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服務作為醫療機構診療活動的重要內容,在保證患者用藥安全、促進合理用藥、維護人民群眾健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迫切需要適應新形勢,加快高質量發展。為進一步明確新時期藥學服務發展方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加強藥師隊伍建設
(一)加強臨床藥學專科建設。健全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組)組織架構和工作制度,按規範開展日常工作。推動藥物治療相關臨床診療指南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的制定與實施,監測、評估本機構藥物使用情況。建立藥品遴選制度,保障藥事管理程序公開透明、臨床用藥合理安全。
(二)推進臨床藥師隊伍建設。打造一支「以病人為中心、以合理用藥為核心」的臨床藥師隊伍,參與臨床藥物治療工作,直接為患者提供藥學專業技術服務,進行藥學查房和藥師會診,開展對所在病區的藥物治療醫囑審核,與醫生共同制訂藥物治療方案,保證用藥安全有效。
(三)全方位提升臨床藥學服務能級。開展體現專業技術優勢和價值的臨床藥學服務,包括但不僅限於治療藥物監測(tdm)、精準藥學個體化治療、藥學監護、參加多學科會診等。鼓勵醫療機構探索實行藥師院際會診,開展臨床藥學教學和藥學應用研究。
(四)探索建立合理激勵機制。確定臨床藥學服務質量標準,明確服務內涵,規範服務流程,通過藥師提供的各項具體藥事服務內容,在薪酬上體現藥師的勞動技術價值。保障藥師薪酬待遇,使藥師隊伍人員穩定併合理髮展。鼓勵醫療機構用優厚條件吸引臨床藥學優秀人才,同時著力選拔培養院內青年臨床藥師,用合理的工資待遇促使院內藥學人才隊伍健康穩定發展。
二、加快藥學服務轉型
(一)轉變藥學服務模式。結合實際,及時推出有效措施,促使醫療機構藥學部門更好更快地實現「兩個轉變」,即藥學服務從「以藥品為中心」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從「以保障藥品供應為中心」轉變為「在保障藥品供應的基礎上,以重點加強藥學專業技術服務、不斷提升藥學服務能級、參與臨床用藥為中心」。進一步培養一支專業素質過硬,有能力指導、協調和參與臨床藥物治療活動的藥學人才隊伍,尤其是臨床藥師隊伍。
(二)探索藥學部門標準化建設。落實國家對醫療機構藥學部門的基本要求,完成藥學部門的分區布局、人員、房屋、設備設施、規章制度的各項要求和指標。醫療機構藥學專業技術人員按照國家及本市有關規定進行配置。探索開展門急診藥房、住院藥房和靜脈集中配置中心等的標準化建設,建設的相關標準由我委組織本市相關專業協會學會制訂發布。
三、構建上下貫通的藥學服務體系
(一)統籌醫療機構用藥銜接。將藥聯體建設納入我市分級診療工作規劃,促進藥學服務向基層下沉,藥聯體中的基層醫療機構與二三級醫療機構要在規範化藥房管理、標準化處方點評,用藥諮詢等基本藥學服務項目實現藥聯體內藥學服務連續化、同質化、規範化。要加強藥聯體內各醫療機構用藥銜接,以基本藥物為基礎,重點保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等慢性疾病藥品的目錄銜接及長處方患者的用藥管理。
(二)發展居家社區藥學服務。鼓勵各區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中,積極探索開展用藥諮詢、藥物治療管理、重點人群用藥監護、家庭藥箱管理、合理用藥科普等服務。鼓勵醫療聯合體內將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藥師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有條件的區可探索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孕產婦、兒童等重點人群開展上門的居家藥學服務。大力開展全科醫生、社區護士的合理用藥知識培訓,採取進修學習、對口支援、遠程教育等方式,幫助基層提高藥學服務水平。
四、提高藥事管理整體水平
(一)加強藥事管理。探索開展「總藥師」制試點工作,實行「總藥師」負責制,形成統一、共享的藥事管理和藥學技術標準,以及不同類別、同樣優質的臨床藥學服務、教學和科研模式。先在一定範圍的醫療機構內試行,以切實提高整體的藥事管理水平和臨床藥學服務能力。待試點取得成效後,再在全市範圍內推廣。
(二)普及合理用藥知識。通過多樣化的信息化手段,加強合理用藥宣教工作。門診藥房強化合理用藥窗口諮詢指導工作,通過製作用藥折頁、候診區大螢幕播放視頻、開設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宣教,方便患者通過各種智能終端查詢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項。合理用藥諮詢門診探索開展對慢性病患者的用藥隨訪工作,尤其是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
五、促進臨床合理用藥
(一)加強處方(醫囑)審核。探索建立合理用藥審核智庫,為實施處方(醫囑)實時和前置審核提供技術支持與保障。智庫根據說明書、臨床路徑、診療指南、醫學計算規則等循證數據,建立合理用藥決策支持資料庫。組織全市臨床醫師、藥師,收集整理臨床工作實際,建立資料庫更新機制,不斷完善合理用藥決策支持資料庫信息。實現醫生開具醫囑時的提示功能,並根據患者相關生理生化指標和診斷,自動計算並提示用藥劑量及用藥推薦。
