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日照市民營經濟穩中有進、進中向好,呈現持續健康發展態勢,但也存在諸如整體實力不強、活力不足、創新動力不夠、融資困境等問題。如何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民營企業整體實力與競爭力是當前日照市建設現代化海濱城市、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日照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企業家的思想境界、能力素質亟需提升。
面對新時代,日照市企業家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日益凸顯。有的企業家缺乏戰略思維,應對複雜局面、主動化解風險、開展資本運作、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相對不足。有的企業家小富即安、小滿則成,安於現狀,怕擔風險,習慣於「守攤子」。有的企業家改革創新意識不強,對網際網路+、中國製造2025、工業4.0等新知識、新技術學習不夠、認識不足。有的企業進入二代交接班階段,但企業沒有建立健全規範的管理機制和監管機制,出現了新老交接不暢的問題。有的企業家急於掙大錢、掙快錢,盲目跟風投資,投資主體偏離實體主業,超能力經營,舉步維艱。
2、外部環境仍不寬鬆。
一是市場准入門檻存在壁壘。也就是民營企業家經常反映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問題。雖然近年來國家逐步放寬交通、通訊、電力等領域市場准入,鼓勵引導民間投資進入教育、醫療等社會領域,但在這些領域仍存在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和隱性壁壘。與外資企業相比也沒有優勢。目前,允許外商進行投資的領域約60個,而允許國內民間資本投資的領域卻只有40多個。二是環保、安全等剛性約束強。近年來,各級環保、安全措施越來越嚴格,對企業生產執行標準要求越來越高,加之中央、省環保、安全督查,企業壓力陡增。民營企業,特別是低附加值、能耗大、污染多、高風險的企業,要更多地支付能耗成本,轉化為治污成本和安全投入,加之設備升級、技術替代等投入較大,面臨轉型升級的陣痛。在日照市化工生產企業評級評價204戶「差」評企業中,因安全否決項「一票否決」的企業有200家,因環保否決項「一票否決」的企業有163家,同時存在安全和環保否決項的企業有162家。三是面向民營企業的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政府面向民營經濟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嚴重滯後,政府主導的孵化載體數量少,占比不足1/3,且入駐門檻較高。全市雙創平台大多處在初期發展階段,缺少領軍型高層次雙創孵化平台。
3、在資源要素獲取上處於劣勢。
雖然近年來各級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著力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但由於資源要素配置的市場化相對滯後,民營企業在土地獲取、融資支持、政策幫扶等方面存在困難。各級各部門過於注重央企、外資和部分民營大企業大項目的招商落地,採取「一企一策」,在土地、財稅等方面給予特殊優惠套餐,有的還低於土地成本價出讓,而中小民營企業很難享受到相關優惠。融資方面,民營企業貸款難度大、成本高、渠道少。加之日照市受貿易融資風險衝擊影響,小微企業信用違約增多,部分銀行機構的審批權限相對上收,信貸資源供給緊張,審批效率不能保證。同時,受擔保圈風險影響,企業擔保代償意識普遍增強,合格的擔保企業趨減,銀行授信標準趨嚴,倒逼銀行提升風險定價水平,拉升融資成本。今年在莒縣選取部分民營企業開展融資調查,涉及中行、工行、建行、興業銀行,東港農商行、中信銀行、日照銀行等,貸款利率基本在6%以上。
4、扶持民營經濟的政策措施缺乏創新。
