話時,要儘可能使用他們的語言,縮短與學生的距離;講課時面帶微笑,使孩子們感到親切;要注意留給孩子們充分發揮想像的時間等等。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孩子們大膽進行想像。小學生由於受到身心發展水平的約束,產生一些離奇甚至荒謬的想法是難免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首先要認真分析孩子們的思維過程,在對其進行耐心引導與糾正的同時,要鼓勵孩子大膽想像的精神。對於小學生來講,錯誤的想法可以糾正,但想像的積極性一旦消失,則無法換回。
5.要通過教學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供想像的知識基礎。
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課本上沒有的知識,使兒童的知識範圍在課本的基礎上有所豐富和擴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豐富的想像。《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以活動為主的生活化的課程,許多知識來自於孩子的自我實踐總結,這就要求孩子們有一定的思辯能力。比如在《風兒輕輕吹》《清新空氣是個寶》等課教學中,不僅要對風、空氣等概念要清楚,還需要引導孩子去發現「風」「空氣」到底是什麼,並與廣泛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發揮想像,使孩子們在抽象中認識這一概念,並懂得它們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學生獲得了堅實寬闊的知識基礎,就能夠在更大的空間內進行自由想像,從而達到本課教學目的,總結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6.引導質疑,展開想像力。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有所發現,有所創造。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紀中尤為重要。」而在傳統教學中,習慣於教者設疑,學生解疑。這樣學生處於被動思考狀態,習慣於坐等答案。久之,則形成思維惰性,長此以往,不利於學生髮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鼓勵學生自己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發問。
7.對學生的想像及時評價。
對想像正確、迅速給予鼓勵,對有創見的要大力表揚,對不正確的及時糾正。學生表達想像結果的過程和教師評價過程都是培養學生想像力良好的手段和時機。在評價學生想像結果時要注意兩點:一是多表揚少批評。即使學生想錯了,也要先表揚學生敢想敢說的積極性,然後再熱情耐心地指出錯在哪裡,以保護學生想像的積極性。二是不能輕易否定學生想像的結果。如果把學生創造想像扼殺在萌芽狀態,這對磁頭學生想像力、創造力是極為不利的。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不能因循守舊,應因時因人,靈活運用,儘可能的選擇最佳的方法和方式挖掘和培養學生的想像力。使之達到最佳的效果。
所謂想像力,就是人腦在已有表象的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能力。研究表明,人不僅能回憶過去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而且能想像出過去從未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正是由於具有想像力,人們才能不斷發現新事物、新規律,提出新概念、新理論,創造新知識、新產品,推動實踐發展和社會進步。馬克思曾把想像力稱為「十分強烈地促進人類發展的偉大天賦」。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之所以比知識更重要,是因為知識是有限的、相對固定的,而想像力則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從而成為人類知識進化的源泉和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英國科學家貝弗里奇也指出:「想像力之所以重要,不僅在於引導我們發現新的事實,而且激發我們做出新的努力,因為它使我們看到有可能產生的後果。事實和設想本身是死的東西,是想像力賦予它們生命。」。
人類歷史發展充分證明了想像力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許多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思想家、藝術家都具有豐富的想像力,許多偉大的科學理論和發明創造都萌芽於想像。例如,我國古代哲學典籍《莊子》一書中,許多深刻的哲理是通過想像力豐富的寓言來表達的。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提出「太陽中心說」前,曾想像「太陽坐在寶座上率領著它周圍的行星家族」。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在分子結構理論研究中,把原子設想為一條條頭尾相連的環形蛇,並由此提出苯分子的環狀結構理論。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法拉第想像磁一定能產生電,之後通過9年實驗,提出了電磁感應原理,並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感應發電機的雛形。而元素周期表、萬有引力、場、基因、多維空間等科學理論和科學成果,也都是豐富想像力的結晶。
二、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想像力
1.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想像力。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教師的水平,能力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社會在發展,知識在更新,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些老師會認為自己教了這麼多年的書,都是這樣的,怎麼會有問題呢?熟不知現在學生的生活環境、見識、思維方式都在不斷的變化著。如果我們教師自己不跟進現在學生的思維,不與他們同步或超前,對學生想像力就難以做出正確評價,那麼就會和學生格格不入,就難以引導學生想像,肯定阻礙學生想像力的發展。因此,要培養學生想像力,教師必須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想像力。除了不斷學習進修,還要多看兒童讀物、科幻片、動畫片等,並且課餘時間要經常與孩子一起玩,互相交流?