(二)推廣處方前置審核。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門急診處方前置審核工作,鼓勵開展住院醫囑審方全覆蓋。利用信息系統對處方實施動態監測及超常預警,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提高患者就醫過程中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推進藥物劑量、配伍禁忌、不良反應智能提示、用藥權限設置等相關功能的開發應用,加強系統的監測、警示和攔截作用,建立處方審核知識庫更新機制,定期組織臨床醫師、藥師,對知識庫規則進行完善,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臨床用藥管理水平。
(三)加強處方點評。開展專項處方點評或區域聯合處方點評,重視處方點評結果的應用,定期公布處方點評結果,登記和通報不合理處方。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和綜合分析,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臨床用藥質量管理和藥事管理改進措施,並責成相關部門和科室落實質量改進措施,處方點評結果納入相關科室及工作人員的績效考核、年度考核指標和醫師定期考核等指標體系,建立健全相關獎懲制度。
(四)探索開展臨床綜合評價。建立臨床用藥監測、評價和超常預警制度,並開展監測、分析和評估等相關工作。探索開展藥品臨床綜合評價試點工作,對藥品臨床使用的安全性、經濟性、有效性、依從性等進行綜合評價,進而對臨床合理規範用藥起到正面導向作用。同時,建立藥品不良反應、用藥錯誤和藥品損害事件監測報告制度。
六、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藥學服務」
(一)加強電子處方規範管理。規範電子處方在網際網路流轉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的管理,電子處方審核、調配、核對人員必須採取電子簽名或信息系統留痕的方式,確保信息可追溯。
(二)規範「網際網路+藥學服務」。在開展網際網路診療或遠程醫療服務過程中,以實體醫療機構內的藥師為主體,積極提供在線藥學諮詢、指導患者合理用藥、用藥知識宣教等「網際網路+藥學服務」。
(三)處方信息互通。探索醫療機構處方信息與藥品零售消費信息互聯互通。強化電子處方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不斷完善監管措施。探索建立藥事管理或處方審核平台,提升處方調配事中事後監管水平。
(四)探索推進「雲藥房」。門急診具備接收網際網路電子處方和信息系統醫囑的信息化能力,雲藥房系統中醫師可通過app等網際網路在線開方系統開具電子處方,經藥師在線審核通過後可在線推送給患者,患者自主選擇線上配送、線下定點醫療機構、社會藥房等不同的購藥方式,完成對應的繳費支付後自動生成電子發票,提供購藥服務的藥師為其提供相應的藥學服務,也可通過移動網際網路推送語音化、視頻化等多種形式的用藥交代與指導。
一、加強藥師隊伍建設
(一)加強臨床藥學專科建設。健全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組)組織架構和工作制度,按規範開展日常工作。推動藥物治療相關臨床診療指南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的制定與實施,監測、評估本機構藥物使用情況。建立藥品遴選制度,保障藥事管理程序公開透明、臨床用藥合理安全。
(二)推進臨床藥師隊伍建設。打造一支「以病人為中心、以合理用藥為核心」的臨床藥師隊伍,參與臨床藥物治療工作,直接為患者提供藥學專業技術服務,進行藥學查房和藥師會診,開展對所在病區的藥物治療醫囑審核,與醫生共同制訂藥物治療方案,保證用藥安全有效。
(三)全方位提升臨床藥學服務能級。開展體現專業技術優勢和價值的臨床藥學服務,包括但不僅限於治療藥物監測(tdm)、精準藥學個體化治療、藥學監護、參加多學科會診等。鼓勵醫療機構探索實行藥師院際會診,開展臨床藥學教學和藥學應用研究。
(四)探索建立合理激勵機制。確定臨床藥學服務質量標準,明確服務內涵,規範服務流程,通過藥師提供的各項具體藥事服務內容,在薪酬上體現藥師的勞動技術價值。保障藥師薪酬待遇,使藥師隊伍人員穩定併合理髮展。鼓勵醫療機構用優厚條件吸引臨床藥學優秀人才,同時著力選拔培養院內青年臨床藥師,用合理的工資待遇促使院內藥學人才隊伍健康穩定發展。
二、加快藥學服務轉型
(一)轉變藥學服務模式。結合實際,及時推出有效措施,促使醫療機構藥學部門更好更快地實現「兩個轉變」,即藥學服務從「以藥品為中心」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從「以保障藥品供應為中心」轉變為「在保障藥品供應的基礎上,以重點加強藥學專業技術服務、不斷提升藥學服務能級、參與臨床用藥為中心」。進一步培養一支專業素質過硬,有能力指導、協調和參與臨床藥物治療活動的藥學人才隊伍,尤其是臨床藥師隊伍。
(二)探索藥學部門標準化建設。落實國家對醫療機構藥學部門的基本要求,完成藥學部門的分區布局、人員、房屋、設備設施、規章制度的各項要求和指標。醫療機構藥學專業技術人員按照國家及本市有關規定進行配置。探索開展門急診藥房、住院藥房和靜脈集中配置中心等的標準化建設,建設的相關標準由我委組織本市相關專業協會學會制訂發布。
三、構建上下貫通的藥學服務體系
(一)統籌醫療機構用藥銜接。將藥聯體建設納入我市分級診療工作規劃,促進藥學服務向基層下沉,藥聯體中的基層醫療機構與二三級醫療機構要在規範化藥房管理、標準化處方點評,用藥諮詢等基本藥學服務項目實現藥聯體內藥學服務連續化、同質化、規範化。要加強藥聯體內各醫療機構用藥銜接,以基本藥物為基礎,重點保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等慢性疾病藥品的目錄銜接及長處方患者的用藥管理。