日照市支持民營經濟的政策措施與江浙的經濟發達地區差距較大,對微觀經濟和市場主體的引導、服務不到位,存在冷、硬、推、拖等現象。在政策制定和執行上,剛性有餘、活性不足,與企業實際脫節,政策出台多、落實少。日照市出台的政策基本都在國家和省政策框架內,缺乏突破性和前瞻性,缺乏有效監督和效果評價機制,影響落地實施。如小升規獎勵資金,市縣兩級均未有效落實。多數中小企業反映,已出台的人才招引政策,基本上是為大企業服務的。即使針對中小微企業的創業獎補政策,但也由於附加了社保等條件,與企業實際願望相差甚遠。加之許多中小企業尤其是生產加工型企業,地處偏僻,福利待遇沒有優勢,面臨著招才難、留人難的境地。尤其是機械加工等專業性、技術性強的崗位,多數人員熟練掌握技術後,往往跳槽到大中企業工作,而小微企業卻無法獲得補償。
5、部門協作合力不足。
政出多門,分散不集中,缺乏統籌協調,難以發揮集約集聚效應。在縣區層面,有的儘管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但部門間缺乏有效合作機制,資源共享不暢,牽頭單位不能有效發揮統籌協調作用;考核機制不健全,甚至沒有將民營經濟工作納入對部門的績效目標考核。有的企業反映,各類檢查頻次過多,個別部門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沒有具體整改措施和辦法,只是一味要求企業停產停業,既影響企業正常生產,也未達到檢查整改的目的和效果。許多企業反映,安全、環保等評審活動,以前由政府主導,現在要求企業自主,交給中介機構去做。但日照市中介機構數量少,能力不足,渠道單一,藉機高價收費,加重了企業負擔。
二、推動日照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路徑
1、建立健全民營企業家素質提升體制機制,提升企業家政治素質和能力水平。
建立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的工作機制,明確工商聯、工信、人事、科技等各部門在企業家隊伍建設方面的職責和任務,加大指導、組織、協調、督促力度,形成相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政策協調、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良好工作局面。建立聯席工作會議制度,協調解決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建立民營企業家輪訓制度、建立分行業或不同規模的民營企業家培訓制度、建立年輕一代民營企業家培訓制度。積極發揮商會作用,定期舉辦企業家沙龍,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成功大企業家來授課,為企業家開闊視野,更新觀念,提高管理水平。同時,還可以加強企業家之間的橫向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加強黨建工作,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引導民營企業家健康成長。
2、積極響應企業關切,精準制定扶持政策。
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解決問題,在出台政策之前組織開展非公經濟、中小企業等系列調研活動,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召開座談會、與企業家面對面深度訪談等方式,了解基層需求,傾聽企業心聲。一是本著「企業想什麼、政府做什麼」的原則,形成有效的監督和評價機制。探索藉助第三方的力量,用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對民營經濟政策的落實效果、存在的問題和工作建議等,進行專題調查與評估。二是進一步細化政策,爭取在國家和省政策框架內,有所突破與創新。比如在落實投資項目方面,除了提出不得以一些形式增加非公有制企業投資前置條件之外,應進一步具體談到企業住所限制、企業經營限制等;支持企業自主選用新興行業用語表述經營範圍,放寬集團公司登記條件等。三是增強政策的可操作性,提高民營企業的獲得感。如小升規獎勵資金,市縣兩級均未有效落實,那下一步就要找出政策的盲點,推動政策落實;人才招引政策也要考慮更多的中小企業;創業獎補政策去除社保等附加條件,讓企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在前期逐項逐條梳理、提取政策「乾貨」的基礎上,通過邀請專家、組建政策宣貫團等方式,進一步加強政策解讀和輔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兩微一端」等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提高政策的知曉度?
