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進入新時代,國家更加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人才是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取得成功的關鍵,鄉村振興,沒有人才帶頭不行。需要挖掘人才、培育人才、鍛鍊人才,讓人才引領和推動鄉村的振興。黨的十九大報告和其他關於農村發展的論述中也多次強調,要造就懂農業、愛農村和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一要求對鄉村振興人才也同樣適用,人才支撐是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關鍵要素。基層幹部只有懂農業,才能在農村基層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農村發展才有保障,這也是「三農」隊伍的必備素養。「三農」隊伍作為農村基層業務的實際開展者,必須了解農村農業狀況、領悟和熟悉國家政策、熟悉農業有關業務、掌握一定的農業技術、熟悉農業農村市場規律,這是農村基層幹部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基本要求。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是國家的基礎性產業和關鍵性產業,也是農民賴以生存的重要產業,事關國家安全穩定和人民生活的保障。「三農」隊伍必須結合當地農業特色、農村現狀、農民基礎,因地制宜因時而異對當地的發展建設作出合理且科學的規劃設計並大力推動,充分整合各項有利資源,努力實現建設目標。愛農村,體現的是使命擔當,是「三農」隊伍的首要特徵,也是順利做好農村各項工作的必備的思想依據。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各類人才在農村的廣闊天地里必然可以有更大的作為。「三農」隊伍要做產業興旺的推動者、生態宜居的愛護者、鄉風文明的引領者、治理有效的貢獻者、生活富裕的促進者。要立足於農村實際狀況,深刻領會政策,堅定發展農村信念,堅持從地方特點出發,克服自然條件的不足,不畏艱難帶領群眾走致富道路;愛農民,即為農民謀幸福,是「三農」隊伍的基本要求。此外,農村幹部還要要深入群眾之中,聽群眾的「心裡話」、撥群眾的「心頭霧」、做群眾的「奔康事」。與農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為質量興農、綠色富農、品牌強農建設建言獻策,促進各項政策措施落實見效,造福廣大農民群眾。要與農民群眾交朋友,把農民群眾視為親人朋友,作農民群眾農務耕作的勤務員、農業產品的推銷員、品牌建設的培育員、鄉村振興的引領員、脫貧攻堅的工作員、農民困惑的化解員。推動鄉村振興,關鍵在農村基層隊伍,關鍵在農村基層組織引領。
二、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建設面臨的挑戰
(一)政治素養不過硬影響了基層組織的領導力政治素養是每一個基層幹部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一定要把政治領導放在黨對農村工作領導最首要的位置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落實,在各方面、各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效果。但在部分農村基層幹部和農村組織上,政治素養不夠硬的問題依舊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別在一些農村基層尤為突出。這些突出問題,集中表現為一些農村基層幹部政治意識淡漠、理想信念不堅定、不守黨紀國法、為政不廉、為政不為等問題市場表現在實際的工作中。個別農村基層幹部無視自身責任,罔顧黨紀國法,肆意侵吞國家資源、集體利益和群眾財產,對農村的宗族力量沒有很好地引導,甚至加以放任,使得宗族力量成了鄉村的一種勢力,控制著一個村的資源,影響了農村農業的和諧有序發展。更有甚者,部分農村基層幹部不僅縱容黑惡勢力,有的則充當黑惡勢力的保護傘或本身就是黑惡勢力的代表,與黑惡勢力為伍,截取大量非法利益,將農村基層作為黨紀國法的真空地帶。在工作表現方面,有的農村基層幹部不敢擔當、不會擔當、不願作為,懷著無為而治的理念,浪費和錯失了發展的大好時機;有的基層幹部則是置法律法規於腦後,利用職權亂作為,將權利作為替少部分人截取利益的工具;有的則是缺乏引領能力,面對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缺乏進取動力和開拓創新意識,工作推進緩慢;有的基層幹部群眾意識和法治觀念淡薄,不按規章制度辦事,主觀的理解和執行黨和國家的政策,敷衍了事的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化解矛盾和糾紛不是運用法律和政策去調解,而是以勢壓人,以權欺人,失去群眾的信任,導致工作推進愈發艱難。上述種種問題的存在,造成一些農村基層幹部政治不夠過硬,難以有效貫徹落實黨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政治領導。
