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前的唐山:形形色色的人影,在灰霧中晃動。他們驚魂未定,步履踉蹌,活象一群游夢者,恍恍惚惚地被拋到一個陌生的星球。他們一切都麻木了,淚腺、聲帶,傳導疼痛的神經系統都麻木了。誰也想不到會有這場規模如此浩大的劫難,他們無暇思索,無暇感覺,甚至來不及為骨肉剝離而悲慟。
45年,唐山在艱難地彌合、康復。新生代唐山人背負著厄運遺留的苦澀辛酸,但他們也擁有那塊土地賜予的特殊的財富。
每個人都在可以尋找財富,而我想說的是無價之寶就在我們身邊。「人」,「生命」,「愛」,在唐山不是甜膩的廣告語。它們就是生活本身,和柴米油鹽、家長里短、喜怒哀樂如影相隨,日復一日,細碎平凡。我看到一股「民間感恩」的暖流,在唐山地震45周年之際,正自發地湧出,自然地流淌。到處有人在「尋親」:經歷劫難的人們和他們的後代,要報答那些拯救、幫助過他們的人;當年的援救隊員,在牽掛尋覓那時認識的孤兒和傷殘者……媒體上,曾被認為「過氣」的友愛故事,散發出陣陣新草的清香。人們需要。需要這樣的呼吸和沉浸,這樣的感傷,需要這樣的撫慰和相濡以沫,還有自我滌盪。
雖然災難無情,但是我相信人間有愛,有愛的世界一定不會空虛。劇中還有一點也是值得讚嘆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親情。一幕幕往昔父母大愛無私誓死護犢之情的心酸場景在腦中回放,親情,這是一個多麼美好感人的感情。只有親情才永遠不會背叛你,才是你心靈永遠的港灣,親情如一棵大樹,永遠為你遮風擋雨,親情是一座港灣,永遠為你心靈的小船開放,親情是一個溫暖的家,永遠歡迎你回來。
珍惜生命,是普世的價值,的起點。善待生命的民族,才有健全的心智。當每一個個體都有尊嚴,一個國家才稱得上真正的「強大」。生命的互愛,孕育富有活力的社會,如細胞和細胞、血脈和血脈、骨肉和骨肉相互依存,塑就富有彈性的強健肌體。逝者長已矣!他們鮮血換來的哲理,今天已成共同準則。捍衛人的權利,保護人的生命,增進人的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撫今追昔,攸忽四十年。爰立此碑,以告慰震亡親人,旌表獻身英烈,鼓舞當代人民,教育後世子孫。特製此文,鐫以永志。唐山大地震使我感觸極深,從中我了解到:我們只有一個家園,要好好珍惜它,不要讓大自然重演這驚險的一幕。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唐山大地震45周年個人心得及感受[朗讀]
唐山大地震這部影片看後讓整個人的身心都受到深深的震撼,在心裡久久的迴蕩、揮之不去,對於一部電影能做到這樣,可以說已經到了化境了,整個故事圍繞的是一個人類歷史上可怕的一次災難性自然災害,一個母親在帶著自己的孩子如何經歷這次災難,如何在最困難最無奈的時候面臨著人生最痛苦的抉擇,在只能選擇放棄一個自己的骨肉的時候那種無奈,那種悲劇,太讓人感動了,有時候想一想,人類的確是很渺小的,對於災難我們只能選擇接受,只能忍受,只能看著自己的親人離去而什麼都做不了,在災難面前我們只能選擇我們能做到得的,只能把災難減少到最小,只能含淚的抉擇,很無奈?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一開始就來一次所謂的天翻地覆的大地動,飛沙走石天翻地覆,撕心裂肺的哭喊加上母親孩子的呼喚,一下就將人性最弱點給激發到了極點,什麼是人性最極點呢?母愛,在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面前我們的最弱點會暴露的一覽無餘,只有在母親的面前我們才覺得是絕對最安全的,可是在大地震的時候母親也救不了我們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呢?,一個母親在自己的兩個孩子面前的時候只能痛苦的最後選擇救出一個,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另外一個孩子被大地震給吞沒他幼小的生命,人性最薄弱的一面被激發到了最高點,太悲劇了?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覺最成功的主題思想就是告訴我們人生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人活著應該如何抉擇,在遇到無法改變我們的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選擇有信心的戰勝這種困難,只有自己有信心了困難才能向我們低頭,只有自己偉大了,困難才會渺小,不要放棄任何一次希望,哪怕在世界最大的災難來臨的時候我們依然是有希望的,只要有一絲陽光,明天的種子就會發芽,世界就會更美好?
