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為了做好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平穩轉型、統籌納入,現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針對主要矛盾的變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的精神。
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戰略目標,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
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切入點,科學設施過渡期,整體部署,一體推進。
以調整脫貧攻堅「特惠」政策為抓手,建立健全鄉村振興的政策體系。
以強化工作隊伍和人才支撐為舉措,構建新型鄉村振興幫扶機制。
以脫貧攻堅考核監督機制為借鑑,完善鄉村振興監測考核體系。積極創新、大膽實踐,建立可操作、可複製、可推廣的科學銜接體制機制。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五個轉變」。
堅持將脫貧攻堅針對性政策轉變為鄉村振興整體性政策,將脫貧攻堅特惠政策轉變為鄉村振興普惠政策,將聚焦個體發展轉變為支持多元主體合作發展,將日常性幫扶措施轉變為常態化民生政策,將福利性政策轉變為提升鄉村能力的發展性政策。
2、做好「五個銜接」。
規劃銜接、政策銜接、幫扶隊伍的銜接、考核監督銜接、領導體制機制銜接。
3、進行「九個調整」。
調整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生態扶貧、智力扶貧、社保兜底扶貧、健康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金融扶貧和社會扶貧等九大政策。
(三)重點任務。
1、設立脫貧攻堅的過渡期。
20xx-20xx年為脫貧攻堅的過渡期。過渡期內,要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搞急剎車。20xx年以後,進入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期,把扶貧工作全面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整體部署、一體推進。全縣脫貧攻堅的九大工程牽頭單位要及時進行系統梳理,做好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具體安排。
2、分類調整脫貧攻堅政策。
全面梳理現行脫貧攻堅政策,對政策的適用性進行綜合評估,按照「接續保留一批、調整完善一批、轉換退出一批」的思路,分類做好政策統籌銜接,推動脫貧攻堅「特惠」政策轉變為鄉村振興「普惠」政策。
3、重建脫貧攻堅考核體系。
在過渡期內,以考核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主。20xx年後,將解決相對貧困作為重要內容,納入鄉村振興考核,建立統一的考核體系。
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將鄉村振興實績作為幹部綜合考核的重要內容、幹部選拔任用、評先獎優、問責追責的重要參考。
建立鄉村振興常態化督查問效機制,加強日常調度,定期予以通報,壓實工作責任。
對在農村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
4、統籌對接鄉村振興規劃。
統籌規划過渡期和20xx年後的鄉村振興。編制20xx-20xx年脫貧攻堅過渡期的發展規劃,與20xx年後的鄉村振興規劃保持銜接。
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按照村莊類型劃分要求,將脫貧村納入鄉村振興村莊類型統一划定。統籌考慮鄉村產業發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務、土地利用與生態保護,以村為單位制定村莊規劃圖,一村一圖,一戶一張,入室張貼,作為農民建設與生產的鄉村振興指南。
確定縣域內城鎮化區、聚集區、永久現代化農村區域等發展結構空間、結構框架與職能定位。
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控制線、基本生態控制線、彈性增長邊界控制線,剛性增長邊界控制線,建設用地規模控制線。
二、全面銜接
(一)政策銜接。
正在實施的脫貧攻堅x大工程的xx個項目,按照「接續保留一批、調整完善一批、轉換退出一批」的思路進行銜接。其中:代繳養老保險,代繳新農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五保、低保、電費、高齡津貼,殘疾補貼,教育扶貧,金融扶貧,計生補貼等x項,納入調整完善類。
農業支持保護補貼,電商扶貧,就業扶貧,交通扶貧,農村安全飲水等x項,納入接續保留類。
危房改造扶貧,特色種養業扶貧補貼,健康扶貧,光伏發電扶貧,小額貸款貼息扶貧等x項,納入轉換退出類。
1、產業扶貧政策的銜接。
產業扶貧政策包括縣農業農村局承擔的特色種養業扶貧補貼項目、縣扶貧局承擔的光伏發電扶貧項目、縣商務糧食局承擔的電商扶貧項目、縣文化旅遊體育局承擔的旅遊扶貧項目。一是取消特色種養業扶貧補貼項目。將每年xxxx萬元左右的特色種養業扶貧補貼資金轉換為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資金,重點用於發展現代農業、實施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和深化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三個方面,同時取消縣財政每年安排的xxxx萬元現代農業發展資金(由縣農業農村局負責起草轉換退出方案)。二是取消光伏發電扶貧項目(由縣扶貧局負責起草轉換退出方案)。三是接續保留電商扶貧項目(由縣商務糧食局負責起草轉換退出方案)。四是取消旅遊扶貧項目(由縣文化旅遊體育局負責起草轉換退出方案)。