(二)思想認識不到位影響了基層組織的引領力鄉村振興需要一支政治素質過硬、創新能力頑強、敢擔當、勇進取、協作好的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引領群眾共同推進。但一些農村基層幹部沒有把鄉村振興戰略與「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的重大戰略聯繫起來,沒有認識到鄉村振興是實現「中國夢」重要的一環。當然也有一些基層幹部缺乏主動學習精神,對國家政策了解不多、參悟不透,政策水平不高,使得依法依規開展說服教育不到位,而且影響凝聚民心作用,進而失去群眾信任與擁護;面對村莊現狀、資源狀況、產業特色、發展優勢和短板沒有很好地去了解把握,全憑個人主觀臆斷和猜想;服務群眾意識薄弱,對群眾的訴求無動於衷,對群眾子女教育就業、醫療社保等問題關心幫助不夠;對與群眾利益的有關的事項不能實行有效和合理的監督,村務財務公開流於形式,沒有維護好群眾的正當權益;個別視野狹窄、盲目自大、保守自負,工作方法守舊單一,對引領推進鄉村振興沒有新方法新思路,破解發展難題的能力不強,習慣於沿用老經驗、老辦法、想當然的解決新問題;在面對鄉村振興中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多樣化的需求把握不准,引領文明鄉風建設、特色鄉土文化建設的成效不顯著,使得群眾心無所寄、沒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隊伍結構不合理影響了基層組織的戰鬥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品質優秀、結構合理的農村基層幹部隊伍。當前在農村基層幹部中出現了一些結構不合理、品質參差不齊的現象。在幹部年齡結構上,目前二、三產業高度聚集於城市和城市集群化發展的背景下,大批中青年農民長期在外經商務工,農村普遍缺乏新生力量,大批青壯年移民導致農村基層組織普遍存在黨員老化、幹部年齡偏大的現象正在逐步加劇。後備力量青黃不接,參差不齊人,基層農村組織亟須有效補充年富力強又敢於擔當的幹部;在學歷結構上,經過多次的村級組織換屆選舉,農村基層幹部文化結構逐步得到了優化,總體水平有所提升,但總體結構還不夠理想。據報道,截至2017年底,我國有54.4萬名村黨組織書記,但大專及以上學歷僅占17.4%;抽樣數據調查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農村人口中,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僅有13.9%。顯然,村黨組織書記這一特定群體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的比例與全國人口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的平均水平相比也高不了多少,人才水平的結構和層次明顯不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更不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在幹部類型結構上,鄉村人才持續流失的情況也有日趨嚴重化的趨勢,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居民的大量遷徙,導致鄉村出現人才「荒蕪化」的現象,既懂農業、懂經營、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嚴重匱乏,這嚴重削弱了基層組織對鄉村振興的引領作用。
(四)後備力量不充足影響了組織帶頭人的選拔根據人口統計有關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城鎮常住人口為8134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了2049萬人,城鎮人口占比為58.52%。城鎮常住人口的提高,顯然是鄉村人口流入所致,這導致了鄉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有效勞動力缺失。據統計,目前中國農村各類實用人才只有1690多萬人,僅占農村勞動力的3.3%,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人才總量不足,農村人才總量和結構與鄉村振興戰略要求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也導致了農村基層組織普遍呈現黨員老化、幹部年齡偏大的現象,後備力量青黃不接,參差不齊,選人難和選優秀的人才更難現象的產生。目前農村人才的不足難以充分發揮其在鄉村振興中的服務、支撐與引領帶動作用。
三、農村基層幹部隊伍素質提升的實踐路徑