(二)發展居家社區藥學服務。鼓勵各區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中,積極探索開展用藥諮詢、藥物治療管理、重點人群用藥監護、家庭藥箱管理、合理用藥科普等服務。鼓勵醫療聯合體內將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藥師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有條件的區可探索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孕產婦、兒童等重點人群開展上門的居家藥學服務。大力開展全科醫生、社區護士的合理用藥知識培訓,採取進修學習、對口支援、遠程教育等方式,幫助基層提高藥學服務水平。
四、提高藥事管理整體水平
(一)加強藥事管理。探索開展「總藥師」制試點工作,實行「總藥師」負責制,形成統一、共享的藥事管理和藥學技術標準,以及不同類別、同樣優質的臨床藥學服務、教學和科研模式。先在一定範圍的醫療機構內試行,以切實提高整體的藥事管理水平和臨床藥學服務能力。待試點取得成效後,再在全市範圍內推廣。
(二)普及合理用藥知識。通過多樣化的信息化手段,加強合理用藥宣教工作。門診藥房強化合理用藥窗口諮詢指導工作,通過製作用藥折頁、候診區大螢幕播放視頻、開設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宣教,方便患者通過各種智能終端查詢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項。合理用藥諮詢門診探索開展對慢性病患者的用藥隨訪工作,尤其是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
五、促進臨床合理用藥
(一)加強處方(醫囑)審核。探索建立合理用藥審核智庫,為實施處方(醫囑)實時和前置審核提供技術支持與保障。智庫根據說明書、臨床路徑、診療指南、醫學計算規則等循證數據,建立合理用藥決策支持資料庫。組織全市臨床醫師、藥師,收集整理臨床工作實際,建立資料庫更新機制,不斷完善合理用藥決策支持資料庫信息。實現醫生開具醫囑時的提示功能,並根據患者相關生理生化指標和診斷,自動計算並提示用藥劑量及用藥推薦。
(二)推廣處方前置審核。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門急診處方前置審核工作,鼓勵開展住院醫囑審方全覆蓋。利用信息系統對處方實施動態監測及超常預警,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提高患者就醫過程中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推進藥物劑量、配伍禁忌、不良反應智能提示、用藥權限設置等相關功能的開發應用,加強系統的監測、警示和攔截作用,建立處方審核知識庫更新機制,定期組織臨床醫師、藥師,對知識庫規則進行完善,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臨床用藥管理水平。
(三)加強處方點評。開展專項處方點評或區域聯合處方點評,重視處方點評結果的應用,定期公布處方點評結果,登記和通報不合理處方。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和綜合分析,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臨床用藥質量管理和藥事管理改進措施,並責成相關部門和科室落實質量改進措施,處方點評結果納入相關科室及工作人員的績效考核、年度考核指標和醫師定期考核等指標體系,建立健全相關獎懲制度。
(四)探索開展臨床綜合評價。建立臨床用藥監測、評價和超常預警制度,並開展監測、分析和評估等相關工作。探索開展藥品臨床綜合評價試點工作,對藥品臨床使用的安全性、經濟性、有效性、依從性等進行綜合評價,進而對臨床合理規範用藥起到正面導向作用。同時,建立藥品不良反應、用藥錯誤和藥品損害事件監測報告制度。
六、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藥學服務」
(一)加強電子處方規範管理。規範電子處方在網際網路流轉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的管理,電子處方審核、調配、核對人員必須採取電子簽名或信息系統留痕的方式,確保信息可追溯。
(二)規範「網際網路+藥學服務」。在開展網際網路診療或遠程醫療服務過程中,以實體醫療機構內的藥師為主體,積極提供在線藥學諮詢、指導患者合理用藥、用藥知識宣教等「網際網路+藥學服務」。
(三)處方信息互通。探索醫療機構處方信息與藥品零售消費信息互聯互通。強化電子處方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不斷完善監管措施。探索建立藥事管理或處方審核平台,提升處方調配事中事後監管水平。
(四)探索推進「雲藥房」。門急診具備接收網際網路電子處方和信息系統醫囑的信息化能力,雲藥房系統中醫師可通過app等網際網路在線開方系統開具電子處方,經藥師在線審核通過後可在線推送給患者,患者自主選擇線上配送、線下定點醫療機構、社會藥房等不同的購藥方式,完成對應的繳費支付後自動生成電子發票,提供購藥服務的藥師為其提供相應的藥學服務,也可通過移動網際網路推送語音化、視頻化等多種形式的用藥交代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