2、就業扶貧政策銜接。
就業扶持政策繼續保留並進一步完善。(由縣人社局起草接續保留方案)。
3、生態扶貧政策銜接。
對於生態扶貧的退耕還林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林業生態補償、生態護林員等政策,予以保留延續,提高政策普惠性(由縣自然資源規劃局負責起草接續保留方案)。
4、智力扶貧政策銜接。
保留延續困難學生助學金、助學貸款等智力扶貧政策,以城鄉均等化為目標,逐步擴大政策覆蓋面(由縣教育局負責起草接續保留方案)。
5、社保兜底政策銜接。
延續現行貧困群眾兜底保障政策,將其併入鄉村振興政策的民生領域,形成鄉村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由縣民政局負責起草調整完善方案)。
6、健康扶貧政策銜接。
保留延續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政策,健全統籌城鄉、可持續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穩步擴大制度覆蓋範圍,防止「懸崖效應」(由縣衛健委負責起草調整完善方案)。
7、基礎設施建設扶貧政策銜接。
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相對落後,是城鄉差距最直觀的一個表現,也是農民反映強烈的一個民生痛點。為加快建設美麗鄉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鄉村振興要繼續把基礎設施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在延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扶持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交通、水利和人居環境,對脫貧攻堅中未完成的建設項目加力推進、加快見效,不能因脫貧摘帽而擅自終止或調整。
對已建成的基礎設施要推動提標提檔、互聯互通,讓已建設施發揮最大效用。
加快完善管護機制,推動以建為主轉到建管並重(由縣民生辦負責起草調整完善方案)。
8、金融扶貧政策銜接。
取消扶貧小額信貸等政策,將其調整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上來,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水平(由縣金融辦負責起草轉換退出方案)。
9、社會扶貧政策銜接。
借鑑社會扶貧的思路,保留和拓展相關幫扶協作機制,充分調動組織、科技、市場、人才等力量,進一步匯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強大合力(由縣工商聯負責起草接續保留方案)。
(二)幫扶隊伍銜接。
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相比,任務更重,更需要廣泛凝聚社會各方力量,更需要強化工作隊伍和人才支撐。因此,鄉村振興階段,保留縣域結對幫扶、定點幫扶、社會幫扶等政策制度和工作機制。
保留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制度,繼續加強黨在農村基層的工作力量。一是過渡期內幫扶力量不撤,防止脫貧人口返貧。二是構建鄉村振興幫扶機制。借鑑脫貧攻堅「縣域結對幫扶、定點扶貧、社會扶貧」的經驗做法,建立鄉村振興縣域結對幫扶、定點幫扶、社會幫扶的工作機制,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凝聚強大合力。三是派駐鄉村振興工作隊。繼續選派優秀幹部到縣鄉掛職任職,持續向相對貧困村、軟弱渙散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派駐第一書記和鄉村振興工作隊。在選派人員上,可以選派退居二線有豐富工作經驗且身體狀況較好的老同志。在派駐時間上,以2—3年為宜,對確需更長時間幫扶的村,可通過連續派駐解決。
(三)考核監督機制銜接。
借鑑脫貧攻堅的考核監督機制,完善鄉村振興實績考核指標體系,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考核監督機制,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一是做好考核銜接。過渡期內,以考核鞏固脫貧成果為主。20xx年後,將解決相對貧困作為重要內容,納入鄉村振興考核,建立統一的考核體系。二是強化考核結果運用。按照《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及我省實施辦法的要求,將鄉村振興實績作為領導班子和有關領導幹部綜合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幹部選拔任用、評先獎優、問責追責的重要參考。三是加強督查調度。建立鄉村振興常態化督查問效機制,加強日常調度,定期予以通報,夯實工作責任。四是建立容錯糾錯和關愛激勵機制。
(四)領導體制機制銜接。
借鑑脫貧攻堅經驗,全面加強鄉村振興領導體制機制建設。將脫貧攻堅建立起來的成熟完善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延用到鄉村振興,縣脫貧攻堅指揮部和縣鄉村振興領導小組無縫對接,形成「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工作格局。一是強化縣鄉村三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人是本地鄉村振興工作第一責任人的要求,明確具體領導機制,從研究部署、精力投入、基層調研等方面對各級黨委政府提出約束性和可量化的要求,強化組織保障和動員能力。二是加強鄉村振興工作部門建設。配齊配強黨委農村工作部門力量,發揮好鄉村振興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等職能。三是建立「一懂兩愛」的「三農」幹部表彰機制。對於在鄉村振興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一懂兩愛」幹部、農民和企業家,進行表彰和獎勵。