(一)加強黨的建設,提升基層組織的領導力實現鄉村振興,農村基層組織也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提升農村基層組織的領導力也是關鍵之一。加強黨的建設,不斷地提升基層組織的活力和戰鬥力,充分發揮基層組織領導力的核心作用,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提升農村基層組織的領導力,必須從多方面入手齊頭並進。一是強化對基層幹部的理論教育學習,深刻且積極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維護黨的先進性,保持黨的純潔性;二是加強黨員隊伍建設,認真開展黨內組織生活。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下的各項組織生活制度,提高黨員黨性和積極性。三是強化黨組織核心作用,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將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偉大事業融合起來,以黨建引領各項工作。堅持在黨的領導下進一步明確農村「兩委」職責,規範村級重大事務決策和管理程序,農村「兩委」共同組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努力把村級黨組織建設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堅強戰鬥組織。
(二)組織學習培訓,提升幹部隊伍的執行力農村基層幹部素質關係到黨在農村執政基礎,關係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開展農村基層幹部培訓,把其納入幹部素質提升工程,為提高農村基層幹部工作能力和水平夯實基礎,使其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引領鄉村的全面振興。培訓中,一要完善培訓內容,針對地方特點設計培訓課程。根據地方實際,積極開展理想信念、群眾觀念、群眾工作方法和政策法規等方面的學習教育,增強政治覺悟,築牢農村基層幹部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堅持分級分類培訓與鄉村振興工作實際相結合,開展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專題培訓,為基層幹部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添磚加瓦。二要改進培訓方法,針對學員特點設計培訓方式。培訓中要注重能力的提高,積極探索幹部培訓的新方法,使農村基層幹部的能力在學習中提高,素質在學習中增強,觀念在學習中更新,技能在學習中掌握。通過形式方法多樣的學習培訓,切實提高農村基層幹部在鄉村振興中引領和處理事務的能力與水平。三要加強實踐體驗鍛鍊,開拓學員視野。學習培訓中注重先進典型的借鑑和引領作用,通過安排農村基層幹部到先進示範村參觀學習、培訓交流、幫扶掛職,讓他們在交流學習中借鑑成功的先進經驗開拓視野,找到本村的優勢、特色和與先進典型的差距,切實提升其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能力。
(三)改善隊伍結構,提升基層組織的戰鬥力科學、合理、完整的幹部隊伍,是農村工作能順利實施的基本保障,更是黨的方針政策在農村得以落實和推動的客觀需求。改善隊伍結構,一要持續優化幹部年齡結構。破除唯年齡、唯資歷傾向,鼓勵不拘一格,大力選拔優秀年輕人才。對表現突出、業績優秀的年輕幹部,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勇於打破條條框框,敢於善於提拔任用。把年輕幹部選出來,培養出來,不斷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在設定幹部隊伍各年齡段組成比例時,要合理且科學地安排使用各年齡段的優秀幹部,不僅注重幹部「年輕化」,而且體現幹部隊伍「老中青」模式的合理搭配,發揮各年齡段幹部的最佳效能,保證工作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二要持續優化幹部學歷結構。開展幹部學歷提升工程,為打好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人才支撐。學歷提升,有助於他們成為當地農業經濟的貢獻者、科技興農的帶頭人、先進文化的領航員,從而有效促進鄉村振興工作。學歷提升,提高他們綜合素質。通過正規化學習,讓他們學習農村實用科學技術,增強用科學發展觀解決農村實際問題、統領和指導農村工作的本領。學歷提升,促使他們進一步增強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認清形勢,查清問題,明確方向,進一步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同時,不斷增強農村基層幹部的大局意識、發展意識、服務意識,增強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三要持續優化幹部類型結構。拓寬選人用人視野,優化農村基層幹部的人才類型結構,堅持依事擇人,多渠道、多領域選拔使用不同類別幹部。進一步拓寬選人視野,突破地域、行業、身份等界限,堅持內選與外引結合,積極探索不同地域、行業、身份優秀人員的交流任職模式,吸引社會優秀人才加入農村基層組織,推動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