唐山大地震看的是一部電影,可是思考的是一個人生,困難都是一時的,而面對困難大態度卻可以是永遠的……。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一開始就來一次所謂的天翻地覆的大地動,飛沙走石天翻地覆,撕心裂肺的哭喊加上母親孩子的呼喚,一下就將人性最弱點給激發到了極點,什麼是人性最極點呢?母愛,在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面前我們的最弱點會暴露的一覽無餘,只有在母親的面前我們才覺得是絕對最安全的,可是在大地震的時候母親也救不了我們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呢?,一個母親在自己的兩個孩子面前的時候只能痛苦的最後選擇救出一個,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另外一個孩子被大地震給吞沒他幼小的生命,人性最薄弱的一面被激發到了最高點,太悲劇了?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覺最成功的主題思想就是告訴我們人生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人活著應該如何抉擇,在遇到無法改變我們的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選擇有信心的戰勝這種困難,只有自己有信心了困難才能向我們低頭,只有自己偉大了,困難才會渺小,不要放棄任何一次希望,哪怕在世界最大的災難來臨的時候我們依然是有希望的,只要有一絲陽光,明天的種子就會發芽,世界就會更美好?
唐山大地震看的是一部電影,可是思考的是一個人生,困難都是一時的,而面對困難大態度卻可以是永遠的……。
每一年的7月28日在日曆上說是一個極為普通而平常的日子,但對於我們百萬唐山人民特別是經歷過那次災難的人來說是一個黑暗的日子,揪心的日子。
唐山這座美麗的城市地處京津要塞,是東北連接京師的撟頭堡,在這裡蘊藏了煤鐵等多種礦產資源,在一百多年前就是一個聞名全國的重工業城市,這裡曾誕生過多個全國第一,第一條標準軌鐵路在此修建,第一座火車站也在此建成,可以說這裡是中國鐵路的零起點。
特別是建國以後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唐山如同被插上騰飛的翅膀,可是正當唐山人民在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奮力前進的時候,一場災難降臨了,1976年7月28日凌晨伴隨著那一刻大地的抖動唐山這座擁有百萬人口的重工業城市被夷為一片廢墟,霎時間造成了三十多萬人死傷,此次災難震驚了世界。
可是。
地震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急令全國火速救援,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震後不足十天鐵路和機場恢復通行,一個月後各大工廠恢復生產。在救災過程中並沒有發生瘟疫,這可以說是開創了世界救災史上的奇蹟。
我們現在的唐山在環城水系的保護中,在大南湖,大城山,鳳凰山三個城市公園的點綴下高樓林立,商鋪雲集,唐港,唐津等多條高速公路在此交錯。唐山機場的通航又架起了一座通向全國乃至世界的空中撟梁,為唐山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唐山今天的巨變讓世界震驚,這座在震後曾被人預言要從地圖上消失的城市又一次屹立在渤海灣畔,並且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渤海灣畔的一顆耀眼的明珠。撫今追昔,三十多年過去了,此間的千變萬化除了我們英勇唐山人民辛勤的勞動,還得歸功於我們英明的領導——偉大的中國共產黨。
我們現在還要繼續發揚那種公而忘私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設的更繁榮,更美好。
唐山這座美麗的城市地處京津要塞,是東北連接京師的撟頭堡,在這裡蘊藏了煤鐵等多種礦產資源,在一百多年前就是一個聞名全國的重工業城市,這裡曾誕生過多個全國第一,第一條標準軌鐵路在此修建,第一座火車站也在此建成,可以說這裡是中國鐵路的零起點。
特別是建國以後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唐山如同被插上騰飛的翅膀,可是正當唐山人民在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奮力前進的時候,一場災難降臨了,1976年7月28日凌晨伴隨著那一刻大地的抖動唐山這座擁有百萬人口的重工業城市被夷為一片廢墟,霎時間造成了三十多萬人死傷,此次災難震驚了世界。
可是。