(五)規劃銜接。
一是精準對接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二是統籌推進貧困村與非貧困村協調發展。三是加快完善村莊規劃。
三、重點舉措
(一)加強領導,強化組織保障。
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無縫對接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黨總攬全局,成立以縣鄉村三級書記主抓,脫貧攻堅牽頭單位為成員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領導小組」,協調各方,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強化制度性供給,完善政策性保障。通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向鄉村振興聚集,形成全縣上下、社會各方,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二)深入調研,實現無縫對接。
九大工程的牽頭單位要深入開展調研,分析「十三五」期間的部門投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對口上聯,確定政策調整的方向、內容、操作要點等。部門「子方案」要在幹部群眾中反覆討論,反覆徵求意見,對口把關,爭取不「打補丁」或少「打補丁」。
(三)創新思維,探索振興之路。
——在產業發展上。
積極構建以一產為主導,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xxx」模式。
以二產加工為主導,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的「xxx」模式。
以三產加工為主導,一二產業融合發展的「xxx」模式。
——在生態宜居上。
提升基礎設施,美化村景,亮化夜景,塑造現代化鄉村之「形」。
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歷史文化,結合農業節慶鄉村廟會、鄉村藝演,促進傳統文化、農耕文化、鄉村文化的傳承、發展、保護,塑造現代化鄉村之「神」。
以「最原味」的生活,「最閒適」的體驗,「最綠色」的人居,「最人性」的治理,塑造現代化鄉村之「魂」。
——在治理模式上。
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村務監督」治理模式。
探索建立以政府購買服務,引導市場主體參與的治理模式,助推鄉村治理。
——在融資渠道上。
依託銀行貸款,探索建立「銀行+政府+擔保機構」、「銀行+政府+保險」、「銀行+政府」、「銀行+企業」、「兩權抵押」的鄉村振興投資模式。
依託小額信貸,探索建立「只貸不存,活化民間金融資本」的投資模式。
依託網際網路金融。探索建立「電商平台+金融」、「大型農業服務商+金融」、「信用貸款+p2p網貸」網際網路金融模式。
依託融資租賃,探索建立「先租後買」的投資模式。
依託眾籌,將城市投資人在技術、理念、需求等方面的優勢,有效融入到鄉村振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針對主要矛盾的變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的精神。
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戰略目標,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
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切入點,科學設施過渡期,整體部署,一體推進。
以調整脫貧攻堅「特惠」政策為抓手,建立健全鄉村振興的政策體系。
以強化工作隊伍和人才支撐為舉措,構建新型鄉村振興幫扶機制。
以脫貧攻堅考核監督機制為借鑑,完善鄉村振興監測考核體系。積極創新、大膽實踐,建立可操作、可複製、可推廣的科學銜接體制機制。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五個轉變」。
堅持將脫貧攻堅針對性政策轉變為鄉村振興整體性政策,將脫貧攻堅特惠政策轉變為鄉村振興普惠政策,將聚焦個體發展轉變為支持多元主體合作發展,將日常性幫扶措施轉變為常態化民生政策,將福利性政策轉變為提升鄉村能力的發展性政策。
2、做好「五個銜接」。
規劃銜接、政策銜接、幫扶隊伍的銜接、考核監督銜接、領導體制機制銜接。
3、進行「九個調整」。
調整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生態扶貧、智力扶貧、社保兜底扶貧、健康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金融扶貧和社會扶貧等九大政策。
(三)重點任務。
1、設立脫貧攻堅的過渡期。
20xx-20xx年為脫貧攻堅的過渡期。過渡期內,要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搞急剎車。20xx年以後,進入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期,把扶貧工作全面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整體部署、一體推進。全縣脫貧攻堅的九大工程牽頭單位要及時進行系統梳理,做好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具體安排。
2、分類調整脫貧攻堅政策。
全面梳理現行脫貧攻堅政策,對政策的適用性進行綜合評估,按照「接續保留一批、調整完善一批、轉換退出一批」的思路,分類做好政策統籌銜接,推動脫貧攻堅「特惠」政策轉變為鄉村振興「普惠」政策。
3、重建脫貧攻堅考核體系。
在過渡期內,以考核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主。20xx年後,將解決相對貧困作為重要內容,納入鄉村振興考核,建立統一的考核體系。