(四)注重人才培育,充實後備人才庫的儲備人才作為順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因素之一,必須注重對農村基層幹部的培養,必須探索和建立對農村幹部的長期培養機制,充實鄉村振興人才儲備,為鄉村振興的更好實施做好充足準備。做好人才的長期培養機制,要持續完善、優化和充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後備人才庫,對人才實行動態管理和跟蹤培養,加大從後備人才中選拔培養農村基層組織帶頭人的力度。做好人才培養,一是要堅持科學選拔,建立科學有效的人才選拔機制,吸收各路優秀人才。對內要拓寬人才准入門檻、廣納賢士、轉變觀念、革除舊弊,要善於把政治思想素質強,事業心強,具有責任感和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有一定群眾基礎的人員吸收到後備幹部隊伍。對外可以從農村致富能人、退伍軍人、返鄉創業人員和大中專畢業生中積極選拔和培養農村基層組織後備幹部,從而打破地域、區位的限制,做到不拘一格選人才。二是要強化培養鍛鍊人才機制,通過人才機制的優化,積極有效的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後備幹部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通過提升學歷、崗位培訓、強化鍛鍊等方式,不斷提升後備幹部的學歷,提高後備幹部農業經濟、鄉村治理、黨紀國法、政策措施、鄉村振興、等方面知識的認識,幫助其早日適應農村工作環境,為今後工作打好夯實的基礎。三是要做好科學合理考核,建立健全乾部激勵機制。不僅要切實加強日常監管、動態管理,常態化做好後備幹部儲、備幹部的日常管理和跟蹤培養工作,還要實行動態化管理,堅持優勝劣汰,保持人才合理高效的流動,始終保持後備幹部隊伍數量充足、素質較好、結構合理,對優秀的後備幹部按程序及時充實到農村基層組織班子隊伍中,不斷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生機與活力,為後備幹部的成長搭建好舞台,做到真正讓後備幹部有盼頭、有望頭、有勁頭。
進入新時代,國家更加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人才是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取得成功的關鍵,鄉村振興,沒有人才帶頭不行。需要挖掘人才、培育人才、鍛鍊人才,讓人才引領和推動鄉村的振興。黨的十九大報告和其他關於農村發展的論述中也多次強調,要造就懂農業、愛農村和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一要求對鄉村振興人才也同樣適用,人才支撐是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關鍵要素。基層幹部只有懂農業,才能在農村基層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農村發展才有保障,這也是「三農」隊伍的必備素養。「三農」隊伍作為農村基層業務的實際開展者,必須了解農村農業狀況、領悟和熟悉國家政策、熟悉農業有關業務、掌握一定的農業技術、熟悉農業農村市場規律,這是農村基層幹部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基本要求。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是國家的基礎性產業和關鍵性產業,也是農民賴以生存的重要產業,事關國家安全穩定和人民生活的保障。「三農」隊伍必須結合當地農業特色、農村現狀、農民基礎,因地制宜因時而異對當地的發展建設作出合理且科學的規劃設計並大力推動,充分整合各項有利資源,努力實現建設目標。愛農村,體現的是使命擔當,是「三農」隊伍的首要特徵,也是順利做好農村各項工作的必備的思想依據。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各類人才在農村的廣闊天地里必然可以有更大的作為。「三農」隊伍要做產業興旺的推動者、生態宜居的愛護者、鄉風文明的引領者、治理有效的貢獻者、生活富裕的促進者。要立足於農村實際狀況,深刻領會政策,堅定發展農村信念,堅持從地方特點出發,克服自然條件的不足,不畏艱難帶領群眾走致富道路;愛農民,即為農民謀幸福,是「三農」隊伍的基本要求。此外,農村幹部還要要深入群眾之中,聽群眾的「心裡話」、撥群眾的「心頭霧」、做群眾的「奔康事」。與農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為質量興農、綠色富農、品牌強農建設建言獻策,促進各項政策措施落實見效,造福廣大農民群眾。要與農民群眾交朋友,把農民群眾視為親人朋友,作農民群眾農務耕作的勤務員、農業產品的推銷員、品牌建設的培育員、鄉村振興的引領員、脫貧攻堅的工作員、農民困惑的化解員。推動鄉村振興,關鍵在農村基層隊伍,關鍵在農村基層組織引領。