3、注重規範引領,積極實施民營企業質量提升專項行動。
以三個專項行動推動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針對「專精特新」企業,設立專項資金,鼓勵引導掌握專有技術和獨門絕活的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化發展道路。爭取明年,省級「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增長15%,「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和創新企業增長10%。針對高成長性企業,引導其進行數字賦能,政府加大對企業上雲、平台建設的支持力度,降低高成長性民營企業的數字化成本。推動形成一批單項冠軍、隱形冠軍、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到今年,培育「瞪羚」「隱形冠軍」企業50家。針對中小微企業,重點打造形成活躍的創業生態,強化創業輔導,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全市中小企業戶數突破10萬戶。再以產業為紐帶,以園區為載體,使這些企業成長為協作配套緊密、產業特色鮮明、創新力強、輻射帶動力大的產業集群。到今年,全市年營業收入過1000億元、500億元的產業集群各2個、4個。
4、營造雙創氛圍,打造活力創新之城。
以申請國際創新型城市為契機,以國家、省、市平台連創為抓手,以市創業創新孵化服務中心啟動為著力點,聯合各級已建成的雙創孵化基地、科技孵化器等創業創新載體,加快建設一批公共服務、雙創基地和「展覽展銷」等平台,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創業孵化、創新支持、市場拓展、法律服務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務,樹立標杆樣板,進行複製推廣。力爭通過5年時間,構建形成較為完善的市縣鄉三級創業創新孵化服務中心體系。
5、改善金融生態,拓寬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
下大力氣打造優質金融生態。深入實施《金融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日政辦發〔2019〕1號),增強對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拓寬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防控化解企業流動性風險、優化配套支持措施、強化工作保障和監管,前瞻性打造吸引風險投資資金落地配套政策、獲得風險投資基金支持的企業配套政策,形成金融集聚窪地,吸引異地資金入駐日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白鷺灣基金金融小鎮的政策優勢,制定金融改革創新的試驗性政策,形成金融政策集聚區,為民營經濟獲取資金支持贏得先機。鼓勵和引導銀行金融機構深入小微企業進行對接,為企業融資提供諮詢,拿出方案,最大限度加大對小微企業的資金扶持。加快推進企業規範化公司制改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接資本市場,破解企業融資瓶頸。優化全市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規範融資擔保行為,更好服務中小微企業。完善信貸機制,最大限度改進信貸服務質量,優化辦貸流程,提升服務質效。常態化開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收費自查整改,通過「七不准」、「四公開」政策要求,不斷精簡收費項目,縮短融資鏈條。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政策要求和商業可持續的條件下,對民營企業金融服務給予價格優惠。
6、完善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
建立「一名市級領導、一個市直部門領導、一家銀行領導和一個區縣領導」的民營企業幫包機制和「一包三年、一月一調度」的工作機制。健全完善聯席會議制度,及時研究解決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嚴格考核評議,強化民營經濟政策落實督查,將民營經濟政策落實情況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納入幹部考核考察標準,對民營企業反映的合理合法問題辦理不力、政策執行不到位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進行通報、問責,確保惠企政策落實到位。
一、當前日照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企業家的思想境界、能力素質亟需提升。
面對新時代,日照市企業家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日益凸顯。有的企業家缺乏戰略思維,應對複雜局面、主動化解風險、開展資本運作、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相對不足。有的企業家小富即安、小滿則成,安於現狀,怕擔風險,習慣於「守攤子」。有的企業家改革創新意識不強,對網際網路+、中國製造2025、工業4.0等新知識、新技術學習不夠、認識不足。有的企業進入二代交接班階段,但企業沒有建立健全規範的管理機制和監管機制,出現了新老交接不暢的問題。有的企業家急於掙大錢、掙快錢,盲目跟風投資,投資主體偏離實體主業,超能力經營,舉步維艱。
2、外部環境仍不寬鬆。
一是市場准入門檻存在壁壘。也就是民營企業家經常反映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問題。雖然近年來國家逐步放寬交通、通訊、電力等領域市場准入,鼓勵引導民間投資進入教育、醫療等社會領域,但在這些領域仍存在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和隱性壁壘。與外資企業相比也沒有優勢。目前,允許外商進行投資的領域約60個,而允許國內民間資本投資的領域卻只有40多個。二是環保、安全等剛性約束強。近年來,各級環保、安全措施越來越嚴格,對企業生產執行標準要求越來越高,加之中央、省環保、安全督查,企業壓力陡增。民營企業,特別是低附加值、能耗大、污染多、高風險的企業,要更多地支付能耗成本,轉化為治污成本和安全投入,加之設備升級、技術替代等投入較大,面臨轉型升級的陣痛。在日照市化工生產企業評級評價204戶「差」評企業中,因安全否決項「一票否決」的企業有200家,因環保否決項「一票否決」的企業有163家,同時存在安全和環保否決項的企業有162家。三是面向民營企業的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政府面向民營經濟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嚴重滯後,政府主導的孵化載體數量少,占比不足1/3,且入駐門檻較高。全市雙創平台大多處在初期發展階段,缺少領軍型高層次雙創孵化平台。
