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我鎮通過「強組織、強動力、強產業」三大舉措,有效促使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平穩、有機、高效銜接。現將具體如下:
一、強組織,築牢基層戰鬥堡壘
黨旗引領風帆勁,凝聚合力促發展,通過優化調整黨政班子聯繫村,兩委一隊三個人建強村,攻堅隊及同步小康成員充實村,優秀幹部聯繫幫扶戶等幾大支隊伍強強聯手、形成合力,有效築牢基層黨組織堅強戰鬥堡壘,為全面銜接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一是團結協作增強整體合力。結合鎮黨政班子各成員的特長,根據村情,合理安排每個班子成員聯繫1~2個村,以所聯繫村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群眾收入增長為指導幫扶重點,全方位推動村級各項工作開展,特別注重「下得去、下到底、蹲得住」,形成「下村一把抓,回來再分家」的工作格局,扎紮實實築牢堅強戰鬥堡壘。二是調整優化增強發展活力。認真開展「兩委一隊三個人」研判、駐村幹部輪戰、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提升等工作,對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駐村隊伍進行調整優化,整合「減貧摘帽」攻堅隊、同步小康工作組、村兩委班子幾支隊伍力量,強化村級脫貧攻堅一線核心力量。目前,擇優選派225名優秀幹部入村擔任攻堅隊員或同步小康工作組成員,成立24個「減貧摘帽」臨時黨支部,舉全縣、全鎮優秀幹部力量,使512名幹部與3696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
三年來累計走訪26萬餘人次,幫助謀思路出點子86876條,解決困難問題35687個。
二、強動力,激發潛能促發展
始終堅持「智志雙扶」作為抓黨建促脫貧的出發點,積極探索「一幫二帶三小康」到「我要脫貧我要小康」誓師大會到「三轉」行動再到「主抓主推主帶」,通過引、幫、帶、育的方式把群眾的內生動力有效激發出來,為打贏脫貧收官戰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一是考察學習激鬥志。「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通過考察方式,我鎮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各村(居)「兩委」班子、黨員代表、致富帶頭能人等到縣內外區域條件相對較差、發展好、群眾積極性高的鄉村考察學習達2610人次。
組織相關農技專家到鎮、村、產業基地開展現場培訓51期1750人次,讓其在學習中找差距,激鬥志。二是深化「三轉」增內力。持續推進懶轉勤、勤轉能、能轉富「三轉」行動,將獎勤罰懶列入《村規民約》進行強化管理,斬「懶根」、拔「窮根」,摒棄不勞而獲,杜絕養懶漢,不斷激發群眾脫貧志向和內生動力,實現了貧困群眾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我要小康」的轉變,實現懶轉勤178戶353人、勤轉能773戶1765人、能轉富245戶736人。三是「主抓主推主帶」齊發展。堅持「黨委主抓、支部主推、黨員主帶」模式,鎮黨委統籌謀劃抓產業、村黨支部合力推產業、黨員示範帶頭乾產業,全鎮上下統一思想和行動,凝聚全員智慧和力量,確保產業發展有方向、可操作,全鎮萬畝林下經濟產業園、兩個「500畝。
壩區」蔬菜種植等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切實增強農戶發展產業的「參與感」和「獲得感」,全鎮產業已促進3721戶脫貧戶實現持續增收。
三、強產業,抱團發展奔小康
緊扣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圍繞我鎮「6個1」產業扶貧工程,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持續推進「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強村帶村」、「兩委」和能人雙帶動等組織模式,抱團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讓貧困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有效促進全鎮經濟穩步快速發展。一是科學聯合謀新篇。推廣「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為突破口,支持公司引導合作社精準選擇產業、發展易地產業建設基地,推動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
以「強村帶弱村」這個契合點,找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和產業發展的結合點,開啟村與村之間從自我「輸血」向「造血」的轉變,實現「空殼村」向「實業村」的轉變。
始終牽住村「兩委」這個牛鼻子,以本村能人為「基石」,大力動員村「兩委」班子帶頭參與發展,積極引導本村能人回鄉創業,以實幹帶動更多農戶致富發展。目前,我鎮共有24個村(居、社區)「兩委」班子均加入合作發展,成功引入村級能人52人。二是共享紅利促增收。充分依託「三帶」品牌,積極引進或培育相關產業的龍頭企業,通過企業打開市場渠道,組織動員所有農民參加合作社,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讓大批農戶完成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從「務農者」到「務工者」的華麗。