二、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建設面臨的挑戰
(一)政治素養不過硬影響了基層組織的領導力政治素養是每一個基層幹部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一定要把政治領導放在黨對農村工作領導最首要的位置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落實,在各方面、各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效果。但在部分農村基層幹部和農村組織上,政治素養不夠硬的問題依舊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別在一些農村基層尤為突出。這些突出問題,集中表現為一些農村基層幹部政治意識淡漠、理想信念不堅定、不守黨紀國法、為政不廉、為政不為等問題市場表現在實際的工作中。個別農村基層幹部無視自身責任,罔顧黨紀國法,肆意侵吞國家資源、集體利益和群眾財產,對農村的宗族力量沒有很好地引導,甚至加以放任,使得宗族力量成了鄉村的一種勢力,控制著一個村的資源,影響了農村農業的和諧有序發展。更有甚者,部分農村基層幹部不僅縱容黑惡勢力,有的則充當黑惡勢力的保護傘或本身就是黑惡勢力的代表,與黑惡勢力為伍,截取大量非法利益,將農村基層作為黨紀國法的真空地帶。在工作表現方面,有的農村基層幹部不敢擔當、不會擔當、不願作為,懷著無為而治的理念,浪費和錯失了發展的大好時機;有的基層幹部則是置法律法規於腦後,利用職權亂作為,將權利作為替少部分人截取利益的工具;有的則是缺乏引領能力,面對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缺乏進取動力和開拓創新意識,工作推進緩慢;有的基層幹部群眾意識和法治觀念淡薄,不按規章制度辦事,主觀的理解和執行黨和國家的政策,敷衍了事的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化解矛盾和糾紛不是運用法律和政策去調解,而是以勢壓人,以權欺人,失去群眾的信任,導致工作推進愈發艱難。上述種種問題的存在,造成一些農村基層幹部政治不夠過硬,難以有效貫徹落實黨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政治領導。
(二)思想認識不到位影響了基層組織的引領力鄉村振興需要一支政治素質過硬、創新能力頑強、敢擔當、勇進取、協作好的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引領群眾共同推進。但一些農村基層幹部沒有把鄉村振興戰略與「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的重大戰略聯繫起來,沒有認識到鄉村振興是實現「中國夢」重要的一環。當然也有一些基層幹部缺乏主動學習精神,對國家政策了解不多、參悟不透,政策水平不高,使得依法依規開展說服教育不到位,而且影響凝聚民心作用,進而失去群眾信任與擁護;面對村莊現狀、資源狀況、產業特色、發展優勢和短板沒有很好地去了解把握,全憑個人主觀臆斷和猜想;服務群眾意識薄弱,對群眾的訴求無動於衷,對群眾子女教育就業、醫療社保等問題關心幫助不夠;對與群眾利益的有關的事項不能實行有效和合理的監督,村務財務公開流於形式,沒有維護好群眾的正當權益;個別視野狹窄、盲目自大、保守自負,工作方法守舊單一,對引領推進鄉村振興沒有新方法新思路,破解發展難題的能力不強,習慣於沿用老經驗、老辦法、想當然的解決新問題;在面對鄉村振興中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多樣化的需求把握不准,引領文明鄉風建設、特色鄉土文化建設的成效不顯著,使得群眾心無所寄、沒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隊伍結構不合理影響了基層組織的戰鬥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品質優秀、結構合理的農村基層幹部隊伍。當前在農村基層幹部中出現了一些結構不合理、品質參差不齊的現象。在幹部年齡結構上,目前二、三產業高度聚集於城市和城市集群化發展的背景下,大批中青年農民長期在外經商務工,農村普遍缺乏新生力量,大批青壯年移民導致農村基層組織普遍存在黨員老化、幹部年齡偏大的現象正在逐步加劇。後備力量青黃不接,參差不齊人,基層農村組織亟須有效補充年富力強又敢於擔當的幹部;在學歷結構上,經過多次的村級組織換屆選舉,農村基層幹部文化結構逐步得到了優化,總體水平有所提升,但總體結構還不夠理想。據報道,截至2017年底,我國有54.4萬名村黨組織書記,但大專及以上學歷僅占17.4%;抽樣數據調查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農村人口中,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僅有13.9%。