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要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鄉村治理是整個國家治理的基礎,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鄉村治理的根本力量和治理體系的中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保障。新形勢下,加強和推進鄉村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在鄉村治理實踐中,存在人才外流「無人治」、任務繁重「無力治」、重視不足「無心治」的「三無」困境。在鄉村治理「三無」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分析如下:
一、鄉村治理中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人才外流「無人治」之困。鄉村治理關鍵在人才,人才是進行創造性勞動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的發展已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需要更多高學歷、新理念,具有創新思維和開拓精神的年輕人加入到鄉村治理中來,為農村的發展奉獻智慧和力量。然而,在鄉村治理中遇到的首要問題是:人才存量少,優秀人才外流多,引進難度大,不願留在農村發展,知識水平偏低,有些年齡老化,導致鄉村治理「無人治」之困。目前最為迫切的是農村的幹部隊伍缺乏德才兼備的年輕梯隊,後勁不足。由於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城鄉之間在基礎設施、發展空間、工作收入差距較大,農村呈現出單向的流動,一大批青壯年離開農村,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的多是婦女、兒童、老人。農村優秀人才資源外流,使得原本就有限的村幹部後備幹部更加稀少,村級幹部選優配強難,鄉村人才更是缺乏。有的村無法找到合適的人選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只能從鄉鎮幹部里下派。存在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發展迅速,城鄉物質差距拉大,受生活條件等方面吸引,農村精英人群離村進城。二是農村教育資源分配不足,與城市差距較大,難以滿足人才發展的培養目標。三是農村教育脫離農業生產生活,人才培養與農村所需脫節,致使人才離開農村尋求發展。四是農村企業發展不規範,崗位收入和福利待遇與城市企業存在差距,部分村民為待遇高的工作崗位離開農村。
(二)任務繁重「無力治」之困。鄉鎮作為最基層的行政機構,涉及部門多,人力有限。由於當前脫貧攻堅、掃黑除惡等工作繁重,一些村幹部,除了承擔日常的村委會管理工作,還要配合黨委、政府完成農村危房改造、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勞務輸出等的工作,工作量大,工作任務繁重。導致鎮村幹部每天都在忙於各種表冊填寫、各種痕跡資料的收集、參加各種會議,大量時間被占據,對鄉村治理工作心有餘而力不足,導致鄉村治理「無力治」之困。例如:鄉鎮反映每天收發文件平均20份,每天報送表冊、報告3—5份,各村幹部每天需要處理文件10餘份,每個村每天花在召開群眾會、研判會、「三講三評」等相關會議上的時間平均3小時。幹部花費大量時間來做開會、表冊、痕跡資料等工作,在大量表冊、文件、會議的覆蓋下,鎮村幹部無力、無時間對鄉村治理的思考,甚至影響到工作的真正落實。
(三)重視不足「無心治」之困。鄉村治理的核心在基層黨組織。農村黨支部是黨的組織基礎,是黨在農村基層組織的戰鬥堡壘,擔負著直接聯繫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團結群眾,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村組的重要責任。村支部是農民群眾認識和了解黨的「窗口」,是上級領導傾聽群眾呼聲的主渠道。黨員幹部隊伍在農村起著領導核心的地位和先鋒模範作用,大多數村支部能發揮戰鬥堡壘作用,支部書記起到「領頭雁」作用,能圍繞黨的工作中心,一如繼往地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當前,在脫貧攻堅繁重的工作任務下,存在黨建扶貧「兩張皮」、重扶貧輕黨建的現象,放鬆了對鎮村幹部和黨員群眾的思想教育。特別在當前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的形勢之下,迫於工作壓力,有些基層黨組織主要領導把工作重心放在脫貧攻堅上,黨建工作搞形式主義,晾在一邊沒有時間管,顛倒了主次。實際上,重「扶貧」輕「黨建」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黨建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一個政黨要執好政關鍵在於抓好黨建、搞好黨建。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黨建工作做不好,黨的根基不牢靠,工作做得再好也是空中樓閣。由於各項扶貧工作繁忙,大部分村幹部平時黨支部開會經常湊不齊人,影響組織生活的正常開展,忽略了抓黨建在「提升基層組織戰鬥力和凝聚力」方面的核心作用,導致鄉村治理「無心治」之困。
