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國民法典就此誕生。中國人民終於擁有了一部真正屬於自己的民法典,終於實現了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民法典中的「民」字代表著「人民至上」,我們不僅要細細體會和思考背後的含義,更要時時去領悟和踐行其中的真諦。
人民利益至上,舉武器維護人民權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民法典增加了民事權利種類,確認和保障民事權利,完善了權利保護和救濟規則,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回應了人民群眾需求,切實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黨員幹部要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為了更好地維護人民權益,首先自身要學法和懂法,將法律學習及運用貫徹到工作始終。要自覺通過各種形式學習各方面的法律知識,強化法學理論素養,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努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謀利益,運用法律武器切實保護人民的權益不受到侵犯。
人民需求至上,建德治屏障增進人民福祉。公平正義是提升群眾獲得感滿意度的前提。新時代下,人民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後,必然對公平正義有更高層次的需求。要順應人民的需求,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民法典確立了法人制度、代理制度、物權制度及合同制度等相關民事法律制度,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黨員幹部要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守護好社會公平正義。「打鐵還需自身硬」,維護公平正義首先要從自身做起,要始終把公平正義作為一種品德修養、政治情操,要堅持公道正派、公正無私,堅守「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的觀念,堅持原則按規矩辦事,自覺抵制人情風、關係網,戒行「潛規則」「亂作為」,將公平正義貫穿於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人民服務至上,樹法治思維守護人民安康。人民服務至上,體現於為民辦好每一件實事,體現於為民服務的每一個細節。民法典貫穿人民服務至上的立法原則,對人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和隱私權等諸多方面作了相關規定,為人道主義救助從法律上加「碼」,充分體現了法律對人民安康的守護。要牢固樹立法治思維,堅守法律至上、權由法定、依法行權的思想,自覺運用法治思維為人民謀劃、開展、推動、完成工作,嚴格按照法律規範為人民想問題、作決策、幹事情、定政策,堅決杜絕發生「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真心真意做好人民的「服務員」。領導幹部更要做好模範,深入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把人民群眾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帶頭捍衛法治,依法辦事,堅決樹立法律權威性,保證人民的幸福安康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
人民利益至上,舉武器維護人民權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民法典增加了民事權利種類,確認和保障民事權利,完善了權利保護和救濟規則,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回應了人民群眾需求,切實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黨員幹部要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為了更好地維護人民權益,首先自身要學法和懂法,將法律學習及運用貫徹到工作始終。要自覺通過各種形式學習各方面的法律知識,強化法學理論素養,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努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謀利益,運用法律武器切實保護人民的權益不受到侵犯。
人民需求至上,建德治屏障增進人民福祉。公平正義是提升群眾獲得感滿意度的前提。新時代下,人民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後,必然對公平正義有更高層次的需求。要順應人民的需求,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民法典確立了法人制度、代理制度、物權制度及合同制度等相關民事法律制度,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黨員幹部要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守護好社會公平正義。「打鐵還需自身硬」,維護公平正義首先要從自身做起,要始終把公平正義作為一種品德修養、政治情操,要堅持公道正派、公正無私,堅守「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的觀念,堅持原則按規矩辦事,自覺抵制人情風、關係網,戒行「潛規則」「亂作為」,將公平正義貫穿於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人民服務至上,樹法治思維守護人民安康。人民服務至上,體現於為民辦好每一件實事,體現於為民服務的每一個細節。民法典貫穿人民服務至上的立法原則,對人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和隱私權等諸多方面作了相關規定,為人道主義救助從法律上加「碼」,充分體現了法律對人民安康的守護。要牢固樹立法治思維,堅守法律至上、權由法定、依法行權的思想,自覺運用法治思維為人民謀劃、開展、推動、完成工作,嚴格按照法律規範為人民想問題、作決策、幹事情、定政策,堅決杜絕發生「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真心真意做好人民的「服務員」。領導幹部更要做好模範,深入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把人民群眾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帶頭捍衛法治,依法辦事,堅決樹立法律權威性,保證人民的幸福安康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