轉身,通過土地流轉收益、基地務工薪資、合作社分紅,帶動周邊村寨7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一、強組織,築牢基層戰鬥堡壘
黨旗引領風帆勁,凝聚合力促發展,通過優化調整黨政班子聯繫村,兩委一隊三個人建強村,攻堅隊及同步小康成員充實村,優秀幹部聯繫幫扶戶等幾大支隊伍強強聯手、形成合力,有效築牢基層黨組織堅強戰鬥堡壘,為全面銜接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一是團結協作增強整體合力。結合鎮黨政班子各成員的特長,根據村情,合理安排每個班子成員聯繫1~2個村,以所聯繫村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群眾收入增長為指導幫扶重點,全方位推動村級各項工作開展,特別注重「下得去、下到底、蹲得住」,形成「下村一把抓,回來再分家」的工作格局,扎紮實實築牢堅強戰鬥堡壘。二是調整優化增強發展活力。認真開展「兩委一隊三個人」研判、駐村幹部輪戰、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提升等工作,對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駐村隊伍進行調整優化,整合「減貧摘帽」攻堅隊、同步小康工作組、村兩委班子幾支隊伍力量,強化村級脫貧攻堅一線核心力量。目前,擇優選派225名優秀幹部入村擔任攻堅隊員或同步小康工作組成員,成立24個「減貧摘帽」臨時黨支部,舉全縣、全鎮優秀幹部力量,使512名幹部與3696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
三年來累計走訪26萬餘人次,幫助謀思路出點子86876條,解決困難問題35687個。
二、強動力,激發潛能促發展
始終堅持「智志雙扶」作為抓黨建促脫貧的出發點,積極探索「一幫二帶三小康」到「我要脫貧我要小康」誓師大會到「三轉」行動再到「主抓主推主帶」,通過引、幫、帶、育的方式把群眾的內生動力有效激發出來,為打贏脫貧收官戰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一是考察學習激鬥志。「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通過考察方式,我鎮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各村(居)「兩委」班子、黨員代表、致富帶頭能人等到縣內外區域條件相對較差、發展好、群眾積極性高的鄉村考察學習達2610人次。
組織相關農技專家到鎮、村、產業基地開展現場培訓51期1750人次,讓其在學習中找差距,激鬥志。二是深化「三轉」增內力。持續推進懶轉勤、勤轉能、能轉富「三轉」行動,將獎勤罰懶列入《村規民約》進行強化管理,斬「懶根」、拔「窮根」,摒棄不勞而獲,杜絕養懶漢,不斷激發群眾脫貧志向和內生動力,實現了貧困群眾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我要小康」的轉變,實現懶轉勤178戶353人、勤轉能773戶1765人、能轉富245戶736人。三是「主抓主推主帶」齊發展。堅持「黨委主抓、支部主推、黨員主帶」模式,鎮黨委統籌謀劃抓產業、村黨支部合力推產業、黨員示範帶頭乾產業,全鎮上下統一思想和行動,凝聚全員智慧和力量,確保產業發展有方向、可操作,全鎮萬畝林下經濟產業園、兩個「500畝。
壩區」蔬菜種植等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切實增強農戶發展產業的「參與感」和「獲得感」,全鎮產業已促進3721戶脫貧戶實現持續增收。
三、強產業,抱團發展奔小康
緊扣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圍繞我鎮「6個1」產業扶貧工程,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持續推進「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強村帶村」、「兩委」和能人雙帶動等組織模式,抱團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讓貧困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有效促進全鎮經濟穩步快速發展。一是科學聯合謀新篇。推廣「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為突破口,支持公司引導合作社精準選擇產業、發展易地產業建設基地,推動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
以「強村帶弱村」這個契合點,找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和產業發展的結合點,開啟村與村之間從自我「輸血」向「造血」的轉變,實現「空殼村」向「實業村」的轉變。
始終牽住村「兩委」這個牛鼻子,以本村能人為「基石」,大力動員村「兩委」班子帶頭參與發展,積極引導本村能人回鄉創業,以實幹帶動更多農戶致富發展。目前,我鎮共有24個村(居、社區)「兩委」班子均加入合作發展,成功引入村級能人52人。二是共享紅利促增收。充分依託「三帶」品牌,積極引進或培育相關產業的龍頭企業,通過企業打開市場渠道,組織動員所有農民參加合作社,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讓大批農戶完成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從「務農者」到「務工者」的華麗。
轉身,通過土地流轉收益、基地務工薪資、合作社分紅,帶動周邊村寨7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