二、鄉村治理對策分析
(一)針對鄉村治理「無人治」問題。一是引進外界優秀人才,培育留住本地「土專家」,加強農村基層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有「三農」情懷工作隊伍,吸引人才返鄉創業,增加人才儲備,為鄉村治理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加強教育投入,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為培養優秀人才提供教育保障;三是提高村組幹部待遇,穩定一批想幹事、敢幹事、能幹事、干成事的年輕幹部,為鄉村治理提供物質保障;四是改善幹事創業環境,努力創造優優越的工作環境,引進人才,留下人才,讓更多的返鄉創業人員加入農村經濟發展。加強對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私營企業主、返鄉務工人員等新生代村幹部的培養和選拔,以改變目前村幹部年齡漸趨老齡化、學歷偏低等難以適應新形勢的現狀。
(二)針對鄉村治理「無力治」問題。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落實「基層減負」工作措施,著力解決文山會海反彈回潮問題,著力解決督查檢查考核過多過頻、過度留痕問題,著力解決形式主義問題。緊密結合鄉村實際,出具體實招,定數量指標。大力精簡文件,切實改進文風。一是減少發文量,減少不必要會議。嚴格控制和大幅度壓縮發文數量,確保發文件減少。發揚「短、實、新」文風,堅決壓縮文件篇幅,防止穿靴戴帽、冗長空洞,突出針對性、實效性和操作性。設立「無會月」或「無會周」,堅持少開會,開短會,開管用的會。二是加強基層形式主義治理,不讓一些異化的留痕管理成為基層幹部的重負。堅決糾正過度留痕,優化工作評價標準和方法,不得隨意要求基層填表報數、層層上報材料,以免消耗基層幹部大量的精力,便於基層集中精力抓落實。三是堅持問題導向,強化責任落實,增強抓落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細化任務,務求實效。村級要進一步明確目標、分解任務、強化措施、細化辦法、狠抓落實。四是進一步加強鄉村規劃和人居環境提升。由於情況各異,因地制宜做好鄉村規劃是首要之選。規劃中充分發揮村民自主性,提高鄉村規劃的可實施性,改變過去規劃中的「政府幹村民看」「只規劃不實施」的現象。通過坐談、走訪、問卷等多種方式調動村民積極參與。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農村環境提升整治中的引領作用,緊緊圍繞「黨建+提升人居環境」思路,建立長效機制,著力提升村容村貌,充分發揮黨員的示範帶動作用,堅持長期有效、自覺的愛護環境,建設和諧、健康、宜居的美麗鄉村。
(三)針對鄉村治理「無心治」問題。處理好黨建和脫貧攻堅工作之間的關係,脫貧攻堅是當前黨執政中為國為民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而黨建確是重中之重的工作。打好脫貧攻堅戰毋庸置疑是一項重點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日可待,但是必須要有黨為其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和發揮戰鬥堡壘作用。要攥緊「黨建」這個核心力量,服務好脫貧攻堅工作,做好堅強的保障,必須是先黨建後脫貧攻堅,把黨建這個「根基」牢牢抓在手中。一是要強化農村黨建工作,加強黨員幹部黨性鍛鍊,培養有知識、有文化的新農村建設帶頭人;二是正常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加強黨員教育管理、促進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有效載體,通過定期開展活動,讓黨員養成經常參加組織生活的習慣和自覺,增強對黨組織的歸屬感,使黨組織更有凝聚力、影響力;三是抓實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成堅強戰鬥堡壘,充分激發村民的積極性,把廣大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從而形成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四是要樹立先進治理理念、優化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創新治理方法、營造治理環境,不斷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堅實的基礎。
鄉村治理因其內在複雜性,呈現出治理主體多元、治理內容多變、治理方式多樣等特點。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總書記重要論述精神,始終堅持用總書記重要論述武裝頭腦,積極探索創新,既要從頂層設計出發,完善鄉村治理體制機制,又要從基層實踐入手,因地因村制宜,不斷提升鄉村治理專業化、法治化、社會化、智能化水平,堅持安全、適用、適度、好用的原則,用規劃引領鄉村建設、群眾住房建設,把易地扶貧搬遷、農危改與集鎮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深入實施素質提升、脫貧攻堅、產業培育、村莊改造、環境整治、公共服務、鄉村文明、鄉村治理「八大行動」,依山就勢,激活鄉村主體的創新力量,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著力打造綠水青山、乾淨整潔的美麗宜居鄉村,努力譜寫好新時代鄉村善治新篇章。