顯然,村黨組織書記這一特定群體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的比例與全國人口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的平均水平相比也高不了多少,人才水平的結構和層次明顯不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更不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在幹部類型結構上,鄉村人才持續流失的情況也有日趨嚴重化的趨勢,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居民的大量遷徙,導致鄉村出現人才「荒蕪化」的現象,既懂農業、懂經營、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嚴重匱乏,這嚴重削弱了基層組織對鄉村振興的引領作用。
(四)後備力量不充足影響了組織帶頭人的選拔根據人口統計有關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城鎮常住人口為8134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了2049萬人,城鎮人口占比為58.52%。城鎮常住人口的提高,顯然是鄉村人口流入所致,這導致了鄉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有效勞動力缺失。據統計,目前中國農村各類實用人才只有1690多萬人,僅占農村勞動力的3.3%,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人才總量不足,農村人才總量和結構與鄉村振興戰略要求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也導致了農村基層組織普遍呈現黨員老化、幹部年齡偏大的現象,後備力量青黃不接,參差不齊,選人難和選優秀的人才更難現象的產生。目前農村人才的不足難以充分發揮其在鄉村振興中的服務、支撐與引領帶動作用。
三、農村基層幹部隊伍素質提升的實踐路徑
(一)加強黨的建設,提升基層組織的領導力實現鄉村振興,農村基層組織也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提升農村基層組織的領導力也是關鍵之一。加強黨的建設,不斷地提升基層組織的活力和戰鬥力,充分發揮基層組織領導力的核心作用,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提升農村基層組織的領導力,必須從多方面入手齊頭並進。一是強化對基層幹部的理論教育學習,深刻且積極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維護黨的先進性,保持黨的純潔性;二是加強黨員隊伍建設,認真開展黨內組織生活。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下的各項組織生活制度,提高黨員黨性和積極性。三是強化黨組織核心作用,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將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偉大事業融合起來,以黨建引領各項工作。堅持在黨的領導下進一步明確農村「兩委」職責,規範村級重大事務決策和管理程序,農村「兩委」共同組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努力把村級黨組織建設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堅強戰鬥組織。
(二)組織學習培訓,提升幹部隊伍的執行力農村基層幹部素質關係到黨在農村執政基礎,關係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開展農村基層幹部培訓,把其納入幹部素質提升工程,為提高農村基層幹部工作能力和水平夯實基礎,使其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引領鄉村的全面振興。培訓中,一要完善培訓內容,針對地方特點設計培訓課程。根據地方實際,積極開展理想信念、群眾觀念、群眾工作方法和政策法規等方面的學習教育,增強政治覺悟,築牢農村基層幹部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堅持分級分類培訓與鄉村振興工作實際相結合,開展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專題培訓,為基層幹部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添磚加瓦。二要改進培訓方法,針對學員特點設計培訓方式。培訓中要注重能力的提高,積極探索幹部培訓的新方法,使農村基層幹部的能力在學習中提高,素質在學習中增強,觀念在學習中更新,技能在學習中掌握。通過形式方法多樣的學習培訓,切實提高農村基層幹部在鄉村振興中引領和處理事務的能力與水平。三要加強實踐體驗鍛鍊,開拓學員視野。學習培訓中注重先進典型的借鑑和引領作用,通過安排農村基層幹部到先進示範村參觀學習、培訓交流、幫扶掛職,讓他們在交流學習中借鑑成功的先進經驗開拓視野,找到本村的優勢、特色和與先進典型的差距,切實提升其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能力。