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將鄉村振興實績作為幹部綜合考核的重要內容、幹部選拔任用、評先獎優、問責追責的重要參考。
建立鄉村振興常態化督查問效機制,加強日常調度,定期予以通報,壓實工作責任。
對在農村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
4、統籌對接鄉村振興規劃。
統籌規划過渡期和20xx年後的鄉村振興。編制20xx-20xx年脫貧攻堅過渡期的發展規劃,與20xx年後的鄉村振興規劃保持銜接。
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按照村莊類型劃分要求,將脫貧村納入鄉村振興村莊類型統一划定。統籌考慮鄉村產業發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務、土地利用與生態保護,以村為單位制定村莊規劃圖,一村一圖,一戶一張,入室張貼,作為農民建設與生產的鄉村振興指南。
確定縣域內城鎮化區、聚集區、永久現代化農村區域等發展結構空間、結構框架與職能定位。
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控制線、基本生態控制線、彈性增長邊界控制線,剛性增長邊界控制線,建設用地規模控制線。
二、全面銜接
(一)政策銜接。
正在實施的脫貧攻堅x大工程的xx個項目,按照「接續保留一批、調整完善一批、轉換退出一批」的思路進行銜接。其中:代繳養老保險,代繳新農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五保、低保、電費、高齡津貼,殘疾補貼,教育扶貧,金融扶貧,計生補貼等x項,納入調整完善類。
農業支持保護補貼,電商扶貧,就業扶貧,交通扶貧,農村安全飲水等x項,納入接續保留類。
危房改造扶貧,特色種養業扶貧補貼,健康扶貧,光伏發電扶貧,小額貸款貼息扶貧等x項,納入轉換退出類。
1、產業扶貧政策的銜接。
產業扶貧政策包括縣農業農村局承擔的特色種養業扶貧補貼項目、縣扶貧局承擔的光伏發電扶貧項目、縣商務糧食局承擔的電商扶貧項目、縣文化旅遊體育局承擔的旅遊扶貧項目。一是取消特色種養業扶貧補貼項目。將每年xxxx萬元左右的特色種養業扶貧補貼資金轉換為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資金,重點用於發展現代農業、實施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和深化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三個方面,同時取消縣財政每年安排的xxxx萬元現代農業發展資金(由縣農業農村局負責起草轉換退出方案)。二是取消光伏發電扶貧項目(由縣扶貧局負責起草轉換退出方案)。三是接續保留電商扶貧項目(由縣商務糧食局負責起草轉換退出方案)。四是取消旅遊扶貧項目(由縣文化旅遊體育局負責起草轉換退出方案)。
2、就業扶貧政策銜接。
就業扶持政策繼續保留並進一步完善。(由縣人社局起草接續保留方案)。
3、生態扶貧政策銜接。
對於生態扶貧的退耕還林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林業生態補償、生態護林員等政策,予以保留延續,提高政策普惠性(由縣自然資源規劃局負責起草接續保留方案)。
4、智力扶貧政策銜接。
保留延續困難學生助學金、助學貸款等智力扶貧政策,以城鄉均等化為目標,逐步擴大政策覆蓋面(由縣教育局負責起草接續保留方案)。
5、社保兜底政策銜接。
延續現行貧困群眾兜底保障政策,將其併入鄉村振興政策的民生領域,形成鄉村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由縣民政局負責起草調整完善方案)。
6、健康扶貧政策銜接。
保留延續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政策,健全統籌城鄉、可持續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穩步擴大制度覆蓋範圍,防止「懸崖效應」(由縣衛健委負責起草調整完善方案)。
7、基礎設施建設扶貧政策銜接。
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相對落後,是城鄉差距最直觀的一個表現,也是農民反映強烈的一個民生痛點。為加快建設美麗鄉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鄉村振興要繼續把基礎設施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在延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扶持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交通、水利和人居環境,對脫貧攻堅中未完成的建設項目加力推進、加快見效,不能因脫貧摘帽而擅自終止或調整。
對已建成的基礎設施要推動提標提檔、互聯互通,讓已建設施發揮最大效用。
加快完善管護機制,推動以建為主轉到建管並重(由縣民生辦負責起草調整完善方案)。
8、金融扶貧政策銜接。
取消扶貧小額信貸等政策,將其調整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上來,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水平(由縣金融辦負責起草轉換退出方案)。
9、社會扶貧政策銜接。
借鑑社會扶貧的思路,保留和拓展相關幫扶協作機制,充分調動組織、科技、市場、人才等力量,進一步匯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強大合力(由縣工商聯負責起草接續保留方案)。
(二)幫扶隊伍銜接。
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相比,任務更重,更需要廣泛凝聚社會各方力量,更需要強化工作隊伍和人才支撐。因此,鄉村振興階段,保留縣域結對幫扶、定點幫扶、社會幫扶等政策制度和工作機制。