地震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急令全國火速救援,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震後不足十天鐵路和機場恢復通行,一個月後各大工廠恢復生產。在救災過程中並沒有發生瘟疫,這可以說是開創了世界救災史上的奇蹟。
我們現在的唐山在環城水系的保護中,在大南湖,大城山,鳳凰山三個城市公園的點綴下高樓林立,商鋪雲集,唐港,唐津等多條高速公路在此交錯。唐山機場的通航又架起了一座通向全國乃至世界的空中撟梁,為唐山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唐山今天的巨變讓世界震驚,這座在震後曾被人預言要從地圖上消失的城市又一次屹立在渤海灣畔,並且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渤海灣畔的一顆耀眼的明珠。撫今追昔,三十多年過去了,此間的千變萬化除了我們英勇唐山人民辛勤的勞動,還得歸功於我們英明的領導——偉大的中國共產黨。
我們現在還要繼續發揚那種公而忘私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設的更繁榮,更美好。
晨曦微露之前,如炬的唐山城市「圖騰」——抗震紀念碑直抵蒼穹。作為一個大地震倖存者和記錄者,4個小時前,我就早早守護在此,想在這個特殊的時刻,與45年的悲傷「永久告別」。45年前的夜,悶熱,讓人異常煩躁。
今夜,涼風撲面,倍覺清爽。黑暗中,我幾次讀起紀念碑碑文,慢慢地,文字幻化成媽媽和24萬多罹難者的名字。慘烈的唐山大地震中,年僅11歲的我不幸被砸傷,顱底骨折,被醫院下過兩次死亡通知。幸運地是,我被轉到河南洛陽的醫院,經過100多天的治療,最終傷愈返家。災難突如其來,人們懵了,來不及流淚。那時年幼,面對母親的罹難,我未流一滴眼淚,這事讓我愧疚至今。我參加了唐山大地震30周年和45周年採訪,結識了許多地震孤兒和倖存卻已截癱的朋友。時至今日,他們仍難以抹掉地震給身體和心理帶來的傷痛。幾個地震孤兒曾經回絕了我的採訪,「當年的傷痛我們不願再觸碰」。
幾天前,得知石家莊育紅的孫麗麗等老師,想在大地震45周年紀念日前來唐山看望這些地震孤兒時,我對要不要去採訪心裡有一絲猶豫。因為這也許是再一次揭開他們心底的「傷疤」。無助中,我撥通了與我一起長大的孤兒張麗華的電話。讓我意外地是,她一口答應了我的採訪請求。更讓我意外地是,張麗華與地震孤兒黨育新、黨育苗等一起接受了我的`採訪。張麗華說:「45年了,我們已經逐漸忘記了傷痛,更多的是感恩。」與這些地震孤兒不同,唐山大地震截癱者被稱為這個城市的「集體傷痕」。如今,面對大地震帶來的超乎常人想像的身體及心理傷痛,這個特殊的群體已愈發坦然。「1976年7月28日,我第二次生命的生日。」人生已經度過一個甲子的截癱者張大光說,她用摔碎又攢起來的靈魂記住了那個時刻,用撕心裂肺的痛感記住了死,也記住了生。
45年,她最期待每個不同的明天。至今未成家的張大光除了感恩,更渴望擁有新的生活。在我看來,45年後,紀念唐山大地震,不僅僅是為了緬懷那場災難中遇難的人們,也是一場為了忘卻的紀念。忘卻傷痛,感恩前行。今夜,我與其他唐山大地震倖存者和來自四面八方的抗震老兵重聚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一起揮灑掉悲情的眼淚,在肅穆的鮮花和點點燭光的映襯下,告慰45年前罹難的24萬多唐山大地震同胞。此刻,我難以抑制45年的悲痛,一個人默默地走到紀念碑後,面向媽媽死去的方向,眼淚奪眶而出。
「媽媽,45年了,請原諒不孝兒這遲來的眼淚,來生您還做我的好媽媽!」慢慢撫平心頭的傷痛,我用舌尖抿掉淚水。此時,太陽冉冉升起,將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映得通紅。唐山,現今又找回了藍天白雲的城市,開始了嶄新的一天。
今夜,涼風撲面,倍覺清爽。黑暗中,我幾次讀起紀念碑碑文,慢慢地,文字幻化成媽媽和24萬多罹難者的名字。慘烈的唐山大地震中,年僅11歲的我不幸被砸傷,顱底骨折,被醫院下過兩次死亡通知。幸運地是,我被轉到河南洛陽的醫院,經過100多天的治療,最終傷愈返家。災難突如其來,人們懵了,來不及流淚。那時年幼,面對母親的罹難,我未流一滴眼淚,這事讓我愧疚至今。我參加了唐山大地震30周年和45周年採訪,結識了許多地震孤兒和倖存卻已截癱的朋友。時至今日,他們仍難以抹掉地震給身體和心理帶來的傷痛。幾個地震孤兒曾經回絕了我的採訪,「當年的傷痛我們不願再觸碰」。
幾天前,得知石家莊育紅的孫麗麗等老師,想在大地震45周年紀念日前來唐山看望這些地震孤兒時,我對要不要去採訪心裡有一絲猶豫。因為這也許是再一次揭開他們心底的「傷疤」。無助中,我撥通了與我一起長大的孤兒張麗華的電話。讓我意外地是,她一口答應了我的採訪請求。更讓我意外地是,張麗華與地震孤兒黨育新、黨育苗等一起接受了我的`採訪。張麗華說:「45年了,我們已經逐漸忘記了傷痛,更多的是感恩。」與這些地震孤兒不同,唐山大地震截癱者被稱為這個城市的「集體傷痕」。如今,面對大地震帶來的超乎常人想像的身體及心理傷痛,這個特殊的群體已愈發坦然。「1976年7月28日,我第二次生命的生日。」人生已經度過一個甲子的截癱者張大光說,她用摔碎又攢起來的靈魂記住了那個時刻,用撕心裂肺的痛感記住了死,也記住了生。