(三)改善隊伍結構,提升基層組織的戰鬥力科學、合理、完整的幹部隊伍,是農村工作能順利實施的基本保障,更是黨的方針政策在農村得以落實和推動的客觀需求。改善隊伍結構,一要持續優化幹部年齡結構。破除唯年齡、唯資歷傾向,鼓勵不拘一格,大力選拔優秀年輕人才。對表現突出、業績優秀的年輕幹部,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勇於打破條條框框,敢於善於提拔任用。把年輕幹部選出來,培養出來,不斷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在設定幹部隊伍各年齡段組成比例時,要合理且科學地安排使用各年齡段的優秀幹部,不僅注重幹部「年輕化」,而且體現幹部隊伍「老中青」模式的合理搭配,發揮各年齡段幹部的最佳效能,保證工作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二要持續優化幹部學歷結構。開展幹部學歷提升工程,為打好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人才支撐。學歷提升,有助於他們成為當地農業經濟的貢獻者、科技興農的帶頭人、先進文化的領航員,從而有效促進鄉村振興工作。學歷提升,提高他們綜合素質。通過正規化學習,讓他們學習農村實用科學技術,增強用科學發展觀解決農村實際問題、統領和指導農村工作的本領。學歷提升,促使他們進一步增強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認清形勢,查清問題,明確方向,進一步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同時,不斷增強農村基層幹部的大局意識、發展意識、服務意識,增強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三要持續優化幹部類型結構。拓寬選人用人視野,優化農村基層幹部的人才類型結構,堅持依事擇人,多渠道、多領域選拔使用不同類別幹部。進一步拓寬選人視野,突破地域、行業、身份等界限,堅持內選與外引結合,積極探索不同地域、行業、身份優秀人員的交流任職模式,吸引社會優秀人才加入農村基層組織,推動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
(四)注重人才培育,充實後備人才庫的儲備人才作為順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因素之一,必須注重對農村基層幹部的培養,必須探索和建立對農村幹部的長期培養機制,充實鄉村振興人才儲備,為鄉村振興的更好實施做好充足準備。做好人才的長期培養機制,要持續完善、優化和充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後備人才庫,對人才實行動態管理和跟蹤培養,加大從後備人才中選拔培養農村基層組織帶頭人的力度。做好人才培養,一是要堅持科學選拔,建立科學有效的人才選拔機制,吸收各路優秀人才。對內要拓寬人才准入門檻、廣納賢士、轉變觀念、革除舊弊,要善於把政治思想素質強,事業心強,具有責任感和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有一定群眾基礎的人員吸收到後備幹部隊伍。對外可以從農村致富能人、退伍軍人、返鄉創業人員和大中專畢業生中積極選拔和培養農村基層組織後備幹部,從而打破地域、區位的限制,做到不拘一格選人才。二是要強化培養鍛鍊人才機制,通過人才機制的優化,積極有效的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後備幹部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通過提升學歷、崗位培訓、強化鍛鍊等方式,不斷提升後備幹部的學歷,提高後備幹部農業經濟、鄉村治理、黨紀國法、政策措施、鄉村振興、等方面知識的認識,幫助其早日適應農村工作環境,為今後工作打好夯實的基礎。三是要做好科學合理考核,建立健全乾部激勵機制。不僅要切實加強日常監管、動態管理,常態化做好後備幹部儲、備幹部的日常管理和跟蹤培養工作,還要實行動態化管理,堅持優勝劣汰,保持人才合理高效的流動,始終保持後備幹部隊伍數量充足、素質較好、結構合理,對優秀的後備幹部按程序及時充實到農村基層組織班子隊伍中,不斷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生機與活力,為後備幹部的成長搭建好舞台,做到真正讓後備幹部有盼頭、有望頭、有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