3、在資源要素獲取上處於劣勢。
雖然近年來各級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著力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但由於資源要素配置的市場化相對滯後,民營企業在土地獲取、融資支持、政策幫扶等方面存在困難。各級各部門過於注重央企、外資和部分民營大企業大項目的招商落地,採取「一企一策」,在土地、財稅等方面給予特殊優惠套餐,有的還低於土地成本價出讓,而中小民營企業很難享受到相關優惠。融資方面,民營企業貸款難度大、成本高、渠道少。加之日照市受貿易融資風險衝擊影響,小微企業信用違約增多,部分銀行機構的審批權限相對上收,信貸資源供給緊張,審批效率不能保證。同時,受擔保圈風險影響,企業擔保代償意識普遍增強,合格的擔保企業趨減,銀行授信標準趨嚴,倒逼銀行提升風險定價水平,拉升融資成本。今年在莒縣選取部分民營企業開展融資調查,涉及中行、工行、建行、興業銀行,東港農商行、中信銀行、日照銀行等,貸款利率基本在6%以上。
4、扶持民營經濟的政策措施缺乏創新。
日照市支持民營經濟的政策措施與江浙的經濟發達地區差距較大,對微觀經濟和市場主體的引導、服務不到位,存在冷、硬、推、拖等現象。在政策制定和執行上,剛性有餘、活性不足,與企業實際脫節,政策出台多、落實少。日照市出台的政策基本都在國家和省政策框架內,缺乏突破性和前瞻性,缺乏有效監督和效果評價機制,影響落地實施。如小升規獎勵資金,市縣兩級均未有效落實。多數中小企業反映,已出台的人才招引政策,基本上是為大企業服務的。即使針對中小微企業的創業獎補政策,但也由於附加了社保等條件,與企業實際願望相差甚遠。加之許多中小企業尤其是生產加工型企業,地處偏僻,福利待遇沒有優勢,面臨著招才難、留人難的境地。尤其是機械加工等專業性、技術性強的崗位,多數人員熟練掌握技術後,往往跳槽到大中企業工作,而小微企業卻無法獲得補償。
5、部門協作合力不足。
政出多門,分散不集中,缺乏統籌協調,難以發揮集約集聚效應。在縣區層面,有的儘管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但部門間缺乏有效合作機制,資源共享不暢,牽頭單位不能有效發揮統籌協調作用;考核機制不健全,甚至沒有將民營經濟工作納入對部門的績效目標考核。有的企業反映,各類檢查頻次過多,個別部門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沒有具體整改措施和辦法,只是一味要求企業停產停業,既影響企業正常生產,也未達到檢查整改的目的和效果。許多企業反映,安全、環保等評審活動,以前由政府主導,現在要求企業自主,交給中介機構去做。但日照市中介機構數量少,能力不足,渠道單一,藉機高價收費,加重了企業負擔。
二、推動日照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路徑
1、建立健全民營企業家素質提升體制機制,提升企業家政治素質和能力水平。
建立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的工作機制,明確工商聯、工信、人事、科技等各部門在企業家隊伍建設方面的職責和任務,加大指導、組織、協調、督促力度,形成相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政策協調、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良好工作局面。建立聯席工作會議制度,協調解決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建立民營企業家輪訓制度、建立分行業或不同規模的民營企業家培訓制度、建立年輕一代民營企業家培訓制度。積極發揮商會作用,定期舉辦企業家沙龍,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成功大企業家來授課,為企業家開闊視野,更新觀念,提高管理水平。同時,還可以加強企業家之間的橫向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加強黨建工作,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引導民營企業家健康成長。
2、積極響應企業關切,精準制定扶持政策。
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解決問題,在出台政策之前組織開展非公經濟、中小企業等系列調研活動,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召開座談會、與企業家面對面深度訪談等方式,了解基層需求,傾聽企業心聲。一是本著「企業想什麼、政府做什麼」的原則,形成有效的監督和評價機制。探索藉助第三方的力量,用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對民營經濟政策的落實效果、存在的問題和工作建議等,進行專題調查與評估。二是進一步細化政策,爭取在國家和省政策框架內,有所突破與創新。比如在落實投資項目方面,除了提出不得以一些形式增加非公有制企業投資前置條件之外,應進一步具體談到企業住所限制、企業經營限制等;支持企業自主選用新興行業用語表述經營範圍,放寬集團公司登記條件等。三是增強政策的可操作性,提高民營企業的獲得感。如小升規獎勵資金,市縣兩級均未有效落實,那下一步就要找出政策的盲點,推動政策落實;人才招引政策也要考慮更多的中小企業;創業獎補政策去除社保等附加條件,讓企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在前期逐項逐條梳理、提取政策「乾貨」的基礎上,通過邀請專家、組建政策宣貫團等方式,進一步加強政策解讀和輔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兩微一端」等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提高政策的知曉度?