一、鄉村治理中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人才外流「無人治」之困。鄉村治理關鍵在人才,人才是進行創造性勞動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的發展已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需要更多高學歷、新理念,具有創新思維和開拓精神的年輕人加入到鄉村治理中來,為農村的發展奉獻智慧和力量。然而,在鄉村治理中遇到的首要問題是:人才存量少,優秀人才外流多,引進難度大,不願留在農村發展,知識水平偏低,有些年齡老化,導致鄉村治理「無人治」之困。目前最為迫切的是農村的幹部隊伍缺乏德才兼備的年輕梯隊,後勁不足。由於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城鄉之間在基礎設施、發展空間、工作收入差距較大,農村呈現出單向的流動,一大批青壯年離開農村,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的多是婦女、兒童、老人。農村優秀人才資源外流,使得原本就有限的村幹部後備幹部更加稀少,村級幹部選優配強難,鄉村人才更是缺乏。有的村無法找到合適的人選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只能從鄉鎮幹部里下派。存在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發展迅速,城鄉物質差距拉大,受生活條件等方面吸引,農村精英人群離村進城。二是農村教育資源分配不足,與城市差距較大,難以滿足人才發展的培養目標。三是農村教育脫離農業生產生活,人才培養與農村所需脫節,致使人才離開農村尋求發展。四是農村企業發展不規範,崗位收入和福利待遇與城市企業存在差距,部分村民為待遇高的工作崗位離開農村。
(二)任務繁重「無力治」之困。鄉鎮作為最基層的行政機構,涉及部門多,人力有限。由於當前脫貧攻堅、掃黑除惡等工作繁重,一些村幹部,除了承擔日常的村委會管理工作,還要配合黨委、政府完成農村危房改造、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勞務輸出等的工作,工作量大,工作任務繁重。導致鎮村幹部每天都在忙於各種表冊填寫、各種痕跡資料的收集、參加各種會議,大量時間被占據,對鄉村治理工作心有餘而力不足,導致鄉村治理「無力治」之困。例如:鄉鎮反映每天收發文件平均20份,每天報送表冊、報告3—5份,各村幹部每天需要處理文件10餘份,每個村每天花在召開群眾會、研判會、「三講三評」等相關會議上的時間平均3小時。幹部花費大量時間來做開會、表冊、痕跡資料等工作,在大量表冊、文件、會議的覆蓋下,鎮村幹部無力、無時間對鄉村治理的思考,甚至影響到工作的真正落實。
(三)重視不足「無心治」之困。鄉村治理的核心在基層黨組織。農村黨支部是黨的組織基礎,是黨在農村基層組織的戰鬥堡壘,擔負著直接聯繫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團結群眾,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村組的重要責任。村支部是農民群眾認識和了解黨的「窗口」,是上級領導傾聽群眾呼聲的主渠道。黨員幹部隊伍在農村起著領導核心的地位和先鋒模範作用,大多數村支部能發揮戰鬥堡壘作用,支部書記起到「領頭雁」作用,能圍繞黨的工作中心,一如繼往地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當前,在脫貧攻堅繁重的工作任務下,存在黨建扶貧「兩張皮」、重扶貧輕黨建的現象,放鬆了對鎮村幹部和黨員群眾的思想教育。特別在當前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的形勢之下,迫於工作壓力,有些基層黨組織主要領導把工作重心放在脫貧攻堅上,黨建工作搞形式主義,晾在一邊沒有時間管,顛倒了主次。實際上,重「扶貧」輕「黨建」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黨建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一個政黨要執好政關鍵在於抓好黨建、搞好黨建。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黨建工作做不好,黨的根基不牢靠,工作做得再好也是空中樓閣。由於各項扶貧工作繁忙,大部分村幹部平時黨支部開會經常湊不齊人,影響組織生活的正常開展,忽略了抓黨建在「提升基層組織戰鬥力和凝聚力」方面的核心作用,導致鄉村治理「無心治」之困。
二、鄉村治理對策分析