45年,她最期待每個不同的明天。至今未成家的張大光除了感恩,更渴望擁有新的生活。在我看來,45年後,紀念唐山大地震,不僅僅是為了緬懷那場災難中遇難的人們,也是一場為了忘卻的紀念。忘卻傷痛,感恩前行。今夜,我與其他唐山大地震倖存者和來自四面八方的抗震老兵重聚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一起揮灑掉悲情的眼淚,在肅穆的鮮花和點點燭光的映襯下,告慰45年前罹難的24萬多唐山大地震同胞。此刻,我難以抑制45年的悲痛,一個人默默地走到紀念碑後,面向媽媽死去的方向,眼淚奪眶而出。
「媽媽,45年了,請原諒不孝兒這遲來的眼淚,來生您還做我的好媽媽!」慢慢撫平心頭的傷痛,我用舌尖抿掉淚水。此時,太陽冉冉升起,將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映得通紅。唐山,現今又找回了藍天白雲的城市,開始了嶄新的一天。
昨天還是一片如花似玉的景象.一坐繁榮昌盛的城市.一場突如其來的8.0級大地震毫不留情的摧毀成一望無際的廢墟.數萬人的生命就在那一瞬間一命嗚呼!那美麗的一切突然從天堂變成了地獄.地震雖然已經過去了,然而地震留給我我們的精神財富無可估量。
記住災難――讓我們留下經驗教訓。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這是銘刻在中國人記憶中的「黑色」數字。河北省唐山市發生7.8級強烈地震,傷亡慘重,數十萬居民轉眼變成失去家園的難民。
轉瞬45年。唐山大地震這道深深的傷痕,已經鏤刻在許多人的心中。我們紀念災難,我們記住災難,都是為了遠離災難。如今的唐山,已經很難看到地震殘存的痕跡。站在市中心的鳳凰山上環顧四周,高樓鱗次櫛比,街道寬闊整潔。
大地震後,唐山人民僅用10年時間,就在廢墟瓦礫上建起一座宜居的新城。1990年,聯合國授予唐山「人居榮譽獎」,這是中國歷史上獲得的第一個「人居獎」。
記住災難――讓我們懂得自救。
「唐山大地震一個極為慘痛的教訓,就是人們不了解地震,沒有應急意識,不懂得自救互救知識,造成了重大的損失。」一位地震專家憂慮地告訴記者,「45年過去了,作為地震發生最多的國家之一,我國的地震知識普及程度仍然十分欠缺。」俗語說:「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地震專家普遍認為,地震發生時較好的辦法是保持鎮定,就近避險,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如來不及跑到安全的室外,可暫時躲避在室內堅硬的家具下或內牆角處,也可轉移到承重牆較多、開間較小的廚房、衛生間等地方暫避一時。一定要注意避開牆體的薄弱部位,如門窗附近等。身體應採取的姿勢是: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儘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燈點火,因為空氣中有易燃易爆氣體。
歷經風雨、重建家園的唐山人並沒有忘記那段黑色的歲月。
記住災難――讓我們留下經驗教訓。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這是銘刻在中國人記憶中的「黑色」數字。河北省唐山市發生7.8級強烈地震,傷亡慘重,數十萬居民轉眼變成失去家園的難民。
轉瞬45年。唐山大地震這道深深的傷痕,已經鏤刻在許多人的心中。我們紀念災難,我們記住災難,都是為了遠離災難。如今的唐山,已經很難看到地震殘存的痕跡。站在市中心的鳳凰山上環顧四周,高樓鱗次櫛比,街道寬闊整潔。
大地震後,唐山人民僅用10年時間,就在廢墟瓦礫上建起一座宜居的新城。1990年,聯合國授予唐山「人居榮譽獎」,這是中國歷史上獲得的第一個「人居獎」。
記住災難――讓我們懂得自救。
「唐山大地震一個極為慘痛的教訓,就是人們不了解地震,沒有應急意識,不懂得自救互救知識,造成了重大的損失。」一位地震專家憂慮地告訴記者,「45年過去了,作為地震發生最多的國家之一,我國的地震知識普及程度仍然十分欠缺。」俗語說:「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地震專家普遍認為,地震發生時較好的辦法是保持鎮定,就近避險,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如來不及跑到安全的室外,可暫時躲避在室內堅硬的家具下或內牆角處,也可轉移到承重牆較多、開間較小的廚房、衛生間等地方暫避一時。一定要注意避開牆體的薄弱部位,如門窗附近等。身體應採取的姿勢是: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儘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燈點火,因為空氣中有易燃易爆氣體。
歷經風雨、重建家園的唐山人並沒有忘記那段黑色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