3、注重規範引領,積極實施民營企業質量提升專項行動。
以三個專項行動推動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針對「專精特新」企業,設立專項資金,鼓勵引導掌握專有技術和獨門絕活的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化發展道路。爭取明年,省級「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增長15%,「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和創新企業增長10%。針對高成長性企業,引導其進行數字賦能,政府加大對企業上雲、平台建設的支持力度,降低高成長性民營企業的數字化成本。推動形成一批單項冠軍、隱形冠軍、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到今年,培育「瞪羚」「隱形冠軍」企業50家。針對中小微企業,重點打造形成活躍的創業生態,強化創業輔導,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全市中小企業戶數突破10萬戶。再以產業為紐帶,以園區為載體,使這些企業成長為協作配套緊密、產業特色鮮明、創新力強、輻射帶動力大的產業集群。到今年,全市年營業收入過1000億元、500億元的產業集群各2個、4個。
4、營造雙創氛圍,打造活力創新之城。
以申請國際創新型城市為契機,以國家、省、市平台連創為抓手,以市創業創新孵化服務中心啟動為著力點,聯合各級已建成的雙創孵化基地、科技孵化器等創業創新載體,加快建設一批公共服務、雙創基地和「展覽展銷」等平台,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創業孵化、創新支持、市場拓展、法律服務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務,樹立標杆樣板,進行複製推廣。力爭通過5年時間,構建形成較為完善的市縣鄉三級創業創新孵化服務中心體系。
5、改善金融生態,拓寬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
下大力氣打造優質金融生態。深入實施《金融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日政辦發〔2019〕1號),增強對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拓寬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防控化解企業流動性風險、優化配套支持措施、強化工作保障和監管,前瞻性打造吸引風險投資資金落地配套政策、獲得風險投資基金支持的企業配套政策,形成金融集聚窪地,吸引異地資金入駐日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白鷺灣基金金融小鎮的政策優勢,制定金融改革創新的試驗性政策,形成金融政策集聚區,為民營經濟獲取資金支持贏得先機。鼓勵和引導銀行金融機構深入小微企業進行對接,為企業融資提供諮詢,拿出方案,最大限度加大對小微企業的資金扶持。加快推進企業規範化公司制改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接資本市場,破解企業融資瓶頸。優化全市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規範融資擔保行為,更好服務中小微企業。完善信貸機制,最大限度改進信貸服務質量,優化辦貸流程,提升服務質效。常態化開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收費自查整改,通過「七不准」、「四公開」政策要求,不斷精簡收費項目,縮短融資鏈條。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政策要求和商業可持續的條件下,對民營企業金融服務給予價格優惠。
6、完善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
建立「一名市級領導、一個市直部門領導、一家銀行領導和一個區縣領導」的民營企業幫包機制和「一包三年、一月一調度」的工作機制。健全完善聯席會議制度,及時研究解決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嚴格考核評議,強化民營經濟政策落實督查,將民營經濟政策落實情況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納入幹部考核考察標準,對民營企業反映的合理合法問題辦理不力、政策執行不到位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進行通報、問責,確保惠企政策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