2.注意學生的思維特點,循序漸進。
要熟悉並掌握學生的思維特點,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做到:促進學生想像由無意向有意過渡,促進學生想像由無序向有序過渡,促進學生想像由模糊向清晰過渡,促進學生想像由片面向全面過渡,促進學生想像由易變向穩定過渡,促進學生想像由單向向多向過渡,促進學生想像由順向向順逆靈活過渡。
3.培養小學生觀察事物的習慣,發展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人的想像總是以自己頭腦中的形象為基礎的。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要從培養學生仔細的觀察力入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通過直觀教具的運用和到實際中的活動告訴學生先觀察什麼,後觀察什麼,如何確立觀察中心等等,在此基礎上,要讓學生儘可能詳細地說出觀察到的情況,只有觀察得仔細,才能想像得準確?
4.在教學中創設想像的氣氛與環境,鼓勵學生大膽想像,奠定想像的情感基礎。
只有在歡愉舒暢的自由氛圍中,學生才能夠、才敢於去盡情想像。如跟學生講話時,要儘可能使用他們的語言,縮短與學生的距離;講課時面帶微笑,使孩子們感到親切;要注意留給孩子們充分發揮想像的時間等等。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孩子們大膽進行想像。小學生由於受到身心發展水平的約束,產生一些離奇甚至荒謬的想法是難免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首先要認真分析孩子們的思維過程,在對其進行耐心引導與糾正的同時,要鼓勵孩子大膽想像的精神。對於小學生來講,錯誤的想法可以糾正,但想像的積極性一旦消失,則無法換回。
5.要通過教學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供想像的知識基礎。
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課本上沒有的知識,使兒童的知識範圍在課本的基礎上有所豐富和擴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豐富的想像。《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以活動為主的生活化的課程,許多知識來自於孩子的自我實踐總結,這就要求孩子們有一定的思辯能力。比如在《風兒輕輕吹》《清新空氣是個寶》等課教學中,不僅要對風、空氣等概念要清楚,還需要引導孩子去發現「風」「空氣」到底是什麼,並與廣泛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發揮想像,使孩子們在抽象中認識這一概念,並懂得它們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學生獲得了堅實寬闊的知識基礎,就能夠在更大的空間內進行自由想像,從而達到本課教學目的,總結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6.引導質疑,展開想像力。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有所發現,有所創造。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紀中尤為重要。」而在傳統教學中,習慣於教者設疑,學生解疑。這樣學生處於被動思考狀態,習慣於坐等答案。久之,則形成思維惰性,長此以往,不利於學生髮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鼓勵學生自己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發問。
7.對學生的想像及時評價。
對想像正確、迅速給予鼓勵,對有創見的要大力表揚,對不正確的及時糾正。學生表達想像結果的過程和教師評價過程都是培養學生想像力良好的手段和時機。在評價學生想像結果時要注意兩點:一是多表揚少批評。即使學生想錯了,也要先表揚學生敢想敢說的積極性,然後再熱情耐心地指出錯在哪裡,以保護學生想像的積極性。二是不能輕易否定學生想像的結果。如果把學生創造想像扼殺在萌芽狀態,這對磁頭學生想像力、創造力是極為不利的。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不能因循守舊,應因時因人,靈活運用,儘可能的選擇最佳的方法和方式挖掘和培養學生的想像力。使之達到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