(一)針對鄉村治理「無人治」問題。一是引進外界優秀人才,培育留住本地「土專家」,加強農村基層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有「三農」情懷工作隊伍,吸引人才返鄉創業,增加人才儲備,為鄉村治理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加強教育投入,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為培養優秀人才提供教育保障;三是提高村組幹部待遇,穩定一批想幹事、敢幹事、能幹事、干成事的年輕幹部,為鄉村治理提供物質保障;四是改善幹事創業環境,努力創造優優越的工作環境,引進人才,留下人才,讓更多的返鄉創業人員加入農村經濟發展。加強對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私營企業主、返鄉務工人員等新生代村幹部的培養和選拔,以改變目前村幹部年齡漸趨老齡化、學歷偏低等難以適應新形勢的現狀。
(二)針對鄉村治理「無力治」問題。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落實「基層減負」工作措施,著力解決文山會海反彈回潮問題,著力解決督查檢查考核過多過頻、過度留痕問題,著力解決形式主義問題。緊密結合鄉村實際,出具體實招,定數量指標。大力精簡文件,切實改進文風。一是減少發文量,減少不必要會議。嚴格控制和大幅度壓縮發文數量,確保發文件減少。發揚「短、實、新」文風,堅決壓縮文件篇幅,防止穿靴戴帽、冗長空洞,突出針對性、實效性和操作性。設立「無會月」或「無會周」,堅持少開會,開短會,開管用的會。二是加強基層形式主義治理,不讓一些異化的留痕管理成為基層幹部的重負。堅決糾正過度留痕,優化工作評價標準和方法,不得隨意要求基層填表報數、層層上報材料,以免消耗基層幹部大量的精力,便於基層集中精力抓落實。三是堅持問題導向,強化責任落實,增強抓落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細化任務,務求實效。村級要進一步明確目標、分解任務、強化措施、細化辦法、狠抓落實。四是進一步加強鄉村規劃和人居環境提升。由於情況各異,因地制宜做好鄉村規劃是首要之選。規劃中充分發揮村民自主性,提高鄉村規劃的可實施性,改變過去規劃中的「政府幹村民看」「只規劃不實施」的現象。通過坐談、走訪、問卷等多種方式調動村民積極參與。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農村環境提升整治中的引領作用,緊緊圍繞「黨建+提升人居環境」思路,建立長效機制,著力提升村容村貌,充分發揮黨員的示範帶動作用,堅持長期有效、自覺的愛護環境,建設和諧、健康、宜居的美麗鄉村。
(三)針對鄉村治理「無心治」問題。處理好黨建和脫貧攻堅工作之間的關係,脫貧攻堅是當前黨執政中為國為民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而黨建確是重中之重的工作。打好脫貧攻堅戰毋庸置疑是一項重點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日可待,但是必須要有黨為其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和發揮戰鬥堡壘作用。要攥緊「黨建」這個核心力量,服務好脫貧攻堅工作,做好堅強的保障,必須是先黨建後脫貧攻堅,把黨建這個「根基」牢牢抓在手中。一是要強化農村黨建工作,加強黨員幹部黨性鍛鍊,培養有知識、有文化的新農村建設帶頭人;二是正常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加強黨員教育管理、促進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有效載體,通過定期開展活動,讓黨員養成經常參加組織生活的習慣和自覺,增強對黨組織的歸屬感,使黨組織更有凝聚力、影響力;三是抓實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成堅強戰鬥堡壘,充分激發村民的積極性,把廣大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從而形成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四是要樹立先進治理理念、優化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創新治理方法、營造治理環境,不斷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堅實的基礎。
鄉村治理因其內在複雜性,呈現出治理主體多元、治理內容多變、治理方式多樣等特點。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總書記重要論述精神,始終堅持用總書記重要論述武裝頭腦,積極探索創新,既要從頂層設計出發,完善鄉村治理體制機制,又要從基層實踐入手,因地因村制宜,不斷提升鄉村治理專業化、法治化、社會化、智能化水平,堅持安全、適用、適度、好用的原則,用規劃引領鄉村建設、群眾住房建設,把易地扶貧搬遷、農危改與集鎮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深入實施素質提升、脫貧攻堅、產業培育、村莊改造、環境整治、公共服務、鄉村文明、鄉村治理「八大行動」,依山就勢,激活鄉村主體的創新力量,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著力打造綠水青山、乾淨整潔的美麗宜居鄉村,努力譜寫好新時代鄉村善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