保留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制度,繼續加強黨在農村基層的工作力量。一是過渡期內幫扶力量不撤,防止脫貧人口返貧。二是構建鄉村振興幫扶機制。借鑑脫貧攻堅「縣域結對幫扶、定點扶貧、社會扶貧」的經驗做法,建立鄉村振興縣域結對幫扶、定點幫扶、社會幫扶的工作機制,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凝聚強大合力。三是派駐鄉村振興工作隊。繼續選派優秀幹部到縣鄉掛職任職,持續向相對貧困村、軟弱渙散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派駐第一書記和鄉村振興工作隊。在選派人員上,可以選派退居二線有豐富工作經驗且身體狀況較好的老同志。在派駐時間上,以2—3年為宜,對確需更長時間幫扶的村,可通過連續派駐解決。
(三)考核監督機制銜接。
借鑑脫貧攻堅的考核監督機制,完善鄉村振興實績考核指標體系,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考核監督機制,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一是做好考核銜接。過渡期內,以考核鞏固脫貧成果為主。20xx年後,將解決相對貧困作為重要內容,納入鄉村振興考核,建立統一的考核體系。二是強化考核結果運用。按照《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及我省實施辦法的要求,將鄉村振興實績作為領導班子和有關領導幹部綜合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幹部選拔任用、評先獎優、問責追責的重要參考。三是加強督查調度。建立鄉村振興常態化督查問效機制,加強日常調度,定期予以通報,夯實工作責任。四是建立容錯糾錯和關愛激勵機制。
(四)領導體制機制銜接。
借鑑脫貧攻堅經驗,全面加強鄉村振興領導體制機制建設。將脫貧攻堅建立起來的成熟完善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延用到鄉村振興,縣脫貧攻堅指揮部和縣鄉村振興領導小組無縫對接,形成「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工作格局。一是強化縣鄉村三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人是本地鄉村振興工作第一責任人的要求,明確具體領導機制,從研究部署、精力投入、基層調研等方面對各級黨委政府提出約束性和可量化的要求,強化組織保障和動員能力。二是加強鄉村振興工作部門建設。配齊配強黨委農村工作部門力量,發揮好鄉村振興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等職能。三是建立「一懂兩愛」的「三農」幹部表彰機制。對於在鄉村振興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一懂兩愛」幹部、農民和企業家,進行表彰和獎勵。
(五)規劃銜接。
一是精準對接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二是統籌推進貧困村與非貧困村協調發展。三是加快完善村莊規劃。
三、重點舉措
(一)加強領導,強化組織保障。
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無縫對接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黨總攬全局,成立以縣鄉村三級書記主抓,脫貧攻堅牽頭單位為成員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領導小組」,協調各方,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強化制度性供給,完善政策性保障。通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向鄉村振興聚集,形成全縣上下、社會各方,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二)深入調研,實現無縫對接。
九大工程的牽頭單位要深入開展調研,分析「十三五」期間的部門投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對口上聯,確定政策調整的方向、內容、操作要點等。部門「子方案」要在幹部群眾中反覆討論,反覆徵求意見,對口把關,爭取不「打補丁」或少「打補丁」。
(三)創新思維,探索振興之路。
——在產業發展上。
積極構建以一產為主導,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xxx」模式。
以二產加工為主導,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的「xxx」模式。
以三產加工為主導,一二產業融合發展的「xxx」模式。
——在生態宜居上。
提升基礎設施,美化村景,亮化夜景,塑造現代化鄉村之「形」。
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歷史文化,結合農業節慶鄉村廟會、鄉村藝演,促進傳統文化、農耕文化、鄉村文化的傳承、發展、保護,塑造現代化鄉村之「神」。
以「最原味」的生活,「最閒適」的體驗,「最綠色」的人居,「最人性」的治理,塑造現代化鄉村之「魂」。
——在治理模式上。
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村務監督」治理模式。
探索建立以政府購買服務,引導市場主體參與的治理模式,助推鄉村治理。
——在融資渠道上。
依託銀行貸款,探索建立「銀行+政府+擔保機構」、「銀行+政府+保險」、「銀行+政府」、「銀行+企業」、「兩權抵押」的鄉村振興投資模式。
依託小額信貸,探索建立「只貸不存,活化民間金融資本」的投資模式。
依託網際網路金融。探索建立「電商平台+金融」、「大型農業服務商+金融」、「信用貸款+p2p網貸」網際網路金融模式。
依託融資租賃,探索建立「先租後買」的投資模式。
依託眾籌,將城市投資人在技術、理念、需求等方面的優勢,有效融入到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